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内控制度思考论文

2022-04-24

一、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我国早期的内控制度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众多学者又将目光转向对内部控制研究相对成熟和系统的美国,主要学习和借鉴了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管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审计风险内控制度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风险内控制度思考论文 篇1:

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

摘 要: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不断优化政治、法律制度环境,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外部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单位自身也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做好财务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内部制度,强化制度的落地实施,进而提高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引入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在职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面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能力。

关键词:财务内控;制度;完善;监督

一、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面临逐渐加强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自己的能力谋生存、图发展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是实现企业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经济计划,负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等工作,是保障企业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分析企业如何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性与合理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健康、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促进企业各种资源实现合理的配置,辅助业务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最终实现企业宏观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合适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而来的,能够让企业在激励的竞争背景下,保持自身的资金优势,提高综合实力。

2.降低企业运营管理风险

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对制度、对资金进行管理,从而约束企业一切与金钱相关的活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让每一笔财务收支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资金使用不当引发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资金滥用以及资金短缺的风险,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分配。财务内控制度能够将财务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的资金风险。

3.确保企业完成业务活动目标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各种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均需要资金的支持。做好企业内部的额财务控制管理工作,能有效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将更多的资金使用在重要的、产值高的项目上,而对于低产值、成功率低的项目,则可以在前期减少资金投入,通过对资金的控制,保证绝大多数项目工程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问题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针对企业财务、审计相关工作的法律制度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全,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某些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也有很多企业会利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漏洞为自己谋取私利,有损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环境迫在眉睫。

其次,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难以面面俱到,财务制度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人员安排不够科学,财务开支的审批流程不够系统化,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系统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活动的规范性,值得企业深入的思考。

最后,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以及经营数据体量暴增,传统的财务工作人员难以利用传统的思维以及分析工具进行高效率的工作。也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购置相应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人员日复一日的粘贴、复制excel表格,工作效率高,数据准确性堪忧。此外,许多年龄较大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不能够合理运用新技术解决工作问题。因此,如何灵活地运用新技术,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分析

1.优化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外部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良性、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制度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与转型中证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就是国家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要不断加强对于市场的调控,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学习西方国家财务经济法律制度,并对此进行合适的修改,从而为企业的业务开展,经济贸易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同时,政府要做市场经济中“无形的手”,减少对于行业、企业的直接干涉,基于各个单位以及企业充分的决策权,维持市场的有效、健康运作,通过间接的治理与调控进行推动。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意识到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积极借鉴国际优秀的内部控制案例以及制度框架、原则,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征构建合适的财务内控制度,并确定不同层级人员的主要工作,做好风险管理。例如,监督部门应该对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的内控态度进行跟踪与检查,提高领导人员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认知,更好地推进内控制度的运作,减少风险点;其次,做好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保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受到其他部门以及领导人员权利的影响,科学地评估企业财务整体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了风险问题,给予警觉与处理,并对外部审计的结果给予充分的重视,避免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最后,企業针对所有业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规避以及事后处理方案,强化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3.完善现有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不断更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实施性,并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有缺陷的制度进行更新,对有遗漏的制度进行补充。例如,针对财务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部门进行划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使不同岗位之间既能够互相合作,又能够互相监督与牵制,如要求非出纳工作人员进行现金的盘点,银行账单的审核等,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特长,将财务部门的员工分配在其擅长的岗位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财务的收支工作建立相关的审批制度,如重大资金开支的审批原则,资金费用的审批流程,重大财务项目的审批报告等,要求各项项目以及业务活动额度额开展都要符合公司的财务流程,坚决避免无审批的大额支出活动,从而规范企业财务审批活动操作,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更加清晰,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此外,针对大型企业的资产清查与盘点,建立定期的核对制度,检查账实是否一致,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固定资产是否在册等。企业内部也要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建立财务检查分析制度,及时复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效,提出改进建议。

