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网络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网络人格异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迷失、道德判断弱化和社会交往封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学视角下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学视角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1:

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教育理论与应用场景分析研究

摘要: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教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智慧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智慧教育基础理论还未有效建立、智慧教育发展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阻碍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还存在明显理念偏差等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下大力气夯实智慧教育基础理论、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建立适应智慧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继续加强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等对策措施,希望为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探索一条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智慧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场景

一、引言

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形成以技术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领域应用带动技术进步的发展格局。《规划》同时提出,全面深化重点产业转型及支持高校等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供给。可以说,《规划》为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教育理论与应用场景分析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M Levanon(2011)认为批判性反思及非预设活动有利于促进智慧教育发展。Sularso(2016)利用数量方法研究初级智慧教育在当地复兴中地积极作用。Kyle Davison(2016)关注失能人群教育中地智慧实践问题。A Huynh et .al(2018)通过推理手段开展智慧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柯清超(2014)在国内率先开展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育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高廷红等(2015)认为应该构建大数据平台,支持智慧教育发展。王珺(2015)开展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刘丽娟(2016)关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胡祖辉等(2017)探讨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数据的具体应用。刘清堂等(2017)通过构建学习分析模型来开展大数据背景下学习行为分析。李玥泓等(2018)做了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献分析。吴玉琳(2018)研究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黄玉凡(2019)从创设网络教育平台、变革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处理教育数据的挖掘及学习过程、重建教育教学系统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崔鹏宇(2019)认为当前的智慧教育大数据统计标准难以统一,是行业的痛点。华为智慧教育场景白皮书(2019)偏重于硬件建设与现有应用场景的研究。高一腾(2019)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育模式。邹琴琴(2020)注重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2]。邢晋(2020)关注大数据时代智慧教学模式[3]。张先彬(2021)主要关注中学学校智慧教育问题[4]。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2021)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为广州智慧教育战略研究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性建议[5]。

三、当前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智慧教育基础理论还未有效建立

“智慧教育”概念发端于2008年IBM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所提到的“智慧地球”,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构建信息融合手段,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能够获得更适合个体学习需求服务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一般而言,智慧教育的范围是比智慧课堂更大的,但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师将“智慧课堂”“智慧教室”等同于“智慧教育”,一提到發展“智慧教育”,就相对片面地谈及智慧课堂的建设情况,长期概念上的混淆不利于智慧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容易在后续智慧教育发展过程中走向歧途。

(二)智慧教育发展还停留在较浅层次

“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建设和应用加速推进。宽带用户普及率明显提高,光纤用户占比超过94%,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108%,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4.6亿。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了诸多可喜成绩,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存在明显短板。城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鸿沟,高等教育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教学信息化应用手段方面略显领先,但也主要表现在对在线教育等手段更多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所覆盖的课程以及学生人数比例还不理想,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传统授课方式,发展智慧教育任重道远。

(三)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阻碍智慧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过渡阶段,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造同样也远未完成。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于智慧教育发展主要阻碍表现在班额方面、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成果评价等。比如,在班额方面,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采用50人班额,这在传统教育领域无可厚非,而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可以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45分钟时间内要满足50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更加意味着课后有针对性地沟通交流将会占据教师更多的时间,这在目前我国各个学龄段的任课教师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另外,智慧教育更加配适素质教育,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更加接近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强调成果导向,而智慧教育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短期内成效不见得更加突出,这也造成了习惯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任课教师在参与智慧教育方面动力不足,开展智慧教育所形成的成果未必评价更高,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每年完成绩效考核,改变可能意味着不确定性,更加重了教师群体的顾虑。因此,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良好氛围还未有效建立,可以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还在根本上阻碍着智慧教育的发展。

(四)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还存在明显理念偏差

前文已提及,当前很多人将“智慧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开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意味着建设更多“智慧教室”。以笔者所在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例,相对于“智慧教室”,学生普遍更喜欢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即使把教室升级改造地多么高大上,也达不到实际工作场景给学生带来的新奇感和挑战性。因此,对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办学或校内企业化实践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已经占到全国高等院校数量的5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理念偏差,甚至可以说,全国所有的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理念偏差。

