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地方政府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为本辖区全体公民服务的重大责任,而公共危机管理是地方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以天津爆炸事件为例探讨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地方政府存在着行政能力和行政行为,以及危机公关方面的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第三部门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部门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已具雏形,但仍处于“粗放”状态,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混沌理论视角,探讨了混沌理论及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背景,分析了基于混沌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以及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尝试性提出了公共危机模式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前景。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危机模式;契合性;混沌理论

一、“混沌理论”与“公共危机”

1.混沌理论的概念提出

“混沌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提出者是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该理论一问世便得到了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媲美的待遇,并称“三大科学革命”。现今,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其影响力已波及几乎社科的各方各面。

顾名思义,混沌理论中的中心词汇“混沌”,本意是指混乱而没有秩序的状态,在哲学中,混沌指虚空,或者没有结构的均匀状态。而在爱德华·洛伦兹理解中,这个词汇被赋予了另一种全新的意义:即指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而当今很多学者们又认为,混沌产生于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貌似随机却又暗含规律,是无序中的有序。

综上所述,该理论也可以成为非平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事物或系统中有序和无序相互转变的理论,表现为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混沌理论总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混沌系统的运行并非无迹可寻,重点在于其初始条件的设定,也就是说,其对初始条件有着相当的敏感、依赖性;初始再为简单的系统,经过一系列演变之后也会复杂无比,反之,复杂的背后可能是一个简单无比的系统;混沌状态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渐进的转化。

以上几点,就是混沌理论研究的核心。

2.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

(1)无序性和有序性的辩证统一。混沌理论宏观上具有无序性,这主要体现在混沌现象具有内在随机性和局部不稳定性。混沌现象敏感地依赖其初始状态,这种对初始状态极度的敏感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混沌理论还具有微观上的有序性则体现在它的普适性上。

(2)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混沌,本身就是一个介乎于稳定或不稳定之间。该系统在全局上非常稳定,但在局部却混乱非常,这也是区别于有序系统的最大特征。局部的不稳定,就决定了整个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这也就是在混沌理论中最为有名的一个名词:“蝴蝶效应”。初始条件极其细微的改变就会引起系统运行结果的千差万别。

(3)随机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无序中寻找有序,复杂中总结简单,这就是混沌理论的方法论。两者之间是对立而统一的。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现象表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事件本质和发生也存在一些必然的确定性因素。

3.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混沌理论

⑴混沌理论的非线性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开放性中。在混沌理论中,无论是什么系统,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即:简单——复杂——混沌。而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也一样在这个范畴之内。一个政府,和政府所处的环境,本身就处在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无论哪一方面发生过大的变动而超过平衡所能承载的极限,就会使得整体产生巨大的波动,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调、混乱等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危机。就像混沌理论中所描述的,公共危机具有突变、多变、失控等特性。

⑵所谓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在混沌理论中相对应的就是无序中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于政府而言,也存在着作用相同的机制。假设当前满足一定前提下,公共危机在隐蔽的情况下积累,从而扩散性地爆发诸多公共危机事件,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造成威胁。

⑶混沌现象内在随机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不仅是恒定存在的,也是内在不可确定的。它们内生于政府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信息获取不完整,进行决策时,政府管理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自行判断作出的是最佳选择而非最优选择。

二、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现实应用

1.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背景

(1)理论背景。混沌理论的应用和推广是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系统理论演进的必然要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角度对公共危机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系统管理理论传统模式以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在此思维定势下产生的系统管理理论已不太适用。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促使危机管理实践不再将公共危机当做一种混乱无序现象,而是将公共危机视为走向秩序的前奏,更加强调把握危机中的转机,而混沌理论为更好地把握危机以及转换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2)时代背景。混沌理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情况。对于处在大力建设、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这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阶段,因此,相对的各种公共危机多发也就成了必然。对于整个管理系统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此一来,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强化、完善和革新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2.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现状

