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论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 篇1:

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形成的逻辑机理分析

[摘 要]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形成,受到审计的客观需求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审计的客觀需求主要来自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方法和法规制度等。根据均衡价值理论,当两者达到均衡状态时,形成的审计内容效果为最优。现有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实条件与客观需求总体上是不匹配的,因而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去改善审计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计内容呈现出层次性,即重点审计内容和全面审计内容。

[关键词]重大投资;审计内容;均衡价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4.115

1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公共资金运行和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为主线,加大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力度。[1]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确定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难题。审计内容过窄或过宽,都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质量的提高。目前审计理论界更多关注的是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是什么”以及“怎么干”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即内容形成的逻辑机理,还缺少充分的论证和分析。文章借鉴均衡价值理论,从客观需求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形成的逻辑机理进行研究分析。

2 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形成的逻辑机理

2.1 理论基础

均衡价值理论是由英国学者马歇尔所倡导的,其核心观点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等之点,即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2]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借鉴均衡价值理论,可以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客观需求和现实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在某处产生交汇点,达到均衡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确定的逻辑机理

图1中,D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客观需求曲线,S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现实条件曲线,纵坐标C为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成本,横坐标Q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数量。根据机理图,最开始由于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客观需求为刚性需求,而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实条件则相对不足,两条曲线没有交点。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善,现实条件曲线S与客观需求曲线D在A点相交,此处为最优审计内容。根据均衡价值理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寻找最优点A的过程。

2.2 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客观需求分析

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一定是源于社会的某种需求。[3]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作为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源于社会的某种需求。在我国,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是重大投资项目的最高决策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是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社会公众是重大投资项目的受益者,三者共同构成了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需求方。

2.2.1 国家、地方党委政府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决策部署了包含自然资源保护项目、惠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经济和民生发展。同时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银监会、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关于银行业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这些以政策、法律、法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需求是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重要依据。

2.2.2 社会公众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客观需求

重大投资项目多与民生息息相关,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方面。同时,重大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多、涉及范围广,历来是违法违纪的“重灾区”。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情况通报看,仅2019年被开除公职(党籍)的公职人员中,涉及工程项目方面违法违纪问题的就有70余人。

2.3 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现实条件分析

按照给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进行审计,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进行支撑,超出审计现实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其效果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有序、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因此,可以将审计现实条件总结为人力资源、技术方法和法规制度三个方面。

2.3.1 审计人力资源的现实条件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计工作需要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专业队伍。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尤其需要财务、工程、信息化、采购等专业审计人员共同实施,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在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中尤为突出。

2.3.2 审计技术方法的现实条件情况

随着BIM技术、EPC模式、GIS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运用和推广,重大投资项目正在逐步走向集约化、信息化和高效化。但是相比于工程管理,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技术方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不少单位还停留在账本式审计、微观审计、合规性审计上,在实现大数据审计、联网审计等创新方式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2.3.3 法规制度的现实条件情况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基本建立了以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审计法等为主体的工程项目法律体系,但还缺乏专门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操作指南。

2.4 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形成的逻辑机理

一方面,在审计客观需求和审计现实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根据价值均衡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忽略审计客观需求和审计现实条件的内在联系谈审计内容都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具有层次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计监督要实现全覆盖,要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从当前情况看,审计的客观需求远远超过审计的现实条件,出现了图1中的“需求超额”现象。客观需求的实现依赖现实条件的逐步完善。同理,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也需要循序渐进去实施审计。为了便于阐述,文章把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分为重点审计和全面审计两个层次。[4]重点审计内容是由于当前审计现实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审计事项,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环节、关键步骤实施的审计[5];全面审计内容是随着审计现实条件的不断改善,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审计。同时,考虑到审计内容形成的时间长短,将重点审计内容所对应的审计时间作为即期,全面审计所对应的审计时间作为长期。

图2 重大投资审计内容层次

圖2中,D1、D2线及S1、S2线分别表示影响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即期、长期因素。长期客观需求曲线D2和长期现实条件曲线S2均是由若干曲线组成的,为便于阐述,文章统称为审计客观需求曲线D2和审计现实条件曲线S2。起初,D1和S1相交于A1,形成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即期需要完成的审计内容,即重点审计内容Q1。但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客观需求曲线D1和审计现实条件曲线S1都在增加,产生新的审计客观需求曲线D2和审计现实条件曲线S2。当D2和S2交于A2,形成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长期需要完成的审计内容,即全面审计内容Q2。由于S1和S2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以某种特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因此,重点审计内容Q1和全面审计内容Q2也不是完全独立的,随着审计现实条件和审计客观需求的不断变化,重点审计内容Q1逐渐发展为全面审计内容Q2。由A1到A2,本质就是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从突出重点到实现全面覆盖的过程。

