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什么是“三维思考”和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方法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进而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单纯地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而应运用“三维思考”的方法从经营者、管理者的角度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及经营管理全过程开展审计分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 篇1:

引入质量管理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内部审计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审计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等已成为近几年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回顾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和内容的研究后,对引入质量管理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成果,从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原理四方面进行梳理归纳。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標准;六西格玛(6σ)

随着内部审计的变革和发展,内部审计质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1999年开始的大变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年的“内部审计质量年”之后,多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本文将归纳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便利。

1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含义和内容的研究

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内容,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研究成果颇丰。

1.1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的研究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4年)指出,“审计执行负责人应制定并坚持开展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项目,该项目应包含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方面,并连续监督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设计该项目有利于增加内部审计业务的价值,改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并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Dezoort等(2001)强调内部审计外部评估,也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一种控制。Michael P·Cangemi和Tommie Singleton(2003)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有关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一种独立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就是确保审计活动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并设置一个质量控制方案来考核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赵保卿(2001)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开展监督、协调和综合的一种行为。乐小兰(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自律行为。毕秀玲、薛岩(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等各种规范要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王侨钰(2008)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而按照既定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行为。谢卫华(2010)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2年的“内部审计质量年”后,2013年全面修订内部审计准则;在《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并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做了详细规范;2014年8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正式发布。

黄万晴(2012)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一定的规范或标准,运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活动,是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控制自身活动的一种自律行为。丁敏(2014)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自我约束和全面监督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各类因素,为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保障。宋佳欢(201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设置各种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水平。刘炜(2016)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控制程序和活动,以满足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期望、实现企业的目标。张瑞清(201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种科学的技术手段,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检查、评价和控制。丁有钢(201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有计划地监督和全面控制由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各种审计活动。

1.2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容的研究

Andrew D·Chambers等(1995)认为,应当控制与内部审计质量相关的所有业务活动,同时要综合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类有关因素。Lawrence B·Sawyer等(1990)从监督、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制定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质量控制计划并持续执行。David Flint(1998)认为,应从人员方针、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和实务、检查和复核等五个方面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钱世昌(1996)指出内部审计的日常质量控制可以从政策性监督检查、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三方面进行。齐大双(2000)认为对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综合性特点,不仅要有多样化的手段,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控制;不仅要控制企业的微观财务业务,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宏观方面的不确定性。乐小兰(2005)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客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所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王侨钰(2008)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含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职责及手段、工作标准和程序等。徐启哲、刘赟(2009)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含事前的调研和计划、事中的实施以及事后的报告和检查。谢卫华(2010)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通过采用系统性的政策和程序,监督和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技术手段、审计决策及管理水平等。付延花(2013)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从微观、宏观两方面采取措施。王静(2016)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周恒飞(2016)强调从内部审计的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四阶段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赵莅寒(2016)认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从优化控制环境、完善主体与客体、健全标准三方面入手。

2关于运用质量管理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质量管理方法很多,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6σ)等也被引入,用于从不同视角构建或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2.1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指一个企业以全体员工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使企业内所有员工和社会受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在生产制造、建筑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Lindsay和Michael(1994)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M)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Raymond(1994)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结合,通过质量计划、质量实施和质量监督活动的不断循环,进而持续提高审计业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周燕、侯翠婷(2012)认为,全过程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采用综合的控制技术和手段进行内部审计质量全面管理,有利于促进审计结果更加准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胡雪英(2013)从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多层次改善质量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指导内部审计实际工作有利于促进内审质量管理更加完善。刘雪松(2013)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运用到審计准备、实施、报告各阶段,通过控制各阶段质量关键控制点,实现紧密相连的审计程序质量控制。白冬明(2014)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TQM)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相结合,构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郑冬冬(2014)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指出应从制度体系、组织结构、信息方法、团队建设、成果使用五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袁少茹(2015)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从审计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审计四个方面构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2引入质量环(PDCA循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质量环又称PDCA循环,是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首字母组成,是管理学中使用范围较广的质量控制方法。PDCA循环具有动态性、集成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在企业的日常质量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Paul C·Palmes(2009)最早尝试将PDCA循环系统地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薛梅(2006)将PDCA循环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结合,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促使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都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并及时改正工作中出现的质量偏差。杨鸿运(2012)借鉴PDCA循环模式,从项目、功能、组织三个角度构建具有多层次循环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利于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赖梅芳(2012)指出,按照PDCA循环的理念,对内部审计的审计计划、准备、实施、终结、后续各阶段都应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以利于内部审计整体质量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白冬明(2014)强调内部审计组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借鉴PDCA工作循环法,以使内部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冯国强(2014)认为,应基于PDCA模型建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复核。于玲(2015)将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与企业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相结合,并使二者相互推动,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于琦(2015)运用PDCA循环将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方面,并指出四方面是紧密相连、不断循环的过程,可以促使内部审计活动符合质量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得以提高。刘江(2017)结合内部审计业务的特点,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阶段为主线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动态管理系统。

