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探讨

摘 要: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高职高专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其一是政治素质,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其二是业务素质,应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精通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发现问题能力、认识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教育;思维;理念;模式

教育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其思维、理念和模式都将发生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教育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竞争。人们已经站在知识经济的门槛,如何保证我们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拥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评价之疑

多数院校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习惯,还把“能力”的考核放在试卷上,过分强调“分数”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不能培养真正的“动手能力”,人们还是按照某些功利标准把“能力”贴上等级标签。例如,在奖学金制度上,因“应全面坚持品学兼优的标准”无法量化,只好规定“学年考课成绩平均90分(含90分)以上,体育课成绩为80分(含80分)以上,品德操行为优秀,系考课成绩为优秀。”但是,成绩的评定还是以试卷为依据。虽然最终成绩是平时成绩(30%~40%)与试卷成绩(60%~70%)之和,可平时成绩只靠出勤、作业、课堂提问等来考核,能否真正检测出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我颇感疑惑。

二、他山之石

法国巴黎理工学校专门传授“综合技术教育”,它是培养技师的学校,高深的文化造诣能使工程师临机解决实际问题。1794年成立至今,它的办学宗旨及传统始终未变。传统的老校,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里只看他们对待“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是要充分激励学生的“自学”精神,学校借以刺激这一精神的是竞争,维持这一精神的是公正。“自学能力”是靠适度的自由空气培养,靠竞争的气氛来刺激。竞争就需要标准,巴黎理工学校的做法是:平时每天晚上5~7点口试,两个小时的口试由复习教师主持;一次口试6~8名学生,周而复始,无一遗漏;口试的题目提前3~4天通知学生,使其有充分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公正。就在这公正而紧张的竞争气氛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养成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传统之弊

现行教育中,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分数”,而对其他情况视而不见。因为“能力”不易检测,而它的显示周期又长,总被人们放在次要地位。教育的评价机制失衡,导致人们只对“成绩好”的学生产生了偏爱。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造成我国人才结构分布极不合理。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熏陶下,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学会了“世故”。面对“问题”时,当他们揣摩不出人们期望的“答案”,又不愿意当众出丑,就不敢贸然回答。因为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不想答出“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来。

四、希望之光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了人们以希望,它强调参与式、创新能力培养和终身的全民教育。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鼓励自学能力,要求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学生利用“网络”得到课本上没有、教师也不具备的知识,甚至可以教老师。而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实施激励机制,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开辟“前所未有”。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宁玉有瑕”,教师只负责把“瑕疵”减少到最低。然而,要保障每位公民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变一次学习为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会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式教育侧重的是“素质”的教育,它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让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并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大家凭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能力,可以在网上或以其他形式继续学习。它又与互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辅相成,互动就须强调“沟通”,它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它还侧重创新能力,传统学科经过交叉、边缘等现象,会产生许多“新学科”,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指出,教育的灵魂和第一要素是教师,应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素质,一个好的教师胜过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教育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也不是朝夕之事和名人效应,而是要经历一代人的成长和群体成绩。具体地说,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生存”,去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所以,学会“生存”是教育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霜龛.介绍巴黎理工学校[J].自然杂志,1979(2):458-460.

[2]夏欣,刘吉.“门外”看教育[J].书与人,1999(1):108.

作者简介:高晓琳(1981—),黑龙江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讲师,从事机械专业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鸡西大学)

作者:高晓琳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2:

课堂教育与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课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关键词】课堂教育 意义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一词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逐步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国家层面倡导素质教育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1999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二) 素质教育的意义

1.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务实、职业、技能, 通过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也就是说通过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仅仅通过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要在知识教育之外补充其他的教育。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 通过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既可以掌握职业技能, 又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真正做到很快适应社会与工作岗位要求。

2.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增加, 就业的压力逐渐增大。能否掌握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 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 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高职高专学生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极强的动手能力, 增强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做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一) 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 理念先行。没有与现代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要保证课堂这一素质教育阵地的良好效果,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教占据主导地位, 向学生灌输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教育过程作为知识传授、思想感情交流、智慧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每一个细节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将素质教育贯彻到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

(二)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实施素质教育, 在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案例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讨论法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兴趣, 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改善学习效果。

总之,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将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途径传递给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注重能力培养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恰恰代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和堆积。因此, 课堂上,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整教学目的, 不要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传递, 而是要在将知识讲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 注重因材施教, 关心学生, 观察学生个性特征,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 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 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四)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质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高职高专学生踏入社会后, 不仅要掌握掌握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案例,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互联网等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而高职高专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改变以往直接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说教方式, 而是通过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层层的引导,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黄敏侠. 加强电大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J]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2): 38.

[2] 邓北川. 谈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 .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7(4): 23.

[3] 温彩玲. 如何在课堂上对高职高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J]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9): 32.

作者:蒲东升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古代诗歌与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速幽渺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滋润。高职高专学校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善人格。

一、古典诗歌的素质教育价值

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题材,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和创造生活。可以说,古典诗歌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结晶,可以成为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青年学子美好的心灵及健全其人格。

1.古典诗歌是植根于心灵的艺术。诗是和谐艺术的典型,尤其是中华诗词,节奏抑扬,韵律回环,对偶整齐,最能体现民族语言声情摇曳特有的和谐音乐之美。学生读诗、写诗以及接受诗的熏陶,使之在开掘美、认识美的过程中,启智、移情,受到深刻感染,认同而内化为素质的底蕴。接受诗教的人生,终生如闻弦歌,如沐春风。人自幼涵泳其中,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诗意,但仅仅是诗的语言和谐之美对精神审美的影响作用就极大。随着理解的加深必使终生受益。

