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思考论文

2022-04-15

[摘要]自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金融的安全高效运营是保障一个集团经济稳健运转的关键,加强金融审计对集团跨领域业务的拓展十分重要。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复杂的财务管理业务都需要有创新性的审计作为支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审计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审计思考论文 篇1:

“免疫系统”引入金融审计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商业银行作为融通社会货币资金的信用中介既掌控巨大的资金流,同时又通过资源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现阶段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体系运转中均发挥着“经济心脏”的功能。不仅如此,实践中,由于金融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再加上金融风险的产生又极易给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因而实践中借助于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来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加强在金融审计中的免疫实践也就有了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分析

审计免疫系统论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免疫系统论告诉人们,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审计的本质,从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论运行的健康和安全角度,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本质观,实现了在多学科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事实上,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还可以被理解为审计的批评性和建设性作用。不仅如此,考虑到“免疫”是主动的、积极的,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预防、提示和抵御三种(其中预防是第一位的),因此,审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照样需要突出发挥好自身的预防性作用。这一点也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指出的那样,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和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使其健全机能和改善机制。显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不仅客观上要求审计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而且也还应当是审计法规制度、审计机构与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方法与技术等要件的协调组合。

二、加强金融系统免疫功能建设的重要性

与其他行业发展的风险相比,金融行业的风险有着自身的特性:

(一)金融行业的风险具有易发性

实践中,金融系统运行的发展状况不仅与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有关,且还要受到经济基础、社会信用、政府行为、社会心理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事实上,在开放性的金融政策下,现阶段影响金融业稳定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加之大量金融创新业务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运行的风险点,我国金融业现又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备、风险管控能力弱,以致于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易发的可能性也相当大。

(二)金融行业风险具有传染性

现代金融系统不仅内部机构之间、业务之间高度交融和关联。而且由于大量的金融产品已广泛扩散渗透到了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行各业,以致于往往一个金融风险事件、一个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都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投资者的连锁损失或破产倒闭,从而传染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信息不对称也将会促使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被误认为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引发社会恐慌,传染成信用危机,引起资金大规模的无序流动,最终有可能诱导出更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金融行业风险具有致命性

事实上,金融产品的广泛扩散性和金融风险的快速传染性,便极易使金融市场中众多的投资者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投资后果,再加上金融杠杆原理的倍数扩散效应,实践中,金融风险和危机一旦形成和扩散,就又难于立即控制和消除,往往产生大范围的惨重损失,以致于多年聚集的社会财富顷刻间蒸发殆尽。而且,国民对金融信心的丧失,最终也极易给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及其支持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致命性的打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和痊愈。

对于人体而言,防止具有易发性、传染性和致命性特点的病灶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提高免疫能力是唯一可选的有效办法。基于同样的道理,金融业为避免上述种种具有特性的风险,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重视和加强金融系统免疫体系的建设。换句话说,只有提高对金融行业风险的预警、预防能力和及时消除风险根源,才是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举。

三、金融审计引入“免疫功能”的主要途径

考虑到现阶段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考虑到金融行业风险的广泛存在性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考虑到国家金融审计在监管和规避金融风险方面所具有的强大优势,实践中,为切实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并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审计引入“免疫系统”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坚持全面审计,力争突出重点,强化金融领域的大要案意识,切实发挥金融审计“眼睛”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违法违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尤其在金融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在现阶段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督体制下,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应通过提高效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来有效地发挥出自身的“眼睛”作用。为此,金融审计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应选择重点问题、要害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审计调查,着力揭露突出的问题、重大风险以及相关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实践证明,将发现大要案线索作为审计的突破口,是现阶段发挥“眼睛”作用的有效方式。

(二)积极实施“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尝试“统一组织、集中审计、突出重点、联网运作、科学管理”的审计管理模式

为此,实践中又可在如下几方面进行努力:(1)在组织方式上,继续加大“五统一”力度和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建一支数据分析专业化队伍,通过集中分析电子数据,准确发现风险地区、风险机构、风险业务、风险资金,及时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2)改变目前“一年审一家,一审管几年”的方式,在年度计划管理上,可以考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金融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金融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统一组织对数家金融机构同时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3)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金融审计的作用。近期,可以通过审计组之间的联网,加强上下协同作战的能力,强化扁平化管理:按照审计署审计质量控制100条所规定的质量控制流程建立项目管理平台,实施科学的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审计基础数据库,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审计方式。同时,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内控制度为导向,积极探索风险审计方法。

