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体现在工作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和全面发展。在当前职业教育得到极大关注的新形势下,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文章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素质需求研究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我院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而其中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所具备的素质在教育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特点决定了“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的学生任职能力评价和岗位需求来看,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对高职生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它们从深层次上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期望能引起高职院校对于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增加高职院校对“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职教育的基本使命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养成的职业理念,优良的从业道德,较强的集体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增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而良好工作能力的养成在教育的定义上就属于“非专业性素质”教育的范畴。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2009年3月至4月,课题组对我院劳动经济管理系2008届毕业生中的256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放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表。此次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找出高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收回问卷210份,回收率为82.03%。

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在能力培养教育的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在高职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期望

从表2中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期望来看,40%的企业对毕业生的意志品质、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满意,80%左右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工作效果倒是基本满意的。这就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如下问题: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

2.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部分毕业生反映,大学的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

(一)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作者的公共关系学课堂为例,作者非常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课堂模拟成公司的运营方式,由班级学生组织成一个公司的各个部门,由各部门经理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项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考核。使学生的学习处在模拟式的企业运营环境当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

在考核环节上,由于学生担任了部门经理进行考核,课堂和课外作业也主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如策划专题大型活动、动手制作请柬等,把理论性的课堂内容转化成了学生们看得见的工作,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并且改变和完善了学生能力的评估体系,不用再按试卷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能力差别,而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观点和视角来评价学生。

(二)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1.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要把第二课堂当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基地,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以作者的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为例,每次上完课后,作者都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活动,如讲完塑造组织形象章节后,要求学生组织一场活动提高本班的形象等,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习效果。

2.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每学期高职院校都会举办很多学生活动,这些活动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和引导,往往不能使所有的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动员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师通过使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活动,使同学们知道了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并且领会了活动的动员、组织、管理、总结等等过程;并且懂得了如何策划、组织、管理、应变;使得学生的修养、能力得到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大大的改善。使得学生从快乐的活动中得到用人单位期望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品质。

综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性、比较乏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场景模拟式、模拟公司式、项目教学式、角色扮演式、头脑风暴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更应提倡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有的还提出: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总之是提高综合能力。

(三)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与活动着那个,要把重心放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运作相结合上,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公司或者企业的运作模式,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学生的能力大多是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的。要使学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如能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中,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培训项目的开展以及体验真实项目实训,使学生在这些课程和真实项目实训中,在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谈判能力、方案规划撰写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会加强校企的协调发展。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直面挫折、富有责任感的精神,避免好高骛远的品德和价值观,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内和课外结合上,高职院校教师的参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将在整个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学科知识,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创造性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把课堂知识转化成学生日常工作的能力,有能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去应用于实践,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结论

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研究,通过分析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类型,调查用人单位的人才观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从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偏好的四种类型学生身上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品端敬业型、专业知识型、开拓创新型、激情理智型。因此,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课堂设计和课堂开发、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加投入,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接。学生及其家长也应将从“以应试为中心——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导观念,转变到“以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主导观念,而“以就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背后,将是“以能力为中心——专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并重”的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以创新为主导——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跃进。

参考文献

[1]孙小云.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59-60.

[2]于喜华.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J].北方经贸,2001,(08):154-155.

[3]李银怀.高职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J].文教资料,2006,(8).

[4]李进进.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6):46-47.

本论文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高职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曹洋(1981—),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

张丽然(1982—),女,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学、就业教育。

作者:曹 洋 张丽然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新常态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摘 要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体现在工作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和全面发展。在当前职业教育得到极大关注的新形势下,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文章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培养模式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性培养是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评定,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的“职业素质”。面对新形势下的学生就业困境,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出击,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普遍问题

1.1 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对职业素质教育不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没有开设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因而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人文等问题。[1]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在大三的时候开设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授课中,教师仅仅让学生对职业有了简单的认知,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却寥寥无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班,较大一部分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建立完整的职业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未能相融合。

1.2 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含糊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它既要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又要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本专业的个人内在素质。目前,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认识中,众多学生都存在着“技能至上”的现象,学生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能够谋取一份不错的职业。而对于职业素质的认知却处于含糊状态。面对就业时,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随意伪造个人简历,对于职业的选择过分关注于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工作不踏实。笔者调查了部分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每月的底薪和提成是多少?”“4S店在哪个位置”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一山望着另一山高”的状况,随意和企业毁约。用人单位的人事流动频繁,让用人单位伤脑筋。

