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展现了蓬勃的发展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并依据所得结构提出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教育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教育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篇1:

县域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一场在安徽省六安市举办的“陕西省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让陕西人认识到了自己在县域职业教育方面发展滞后的现实。六安市金寨县将职业教育融入县域发展,扶智扶技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要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径,是值得陕西职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人多地少,发展工业很难形成规模。近年来,金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在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脱贫攻坚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们在安徽六安市举办的“陕西省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以及对安徽和陕西县域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发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将职业教育融入县域发展,扶智扶技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要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径,对陕西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一)以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

安徽金寨职业学校自2014年由整合县属两所职高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占地531亩,投资6.8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5300万元,教职工274名,在校生635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每年万人次。该学校已成为一所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集学历、技能教育、职业培训与鉴定考核功能为一体的公办综合类职业院校。

在组织管理上,打破条块分割,将县人社、农委、扶贫、民政等部门负责的相关培训等全部交该校承担,该校不能实施的项目,再由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龙头、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职教招生上,把该校招生工作纳入县重点工作督查范围,由县招生委员会统筹安排招生计划。2016年至2018年累计招生6000人,仅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走访的大湾村,就有12名青年接受过该学校的技能培训。

在计划设置上,有培训任务的县直部门申报培训计划,提出培训要求。县里统筹计划,各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培训实施计划;在评估验收上,学校建立培训档案,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验收,及时拨付培训经费,由县人社部门统一组织技能鉴定,金寨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二)以主动融入县域发展为抓手,专业设置随市场连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专业设置追随县域产业。随着金寨县被评为“长寿之乡、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荣誉, 2015年至2017年,由开设7个类别11个专业,发展为6个系部20个专业,其中4个专业已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学前教育、汽车维修已建成省内品牌专业,基本做到专业产业相对应、全覆盖。二是技能人才进市场入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办学由原来的“找市长”变为“找市场”,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生产合一”,学校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学生50%留在本县,毕业生有40%在本地就业。2017年11月举办的“2015级秋招技能班学生实习校企对接会”,省内外22家企业参加,需要就业和定岗实习的400余名学生全部安置一空。三是职教优势引领招商引资。企业瞅准了金寨这块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地,15家大型企业落户金寨县。同时,部分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例如南京喜星电子公司在学校主动投资100多万元建设3D打印实训室,举办订单班;金寨美邦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00萬元,建立无人机精密配件、牙科骨科植入和手术器械等生产基地。

(三)以扶志扶智扶技为重点,投身县域精准脱贫

一方面,扶贫先扶志和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该校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如在贫困户扶贫培训中,通过播放《懒汉脱贫》电教片,学习脱贫典型事迹和互动交流等为贫困户灌输学技能换思想的重要性。并针对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弱、自我管理差的特点,就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重点训练“站姿、坐相、吃有规矩、行有风范、整理有序”等; 2017年首届1986名毕业生中,887名升入高校继续深造,其中157名被二本以上本科院校录取,就业率100%。在县内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学生,被评价为坐的住、肯钻研、能吃苦。

另一方面,帮人先帮技和艺,技艺是脱贫的关键。按照扶贫要求,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计划,每户安排一人参训,实现一人就业,促进一户脱贫。2014年以来学校共招生8679人,其中农民子女占98%以上。举办各类如就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士兵技能等各类培训369期22086人次,技能鉴定9187人次。在对贫困户“送培训下乡”活动中,针对贫困户家庭环境、自然条件及人力资源,选择茶叶、蔬菜及其他种植业培训,2017年至今开展81期,培训3893人次,其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53期共2428人,开展普及型电商扶贫培训和技能型电商培训28期共计1465人。2018年第一季度已深入白塔畈、南溪、古碑等11个乡镇举办养殖专业、旅游专业、茶叶栽培与制作、特色种植专业、蔬菜种植等培训班26期,累计培训1272名贫困劳动者,引导他们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技能致富道路。

金寨县开展县域职业教育的启示

金寨县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练内功”,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一是从职业教育“多头办”到整合资源“聚力干”。县域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专业设置紧随县域发展实际,一县一特色,县县有亮点,不断解决专业发展滞后、产教融合不紧、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就业较难等问题。如果在每个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县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贡献同样不可估量。

