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即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一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以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效的推进素质拓展,对于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牡丹江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报关分层次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可供其他高职院校交流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素质拓展;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優化大学生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以提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本文结合牡丹江大学经管学院报关分层次教学实际情况,对该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目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育人初衷就是要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型、复合型、适应性人才。然而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压力巨大。而就业的本质就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的动手能力、与人较弱沟通的能力等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因材施教,拓展就业,创建全封闭式管理的特色班

牡丹江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自2009年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来生源不断增加,连续招收两届学生(2009级、2010级),学生数突破400人,经学院教师深入对口实习就业单位进行多方调研分析,因该专业特点及岗位特殊需求,实习就业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不能成批次招聘接收。为解决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招生形势喜人,就业形势忧心的瓶颈,经贸与管理学院已经在每年四月份面向在校生开设报关员资格证书集训班,现已成功举办两届。

集训班将本着“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受益”的办学理念,借鉴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办学经验,配备最强师资阵容,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融为一体,更深层次实现我校“教书育人一体化”办学理念,为学生营造最佳学习氛围,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获取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赢取更广的就业空间。

三、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及方法

牡丹江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秉承国家教育部贯彻的创新精神,突出特色专业教学,打造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企业需要的优秀的应用型毕业生人才,并针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学习层次进行分班,明晰培养目标,进行不同方式的差异化教学管理。其中,素质拓展训练起到快速提升“报关员集训班”学生的综合素质。

1.全封闭式的学生管理

(1)凡被录为报关集训班的学生,以确保报关员考取率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在执行牡丹江大学学生管理办法的同时,还要按着报关员班级管理办法绝对服从管理。班级组建开课后,作息时间不与其他班级等同。预计集中学习六个月,每天坚持上早晚自习,早6:00—7:00,晚18:00—21:00,无休息日。

(2)班级采取每月考试一至两次,每次考试后按成绩排座编号,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3)对本班学生要求衣着得体,建议不穿时装最好穿校服,头式建议不焗发,建议男生寸头、女生马尾辫露出前额。

2.加强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

(1)对无法接受或适应不了这个班级约束和管理的学生,可自己提出书面申请阐明观点,经学院批准后退出报关员班,回原班级继续学习。

(2)对不服从班级管理,违反报关员班管理办法的同学,辅导员可根据情节,上报学院处理。

(3)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学院在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及用人单位的同时,将进行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经济鼓励(具体待定),在学校评优评奖的工作中予以重点考虑。

经贸与管理学院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市场需求、社会需要适用创新型应用人才。

3.教育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室内静态教育模式会极大损伤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和课堂教育质量,这就好比分别将一个人放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和一片大海边,同时让他们接受相同的教育,然而最终结果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学生工作者和授课教师应根据当时教育的天时,地利,学生情绪等因素自主选择授课环境,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去学习知识。

4.进行定期的素质拓展训练

定期的素质拓展训练能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是真诚的交流、顺畅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

两届报关集训班采用了海关缉私、解手链、顾名思义、雷区取水、、野外寻宝、联体足球、同心协力等环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综合素质。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培训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合作+潜能+核心+目标+心态+沟通+信心=素质拓展训练。

结束语

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是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优势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在打造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注重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亮.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电视求职类节目火爆背后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2]徐绍祥.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2).

科研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层次”教学试点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GG054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孙婷

第二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即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杨军(1971-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際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國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首先,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体现在评价的方方面面。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其次,要注重结果反馈。学校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等,家长审阅后再将审阅意见反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利于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有利于营造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再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中,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发展状况,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特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高职教育者,肩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主动积极做好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覃红燕,李良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个疑问[N].北京日报,2004-03-01.

