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通过对巴西、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发展现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的描述分析,并与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环境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我国现行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之处。并借鉴印巴两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中对我国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来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 篇1:

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探究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显示出政策和实践的双导向性。目前广泛认可的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性),这是由绩效审计的本质决定的,因此是所有的绩效审计的共性。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格局不断朝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发展,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政府宏观调控对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近代民主的发展让纳税人愈加关注政府财政资金的运营和使用效果,至此,政府绩效审计作为受托责任观下的、作为市场机制替代的形式在财政公共服务中正式存在。因此,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实施政府绩效审计能够为政府部门管理层提供独立的检查和咨询服务,帮助提供关键性、前瞻性决策的依据。而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应对审计风险的必要手段。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基于风险审计的中国特色政府审计模式,从而有力推进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弥补以往绩效审计重实践轻双导向的缺陷。

一、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综述

二次世界大战引发国际大面积的物资匮乏、经济停滞,各国政府为缓解生产资料的紧缺局面纷纷增大公共财政开支,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政府公共部门财政支出的效益和经济责任,至此拉开政府审计由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的序幕。国外的政府绩效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政府主义下宏观调控的强化,形成内部审计为主线的横跨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领域。以Herman、Glen为代表率先开启政府绩效审计的实际应用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初,Ellen(1993)等审计学者通过对美国州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提出政府绩效审计应作为法律监管的组成部分,Glynn,Richard Cyber(1985)对美、英、澳等六国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对比研究,带动西方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对审计准则的改革,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改进城市管理的工作,促进该领域的概念、内容、目的和标准程序的改善。

综上,国外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有以下特点:定制相关审计准则,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程序,形成适应本国国情的审计方法体系;初步制定统一审计结果的衡量标准。我国对国外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发: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协调政府绩效审计程序的法规化与我国实际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宏观经济背景,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是政府服务是否与预期目标、相关政策法规相符、提出提高政府作业经济效益建议和记录政府行为完成情况。徐日清、肖正乾(1982)正式开启政府绩效审计研究高潮,学者们在会计学会中提出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必要性、目的性和可行性,大量翻译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政府绩效审计理念。随后,国内学者将研究领域逐渐转移至定量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说明经济、法律、政治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刘力云(2005)倡导应当注重政府绩效审计实践操作方法体系的研究,杨妍(2006)开启风险导向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先河,再次定义了风险导向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结合模式下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方向。

二、风险导向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概况

风险导向审计是由审计方法模式即审计具体实施对象和审计重点领域的性质决定的,其本质是在基础账目审计上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控体系流程和执行情况的评价分析来判断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程度。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是集中审计资源,强化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将审计风险控制至最低水平。我国审计学者胡春元(1997)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审计风险系统的评价与分析,是适应审计战略的必要条件,制定与企业状况和宏观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多元审计计划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需求。

政府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的收支、运用与结余情况从而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其本质是在受托责任观的理念下履行经济责任结果并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迄今,国内外学者并未给政府绩效审计给出统一定义。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综合产物,结合我国国情,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们有权对国家财政和人民财产进行监督管理,基于此,本文采用最高国际审计组织(INTOSAI)提出的政府绩效审计概念,即针对经济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其可以具体表现在管理原则实施和审计活动的经济性、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被审计单位的业绩绩效与真实影响。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分析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模式与特性 审计模式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可复制标准样式,是符合绩效审计的战略规划的必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结果导向审计模式,直接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结果来判断是否符合标准。显然,该审计模式易于获取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但属于事后审计范畴,无法体现有效的预防作用。(2)过程导向审计模式,即围绕特定的审计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能够帮助审计过程中直观地发现问题,但需耗费较高的审计资源,仅适用大型投资项目。(3)问题导向审计模式,对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具有明确的审计目标,但审计计划阶段难以确定明确的审计问题,国内实践中很少使用。(4)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注重审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不足与建议 我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是与长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国情相辅相成的。从社会经济模式来看,我国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处于经济体制管理与监督的完善期,因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围绕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展开。