(三)将专业的会计、审计、金融、信息技术知识与研究金融犯罪机理和特点结合起来

找准金融犯罪易发环节、高发领域和基本规律,探究和弄清金融犯罪主要形式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审计打击金融犯罪找准精确方向、提供有效手段,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同时,积极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纪检司法部门、财政税务部门等其他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形成专业互补优势和信息线索共享机制,建立并有效利用打击金融犯罪的协调合作平台。形成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合力,提升和整合金融系统的免疫能力和效果。

(四)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

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并进而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实现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目前,金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合规性监督。应该说,这种监督模式不仅目标不够明确,而且也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二要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为此,实践中金融审计应该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事中和事前的监督,防患于未然,提高监督效能。三要实现从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金融审计的大部分项目是针对某一法人单位全系统各个层面的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这样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年度实施不了几个项目,审计的覆盖面有限。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益较差。然而,实践中一旦以信息网络的方法实施监督,则不仅可以实施经常性监督。且也能大大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内部与外部条件的根本改善。

(五)着力完善行业内审计信息的分析、评价体系

探索在金融行业内部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提升行业内审计影响力。重点对审计获取的会计和有关经济信息结合经济、经济形势和有关情况进行行业内区域性、综合性分析评价,提出对策建议,将综合信息情况和对策建议报告决策层,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李金华说:审而不改,还不如不审。因此,我们要在查出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处理力度,对症下药,整治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从而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金融审计作为金融行业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金融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行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有责任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地构建金融审计“免疫系统”、规避金融行业风险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南昌银行审计部)

作者:陶玉兰

金融审计思考论文 篇2:

关于创新金融审计思路的若干思考

[摘 要]自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金融的安全高效运营是保障一个集团经济稳健运转的关键,加强金融审计对集团跨领域业务的拓展十分重要。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复杂的财务管理业务都需要有创新性的审计作为支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文章以某能源型企业实际案例为背景,阐述了能源型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审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在开展金融审计工作中所需考虑的问题和前期准备,进而深入探讨构建大金融审计的步骤和创新金融审计的方法。

[关键词]大金融;审计;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3.207

1 能源型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审计的主要风险

1.1 跨市场跨领域风险

能源型企业主要业务以能源开发及输送为主,开展金融业务有利于集团企业构建自身资金平台,帮助企业整合公司金融资源,优化债务资本结构,探索开展股权融资,在巩固和发展现有金融平台的基础上,盘活存量金融资源,让既定金融资源总量释放出更大的支持助推主业发展的正能量,形成金融资本支持实业资本与管控金融风险的高度统一。然而涉及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风险以及期货、期权、掉期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对企业金融业务开展存在潜在安全危机,甚至可能危及企业本身的主营业务发展,带来资金流周转问题。

1.2 集团本身系统性风险

集团金融业务中包含开拓投资新领域,沿产业链寻找投资机会,把公司的资信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与新兴行业的成长机会进行有效嫁接。但是金融业务开展初期,集团本身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完善、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金融体系生态环境、内部要素和外部关系协调等系统性问题给集团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系统性风险。若是在企业金融审计体系未建立的情况下开展金融业务,基于能源企业的业务特点和性质,如果存在不良贷款比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过低等情况,将对企业构成金融系统风险。另外存在人为混淆贷款形态,企业中某个人信用缺失或滥用职权出面担保逃废债务的情况,金融公司可能在短期收益的诱导下,为资源型企业或者是一次性资源开发提供贷款,一方面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伴随较大的金融风险,形成金融资金与能源产业关系的深度依赖,给资金链带来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危及两大产业,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业务开展中的系统性风险。

1.3 国家政策风险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企业金融业务开展中主要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例如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拉动经济增长,通过防通胀促进就业,防滞涨拉需求防范资产泡沫化等,涉及的外汇汇率变动、存贷款利率变动、存款准备金调整以及贴现率调整等政策都将对集团金融业务开展产生影响。