四、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下大力气夯实智慧教育基础理论

为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础理论储备不充足、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造成的困扰,首先,应该由国家层面开展关于智慧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详尽解释,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智慧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联合攻关;其次,开展“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教室”等细致区分;再次,在各個省区(市)开展关于智慧教育基础理论的普及工作,实现广覆盖;最后,应用较为坚实的智慧教育基础理论指导实践,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智慧教育发展

认真学习、落实《规划》文件精神,逐步加快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加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加强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的远程服务,拓展教育、医疗、社保、对口帮扶等服务内容,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升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融合。

以上政策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在教育领域将发展数字经济政策落到实处,重构智慧教育发展框架,打通智慧教育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广泛城乡范围内构建可使用、可完善、可拓展的智慧教育普及网络,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消除教育领域障碍性因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助推教育领域改革发展驶入“深水区”。

(三)建立适应智慧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

主动适应智慧发展趋势,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比如在素质教育全程融入、无考试化改革、学业水平全过程综合测评、班额调整、招生录取改革、毕业标准达成、硕士研究生选拔录取改革等诸多方面开展小幅度、多频次的改革试点,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智慧教育发展作为破解教育领域存在问题的重要抓手,以智慧教育发展助推教育教育组织方式变革,进而实现从教师培养到课堂讲授全过程的流程再造,为培育能够适应智慧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继续加强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

全面加强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特别是应用好教育部推出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三个分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类型的在校生群体都能根据学科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智慧教育课程。可以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建立,为开创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树立了较高标准,能够各省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具省域特色的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工作,为促进全国范围内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有效形成做好良好铺垫。未来,应该积极拓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建设面向未来教育、终身教育的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为促进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黄玉凡.浅析大数据视角下的智慧教育[J].信息记录材料 ,2019(2):157-158.

[2]邹琴琴. 教育大数据视角下学习分析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0):179-180.

[3]邢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20(11):214.

[4]张先彬.适应智能时代 探索智慧教育——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对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J]. 当代党员,2021(8):57-58.

[5]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 广州城市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城市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2020)》的分析[J]. ,2021(8):5-9.

项目简介: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场景分析(2020ITA02046),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中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21年度校级人文社科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人文社科基地(KY202108)。

作者简介:马玉波(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职业技术教育;

范旭东(1982-),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马玉波 范旭东

经济学视角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2:

价值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网络人格异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迷失、道德判断弱化和社会交往封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在新形势下,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针对网络人格异化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己完善网络人格,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能否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这也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挑战。

一、价值观对行为的反作用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对于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意识范畴,对人的实践行为具有反作用。

(一)价值观对行为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能够支配甚至控制人的实践活动,进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形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人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客体

一般情况下,人都会从自身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出发,对具体的实践行为所要达成的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和规划。也就是说,在实践行为发生前,契合自身价值观的目的、计划、创意等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形成。通过实践,观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改变,而且还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现实存在的结果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智力对物质世界强大的改造作用 [2] 。

(三)价值观是人自我确认的一种反映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者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3]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是有意识的,是有属于自身的价值观的。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人在价值观中体验自身的存在,体验人作为“类”存在。

二、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

网络人格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和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已经把现实生活和网络进行了紧密结合,并依托网络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在这样一个创造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道德观念的无底线性,使得不少大学生在人格上发生扭曲和异化,陷入网络生活的非理性状态中。网络人格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认知迷失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观察、认识和评价,包括主我认知和宾我认知两个方面。在网络中,大学生自我认知迷失主要表现为:第一,主我认知的异化。网络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的空间,这也为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中塑造不同的“自我”提供了可能。现实中的“自我”与网络中的“自我”可能在角色、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当大学生在现实与网络的不同角色中转换过于频繁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导致主我认知上的混淆。第二,宾我认知的异化。宾我认知是大学生感觉和思考自己的过程。在网络中,人的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使大学生对自我真正的能力产生错觉,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甚至在现实的“自我”和虚拟的“自我”中发生冲突,出现宾我认知的异化。

