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2024-04-25

公共危机管理涵义(精选6篇)

篇1: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公共危机管理涵义【各地各级公选常考案例题或情景模拟题】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互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1、其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1)威胁主要利益或造成严重后果;(2)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3)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

2、应对或管理危机的四要点:(1)减少、缓解危机;(2)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控制危机;(3)回应社会与公众的需求;(4)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3、特点:(1)公共性;(2)突发性和紧急性;(3)高度不确定性

4、公共危机管理原则:

(1)时间性原则。第一时间及时采取处置手段,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

(2)效率性原则。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3)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运作,最低限度地降低损害。

(4)科学性原则。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合理利用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专家。

(5)合法性原则。

(6)安全性原则。

5、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与原则(如:翁安事件)

(1)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

(2)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3)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4)反思、自责。群众聚集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5)“切割”、问责。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6)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石宗源谈翁安事件启示:一是坚持信息透明。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识,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和细节,这样做大有益处。二是启动舆论监督系统。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的监督,翁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立即在网上回答了疑问,平息了民愤。三是启动问责制。实事求是地公开真相,问责不作为的干部,这正是我党实事求是优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6、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自然灾害类]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途中电话报告或安排应急办文字报告至上级)

(2)启动预案,科学调度

(3)抢救生命,降低损失

(4)组织资源,控制事态

(5)信息公开,回应社会

(6)慰问灾民(受害者),稳定公众。

(7)发出号召,社会支援。

(8)制定方案,恢复重建。

(9)树立信心,共创未来[加强防范,建立预警,应急体系]

7、防灾减灾

做到“监测严密、预警及时,防范全面、处置高效,救援迅速、救助到位,政策健全、保障有力”。

一要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类灾害监测网络,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二要进一步增强综合防范能力,全面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的防灾抗灾基础。

三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类抢险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四要进一步增强灾害救助能力。

五要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六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发动能力,抓好领导干部灾害管理业务培训。

8、怎样加强危机管理?

(1)重视一套预案。“凡事预则定,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要重视;

二要可行;

三要烂熟于心;

四要明确启动预案时间;

五要按预案处置。

(2)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二是军地结合,以地为主。

(3)抓好三制建设

一是体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政一把手总指挥,应急办负责日常事务。

二是机制建设。同一平面上怎样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机制。整合力量,成立不同的小组。(如杭州银行案)

三是法制建设。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

(4)抓好“七个环节”

一是领导要重视。应急管理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

二是队伍要健全。四支队伍:管理队伍要纵到底、横到边;专家队伍;专业队伍或叫兼职的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

三是手段(装备)要先进。

四是网络要健全。无缝隙的应急网络。

五是基础要牢固。(基层基础工作)

六是信息要公开。要主动、要及时、要准确、要坦诚、要有利(和平处置事件),要善待媒体。

七是警力要慎用。

★关于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屋山崩滑山体抢险救援:

1、市委书记、市长迅速赶赴现场,并召开会议,并及时上报国务院。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秩序维护、综合协调、善后工作,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

3、全面部署救援、善后、隐患排查等工作:

(1)应急指挥由市长统一指挥,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协助。

(2)继续全力抢救被埯埋人员。根据现场情况,重点实施打井施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救援井下工人。指挥部要组织精兵强将连夜拿出技术方案,尽快实施,科学施救。

(3)精心救治伤员。市卫生部门要组织最好的医护力量和设备,确保伤员得到有效治疗。

(4)合理调度现场救援力量,迅速整治灾区进出道路,保证抢险救援高效、有序进行。

(5)在初步分析基础上,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地质等专家对崩滑原因进行进一步论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情况和数据,供对灾害原因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6)加强险区气象预测,及时提供降雨等预测数据,提前研究崩滑体形成山谷堰塞湖险情的可能性,并结合可能发生新的崩滑情况,及早制定防范预案。

(7)立即开展险区及周边范围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预警。

(8)开展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空出五个重点:一是矿山;二是交通;三是石油;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四是地质灾害;五是食品安全。

4、实事求是,统一口经,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5、灾后重建。

★危机中的领导如何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结合“邓玉娇案”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怎么看】

当前,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危机传播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紧迫而重要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正是针对现在我国政务信息越来越公开,党的执政活动越来越民主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越来越走进平常百姓生活,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来的新要求。

