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2022-05-01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人访谈等手段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失信行为表现、对待不诚信行为的态度、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等。提出新媒体下的诚信教育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环境营造和管理评价体系上的对策优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成为传播高校文化的主要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具有交流便捷、信息海量等优势,但是其传播环境的虚拟性以及信息的复杂性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价值观、世界观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把握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变化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政教育 新路径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那么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也得到高速的发展和扩充,抖音、微信、微博等为主的新媒体迅速兴起,形成了一股微时代的潮流。就目前大学生群体而言,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娱乐的平台,更多是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规范他们的思想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等。微时代逐渐成为蕴含着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将新媒体加以利用,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说服力,成为当前高校教师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方式。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供独特视角,拓宽学习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能够充分的利用PPT、视频、音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及素材进行教学,为大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消化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也符合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提高主观能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以被动式教学,比如灌输式和填鸭式为主,师生之间大部分是你讲我听,互动环节比较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外,由于没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跟不上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低、教学效果差。在新媒体环境下,其技术的个性化、互动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通过新媒体来进行教学,在互动的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3.打破时空限制,量身定做教育内容

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新媒体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教育信息,能够方便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外,新媒体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校与社会的界限,针对当前的现状量身定制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使其更加具有实效性,能够与时俱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消极影响

1.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新媒体的信息资源确实比较丰富,在服务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由于各种各样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很容易让大学生分不清主次好坏,迷失自我,身心健康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时代具有自由、开放等特点,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隙,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大肆传播,使校园网络变得不健康,加上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对不良信息缺乏抵抗力,严重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思政教育水平,同时也加大了校园网络的监管难度。

2. 交際弱化,冷漠真情

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的网络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使其与人交流沟通大部分停留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个人情感也容易得到满足。有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沉迷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从而忽略了现实社会中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们的现实社交能力明显降低,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时缺乏一定的能力,比如严重缺失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等能力,对真冷漠,导致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遇到诸多的困难。

3. 精神恍惚,影响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以及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上网时,有部分大学生精神亢奋,情绪高涨,但是在下网后则会变得比较疲惫,精神上也比较倦怠。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虚拟的网络社交空间十分感兴趣,但是在现实的校园活动中则表现出无精打采。由于这部分学生长期的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虚拟网络中,对现实生活持以消极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如果长久以往,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发展进程。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1. 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建设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营造出健康的新媒体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舆情导向,扩大思政教育的传播范围,并在宣传方面开辟新的路径。另外,在校园网内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让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能够在该平台上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传播正能量,例如,在师生交流平台上互推网络读物,促进师生的思想交融,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2.构建新型的思政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大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教师授课,以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对教学内容百分百的吸收,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这种静态的沟通方式,采用动态而双向互动的网络沟通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使其在接受他人提出思政教育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位置,促进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的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吸引大学生积极的参与,潜移默化的为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就是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防止大学生群体内发生违法乱纪的事件,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应该具有的责任。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大学生活相比高中生活要有趣的多,也相对比较自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但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从目前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还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对于网络世界缺乏抵御能力,容易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引导,例如向学生讲述网络的消极影响,并进行有效的规避,或者通过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防治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另外,高校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师,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治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在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有着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这其中不乏存在诸多的极端言论,这些言论会给意志薄弱的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的优化思政教育环境,以此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上网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避免网络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言论;其次,要加强对重大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管力度,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大肆传播。最后,采用实名制的方式来约束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5. 增强媒介素养,提高媒介利用能力

随着我国5G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在传统媒体中融入新兴媒体,进而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具有尚德守法的网络正能量。高校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构建正确的媒介信息知识结构,使其具有辨别是非、丑美的能力,在使用网络信息功能的时候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对于健康、正能量的信息加以利用,让大学生们都成为媒介的主动参与者。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媒介利用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最后,要培养他们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此来提高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进而为高校思政教师顺利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的认识到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通过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强化思政教育师资水平、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等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辟新路径。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探索新路径方法,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课题“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324)

参考文献:

[1]黄诗雨.浅析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路径[J].汉字文化, 2018, 217(23):137-138.

[2]权松立,付贤志.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与改革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 2019(10):30-31.

[3]郑新, 李聪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新教育手段的探索[J].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03):233.

[4]瞿振东,李雅琴.淺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8, 603(13):151.

作者:吴萍

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人访谈等手段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失信行为表现、对待不诚信行为的态度、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等。提出新媒体下的诚信教育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环境营造和管理评价体系上的对策优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

大学生诚信教育[1]是以形成诚实守信思想认知,养成诚实守信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常做常新的工程。特别是在“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新媒体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传播特点和优势功能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新媒体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同时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两者交互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好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笔者选取某省属高校作为案例。调查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分析数据的同时,便于学生自纠自查。共有350名在校学生参与答题。其中大一学生131人,大二学生61人,大三学生45人,大四学生113人。文科110人,工科215人,其他25人。调查学生认为新媒体环境下身边存在的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不经核实散布失信言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等,且38.3%的同学承认其有上述行为。针对新闻媒体披露的学位论文抄袭、无意识转发失信言论、日常考试作弊的行为,22.9%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近半数学生认为产生失信现象的原因是个人利益的驱使。针对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情况,48.6%的同学表示还可以,8.6%认为较差,认为教育手段过于单一,集中在批评教育、舆论引导,1.1%的学生甚至表示对当前的诚信教育有抵触情绪。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主要浏览的内容为休闲娱乐、政治经济、专业相关类,比例分别为40.6%、35.7%、32.9%。15.4%的同学承认新媒体对其诚信行为有负面影响。