(二)道德判断弱化

道德判断是指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4]。个体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一般由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所决定。当前网络中,信息庞大且良莠不齐。大学生长期在网络中徜徉,容易在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上受到冲击,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看似正确实质错误甚至荒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最终走向没落。这种道德判断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无法准确甄别网络信息,思维能力退化,对生活持悲观、迷茫态度;第二,无法科学区分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容易受网络行为随意性的影响,在进行现实活动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

(三)社会交往封闭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往平台。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社会化程度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得到了深化,但这种社会化实质上是单薄的、虚拟的。网络的交往目前还是以人机的模式实现,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言语上的沟通,难以达到思想融汇、心灵契合的高层次水平。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用在网络交往的时间增多,此消彼长,大学生用于现实交往的时间相对就受到压缩,与社会真实互动沟通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对外在环境的感知程度、参与意识逐步弱化,最终结果是社会交往封闭,成为网络的附庸,在人格上走向异化。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38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具有领先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先进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大学生在网络中之所以会出现自我认知迷失,根本上是因为没有筑牢理想信念,未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兴盛的紧密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个“协调性”。

1.空间上的协调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空间上形成无缝对接的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共同组成的一体式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以社会教育为主旋律,网络教育占据主动权。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从空间角度上分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开放的精神和主动的姿态,对网络教育空间加以拓展,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宣传,使网络成为宣传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窗口。

2.形式上的协调性

理想信念的筑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面对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问题,要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需要在校园课堂显性网络教育与隐性网络教育上着力。第一,显性网络教育。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课堂教育方式趋向多元化,这使得情境教育成为可能,即通过情境假设,创设逼真教育环境,借用典型教育事例,以特定方式向大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隐性网络教育。相比于显性网络教育,校园网络隐性教育更关注渗透教育功能,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宣传集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以此教化人、塑造人和熏陶人。

3.策略上的协调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策略上应该兼顾互动与灌输,双管齐下以让教育效果最大化[5]。具体分为三步: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思想的吸纳器,而是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辨认的学习主体,在网络人格培育方面具有自我主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第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灌输要求教师必须得在充分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前因后果,制定极具针对性、有效性的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凸显主导作用;第三,注重介体的选择方式。介体的选择需要做到合理可行,注重发挥生活世界的中介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网络信息中消极颓废内容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出现道德判断弱化的趋势,丧失了对是非曲直应有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在大学生中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才能逐步平复大学生躁动的内心,使其自觉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

1.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能否抓好这一时期以正确价值观引导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与行为的基本遵循,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各种消极、颓废的价值观,破除头脑中的模糊、错误思想,像大海中的指航灯一样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人格异化的困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6]。

2.注重培养优良品德

打铁还需自身硬。理性思考的前提是自身对于所处的客观世界具有科学、完善的价值认知体系,而这一体系是立足于个体所具备的道德修养之上的。因此,要理性思考,会明辨是非就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德者,本也。”“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6]修德,既要立志高远,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要立足平时,学会做好小事、管好小节,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最终才能达到德才兼备的境界,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中的各种复杂局面。

3.加强学术争鸣与讨论

大学生对人对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判断和选择,有着自己的“道德框架”。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与事物。对于他们思想中的疑点、难点,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敞开思想,进行积极的争鸣与讨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审视问题,还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6]。

(三)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不能成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社会交往封闭的借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于实处用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破解当前网络人格异化的困境。

1.分主题参与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方面内容开展主题式社会实践。该方式在实践内容上较为集中,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应内容,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端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进而推动大学生自觉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网络不良诱惑。

2.分专业参与

大学生在高校中所习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素养。这也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思考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备鲜明的学科特色。因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能忽视这种专业差异性,需要统筹兼顾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既保证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实践的价值追求。

3.分层次参与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来划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初步适应、全面发展和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三个阶段。因此,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需要依据自身特点,针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可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层次性,又有效把握不同层次的整体性衔接。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各方面,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必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4]彭克宏,马国良.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491.