可是,从我国近来出现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看,少数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意识淡薄,能力低下,面对“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呼而百万应”的现象束手无策,导致处置不科学、不主动,最终一步一步陷入被动。其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媒体特别是对网络一是有“无所谓”的心理而对网络麻木不仁,二是“本领恐慌”而远离网络,三是敌视网络、盲目打击网络。这样,就导致一批干部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焦虑”,比如边缘感焦虑、委屈感焦虑、危机感焦虑。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萌发与增长,网民对党和政府政策、法律的制定、重大热点问题、官员腐败以及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但是,网警和地方宣传部门苦于孤军作战,也使得我们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对于深陷危急之中的领导,要怎样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呢?其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即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是“变坏事为好事”的第一步。

具体策略是“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

1、坚持两个原则:即坚持尊重生命、平等宽容的原则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

2、把握三个环节,即:

①高层决策:

A.高层领导制定危机传播的等级,启动危机传播预案。

B.召集危机传播管理小组成员会,指定新闻发言人。

C.确定处理危机的基本思路,统一口径。

D.按照危机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准备较为具体的处理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E.以上工作应在24小时内完成。

②立即反应:

A.第一时间把已知的基本事实发布出去,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

B.立即收集现场信息,通过内部网站、电话会议等协调、动员、统一全体员工。

C.沟通相关部门、主管机构,了解处理程序和动态。

D.搜集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信息,从中提取焦点问题,准备答案。

E.采集公众信息,通过现场对话、热线电话、民意调查等了解公众关心的话题,准备解决方案。

③主动行动

A.动员相关部门,解答媒体和观众关心的问题,宣布目前采取的行动,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承诺不断更新信息。

B.修复形象

a.目标:一是削弱负面影响;二是修复与重塑正面形象。

b.运用三个法则:一是重建信任,其核心理念是“公众本位”。二是转移视线,其核心是设置新的议程。三是替罪羔羊,如李代桃僵,丢卒保车。

3、注意四个技巧:

①表态也是行动

②握紧“真诚”这张入场券

③让大家“看”到你的措施

④一种声音说话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新格局

1、网络政治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密切联系。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曾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问题,研究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所谓互联网政治,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这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说,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表现。

2、如何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1)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①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抢占先机。

②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让信息公开常态化。

③让社会公众与新闻宣传“同频共振”。

(2)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①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注意语言风格的亲民化、大众化、形象化和可读性】

②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事件的讨论应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做大做强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一方面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③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进真实。

(3)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①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

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有很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与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当然,相关执法部门和主管部门更要从制度上、技术上、法律上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用他律构筑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的监管,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情绪、民从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利用与防范并举、发展与规范并举、建设与监管并举、技术与法律并举、“官方”与“举报”并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牢牢把握主动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008年广西策论文】

现代社会,媒体被看做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全面渗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境外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施政情况和民生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普通公众运用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政府施政、了解重要信息等也越来越普遍。

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其深刻原因是:

第一、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建立透明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途径。媒体的作用就是向公众传播信息,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我们应该把重要的政务信息、政府决策第一时间公开于众,而不是一“捂”二“躲”三“推”四“压”,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群众理所当然有知情权,政府应该有信息公开的义务。而媒体正好扮演了政府与公众信息桥梁的重要角色。

第三、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媒体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和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媒体监督的最根本依据。媒体监督就是代表人民通过对事物的评价和批评,明辨是非、维护真理、伸张正义,促进事物的转化、影响事物的进程,从而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和支持媒体监督,学会在媒体监督中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媒体监督,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打交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于将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手段。

“媒体与政府两者应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媒体构成相对复杂,既有中央和部属媒体,也有自身管辖的媒体,还有一些跨地媒体和跨国境的外国媒体,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彻底转变既有的媒体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研究媒体,运用好媒体力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引导舆论、应对采访、接受舆论监督、驾驭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

一是对媒体认识上要有新高度。

二是政府信息要有透明度。

三是应对媒体要在坚持原则中有灵活度。特别是危机传播管理要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重点)

四是与媒体交朋友要有深度和广度。

五是规范和监管媒体要有硬度。

六是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力度。

七是加快地方媒体发展要有速度。提升本地媒体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本地媒体影响上面和外面的媒体,通过本地媒体交外地媒体朋友。

★怎样避免突发事件成为危机?【2008年广西厅考、2009年杭州局考案例分析题】

危机传播管理的三大对象是:单位内部、媒体、公众。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信赖的公众形象。

2、决不说谎,说谎就是自掘坟墓。

3、对受损失的人表达关切。

4、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此事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1、“以人为本”的涵义(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2、“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的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

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

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3、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么办?)

