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创建、社会贡献的专项资金,建立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涵盖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以及社会救济基金等等。它的创建为养老问题提供了保障,对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1: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理论初探

摘要: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城镇社会保障基金审计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也仅仅是审计社保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模型是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实操过程主要步骤,传统审计中由于缺乏评价模型,不仅使得审计项目难以向绩效审计目标推进,而且也往往导致审计项目查证的对象以偏概全,审计工作难以突出重点而陷入盲目审计状态,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模型,不仅为审计过程规范化,在有效提高审计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审计信息的系统化、完全数据化,而且也有利于将绩效审计信息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系统。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模型

社会保障资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管理和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审计机关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力度。随着我国社保的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加强,审计机关也逐步将社保资金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城镇社会保障基金审计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也仅仅是审计社保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还未真正开展,而且,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还只停留在财政财务审计的层面上,还远未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环节的绩效审计。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益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体现绩效审计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发展。

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大力提倡开展绩效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绩效审计的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制约我国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主要是内部原因,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和准则规范缺乏,审计观念存在误差,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不符合客观要求,审计机关内部组织分工不够合理等,还有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如对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认识上寸在偏差,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认识上的偏差等等,最主要的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二、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初探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种,是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效益成果及其能力做出客观,公正和正确的综合评判。构成审计评价模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审计客体信息向审计主体信息转换,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就是审计客体信息的转换平台。

(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评价单项指标分段计分理论模型

绩效评价指标分段计分的方法是,当评价指标实际实现值正好与标准值一致时,根据评价标准,该指标的基本分值为100分;当评价指标实际实现值高于标准值时,将高于标准值得量分为若干“段”,每一段按照各该段的计分标准评价计分,并以其调增单项指标分值;当评价指标实际实现值低于标准值时,将低于标准值的量分为若干“段”每一段按照各该段的计分标准评价计分,并以其调减单项指标分值。

(二)社会保障基金绩效评价分类指标加权计分理论模型

分类指标计分在单项指标计分的基础上进行,当单项指标计分完成以后,分类指标计分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对该类影响性评价指标合并计分,即将该类影响性单项指标的计分进行合并。第二步,将每一类主导性单项指标计分与该类影响性指标合并计分再加权计分。在对每一类指标加权计分中,由于目标性评价指标是直接反应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依据“重要性”原则,该指标的权数一般应在70%左右;影响性指标属于对绩效目标间接影响性指标,全部影响性指标的权数一般应占30%左右。

(三)社会保障基金绩效评价全部指标加权计分理论模型

全部绩效评价指标计分即是在财务活动管理绩效、实物资产管理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业务经营管理绩效分类计分的基础上,对全部指标合并计分。全部分类指标合并计分时,应根据经济组织的工作重点及其负责人的具体职务、权责范围等分析某一类管理绩效与其任期责任的关系,据其判断某一类绩效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确定某一类指标在全部绩效评价中应占的比重,全部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计分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初步整合。

目前我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制约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发展。但审计署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保障审计,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效益审计的尝试,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红.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

[2]胡慧娟.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财会月刊.2006(7)

[3]效益审计研究课题组.社会保障基金效益审计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J].审计文摘.2006(9)

[4]陈隘琛.社会保障基金效益审计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审计文摘.2006(9)

[5]刘雅静.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J].南方论丛.2006(3)

[6]代勇,孙辉.效益审计调查问卷方法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7(2)

[7]常印怀.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J].中国审计.2005(23)

[8]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

[9]李自辉.浅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的内容[J].宁夏审计.2008(5)

[10]钟荣,罗聪,宫传辉.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陕西审计.2005

作者:杜丽丽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2: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摘 要: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创建、社会贡献的专项资金,建立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其涵盖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以及社会救济基金等等。它的创建为养老问题提供了保障,对群众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简要概述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结合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该遵循的相关指标,以期有助于该体系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内容概述

1.征收阶段绩效审计内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对象是企业以及个人,其不但有覆盖面较窄的缺陷,还存在企业故意使用欺瞒手段以求少缴社保费用的违法行为。所以在进行社保基金征收阶段的绩效审计工作时,首先,要重点查验企业的社保政策的贯彻执行程度,看其是否真实践行社保资金的缴纳工作;其次,着重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恶意使用欺瞒手段从而少缴甚至逃缴的现象,还要查验企业的缴费基数是否属实,有无按时足额缴纳现象,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工作正常进行。

2.管理阶段绩效审计内容。首先,针对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的审计,比如管理机构是否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管理机制及使用手段是否科学高效,运营管理面临的风险程度,内部是否存在贪污、滥用或者造成较大损坏的问题。其次,审计社会保障基金情况,包括其是否合理保管,有无投资实现其保值增值等情况,比如查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具体达成情况,收支明细是否清晰,是否建立过渡结算账户,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私自动用资金情况等。