二是从培养人才被动“走出去”到主动“返回来”。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影响作用。培养县域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力量不足、专业滞后的情况下,只能被动“走出去靠别人”,这种办法支持力度有限、培训规模有限,难以促进县域经济和助推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设置针对县域发展的专业、积极主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县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主战场。

三是从脱贫攻坚“三扶”目标到实现“三业”发展。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不仅要达到“扶智、扶志、扶技”(三扶)目标,更要实现“就业、创业、产业”(三业)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充分认识“就业、创业、产业”(三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扶上马再送一程,不是为了“走马观花”,而是为了“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通过“三扶”转化“三业”,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输血”变“造血”,让个人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县域发展有效果,不仅要可持续脱贫,还要可持续发展,不仅让贫困户脱贫,还要让非贫困户致富,从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从资本投入“物力短期效果”到“人力持续效应”。 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技能扶贫的效益远大于成本投入,效果也显著优于其他扶贫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增加贫困户持续性收入,有助于扩大有效就业和更大范围消除贫困,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按照“师带徒”“先富带贫困”新型职业农民实训模式带动贫困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贫困户,让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克服“物力资本投入短期效果”,产生“人力资本持续效应”,极大增加脱贫的机会,最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从技能培训被动“等上门来”到主动“送到家去”。农村贫困人员到城里参加培训,存在着路途远,食宿不便、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等困难,解决技能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实用实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的原则,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便利培训,“送培训下乡”让贫困户切身实地可看可学,多渠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送来的不仅仅有技能,更有一份感情和感动、爱心和温暖。

六是从培养“劳力型”传统农民到锻造“技能型”职业农民。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等,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注重培育发展职业农民新生代,解决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种植无技、产业“盲目”、经营分散等突出问题,优先选择种养规模大、学习意愿强、文化程度高、年轻力壮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作为培育对象,逐步引领成为职业农民,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

七是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到“职教优势引领”。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来说,这个梧桐树就是职业教育及其技能型人才。以前,贫困地区很少感受到现代工业发展的春风,加之交通、自然条件等原因,招商引资十分困难。现在,随着各方面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优惠政策、硬件设施已经不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招商引资要的是优良营商环境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来说,只有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大量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养好栽大梧桐树,招惹凤凰自然来”。

发展陕西县域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经过对陕西洋县、合阳、子长等20个县(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根据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情况、校企合作、服务县域发展以及助推脱贫攻坚等情况,陕西县域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正常发展类,大都处于人口在50万左右的县域,如洋县(45万)、蒲城县(79万)、城固县(54万)等;第二类是举步维艰类,大都处于人口10到30万的县域,如宜川县(12万)、子长县(27万)、永寿县(21万)、商南县(24万)等;第三类是停滞发展类,大都处于人口不到10万的县域,如甘泉县(8.6万)、佛坪县(3.5万)、留坝县(4.7万)、宁陕县(7.2万)等。

通过调研发现,陕西县域职业教育的确存在一些老生常谈的共性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职教招生生源严重不足、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宽等等,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发展县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在内涵式建设方面缺乏内生動力、内在活力等问题。

按照《关于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132号)精神,通过撤并、联合办学、划转、转型等形式,截至2016年底,全省教育部门管理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59所,将县域内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应该说在规模整合上完成了量变过程,但是如何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由规模整合到内涵建设,将《关于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综合功能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落到实处,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得力、服务县域不给力等现象。如何紧密结合当前县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县级职教综合功能,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促进职教发展。严格按照中省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要求,真正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大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考核力度,将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列入对县区党政领导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考核范围,推动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发展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夯实政府投入主体责任,落实“高中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加强高中两类教育统筹,强化招生计划管理和目标考核。