2.3引入ISO 9000标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ISO 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它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改进质量的功能的“始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要,终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质量管理体系。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ISO 9000标准,很快就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题为《ISO 9000对内部审计影响》的研究报告(1996)中强调,ISO 9000为内部审计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及其成员、审计委员会、教育机构都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并做出持续的努力。Milena Ali

?倣 和Borut Rusjan(2008)通过案例研究证明,ISO 9001对内部审计组织完成企业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提高效率。Alic和Rusjan(2011)设计ISO 9000定量评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模型,用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业绩和效率。

王金海(2007)将ISO 9000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思想引入内部审计,严格控制内部审计活动的关键程序,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饶庆林、谭文浩(2010)引入ISO 9000标准,从准备、实施、报告三方面构建并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王素云(2012)从ISO 9000视角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过程管理,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以促使内部审计管理更规范地发展。安广实、仲杨梅(2012)首先论证将ISO 9000标准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以其为基础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万文钢、余天京等(2013)回顾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成果,运用ISO9000的质量管理思想,研究设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特性和评价体系。黄绪全等(2013)基于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从标准体系、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三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广西L集团公司的实践中。

2.4引入六西格玛(6σ)原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六西格玛又称六标准差、6σ(西格玛(σ)是希腊文字母,在统计学中称为标准差,用来表现数据的分散水平),它有两层含义:从统计学角度看,六西格玛是一种先进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目标是降低缺陷数量,使产品缺陷率仅为0.00034%;从管理学角度看,六西格玛(6σ)是用于增加企业利润的一种管理战略可以,改进各方面的操作效率和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六西格玛(6σ)原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产物,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过程中产品和程序的缺陷次数,提高产品质量。

Hirth和Robert(2008)强调六西格玛(6σ)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加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刘元方(2007)借鉴六西格玛(6σ),运用DMAIC程序分析确定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点并进行重点控制,逐步消除审计质量缺陷、塑造完美的审计产品。姚骏(2011)尝试论证在实施工程结算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中运用六西格玛(6σ)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指出可以优化审计流程、更好地指导审计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柯金秀(2011)认为六西格玛(6σ)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是基于数理统计对质量进行检测,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最终在运作规程、管理质量方面使业务总量达到最佳状态。邬小若、牛晓红(2014)将审计工作程序与六西格玛DMAIC方法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方面的基本要求相对应,将六西格玛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3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内部审计大变革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的“内部审计质量年”之后;研究涉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内容、程序、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等各个方面,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方面,质量管理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并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6σ)等,具体见表1。

本文认为,还可以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尝试引入更多的质量管理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QFD)等,一方面有益于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炜.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5):3537.

[2]张瑞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财会学习,2017,(1):132.

[3]丁有钢.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國集体经济,2017,(1):4243.

[4]周恒飞.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120121.

[5]赵莅寒.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6):84-85.

作者:宋茹 王志焕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 篇2:

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三维思考”

【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什么是“三维思考”和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方法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进而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单纯地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而应运用“三维思考”的方法从经营者、管理者的角度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及经营管理全过程开展审计分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关键词】 三维思考; 审计分析; 效益; 发展

一个优秀的审计员应该具有较强审计专职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严谨的职业道德水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优秀的审计人员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掌握财税知识和本专业知识,还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机地与审计业务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善。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有较强的“三维思考”能力,并运用“三维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何谓“三维思考”?简单地讲,就是立体思维,换位思考,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就是用自身了解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企业管理全过程实施审计、分析、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从经营者、管理者和国家、企业等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以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服务职能。

“三维思考”可以是横向比较思考,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思考,更应当是发展性地思考。“三维思考”不仅要对企业的效益性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当对企业的发展性指标进行分析。

现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如何运用“三维思考”进行审计分析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会计信息质量审计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实施审计,运用“三维思考”的方法进行审计分析,为经营者、管理者的决策提交真实有效的信息。

企业以稳定为前提,以盈利为目的,以发展为目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些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关、停、并、转”的现象,使一些员工下岗歇业,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没有认真研究、领会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及时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一味地求稳,不求变,导致企业被社会淘汰,产品被市场淘汰,主要表现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新市场的要求,产业工人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等。进一步深层次地分析,是这些企业的职能部门没有发挥职能作用:即没有人去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没有人对产品的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没有人研究、开发、储备新项目,没有人向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交关于企业发展的研究报告等等。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只是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只是对经济责任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只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进行审计,而没有对企业产业的效益性和各环节的效益性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审计分析。

