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责思考论文

2022-04-16

[摘要]国家审计职责的合理确定是审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为国家审计职责确定提供了原则性的框架和先决性的约束条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计职责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审计职责思考论文 篇1:

基层央行开展履行职责审计的思考

对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实施履行职责审计,是改进基层央行领导作风,提高行政能力,促进科学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和化解风险,依法公正、高效履行央行工作职责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基层央行对开展履职审计尚无既定模式,对审计效果的运用也不够充分,对内审工作转型认识不足。笔者结合在基层央行内审几年来工作的经验,就基层央行如何开展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谈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基层央行履行职责审计存在问题

1.审计的目标偏离。《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规定,履职审计的对象是各级行领导干部和内设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而目前的履职审计工作则从被审计行的业务层面展开,涉及的全部是业务操作情况,很多具体的业务操作与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关联很少,审计对象实际上是针对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履职水平和业务能力,显然偏离了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内审人员主要采用的审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面审计法,即内审人员以全面审计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所有资料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核、监督。尽管这种审计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人履行职责的情况,但往往容易造成审计期过长、审计成本较高和审计效率低下;一种是抽样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主要依赖审计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经验,凭借主观判断随意抽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发现的问题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代表性,获得的审计证据不一定能支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如果抽样不合理,往往容易漏掉一些关键的线索和问题,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3.审计观念缺乏创新。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问题。如果不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的目标局限为查错纠弊,势必将履职审计与当前中心工作对立起来。现阶段基层央行内审监督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的合规、合法性审计上,停留在审计中发现的很多错弊,都是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在审计监督中,往往就事论事,测重于检查履行职责审计对象任期内的内控状况以及业务操作的合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等方面,而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等方面却很少进行审计监督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4.履职评价缺乏量化指标。目前,在履职审计中没有一套规范的定性定量履职审计的评价标准,内审部门无法用具体指标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评价,依靠过多的主观判断,制约了内审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提高履行职责审计效果的几点建议

1.转变审计观念。履职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对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综合考评的重要方法。因此,履职审计不是操作性审计,而是管理性审计,是站在管理的角度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效果,进而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2.科学运用审计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审计方法,综合评判分析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做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详细检查与重点检查、手工操作与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央行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在涉及制度建设、内部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良好,内部控制有效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对内控制度执行较差,内部控制缺失的,可采用全面的审计方法,查找现行制度与业务发展及内控要求有疏漏或存在矛盾的地方,以及内控制度建设不到位的情况,针对内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症结;对涉及资金业务的审计监督,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被审单位业务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连续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审计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地选择审计样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核实,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对磁介质存储资料的审计,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对储存在磁介质上数据资料进行审计,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3.拓宽审计视角。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和分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要求,拓宽工作思路,将审计重点致力于防范风险、内控评价、改进管理效率和增加业务绩效方面,增加内部审计“免疫”和“增值”的功能和效用。一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将风险控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达到风险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现场检查和审计报告阶段,充分关注和评估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对审计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和新的审计线索,应适时调整为审计重点,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评价存在的风险,达到风险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二是引入绩效审计理念,将绩效指标列入领导干部评价内容,促进基层央行少投入、多办事,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营运成本,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改善运营效率的目标。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绩效审计理念指导履职审计工作开展,促进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履职效率的提高,促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内控制度的完善,更加全面的综合监督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成效,同时推动履职审计监督和审计评价工作的科学发展。

4.建立履职审计评价标准。建议上级行尽早制定一套审计评价标准,使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改变现有的单一、简单的量化标准来检查衡量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建立以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为履职审计评价体系,其中,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对被审计人进行评价和衡量的标尺。只有把评价领导干部标准指标化,便于操作对照,才能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主观推理和臆断,减少避免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使履职审计工作步入新的台阶。在制定履职审计评价标准时,应根据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履职岗位情况,注意层次的对应性和恰当性,正确选用与领导干部职位对应的履职业绩指标作为评判领导干部履职优劣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要着重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方面衡量领导干部岗位履职的行政效果,以促进央行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外部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分析影响机构部门的整体执行力的因素,提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途径的建议,以便领导干部改进领导作风,提高行政能力,堵塞漏洞,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领导干部履职水平,增强内审监督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

