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期末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作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本文借鉴博弈论的景点模型“囚徒困境”分析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并从打破“囚徒困境”的平衡点入手,提出大学生考试作弊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能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1:

基于“诚信驿站”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研究

摘要:大学校园的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诚信教育离不开诚信教育环境的营造,笔者通过对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当下一些学校“诚信驿站”教育环境实践的现实举措,进而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诚信驿站  诚信教育  环境  对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社会拜金主义、利己思潮等各种价值观冲击下,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拖欠助学贷款等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诚信教育离不开诚信教育环境的营造,因此,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必须要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在校园内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舆论环境,虽然高校通过各类文化建设力求推进校园诚信教育,然而诚信教育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深入剖析大学生诚信心理的特点与需求,常常无疾而终。此外,由于过多强调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自律”,造成诚信教育法律环境建设滞后,教师也由此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诚信言行的引导和约束。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忽视了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是片面的将诚信教育归结为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任务;二是投入不够,由于人力、精力、资金和时间投入不足,制约了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诚信驿站”对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有益推动

面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各大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如:建立诚信档案,组织无人监考等,以期营造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环境。“诚信驿站”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鲜活事例,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缩影,也是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新方式、新渠道的直观反映。

自“诚信驿站”开办两年里,该驿站以诚信为经营宗旨,以公益为活动目的,在学生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们考试时作弊现象减少了,生活中拾金不昧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诚信。这种无人售货摊点的形式触发了学生内心诚信的潜质,以榜样的力量为引领,固化学生诚信的惯性,对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要在吸收和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秉承创造性、开放性、有效性、连贯性的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建设的多种手段,切实从以下幾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重视程度,拓宽诚信教育开展渠道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通过德育教育,加大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一方面,通过加大诚信教育内容比重,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将诚信教育与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紧密结合,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和参与程度。

2.加大宣传力度,建构诚信教育舆论氛围

坚持以“信”立校,以“信”育人,通过大力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对于诚信的选择与实践,进而构建“校园诚信亚文化”。舆论代表多数人的心理导向,正确的校园舆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并用主流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在诚信校风的形成过程中,高校应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努力使诚信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标准。

3.紧跟时代步伐,占领诚信教育网络阵地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网络建设,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诚信教育系列课程,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其次,通过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校园网络的监控,规范大学生网上诚信行为。最后,加大校园网络在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的资金、人力等投入,提高网络诚信教育技术水平,通过开设“诚信论坛”等师生互动专栏,强化诚信教育。

4.增强示范引领,提高校园诚信影响力

在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教师诚信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善意行使权利并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为人师表、言而有信、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大学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身示范,努力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必行、行必果”,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以上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创设、改造和优化,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其一言一行,进而培养祖国建设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纪安玲.当下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任素梅.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

[3]蒋云芳.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8).

[4]吴凌,揭财明,黄警秋.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与诚信教育探索.价值工程,2014(30).

[5]刘丽琴.高校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功能及其构建.柳州师专学报,2014(5).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诚信驿站”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141077。

作者简介:

左旭乾(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职位:科员,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左旭乾 刘佳 石琛琛

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

摘  要:期末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作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本文借鉴博弈论的景点模型“囚徒困境”分析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并从打破“囚徒困境”的平衡点入手,提出大学生考试作弊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能策略。

关键词:期末考试;大学生作弊;囚徒困境

一、引言

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次总结性考试,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期末考试属于达标型考试,其考试权威性、监考资源的配备和监督力度都不如全国性的选拔型考试。然而,期末考试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评定学生学业水平、使学生获得评奖学金、三好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研究生保送资格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并不断完善,使期末考试这一教学环节走上科学化轨道。

然而,如今高校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越来越多,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明和多样化。日趋严重的作弊问题使期末考试失去了测量和评价的作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有效抑制考试作弊的蔓延,各高校依据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订了符合自己学校的考试违纪作弊处理规定,视情节轻重对违反考场纪律的学生给予警告、扣分、考试成绩记零、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问题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本文尝试运用“囚徒困境”的理论来探讨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二、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模型:两个涉嫌共犯重罪的嫌疑犯被单独关在囚室中,如果其中一方愿意认罪并在法庭上作证,而另一方还坚持自己无罪,认罪的人被拘禁三十天后便可释放,不认罪的则会被重判十年监禁;若双方都认罪,则各判五年;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无罪,警察又无法找到证据证明他们的罪行,则只能以较轻的罪名起诉,各判两年。用来表示两个囚徒的选择方案和损益的支付矩阵(payoff matrix)如下:

表1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

甲认罪 甲不认罪

乙认罪 各五年 甲:十年

乙:三十天

乙不认罪 甲:三十天

乙:十年 各两年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囚犯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应该选择不认罪,使警察拿不到证据起诉,还是应该背叛对方,坦白自己的罪行,争取轻判?从甲的角度分析,在乙认罪的条件下,甲也认罪就被判五年,不认罪则被判十年;在乙不认罪的条件下,甲认罪就被关三十天,不认罪就两年。所以,不管乙的选择是什么,甲的最佳选择都是认罪。从乙的角度分析亦然。这样双方都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风险最小的选择,结局就是两人都被监禁五年,对双方都不利。

博弈理论认为,每个博弈都会在某点或某些点上达到均衡,这就是所谓的”纳什均衡点”(潘天群,2002,页17-21)。在纳什均衡点上,参与博弈的任一方的选择对于局中其他人的策略都是最优的,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单独改变选择的冲动,从而使博弈达到一个稳定的结果。在囚徒困境中,唯一的均衡点就是双方都认罪,这是在这场博弈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

三、囚徒困境与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

囚徒困境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只要博弈双方的命运联系于对方的选择上,但双方又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囚徒困境就自然会形成。当今,很多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都可以用囚徒困境来理解和分析。由于作弊涉及道德问题,而且考试分数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获得评奖学金、三好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研究生保送资格的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宣称自己考试的时候会作弊,于是考生之间在策略选择上就存在信息非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囚徒困境就出现了。在博弈论中,“理性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张维迎,页1)。我们假设作弊博弈的参与人是学生甲和学生乙,他們都明白在这场博弈中存在着博弈支付(表2),那到底是应该作弊(不合作)还是诚信考试(合作)呢?

表2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支付矩阵

考生甲作弊 考生甲诚信

考生乙作弊 学风、考风、校风恶化,师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 甲:成绩排名后退

乙:获得更好的成绩

考生乙诚信 甲:获得更好的成绩

乙:成绩排名后退 完全达到考试目的,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实际中,考生的学习成绩各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假设上面所说的学生甲和学生乙是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的两名考生,他们都很理性,都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做决定,并且面临着作弊还是诚信考试的选择。

在这一场考试作弊的博弈中,如表2所示,如果甲、乙二人都选择诚信考试,这完全达到了考试的目的,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理念和公平竞争的考试规则,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反之,如果双方都在期末考试时作弊,结果必然是反馈错误的测评信息,打击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学风、教风、考风、校风的恶化,损害师生和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若甲、乙两人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作弊的学生将获得比实际更好的成绩,在成绩排名上占优势;而诚信考试的学生虽然反映了真实的水平,但是成绩排名明显落后于作弊学生,于是在以后的评奖评优、入党、党团干部竞选中都处于吃亏的位置。所以,与理性的囚徒双方最后都选择认罪的结果一样,所有的考生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会选择不顾道德的谴责和考场规则,选择在期末考试中作弊。然而,这样不仅使作弊的学生本人荒废学业,而且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弄虚作假的威风,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作弊中,加剧了社会的信用危机。

其实,诚信考试不管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学校和社会的总体利益都是最有利的策略,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大家都在考试中作弊却是这场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这也许就是高校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屡禁不止的原因。

四、大学生考试作弊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能策略

对于教育而言,道德应该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子曰:“信之于人重矣”。(论语)孟子:“诚着,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如果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素质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甚至是中国教育的不幸。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是各考生的个体理性行为和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想要走出这个困境,需要提高大学生行为自主性和个体理性水平,更需要考试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一)提高各博弈主体的理性水平

在前文分析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时,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提假设。其中,我们假设所有考生都是理性的,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选择的标准。理性是囚徒困境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中,个人理性背离了集体理性。各考生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从利己的个人理性出发,对他人的利益采取不合作的措施,导致了两败俱伤的结果。各考生以自利作为标准,选择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考试中作弊,这似乎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优势的位置,但是作弊需要承担被发现的风险,在作弊过程中考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而且,长远来看,作弊这种选择将会使考生荒废学业,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扭曲考生的价值观、荣辱观,导致诚信品质缺失。最后,当作弊的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终究会被淘汰。同时,这也导致学校的学风、考风、校风的恶化。这是个体的理性否定了集体理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个体理性选择导致了非理性的集体恶果。所以要走出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需要不断提高博弈各方的理性水平,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加强合作