3.试用阶段绩效审计内容。首先,审计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情况,查验是否依据预算执行,是否秉承开源节流原则;资金是否切实运用到社会保障工作中等;其次,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后获得的成效审计,支出执行是否严格依照规则流程,发放金额是否足数,收支是否达到平衡等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1.未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社保基金绩效进行审计,离不开法律法规制度的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让绩效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规定审计部门的权利及义务;其次可以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流程,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刚开始建立,各项制度以及配套监督体系也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效率较低且不规范。

2.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是建立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所以社保基金的征集、运营管理、支出及成效都与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现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审计人员不能对社保基金支出效益进行准确评价,审计难度较大。

3.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结果受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直接影响。基于绩效审计工作特有的性质,绩效审计人员必须拥有较广的知识面,例如人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运用能力、财会知识等等,只有掌握多项技能才能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价。然而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多选拔于财会专业,知识面覆盖不足,不了解社保相关的法律知识,也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提升审计效率,所以其整体素质都有待提升。

三、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为审计绩效数据分析提供支持,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运营管理,也为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制定参考依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定量指标,另一部分则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即能够量化表示的指标,它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定性指标则与其相反,它不能被量化表示,评价结果更偏向于主观性,它起到补充验证定量指标的作用。在对社保基金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需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得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定量指标。第一,经济性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中首先就是经济性评价指标,其涵盖多种指标,一是基金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该指标通过核算基金支出占我国整体财政支出的比例,得出我国整体财政支出的构成以及社会保障的水准。二是基金管理成本,该指标主要是对管理社保基金所耗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涵盖日常管理支出、运营投资支出以及对应监管支出等等,所有隶属于管理中的费用支出的总和占总收入的比重能够反映出基金管理成本是否合理,有否偏高。三是实际征收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社保基金的募集情况,它也是衡量社保机构基金募集绩效的关键考评指标。第二,效果性评价指标。首先,实际支付率指标。该指标是通过核算实际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基金总额占预算计划支出额的比重,反映出社保基金的实际支付水准。其次,社会保障参保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社保的实际覆盖率,它的计算标准是核算实际参保人数在应参保人数中的占比。最后,基金支付基数。该指标是衡量社保保障对象所得到的社保金额能否可以保证其正常生活。

2.定性指标。第一,公平性评价指标。公平性评价指标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就是起点公平,即凡是与国家规定条件相符合的劳动者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其次是基金发放对象的真实性及公平性,该指标通过审计社保基金发放人员是否有参与缴纳社保且达到领取标准的方式,确保社保基金发放的公正真实。再者是基金支付标准指标,该指标主要审计内容是社保基金的实际发放额度是否严格依照规定标准,有无滥用职权恶意更改发放金额的现象。第二,其他定性评价指标。定性指标除了公平性评价指标外,还包括社保基金配套设施的建设及践行情况、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水平、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基金是否嚴格践行专款专用标准、是否进行全面完善的成本核算等。除此之外,还有社保基金的透明性指标,该指标的审计主要是为了呈现社保政策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社保基金运营管理信息的透明性。

3.綜合评价。每年评价指标的确定都需要选择相应的参考比较标准,这个比较标准可以选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也可以参考我国上年同期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确定好各指标标准以后需要按照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权重,该过程要力求做到科学公正合理;最后则是进行绩效审计并汇总绩效得分,评价社保基金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云,周茂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绩效评价[J].劳动保障世界,2013,(1):54-55.

[2]  孙源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合理界定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范围[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6):17-18.

[3]  周丰.基于沃尔评分法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8,(11).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 fund;performance audit;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作者:刘晓丽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3:

绩效审计服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面持续深入推进的预算绩效管理,由审计机关实施的绩效审计与由绩效及各支出部门实施的绩效评价之间,存在着工作重复、信息不互通等问题,故构建预算绩效审计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衔接机制势在必行,如何借绩效审计之力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上述两方面,构建绩效审计服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绩效审计;路径;协同

为促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增强,国务院所出台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要构建方位预算管理格局,全过程管理链条, 通过多管齐下对全覆盖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在《意见》中还提出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责进行了明确,在现阶段的监督资金绩效中,绩效审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增强政府职能,构建高效廉洁政府,促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大有裨益。据此,国家审计应当继续深化绩效审计成果,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及现状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这种模式主要是结果为导向的,其作为一种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模式,涉及所有的预算构成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是政府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一项深刻变革。通过绩效审计,促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意义重大。绩效审计是传统的绩效审计与预算绩效审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交叉融合的审计。近年来,审计署先后在绩效考核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地方绩效收支审计中将预算绩效审计作为重要专题来审计,也探索性地开展了专项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并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首先,在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中,不仅有绩效考核部门牵头实施的绩效评价,也存在由审计机关实施的绩效审计。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外部评估主体,审计机关对于公共支出的绩效提升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审计机关主导的绩效审计与绩效考核部门主导的绩效评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互通、重复评价、监督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致、绩效结果运用有限。当前预算绩效管理正在不断完善发展,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来分析,绩效审计促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往往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建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三本预算全部纳人绩效管理;二是关注和检查绩效考核部门和各主管部门以及资金使用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更好地让预算管理绩效落到具体的环节中。