1.3 教学模式简单、方法单一

部分高职院开设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授课的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将本专业独有的职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缺乏职业文化的熏陶,授课效果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专业教师能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授课,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一般都在校内,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不能将企业的职业素质文化有机融合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缺少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效果都无法达到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1.4 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部《关于全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给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文件中指出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誠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它覆盖的知识面广、实用性强、综合性高,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及社会技能外,还应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在高职院校中符合这种要求的专业教师极少,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授课教师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政课教师,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经验都有限,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2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为了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进行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职业精神培养。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的根本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切实将职业素质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结合《关于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3]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問题。例如我院就提出了“崇德、尚能、精业、有为”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关键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主观态度和课堂实施效果直接决定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效。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师双能型”的职业教师队伍,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全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为平台,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形式不同的国培、省培,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兼职式”的方式,(1)“走出去”,选派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采用轮岗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探索并建立长效考核机制,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结合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文化优化素质教育模式。(2)“引进来”,创新机制,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从企业引进具有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型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还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将课堂的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进行相融;定期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3)聘请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加深师资队伍的广度和深度。我系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聘请了大众、别克、吉利等4S店的销售经理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教育引进专业教学,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对接。

2.3 建立评价体系是改革的保证

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是学校自身之任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之要求。[4] (1)建立技能等级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高职的学生除了专业技能评价考核,还应增加职业素养评价考核。并将考核工作放在真实的工作场所或者模拟的工作场所进行,避免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脱节。例如:对于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技能考核中要充分体现4S店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严格按照6S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将我们的学生带入4S店,由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并将其转换为学生在校的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起专业知识、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考核体系。(2)建立教师共享式评价体系。学校是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直接培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特色的诠释、企业文化的讲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将职业素养的提升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评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

3 结束语

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的“硬实力”,而职业素养则是高职学生的“软实力”,二者不可替代,互为补充。高职院校应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还需要广大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18-19.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2006:1.

[3] 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0-81.

[4] 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作者:宋玲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摘 要: 员工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也就成为了职场成功的关键。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对当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关 键 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问题分析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近千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对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已经为各高职院校所重视,然而,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综合表现,直到目前,对于素质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主要的分歧就是素质的分类和包含的内容。本文所讲的素质取自《辞海》,其对素质的定义有三种,一是定义为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定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定义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即素质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关于职业素质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这是对职业素质的基本理解,实际上,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的思维能力等。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构成,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其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素质的内涵认识不全面

职业素质是个体的内在品质,其核心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具有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是通用职业素质,比如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有的是行业企业有特殊要求的职业素质,比如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有的是未来发展性职业素质,比如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关注的仅仅是专业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对职业素质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关注不多,甚至不怎么关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面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2、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错误

就目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有要求,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对高素质的理解,高职院校尤其是院校的领导认识不统一,不到位,有的甚至很偏颇,具体的表现就是普遍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行业企业需要职业素质的教育,忽视了通用职业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不高,不全面,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也是出现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和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症结所在。

3、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不足

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实际落实当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力支持不够,二是领导重视不够,三是开展的相关研究不够,四是领导层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學习不够,五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4、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而这随之带来的就是高职教育师资的缺乏,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招兵买马,扩大教师编制,增加教师数量。而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应届的毕业生,他们刚出校门又入校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即使现在被推崇的"双师型"教师,也不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因为他们强调的也仅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5、职业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尚未构建

职业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而就目前来看,职业素质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均没有得以构建。比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并不明确;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达到什么要求等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方法、手段等并不明确;对学生从事相关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不明确;等等。总支,没有看到一套完整的对高职学生全面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

6、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不够深入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是学校和企业的共识,但是如何开展合作确是落实执行当中令人头疼和尴尬的问题。有些院校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或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和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而更多的则是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模式,诸如"2+1"、"2+0.5+0.5"、"2+X"以及半工半读等。不可否认,这些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以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距离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还差得很远。

总支,为了实现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企业都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积极配合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给予更多的人、财、物力投入;积极的进行学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晟. 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J]. 畜牧与饲料科学业, 2016.01:72-74.

[2] 田晓卿. 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3] 张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 职业, 2016.02:134-136.

作者简介:

柳玉民,男,汉族,1971年9月出生,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作者:柳玉民

上一篇:人寿保险诈骗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