一方面,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混沌理论在加强对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及其诱因,探索公共危机管理规律,探寻公共危机演化的主导因素和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混沌理论对公共危机应对、危机形成机理与公共危机演化规律还缺乏更高理论层次的深刻认知,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混沌理论的应用还需不断探索和深入。

三、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与混沌理论的契合性探析

1.对初始环境和条件的敏感度的契合

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状态的非系统运动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或者初始环境,初始环境经过时间演化很可能造成不同结果,而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系统也同样具备这种混沌特性,公共危机的爆发都有一个临界点,当临界点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灾难性后果。

2008年,我国南方爆发特大雪灾,灾情的严峻形势和突发性,对我们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天气预报的误差导致对未来估计不足,就直接使得了准备严重的不充分,而在恶劣天气的持续肆虐下,更大的灾情发生了。连续的恶劣天气加上初始估计错误,所产生的实际损失已经远远比不上对社会地影响了,于是各种各样的间接负面效应随之而生。因此,对初始条件具有较强的敏感度,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2.随机演进过程中的契合

⑴从演进过程角度看,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究。而公共危机的本质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演化过程,由于混沌现象的普适性使得混沌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更为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系统研究视角。

(2)从内在随机性角度看,混沌理论认为,即使没有外部随机作用,混沌系统自身也会产生随机性,这是混沌理论固有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简单个体遵循简单规律,随机相互作用就能产生难以准确预测的复杂行为。公共危机的演进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微小差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其管理模式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危机管理系统的随机性所诱发,这都是二者内在契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基于混沌理论的视角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1.借鉴混沌理论和创新视野改进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⑴借鉴混沌理论,以创新开放的视野把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就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在推进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最终真正实现由危机管理模式学习到模式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⑵强化全局性观念,针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弊端加以改进,建构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三位一体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混沌理论强调系统和整体特征不能还原为单个要素,在研究局部时要将其放在整体中。因此,公共危机管理要在全局性的宏观决策观念指导下,从战略高度意识到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跨国性、危机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复合型社会危机事件增多等显著特点,充分考虑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

⑶构建灵活的公共危机管理框架,改进完善过分依赖理性思维的传统危机管理模式。对当今存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综合因素复杂的公共危机事件,理性决策模式在短时间内可以准确预测危机产生,但长时间则无法准确预测,危机管理模式应该加强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非理性因素的有效应用,能够从多个层面对预测产生影响,可以跳跃和创造性地瞬间把握危机本质,在最佳时机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最佳应对方案。

2.创新构建动态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公共危机的混沌特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要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应对模式。首先,应急机制要在常态下用力。在危机未发生之前,应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物资及知识储备等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经常化、制度化。这种知识和能力需要通过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来进行培训、教育和演练,也需要部门相互协调,并将更多的人力和财务资源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中。

3.创新建构知识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系统具有混沌特性,为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和质量,这就需要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学习机制,并能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识,构建知识需求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具体框架如前图所示:

在知识需求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框架下,政府在指定了管理目标之后,就要有相应危机管理系统来支持运作。经过初步筛选后将其中有价值的留下,并入库,在并行的管理系统之间流动共享,从而形成一个由管理的模式、流程、各主体系统之间的多层危机管理系统。

4.创新构建回应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脚步,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密切相关,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系统等,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混沌理论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来,重新审视原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

总而言之,混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深厚背景,这将成为今后时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未来研究和改革的新方向。将混沌理论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来,为推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带来诸多启发: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的危机管理系统同其他运作的系统一样,都有着混沌理论中的性质;其次是危机管理系统的混沌性是可控可调的,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危机管理机制也要进步发展,要跟上社会的脚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完善和创新,为未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傅毓维,刘拓,朱发根.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背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2): 7-9.

[2]王东民,吴积亲.基于混沌理论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6).

[3]姜仁良.混沌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和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10 (3).