4.强化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

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也需要通过强化制度的实施力度来确保制度的落地。首先,需要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于财务活动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人员表示出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强烈需求与重视,财务部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将相关的任务推行到各个相关部门;其次,针对核心部门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从成本预算、成本开支、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指标已经相关的预警系统,让企业其他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熟悉财务开支,更好地规划后期业务开展方向,并能够随时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促进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优化与升级,也能够将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最后,建立相关的监督以及惩罚制度,监督與惩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重要保障,针对违反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阻碍财务内控制度推行的员工,如利用职务的便利挪用公款等,不论职位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起到良好的警告作用。

5.引入专业的财务相关工作人员

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程度很高的工作,只有具备了专业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知识,才能推动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保障日常经营。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审核,在面试以及招聘过程中聘用更多具有相关经历以及学历的人才,提高财务部门招聘员工的门槛,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人才招聘管理以及晋升体系,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补充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强化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例如,邀请财务行业相关专家前来进行讲座,为员工讲解内部审计、财务制度的制定、指标的设计等实践性较高的案例,提高员工对于财务工作的敏感度;也可以为员工安排统一的课程,从经济法律、会计和成本测算、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在职员工培训管理制度,要求员工打卡参与,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而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同时,企业也应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让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员工也参与到财务经济知识的学习中,控制日常工作的财务收支,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财务部门员工的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6.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财务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财务信息的存储与分析成为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收据计算的口径一致性,提高财务数据的精准性,是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效率,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对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的存储与分析,并建立指标预警体系,提醒领导人员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十分重要。首先,企业需要对现有的财务活动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合作人员的日常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例如,针对缺少自动化分析工具的企业,可以购买市场上已有的财务分析软件;针对数据量庞大,excel难以进行处理的企业,可以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sql进行取数与分析;针对财务开支频繁,资金流不稳定的企业,可以建立系统化的指标预警体系,从而提高财务人员以及高层领导人员的警惕性。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电脑技术的培训,例如,使用bi工具代替传统的excel分析,将财务数据指标进行可视化,提高指标的可读性,不同时,也可以为在职员工提供电脑培训选修课程,从excel函数、sql语法、软件系统后台操作等角度进行培训。最后,也要聘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修复财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bug,提高软件的可用性。

综上所述,在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也应该不断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引入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管理技术,搭建自动化的财务内控管理平台,从而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简单、透明。

五、结论

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保障。一方面,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管理企业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本文提出,应该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实施力度等方式,加强企业的财务内控行为。

参考文献:

[1]蒋宛宏.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32-33.

[2]谌利娟.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财会学习,2017(17):230-230.

[3]徐伟.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197-198.

作者:石玉婷

审计风险内控制度思考论文 篇2:

中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比较研究

一、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早期的内控制度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众多学者又将目光转向对内部控制研究相对成熟和系统的美国,主要学习和借鉴了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管理。美国萨班斯法案对我国影响深远,自其出台以来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6年7月原电力工业部发布《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试行办法》。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该准则不仅规定了内部控制定义和内容,而且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并在其中指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应包括在监督范围之内。2006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明确了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控制度应负的责任,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并披露评价报告,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报告出具核实意见。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在2009年7月正式实施后必须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并在年报中披露相关评价报告。 2009年1月,财政部会计司连续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xx 号——组织架构》等10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这些具体细则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建议,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审计署、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及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三大部分组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的,被称作是中国的“萨班斯法案”,为我国内部控制应用、评价和审计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应用指引。自正式实施之日起,凡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企业都必须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披露评价报告。