总之,简单、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工作理念禁锢了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束缚了内部审计人员分析思路,导致审计分析没有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不能给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发展性的审计分析报告。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三维思考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如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者,有义务对企业经营管理诸环节运用“三维思考”的方法进行审计分析。

首先,在掌握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与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有关的知识,并适时地与审计分析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审计分析的质量和深度。如法律法规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与审计过程和审计分析有机结合,有助于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和分析范围,有助于提高审计分析的质量和深度。

其次,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和安全生产业务流程诸环节,分析各职能部门是否充分发挥职能,是否存在不需要的机构和冗岗、冗员,是否有应设而未设立的机构。通过分析组织机构设立的科学性和诸环节的健全有效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能力。

最后,通过开展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提高“三维思考”的能力。绩效审计应针对企业生产业务诸环节的效果性及企业的创收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审计分析,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大环境展开分析,不断拓宽分析范围;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展开审计分析,达到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内部审计人员“三维思考”的运用

(一)重视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分析思考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否强劲。

对组织机构的分析,主要包括各职能部门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各职能部门设置的时效性如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较强的发展空间;生产业务各流程、各环节是否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企业内部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人尽其才”等。通过分析向管理层提交行之有效的分析报告,促使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更趋科学、合理、有效。减少企业的冗岗、冗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各流程环节的潜能。

(二)重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分析

每个企业都力求在空间上做大,时间上做久。为此,企业会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年度奋斗目标、短期发展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审计部门应据此确定年度审计重点和中长期审计目标和方向。按照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情况开展预算事项的事前审计、事中跟踪、事后分析,并及时向规划部门和管理层提供分析报告,协助完善企业发展规划,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日常审计时,应围绕企业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生产业务流程(物流管理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审计分析。按绩效审计的要求对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仓储管理环节、产品生产环节(原材料消耗环节)、产成品入库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分析。原材料的采购是否依据产品产量的需求,产量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买方市场的需求,采购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原材料的质量、价格是否执行国家、企业的相关规定;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储、积压、变质、毁损现象;产品的生产是否按销售市场的需求组织实施,原材料的消耗有无浪费、丢失、毁损现象;产成品的成本核算过程是否真实,残次品率是否在企业规定的标准之内;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畅通,销售价格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市场现行价格一致,有无以次充好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份额的现象;企业内部的资金流通是否畅通,是否有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现象等。

审计人员将各环节的效益进行横向、纵向及发展性思考分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完善企业流程的管理。

(三)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思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内部控制制度不在多,而在精、在实用、在执行力强。企业围绕其业务流程诸环节和设置的职能部门,为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资产的完整和增值及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人员在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环节后,应对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各流程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计分析。主要针对组织机构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材料采购控制、生产过程管理控制、销售过程管理控制、市场管理控制、项目开发储备管理控制、人才引进机制的管理控制等进行效果分析,检查有无缺漏、繁琐等现象,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审计人员采用调查法、流程图法等对内部控制制度适用性进行审计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符合性测试,并将分析结果付诸实施。

(四)重视对企业发展的思考

企业力求在空间上做大,时间上做久,就必须有职能部门在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出谋划策:有人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和其他的相关政策;有人研究规划企业的发展、未来;有人研究如何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有人研究新项目的筛选和储备等等。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协助各职能部门开展各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有机地与审计分析相结合。

在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时,运用审计手段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性指标进行考核。发展性指标集中表现在新项目研发储备、市场开拓能力、人才引进机制等。审计人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发展性指标进行审计分析,为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可靠、有效的决策依据。

(五)重视各环节、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促进发展的思考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团结的团队在努力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决策者的参谋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运用宽泛的“三维思考”能力和训练有素的业务操作技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在各环节流程之间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

作为一名内部审计工作者,不应单纯地对企业财务收支、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而应不断地拓宽审计范围,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运用“三维思考”方法,从经营者、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审计分析,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 聂文远.浅议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0-7-19.

[2] 马俊玲.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农业会计,2006(3):46-47.