其次,《意见》的发布使审计机关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有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让切实的监督内容和具体的结论依据,将推动国家审计向着促进预算科学和约束有力、绩效制度不断完善方面进一步发展。国家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审计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长期保持了连续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审计机关对绩效资金绩效情况、绩效评价开展情况等进行了相关绩效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了制度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推动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设进程。

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在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思想观念教学落后,尚未树立绩效理念,缺乏完善的管理绩效,重支出轻绩效、重投入轻管理等,绩效审计通过全过程监督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政府革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增强。

三、绩效审计服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研究

1.构建绩效审计与全面绩效管理评价的衔接机制。

(1)绩效指标的衔接。

现阶段,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各自制定绩效指标,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分歧,从而降低绩效结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目前,绩效考核部门制定的绩效指标相对较多,而审计机关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故在考虑指标衔接时,可大体沿用绩效考核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审计的特色指标纳入其中。

具体来说,可以以绩效考核部门发布的“决策—过程—产出—效益”框架为底板,充分发挥绩效考核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对项目具有较深了解的优势,同时注意合规性审计指标的引入,以构建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的共同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的信息可比性,促进结果的衔接与整合。审计机关则可以按照共同指标体系,结合内部评价的资料,展开重点项目的绩效审计。

(2)绩效结果应用的衔接。

目前,中国绩效审计结果的表现形式为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这几种文件披露绩效支出项目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而绩效评价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绩效评价报告,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绩效得分的同时,还会给出优良中差的定性判断。

然而由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够、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等,绩效评价结果很难与预算资金安排直接挂钩。对于绩效审计,其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只有切实有效地运用审计成果,才能真正发挥绩效审计的效用。目前审计机关更多地将审计重点放在审计程序的完整和规范,忽视了绩效审计结果运用这一关键环节,对于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落实、整改的后续跟踪检查等工作,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针对当前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评价报告分别独立发布的弊端,可以考虑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审计结果联合发布。由绩效考核部门和审计部门作为共同的实施主体,在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的整体衔接框架下,形成一致的绩效评估结果,并由两部门联合发布。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评估结果的运用。此外,还应将这种联合发布的绩效报告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形成追踪反馈机制,促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审查监督。

2.开展绩效管理审计推进全面绩效管理。

(1)对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绩效审计。

纵观当前,各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很多地方的预算绩效管理,已经从项目绩效向着部门和单位的整体绩效推进,并统筹规划,一层一层的对政府绩效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并从单纯的预算绩效评价,向着预算拨付和考核奖励与预算绩效挂钩推进。因此,审计机关要结合具体的审计实践,一是在绩效审计中,通过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绩效收支、决算草案审计,以及绩效考核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和编制决算草案等审计,审计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支是否纳入全面绩效管理,是否进行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和应用,建立了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考核部门是否有效履行了管理、评价和报告等职责,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是否建立了绩效挂钩机制等;;三是在投资审计中,重点关注项目论证审批、项目实施完成过程中的绩效管理情况;四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有关领导干部的预算绩效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推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责。”

(2)系统全面报告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情况。

审计机关综合相关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报告,向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告,推动绩效信息公开和接受社会监督。这些报告,既要聚焦到具体的项目或资金,也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制度建设总体状况;既要体现问题导向,又要全面反映客观实际。

首先,继续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预算绩效管理情况。不同于以往审计工作报告对政府预算管理情况的反映方式,《意见》发布后的审计工作报告,可以根据《意见》中明确细化的规定,根据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进一步拓展支出预算和政策,充分、深入揭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并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更切实的审计建议。

其次,可以发布专门的政府预算绩效审计报告。2017年我国公共预算绩效支出已经突破20万亿元,中央层面实施绩效目标管理的资金规模已超过2.5万亿元,中央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的重点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审计分析、评价日益增长的政府绩效支出,有利于资金支出配置更加高效,预算绩效管理更加落到实处。审计机关以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草案审计、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投资审计,以及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后开展的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等审计结果为依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意见》等规定,在跟踪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布综合反映政府预算执行和绩效情况的审计报告,并对政府、部门和单位、政策和项目的预算绩效总体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提出审计建议,更有力地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3)加强绩效審计问责。

审计推动追责问责、跟踪督促查出问题的整改,既是深化审计成果的体现,更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促进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各相关责任主体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另一方面审计机关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审计机关在监督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各地方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落实和违法违纪问题情况,依法进行审计问责,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责任落实。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陈英姿,江景叨,等.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背景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20,(1).

[2]赵斌,徐聪.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审计作用[J].中国审计,2018,000(022):68-69.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作者:冉欣怡

上一篇:三线城市营销策略研讨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