二是立足县域实际,面向市场企业。按照“市级统筹、县域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立足区域人口、资源、产业发展等因素,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助推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校企市场合作为导向,坚持“办学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员有特长”,瞄准针对县域发展需求、县域企业想做想干、县域居民技艺需要,发展县域职业教育。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侧重一技之长。对于县域职业教育以实用、实效、短期、速成为原则,做到学制不求长期,但培训却要长效,能力不需多样,但一技必须精专。根据县域特点以及企业、市场等实际,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解决学生就业、服务县域发展、满足企业市场需要。

四是调整职教视角,培养职业农民。县级职业教育要把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作为重要职能,根据县域区域实际和“三农”工作需要,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种、养殖大户、残疾人,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集中办班与上门现场指导、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室搬到企业村组、将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术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是抓贫困户需求,实行精准培训。紧紧围绕县域扶贫攻坚任务措施,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培训需求调研,树立 “技能拔穷根,培训促致富”的办学理念,按照门槛低、学得会、能脱贫的要求,针对有技能需求的贫困户,因人制宜、因人施训,实行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的精准培训,有效发挥县域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温锋科 张静 许晓东

职业教育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篇2: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展现了蓬勃的发展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并依据所得结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皖江城市带 影响因素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县域经济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级单位,占国土面积90%以上,占总人口70%以上,占全国GDP50%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是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说明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预示着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9市、59个县(市、区)成为重要的县域经济群,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以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皖江城市带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使得皖江城市带成为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消费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困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据此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有的研究县域的文献中,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基于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期望能更好地促进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现状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包含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根据整体规划,将着力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双核”指合肥、芜湖;“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据统计,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安徽省,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县域2012年实现GDP 5237.9亿元,占全省县(市)GDP 65%以上,增长14%,增速领跑全省。依据皖江城市带各县域的人口数、收入水平、工业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情况,本文针对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此挖掘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 理论分析及模型构建

1.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分析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考虑到经济发展不仅关注发展数量,也关注发展质量,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较好地发展质量也能在发展数量上得以体现,故而基于量化研究的需求,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均选取“经济增长”这一指标来直接代替“经济发展”值(王光平,2008;孙文生等,2010;李云标,2011)。本文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将直接选取县域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对县域人均GDP值进行赋值,并构建县域经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于理论分析视角及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如下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自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指标说明如下:

资本投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许多县域都普遍超过50%,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投资的作用将更为明显,本文以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来反映投资情况。

消费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这里将所在县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反映所在县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情况。

经济外向度:出口市场对所在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这里选取外贸出口额来反映该县域的经济外向度。

财政收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直比较强,尤其是内陆偏远地区,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这里选取财政收入来反映该项指标。

人力资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的增长非常重要,本文以人均体育文化投入额来替代反映。

2.理论模型构建

研究多变量间的关系时,多采用回归与相关分析法,但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应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多因素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则不宜使用,而此时采用通径分析法就能予以克服和弥补,能有效揭示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分析及理论构架,这里将基于因果关系构建如下理论模型:

其中:Y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X1、X2、X3、X4、X5分别代表变量资本投入、消费水平、经济外向度、财政收入、人力资本,箭头所示为因果关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投资、消费、出口三方影响,即代表变量X1、X2、X3,而财政收入(X4)、人力资本(X5)与变量X1、X2、X3均存在因果关系,而且X5与X4也有因果关系。

三 县域经济影响因素作用通径分析

S.Wright(1921)首先提出通径系数分析法,该方法能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反映出相对较重要的自变量,且能有效克服因显著线性关系产生的应用局限性问题。通径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统计分析技术,能分析前面变量对后面变量的影响情况,其基本思路为:根据理论建立因果关系结构模型,绘制全模型路径分析图,找出尽可能多的因果关系,再通过回归模型系数方法求出路径系数。本文依据35个县域单元的数据,研究各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如下图2和表2所示:

根据通径分析结果表2和图2可知,设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5个影响因素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其中,资本投入(X1)、消费水平(X2)、经济外向度(X3)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按影响比重排序为:资本投入(0.56)>消费水平(0.41)>经济外向度(0.34)。从各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的显著间接影响看,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人力资本(0.36)>消费水平(0.31)>资本投入(0.24)>财政收入(0.22)>经济外向度(0.19),进而就各因素整体影响而言,资本投入>消费水平>经济外向度>人力资本>财政收入。结合现实情况,这种因果关系的影响程度基本符合实际,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较好的指引。