①要做到“四个着力”(详答)

A、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着力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C、着力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着力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②也要做到“五个统一”(略答)

A、把支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保障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统一起来;

B、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

首先,把执政公民的理念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上。

其次,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C、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

D、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

E、把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统一起来。

★为政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What:

这是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问政于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问需于民”就是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坚持“三问”,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HOW:

①首先在问。问就是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

②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③要求我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公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④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人民、紧紧依靠人、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当前实际看,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思想问题:

①克服“轻民”思想,关键是要允许百姓的批评之声、不平之声、争议之声。

②克服“官本”思想。

③克服“唯上”思想。

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9年湖北厅考策论试题】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2、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决策理论

第一、决策理论

1、理性决策理论:亦称为科学决策理论,它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理性决策是一种遵循“完备性”要求的决策理论,它不单指领导在决策中要有理性,而且企图用理性原则统驭一切,一切都纳入理性框架之中,因而是一种传统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它主要是从“决策应如何做”而不是“实际如何做”的角度研究决策制定的,它是对以前单纯经验理论的重大突破,对此,我们应有个全面客观的理性把握,并把理性决策意识,正确地应用到现实决策中去。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提出,即在批判理性决策理论“最佳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满意原则”。(草堆中找缝衣针)。

3、渐进决策理论(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其特点是(1)渐进主义;(2)积小变为大变;(3)稳中求进。(青蛙冷水→开水煮死,不跳)

一般说来,这一理论比较适合稳定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从整体上说比较好的现行政策。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时,渐进决策所主张的修正和缓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的根本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有时需要采用渐进的决策方式,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此理论是直接针对传统性决策理论的缺陷,根据实际政策制定的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做”而不是“应如何做”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具特色的政策制定理论]。

4、综合扫描决策理论。是社会学家特依·埃特奥尼提出,其现实立足点是既要突破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困难,又要补救渐进决策理论的不足,把两种理论中决策规律和现实要求的合理成分进行联接融合,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提高作出好决策的可能性。

它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理论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决策目标,同时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分析。

第二、现代决策体制构成:特点——整体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其中,科学化——现代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硬技术”,也要利用社会心理学成就的“软技术”。

其构成:(1)决策决断系统;

(2)决策智慧系统;

(3)决策信息系统;

(4)决策监督系统;

(5)决策反馈系统。

第三、决策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2)综合权衡,拟定方案→(3)评价论证,择优决断→(4)实施执行,监督反馈

原理:A、避免“雷布森”选择(“信息不完全,视野局限性”)

B、避免“布里丹”选择。(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C、两蒙理论。即“满意决策”。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决策者。]

第四、决策执行行动计划方案的拟定【广西2008年厅笔试考案例题】

内容为6个“w”

1、what 达成目标是什么?

2、why,为何要采取这次行动?

3、when,何时完成这些行动?

4、who,何人负责实施这一行动?受何人领导可指挥何人?

5、where:在何处或由何部门实施这些计划,自何处得到配合?

6、How,如何实施这些行动?

要遵循的原则:

1、切实可行原则;

2、留有余地原则(估计困难,机动灵活);

3、统筹安排原则;

4、讲究效率原则。

执行过程中,leader要做好指挥、协调、控制三方面工作:指挥必须集中统一(只有一个指挥棒)(兵权贵一);协调主要是纵向、横向和纵横、交叉协调;控制主要分为预先、事后、动态和目标控制。

★营造干事创业的执行力文化[纳入政府执行力之举措之一。

1、认识构建执行力文化的重要性。此处“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单位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和总和。(亦指 组织文化)。

2、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

3、建立开放真诚的沟通渠道。

4、注意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决断艺术:

1、权衡目标,协调矛盾。

2、分类对待,把握关键。

3、集思广益,善于决断。

★决策的基本方法

1、经验决策法(反面教训也是经验)①经验判断法②观察判断法③经验综合法

2、模拟决策法;

3、方案前提分析法;

4、决策树方法;

5、程序决策法

★决策的组织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鱼缸法;

4、哥顿法;