2 开展金融审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前期准备

2.1 金融审计职能定位问题

企业跨领域开展金融业务更需要明确金融审计部门在集团业务中的职能定位。风险经营和负债经营是金融运营的显著特点,企业开展金融业务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为目标,研究符合企业实际的资本运作举措,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展融资租赁。其过程中监管人的审计监督评价以及对金融数据准确性的保护是保证金融业务安全开展的出发点。监督职能作为企业金融审计的本质,需要审计部门通过有效的、先进的审计手段检查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对金融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和管理经营的失当行为做出严肃的揭露,确保金融审计监督职能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领导管理层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从根本上明确企业金融审计职能的定位。

2.2 金融审计内容的明确

企业金融审计内容,在金融业务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基础上,严肃监管资产负债表损益真实情况,除了财务收支、盈利、费用等基础财务数据的审查,还应当对企业金融业务的预算决算进行审计,对预算决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对查出的违规违法问题做出严肃的处理。作为涉足基金、保险、财务、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业务的跨领域能源企业,由于信用关系复杂,交易信息瞬息万变,涉及领域广泛,容易出现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具有危害性的风险,因此,除了上述基础审计内容,还需要增加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基金业务现金流状况的审计等,揭露查处资产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失真、违规经营等问题。

2.3 金融审计的原则

作为以能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审计不能脱离企业集团的现实情况,需要从宏观上深入分析问题,坚持组织上、方案上、实施上、处理上以及考核上的全方位统一原则,防止片面性。各金融单位要以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前中后台 “一条龙”式的风险控制平台,上下联动。针对各金融业务公司点多面广规模大的情况,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审计,加强金融业务信息的交流疏通,形成企业集团大金融一体化审计模式,以集团总部为龙头,将各金融业务公司或部门的审计分支结合起来,制定每年审计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落实审计方案。

3 创新金融审计方法

3.1 构建集团大金融审计的步骤

(1)金融审计预警体系建设。设计集团金融安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金融安全审计综合指数,能保障集团公司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以及经营管理制度安全。针对企业需要审计的领域分别设计主要指标,例如财政方面设置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指标;金融方面设置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管理制度方面设置制度完善率、政策执行率等指标。

(2)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审计规章制度。集团大金融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建立制度体系,在基本金融审计模式下,对集团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审计,结合行政型审计模式,确立金融审计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决定着集团大金融审计功能的发挥。建立并细化金融业务审计监管中的细节条款,加强企业审计制度建设,加强金融政策学习和研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监管法律法规开展业务,确保合法经营。加强风险统一管理,对于跨板块、跨行业的共同合作给予高度关注,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各项风险的传递,将各项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发现、分析、判断和预防。

3.2 创新大金融审计的方法

(1)运用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审计转型升级。建设金融审计互联网信息化体系,开发和推广金融审计软件,建立金融审计数据库,实行网上远程审计,实现金融審计数字化网络化,形成动态监管,做到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现对资金流、业务流的有效监督。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创新,提升审计技术含量,在转换数据、分账查阅、汇总结果等方面,应用数据和系统测试分析技术、数据库关联检索技术,实现对金融业务循环轨迹的监管。

(2)制定审计效用目标提升审计质量法。以实现审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提升审计质量,在审计目标的制定中遵循目标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具有相关性等原则,最大化地发挥审计成效。从金融业务循环和资金运行的轨迹着手,运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和目标;针对金融公司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的特点采用内外联动、上下联动的审计方式优化审计资源,联通金融审计与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审计。

(3)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积极探索经济权利审计、全程跟踪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治理导向审计等免疫系统建设,强化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增强企业集团金融审计的主动性和预防性。结合能源集团金融公司的实际情况,在财项基础审计中,重视对组织利益有威胁的事项;在制度审计基础上,注重内部控制制约个人行为,在风险导向模式下,从源头思考和防范当下状况应当避免的错误。

参考文献:

[1]何洪彬.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财政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0(4):18-21.

[2]杨凤,王宗萍,黄保华.关于整合审计实施思路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12(36):54-55.