2.古典诗歌是以情感人、动人于心灵深处的艺术。这是教化功能的最大化,从而养其心、种以德的根本原因。《尚书·虞书》记舜关于“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一段话,既说明诗和乐是不能分割的和谐整体,还说明以诗乐为教的目的是移情养性即养心。荀子在《乐论》中明确指出了诗乐为教的作用机制:“……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其感人也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强调了诗乐之教“其化人也速”的原因在于“其感人也深”。《礼记·乐记》进一步指出:“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即是说,诗乐发自内心,也通过感动内心而起作用,与礼即行为规范的外在约束作用相辅相成。朱熹在《诗集传序》中指出《诗经》是经过了孔子的甄选;已达到“思无邪”的标准;这就是《诗》具有教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也从而为诗教之所以能养心种德的内化作用和自律机制做出了理论上的说明。

3.古典诗歌严肃的家国、人生、道德、品性等主题思想,通过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而打动人,或振聋发愤,或润物无声,无异于打上一层道德底色。尤其是中华诗词言志抒情的传统,使其相对于其他艺术样式而言,能更为全面地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作出形象传达,无论其涵盖面、深入度还是精炼性都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且其中不乏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杰作。进德修身、勤学勉行、爱国忧民、节操正气,求真远志、廉洁勤政、勤劳节俭、尚贤举能、团结乐群、齐家睦邻、谦恭礼让、真情挚爱、惜时爱物、游艺移情等古今中华诗词的常见主题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和节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光华,从而成为对当代公民养心种德的用之不尽的教化资源。

4.古典诗歌传递和普及中华文化的元典精神,历代诗家之言,莫不概括地、无数次地反映中华文化最典型的内容,给民众以濡染。诗教使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汲取为人处世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气质。聆听和认同中华元典之声,人们常常是带着肃然的敬意,与经典对话,与圣哲同行。诗教使这种交流生机盎然地活跃在自有诗以来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岁月中,跨越时空,穿透历史。中华精神的许多重要思想、观念,多以文始而以诗传。或者说,以诗为载体,再加上以情感人的传递,以美感人的影响,而从历史走向今天,从圣哲走向大众。可以断定,这艘满载历史瑰宝的人文方舟还将坚定地驶向未来。

二、中国具有诗教的优良传统,以诗为教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从春秋时代开始,孔子就开始了利用《诗经》进行教育的尝试。历代的教育家都把古典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宋代谢访得《千家诗》:“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重蒙,甚便。”(清黎恂语)正如《唐诗三百首题辞》所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唐末胡曾的《咏史诗》以及宋代杨简《历代诗》等,曾被用作教材。明代程敏政《咏史绝句序》中说:“余家居,见塾师以小诗训童子,乃首以市本无稽韵语,意甚不乐。因以所记古七言绝句咏及史者,手书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余年,以时比次,得数百篇。又以其很杂而不便于一览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间世之治乱、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贤否,大批略备。”《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荷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神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更成了俗谚。古代选拔官员也多测试诗歌写作能力。唐代科举取仕,做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入仕和进人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也使这个时代的国民素质获得了提升。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做诗,就是这种氛围的反映。宋代朝廷多次选拔神童,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宋史·晏殊传》记载:“(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土出身。”廷考的内容就是诗、赋、论。因为,从诗歌作品的写作和欣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操、素质。因此,今天运用古典诗歌来进行素质教育正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

三、古典诗歌的素质教育方法探讨

当前古典诗歌课文讲授的方法不足表现在:把古典诗歌当作一般课文来对待。对于其文体的特殊性注意不够。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别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而不是盯着被肢解的词语和外在的几个条条特点,否则就浪费了这一宝贵资源。

(一)传统方法的新运用

1.讲读法

讲读法是传统的方法。其好处在于由教师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串讲、分析。这种方法不能一概否定。特别是对于较艰深的作品、用典较多的作品,表现对象及创作背景较复杂的作品,均应讲而读之。但应加强引导性和交互性的运用,避免教师单方面地解说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讲读是引导,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否则就容易单调枯燥,学生容易反感。讲读应发掘出学生不易把握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字句的背后看到更深广的意蕴。

2.朗诵法

朗诵法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来体会诗意、诗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诗歌的情境、意蕴。但应在教师向学生充分解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后引导学生进行,否则效果就不够,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而已。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应引导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应以200篇为宜(包括散文),古典诗歌,应占70%。诵读法可以个别的朗读,也可以集体的朗读;可以比较式的朗读,也可以竞赛式的朗读。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

(二)创新方法的尝试

当今的教育大趋势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参与性教学的长处。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新的创新教学必须明了这种大趋势。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实践中探索的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生讲评讨论法

学生评讲讨论法是让学生作为主体来分析诗歌作品,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预先的搜寻资料、分析作品,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相互讨论,不断发掘深层的内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或多个小组,分组的原则是根据学习中对某篇诗作的思想内容、抒情特点或其他方面形成的不同意见。让学生在争鸣中发现、在探讨中理解、在讲评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就变被动为主动,会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也就创造了激活思维创造性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有重要帮助的。

2.学生翻译改写法

学生翻译改写法是让学生将古诗翻译为白话诗或改写为散文、故事。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将古诗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了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古典诗歌。同时,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在翻译改写中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对古典诗歌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翻译和改写得不那么准确也不要紧,关键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许有的学生因此喜欢上了写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了解了古典诗歌与白话诗及外国诗的差异性,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底蕴,这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3.学生模仿写作法

青少年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学生模仿写作法就是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模仿古典诗歌的形式,用步韵的方式换上新词。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比较新鲜,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深度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歌的内在规律。比如,学习七言绝句就可让学生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通过模仿写作可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古典诗歌,从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黄德烈,男,黑龙江牡丹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作者:黄德烈

上一篇: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下一篇:体验营销农村应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