制度设计上角度来说,我国审计机构的双重领导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内部变通审计的风险,不能严格实施标准的审计程序;法律规范角度来说,审计工作依赖的《审计法》未涉及绩效审计的标准和审计体制,无法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审计标准角度来说,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差别化和特殊化,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结果角度来说,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主要针对基建投资和金融业务,忽视公共财政使用效益和社会群众关注的财政经费开支、专项基金营运的绩效,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透明性和全面性;最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再教育也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改善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不足。理论研究上应提倡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研讨会,倡导审计的实证研究,增加绩效审计的研究课题;实际操作要不断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分模块地确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推进绩效审计创新与改革。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分析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和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探索出以评估风险为中心的风险导向审计,并以此为基点制定审计计划,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满足财务信息审计和审计环境风险控制的需求。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促进审计人员主动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而政府绩效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普通企业的风险审计,主要体现在:(1)审计风险的社会影响程度不同,可能引发社会的政府信任问题;(2)角色扮演不同,我国政府审计偏重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角色决定了其同时存在自身业务性质的风险和政府运营的风险;(3)对审计主体的影响不同,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需要通过《行政诉讼法》、《审计法》等法规进行处理。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后的前后对比可以发现,传统绩效审计的经济性与效率性不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组织架构,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在实施审计前预先估计风险点和审计目标,能够有效避免无效的工作程序、组织间的重复工作、错误的购买过量审计资产和劳务等审计资源浪费。

综上,与普通的财务审计相比,政府绩效审计更注重管理原则与政策,依赖检查信息系统和绩效监督评价机制。相对来说,绩效审计缺乏财务审计的常规标准和固定方法,而绩效审计分析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审计项目、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审计标准的灵活性,这些审计要素都与风险有关,所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引入政府绩效审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分析 政府绩效审计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说明简单地借助政府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来评判政府绩效审计容易形成空洞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报告解释范围的误差空间和局限性。类比马斯洛需求阶梯理论,笔者认为鉴于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依次建立三梯度模型:一是财政资金流动价值分析,即评价绩效的经济性;二是作业动因价值分析,即评价绩效的效率性;三是作业体系的全面分析,即评估作业链的效果性。绩效审计的实质是围绕成本-效益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我们不能单纯地依据是否具备盈利性对政府作业进行归类,这从客观上要对政府行为决策者提出社会效用优先,即核心效用观的要求。因此,基于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要特别衡量绩效效用和实现效用的成本关系。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工作者从更长远的视角去挖掘被审计单位的错报行为,扩大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范围链,体现了政府绩效审计中关注整个政府机构风险的职责。本文将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政府绩效审计提炼为以整个政府运营风险和社会公共风险的评估为核心,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的行为。显然,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强化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环境监督,尤其是政府机构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审计人员有目的性的针对风险减少盲目性的实质性测试,有效控制审计重要性。