作者:尉明昌

金融审计思考论文 篇3:

加强和改进金融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金融审计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为宏观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功能,是我们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谈以下几点认识。

回顾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幕,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会议(2002年2月)做出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决定。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计获得高达600亿美元的注资并相继成功上市。国家动用了1600多亿的资金投入农信社改革。随后又对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从机构职责上进行了单设,另外设立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等等。上述改革措施,通过剥离和注资,减少银行债务,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为银行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一定坚实的财务基础。通过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建立。总的来说,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形式上说已经到位,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也基本形成和确立。通过前期改革,我国金融企业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微观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多年运转,我国金融监督管理范围与能力均已取得长足进步。

200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看作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开始,金融改革从重点突破到了全面攻坚的关键时期,在改革深度和广度上需要突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作为政府金融审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金融机构的所有制性质、运转机制、金融产品、机构数量和种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式下对金融审计工作的需要,如何实现为“改善党和政府对金融工作领导”服务,是摆在我们审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说金融审计任重道远。

全面认识金融风险。理论界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所谓金融风险是指因经济原因或金融本身制度缺陷、运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激化,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造成的破坏性威胁。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考察金融风险。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可以分为调控偏差型和制度缺陷型两类。调控偏差型金融风险是由于宏观调控部门,尤其是金融调控当局在进行经济、金融调控运作过程中,因调控目标、调控时机、调控力度以及调控手段等选择偏差造成的金融风险。制度缺陷型金融风险则是由于宏观调控部门,特别是金融调控当局对经济、金融制度建设、安排的缺陷导致的金融风险。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对于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分为资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管理风险、犯罪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对照金融风险的内涵我们发现,前~时期我们金融审计主要是针对单一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防范而展开的,通过审计是单一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管理缺陷、违法违纪案件等,达到防范微观金融风险的目的。而对宏观金融风险的揭示与防范,金融审计尚未完全涉足,这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审计思路的重要方面。

首先,围绕单一金融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防范,继续深化对单一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流动性、管理水平和管理漏洞、财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审计。从机构范围上,要突破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界限,审计范围逐步拓展到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的金融机构。这是由金融行业性质所决定的。在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中,不管是国有的或国有控投金融企业,还是纯商业、民营、甚至是外资金融机构,一日其个体出现金融风险或波动,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危害整体的金融秩序。另一方面,如果长期对这些企业缺乏监督,会造成国有金融企业与股份制金融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一旦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势必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加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二、从宏观入手,逐步安排对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调控手段有效性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为加强党和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服务。结合当期经济金融工作重心,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审计项目,充分体现金融审计的宏观性、时效性和服务性。结合资本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直接融资的利用效果、直接融资对银行的影Ⅱ向、资本市场资金流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等等,安排审计专项调查,为宏观金融决策服务。总而言之,下一阶段的金融审计,应注意在防范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方面下功夫。

第三、针对分业监管、混业经营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在监管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我国目前金融业在政策上虽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在实际操作中,混业经营趋势扩张很快,在许多领域已发展为混业经营。在分业经营的政策前提下,金融监管制度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实施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监管,三个部门,各成体系,条条分割,各自为战。但三个部门又同属于金融行业,其监管效能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金融安全,一旦一个行业出问题,会很快危害整个金融领域。为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健全监管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因此,今后的金融审计工作应该涉及金融监管体系有效性方面,就注意对一些涉及面广、量大的混业金融业务和品种及其相关的业务监管效果进行专项审计。

第四,提高金融审计成果的时效性。目前,我们的金融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形势、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变化之快,往往会使我们的审计成果失去效用。特别是具有宏观性的审计监督,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热点问题、新问题,进行审计监督、审计调查,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否则,审计监督会成为俗话说的“马后炮”,审计的作用与威信将大打折扣。金融审计应尝试开展实时审计或审计调查,计划安排应注意点面结合,安排一些短、平、快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

第五,改进金融审计组织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地方审计机关金融审计职能,全方位掌握各种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有效防范和化解全国性、地方性金融风险。目前,金融审计组织实施主要靠审计署和特派办的上百名金融审计力量,面对全国如此庞大、复杂,而且发展变化迅速的金融对象,现有的审计力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对金融审计工作的需要。现行的金融审计组织方式,在形式上高度集中,过程控制实行“五统一”,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基层参与金融审计的审计机关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审计人员的能动性:三是地方性、局部性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督与制止。应该充分发挥地方审计机关金融审计职能,多组织一些广泛参与的、大范围的审计或者审计调查,既可以锻炼金融审计队伍?培养金融审计人员,又使金融审计监督更加深入,审计监督效果得到提升。允许地方审计机关针对本地区金融体系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打破所有制界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以调动地方审计机关金融的主观能动性,及时解决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局部的、地方性问题,进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转。

作者:牟军利

上一篇:校本研修教育论文下一篇:卷烟工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