作者:雷利民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 篇3: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从论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现状,提出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强化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越发强烈,而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的局限性更加明显。所以,应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以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

1 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同时,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新旧定义比较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IIA在1990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建议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责任。

IIA于1999年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并于2001年写入《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首次将“增加价值”列入了公司治理领域中内部审计的定义,把审计的职能提升到组织的整体水平上,使其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治理过程联系到一起,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

2002年7月,IIA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将内部审计连同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和外部审计一同列为有效的公司治理赖以生存的四大基石。2002年8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正式决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这不仅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表明内部审计将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投资者和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存在着交易费用的企业。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管理者从企业获得的收益,进而对他们的决策产生影响。企业的交易费用反映了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的优劣。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企业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企业价值。具体来讲,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有如下作用。

2.1 减少信息不对称

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而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之一。内部审计通过审计手段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真实信息。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对独立的审计,可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和充分披露进行约束,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2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投资者的剩余控制权的体现。内部审计使得投资者的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的管理监督中落到实处,提高了投资者直接监督管理者的能力。另外,内部审计可以在管理控制过程的事前策划、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中发挥作用,弥补了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仅限于事后监督的不足。

2.3 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同时,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2.4 实现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在内部实施连续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并确定和调查那些可能预示虚假财务报表迹象的最好选择。世通公司将高额的费用列为资本支出,就是内部审计师所发现的。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及对企业经营管理条件的熟悉的这些因素,使其有能力确定和估计虚假财务信息。

3 内部审计的现状

3.1 内部审计定位不合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在内部设立审计机构。这种行政命令下的内部审计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要代表国有资产出资者对企业实行监督,另一方面又要代表高层管理者监督其下级。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时主要还是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没上升到治理的层面。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职能已发生根本转变。既然已将自主经营的权力还给了企业,那么也就不应该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这是对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不适当定位,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特点,这种强加给内部审计的双重身份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3.2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胜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收购等,而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新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IIA全球审计信息网络调查结果表明,未来的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多面手:拥有大局观,对整个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考虑。②置身其中:要参与和了解公司的各项业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③精通技术: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公司的风险,改进治理过程和提高效率。④顾问:提供保证、培训和咨询服务。⑤领导人: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的效果方面发挥领导作用。IIA在其2004年颁布的新标准中,除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对舞弊的识别与发现、应有的职业谨慎等作了相应的要求外,针对业务素质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熟练地应用与特定审计工作有关的主要信息技术,熟悉相关的风险和控制方法;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的新技术。

我国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会计岗位,有的来自统计岗位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再加上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及技能与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基本上是相匹配的,但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掌握不足,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新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

3.3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环境要求。机构的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发表意见的制度保证。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多次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进入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这一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如果内部审计只在较低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发挥作用,那么就不属于公司治理的范围,内部审计也无法在治理中发挥作用。如果是向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或CEO负责并向其报告,内部审计就可以在治理中发挥作用。

然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只是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在组织内部独自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941年,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审计的奠基年,该年在美国成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至今,西方内部审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资格考试)和授证制度,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考试。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技术、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审计环境。同时,内部审计已从一种单纯的实践活动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完成了由“术”到“学”的转变。实践证明,参加CIA资格考试,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显现出来,向国际同行证明我们的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地位。但随着CIA考试工作的拓展,取得CIA资格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解决我国CIA的注册和执业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IIA签订的CIA协议,我们应该尽快制定CIA的注册办法以解决好CIA的法律地位、执业、管理以及后续教育等问题。注册办法尚未出台,表明我们还有职责没有完成。

4 保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措施

4.1 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和定位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组成的要素是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条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控制系统的内部审计,应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以体现自身特色为主。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应逐步由社会审计代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咨询与监督并重的角色转变。

4.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

与IIA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相比,我国对内部审计人员现代管理知识、实际技能并没有要求,但认为应为内部审计人员设计职业能力框架,如职业技能体系、职业道德体系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应包括会计与财务、行为科学、经济学、经济法规、定量分析法、计算机基本操作等,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公司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后续教育方式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加强考核。还可以从内部或外部招聘合适的人选加入到内部审计的队伍中。

同时应该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手段,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在审计的技术方法上也应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3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有4种:一是隶属于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二是隶属于总经理;三是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四是隶属于监事会。从理论上讲第三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审计委员会作为审计活动的领导机构,必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管理层及监事会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向其报告工作结果;同时应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获取其所需的资料、财力等。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提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内部审计也采取了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接受总经理领导的双向负责制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体现了较强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有坚实的保障,而且总经理不再是内部审计的唯一控制人。审计委员会必要时授权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他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也可以为总经理做好内部管理咨询、评价和建议,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李春富.内部审计与内部治理的协调发展[J].审计月刊,2006(1):30-32.

[3]张洁.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结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86-87.

[4]王镇蒙,黄砚农.企业控制权视角下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56-60.

[5]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87-90.

[6]肖章大,张孝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6(5):104-106.

作者:马 骁

上一篇: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限额设计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