第二步,笔者针对7名教师开展专人访谈,其中4人为专职辅导员,3人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受访者均表示新媒体环境为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集文本、图画、声音于一体,可以更及时、更大量、更高效的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原来的教师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老师的信息优势得到弱化,老师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其次,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公平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极易给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学生在网络匿名环境下,凭借好玩、好奇的心理或利益的驱使极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反诚信的事。还有老师表示诚信教育应形成学校、家长、社会教育合力。家长关心学生在校情况,担心学生沉迷网络,但苦于缺少途径;学校网站以宣传本校学生工作为主,对学生吸引力较差,宣传职能大于教育作用;社会机构或企业网站、平台以下达通知为主,教育效果不明显。一些老师提出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或知识结构单一,需要加强学习,以便及时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有老师表示自己新媒体技能缺乏或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导致现有的一些微博、微信平台或流于形式,或单纯的成为下达通知的工具。

综上分析,教师和学生都肯定新媒体环境对于诚信教育的意义,但也承认其在教育理念、运用途径、内容优化、管理监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革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创新

首先,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及时洞察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热点事件的关注及期盼并给予及时回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要创新理念,认真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及技术特征,主动占领运用新媒体做为教育工作的阵地,敏锐洞察涉及诚信的社会热点事件,收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和引导。天津发生“8·12”爆炸事件后,青年学生关心事故现场救援情况,在灾难面前希望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然而确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谣言,制造恐慌,甚至诈骗善良人们的钱财。而我们有些学生辨别能力差或无意识转发,无形之中为不法分子利用,这时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准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辨别是非,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传播诚信价值。

其次,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互助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理念和行动。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交流技术,要求教育者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问题运用不同而方法;根据思想问题的不同成因采取相应对策;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3];适当的将教育内容数字化,图像化,变传统说教为图文并茂,声相交融,淡化角色意识,考虑受教育者内心需要,实现隐形教育。只有广大青年切实的体会到新媒体带来的实惠、有料、有趣,才能增加对新媒体诚信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感,进而了解失信行为的不良后果,将诚信行为落在实处。

再次,在树立诚信模范的同时挖掘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引导、示范、牵引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诚信模范的评选、宣传工作,发现一批求真务实、感召力强、弘扬时代精神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话语体系独特,群众基础好的“意见领袖”,并提供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发言,让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政策声音能及时的传达给广大同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让学生本身也成为诚信教育的参与者,使得他们的个体价值得以体现。

最后,建议构建包括高校、政府、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在内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单靠高校就可以达成的。大学生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有利于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高校应抓好新生开学、学生毕业等关键时期,通告涉及诚信的重大问题的经验教训,取得家长认同,搭建便于家长参与发言的新媒体平台,使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同时,宣传学校的诚信教育举措。高校需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运用商的合作,开发研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及内容,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收到适时多样可接受的诚信教育。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社会征信机构的合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实现诚信记录的实时查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醒、警示相关责任人失信必将付出代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2014(5):110-115.

[2]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赵敏.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刘欢

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和服务意义。新媒体以其主体多元、手段多样、影响扩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资助过程中新媒体应当在政策宣传、资助信息系统完善和公开监督环节上加以应用;育人过程中,新媒体应在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上发挥优势。

关键词 新媒体 资助育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即培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学生资助作为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而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形式发生着多样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成为了学生接收、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传统的学生舆论前沿主要依托于学生工作的层级机制,学校网站,甚至宣传栏等线下实体性宣传手段,而当下,大学生的舆论“主战场”正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而如何在这种转变中继续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学生资助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下简称《意见》),较大的改善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紧接着2010年又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纲要》),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但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特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利用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义。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影响,能够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关心与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着关爱学生,资助育人的正能量,产生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教育意义。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新媒体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向受助学生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和评审流程,同时,又抓住契机,对受助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3)服务意义。新媒体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搭建了一个直接面向广大学生受众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能够更好的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服务理念,快速准确的了解学生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困扰什么,我们应当提供什么,规范什么,引导什么,来进一步推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新媒体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包括各种网络媒体(如微信、网站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报刊等)和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广播电视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传播主体多元。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消息单向发布、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只要拥有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参与到信息互动中来。每一位参与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随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自媒体也就在这种信息交互中应运而生。在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2)传播手段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传媒技术逐渐成熟,信息传播的手段日益多样化。首先是信息传播终端的多样化,可以是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其次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囊括互联网、光纤电缆通讯网等;最后是传播格式的多样化,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等。(3)传播影响扩大。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息采集、发布到最后的反馈,需要经历多个层级,从而产生较长的滞后。而新媒体归功于其“扩音器”和“放大器”的效应,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信息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

三、新媒体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

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上的应用能够使得工作更加细化、具有针对性,以及公开透明。在资助环节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宣传环节。新媒体为政策宣传工作打开了局面。借助微信、微博或者论坛等载体,设置一个官方的公共账号,请同学们添加关注,可以在线上接触到直接的受众群体。官方平台一方面可以发布政策意见以及政策实施的细则供学生了解,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关于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等细节性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解决政策宣传的盲点,帮助他们有效快速的了解政策。(2)信息系统完善环节。这一环节新媒体的作用有待探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的公告,即扩大了信息输入与输出环节上的影响和效果。可以通过如网上问卷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看法,调查资助工作开展的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借助新媒体平台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在今后的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有可能能够据此进行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分析。(3)资助公开监督环节。一般学生资助工作都以宣传橱窗,工作网等作为主要的公示途径,并且提供了电话、电子邮箱、信件等意见反馈的渠道。这些方式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微博、微信等工具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些相对“新”媒体来说的“旧”形式的公示监督作用也难免相形见绌。新媒体通过即时的主动推送,告知广大师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师生的监督。

作者:张健荣 程纬光

上一篇:累计考核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剥夺政治权利法治思考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