5、对演法;

6、名义群评法;

7、电子会议法。

★领导决策八步法【结合决策的三圈理论,具体见后面相关知识点链接部分】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

第三、价值准则(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拟定方案

第五、方案评估

第六、方案选优

第七、试验实证

第八、全面贯彻实施

本篇文章来源于 青年人网公务员考试中心 原文链接:http://gwy.qnr.cn/gx/gonggong/guanli/20110107/34827_2.html 结合实际谈领导干部人才观【结合案例考】

1、爱才之心

2、识才之眼

3、用人之能

4、容人之量

5、寻求人才之渴

6、引进人才之法

7、培养人才之道

8、激励人才之术

9、举荐人才之德

★★请你谈谈你怎样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1、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2、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3、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4、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1、why?

①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②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③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落到实处;

④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有效改变领导作风;

⑤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就是服务”。

2、怎样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时代发展新要求新挑战的深入把握,体现出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层思考的战略眼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在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即把握规律和趋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②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善于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利益的冲突,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A、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进行再调节。

B、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不断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整个社会宏观层面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C、要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竞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机制等。

③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掌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结合下面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一题来细化)

④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预警机制。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

B、建立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

C、建立延伸至基层、真实高效的重大事件和复杂情报传递与预警机制。

D、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比如:当前,从宏观上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要辩证看待、“危”中求“机”

微观上看,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怎样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是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1、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3、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

4、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5、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

6、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

7、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结合实际谈谈领导班子建设的原则和途径【湖北2009年厅考笔试题变形、2009.9辽宁厅考笔试题】

各级领导班子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治国利民使命的践行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责任。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和政府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其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政领导班子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核心,其地位、作用、职责可概括为:一是把好方向;二是抓好大事;三是选好干部。

意义: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3、是各级领导班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则或方针:

1、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必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3、必须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

4、必须牢牢把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必须注重改革创新。

总体要求: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

基本途径:

1、要以加强理论武装、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愿景目标。

2、要以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提高整体功能为重点,形成优势互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架构。

3、要以加强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为核心,形成科学、民主、法治的高效运行机制和规则。

4、要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领导班子作风为保证,形成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的良好团队氛围。

5、要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理论和规律的研究。

★班子结构复杂,长期不团结,少数同志公开同您叫板,工作推动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您怎样当好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上海市2008年厅考面试题变形】

1.牢记一个总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坚持两个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工作方法的“二八制”。

3.做到三个带头:带头讲团结、带头讲奉献、带头到“一线”。

4.自觉四个修炼:

心胸宽广:比草原更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辽阔的应该是一把手的胸怀。

创新思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任人唯贤:“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或“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或“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公道正派:“公生明,廉生威”。

5.提升五种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心中要有三张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方或某某事业规划图,即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媒体是第四权力)。

6.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二是自律意识(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三是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国际意识(世界是平的);五是竞合意识(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六是全局意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你刚刚上任,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当好副职?【2009湖北厅考笔试变形题】

1.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要干事,更要干净。(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2.把握好两个“磨”字:

一是琢磨,即琢磨工作

二是磨合,即磨合关系

尽快进入角色,让大家从心理上、情感上接纳我,要培养我自己对新单位的归宿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同感。

3.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与正职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是组织原则,做到“到位不越位、揽事不揽权、补台不拆台、争气不争功(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绩昭人)、服从不盲从、尊重而不逢迎”。

二是与副职的关系:帮忙不添乱。

三是与下属的关系:尽心不偏心、放权不放任。

4.做到“四多”:多学、多看、多思、多干。

【第二思路---怎样当好副手

副职干部是单位高层领导的成员之一,是正职的助理,是受正职委托分管事务的负责人。副职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怎样才能当好副职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甘于“寂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化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甘于“寂寞”,需要一种豁达,一种气度,更需要一贯的修炼。不亢不卑才能神智清醒;不贪不沾才能坦坦荡荡;不吵不闹才能有所作为:不哀不怨才能忘记小我。

二、善于“站位”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要当好副职,必须明确自己的配角身份,善于站好位置,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越位”是指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副职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三忌:一忌抢帅位。副职既要放开手脚,行应行之权,尽应尽之责,但不能超越权限,该由正职作主的事决不私自当家。二忌挤将位。副职之间是各有分工的,各自分管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能干预、插手其他副职的工作,或者到处乱发议论。三忌占士位。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放手让下属去做,让他们有职有权,不能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级干预。