四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第一,资本投入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明显,整体而言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这跟皖江城市带所定位的承接产业转移职能相吻合。

第二,消费水平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是仅次于资本投入的影响因素,政府应该充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推动县域消费水平的提升。

第三,经济外向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薄弱的一方面,可能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外部市场急剧萎缩,以及内陆市场推高了物流成本所致等,但其依然有0.53的综合影响力,未来同样不容忽视。

第四,政府财力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弱,已经变得不显著,但是财政收入的“杠杆”效应还必须予以重视。

第五,人力资本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无显著直接影响,但其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对任何因素都有一定影响,综合起来其产生的显著间接影响最为明显,达到0.36,故经营人力资本因素在未来非常重要。

2.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进一步促进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做好产业承接转移。整体而言,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依赖性较高,不管是靠政府投资还是招商引资,这些县域必须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必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必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如有必要可充分实践PPP模式,即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盘活现存的民间资金。皖江城市带在对接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各县域应该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和项目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尽快做大做强。

第二,不遗余力促进消费。消费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应该不遗余力地促进消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市场萎缩,故而在企业产品销路方面应转外销为内销,尤其是县域内的家门口消费,充分盘活县域内的消费活力。同时,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等,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第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皖江城市带很多县域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得并不理想,这其中有主观与客观的因素,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对外开放是一条非常好的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对于偏远区县,可以先对内开放,然后逐步过渡到对外开放,从国内资金吸引逐渐过渡到对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技术等吸引,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更高价值水平的知识型员工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这一因素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因其对各种因素均有影响,导致了显著的间接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资本,培育更加优秀的人力资源;充分吸引“走出去”的大学生回流,大力培育优秀企业,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更多应用型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维、高远东.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分析——以重庆市各区县为例基于通径分析方法的解释[J].理论学刊,2013(4)

[2]孙文生、崔姹等.保定市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0(6)

[3]张改素、丁志伟、赵萌等.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9)

[4]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宜春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3)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周敏

职业教育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共享的背景基础、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县校合作”模式,可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加速实现经济资本、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增值。想要尽快形成高职院校与县域的互利并进,需要通过利益驱动,构建多元共治结构,以目标为导向,提升合作共生效能,以机制为保障,打造多维共生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共建共享

一、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共享的背景基础

在政府宏观统筹的系列政策驱动下,高职教育已经逐步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从层次教育走向类型教育。要想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精准、全面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落脚点[1],但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地理区位等因素,面临着人才“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科技转化的重要基地,对县域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肩负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和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适时跟进国家发展战略,从区域走向县域,积极回应并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诉求,从校地合作具化为“县校合作”[3]。

“县校合作”是指县级政府与高等职业院校基于战略联合,建立有序的协同机制,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最终目的是达到高职院校与县域发展全面对接[4],通过形成互惠双赢、共存共荣的“对称互惠、一体共生”模式[5],实现高职院校与县域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发展[6]。研究与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结合县域需求与企业合作,能使培养的人才“用得上”且“留得住”,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县校合作”模式使高职教育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7]。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共享的内在逻辑

在“县校合作”模式中,县级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作为“县校合作”中的核心利益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集权力与资源于一体,与企业、高职院校共建“县校合作”发展模式,各利益相关者基于载体共同享用资源,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无论是县级政府还是高职院校、企业,其参与“县校合作”的动机及最终目的均是能够从合作中获取利益,而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则通过模式共建来实现。在“县校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职能,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定制人员,输送规模、质量、水平与县域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本土人员的技术技能积累,以解决人才“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行业企业共享生产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师资,降低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经费投入,弥补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缺乏,还可以得到来自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生,减轻企业的人力成本压力,减少人员的选培成本,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等等,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同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促成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发挥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职能,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管理和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利用率,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对接,激活高职院校科研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资本积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创新县域优秀文化,提高县域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实现县域文化资本积累,从而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等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