首先,审计计划强调审计工作开展的长短期工作规划和管理,是审计过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政府绩效审计的风险与整个政府机构的运用风险相关。风险审计视角下的审计计划优先将审计资源集中在政府的高风险领域,在合理的风险评估基础上正确分配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顺序。其次,审计实施阶段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一方面通过控制性测试程序与分析性复合技术的结合,把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的实际值与被审计事项的合理预测值进行比较,依据风险审计的差异性分析确定是否进行后续的余额测试,突破了传统有限的财务指标,强化内外部控制环境的监督;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容易错报的风险领域,如环保卫生事业、采购环节、高科技技术引进等。最后,通过改进的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过程,在审计报告中详实记录审计分析情况,鉴于对象的衡量标准的差异性。上述审计循环主要围绕“3E性”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接下来说明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后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性审计的实质是审计目标实现情况和审计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求审计工作者把项目的实际表现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根据选择的评价体系把结果用绩效标准表现出来。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政府绩效审计指标可以初步分为政府自身的绩效和风险延伸绩效。前者囊括传统政府绩效审计的财政收支、经济效益等方面,后者则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特性,与涉及“三重一大”的项目从社会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社会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政府绩效审计的对象特性决定了审计结果评价层面的多样性,相应的也存在不同层面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引入风险导向理念后,大体可以将政府绩效审计分为三个层面:(1)基于重点层面评价的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模式,即以政府决策下的公共项目绩效情况为审计对象,全面客观评价政府负责的公共项目效益。通过绩效审计揭示政府公共部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下的审计体制缺陷,进而完善公共项目投资管理体系。现实审计工作中,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应用最为广泛,不仅是因为该层次的审计是政府绩效的最直接体现,长期以来的审计经验为全面开展公共项目审计提供充足经验和先例,更是因为公共项目占财政投资建设大头,具有民生、社会焦点和经济价值是多重意义。(2)基于整体层面评价的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模式,即以政府或具体项目组履行职能的效益为审计对象,即时综合地分析政府部门履行资源管理职能的成本-效益关系。公共部门绩效审计要从公共部门整体出发,基于政府资源管理、公共规划、组织分配、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管理分析,构架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按照相应程序提交审计报告;对部门全部活动划分不同层次,根据各层次指标和标准计算实际结果后逐级汇报,得出综合意见。(3)基于单项层面评价的公共资源绩效审计模式,即以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绩效为审计对象,评价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处理效益。该层次的审计主要从公共资源流入、消耗与使用、配置结果、投入产出比着手,分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财政资金三者的管理绩效,检查判断政府对公共资源的行使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由此可见,引入风险的政府绩效审计能够有效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传统“盲点”, 即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作出政府绩效的评价、归因和建议。绩效评价风险显而易见,国内外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论证,审计人员只能依靠自身主观的职业判断,很可能因与被审计单位初衷不一致而无法得到认同。绩效归因风险对审计循环的环节提出要求,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复杂性会影响审计人员的资料取证,间接舞蹈审计结论错误。绩效仅以风险对审计人员有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政治、行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充分运用职业判断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笔者在研究张吉成、高晓春等国内著名审计学者的研究后认为,比较完善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审计风险=传递风险×接受风险×揭示风险×推断风险,结合政府绩效审计的特性,可以将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模型解释为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决定的,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业务的不同选择合理的审计方式,在既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下,借用风险审计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完成审计工作。

(三)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战略举措 在我国实现风险导向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从以下方面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战略发展、审计要求和具体审计方案进行论述。(1)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对风险导向下政府绩效审计的推进是该模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自十七大以来,我国更加强调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职能转变,社会群众与媒体的关注也从正面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透明化。告别粗犷开放型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政府绩效审计落实资源利用、使用效果与效率情况。(2)审计环境是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这里的审计环境是广义的,包括目前存在的绩效审计基础薄弱、风险审计应用范围窄、绩效审计空白和审计团队素质低下。

《审计署未来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全面开展效益审计,争取至2007年效益审计占所有审计力量的百分之五十。截止目前,全国审计机关完成效益审计17140项,其中地方审计机关实行绩效审计占16%,同比高出十多个百分点。政府大力实行绩效审计的决心可见一斑,从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其终极目标是提高政府资源管理能力,结合我国实情,未来的战略举措可做如下规划:

(1)要明确建立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首先要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的基本法律条款中对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从法律权限、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与工具等加以明确,用法律形式对该模式的审计进行确认和保护,提升其审计地位;其次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体系,制定符合国情的绩效审计指南等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操作要求,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透明性。

(2)确定审计范围,保证风险审计实施环境。最高审计机关的任务和环境决定了审计范围,针对目前财政资源效用低下的实况,现阶段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应该围绕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投资项目,主要有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公共投资绩效审计、金融绩效审计、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以上内容大多属于“三重一大”的项目,政府的每个决策行为都具有重大影响,公共资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项目不能简单通过财务数据审计来片面评估作业链的科学性。因此,我们需要细化审计目标、落实审计计划实行、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充分保障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环境。

(3)科学转变审计体制,合理制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国家审计署在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构建围绕“经济-社会效益”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目标。审计发展潮流是以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为砥柱,我国应当充分认识独立性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由目前的行政型审计逐渐向立法型审计转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垂直管理,明确责任归属,最大限度上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为风险分级的开展提供有利环境。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要遵循长期效益与科学发展观,注重政府作业链的后续效益。