三、乐于“补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班子集体或正职、其他副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尊重别人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客观上也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副职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乐于“补台”。当正职出现失误时,切忌冷嘲热讽,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让正职难堪,以抬高自己,而应当为正职分担压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树立正职权威。当其他副职出现失误或遇到困难时,不能看人家笑话,更不能落井下石,而应主动帮其分忧,巧妙地帮其纠正。

四、诚于“辅佐”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忠心辅佐正职,这是检验一个副职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同一个班子中,一把手与副职同坐一条船,可以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作为副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诚于“辅佐”正职。一是维护正职权威要诚。副职要宣传正职的优点,扩大影响;不把正职推到矛盾焦点;单位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补台”。二是当正职参谋要诚。要顾全大局,出以公心,向正职反映实情、真情,切忌为了一己私利,向正职出歪点子、瞎点子、馊点子,以假情况去干扰、左右正职的思路。三是抓工作落实要诚。当决议形成后,无论自己在讨论中所持意见如何,副职都要毫不迟疑地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实现正职和领导集团的意图,而决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喜、怒影响决议的贯彻执行。

五、巧于“协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所以副职要注意搞好协调,促进团结,与上下共同唱好“团结歌”。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主动、及时、妥善、满意。要重点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对上,要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多维护、多服从、多沟通、多成事,善于争取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对下,要注意引导和服务,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多宽容,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内,要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多尊重、多默契、多商议、多支持,处理好与其他副职的关系,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外,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多交往、多联系、多协作、多配合,力争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六、妙于“争气”

俗语话“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而且总是“功没过存”,往往是成绩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副职所处的地位更应“争气不争功”。只有争气,才能减少过失;只有争气,才能扬眉吐气;只有争气,才能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来。如果不争气,不学无术,仰人鼻息,碌碌无为,那势必被历史所淘汰。副职妙于“争气”应体现在:首先是以才感人。通过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其次是以德服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次是以绩昭人。通过实干、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正职交给的任务,积极履行好职责,创出卓越的政绩。

七、循于“适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万物皆有度,“适度”诸事皆顺,“失度”就会失道。所以,“适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身为配角的副职更要循于“适度”,把握分寸。以下几方面尤应注意:尊重而不奉承,既要尊重正职,但又不能阿谀奉迎;服从而不盲从,既要服从正职和领导班子正确的决定,但又要有主见,创造性地执行;揽事而不揽权,既要尽职尺责多干事,但又要防止越权;谋事而又不独断,既要善于分析问题,当好正职参谋,但该请示的要请示,不能擅作主张;谦虚而不怯弱,既不能不懂装懂,但又不能缩手缩脚,谨小慎微;纠编而不过当,既要巧妙地纠正正职和领导班子的偏差,但又不要矫枉过正;有才不显才,既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但又不要好出风头、锋芒毕露,适当地扮演大智若愚的角色。

八、从于“全局”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要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必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副职分管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副职对正职负责,也就是对全局工作负责。所以,副职要从于“全局”。一是要养成顾大体、懂全局的优良品格,树立领导集团整体功能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要关心全局、了解全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清形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地服从全局。三是服从全局、维护全局,副职在处理分管的工作时,要自觉地从全局出发,尤其是当分管的工作与全局有矛盾时,不能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必须维护全局的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

公开选拔考试:关于“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2005年、2009年湖北,008年广东厅考笔试题,此题必考!!】

1、概念:

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单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它不是简单的“民主”加上“集中”,亦不是指先民主、后集中两个过程,而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只有一个过程,即“集中”过程。如果采用民主的手段,少数服从多数,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就标志着民主集中制程序的完成。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3、作用:

①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②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时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③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党内团结,促进党内民主,从而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最爱国的统一战线。

④有利于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内执政地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4、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②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③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④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⑤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答题第二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①要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党的会议和在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决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

②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意见,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③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为此,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决议及时传达给下级党组织和党员;一些重大事情应在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要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④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与集中时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统一;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

⑤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做到“四个服从”: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2009湖北厅考笔试题】

【答题要点】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第二、重要性与必要性:

(1)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都体现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民主集中制也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共产党长期违背民主集中制,最终放弃民主集中制。因此,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巩固发展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讲团结,讲统一,讲大局,是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使党真正成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团结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与党内生活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执行得不好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全体党员真正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便不可能使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不可能及时通过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抵御、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清除消极腐败现象。

(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各项决策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正确性。即使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能比较及时地发现和纠正。

第三、存在的问题(简述之)。

第四、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3)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4)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5)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谈谈你工作中最得意的民生之举,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经验及教训何在?【常在面试题中出现,亦可在笔试中变形出现】

【此题需平时思考透彻,条分缕析,观点正确,打动考官,发人深思。最好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角度,通过感人事实,让考官看到一个目标明确、克难攻坚、敢于负责、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宣传文化类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哟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A、理论创新B、培养理论家C、全民教育D、做好意识形态工作E、繁荣社科。

(2)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2009年5月杭州副局级考试面试题】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A、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结构社会正气。

B、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C、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D、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E、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F、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L、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I、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太极普及。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A、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B、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C、加强对个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D、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6)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A、要坚持“双百双为”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B、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D、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F、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G、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篇2: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基本内涵:公共危机管理应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防、预控、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生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特征:①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②公共危机的可预防性——通过监测危机管理对象,采取预防措施,可防止危机爆发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

③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

④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置具有应急性;

⑤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以强制力作为管理的基础;

⑥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和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⑦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和预案具有不确定性;

⑧公共危机管理要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⑨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⑩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国际性。

2、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内容是什么?

答:①信息收集子系统;②信息加工子系统;③决策子系统;④警报子系统;⑤咨询子系统。

3、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难点是什么?

答:①决策;②人员配置;③物资调配;④协调沟通。

4、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恢复机构的正常运作;②资料记录与保存;③事故调查;④清算损失;⑤补偿损失;⑥稳定人心。

5、简述公共危机管理评价的目的。

答:①确认危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如何,以确认危机的实际损失程度;②基于已经取得的危机信息,判断危机进一步恶化或扩散的概率有多大;③确认危机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其影响程度如何;④确定利益相关者未来可能对企业做出何种反应,其变数如何。

6、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树立哪些正确的危机管理理念?

答:①全局性的宏观决策理念;②科学决策理念;③公开透明的决策理念;④事前决策的理念;⑤效率至上的决策理念;⑥沟通交流的决策理念;⑦技术创新的决策理念。

答: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②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③树立“平战结合”的理念; ④树立“协调一致”的理念;⑤树立“科学有序”的理念。

7、简述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作用。

答:①能够增强危机决策的科学性;②能够增强应对危机决策的时效性;③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规范性;④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权威性。

8、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策略有哪些?

答:①危机中止策略;②危机隔离策略(1危害隔离2人员隔离);③危机消除策略;④危机利用策略。

9、公共危机管理善后处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公共危机后的安抚机制;②公共危机后的转变机制;③公共危机后的重建机制;④公共危机后的社会心态恢复机制;⑤公共危机后的社会调整机制。

10、公共危机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篇3: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 政府是信息公开的承担者。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知情权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 危机会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 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 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反馈。因此建立公众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的建设者。

第二, 政府是危机处理的指挥者。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上, 政府能组织力量建立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反应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管理系统, 将各部门协调制度化, 以保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判断, 统一指挥, 统一行动。政府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潜在伤害, 控制危机局面, 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安全并维护社会安定。

第三, 在危机中突显“服务型政府”本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府正从一个“无限管治”的统治政府转变成一个“有限责任”的服务政府。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 不可预知的复杂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市民社会力量的增强, 政府应积极寻求公民社会组织承担公共管理, 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此外, 政府还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二、提升政府领导者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力的途径

能否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 不仅在于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更在于政府部门的领导者提升其领导力, 加速政府部门正常有效运转。政府领导干部作为公共危机的应对者, 应着力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 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管理的能力。加强领导干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以科学的培训方法为指导,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培养:

1、提升危机意识。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首先要有危机意识, 应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 应明确风险与危机识别不能满足于一次性活动, 而是要经常动态地进行以应付不断变化的形势。

2、建立预警机制和危机识别体系。

领导者应及时收集各种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 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 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 敏锐地洞察危机中隐藏的机遇, 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

3、强化危机处理能力。

危机治理往往有多种思路, 要针对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最优理论等多种思维模式, 沉着冷静地抓住主要矛盾;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解决方案, 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政府高官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亲临现场, 安抚受害者和相关工作人员, 激励工作人员的士气。

