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且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客观上要求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本文从分析高校的经济活动情况入手,总结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及原因,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研究

【摘 要】 全面实施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必经之路。文章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经济活动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探讨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背景下,建立一种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出了平台建设解决方案,以求用信息化的手段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一套合理、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学校日常经济活动,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提升高校财务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经济活动; 平台构建; 信息化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背景

2014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2016年,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文件,在高校开始推行内部控制建设,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合理、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学校日常经济活动,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等。

教育部指导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业务特点,建立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并举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工作应该贯穿到学校财务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管理、财务收支核算等多个方面,贯穿学校经济活动始末[1]。

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应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作为整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严格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最后要以信息化的手段作为内控工作的最终落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学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学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内部控制的思想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值得深入研究[2]。

二、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快了学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各学校大都建立了经济业务信息化系统,如财务预算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学生收费系统、资产管理系统、OA审批系统等。其中财务系统与资产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业务层面解决学校“财”与“物”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财务系统,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都使用“天大天财软件”与“复旦天翼软件”,主要解决学校财务核算问题;对于资产系统,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都使用“北化系统”,主要解决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

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的进程虽然推进的速度很快,但从高校内控建设的视角出发,这些信息化系统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统存在缺项,不能涵盖业务流程管理的全周期

虽然各高校为了解决“财”与“物”的管理,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从经济活动的全周期上来看仍然存在缺项,如在仪器设备等资产管理系统的前段,缺少了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系统与经济活动合同管理系统;在财务收支核算管理系统前段缺少了预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与后期的预算绩效跟踪系统等等。由于这些系统的缺失,给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带来了管理缺项。

(二)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数据的对接交互

大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财务核算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系统,但这些经济活动信息系统大都相互独立,各系统缺少必要的系统对接和数据交互。如政府采购系统与财务预算系统无联系,采购经费来源控制管理不严、预算执行不到位。资产系统与政府采购系统无联系,采购合同与资产验收审核把关不严;财务系统与资产系统无联系,资产账与财务账相符实现困难等[3]。

(三)系统以业务处理为主,缺乏必要的内控流程控制

高校招投标、采购、资产管理、财务核算等经济业务应该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但由于这些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是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的,这些部门管理上相互独立,信息系统也相互独立,从而造成高校的这些经济活动从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上都不能畅通整合,导致信息查询有障碍、业务审批脱节,业务主管部门无法实时掌握经济活动全面的动态,学校纪委、监察、审计部门也无法实时监控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合法合规性,学校经济活动整体管理水平与效能低下,自然也无法达到经济活动全面内控的目的。

三、基于内控的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构想

高校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为预算管理、招投标采购管理、仪器设备资产管理、财务收支核算管理、合同项目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学校应注重加强这些经济活动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减少部门间沟通成本,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建立一种基于内部控制思想的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框架

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经济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平台可以对高校的预算、采购、资产、财务等全面管理。平台的总体框架涉及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业务系统层等,如图1所示。

1.基礎设施层:主要包含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所需要的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物理硬件,为整个平台提供物理支持。

2.应用支撑层:主要涵盖统一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平台支撑子系统,提供身份认证、电子审批、数字签名服务,并为各类经济业务系统的对接及数据交互提供统一接口。

3.业务系统层:主要涵盖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核算等业务子系统,高校相关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系统完成日常经济活动的处理工作。

(二)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设计

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功能应涵盖学校招标、采购、财务核算等各项工作流程,为学校财务部门、采购部门、资产部门、学院各二级单位和在校师生搭建一个统一的经济业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广大教师、学生可通过大平台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学校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经济业务产生的财务、资产、招标、采购等数据均在平台中流转。与此同时,学校纪委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务资产管理部门、校领导、二级单位负责人均可通过该平台进行业务电子签单审批、权限内部控制设置、经济业务流程审计跟踪等。平台业务层面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1.财务预算系统与招投标采购系统对接,进行交互的数据有仪器设备、服务、工程的预算数据,如: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的设备购置预算内嵌于财务预算系统中,招投标采购系统需要在预算系统中确认这些经过教育部评估过的设备清单才可以进行政府采购。预算与采购数据打通,完善了政府采购流程上的内部控制,可以做到“无预算、不采购”。

2.招投标采购系统在完成政府采购任务后,将汇总相关预算数据、采购信息,自动生成采购合同,并推送到合同管理系统中,完成合同的信息化管理。

3.合同管理系统在完成合同签署后,将合同数据、设备明细数据推送到仪器设备资产管理系统中,为资产的验收提供第一手准确的数据信息。

4.仪器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在完成资产验收并生成资产账后,将电子固定资产验收单推送到财务核算管理系统中,财务部门依据电子验收单进行账务处理,处理完毕后将财务账务信息回传到资产系统,双方实时完成“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账工作,从而解决了困扰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多年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对账困难”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与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作为整体建设的指导思想。“流程信息化”是高校内控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这里的流程,应涵盖高校经济业务中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在业务层面,也应该涵盖权限设置流程、签字审批流程、审计跟踪流程、纪检监察流程等内部控制流程。因此,我们在构建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时,应注重将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功能设计到平台的建设中去。如图2所示,高校经济活动内控管理,以业务流程处理为主线,各类型经济业务流程与数据全打通的同时,信息化全过程贯穿业务授权、财务审签、审计跟踪、内控分析、风险点防控等多项内控措施,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实现内控管理流程信息化。