[5]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7-122.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编辑:段明琰)

作者:王潇斌

经济学视角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3: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

摘 要: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保障了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质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高等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网络教育质量相关的保障制度仍需完善。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发展背景、认证制度体系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具有“权力分配合理,制度实施灵活”“机构层级鲜明,认证机构多元”“认证机构专业,重视教育元评估”等特点,并得出对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启示,包括“增强质量意识,健全质量保证制度”“鼓励多方参与,发展中介机构”和“细化认证标准,合理分配权重”。

关键词: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教育质量;美国

作者简介:姚春霞,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

一、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发展背景

(一)技术背景

20世纪6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卫星后,美国成立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加快了技术革命的步伐,开始了对网络技术的研究。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名为“埃尼克”(ENIAC)的计算机。1969年,全球互联网的始祖“阿帕网”(APRANet)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诞生。随之,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例如通信技术、个人计算机、网络编程Jave语言等,使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并进一步发展。美国许多高校主要以自主开发或合作的形式跻身于网络高等教育领域。其中,自主开发网络教育的形式占少部分,合作形式的占大部分,且合作形式主要有社会网络教育机构的合作和高校之间的合作等。如今,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开展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国家,其网络高等教育在美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二)文化背景

美国文化大背景为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持久的动力。一种经历长期历史发展和沉淀后仍然可以对现实社会带来非常大影响的文化特性或者文化模式,称为民族的文化传统。[1]美国的民族文化中,主流文化主要有人本主义、平等思想、物质主义、科学与技术、进步与变化和竞争等。网络教育有着地点不固定、时间灵活、内容丰富、教育资源开放、自主选择等特点,与追求教育公平、人本主义、崇尚科学技术等文化精神相一致,网络教育在这样的文化模式中得到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使得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契合,进而使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政策背景

20世纪6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认证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1992年,美國《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规定,在各州建立“州中学后教育评估机构”(SPRE),首次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对认证机构的有关组织、模式等作出相关标准的规定,对民间性质的认证机构的监控。[2]此后,美国政府或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或发展规划,为网络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发展动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学习理念被人们认可的大背景中,网络教育的出现无疑成为这个时代所追捧的事物,政府和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对网络高等教育发展非常有利的政策和举措。例如,出台了比较实惠利民的电信方案,以此来激励高校将网络运用在教育中。其次,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出一些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有利的规定。[3]另外,美国政府开放了高等教育市场,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为此,政府还鼓励私人机构投资开办网络高等教育,认可其颁发的学历证书;通过设立优惠政策,吸引通信和计算机公司的参与并大力支持网络教育的发展;政府还从税收方面着手,根据投资教育公司的参与程度来设定优惠标准。

二、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体系

(一)认证的目标

19世纪90年代,教育质量是成为人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也因为这一时期的时代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有效的政策制定和推动下迅速形成,强有力地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控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研究,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对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建立后,其主要目标有:保证网络高等教育长久的发展、提高网络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开展网络高等教育的学校和机构设定办学要求和标准、为获得联邦政府的资金设立要求、促进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历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等。

(二)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是认证机构从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申请认证的学校或机构的能力和质量进行审核和监控而制定的相关准则和要求。一方面,认证标准有助于实现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政策和办学方针;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学校的期望。尽管在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体系中,不同类型的机构都拥有各自的认证标准,但这种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估制度的建立,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4]本文主要介绍在网络高等教育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三个标准。