(二)美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美国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研究较早,其理论主要源于审计领域。1934年美国在《证券交易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概念。1939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了《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该委员会在首次阐述内部控制审查这一内容后,内部控制审计程序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被多次明确。1978年,美国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提交了一份有关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报告。报告要求独立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评价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并且要求公司必须对独立注册会计师认定的重大缺陷做出及时回应。1992年,美国在COSO报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并将其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要素。2002年,安然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财务丑闻事件严重打击了美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鉴于此美国通过并颁布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针对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通过结合公司财务报告的方式,实现全面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法定强制性。2007年美国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财务报告中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进行了相关规定,颁布了《管理层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指引》。该指引主张利用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方法对财务报告风险和内部控制充分性进行评价,对企业管理层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英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1985年,英国在《公司法》中规定公司必须建立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利用相关程序达到降低舞弊风险的目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进一步认为:公司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并且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并将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保护资产安全性、保证公司对内和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保持财务会计记录的正确性等方面。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议会计协会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要求下于1999年制定并发布了《内部控制:联合规范的管理层指南》(即Turnbull报告),其目的是为公司的董事提供指引,使他们能够按联合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执行。Turnbull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提出了原则导向这一方法,主张将内部控制嵌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且明确地将风险管理的责任界定为董事会这一层面。报告第一次使用了“评估”这一字眼,并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05年Turnbull报告又进行了修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修改与披露有关,要求董事会披露针对内部控制缺陷已经或正在采取的措施。英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英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框架

(四)其他国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 (1)加拿大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COCO)发布的《控制指南》,主要从目标、承诺、能力及沟通学习四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供企业选择性地采用。1995年,加拿大控制标准委员会(即COCO委员会)发布了《控制指导纲要》(即COCO报告),并于1999年进行修订并重新发布了《评价控制指南》。该指南制定了一套具体的评价准则,可以利用它来评价内部控制的任何方面。在加拿大COCO报告己成为公司和组织进行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时的参考标准。1987年加拿大海湾公司首次提出了CSA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该理论要求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以了解内部控制运行效果,降低企业管理风险。(2)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日本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面有《控制风险评价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目标与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审计要点的规范,进行控制风险评价的流程以及内部控制工作底稿等内容。鉴于大型企业财务报告造假案对日本企业以及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日本开始采取措施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借鉴美国经验成立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并于2007年2月发布了《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最终颁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两部准则。

二、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一)我国与美国相比 一是美国经济发达,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经过不断的发展不仅拥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已经比较完善并被其他国家广泛借鉴;而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虽然各项经济制度都有了重大发展,但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起步较晚,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二是美国由于公司股权十分分散,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能力不强。因此,为使其责任与权力相匹配,美国准则将内控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定位在公司管理层。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由国企和民营企业转化而来,国有股东占主导地位,即使是民营企业,在上市后仍保持着家族企业 “一股独大”的特点。鉴于此,我国将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集中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身上,以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能够顺利实施。三是美国的内部控制评价较为严格,系统性很强,出于重要性以及成本的考虑,美国仅就财务报告方面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而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规定较为宽泛,缺少“刚性”成分。

(二)我国与英国相比 一是英国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报告采用灵活原则的导向方法,要求董事会专注细致地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思考。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灵活应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虽然有一定的伸缩性,但由于我国制度建立较晚加之经济环境复杂,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二是英国的制度主张将内部控制嵌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且明确地将风险管理的责任界定为董事会这一层面。责任落实到位,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就能对症下药,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提高评价效率。我国内控评价制度起步较晚,今后要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修订与完善。三是英国内部控制同样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评价体系。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根据我国国情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四是英国把内部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并使两者相结合,主张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入研究内部控制问题。我国应借鉴英国经验,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 (1)加拿大鼓励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要求评价要更多的面向企业未来发展而不是评价过去。日本的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只对内部控制中影响会计信息产出的以及经营者确认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而不是全部。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特点对比见表1。

三、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一)从制度体系自身的角度分析 (1)评价标准不统一。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体系。目前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指引文件很多,并且在内容上有的相同,但有的却完全不同。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上交所规定了七条,深交所只有四条,而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却有八条内容。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才导致执行者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2)评价客体不全面。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要素划分普遍采用美国COSO报告的“五要素”法。但在我国仍然有大部分企业将其分为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等三个要素,导致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全面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内部控制评价局限于内部控制的这三个要素,也造成了评价客体不全面,不能及时地提出改善管理的意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评价方法不科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估和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讨论会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法、重新执行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九种。方法虽多,但大都存在缺陷。如调查问卷法,只能分项考查,但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评价结果。