5.加强审计效果的运用。审计效果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审计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审计效果运用,可以采取将审计报告转化为调研报告的方式,进行有益的履职审计效果转化的尝试。一般审计报告的成果利用更多体现在领导批示以示重视的层面上,更多体现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层面上,而以调研报告形式向社会提供信息的审计项目,更能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并扩大绩效审计的应用范围。

6.提高履职能力要更新理念,实现工作转型。结合岗位优化整合,引入竞争机制,把一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纳入内审队伍。为此,要加大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内审人员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转变,使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金融经济、统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内审质量和履职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

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丰县支行)

作者:许荣华 严弘宇

审计职责思考论文 篇2:

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责任关系的分析

[摘 要]国家审计职责的合理确定是审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为国家审计职责确定提供了原则性的框架和先决性的约束条件。基于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把国家审计置于与之相联系的几种关系中进行审视,通过对五对基本关系的分析探讨国家审计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形成了国家审计职责的基本框架,即重构国家审计与政府的责任关系;重释各级国家审计之间的责任关系;重建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的责任关系;重塑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责任关系;重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责任关系。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责;受托经济责任;责任关系;政府审计

国家审计的职责体系是国家审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构建应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确保财政经济活动合法为基础。构建国家审计的职责体系是法治观念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国家审计既要在法律规定下运行,又要在责任明确的氛围下工作。

在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的职责确定必须从“自我为中心”范式的权力逻辑中跳出来,将国家审计置于一种多元关系中进行考察。多元关系主要指国家审计与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关系。从责任关系的视角来看,国家审计的责任确定只有在法治原则的规范和指导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制和约束下,透过五对基本关系的解读,经由责任的重构、重释、重建、重塑和重理,才可能形成既顺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国家审计职责体系。

一、 国家审计与政府的关系:责任重构

现代国家审计是法治的产物,更是法治的工具。如果没有法治作保证,审计就无法履行职责。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这表明审计机关设立在政府,在政府首长领导下实施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审计工作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监督法律规范体系,审计机关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现行国家审计领导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履行职责,应该重构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是政府领导与依法审计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国家审计既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同时又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在中国,依法审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国家审计是宪法直接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宪法唯一规定要由政府总理直接领导的具体工作,这就为审计机关不受任何机构和个人干扰、独立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层含义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也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政府领导与依法审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具体的报告程序上,审计机关应该向政府提出审计报告。但在平衡个人、团体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时候,依法审计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根本的保证。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一是要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二是要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发展,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对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提出建议。从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的角度来说,国家审计揭露问题是代表政府对各政府部门的监督,它体现的是政府工作的高度透明,体现的是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体现的是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赢得的是人民的高度信任。从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国家审计制度的角度讲,国家审计揭露问题是依法审计的法定职能行为,它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严肃性,它使人民看到的是希望。从国家审计的本质来说,它实际上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全体人民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体现的是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进展[1]

二是政府领导与对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要维护公共利益,就必须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政府,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人民提供,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我国已建立起比较严密和完备的监督体系,国家审计的监督是政府重要的监督形式之一。国家审计是通过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和收支、政府投资管理和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及税收征管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由于现代国家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现代国家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国家审计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实质是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建设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可以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加强国家审计对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我国国家审计监督的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由政府首长直接追究。政府部门责任延及的政府责任要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审计公告制度全面推行,它公开披露政府部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将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之于众。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这种公开,正是政府的民主法治目标的要求,而国家审计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工具。国家审计关注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要监督政府,而是政府运用审计的手段。因此,审计机关不能只满足于揭露问题,而要从政府依法行政的高度,从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高度,科学地选择审计重点,要与政府的工作中心、政府的民主法制进程同步,为政府全面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服务,同时为人民的民主监督服务。

二、 各级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责任重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的关系方面,我国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地方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双重领导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影响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县级以上地方国家审计机关要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国家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但什么是“为主”?这种含糊的界定往往造成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清。不仅如此,相对于上级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更现实、更直接,比如审计机关的干部配备、人员编制、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均由本级人民政府统一支配和安排,这就为政府领导对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进行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国家审计的监督工作如何实施对本级政府的监督是目前地方国家审计监督工作中迫切需要探讨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地方国家审计对本级政府要实施有效监督应重新界定好三种关系。