(4)优化创新审计技术,加强审计人才培养。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需要自主选择相适应的审计技术,根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要求,未来的绩效审计工作必须与审计信息化相结合,打造连通的审计网络技术平台,探索计算机审计应用,研发适用于各类审计项目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软件,进而提高审计作业效率。与传统审计工作相比,引入计算机应用的审计工作原理和操作方面都更加复杂,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国家审计法律政策的同时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所以审计人力资源培养应当作为审计项目的长期技能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工作素质;实际操作中还要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软件研发,确保软件能满足不同政府项目的审计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勋:《绩效审计实施瓶颈、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2]王朋才:《浅析风险导向模式在基建工程内审中的应用》,《中国审计报》2010年第12期。

[3]倪巍洲:《绩效审计过程中的目标选择与实现》,《审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温美琴、胡贵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编辑 园 健)

作者:范丽

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 篇2:

印度、巴西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文章通过对巴西、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发展现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的描述分析,并与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环境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我国现行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不健全之处。并借鉴印巴两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中对我国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来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

关键词:印度政府绩效审计 巴西政府绩效审计 借鉴意义 绩效改进 绩效审计环境

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是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审计已经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审计的重点,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也早已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开展,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是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政府的职责正在经历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摆脱过去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致力于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不仅要求政府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更要求有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以市场化为中心的今天的必然要求。但从我国目前的审计实践来看,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审计的框架。政府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成效较低,而且绩效审计的范围不明确,审计手段也比较落后,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和方法急待改进。

国外审计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开始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中心,并且开始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例如: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国。本文着重选取巴西和印度为例,通过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对比,来找出我国目前政府绩效审计所存在的不足,并吸取经验,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

二、巴西、印度和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环境的对比研究

巴西、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巴西和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在很多方面要比中国完善的多,三个国家所处的绩效审计发展阶段以及其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其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1 各国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巴西很受人尊敬,因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巴西还设立了專门的绩效审计部门,其职能从以前的事后财务检查到现在的事前预防性审计,表明巴西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的地位较高,巴西目前有15000名职业内部审计师,同时有20000名政府审计员。其绩效审计体制也比较健全。可以为我国绩效审计体制的完善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其最高审计机关在审计内容、方法、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新举措,使得绩效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事业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阶段,现在整个审计工作仍处在继续变革之中。印度的政府绩效审计分为宏观政府绩效审计和微观政府绩效审计:宏观绩效审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计划绩效审计、经济发展计划绩效审计、财政收支的绩效审计;微观绩效审计则大致分为企业和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上。在印度政府宏观绩效审计上主要在政府各种发展计划和项目支出进,行审计,以确定这些计划是否得到经济有效贯彻执行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执行中是否浪费了资金、是否有效的防止财务差错。

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绩效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审计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责。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主要还是在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的延伸、深化。很多的审计还只停留在审计政府公共行为以及在下级执行这些过程中的合法性,很多的审计都是在已经显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调查,没有对各部门各项目进行事前的预防性审计,更没有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支出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FCA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一文中,把中国排在有限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而把印度排在具有广泛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政治环境对绩效审计体制的影响。色西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国家是州、联邦行政区和市的联合。巴西的法律体制采用了罗马传统制。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可以颁布法律。巴西的审计制度必然具有联邦制政体的特征,国家审计监督必须实行对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的监督,而各级政府又都有自己的权力,这要求审计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履行其职能。因此,巴西审计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审计监督机构具有司法权,也就是除了审计职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限,反映了巴西政府对法制的强化及重视。

印度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实行联邦制体制和议会多党制的政治体制,各党派在决策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因此财富的所有者希望通过绩效审计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治理的政府审计治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地方会计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Ceneral of India,简称CAG)。这种垂直领导的模式使得下级审计机构在执行绩效审计任务时只要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而不用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各个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我国的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执行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样的一种双重领导的体制本意是要加强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

