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15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性探讨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尤为重要。文章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对如何构建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突出其相融性的实践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相融性

职业素养是一种隐性素质,它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技能至上”的现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相对边缘化。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如何在技能培养中注入新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程式,开设紧扣高职学生素养养成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就业后离职率普遍高于普通高校学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跳槽频繁,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文化的养成和内化等问题,这些都源自高职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脱节。[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没有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加之,高职院校未能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情怀等的塑造,削弱了对学生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

2.素养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忽视素养教育。[2]其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以单一专业教育取代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素养教育仅是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

3.课程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特别是缺少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实践实训场地也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缺乏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4.教学师资方面。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功底以及就业规划、指导等实践经验。[3]而高职院校符合这种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极少,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般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职场经验、人生阅历有限,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背景。

5.培养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校企互动、实训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未能构建起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下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的养成、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应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现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以增强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深化教育理念。高质量的人才应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统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职业素养则更多地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是理想的人才教育。[4]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理念,切实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彻、渗透到学校事务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以提升学生潜能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或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文化讲座的狭隘认识,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素养培养的过程教育,并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多方参与,共同制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标准与体系。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将素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2.建强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每一位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自觉地将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一是多渠道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和职业素养能力;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让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是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教师培训工作,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适时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提高技能培养与素养教育的相融性;定期开展以素养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素养教育校本培训。三是聘请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把企业对员工的的素养要求引进学校,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3.构建培养机制。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探索并建立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行为准则等职业素养要素,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并构建技能培养、素养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做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融职业素养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践为主阵地,课堂上有理论支撑,课下延伸到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把职业素养的养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三是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科性公共基础课程,实现与后续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有效衔接,不断探索专业技能与素养教育的独特载体、途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养融贯的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感染力来承载专业教育的人文理念和职业追求。

4.建构评价体系。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与企业对接的技能与素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分析研判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认真编制对接适应企业需求发展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科学制定与企业对接的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考核中,要避免理论与专业实践考核的脱节、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评价的脱节,考评应在真实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场所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现场对学生进行考评,逐步将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转换为学生在校考核的评价标准,构建技能考核、操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开展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估,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创设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可先从课程考核入手,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细化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对接校企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具有各种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利用社团、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渗透。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融合,让学生认知、感受企业文化。再一方面,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经常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院讲座,传授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与企业文化接轨;鼓励并分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实现校企文化零距离对接。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则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补充。既然社会需要的是有较高职业素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就应当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12-08-27.

[2] 童钰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蒋丽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2,(8).

[4] 徐阳.试论大学生诚信教育[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10.

作者:张舸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篇2:

工匠精神培育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CHEN Jin-hua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 Wuxi 214000, China)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職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缺乏“工匠精神”的指导,并因此引发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将重点论述工匠精神培育指导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未来高职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途径;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概述

1.1 “工匠精神”概念分析

“工匠精神”具体是指自己专注、仔细、用心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做到精益求精,通过自己拥有的一颗正心、真心、诚心、精心,去迎接当下的人和事,热情地对待生活、静心地对待工作、坚强地对待生活、精益求精、专心雕琢、一丝不苟[1]。弘扬伟大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使更多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使更多人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选择不再抱怨社会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2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

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学生就业观念与“工匠精神”有背离之势。现阶段,在精英招生与精英教育的指引之下,更多的人仅仅意识到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本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往往就会被忽视。传统的就业观念就是学会如何走向职场的巅峰,而不重视“工匠精神”的作用。且在传统就业观念中匠人通常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的职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重视“工匠精神”的作用。

2 “工匠精神”引领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理解、职业认识、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在日常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完成的必要的教学任务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接受高职教育中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未来的就业、择业与创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作为学生自身而言,在接受高职教育过程中,意识到未来的发展不仅是靠书本知识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学习“工匠精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多方面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2]。

2.2 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场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等。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职业道德落实到具体层面,切不可以精神落实精神,明确责任与义务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负责到底,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明确责任、严格遵守职业程序、在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为企业运行及发展做出贡献,有效促进本行业得到稳健、可持续性的发展。

3 “工匠精神”引领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必要性分析

3.1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对传统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高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结构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以技术型为主导的创新型复合的“大国工匠”人才,而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同“工匠精神”相互融合,正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弥补了我国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短板,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有效地同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产教融合等方面结合起来,并在后期的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内涵提升。