1.构建完善的财务审签系统。对传统的财务签字审批、项目经费审批、部门负责人审批进行流程改造,利用CA证书与电子密钥建设电子签名与审批系统,并内置到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加强审签的内部控制。

2.构建完整的审计分析系统。将审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到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中,审计系统可以实时的跟踪、挖掘出财务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系统、资产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审计分析与数据跟踪,加强审计的内部控制[4]。

3.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与内控评价系统。将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点检查、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内控评价、缺陷管理等内控管理里工作流及工作节点整合到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中,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流程管理及财务数据的分析、挖掘、跟踪、评价,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5]。

四、结语

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高学校经济活动和财务管控水平,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命题。高校的内控建設应以信息化建设为最终的落脚点,实现学校内部控制从管理制度化向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建立一套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重构,融合财务审签、跟踪审计、实时监察等功能,构建多维管控方式,对提高学校资金管控水平、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学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化与常态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点梳理和基本制度框架参考[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7:1-2.

[2] 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汇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127-140.

[3] 王卫星,程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建议——基于江苏高校的调查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39.

[4] 高浩玮,基于高校财务信息平台的数据审计模式及实务探究[J].审计研究,2010(6):59-62.

[5] 赵小刚.开发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系统 破解管理瓶颈[J].会计之友,2016(8):86-88.

作者:彭威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且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客观上要求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本文从分析高校的经济活动情况入手,总结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及原因,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实施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原则、主要任务及工作要求进行全面部署。最近,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规范》为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依据,也将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履职能力,促进高校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合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

一、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现状及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廉政风险,财政部、教育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全国动员视频会议、组织内部控制知识竞赛等,积极宣传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上级部门要求对比,基层单位包括高校普遍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不理想,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的高校寥寥无几,大多高校只是对现有的财务制度进行完善、补充,编印一本新的制度手册,并没有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进行风险评估,运用控制方法对单位层面机构、职能进行完善,对经济活动进行流程再造,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等。

(一)经济活动管理在高校所处的地位。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经济活动是围绕高校的职能而开展的,是保障高校职能实现的一系列辅助性的活动,受重视的程度不高。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要求高校全员参与,设定控制目标,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流程进行再造,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等。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校会认为内部控制牵涉的事项多,工作量大,可能会影响高校主要业务的开展。

(二)内部控制建设牵头部门存争议。《规范》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高校应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但由于内部控制实施涉及面广,工作繁杂难度大,而各管理、监督部门人手又紧张,工作量超负荷运行,在此情况下,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都不会主动承担牵头任务。

(三)内部控制人才缺乏的制约。《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把手”工程。而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是“控权”,这就导致某些高校领导对此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些领导对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并没有真正领会,对内部控制没有足够重视。高校虽然是人才密集的单位,但从高校管理部门情况来看,除财务部门对内部控制略有了解外,其他部门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内部控制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实施,高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普遍缺乏人才。

(四)配套制度尚不健全。2008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导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了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给出了明确的做法。而行政事业单位只颁布了《规范》,没有配套的制度,因此实施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五)培训效果不理想。为提高内部控制实施人员的业务素质,各级主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从实际培训效果来看,各种培训对内控知识的普及、宣传效果较好,对相关人员了解内部控制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施角度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每次培训都是以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等宏观方面的内容为主,而对如何进行风险评估、高校经济活动有哪些风险点、如何进行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以及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流程设计等,讲得不深入、不透彻,对内部控制实施帮助不大。

(六)信息化程度不高。内部控制的实施,经济业务流程的理想状态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各部门及执行人员的责任,并对经办的事项留有记录,实现人工控制管理与信息化系统管理并存。但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各种审批事项主要是通过纸质文件进行流传,规范性、严谨性程度不高。

二、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任务

(一)结合高校全员聘任工作,调整高校组织架构。高校应利用全员聘任的机会,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对组织架构进行完善,对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进行梳理、界定,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要进行分离,归属到三个不同的机构。重大事项按规定由高校领导通过会议研究决策。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制定定期轮岗制度。

(二)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规范》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高校应根据规模、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特点等情况,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以主要目标为基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控制目标应为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有效提高高校经济业务管理水平。

(三)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按照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实施牵头部门组织人员对高校所有经济业务进行风险分析,通过自行分析评估,列出经济业务的风险点,对风险点进行评估,并评出风险等级,选择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评估的内容既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又包括业务层面本身的各项业务流程。