1. 强化审计监督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是地方各级国家审计的职能,由于“双重领导”体制的特殊性,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得当,应严格按照宪法、审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域内“双重领导”的执法工作情况,突出重点,开展监督。在监督对象上,应当把与国计民生、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收支列为监督重点,逐步拓宽监督的覆盖面;在监督内容上,应当突出抓好财经纪律监督,适时进行业务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应当针对实际灵活选择,以财经纪律检查为主要手段,必要时可综合运用各种法定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果。

2. 强化审计监督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双重领导”的部门一般都承担着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双重职能。之所以要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利益至上,影响国家利益,影响依法行政。因此,地方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时要摒弃地方利益的驱动,正确处理好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维护法制的统一性[2]。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和纠正地方利益驱动下的违法行为,敦促其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正确实施。

3. 强化审计监督与联系沟通的关系。鉴于“双重领导”体制的相对“独立性”,地方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加强与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联系,通过与同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建立与同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对口联系制度、重大事项和活动通报制度、信访案件转办和反馈制度等,增强同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审计意识、法律意识,使其主动、自觉地接受国家审计监督。同时,地方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审计业务的上级主管部门保持联系,通过报告、情况通报等方式将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接受监督的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责任重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而且还包括数以万计的国有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

根据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国家审计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但是,我国的国情是国有企业众多,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很大,而不像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少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极小。我国有数百万个国有企业,上万亿元的财务收支,国家审计依目前的人力、物力难以顾及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即使顾及其审计覆盖面每年都极小,要靠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实行全面审计监督,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国家审计的监督对象应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国有企业属于国家审计的法定监督对象,但不一定要由国家审计机关直接去审计,而可以采取其他恰当的监督方式。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机关除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贴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审计可不纳入国家审计直接审计范围之内,可以采用委托审计的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产权关系和上缴利税关系。如果由注册会计师对国有企业是否承担了保护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责任,是否及时、足额向国家上缴利税进行审计,则更容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3]。其次,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控股企业进行监督,可以通过拥有股份的数额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发挥作用,而不一定要委派国家审计机关人员去实施监督。但是,这种经济监督一是可以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二是可以通过聘请以独立第三者立场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有企业与各方面存在着利害关系,如国有企业与政府财税部门存在着利益关系,与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存在着利益关系,与银行等债权人存在着利益关系,还与其他企业及职工存在着利益关系。国家审计无法替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证作用。为避免重复审计,国家审计可以不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而委托处于独立第三者地位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所承认。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所属国有中央企业进行审计是一种恰当的审计监督方式。

四、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责任重塑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工作方法。在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上,现行的规定也受这种体制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样的规定使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都纳入了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范围。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受本企业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二是受本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如总经理的领导。“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要求与现行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体制是相悖的。

从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方面来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审计。考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业务指导和监督关系。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事实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4]。首先,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其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相同之处,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最后,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国家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公司治理系统由外部监控机制和内部监控机制组成。外部监控机制是指公司股东、资本市场、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公司管理行为的监督。国家审计属于外部审计,是公司外部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控机制是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内部审计是内部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一方面利用公司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它有义务保证公司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看,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7月23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由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石组成。内部审计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审计作保障。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相互独立,各司其职。

五、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责任重理

国家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关系,在我国经历了领导、指导到质量监督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可见,国家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具有监督权。从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产生的动因、发展历程、性质、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看,现行两者关系的规定值得研究,需要重新梳理。

1.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同属外部审计,其审计主体、主要任务和经费来源不同,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审计。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组成部门,是行政执法的主体,依法对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的各种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费用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障。国家审计机关具有行政处罚权,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行为可依法给予处罚,而且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社会审计机构也称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社会审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是指获得政府有关部门资格认定,取得从事审计、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社会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审计具有独立性、有偿性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注册会计师应独立于政府部门、委托单位和个人,根据与委托方签订的业务约定书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专业服务,并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和行业惯例收取服务费用。委托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

2. 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同,以致国家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缺乏标准。国家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是一种对社会审计的再审计、再监督。所谓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机构完成的委托人相关的审计报告再进行审查,看其是否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取得被审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的审计证据、是否存在遗漏或回避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及是否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问题。很显然,要达到上述目的,国家审计机关仅检查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审计档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审计。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不同,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审计,用国家审计的标准来验证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肯定是难以行得通的,而要国家审计人员完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实施的审计程序,也是不现实的[5]

由国家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审计风险较为突出[6]。首先,从事此项工作时国家审计人员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风险是一样的,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要更大一些。其次,存在专业技术上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对政策和业务的理解、重要性水平、专业判断可能与国家审计人员不同,国家审计

人员很难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注册会计师。再次,存在取证的风险。由于被核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而此项工作的大部分现场却是在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机关对其实施延伸审计,审计取证的阻力很大。被审计单位往往对延伸审计不配合,甚至给审计工作制造一些麻烦,这使得不少问题取证艰难。

因此,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措施是:根据现行法规,国家审计机关有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权力,但应该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或具有较高质量保障的其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核查,以客观评价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24.