[4]廖素清.借鉴国外学生质量评价方法优化我国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作者:杨军

第三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并反思了内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探索了应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书院制 挑战 创新 综合素质

中国人常常把光会读书,对待人接物一窍不通的人称呼为“书呆子”。而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良好品德、敬业精神、高尚品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都成为衡量优秀大学生的准则。有教育专家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大学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不利师生接触,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疏离。而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值得我们内地学生管理人员学习和思考,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1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的特点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所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全日制本科生分别属于新亚、联合、崇基及逸夫书院,学生能通过不同书院所提供的各类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等文体类多方面教育来获得更周到的照顾。将书院作为第二课堂开设的地方,不仅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宿舍教育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而且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进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其公民素养与礼仪,致力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拓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并解决出现的各类困难等。由此可以看出香港“书院制”管理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把书院当作第二课堂。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学生在入学时就可以比较各个书院的管理特色,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书院申请入住。二是熏陶式的道德教育。香港书院的内部管理人员往往由文化层次较高的教授或教师担任,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安排不仅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管教,而且可以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书院管理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在“全天候”的管理服务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日积月累,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长时间相处过程中的言传身教,熏陶式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三是开放式的通识教育。香港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富有极大的弹性,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各自的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不同的书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选修,各书院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开设通识课程,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新的开放式双向选择的通识教育模式。学生不受年级、专业的限制,进行学习。主要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教师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教学,注重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对学生的考查方面,亦注重德才兼备和日常考核,季考或岁考的成绩参照平时成绩斟酌给定。四是学生参与式宿舍管理。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专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书院的学生和主人。当学生对书院进行自主管理的时候,学生便具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可以自己装饰宿舍,参与宿舍管理,为宿舍管理提供建议。香港高校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属于勤工俭学性质,学生管理员要通过公开招聘选拔,在任职期间食宿全免,还可以获得少量津贴,以此来帮助减轻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的家庭负担。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宿舍管理工作,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可以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作为内陆地区高职院校,我们能否照搬“书院制”,显然以目前的条件不太可能,但我们学生管理者可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吸取有用的经验,从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目前内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班级—系部(或分院)—学院”的传统模式。也就是学生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生工作按班级配备辅导员,系部有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系党支部书记或系副主任,学校有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会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更多的关注,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详细并系统的向学校的各个有关部门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情况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种系统的模式下,通过专职辅导员相对应的学生,才能更多的掌握并了解实际情况,再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反应快。但是,这种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缺少与管理系统外信息交流,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也有其明显不足。

2.1.1 传统的管理机制使辅导员丧失了积极性

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显得十分琐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管理指导思想和内容的简单化,经验化现象突出。这一现象严重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好与不好一个样”。

2.1.2 “行政集权”的管理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性

学生管理体制集权制,学生—辅导员—系部—学院,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为业绩。再加上班级活动开展的少或者难以开展,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现自己的舞台,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全部摧毁。

2.1.3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不规范与人源分配不均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低,是抑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有效性的几大突出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150~200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辅导员,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过去一个辅导员仅带100个学生,而现在有的院校的辅导员竟然要带超过300个学生,甚至更多。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因此,责任和任务就越重,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做到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办法及时对学生遇到的突发状况给予疏导。再者,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一毕业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方面不但缺乏学生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高校学生管理专业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也不甚了解。

2.2 学分制、弹性学制带来的挑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具体而言,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来衡量学生课程完成情况,具体来说,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紧密相联,它打破了传统学制对学习年限的硬性规定,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不同情况的不同需求。教学观念与教学制度的深刻变革必定要求推进学分制与之相适应。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能自主选择专业、任课教师、修业年限、上课时间和地点,但却导致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淡化。系和专业的界限被打破,学生的自由空间增多了。原有的管理理念、形式和内容都受到冲击,认真研究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学生宿舍管理简单带来的挑战

