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弘扬和传承,必须要更全面地融入到教育领域。由于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范围较为广泛,这种教育也成为了国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传承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而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更好地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口传心授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链条面临着困境。高校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化资源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人才。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传承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斷累积、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与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广西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随着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主观因素以及现代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高校在人才资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一)现实依据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以师徒或家族关系为纽带,通过主体间的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种以“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主体包括生命周期、知识结构、社会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容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断裂。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截至2018年5月18日,广西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54人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9人次。但就代表性传承人主体因素来看,存在老龄化以及文化素养、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等特征,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二)法律与政策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第三条提出“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文化价值。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者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奠定了法律与政策依据。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资源有以刘三姐歌谣、壮族百鸟衣故事、布洛陀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等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田林瑶族铜鼓舞、藤县狮舞等为代表的传统舞蹈;以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为代表的曲艺;以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以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文化与课程资源。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与传承的结晶,是民族文明与智慧、民族审美习惯、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以及民族个性的活态载体。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以当地陶土为原材料,成型主要以手工为主;造型多样且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各部分比例和谐;装饰题材多取自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山水、花鸟、书法、民间人物与传说、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与纹饰;雕刻采用线雕、平雕、浮雕、圆雕、堆雕、镂雕等技法;经过烧制而产生丰富的窑变效果。坭兴陶是手工匠人思想、情感、审美、技艺与智慧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与教育价值。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一)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广西高校中较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探索的是玉林师范学院,2007年玉林师范学院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桂南采茶戏”纳入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上将《桂东南民间音乐文化》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民间艺术考察课程,使学生在艺术考察过程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与发展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无形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本体价值,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专业教师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式、开放式的授课方式,是高等院校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对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当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及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专业、人才优势,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评价指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评价。

2. 开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的继续教育

根据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西民族大学于2017年开设广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织锦与刺绣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广西艺术学院2017年开设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与苗族蜡染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

以上两所高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现有基础为教学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通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市场营销等能力。在秉持传统手工造物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水平,使其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与开展,是高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完善与构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将极大推进高校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深化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1.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加强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种传统表现形式进行简单、肤浅的理解与再现,更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心理、信仰、审美等内在情感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

高校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方式,联合地方政府、相关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技术、艺术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与学术保障。

如广西艺术学院依托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与设计学进行跨院系、跨专业组合成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设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研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与实践的优势,对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教学研究与展示,同时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区域艺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开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同时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服务。

2.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数据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数据平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图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记录、建档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此类数据库大多仅停留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普及式传播,缺乏知识传播、学术研究层面的数据共享。由于不同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机制的限制与缺乏,容易造成相同内容的重复数字化、重复数据分析等问题[1]。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主动、开放、共享与合作的数字化科研平台,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地共享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形成跨地域跨专业的合作,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效果。

(三)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1.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开放性、社会性教育活动[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大学生真实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根本途径[3]。

广西高校根据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主题为民族文化调研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西民族大学开展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与法律保护活动等。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了解,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意识。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文化遗产静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其核心在于活态与创新传承。通过开展“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旨在加强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及移动智能终端等平台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数字旅游,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的有机融合,提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新与传承能力。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

例如,梧州学院“萌狮行动”公益项目致力于保护、传承、研究、开发梧州传统舞狮文化。项目从中小学生抓起,通过舞狮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成立“萌狮”队伍,培养娃娃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结合舞狮文创产品开发,以“舞狮文化+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打造梧州舞狮文化城市名片,促进舞狮文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红.非物质文化遺产数字化的冷思考[N].中国文化报,2016-07-08(7).

[2]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作者简介]于洋(1982-),男,山东烟台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姜丽(1982-),女,山东威海人,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孔文静]

作者:于洋 姜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弘扬和传承,必须要更全面地融入到教育领域。由于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范围较为广泛,这种教育也成为了国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传承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而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更好地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因此,只有运用有效的途径来保护和提高我们幼儿园美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的效率,才能够让优良的非遗文化永远留在我们幼儿的心中。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做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以助于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幼儿园艺术教育;策略