[2]秦荣生.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J].当代财经,2009(10):2328.

[3]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审计研究文献摘编[G].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4555.

[4]秦荣生.对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3):1815.

[5]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2007(1):2733.

[6]AICPA.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J]. AICPA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9(11):4573.

[责任编辑:马志娟]

Definition of State Auditing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

QIN Rongsheng

(Beij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Accounting, Beijing 101312, China)

作者:秦荣生

审计职责思考论文 篇3:

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初探

摘 要: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是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中重要的审计项目之一,本文根据有关审计理论,结合实际情况,以层次分析法构建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并指出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领导干部?鸦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鸦层次分析法

一、审计评价是履行职责审计的重要内容

2005年人民银行总行颁发的《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将履行职责审计定义为“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熏对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履行业务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在此《办法》中,履行职责审计的职能被定位成监督、检查和评价职能。上述定位与2003年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定位是一致的。在内部审计的初始阶段,以查错纠弊为核心,以监督为主要职能。随着审计工作地发展,内审工作的目标也不断扩展。内部审计正逐步从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转变,从以往的查找问题向为单位(组织)内部管理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益转变。当然,审计评价职能的强化,并不意味着监督职能被放弃,监督职能是评价职能的基础和前提,评价职能是实现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单位的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二、目前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评价内容超范围

从辖区中心支行上报的履行职责审计报告中发现,不少中心支行在审计评价时超出了履行职责审计规定的范围,把本不属于《办法》规定的审计范围——如干部管理、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评价内容。

(二)审计评价用词不谨慎、不恰当

有的审计评价照搬工作总结或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一些审计评价主观片面化,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或仅抽取很少样本进行审计查证后,便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部分审计评价用词不恰当,评价过高过满,存在审计风险。

(三)评价缺乏系统性

一些履行职责审计在评价时往往围绕审计对象工作亮点,对成绩大书特书,对不足方面避而不谈。这样做,使审计评价缺乏整体性,派出行从评价中无法系统了解被审计对象履行职责的整体情况。

(四)多数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薄弱

从上报的审计报告来看,基本上均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非常少,不少报告将地方经济发展数据、被审计单位业务完成量等绝对数据一一列出,而以上数据无法直观表明职责履行好坏。除了引用审计问卷调查结果的部分评价数据外,其他基本上没有定量评价内容。

(五)定量评价指标设计过于简单,统计方法缺乏科学性

个别中心支行虽然设计出定量评价的指标,甚至将相关指标汇总,形成了对被审计对象的最终结果,但相关指标的统计方面缺乏科学性。如有的中心支行设计了评分事项和评分表,以出现某差错一次扣多少分值的形式进行评分,这种评分方式过于简单,准确度差,评分结果很难较准确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实际情况。

三、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框架

(一)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1.依“章”评价的原则。审计评价应依“章”进行,避免随意性。就目前而言,除派出行党委另有特殊要求以外,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的审计范围来进行,对非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审计评价体系也要围绕《办法》的规定内容来设计,即围绕“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总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决定的情况”、“组织和参与决策的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四个方面对被审计对象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

2.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以调查取证的客观事实和审计出的可靠数据为依据,不偏不倚,摒弃个人好恶,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科学的评价。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套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必须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应以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为基础,编制恰当的统计指标,用具体数值来评定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以客观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行职责水平。部分定性评价可以在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标准来选择定性评价用词,如测试内控制度落实情况,根据测试结果的大小,来决定定性评价内控制度“有效落实”、“较好落实”、“基本落实”还是“落实不够到位”。

(二)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履行职责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教授萨迪于20世纪7O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最终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其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同一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进而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即计算相对权重,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