3.3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两者之间共同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工匠精神培育导向下的高职学生教育是立足于学校与企业共同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注重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水平,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带动高等职业院校继续长远发展下去。作为企业方面而言,随着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若想长远发展下去,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管理决策,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能力与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并掌握相关岗位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加强学生自身职业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培育出合格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

4 “工匠精神”指引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分析

建立“工匠精神”指引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主要分为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双方向与双主体”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模式体系与以“工匠精神”为依托,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从第一种模式体系来讲,为了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更好地应对社会复杂的职场环境,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双方向与双主体”相结合的模式是关键,同时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间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实践培训,定期召开学生专业技术教育发展讨论会,就行业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广泛地讨论,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协同培养,最终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主导型人才。从第二种模式体系而言,通过军事教育、形式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高等院校的公共课,使学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同时对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规划与目标等,建立健全的相关专业课程标准融合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5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5.1 注重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拓展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活动是展现团体精神的最佳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间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并可以从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活动,并开展相关专业项目,让“工匠精神”永驻学生心中,逐步养成“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职业素养。

5.2 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型活动

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要马上进入社会职场,而让学生提前了解现实職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而言就显得十分必要,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同在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讲解“工匠精神”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工匠精神”并清晰强化个人认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督促自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6 结语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已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学生教育管理相互融合,确保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谢桂花,方君,刘洁洁.高职学生礼仪与沟通素养培育的实践和启示——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6(9):112.

【2】李灿阳.论辅导员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引领作用——基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六早一晚”学风建设实践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22):55-56.

作者:陈金华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层面探索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使其更具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在校企合作平台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密切配合,共同剖析职业素养的内涵和要求,从内涵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技能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能相对简单的完成培养,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等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从业者才能适应和胜任所从事的岗位,良好职业素养也是职业的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反应。

二、目前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过程的功利性,导致职业素养教育偏离正轨。高职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很多的高职院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高技能和高就业率,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理念精髓,导致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过度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将职业教育变成了纯粹的为了就业而教育。这种严重偏离高职育人目标的现象持续存在,必然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失位”,甚至完全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那么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其育人的本真。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职业素养教育缺少外部支持。校企合作有利于保障高职教育的可持續发展,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有效的校企互动机制,亦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保障和基础。由于国内校企合作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本身吸引力不够、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符,使得校企合作在一些高职院校流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职业素养教育也因缺少来自企业的支持而陷入了比较尴尬的不利局面。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使职业素养教育缺少有力保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以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对于从事高职教育也都倾注了自己的热情,但他们普遍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缺乏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对相关企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要求都缺乏深入了解,使得他们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少数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样的教育应该由其他专门的教师负责,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这也是造成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4.学生生源素质偏低,职业素养自我培养意识不高。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本身对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不可能对职业素养教育有太多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技能的锻炼,认为进高职院校的目的主要是要掌握技能和手艺,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把技能水平提高,毕业后自然能找到好工作,不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从而忽略了深层次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他们对自身未来工作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缺乏了解和认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

1.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过程中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企业、政府的专家组成,并制定相关章程,保障委员会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完善。委员会负责规划论证专业建设、统筹协调校企合作、指导督查合作成效,通过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确定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及一般事务性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委员会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外,还要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重新理清“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理念,破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为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为形成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在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及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到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围绕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剖析相关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对应专业的职业素养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职业素养教育,以达到校企“内外共育”,学生“内外兼修”的最终目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选派教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不仅要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积极培养和学习职业素养,促进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与开发方面的研究,提高他们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要争取企业支持,推荐企业业务骨干、专家以兼职的形式加入教学队伍,从事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形成“一对一”的工作小组,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的合作优势。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培养和培训制度、评价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向持续化、专业化发展。

4.建立以思想道德为基础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可开设“思想品德”、“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等与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相关的课程,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就业创业专员,要认清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坚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觉悟,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结合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诚信教育、道德实践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和牺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就业创业专员要切实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企业。

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其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重大工程,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多方努力,多种渠道、多个角度的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竞争力强、素质高的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27-29.

[2]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57-161.

[3]陶江娇.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5-57.

[4]廖荣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205-206.

[5]施皓.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02):18-20.

作者:司聪 陶正 高高岳

上一篇: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学活动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