引言:伴随着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南》中的美术领域课程教育也再次明确强调,每一位幼儿的心里都拥有着一颗美丽的种子。所以幼儿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重点是要通过创设机会,让我们的幼儿能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体验美,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创造美。而非遗文化中的杂技、书法、戏剧等也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因此,有必要将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伴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更加注意和重视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提升幼儿的审美技能不仅是幼儿艺术课程教育的一个宗旨,也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以利于激励和促进幼儿的整体健康成长。而很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审美内涵都特别丰富,也可以与幼儿艺术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点相吻合。并且,幼儿在进行艺术的活动过程中,会开发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审美的對象中。因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幼儿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涵,还会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在我国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更好地让我国的幼儿了解其形式以及特色。而且,在这种美好的艺术气息和氛围下,幼儿也有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逐渐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实现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幼儿美好的艺术品德。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一定要更加注重于传承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并以渗透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不是在已存在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对原有的教学活动进行呈现。教师也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将幼儿园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程度,激发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非遗文化项目

要想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就一定需要精心地甄别出优秀、健康、积极向上、正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既具备民族性和文化特点又能够适合于幼儿自主学习的各种艺术和文化内容[1]。

例如,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当地的妇女都会习惯有"舞被狮"的一种习俗。此项传统习惯最近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舞被狮”的用意是庇佑家族兴盛,人财两旺。舞被狮”一般由家里的婆婆和媳妇搭配组合,寓意婆媳和睦,母爱代代相承。元宵当天中午时分,由妇女组成的“舞被狮”队伍会将一条条的花被单排开,应和着鼓点的节拍舞动起来。“被狮”会到各家,先拜门神、灶君,再拜新婚大床等。

(二)根据选择的内容开展艺术活动

1、设计和创新艺术教育的活动

要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依据选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来组织和设计艺术教育的活动。注意挖掘和开发相关内容的教育价值,将某一个内容作为一个系列的活动,加强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纵向关联,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理解、学习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实际操作流程并积极尝试自己创作作品。

如以“舞被狮”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有音乐、舞蹈、道具、等多种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设计活动,让幼儿们自行组队,利用道具来进行舞狮的活动,伴随着音乐,两人一组,手举着道具,扭动身子。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画出舞被狮的场景,手工制作狮子头。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就会开始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创造出作品,并从中对此次非遗活动进行了理解和感悟。由于传统舞狮的各种舞蹈动作困难程度会比较高,幼儿很难完全掌握,教师就有机会为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策略和设计,创新并改编传统舞被狮的形式和内容,将复杂多变的动作转换成幼儿容易完成的各种舞蹈动作,从而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2、设置艺术教育活动区域

在对我园的幼儿进行了投放教育材料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与其教育的特色,还要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充分考虑是否有资源能够让我园的艺术性与本班的幼儿一起成长。在这个美术园,我们可以为每一位的幼儿都投放绘画笔等素材,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通过绘画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操作。在这个主要的音乐区里,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音乐道具,播放各种民乐,引导了小朋友们大胆地通过学习和运用各种的音乐道具来组织音乐的表演[2]。

3、创设富有非遗文化气息的艺术环境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幼儿体会、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和艺术活动中的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为幼儿量身定制一个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艺术特点的视觉和空间环境,,营造了浓郁的教育与艺术气息,加强了对幼儿美的认识与视觉体验。在非遗项目活动场地的建筑物和墙壁上都装饰着五彩缤纷、形状万千的各类狮子和人物形象等,让我园的幼儿能够在环境中都对此有所进一步认识,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艺术也是进行了提高与增强的认知,能够开拓了幼儿的眼界,还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

4、全园性亲子非遗艺术活动展示

非遗文化艺术活动的展示也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特点的幼儿园文化特色的传统项目,如元宵的舞被狮,家长和幼儿们都要身穿灿烂而多彩的服饰,用被子亲手创造的狮子头来对其进行展示,共同分享着这次非遗文化艺术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幼儿园美术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也只有将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到我们的幼儿园美育中去,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扎根到孩子们的心里,并且能够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园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37-40.

[2]刘平,权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启蒙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幼教),2019(12):14-17.

作者:易艳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论文 篇3:

浅析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发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大量著名的民族记忆和基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资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老旧的技艺,不是过时的审美,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已经唤醒了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的关注,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得到重视。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要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而事实上我国对传统文化喜欢的青年人大有人在,只是在学的人就少了很多,不可否认的这与我们教育部门没有创造青年人学习环境与条件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

一、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国家层面到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关注,国家在文旅部有专管的非遗司,我国还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可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且非物质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地方的文化浓缩了这个地方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珍贵,原因就在于非遗的传承全靠人。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是物遗,俗话说时间怕金字塔,这么多年了,金字塔依然屹立不倒,但埃及的语言却因为阿拉伯的征服而消亡。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除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外,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它应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提供适宜的文化保护条件,使高等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拓展出一条更为广阔的路径!