[4]薛澜,张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尚士雄,王煊.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 2011(8): 107-10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孟晓敏

第三部门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的责任

【摘要】地方政府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为本辖区全体公民服务的重大责任,而公共危机管理是地方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以天津爆炸事件为例探讨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地方政府存在着行政能力和行政行为,以及危机公关方面的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公关;责任

一、前言

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阶段,很多潜在问题浮出水面。近些年来,各种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公共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行为发起了挑战,特别是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地方政府承担着管理本辖区所有公共事务的职责,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使得本地区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良好是地方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透露出的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是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公共危机管理与普通危机管理的区别、公共危机管理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理解多样,但有共同之处在于其突发性和危害性的显著特点上。

本文从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理解地方政府的责任,主要基于现今社会大环境所表现出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型、提升公信力、提高行政能力、完善行政行为等方面提供改进方向,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

二、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涵盖了对扰乱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或防灾、减灾、准备及应对和恢复等方面,其中包括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又称“突发事件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它同公共安全管理一样,并非是一种静态的行为,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把握危机的发展进程。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可以从动态过程角度将它定义为是一种对公共危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具有针对性、公共性和持续性的管理过程。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管理很相似,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危机决策,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以维护本地区公共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公共危机为管理目标,通过对公共危机的三个阶段的把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应对危机,例如通过危机控制、应急管理、危机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三、天津爆炸事件

(一)天津爆炸事件回顾

事件发生前的背景介绍:2012年11月28日,瑞海物流全名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登记注册,最初不被允许储运危化品。2013年,该公司将物流堆场改造为危化品集装箱堆场。2014年5月危化品被纳入该公司的经营许可范围。按经营许可范围,其可储存的危险品种类较多,且危险品种类、数量都不固定。而早在瑞海物流登记注册之前,万科海港城等三个居民区已经在该公司一公里的范围内建成,周边还有18个物流公司及仓库。2014年8月,天津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经过公安部门的多次检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还为其撰写环评报告。该公司曾举行数次危化品泄露事故演练和隐患排查。但据多家瑞海国际周边的物流公司反映,自从瑞海物流进场后,经常可以闻到一些化学气体的味道,由于担心危化品爆燃泄露,物流园区内的许多物流企业曾到相关部门举报,但一直未果。

事件发生的过程: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在距离爆炸现场不到400米处,停放的上千辆全新汽车,几乎全被焚毁仅剩框架,仿佛一片汽车坟墓,爆炸地附近的小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损毁,大约有1.7万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爆炸发生后,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由于现场化学物品的多次爆炸,造成消防官兵的大规模伤亡。8月13日下午16时30分,距离爆炸发生17个小时后,相关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天津市卫计委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市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到场,宣布事故目前造成的伤亡情况,对事故进行简单回答,对起火原因“暂时说不太准”。之后,随着救援情况的发展,又召开了十场新闻发布会,其中在第七场时天津市领导首次现身发布会,副市长何树山对“为何缺席之前几场发布会”回应到“他全权负责处理危险物,因此连夜制定方案。”最终,事故总遇难人数达到173人,其中消防人员达到104人。

(二)天津爆炸事件中的公共危机

第一点,天津爆炸事件符合对公共危机的理解、具备公共危机的特点,公共危机是指在未能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事件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或损害。天津爆炸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涟漪性。首先,事故发生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其次,事故造成公共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最后,事故迅速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第二点,天津爆炸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不到位。在事故发生17个小时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对外界的疑问,并且对事故的原因、态度等没有明确的回答。17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事件的一无所知可以使事件发酵地更加厉害,使外界媒体产生不好的猜测,使社会公众更加恐慌。

第三点,爆炸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匆忙应对。针对瑞海物流这样的危险化学品堆放地,没有立即派遣专业的核生化部队,反而是普通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此外,各部门的配合不到位,造成救援的不及时、不针对有效。

第四点,爆炸事件发生前地方政府对瑞海物流公司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做到事前的预防。地方政府针对瑞海物流公司是否具备经营危化品的资格认定、环评结果是否取得周围公众的同意和对其他物流企业的投诉接待存在问题。由于以上问题的不重视和漏洞,最终导致天津爆炸事件的发生,酿成悲剧。