造成囚徒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警察把两个囚犯分别关在不同的囚室中隔离侦讯,使他们没办法合作。如果两个囚犯在严格的监狱管制之下还是找出了联系的方法,比如收买狱卒,那么他们就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从共同而非自我利益出发,进行合作,做出更好的决策,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制订增加学生合作机会(大家都诚信考试)的制度是解决囚徒困境有效的办法。例如:考试前所有考生都要签字保证会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绝不在考试中作弊,若发现作弊现象,取消其评奖评优的资格。或者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所有违纪作弊行为都记录在档案里,学校的素质考核和评奖评优等活动都参考学生档案里的信用记录,并且该信用档案将来会与学生的其他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如果档案里有不良的信用记录,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荣誉,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这就迫使学生在考试中诚信应考。

然而,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就如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犯,即使他们达成了共识,说好无论如何都不认罪,但是,就算达成这个共识是最符合共同的利益的,自私的人有可能会在最后一刻偷偷认罪,希望有机会减刑到三十天。如果他们不能相互信任,那么,问题有回到了原点,还是无法摆脱最糟糕的结局。因此,如果博弈双方不能相互信任,我们需要第三方來进行监控。在这里,第三方指的是监考。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很多考试作弊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考老师没有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在考场上出现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发现作弊以后隐瞒不报,只是口头训诫,并没有实际惩罚。这样,学生作弊的实际收益远远大于作弊的成本,自然会打破约定,冒险作出作弊的选择,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考。加强监考力度可以迫使博弈双方信守承诺,展开合作,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结语

囚徒困境描述的是博弈双方在特定的条件约束下,根据个体理性做出选择,而达成非合作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揭示了个体理性导致合作困难的后果。众所周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蔚然成风不利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然而,很多学生看到其他考生作弊成功,导致自己的眼前利益受损,为了不吃亏,铤而走险加入作弊队伍。于是,考生在作弊就陷入了囚徒困境。要使大学生走出困局,必须提升各博弈主体的理性水平和加强合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加大未来利益对学生策略选择的影响力;制定严格的考场制度,加大监考力度等。然而,这些措施从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可是在执行上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囚徒困境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教育各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商议和研究最佳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程香丽,张福磊.高校期末课程考试作弊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5):89-94.

[4]饶异.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的新视角—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76-80.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作者:黄菲菲

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篇3:

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博弈分析

[摘 要]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全文基于博弈论角度对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措施来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和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从而使政府监管部门与公司之间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关键词] 政府监管 会计信息质量 博弈 公司

一、引言

面对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及其严重的经济后果,世界各国都作出了积极回应,不仅在学术上加以探讨,而且在实践中加以治理,促进了监管改革和会计规范体系的进步。然而,监管制度建设与监管执行效果之间的始终存在着差距,接连不断的会计舞弊恶性事件对会计监管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学的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真知灼见,形成丰硕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从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界定到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理论分析到舞弊动因模型的构建,从会计监管模式的选择到诚信教育体制的建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随之而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筑一个更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政府监管机制,从而更加规范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角度对现行公司在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重新审视,然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对于提高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公司之间的博弈分析

政府监管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博弈分析中,博弈双方(决策主体)是政府监管部门和公司。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都是风险规避者,有着各自的利益驱动,各自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公司,在进行违规操作、会计造假时,都会考虑“预期收益”与“败露成本”的问题。如果他们觉察到“预期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即使违规、造假是有风险的,他们也会成为坚定的“风险偏好者”。下面我们基于博弈论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模型设计:

1.存在两个博弈方即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公司有造假账和不造假账两种策略选择,监管部门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策略选择。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潜在策略选择,并且双方都有一致的理性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2.假设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当发现公司造假账时,可采用没收额外所得、罚款等措施,同时要付出监管成本。公司不造假账时,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监管部门需要付出成本,但没有收益(这是职责内的事情)。

3.假设监管部门不实施监管,公司不造假账时,可获得灰色收益或闲暇收益。但在公司造假账时,而政府监管部门不监管时,可获得灰色收益或闲暇收益,但也有损失(如行政处分及声誉损失等)。

4.假定只要公司造假账,监管部门监管就能发现。

5.假设C表示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成本,监管部门不实施监管可获得灰色收入或闲暇收益为R,R1表示公司不造假账时取得的正常收益。R2表示公司造假账时所取得的不正常收益,F表示公司造假账时被查处后受到的罚款,S表示公司造假时未被查处时给政府监管部门带来的损失(比如监管部门的声誉损失及经济处分等)。