高职院校历来只重视学生的教学或学生的实施,对于学生课余生活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组织、引导。学生入学后按班或院系统一分配宿舍,一栋学生宿舍楼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只配几个宿舍管理人员值班,而这些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学生“不出事”。其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占他们大学生活的绝大部分,而很多学生又会将课余时间选择在宿舍度过。由于宿舍生活的单调,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呆在宿舍,在白天,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选择回到宿舍,因为在宿舍就意味着无所事事,回到宿舍的活动往往是聊天、上网、看书,缺乏同学之间有益的活动和交流。他们一般会选择去图书馆自习、参加各种活动、同学相伴出去游玩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学校对学生宿舍定位功能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教育环境,挖掘其教育的潜力。

我国大学生宿舍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宿舍配备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人员一般都是由公寓管理部门聘用,一栋居住有几百名学生的宿舍楼只配有两三名宿舍管理人员,而这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培训。他们平时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宿舍的安全以及负责宿舍内各种生活设施的维修,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而学生的宿舍调配以及宿舍的纪律管理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这就造成了宿舍管理上的权力分散,学生教育责任不清。

3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对挑战,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1 以宿舍为平台,充分发挥宿舍教育功能

借鉴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经验,充分利用宿舍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综合。

3.1.1 打破传统原有的宿舍分配制度

宿舍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而加强宿舍的管理制度也是培养学生自觉加强学习的重要渠道。书院制学生管理实现了管理进宿舍、管理进公寓的目标。打破之前的按系部或班级分配宿舍的状态,采取随机的原则分配学生宿舍,在宿舍内安排不同专业、不同学系、不同背景的学生,让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让大家在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让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扩大了学生自身的交际圈,同时也培养出团队意识,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性格还培养了他们的学术兴趣。

3.1.2 安排辅导员、优秀老师进驻宿舍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安排了辅导员进驻宿舍,但力度还不够。即使是进驻了宿舍,他们也只是值值班,确保学生不出事情为主要任务,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较少。而专业院系既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又要为学生组织多彩的活动丰富其课余生活,可谓分身乏术。让辅导员、优秀老师进驻学生宿舍来丰富宿舍的功能,为学生提供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优良环境,以学生宿舍楼为单位而非过去的以专业院系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各类课余活动。这样的好处是让住在一起的学生之间能够彼此熟悉,扩大学生的交往,真正对自己的宿舍产生“家”的感觉,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同时,专业院系可摆脱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的传授和创新。

3.1.3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可以想办法在宿舍区域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体育类、文学类、历史类、音乐类等,并把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不仅能快乐的学到一些知识,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又能获得学分。

3.2 加强专职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3.2.1 让优秀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

借鉴香港书院管理的有益经验,内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优秀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在赋予辅导员管辖范围内事物的决策和处理权力的同时;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让辅导员在与学生同吃同住的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以宿舍为聚集地对学生开展学习规划、生活导航、思想启迪、习惯养成、礼仪训练、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一系列主题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以取得满意的育人效果。

3.2.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素质

我们大家都知道,好的老师带出优秀的学生,所以学生工作者良好的综合素质显得就尤为重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的一些辅导员是经过研究生或本科阶段的培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些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从而不能恰当地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师资培训?仅靠辅导员个人的学习还不够,教育部门、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培训制度,把平常的短训和长期的培训相结合,让辅导员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加强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密切配合,以消除盲点

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配合不紧密,各干各的,教学部门只管学生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因此,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要协调配合,为消除学生管理的盲点。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工作方式,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多方密切配合,积极互动,协同工作。专职辅导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任课教师进行信息的沟通,了解学生课堂到课率、听课效果、课堂状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3.4 为创新学生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时代,学生对于网络的掌握程度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该注重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作为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QQ软件、邮箱、博客等互联网信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由于学生与老师直接面谈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通过网络这一交流平台使学生更加容易说出他们的心声,从而减少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心理咨询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在网络上开辟专门的页面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通过一些趣味的测试,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走出一些心理误区,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和阳光的态度去面对大学三年的精彩生活。

总之,要使高职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学生工作者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地创新开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其勋,何新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5).

[2] 徐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6.

[3] 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103.

作者:李建群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学术论文下一篇:留学生管理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