2000年,美国政府针对采用电子方式颁发学位及毕业证书项目的评价问题,由西部教育电信联合体(Western Cooperative for Education Telecommunications)与8个区域性认证委员会联合推出“电子学位课程和证书课程计划最佳实践(The Best Practices for Electronically Offered Degree and Certificate Program)”。其认证标准主要从学校或机构的背景与责任、课程与教学、工作人员的支持、学生支持和评价与评估方面设立了共5部分29项标准。[5]2000 年,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出台了《在线质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评价标准》(Quality on the Line: Benchmarks for Success in Internet-based Distance Education),从机构获得的支持、对课程的研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课程设计结构、对学生的支持、对教师的支持以及评价和评估7个方面做了关于网络高等教育的24项要求。2014年,美国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uality Matters,简称QM)已经连续发布有关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认证标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2014年的第五版中,主要内容是由8大部分和43个子项构成。主要是从课程概述与介绍、课程支持技术、评估与测量、对学习者的支持、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课程活动、无障碍课程环境对网络高等教育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6]

(三)认证机构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机构是由民间组织或团体自发形成的,具有民间性、非官方性的特征。在认证流程中,认证机构在获得认证资格后才可以在整个认证流程中运作,根据自定的认证标准,对所要认证的学校或机构进行认证。

1.认证资格获取。认证机构获取资格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官方性质的美国联邦教育部(Unite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获取资格;二是从非官方性质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获取资格。认证机构秉着自愿的原则,选择一种资格获取途径,认证机构的能力和质量得到认可即可。因此,在获得美国联邦教育部或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一方或双方的批准后,认证机构便可对申请学校或机构进行认证。

2.认证机构类型。认证机构主要有区域性认证机构、国家性认证机构、专业性认证机构三种类型,这三种机构都属于民间第三方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官方性的特点。(1)国家性认证机构。国家性认证机构的能力范围主要是认证美国国内相关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一些职业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目前,美国对网络高等教育开展认证的国家性认证机构共有9所,并且都已经获得认证资格。其中,远程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DETC)只针对负责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的认证。国家性认证机构主要是对部分提供学位或非学位的网络高等教育或函授教育机构。(2)区域性认证机构。区域性认证机构主要是针对美国一些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认证,由开展院校认证的各州院校协会、地区院校协会等多个组织单位构成。在全美的分布被划为6个地区:新英格兰、南部、西部,中部、西北部和中北部,其中建立了6个区域院校协会所包含其下属的8个区域认证机构[7],这些机构已经获得了认证资格,达到了美国联邦教育部以及相关组织机构所提出的要求。区域性认证机构不追求统一的标准,所指定的标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并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自我评估的发展报告灵活性地调整标准。(3)专业性认证机构。专业性认证机构主要是对某个专业的认证。鉴定学校或机构所申请专业已经具备的条件能否达到认证机构所提出的最低的专业要求或标准,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开展网络高等教育的学校或机构,也可以将所开设的某个专业向专业性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在美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报告中,公布了得到CHEA或者USED认可的专业性认证机构一共有66所,其中只有一部分设立有关网络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项目。[8]

(四)认证模式

在美國网络高等教育认证模式中,认证机构的能力和质量由资格发放组织保障、监督并定期审核,来保证其持久的效力。其中,认证机构获得USED或CHEA的批准后,将接受USED每五年一次的资格审核,或接受CHEA每十年一次的资格审核。正是这样的层级分明、职责分明的认证体系,使得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质量。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模式如图1。

(五)认证核心内容

认证内容是认证机构对学校或办学机构考核的主要内容,每种类型的认证机构的具体内容不一样,会根据实际认证院校的发展情况对认证的内容进行调整,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认证机构,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是各个认证机构所考量的。

1.学校和使命(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Commitment)。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的部分。网络高等教育下的电子学位和证书成为高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组成部分和延伸体。网络高等教育要与学校的教育宗旨紧密联系,制定一致的发展目标,共同发展。另外,网络教育的范围主要是学校的优势学科。