6.假设θ表示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β表示公司造假账的概率,

Л政府(θ,β)和Л公司(θ,β)分别表示政府监管部门和公司的期望效用函数,

从而构造博弈局势如表1:

从表1中可见,政府监管部门有两个纯战略:监管、不监管;公司有两个纯战略:造假账和不造假账。我们假定为了激励公司不造假账时,监管部门对造假账公司的处罚足够大,使得R -S<-C + R2 +F成立,从而上述的博弈中没有纯战略纳什均衡。所以,我们只需考察这个博弈中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即可。由上述局势可得:

从上述效用函数推导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结论一:公司造假账概率(β)同监管成本(C)、监管部门不监管得到的灰色收入或闲暇收益(R)成正相关,而与对公司的违规处罚(F)、公司违规而监管部门不监管时的损失(S)以及公司的违规时得到的不正当收益(R2)成负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目标自然是降低公司不造假账的概率。从(1)式中可知,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越高,或者监管部门的灰色收入或闲暇收益越高,公司越倾向于造假账,因此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监管成本,降低监管部门的灰色收入或闲暇收益,从而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公司造假账的概率与公司造假账时受到的处罚或监管部门不监管而公司违规时的损失以及公司违规时的不正当收益负相关,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公司违规时受到的处罚,加大监管部门不作为时的各种处分,从而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

结论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θ)与公司造假账的收益(R2)成正相关,而与公司受到的违规处罚(F)负相关。由(2)式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与公司造假账的收益成正相关,即公司造假账时所得越多,公司越容易违规,越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管。实施监管的概率与公司受到的违规处罚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对公司的违规处罚较大,公司的期望收益降低,从而公司造假账的概率就变小,从而可以适当降低实施监管的概率。

三、基于博弈分析的政策建议

要治理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基于上述博弈论的分析,关键在于应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β和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θ,使得R-S<-C +Re +F成立,从而使双方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1.对于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β的建议

(1)增加公司的造假账成本F,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执法机制。我国《会计法》、《刑法》对会计造假者虽有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规定,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监管、执法的主体和手段不够明确,处罚较宽松,唯有加大处罚力度,使“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才能有效地打击会计信息造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迫使公司在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过程中放弃造假的念头。

(2)呼吁专家学者们多开展会计监督理论研究,为会计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会计监督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会计监督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两大准则体系国际趋同之后,会计监督工作应如何应对,非常值得理论界研究探讨。这需要各位专家学者今后更多地对会计监督理论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为会计监督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加强会计信息的外部审查和监督,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各企业领导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另外,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依法实施监督职能,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制定合理审计收费,对那些不能公正执法、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丧失独立性的机构和人员,要严格处理,从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信誉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4)优化公司治理,充分發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各企事业单位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切实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各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同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为进一步加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和控制舞弊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

2.对于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θ的建议

(1)同样是增加公司的造假账成本F,使“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迫使公司在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过程中放弃造假的念头,同时加强对政府监管人员玩忽职守的处罚力度。

(2)健全政府监管部门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对公司的监管过程中,由于监管者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监管者也可能判断失误,不能兑现它的承诺;此外监管行为是政府行为,监管者具有很强的政治动机,有追求其政治利益的冲动,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公正。也就是说,监管行为作为一种代理行为,会存在道德风险,其代理行为并不必然与委托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一致,监管行为的实际结果并不一定与监管目标一致。监管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一方面在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的条件下,不可能消除利用监管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可能,难以避免监管腐败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监管者的付出与其所得的回报不对称,势必会打击监管者的积极性,从而弱化监管的实际效果。所以,从激励角度看,需要通过最优监管契约的设计,建立监督、考核监管者的体系,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容的机制;并且,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使监管者的个人努力更好地与监管目标结合在一起。

四、结束语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蓄意的造假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所以应对其加强治理。然而治理虚假的会计信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情,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监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利用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公司造假账的概率β和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θ,使得R-S<-C +Re +F成立,才有可能使得政府监管部门与公司之间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郜进兴 林启云 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2009(01), 27-35

[2]徐贵丽: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博弈论观点的分析[J].英才高职论坛.2008(05), 42-44

[3]周延 徐迎德:基于博弈视角的银行监管制度设计[J].金融改革.2009(08), 27-32

[4]付小平:企业管理层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08), 53-54

[5]吴文娟: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现代经济[J]. 2009(02), 102-103

[6]王道凤: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消费导刊.2009(04), 124-125

作者:邹 津

上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提高论文下一篇:中美高校公共体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