2.构建履行职责审计评价递阶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我们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来构建履行职责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的方法,将对被审计对象的最终评价分解成3个层次、25个指标。其中审计现场统计指标13个,在现场统计指标基础上换算出的汇总指标12个(各层次指标详见图2)。

3.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设计了以上递阶层次结构后,我们根据线性规划的有关方法,构造判断距阵,以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距阵是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针对本级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为了将这类比较的结果作定量化描述,AHP法提供了1~9级标度的方法,作为构成指标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参见“表1”) 。由若干专家把处于同一子集中的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重要性成对地进行比较,并把第i个指标对第j个指标的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为αij,这样所有专家的评分构成了一组模糊判断矩阵,再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使这样的一组打分矩阵转化成为一个综合判断矩阵?熏然后求得各指标的权重。

关于计算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距阵A=(αij)n×n求最大特征值λmax和对应的特征向量A=(W1,W2…Wn)T。

由于矩阵A中的各元素是通过同一指标集中的指标成对比较的结果?熏 是通过主观估计获取的?熏因此并不一定是一致性矩阵?熏 求解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所对应的正的单位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并不一定是可信的?熏 我们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指标为:

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取值如下表所示:

当C.R<0.10时,认为各指标相对上级指标的重要性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否则要求对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加以重新修整。只有当所有的判断矩阵对应的检验指标通过了检验,这样计算出来的权重系数才是可信的。

下面,分层构造判断距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相应的一致性检验。

(1)判断距阵G-A?熏即相对于总目标G而言,各指标Ai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通过一致性检验。

(2)判断距阵Ai-Bij?熏即相对于目标Ai 言,各指标Bij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在此类二阶距阵中,λmax=2?熏C.I.=0,符合一致性要求(下同)。

在“传达贯彻总行政策及上级行决定方面”,尽管在理论上,传达贯彻的有效性要重要于及时性。但从审计实践来看,有效性主要通过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座谈、问卷来衡量,精确度相对较低,被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影响大,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在计算权重中,将有效性比重调低,而将及时性权重相对调高。出于同样的考虑,在“组织和参与决策方面”,我们将决策的有效性比重调低,而将决策的民主性权重相对调高。

(3)判断距阵Bi-Cij?熏即相对于目标Bi而言,各指标Cij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它如B2,B4,B6,B7,B8等三层指标只分别对应一个四层指标C3?熏C6?熏 C12?熏C13,它们之间按100%权重一一对应。

(4)某一因素在该层所有因素中的权重,相乘所属上一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出该因素在上一层次因素中的权重。逐一计算后,得出所有因素在总目标的权重(见表3)。

在审计时,可根据现场检查、调查问卷、座谈情况,统计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结果,并将每个评价指标计算所得的比率数M 和权数相乘(见表3),逐项计算评价指标的加权数。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加权分数求和,即得到综评价得分G,并把综合评价得分划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其中综合得分G≥90分,为“优秀”;70≤S<90分,为“称职”;60≤S<70分,为“基本称职”,S<60分,为“不称职”。

四、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应用效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审计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否则将影响审计评价的准确度。

(一)科学抽样

在统计具体业务指标时,应注意科学抽样。对于统计而言,在审计成本允许的前提下,样本越大,数据越准确。如果涉及的业务总量不大,则可以全部统计,但如国库、营业部等部门,每天的业务都达上百笔甚至数百笔,此时,科学抽样就显得尤为重要,样本太小则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一般性业务,我们要求原则上样本数量不低于四个月的业务量;对于业务量巨大的业务,我们按照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理论抽样数(其中P为业务发生差错的概率,σ为均方差,即差错率的波动幅度)。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尤其是估计差错率情况,对业务工作量大的部门样本抽样数在几百份至几千份不等。

(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内审工作长期注重查找问题,而审计评价方面起步较晚。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内审人员对指标理解有偏差,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到位,这样会影响统计结果的精确度。因此加强内审人员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是履行职责审计评价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石书林、宋靖,2007:《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研究》,《武汉金融》第2期。

[2]高文朗、王增寿,2005:《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审计月刊》第9期。

[3]董传和、洪娟、贾梅,2006:《构建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武汉金融》第9期。

课题组组长:徐志强

课题组成员:徐 刚 王学杰 王晓宇

执 笔 人:徐 刚

(责任编辑刘胜会)

作者: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审处课题组

上一篇:投资情况比较论文下一篇:国际资本流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