四、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的责任

(一)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看,地方政府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首先,政治责任体现在现代化和信息化发达的社会中政府能否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因为这会影响人们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其次是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承担起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再次是经济责任,政府负担着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成本,包括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成本,购买预警、应对设施和设备的成本等。在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是法律责任,地方政府有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法律法规的职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领域纳入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点是地方政府行政能力不足,体现在预警能力的不足。对公共危机的有效预警可以使政府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共危机给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给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当前,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比较模糊,对危机管理的不重视,没有对公共危机进行日常有效的预警管理,具体体现在应急预案的制定。

第二点是地方政府行政行为问题。地方政府对有可能发生公共危机问题的相关行业企业应实时监控、严格把关。但在天津爆炸事件中,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多次检查没有发挥作用,对瑞海物流公司经营危化品的资格认定存在问题,对于该公司的环评结果不属实,各种信息模糊不清,对公众意见的采纳、公众问题的解决不够及时。

第三点是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问题。地方政府面对危机的发生,首要做的就是救援和稳定民心。地方政府要与外界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迟迟不发。否则,政府的信息迟缓会导致外界的胡乱猜测,使得社会舆论走向不利的方向,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点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具有法律责任,我国有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但其法律结构不合理,存在法律适用冲突、法律涵盖的范围不够广。一些部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够具体可行。此外,地方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存在问题,如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

(二)建议

第一点是地方政府应该提高自身行政能力。地方政府具有政治责任,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预警能力很重要,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阶段做好预警工作,那么后面的两个阶段很有可能避免重大损失。当然,除预警能力外,政府还需要决策能力和执行力的提高。

第二点是地方政府要规范行政行为,有效履行责任。政府要履行社会责任,以公共利益为主。政府对具有公共危机威胁的行业企业应该严格把关,在批准许可这些企业时,应广泛听取周围公众的意见,对公众需求、疑问、担心应该及时解决。

第三点是做好危机公关,转危为机。地方政府在危机公关时,要做到紧急部署、各就各位,稳定内部、统一思想,全面应对、沉着应战,组织力量、落实措施。在善后处理时,要坚持问责制,慰问抚恤、妥善处理受害者,总结检查。地方政府还要做好公众危机公关和媒体危机公关,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公开机制。地方政府需要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公众的理解,努力与公众共同化解危机。地方政府还需要与媒体进行沟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避免一些歪曲信息在社会泛滥,形成口水效应,造成事件恶化。

第四点是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调整现有的法律结构。其次,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地方法律法规,各地区可以进行协调,但是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统一的规定。最后,法律法规要具体有效,方便政府执法人员工作,对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具体权限要有明确的规定,防止权力滥用。

参考文献

[1]巩玉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其发展探析[J].世纪桥,2008.

[2]胡是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湘潭大学博(硕)论文,2013.

[3]李辉杰.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政法论坛.2014.

[4]王涛.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地方政府责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4.

[5]范丁元.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4.

[6]李栋,网媒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与应对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作者:侯德媛

第三部门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篇3:

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

摘要:公共管理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联系性十分明显,不论是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践范畴。第三部门作为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的范畴中有别于传统部门,发挥出的作用也能够在不同层面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民主政治的改革以及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此次基于公共管理视域下,对第三部门的功能、优势以及困境进行探究,为第三部门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域;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困境

公共管理与第三部门作为两个理论界的不同定义,吸引了大批学者对其进行探究。并且第三部门涉及到的学术范畴十分广泛,包含各个领域。这两者在发展中既有区别,同样也具备内在联系。本次研究将第三部门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公共管理视域下第三部门的功能、优势以及困境,实现深入探究。

一、公共管理视域中第三部门功能

(一)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部门凭借着自身优势,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第三部门作为独立的组织,属于非经营以及非政府机构,能够填补政府社会投资方面的不足,并针对就业状况提供大量的就业契机。依据国际标准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公民社会》中,调查结果以及涵盖面覆盖了22个国家,其第三部门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非盈利支出已经能够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4.6%,可见其规模庞大。如果将第三部门志愿者的贡献计入其中,非营利组织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将会大幅度提升,占整体就业比例的60%以上。