3 结论

在客观需求和现实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其中客观需求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现实条件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方法和法规制度等。两者达到均衡状态时产生交会点,形成最优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现实条件从总体滞后于审计的客观需求,需要在逐步改善审计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有重点、有计划地满足审计的客观需求,从而使审计内容分为重点内容和全面审计内容两个层次。

在具体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项目时,在审计内容的选取上还需要把握:一是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全过程监督力度;二是坚持量力而行和突出重点,灵活采取“解剖麻雀”方式开展审计;三是坚持与时俱进,保持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内容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DB/OL].[2015-12-08].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8/content_5021393.htm.

[2]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陈献东.确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逻辑机理及例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8(5):43-50.

[5]黄乾康.关于进一步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3(2):61.

作者:袁静

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 篇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论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指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质量 控制

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诸多方利益实现的最终保障,其信息以及管理状况也逐渐受到民众关注。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恶性会计造假案件以及国内“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些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相续曝光和由此导致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倒闭事件的发生之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全的内部审计运作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有效设立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是企业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加有利于评价及证实企业经营业绩和增加企业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日益趋于发展与完善,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使得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整体质量不高等诸多的问题。这些彼此相互牵扯和制约的问题,加上外部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满足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期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已成为内部审计界关注的焦点课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需求

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正在国内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质量部主任汤姆·莫克先生在亚洲内部审计大会所作的以“质量评估一一通向职业化的途径”为主题的发言和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等,都表明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决心促进了国家审计的发展,国家审计署在近几年的国家审计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部委和专项资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并对相关违法违纪事件作出了惩处,使很多单位的管理层意识到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减少了管理层的违规风险。由国家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强,引发了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的需求,从而也带动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

第三,萨班斯法案加大了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服务的要求。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及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此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管理效益,强化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也正由萨班斯法案对企业高级管理层更多责任的认定,加大了企业高管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致力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内控制度的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要求。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与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对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从属于企业的现实,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限制,沦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具,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企业领导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客观性与公正性也必然受到质疑。在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中,不少企业都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内,有的将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设立,有的会让会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工作,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有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但在工作上仍然接受其他非内部审计领导的安排等。以上各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更谈不上权威性,由此作出的内部审计成果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客观公正性。

第二,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现实执行过程中还显得很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等方面。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缺少事前的计划、事中的程序控制,他们不仅没有进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也不完整。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影响到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审计方法早已偏向风险导向审计,而国内一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其内部审计仍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审计的风险控制因素。同时,不少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经验的交流。

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能的充分发挥与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严密的督导复核和良好的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薄弱、内部审计的督导和复核职责内容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督导复核内容,缺乏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考核或考核内容不全面、太过主观,内部审计责任主体不明确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靠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自律,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只有对内部审计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内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案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问责制等监管措施,常会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为权利的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低下和内部审计工作的低效率。另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将会日趋减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咨询与监督并重的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设立应当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建立在较高或很高的层次上,其权威性与独立性越大越能发挥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基础与关键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中不少采用的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双向报告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较为理想的一种组织模式。根据我国目前企业体制的现状,借鉴国外成熟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长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根据它的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相互独立与依托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其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保证它的相对对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其主要职责的顺利履行。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还必须保证能对企业的经济责任、经营行为和各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第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技术含量。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现代审计技术也逐渐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适应于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审计技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实际面临的环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条件,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开发标准的审计软件系统,用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标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第三,加强制度约束和外部评价。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高效、有序运行。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约束必须要建立、健全包括审计立项、人员委派、计划编制、审计外勤管理、审计取证及相关审计资料的撰写与复核等在内的内部审计的各项制度。这些基本制度的制定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内部审计制度的相关制定人根据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将各样制度不断制定并修改完善的一个系统过程。外部评价是由机构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对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项目进行的检查,其评价人员的来源一般包括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等。外部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操作质量,通过外部评价可以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人及企业的管理层和其他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独立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J].审计研究,2010(6).

[2] 陈蕾、李爱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思考[J].财会月刊,2011(4).

[3] 李希娟: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7(1).

[4] 刘要红:试论线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7(1).