地的实际情况,在本地政府的领导之下,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然而,当行政工作与目前我们的具体业务工作相矛盾时,则行政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此时的“双重领导”的实质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领导,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制约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3 经济环境因素。巴西虽为发展中国家,但综合实力居拉美首位,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巴西经济体制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体系,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巴西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对公司及政府相关的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政府必须要把其相应的财务信息充分的透漏给公众,并且审计制度要求审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并要求对相关问题的后果提供明确的问责机制。

印度实行以公营企业为主导的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公营经济主要集中于投资较大、周转期较长、收益较少的基础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军火工业、公共设施、重要的金融机构等,它们对整个国家经济生活起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由于印度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存在着一些违规和违纪现象;同时其国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效益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查力度也在逐步的完善,目前印度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开始采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补充审计、经营事项审计和绩效评价。从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了对国有企业的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等为主的绩效审计。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也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也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或部门,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方式与绩效考核也在相应的改进,但与印度相比,我国绩效审计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仍基本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标和内容,只是在按照财务审计的要求和程序完成审计以后,多做了一些关于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罗列了几个比较性的数字,没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投资决策、成本控制机制等做真正的绩效考核,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要素均未体现明显。

4 各国法律规范。根据巴西宪法,联邦各级权力机关及其相关机构的财务、金融、预算、经营和资产由国会负责监察,联邦审计法院是协助国会进行监察的最高审计机关。不过,联邦审计法院不隶属于国会,也不隶属于政府和最高法院,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司法职能的审计机构,这种结构使其可以公正独立地行使审计职能。巴西设有一个具有公众透明度的反腐败委员会,是由社会各方面的人组成的,主要是为反腐败提供建议。同时也跟检察院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联邦韵法律政策,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此外,联邦审计法院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的作用,他们鼓励公民利用专用检举电话向审计法院举报,法院还会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同时,对于媒体揭露的相关问题,联邦审计法院都会立案调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印度为了制约腐败,提高政府效率,早就在宪法中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并于1971年制定了《总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印度《宪法》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在政府开支中“有法必依”。为确保总审计署工作的高度独立,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印度法律明文规定,包括总审计长在内所有总审计署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等都来源于国家专项特别基金,不受议会和政府管辖。总审计长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财政事务,并对总统负责。为避免总审计长在工作中受到行政系统或者党派影响,印度法律规定,总审计长在退休后,不能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内担任任何职务。法律的保障使得印度在审计方面有了迅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对审计机制做出了规定。宪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采用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人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并且法律对关于具体审计执行和惩处的规定则比较笼统,其中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相当粗略,不具有操作性,实际审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遵循。对国家、企业的财务审计还是主要停留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上,没有引入绩效审计。

5 技术发展水平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是电子政务工作做得比较完善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由原来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电子政务也得以迅速发展。巴西政府管理和运作全都实现了电子化程序,所有联结政府与市场乃至普通国民之间的政务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完成。巴西的电子政务工作主要由一个政府内部网和一个综合服务网来承担。政府内部网是专门为政府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内部局域网。综合服务网主要是为民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各类政务信息以及办事的程序都公之于众,为每一个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和网上查询。如在政府财政网上,巴西联邦政府的每一笔开支和收入都会24小时不间断地反映出来。这样一种透明化的办公模式,使得政府的支出行为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无形中提高了政府绩效。

印度在各类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为一个技术产品发展的大国,其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加大了对计算机系统的投资,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已经十分必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增多,将计算機用作审计工具变得非常现实,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通用软件和审计软件,以及计算机之间更好交流的潜力都有助于向审计人员提供计算机方面的支持。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IT系统的绩效审计。

相对于巴西和印度而言,我国政府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政府绩效审计有很强的技术性,对绩效评价的效益指标要综合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而我国基层政府还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增加,财务的不透明使得地方的贪污腐败严重,大大地降低了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也使得政府的绩效考核难度增加。

三、借鉴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巴西、印度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和我国存在差异,但是巴西和印度的绩效审计制度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增强下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我国审计体制实行“双重领导”的本意是要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独立性,既要有利于审计工作