2.课程与教学(Instruction and Teaching)。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设计课程,是网络高等教育重要考虑的部分,也是认证内容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关于课程结构方面,包括使学生会运用学习资源、理解教学活动设计、有能力完成学生培养方案以及具备学生应有的能力标准等具体的规定内容。

3.教师支持(Faculty Support)。学校或办学机构向教师提供开发课程的技术支持;为实现教师由传统教学到网络教学的转变提供支持;对教师进行网络教育的评估机制;对教师给予及时的培训和帮助;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网络教育;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南,使教师能快速得到知识和技术的更新。

4.学生支持(Student Support)。能够保证学生在获取与网络教育相关的信息时方便快捷,例如获取录取标准、学费、技术要求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成立举报和咨询的服务系统,设有专职的学习服务人员,并能快速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要求能及时满足;满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所需;满足学生毕业就业需求。

5.评价与评估(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学校或机构要设立网络教育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建立学生与教育者线上线下的交流渠道,并设定交流反馈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能全方位地监测和考量教学过程、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等方面。

三、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一)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

1.权力分配合理,制度实施灵活。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作为美国教育认证制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政府、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在网络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政府起到了监督和财政援助的作用,调动和鼓励了非官方性、非盈利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的参与,形成了灵活的保障制度。美国USED和CHEA作为整个认证体系的开始,从总体上进行把控和监督,并周期性地对认证体系中的每一环节进行监督和考核,使认证制度不断完善并具有长久性发展的可能。其中,USED和CHEA每五年或十年对认证机构的再次考核,保证认证机构具有符合标准的条件和能力,对申请认证的院校和机构都能给出专业性的评估,是对整个网络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有力保障。这种认证制度的权力分配与美国社会分权的特点相符,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地方赋予很大的管理教育的权力。在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中,实施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政府具有调控权,权力分配合理且不失灵活性。

2.机构层级鲜明,认证机构多元。在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认证工作的实施主要分为三级,其中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为是一级、认证机构是二级、院校或教育机构是三级,整个层级结构是由上至下的调控。认证机构的类型、分布、职能分配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针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所面对的院校和机构的不同,从类型上划分为了国家性、区域性和专业性三种特点鲜明的机构类型,这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校发展类型多样化相匹配;从分布区域上划分,例如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划分了6个区域,在美国的每个区域中都有分布,实现了区域划分平衡,保证了为有意向认证的院校和机构提供方便、多样的选择机会;从职能方面划分,不同类型的认证机构对专业或院校做针对性认证,例如部分认证机构只对开展网络高等教育学校或专业进行认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正是由于美国认证制度中层级鲜明、认证机构多元的特点,符合美国的主流文化,引导了社会人员的参与,具有自由性、自律性、多样性等。

3.认证机构专业,重视教育元评估。美国对从事教育认证工作的人员有专门的培训机制,只有专业的人员从事教育认证评估工作,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才能保证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公平性。[9]首先,认证机构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科学性的认证标准、民主性的认证流程。认证标准的制定是由专业人员制定,并以实际的认证情况为参照,不断对认证标准的有效性进行考究。民主性的认证流程体现在两个方面,院校和机构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认证以及选择所要认证的机构。但是,只有在通过认证机构认证后,才被认为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会得到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其他类型的拨款。其次,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一个显著地特点在于重视高等教育元评估。在认证流程中,申请的认证院校或机构先自行进行评估,再找同行进行评估,再经过认证机构结合现有的评估报告,以认证标准和实地考察结果为参照,对已有评估进行再评估。[10]除此之外,元评估还体现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国家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对认证机构的周期性的评估,以及认证机构对院校或教育机构的周期性的评估,这都是建立在对评估的评估,以免每次评估在实际操作后存在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

(二)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栗施路·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学习和借鉴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机制。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质量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关于网络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才刚刚起步,相比美国,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发展历程要短很多,发展还不够成熟。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美國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更多的是“内在”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主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美国是分权制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治理权力主要掌握在州、地方和学校;而我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属于国家事业,政府直接管理高等教育。因此,美国的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工作,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工作属于一种行政性的工作。此外,美国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美国是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源地,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而技术是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建设发展期。美国的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对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建立主要有以下三点启示。