作者:周殿红

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 篇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探讨

摘 要: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促进审计工作发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提高审计质量是关键所在、当务之急。文章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內部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质量 风险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结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行为,其对于避免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作保证。首先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其所配备的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职责,完成质量控制任务。其次,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要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1.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即内部审计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即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也要接受来自其它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3.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制度,即对审计质量进行考评,得出考核结论,实施奖惩。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及其结果的公允性,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它从审计人员控制入手,通过强化审计过程、审计报告和审计成果落实的质量控制,以期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审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不仅直接关系到审计职能实现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而且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维护自身信誉,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强化审计效能、防范审计风险,才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才能带来科学的审计成果和良好的审计效益。

三、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未能适应宏观审计法规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五个具体准则的实施,结束了内部审计参照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历史,使内部审计有了公认的目标、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但是,目前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法规的变化反应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仍参照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2.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3.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合署办公,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其次,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比较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一些审计干部惯用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1.夯实基础管理。(1)加强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按照先进的审计理念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并设计出与审计环境相适应,与公司经营管理体系相适应,操作性强的、覆盖审计工作所有层面和各个环节的审计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统一审计业务流程,使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严格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各环节的工作质量。(2)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和制定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好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切实履行审计职责,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把审计计划作为审计管理的龙头和质量控制的源头抓紧、抓好。在制定审计计划项目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按照内部管理的需要,以风险为导向,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2.做好审前准备。(1)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提供依据,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造成审计方案粗枝大叶,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我们在做项目时,应按照规范的审前调查流程,依据审前调查方案确定主要目标、方式、范围和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审前调查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审阅、问卷、座谈、观察、分析等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找准审计切入点,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并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2)细化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在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后形成的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要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计工作,切忌把审计方案束之高阁,操作时随心所欲,凭经验审计,出现方案和审计“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3.规范作业程序。(1)严谨细致地进行审计取证。内部审计活动集中体现在对各种审计证据的收集、取得、分析和判断,它是整个审计活动的基础,也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和核心,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要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要注意取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实、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和评价,不能存在个人主观臆断等情况。收集的各种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供、记录,对口头证据也要进行记录并复制成书面记录,由提供证据人确认并通过分析后方可作为审计结论依据。(2)认真详细地记录工作日志。审计工作日志记录了整个审计工作的轨迹或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应真实、详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日志,其一可以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其二审计日志能防范审计风险,增强责任意识。它真实记录审计现场每位参审者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以及所做出的判断和结论,做到有案可查,便于分清责任归属。审计日志的实行,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审计。其三审计日志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可以更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长通过检查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日记,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3)认真规范地编制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它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审计底稿要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事项。要逐事逐项编写,一事一稿,后面附上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在书写格式上,必须达到规范统一,并做到规定内容齐全,项目设置符合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内容上,做到规范清晰,叙述简单明了,审计定性及评价依据充分;在签字确认上,做到规范整齐,各种公章、名章齐全,使底稿的形成及确认责任清晰、明了。(4)实行项目复核制。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都进行分析复核。

4.优化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载体,是审计监督活动的最终产品。审计工作公正与否、审计质量的高与低,都能在审计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同时,审计报告也是审计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工作结晶,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作用十分重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报告要素完备,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因此,学会撰写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1)审计评价内容要全面,依据要充分;(2)建立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3)审计建议要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4)把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关。

5.建立内审质量奖惩制度。首先是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明确审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业务督导、复核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审计人员,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其次是运用激励措施,开展评优等活动,树立学习标杆,在交流和借鉴的同时,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再次是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和政府法制部门评议等质量检查活动。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最根本的保障是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所以必须要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培养和树立其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培养其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的责任心。二是加強培训和学习。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各种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重大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制度、审计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开阔眼界,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还要鼓励审计人员提高自学意识,通过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三是选派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准则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以及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四是鼓励内审人员及时交流和讨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让审计人员注重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积极提供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可以及时获取一些间接知识,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使审计证据更经济、适当,审计报告更具说服力和审计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必须大力推进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控制审计质量。同时要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锋.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审计与理财,2006(9)

2.李永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经济师,2006(8)

3.禹自银.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王允平,张莉.论审计质量的控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2)

5.吴萧.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审计研究,2002(10)

6.王新峰.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

(作者单位:天水超高压输变电公司 甘肃天水 741020)

(责编:纪毅)

作者:李全红

上一篇:消防部队会计监督论文下一篇: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