的统一领导和规划,又要使地方审计机关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实施审计。但是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当下级审计机关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审计机构要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领导,因此实质上就形成了下级对上级政府的审计。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寻租”的机会增加,审计的公证效力降低,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因此,建议审计体制应该改变现有的双重领导的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下级审计机构直接受制于上级审计机构,单独对上负责,和当地政府是完全的平行机构而不用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这样可以集中审计部门的力量,增加审计部门的监督权限,各级政府直接接受审计署的监督,实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督。

2 实施审计结果问责机制。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减少政府内部的很多不良现象,例如:肆意挥霍公款、政府基建工程落实不利、管理成本控制不足等问题。但是如果绩效审计只停留在审计层面上,而没有对相应的审计结果作出奖罚处治或是没有对有问题单位强制做出整改要求,只是要求违规单位和部门进行违法违规的批评教育,在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是难以产生公众对审计监督的信任,也不利于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建议,可以建立审计署要具有一定的行政执行力,把审计结果与审查惩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同时建立了审计结果的问责机制,增强了审计部门的公信力。

3 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我国的绩效审计还主要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延伸,绩效审计指标也只是在经济性和效益性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数字反应,并没有把绩效审计结果加入到上级领导工作表现的考核机制中来。绩效审计指标的不完善大大阻碍了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

建议要借鉴印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审计要点进行具体的指标规定。例如:在考察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计划的绩效上要审查支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执行中的浪费程度,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使用资金权力;对社会发展绩效的考核要包括对各种发展和支出项目进行审计,社会受益,情况、财政公共支出的实际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以及取得的物质成绩指标等。

4 要促进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目前,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还是只停留在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只是根据一些账面数据进行真实性的审查,并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审核标准。而现在我国“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行政管理特点,使得我国下级政府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责任严重不相符,资金在层层下拨的过程中大量流失,政府部门存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现象,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执行力。因此建议,要把绩效审计加入到财务审计的程序中,在审核数据的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审核,把绩效考核作为政府人事考核的重要部分。这样才能促进绩效审计的顺利执行以及增强执行的有效性。

5 要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细则。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注重绩效审计的立法,例如《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了:“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有好型社会。”并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2;--是要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正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推行“3E”标准用于绩效审计中。但是现在我国在具体开展绩效审计监督方面的条文规定还是比较模糊,现行的条文没有涉及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指标体系。

建议要在法律中明确各机构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根据不同的行业在法律中要有不同的绩效审计指标以及审核过程。只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明确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才有法可依,才能把绩效审计真正的落实下来。

6 改变对审计部门资金的拨付渠道。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是列人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的。这样的一种资金拨付模式,同时加上我国现行的审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制”,这样很容易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成为利益相关者,加重“寻租”现象,降低绩效审计效率和可信力。

因此建议,可以借鉴印度经验,设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审计机关所有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费用支出,这样可以使得审计部门与本级政府的利益没有互相交叉,减少了寻租机会。

7 推行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来说,过于庞大和繁复的行政体系降低了行政的效率。资金在从上向下的拨付中流失严重,政策也常常由于信息传达的失真,过于冗长的中间执行过程而失去其原有效力。

建议,借鉴印巴经验,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电子政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开透明、易于部门交流的优势。把计算机用于绩效管理,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软件和审计软件来综合分析绩效考核指标,减少财务手工记账的低效率。同时可以設立网上监督检举渠道,接受群众对政府机构的监督检举。

总之,我国政府的绩效审计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考虑到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完善各方面的绩效审计的细节规定,使我国的绩效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林素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12)。

2 邢俊芳印度国家审计体制及其特点[P]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4(8)。

3 易仁萍,张维,巴西审计制度对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审计教育网。

4 郑红霞,彭薇,中印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J]中国论文期刊网

5 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时策[P],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2)。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天津300000)

(责 编:贾 伟)

作者:武丽娜

地方金融绩效审计论文 篇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探析

摘要: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是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倾斜,支出总额不断扩大等客观现实下,各级人大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公共财政的支出情况,以对政府及各隶属部门、事业单位支配的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实践证明,政府绩效审计在促进政府改善管理、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与其他国家开展得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策