同时,在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避免总会有一些最终要消亡[1]。比如:纤夫号子,这个项目生存和传承所需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了,现代音乐中虽然还会留有它的元素,其实它本身却是消亡了。但是有些项目却会依然传承的很好,比如:中秋节,虽然吃月饼的少了,但是家人团圆、家庭和睦的内核还会长时间的保留下去。再比如: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它表达的民族认同感,它倾诉的对草原和祖先的崇拜,都会一直延续下去。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放在那里就一成不变,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直在发展和进化的有机体,它通过一代代传承人口传心授,总是在发展变化,总是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只不过现在社会变革之剧烈前所未有,才使很多项目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相信隨着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保护手段日益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等艺术教育互动发展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一些地方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但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人们的理念也开始改变,重启对非遗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让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未来文化、科技、创新都将成为非遗发展的核心动力,思维创新、人才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满足于工业化带来的高性价比、高产出的同质化商品,机雕、机绣代替了手工技艺,预示着传统手工艺的全面溃败。年轻人选择去更好的地方发展,追求更新的事物,无可厚非,但传统手工艺的败落,则成了时代之殇。非遗商业化项目,在全国各地传统手工艺聚集地建立合作基地,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给手工艺人建立合作平台,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见我国传统工艺手工作品,更为手艺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给手艺人带去更多的机会与收入,助力当地传统手工艺激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让传统生活文化、传统手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大众所使用与认知,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早在2014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不断推动“中国非遗手工寻迹及传承”的商业化发展,脚步踏遍了全国各地,并先后在内蒙古阿拉善、广东潮汕、广东揭阳、贵州施洞、贵州西江、贵州丹寨等地,建立手工艺基地,包括打印、绣花、手编织等多项传统手工艺。2019年8月,并在广州有效嫁接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品牌资源,实现三方的优势互补,进而打造一个从手工匠人到设计,从渠道到消费者的非遗文化产业链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教育,我国应在高等教育阶段结合青年人的创新思维,转化为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

三、青年人学习非遗文化的渠道及青年人传承非遗文化研究

我们高等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要学习纯理论知识的,但也需要科普非遗文化,才能让青年人更好的吸收学习非物质文化。对此,笔者推荐专业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比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百科、光明网非遗频道等。包括书籍,往往比线上浏览更让人记忆深刻,有的青年人喜欢纸质版阅读,推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科全书》、《百心百匠》书籍版。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利用电视、综艺、短视频平台这种更符合新时代青年人的教育手段,近几年无论是央视还是互联网平台,均有针对传统文化推出系列节目,其中也不乏非遗文化嵌入其中,如果是想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非遗文化,那么电视综艺节目、动漫以及头条、抖音、西瓜视频、腾讯文创等短视频平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综艺《百心百匠》、《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手造中国》、国漫《秦时明月》、《历师》等[3]。不仅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敢于走出舒适区,比如网络游戏,青年们对于游戏的接受度更甚于理论渠道,许多游戏中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场景化的形式展现,更容易让人记住历史典故及文化内涵,如果是喜欢游戏的同学,可以通过玩游戏的形式了解,比如《故宫:口袋工匠》、《绘真·妙笔千山》、《云游敦煌》等,里面也涉及到了不少非遗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文化类APP产品,而且我国现阶段文创类垂直领域也不乏好的APP产品,里面涵盖了不同的文创产品及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如果想看通过产品的形式了解非遗文化,推荐移动端App:“东家”、“时代记忆”、“华作天成”、“文物加”等平台。平台和形式多元化,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教育出合格的接班人。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以上渠道,总能找到符合新时代的青年人,教育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应需而变。

四、结束语

于年轻人而言,文化的传承,不在于能做得多成功或者影响力有多大,也不在于能做多少,做得规模有多大,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贵在用心、走心。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基层抓起,以小见大,让周遭的人一步步了解非遗文化,总有一天可聚沙成塔。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教育部门的支持,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对非遗的扶持力度只增不减,而在这些优势之下,相信青年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文化传承文明,让遗产不再遗憾。

参考文献:

[1]萧山, 苗卫钟. 探求艺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径——设计中国40x40+—以艺术探索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海报邀请展[J]. 河北画报, 2019(1)., 000(001):36-46.

[2]黄温玉, 王晶. 高等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05):126-132.

[3]姜通. 强化办学特色 推动高等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国省属综合艺术院校第二十五次交流论坛综述[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50).22-25.

作者:蒋聂

上一篇: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探究论文下一篇:项目财务决算制对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