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2022-04-19

早在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就明确提出:“既要继续进行财务审计,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审计’方面延伸”。但是,当时着重进行的是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上没有开展对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因此,这种绩效审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内容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人们不再局限于资源的简单分配,而更关注这种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能产生实际效果,关注资源配置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关注达到一定目标所形成的成本与绩效的比较,这些关注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政府 绩效审计 内容 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政府支出数额的急剧增加,其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政府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人们十分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是否节约地使用公共资金,其效率和效果如何,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能进行審查,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配制、管理、利用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的审查、分析、考量和评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

一、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程度,追求成本最小化。简单地讲经济性就是指资源的节约或损失浪费的程度。与之相适应,经济性审计就是评价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济性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以最低的价格购入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资源;被审计单位实际花费是否与预算一致;被审计单位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被审计单位各种投入是否达到最佳配比。比如:对某医院大楼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绩效审计,对其经济性审计,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审计,根据招标文件、合同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医院及其附属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并用最低的成本或在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建成,有无损失浪费等。

二、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假若我们把投入看作成本,把产出看作是一种效益,那么效率性可以看作: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或者效益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它强调的是产品、劳务或其他成果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讲,效率性是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值。效率性审计就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以确定有无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效率性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与客观情况相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用其他方式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成本是否会更低一些;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被审计单位职责分工是否存在不必要重叠;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本可避免的障碍;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是否能够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促使员工节约费用和及时完成自己工作的激励机制。比如:评价政府机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等是否得到有效应用,政府服务是否及时提供,政府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等。进而评价政府机关或项目管理控制是否有效,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是否较高,是否耗用较少的时间和资金完成较多的任务目标,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三、效果性审计

效果性主要是与实现程度相关的概念。它是指政策、项目实施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强调的是预期目标与实现程度之间的关系,通常以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即实际资产所得比计划所得,借以表达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可以说是少花钱、多办事、更要办好事。简单地讲效果性就是指完成预算目标或实现计划目标的程度。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预期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其二,所发生的结果是否全部可以归属于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性审计是指分析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评价政府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评价组织、计划、项目或其他活动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济目标以及其他预期目标。仍以对某医院大楼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绩效审计为例,对其效果性进行审计,要审查以下内容:病人排队候诊现象是否减少;手术实施的次数是否增加;诊断和治愈的比例提高多少;死亡率降低了多少等等。

为了全面评价政府绩效的总体水平,需要权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特别是这五个内容中存在水平不一,好坏不均的情况时,正确把握五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形成片面孤立分析,导致评价结论有失偏颇。总体来说,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性包括了经济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是效果性的前提条件。概言之,经济性是成本减至最低,效率性是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例关系。因此,为了确保总体政府绩效评价的合理、准确、科学,需要充分把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价的需要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马国贤著:《政府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冉锦成:《 开展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月刊》2011年2月。

作者:侯献华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2:

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思考

早在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就明确提出:“既要继续进行财务审计,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审计’方面延伸”。但是,当时着重进行的是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上没有开展对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因此,这种绩效审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发展,这体现出绩效审计的思想,但是真正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监督体制不合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强。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审计署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且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这样审计机关对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是难以开展的。主要是因为:一是从预算管理上看,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划拨的,财政部门编制政府预算,同时也执行政府预算。这种经济上的制约关系使得审计部门在对财政部门等进行绩效评价时会有很多顾虑,很难作出独立判断,很难对财政部门的绩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从审计管理体制上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双重负责的审计管理体制,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本级政府对于审计部门工作的领导往往超过了上级审计机关,所以审计部门对本级政府工作进行绩效评价时很难超脱,往往会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

(二)审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从世界范围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如美国最早将绩效审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文件是《联邦公司控制法案》。1972年,美国会计总署的文件《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对政府部门及其他非政府部门有公共资金的领域进行绩效审计作了具体规定;英国于1983年《国家审计法》第一次从法律上正式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审计法授权审计长认为合适的时间间隔内,对政府各部、其他政府单位、联邦机构效率审计。而我国没有专门的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也没有与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审计准则、评价标准、执业规范等。

(三)审计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办公基本上实行电子自动化,甚至有的单位完全实行办公自动化,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的计算机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利用计算机以及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办公、管理方面等数据处理时会很难,大多数只是处理表面的输入输出资料,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很难或根本不能进行检查,有些问题可能就不能发现,这既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科学性。

(四)审计责任追究难落实。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不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还是政府绩效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具体到政府绩效审计,本届政府往往拿上届政府开刀,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而对于自身存在问题和漏洞却只字不提,更谈不上主动委派审计机关对自己的失误、错误行为进行检查和处理;二是即使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且查出存在问题,因审计机关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经费由其供应,审计机关在进行政府责任追究时难免会顾虑重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这种事后监督的执法程序及审计管理体制的错位,即便是绩效审计工作实施的很好,也只会白费人力与物力,难以达到审计目的。