高职院校在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社会的职能过程中,获得来自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资金、人员、设备支持,放大了优质资源,增强了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共享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将图书馆、实验剧场、实训基地、体育场馆、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向公众开放,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构建市民自主学习平台[8],使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准公共化”,避免县级政府和行业企业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职院校基于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养,开办兴趣爱好培训,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提供咨询管理规划决策等服务,发挥“智库”作用。如此,企业可以共享创新型人才、技術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保障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县域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资本、技术资本的积累以及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增值。

三、高职院校与县域共建共享的实现路径

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而共建共享需要通过共治这一过程来实现。共治能使“县校合作”模式中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促进利益相关者积极主动持续地参与模式构建,使需求得以满足,价值得到实现。

(一)治理主体:利益驱动,构建多元共治结构

高职“县校合作”模式是政校企合作在县域层面的具化,县校协同创新的深化,是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或者说是产学研合作在县域的延伸[9]。其关涉多元利益主体,存在多维利益博弈。调和各方利益相关者,使所有利益主体同心同向同行,是最终实现县校全面对接的前提。高职院校最基础最核心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发挥基于人才培养而实现,利益主体合作的深度及取得的效用随着高职院校职能发挥而产生变化,同时在高职院校职能发挥的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在不断地加入及退出。在高职“县校合作”模式中,从合作起始到全面对接,内涵上的深度和外延上的广度在不同阶段上均具有差异。所以作为核心利益主体的县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首先要对可能纳入网络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需求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将模糊不清的相关方期望转化成为被相关方认可的明确目标,并梳理出实现利益诉求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其次通过行政征召、文化征召、利益征召、资源征召等不同手段,调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惯习冲突、利益冲突、权利冲突,找出利益主体的交汇点,转化为相关方都认可的明确目标;同时确定角色定位,赋予角色利益,并明确对等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规制关系,使利益相关者“在其位”以更好地“谋其事”并“尽其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多元共治结构。

(二)治理内容:目标导向,提升合作共生效能

高职院校与县域发展全面对接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不同的具体项目实施的,要实现“县校合作”全面对接的战略目标功能,项目内及项目之间须形成特定的结构。微观层面,以校企合作为取向,可以共建产业学院,通过专业(群)共立、课程共设、标准共制、师资共用、教材共编、基地共建,由“点”及“线”至“面”,点线面结合,多项目协作,有效整合校企资源,从低级无序走向高级有序,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合作效果。中观层面,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根据县域创新需求,联结内外部科研机构,从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优化、管理服务创新到实体项目共建、科技成果推广,上、中、下游创新主体对接与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合作效益。宏观层面,以政校企合作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用系统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目标引领,统筹规划,以人才培养为起点,以高校职能为纽带,对接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有效共建,高效共治,长效共享,提高合作效能。

(三)治理策略:机制保障,打造多维共生态势

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作为由地方市级政府主管、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县级政府事实上处于缺位状态,高职院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及办学功能很可能会脱离县域的需求,导致“县校合作”协同共赢的优势大打折扣。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将县级政府纳入进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承担对应的责任,形成省、市、县支持与约束并重的三级管理制度,激活运行机制,促使县级政府在“县校合作”模式中更有效地发挥核心主体功能。在办学主体方面,为促使利益相关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县校合作”模式,可以共建产业学院,多主体共管共享,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在治理主体方面,基于项目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从“县校合作”战略目标到具体项目具有自组织性的治理委员会层级体系,政校企融通,利益交互融合,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生,共进共荣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爱君,毛锦凰.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4).

[2]金辉,路利云.地方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6(9).

[3]熊惠平.从区域走向县域:全球视野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4] 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

[5]姜茂,朱德全.自由与共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生态学审视[J].职教论坛,2014(10).

[6]姚奇富.高職院校与县域发展的共生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Z1).

[7]李振祥.县校合作: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8]张宝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县校协同创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9]熊惠平.“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J].职教通讯,2013(10).

责任编辑:华轩

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县校合作’协同共赢研究”(项目编号:NC2020C193),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县域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项目编号:NC2020B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10

作者简介:宋建军,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南充,6374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向韵,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南充,6374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作者:宋建军 向韵

上一篇:大学教育理念下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