(二)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各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于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上也会不同。(2)企业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新规范体系对于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并没有作强制要求,而是以鼓励为主。虽然相关规定中早已明确企业应当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但由于新规定实施的时间不长,加之没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并不深刻也不全面。企业自己掌握宽严程度,以致大多企业的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估报告缺乏实质性的披露。企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企业主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不强。(3)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含量不高。从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披露情况看,企业在报告中披露自身缺陷的并不多,即使披露也大多是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鲜有发现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以及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和造成缺陷的责任人等信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能力不强,没有查出重大缺陷;也有可能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重大缺陷内部解决而不对外披露。

(三)从运行环境的角度分析 (1)企业内部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除了企业自身要储备相关的审计人员外,还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成本较高。但投资者只关心企业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并不关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成本高但收效并不明显,所以导致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只是应付了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企业中没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其次,由于企业内控评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实践中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落实的程度上也不尽相同,这也会影响企业内控评价的质量。(2)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往往企业刚刚建立好一套体系,又要根据新的准则制度进行修改,具体操作起来问题重重,也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统一的规范作保障,很多公司的内控评价报告存在披露内容过于简单以及披露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可比性差,对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困难。

[本文系2012年河北唐山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12140209b)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薇薇:《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经济与管理科学》2011年第6期。

[2]苏文成:《探析内控制度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4期。

[3]铁亮、田中禾:《美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年第10期。

[4]胡燕、晓芳:《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Robert Melville. control self assessment in the 1990s: the UK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J].1999,(7):40-54

(编辑 余俊娟)

作者:刘景艳

审计风险内控制度思考论文 篇3:

当前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从内控制度的概念及现状分析入手,对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内控制度缺失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若干完善的措施和制度建议。

关键词:会计 内部控制 完善

一、关于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审计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其构成如下:

(1)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集权与分权的程度,管理控制方法及人力资源政策等。

(2)风险评价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包括分析和辨认实现确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3)控制活动是指管理者为了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并实行的各种政策及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

(4)信息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传递,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公司管理层做出正确、快捷的经营决策,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5)监控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而不断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开始重视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1986年财政部发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以及依法治国的要求,在理论上开始对内部控制开展广泛研究,在实务上进行积极探索。许多企业为了规范企业行为、防范各类风险和避免经营失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指导注册会计师评估内部控制及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了对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的《会计法》,将内部控制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加以说明;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等。对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鉴,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度在理论及法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订几个条条框框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2.产权关系不明。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3.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既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有些国有企业还存在因人设岗、在雇用人员时依然可以凭借私人关系等现象。公司内部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业绩考评及晋升制度,人力资本利用不足。即便设立了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上述内控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控不能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必须提升管理水平,否则其生存将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资金“黑洞”频频曝光,表明上市公司花大量精力建立的内控制度,很多时候只是摆摆“花架子”。健全内部控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大的原则来说,主要应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

(一)建立协调完善的企业内控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一线产供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第二个层次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可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专岗,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中小企业也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结果定期反馈给有关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形成“防、堵、查”递进式监督控制体制。

(二)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什么问题,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给予必要的处分或经济处罚,甚至与职务升降挂钩。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

(三)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人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形成企业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源动力。

(四)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企业内部控制责任主要是行为主体者,即企业领导及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因此,内控制实施的好坏,关键在人的因素。具体来说,除领导本身的表率作用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上人员的思想行为状况,如内部购销人员、会计人员等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关键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其在业务处理中的技术错误。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营运状况,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建议建立起如下内部控制: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技术和产品研发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风险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等十三项控制内容。内部控制必须与商业周期的所有步骤相结合,实际上内部控制是与一个实体的经营运作环节相联系的,它隐含在管理活动中,是其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执行是组织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组织所有人员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明编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学习读本,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许群编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工作实务,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7.

[3]李连华,张蕾等编,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释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法与实务》编写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法与实务,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5]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招商证券福州营业部)

作者:林荔芳

上一篇: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论文下一篇:探讨金融信用模式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