1.增强质量意识,健全质量保证制度。相比美国,我国网络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占有太大比例,大众关于网络高等教育的接受意识还不是太强,因此,关于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意识还不够。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方面已经起步,并且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网络高等教育方面,我们国家投入的资金、师资的配备、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有待提高。[11]教质量的保证需要认证制度的监督来实现,政府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政策文件,将网络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深入到教育工作者、开办网络高等教育院校领导人、教师、学生等人的心中,使网络高等教育得到重视,促进认证评估制度体系的形成。此外,在提高网络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意识的同时,需要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文件,成立专门的质量认证机构和组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认证制度中三级组织的权力分布,我国可以在国家教育部监督下成立认证机构并赋予其认证资格,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施财政援助,给予认证机构和申请认证的院校或机构一定的自主管理权。

2.鼓励多方参与,发展中介机构。美国保证教育质量的认证工作由民间性质的第三方机构执行,这种第三方机构大多数不以营利为目的。结合我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的国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其一,在政府法规的支持下,设立多元化的认证机构,强调各方的参与。其二,鼓励和支持院校或机构主动申请认证,对于认证的院校或机构给予一定的教育优先的待遇,而不是官方强制性的认证;其三,专业性的工作就应该具备专业性的人才,所以,建立专业性、规范性的认证工作培训制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人员参与认证工作,提高认证的质量;其四,鼓励自我办学评估和同行之间的评估,增加同行评估的环节,促进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广泛吸纳社会公众人士的参与与监督,做到认证过程和认证结果向社会和民众公开化;最后,还需要建立长期认证监督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周期性地对网络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进行评估,保证网络高等教育的质量。

3.细化认证标准,合理分配权重。在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中,认证标准的制定流程和制定内容都相当地科学和细致。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优秀经验,在认证标准的内容设置方面要完善和详细,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细化每一条标准;认证标准的核心内容要抓住与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如课程与教学、教师学生支持和评价与评估等方面;在制定认证标准时,需要由专业的团队对标准的内容进行考究,并由专业团队实地考察,结合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实施现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除此之外,我国应该参照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标准制定过程以及内容,清楚地掌握我国目前网络高等教育开展的现状,结合对现有标准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建立权重合理的评分细则,且对考核的内容应该具有比重的划分,制定出细致规范、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认证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MOOC、智慧校园等一系列网络与教育相结合形式的出现,教育质量问题仍然是对各个国家教育事业工作者的现实挑战。美国不仅是网络教育的领跑者,也是研究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先驱者。为了推动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借鉴美国发展经验的同时,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应基于我国“本土”出发,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机制,保证开办网络高等教育的院校或机构的办学质量,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1998:6.

[2] 吴晓波.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3.

[3] 潘康明.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HOWARD KISLOWICZ.Developments in Religious Freedom: What Saguenay and Loyola Tell Us and Don’t About the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Law School Cases[J]S.C.L.R,2016(2):75.

[5] 丁祝闽.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6] 范小鹤,陈明阳.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比较高等教育,2011(4):141-146.

[7] CHEA&USED. 2009.Recognized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EB/OL] http://www.chea.org.

[8] 吕森林,邵银娟等.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蓝皮书(2014-201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9] ASPA Consideration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2018[EB/OL].https://www.aspa-usa.org//Wp-content/uploads/2018/03/ASPA-Considerations-HEA-2018.pdf

[10] KAYSER,K.OGILVIE,R.Borkenfeld, S.et al Diagn Pathol.E-education in pathology including certification of e-institutions[J].Diagnostic Pathology, 2011(06)[EB/OL] https://doi.org/10.1186/1746-1596-6-S1-S11.

[11] 王薇.美國专业认证制度的起源、组织及特点[J].教育评论,2018(4):150-153.

作者:姚春霞

上一篇: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管理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