(四)设计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理顺申请、审批、执行等程序,保证程序合理、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对关键节点和重要流程,运用内部控制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推进高校内部控制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形成有章可循、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适应内部控制建设的需要,高校应以本校的章程为基础,结合内部控制的实施,对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应考虑高校规模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制度的衔接、统一;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而各项制度的内容应重点包括职责分工、审批权限、管理流程、管控要求、问责机制等,形成一本全面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手册。

(六)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内部控制的成效如何,应按照高校内部监督评价制度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重点监督关键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重要风险防控情况、各项经济业务是否严格按规定流程审核、审批、执行情况等。通过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考查、评价,发现问题,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高校应将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切实开展内部控制测试评价,编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三、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财政部尽快建立配套制度。财政部制定了《规范》,对实施内部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尚缺乏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由于内部控制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个部门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因此建议财政部参照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尽快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指引或类似的文件。

(二)强化领导责任,明确牵头部门。高校领导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一把手”,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实施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广大教职工积极配合,全员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建立内部经济活动责任制,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高校应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财务处为内部控制实施的协调牵头部门,组织、人事、资产、后勤、基建、政府采购等部门为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开展内部控制实施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做好监督、评价工作。

(三)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培训。高校应针对教职工开展多种形式、层次的内部控制规范培训,通过对内部控制规范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实施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专业培训,具体到每个流程如何进行操作。同时要求实施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注重内部控制知识学习,深刻领会内部控制的内涵,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质量。

(四)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指导。由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经济业务的流程较为复杂,内控业务实施要求对经济活动业务、财经法规全面掌握,高校这方面的力量普遍薄弱。鉴于此,建议高校可聘请内控专家或中介公司指导开展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率、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五)逐步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强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具备一定的基础,一般运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系统软件,这些软件单独运行,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实施内部控制,应将内部控制相关软件与现有的软件进行融合,会计核算、预算、资产、采购、票据、合同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业务软件整合于一体的控制软件,将大大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的覆盖面,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提高高校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保证内部控制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冯斌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与控制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市场建设各主体行为以合同为依据来约束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条款,通过签订与履行工程建设工程,可以对市场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加以维护,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地位;问题;合同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校基本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为此,必须重新定位及改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也成为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必须遵循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就为高校基本建设造价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

1.1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合同管理与控制中,应有效与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施工流程,为高校基建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形式是指与当事人表达意识相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是合同的主要形式类型。书面形式的内容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口头形式的内容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公正、审批及登记等都属于其他形式。

1.2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中工程项目价格、工期及质量等都需要通过合同进行确定,对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三方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高校基本建设的过程,为达到施工建设的预期目标,必需将合同管理落实到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确保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内容紧密联系,一起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分析、资料、时间、实施控制及索赔管理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各项内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基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基建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基建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所决定。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滞后的现象,如合同法律意识较低、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及缺乏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

2.1 合同法律意识较低

合同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合同当事人主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主体不明确,为此必须对其项目法人与法人委托等有关规定加以完善。

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基建过程中,不选用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合同,签约时选用的文本一般为自制,具有不规范性当文本条件较为笼统、含糊,将导致合同条款存在诸多漏洞,这种合同无法对施工建设各个阶段起到制约作用。

2.2 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合同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意识较低,对合同保险、担保及索赔不重视,或缺少相关条款等都会加大高校基建施工中的风险系数。因学期学年制的特性,各大高校极为重视建设工期,对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则极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归档管理、分级管理及授权管理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不健全,加大了合同管理的难度。

2.3 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缺乏

工程建设涉及较多内容,其专业面极为广泛。在合同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等。但现阶段,高校基建施工中存在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等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3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与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可以对高校基本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是确保基建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

3.1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合同双方应认真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确保合同文本签订时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法律意识强化的过程中,应对合同纠纷产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控制合同纠纷率,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相关条款。

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性,相关部门必须合同管理加以重视。在正常履行合同过程中,严禁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工作,避免施工许可证在没有备案与审查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发放,必需做到有法可依。

3.2 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对合同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也是合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工程建设中施工双方应对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签订、审查及履行合同中,必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建设程序,达到合同管理行为规范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担保的推行及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推行中,应有效与我国高校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担保制度的运用。

3.3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在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加大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合同管理人员由优秀人才担任;其次,组织加强学习;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特殊情况下,应遵循持证上岗制度,进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建设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全过程中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并在此基础中加大造价控制及管理力度,根据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必需加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并有效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健坤.关于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问题的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 杨仁浩.高校基建项目合同管理的流程优化与提高对策[J].科技风,2011,(20).

[3] 黄钰彬.加强高校工程建设合同的管理和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

[4] 安晓东.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中分包单位和工人权益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4.

[5] 颜兴中,曹升元.我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分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 郭宵鹏.浅谈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作者:刘雅萍

上一篇: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论文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