在我国,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公共开支也在不断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受托风险也随之增大。然而,在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财政收支社会效益分析整体机制也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政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我国绩效审计刚刚起步,要建立起绩效审计体系,尚需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要在审计界注入绩效审计观,还应在理论上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政府绩效审计又称为“3E”审计,即是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针对政府各部门支出计划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科学管理,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果。

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因此,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真正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进而有利于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廉洁、勤政、高效。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可以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最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占主导地位,政府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促进建立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发挥作用的完善性、自然性、纯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后,审计机关就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效益审计。此外,我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具有宏观性质的绩效审计。至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在项目选择方面把“人民群众关注”与“财政投入大”的项目作为选择标准,再如,已经逐步建立绩效审计项目库,实行滚动式年度项目计划,科学制订了一系列绩效评价标准,最终使绩效审计达到了增值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究。

(一)缺少立法支持,制约着政府绩效审计的广泛开展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如何实施绩效审计,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结构单一,缺乏具体的对政府绩效审计支持的立法条文,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尽管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但是,修订以后的《审计法》未能给政府绩效审计提供法律上的有力支持。例如,审计法修改几乎没有涉及审计体制问题。虽然新的审计法在第十五条中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避免了地方政府给当地审计机关负责人升迁的威胁,增强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人事任免的话语权。但审计机关缺失独立性、强制措施弱化、经费严重不足、人员严重短缺等困局,在新修订的《审计法》中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政府绩效审计过程和结果得不到重视,形式主义严重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基本建设投资、金融业务进行的,而较少对主要的公共部门(主要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此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和执行,经常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怪圈。于是,政府绩效审计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必须应对、但又不被重视的一个形式,审计工作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整个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则关注不够。

(三)会计工作薄弱,政府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不够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审计机关集中精力进行绩效审计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目前我国多数被审计单位管理不完善,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到位,统计、会计数据不真实,违纪违法事件常有发生,极大地牵扯了审计机关的力量,会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实现。此外,政府绩效审计所考核的指标体系也不完善,审计依据配套性不够,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了很大难度,限制了绩效审计发展。

(四)审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绩效审计工作

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审计实务所需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公共管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管理知识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现场作业经验不足,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部分人员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三、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观念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已逐渐成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但是,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诸多问题,如何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按照政府绩效审计立法的基本原则,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化建设

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立足我国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能够真正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法律支持的法律体系框架。因此,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必须考虑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进行法律体制创新。此外,政府绩效审计立法应该遵循公开原则,是指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按国家规定的程序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即广泛接受社会媒体的意见及监督,体现民意。

(二)加强有关政府绩效审计宣传,关注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

在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当然,并非其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开展,我们就承认绩效审计的正当性,而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有关政府绩效审计的宣传工作,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同时,必须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不能仅仅关注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和程序的提高,还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及处理效果,使政府绩效审计结果能为财政预算编制提供更为可比的参考信息。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审计业务多元化的要求

我国原有的审计人员很多所拥有的财务知识比较单一陈旧,而且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绩效审计的开展对现有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是业务能力上的挑战,更是审计思维转变的挑战,它需要审计人员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一些非专业的知识,要有财务会计、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绩效审计的需要。

(四)审计工作应侧重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这也是政府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重大区别。传统审计的审计目标集中在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作出评价,而政府绩效审计则应侧重对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考核。因此,要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克服旧审计习惯和定式的制约,将绩效审计视为传统审计,使绩效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当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审计,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五)提高认识,加深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解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政府是诸多公共产品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政府公务员的雇佣到政府办公条件的配备,均依靠纳税人提供的税款而存在。如何保证政府的运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省纳税人的公共支出成本,是公共财政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政府绩效审计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此,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审计部门均应从思想上加深认识,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控制模式,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体现。因此,在现有审计体制下,必须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找好政府绩效审计的切入点,积极借鉴外国成功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少贝.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构建初探[J].中国总会计师,2008,(2).

[2]崔彤,张志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5).

[3]周勇,左宏明.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3).

作者:季 锋

上一篇:解决高校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