(二)提供公共服务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标准的提升,公共物品多元化需求逐渐扩张。第三部门能够提供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的基本需求。例如,美國50%以上的医院床位与50%的大学由第三部门举办;日本775%以上的大学由第三部门举办。可见,第三部门发挥出的作用以及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提供传统部门无法提供的服务内容。

(三)维护公民权利

第三部门具备维护公民权利的功能,在社会实践与发展中,第三部门能够约束政府行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两者在发展中,本就是相互作用的内容。第三部门拥有大量的资源,其中的研究团队能够提出专业化的民主政治建设意见,为政府的实际决策科学性提供保障。当然,探究第三部门的构成也不难发现,其中自由管理的社会生活逐渐养成了民主自由的理念,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依赖民主价值观念的养成。

二、公共管理视域中第三部门优势

(一)贴近民众

贴近民众,则更有利于第三部门发挥出自身优势。第三部门由民众自愿组织形成的以公益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组织,与政府服务职能相比较而言,第三部门则更加民主。第三部门的服务职能与服务理念最大限度上与公众自身理念相协调,在开展中具备一致性的特点,使得公众信任度明显提升。第三部门的构成,通常由具备相同价值观的个人与群体构成,能够将奉献、自愿作为主旋律,减少第三部门的运营成本,与民众及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发挥出更好的管理效果,实效性明显。

(二)行动灵活

行动灵活作为第三部门的重要优势,有别于传统部门的呆板、刻板的管理理念。基于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受到多条例以及法律规范方面的限制,在公共管理开展中过于强制,执行效率明显不足。而第三部门则不同,其能够依据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状况,对战略部署进行重新配置,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确保公共管理因素能够发挥出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灵活性的基本目标。现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更加繁琐。为充分应对这一状况,则需要发挥出第三部门行动灵活的优势,对公共管理事物做出快速的响应。

(三)勇于创新

创新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三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时,能够探索新的处理视角,发挥出创新性。但针对第一部门而言,则其开展公共管理,需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中规中矩的进行管理工作,墨守成规。而第三部门则不会受到过多的约束,能够在技术以及形式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成为当前社会体制变革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勇于创新的优势,既能够响应市场经济当前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能够为具体优化提供基础保障。

三、公共管理视域中第三部门困境

第三部门作为有别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独立组织,在开展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困境,这需要在第三部门的发展中,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具体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中国家无法为第三部门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其前提则是与社会属性以及社会条件保持一致性。这就需要国家经济、政府行为以及社会资本为第三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但是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其表现出的推动性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第三部门工作开展受阻。

第二,第三部门自身缺陷。结合当前第三部门的发展实际,其资金筹集明显匮乏,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资金比例较低,多数资金的筹集以及提供依赖于政府。这种现象的产生,造成第三部门自身独立性受到影响,执行与开展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主导因素丧失,独立部门无法发挥出独立性,使得公共服务实效性下降。

第三,第三部门发展缺乏活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经济水平差异明显,致使第三部门开展公共管理灵活性丧失。具体表现在,资金方面的匮乏,筹资渠道狭窄,无法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程度较低,第三部门得到的社会基础资源十分薄弱;政治民主化程度较低,第三部门获取的独立发展空间狭隘;法制建设不健全,缺乏对第三部门的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视域下,对第三部门的功能、优势以及困境进行分析,对第三部门的自身功能与优势的探究,能够加深当前社会层面对第三部门的理解,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困境分析,则需要引起深思,在未来的发展中探索第三部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段成.论第三部门发展视阙下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06):138-140.

[2]陆亚娜.政府与第三部门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171-173.

[3]桑艳军.第三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优化[J].晋中学院学报,2015,10(01):11-14.

(宋坪:云南省文山州委党校。)

作者:宋坪

上一篇: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论文下一篇: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