(五)审计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由于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其他学科,如管理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从财经类大专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中吸收进来的,有的是从传统的财务人员转变来的,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国外在吸收审计人员比较注重人员素质的综合性,如:美国吸纳审计人员时考虑各种专业的人才的搭配,并非局限于财经类的人才,目前美国相关专业人才约占绩效审计人员的75%,审计机关的总体人员的素质结构具有综合性。

二、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改革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审计管理体制为行政型,应改为立法型,即审计机关由对政府负责改为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中央审计机关归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且对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这样审计机关与政府行政机构完全分离开,直接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既有审计权,又有审计处理处罚权,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对本级政府及其所管辖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时就具有审计的权威性和超脱性。

(二)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法规。

要实施绩效审计,使政府绩效审计工作规范化,就必须加紧完善和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法规,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实现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具体包括:一是要做好绩效审计的相关立法工作,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绩效审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保障;二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三是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执业规范、工作指南、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及审计公告办法等。

(三)改进审计技术。

审计机关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深度和审计质量。目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很快,财务会计及管理工作基本上全面实行电算化,因此审计电算化将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计算机审计可进行手工难以处理的如下工作:(1)利用审计软件对账簿及相关的记账凭证进行全面审查、详细审查,找出审计线索;(2)对会计业务进行二次处理,以确定被审计单位业务处理和控制是否恰当;(3)利用审计软件重新生成会计报表,与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数据相比较,以防止出现“假账真审”的情况;(4)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5)利用计算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被审单位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四)完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这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二是界定清各种责任及处理处罚办法和追究办法;三是落实责任追究,这是关健的一步,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责任人,不管是谁,都要一视同仁,依法依规追究其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另外,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记入个人档案,提供给人事组织部门,作为有关其业绩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要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队伍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税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公共行政知识、计算机技术、环保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知识、工程管理、数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审计机关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且科学平衡。具体措施有:一方面要吸收引进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审计知识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和了解多种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也可选派一些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水平先进的国家去学习、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理论、方法、技能和经验等。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杨桂宇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3: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摘要: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理论基础、法律法规、评价体系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故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加以完善。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给政府绩效审计下的权威定义是:对公营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诸多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参与绩效审计实际,剖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支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拿来主义”,如《英国绩效审计》、《最新国外效益审计》等,介绍的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除深圳地区的绩效审计实践外,基于本土符合国情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法律法规方面,《审计法》中仅赋予了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权利,并未就具体开展绩效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况且“效益”也不能与绩效划上等号,前者仅仅关注的是3E中的“经济性”,此外,现行的审计准则也没有任何关于绩效审计的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欠缺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涉及行业多,且公共部门提供的营利性服务,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指标对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和行政成本的控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各地的实践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绩效审计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难以深入开展。

第三,政府绩效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客观性。我国审计系统采取半垂直式双重领导,审计部门没有独立的财权,在审计实践中受到资源的约束,不能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决定绩效审计模式和审计实施深度。审计项目的确定通常以政府委托发起,最终的审计结果向政府汇报。审计部门在绩效审计过程所关注的焦点和披露的倾向被政府观念左右,问题无法得到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

第四,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主观上,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业务实践技能、政策理解水平与绩效审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客观上,某些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涉及行业包括工程建设、循环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和管理效益的评价侧重纯业务的角度,基本不涉及财务核算,超越了单纯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据可考,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所必须克服的一大困难。

第二,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行业、地区性公用标准或行业标准,还要将是否有效行使政府职能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在当前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无法对全面的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建议将审计的突破点放在具体事项的审计上,从公共资金使用管理的某一方面出发,再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而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第三,推动审计体制的改革,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机关若能实现垂直领导,有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消除人才流动的门槛,既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也避免人员的冗余。2005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通过全民投票建立起的I-900提案,赋予国家审计在实施全面独立的绩效审计上最广泛的授权,以拨付专门的政府税收收入的方式,为政府绩效审计带来每月80万-90万美元的收入。倘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能拥有自主使用的专项基金,那么就可采取全程监督、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以充分的资源作为保障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第四,加强审计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针对目前审计队伍中会计审计人才占主体的现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使其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其次,根据经费预算,采取公务员招录、合同聘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有意识的引进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在出现专门性需求和临时性需求的情况下,以控制审计风险为前提,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关注的绩效审计项目,不妨选择知名度较高、经验丰富、公众信任的大型审计中介机构合作完成,以保证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五,绩效审计关口前移,强化审计的预防功能。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调整与丰富,突出了审计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目前绩效审计的开展模式主要为事后审计,秋后算账,以发现问题为主。为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绩效审计介入时点应从资金使用的预算立项开始。对于重大的资金使用项目,审计部门必须在预算阶段介入,对其资金使用方向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从源头控制损失、浪费及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蔡春.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南京市审计局)

作者:李 甜

上一篇:职业教育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配改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