4、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 危机管理要保证信息的传递准确、及时, 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公众支持, 强化沟通与媒体管理, 树立良好危机形象, 从经济、社会、国际、国内等各方面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

5、实现危机管理法制化。

危机管理的法制化能详细规范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以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 同时也很好地限制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 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遭到侵害, 从而提高危机管理效率, 减少灾害损失。

6、提升善后处理能力。

善后处理要力争高效、公正、公平, 保持政府的公信力。推行事故问责制和引咎辞职制, 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行政、经济甚至法律责任。所谓“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政府官员通过举一反三, 改革现行管理制度和机制并从根本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杜绝类似危机发生。

总而言之, 公共危机管理需要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 把危机的风险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 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应对复杂局势能力的必经之路。

摘要: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今天, 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在社会公共危机处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政府工作驾驭者的政府领导在公共危机处理方面亦有巨大作用。为了成为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为了能把公共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 为了社会政治、文化的稳定, 政府领导者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力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希斯, 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二版;

篇4:浅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问题;对策

一、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增长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此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尤其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再加上境外分裂势力和国内不法分裂分子的勾结和蛊惑,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带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样也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曾这样说: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①。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预警、防控以及机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仍还存在着如下薄弱的环节:

1.预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应急协调性差

戴维斯·杨曾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的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②显然,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保障预警防范机制的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分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很多明显的信息都没有被应急管理部门捕捉到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同时,公共危机管理的各应急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系统的沟通,这样就使得预警信息因部门分割而不能准确检测出其潜在的威胁和真正的意图,因此政府就无法正确认知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有效的提供预警,从而延误采取应对措施的最佳时机。由此暴露出昆明市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和部门间应急协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

2.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防控力度不够

应急队伍的建设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政府为应急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仍旧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安保人员不足。安保人员是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最核心因素。从事发现场来看,现场安保人员严重不足。从歹徒持器械集结到开始打砸,现场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盘查和拦截,以至于后来歹徒可以轻易冲进人群,实施犯罪,造成大量无辜群众的伤亡。

其次,警察配备不力,实战素养不高。事件爆发时,现场的警察和第一时间赶来支援的警察基本上都没有配备枪支,当面对疯狂的歹徒时,警察只能以棍棒等来与歹徒对抗,以至于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服歹徒和控制住局面。另外,在警察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住歹徒。其原因除了警察装备不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警察的实战素养不高。据事后提供的伤亡名单来看,每次事件都有大量的警察伤亡。

3.定位过高,工作被动

中央对应急管理机构的定位过高,忽略了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使得在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时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应急管理机构不仅级别低而且权利小,其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时,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政策和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各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延误。

其次,政府对应急管理机构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对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也没有指定具体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辅助,这就造成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应急部门时不能实现协调联动,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影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急管理机构不是专门化的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发挥的职能有限。该机构中也缺乏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人才,制定的《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具有很大的笼统性。

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改善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在社会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过程。

1.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增强反危能力

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是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工作。第一,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检测网络系统;第二,增强相关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危机辨别意识,经常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和检验应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第三,做好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第四,各应急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机制。

2.完备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应急响应机制和防控机制的漏洞,才使得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造成悲剧的发生和危害性的扩大。首先,在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的同时,加強警力对外围环境的巡逻次数、巡查力度,以及安装警情自动报警系统等,增强监控能力;其次,建立语音疏导系统和专门的疏导人员,提升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危机能力和素质;最后,还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安保人员的装备和实战素养。以此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总结和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提高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之所以说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不具有专业化,不仅仅是指其职能的独立性和职权的扩大化,还主要有专业人才的缺乏。应急管理机构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吸纳大量的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应急管理队伍,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效率以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才可以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可以真正的从容不迫的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

4.重新定位应急管理机构,调动工作的主动性

公共危机事件的开展,离不开警察、消防、医院、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而应急管理机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起到编撰应急预案、牵头以及统筹协调各部门等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管各部门的事。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要提高其级别,扩大其权利。因为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事件处置时,由于级别低和权利的有限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其他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延误,因此要提高其行政级别和扩大其权利。

其次,在法律法规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应急管理机构承担着预防和处置地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任,然而由于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其在工作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在处置和预防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最终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习近平.对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批示,《长沙晚报》第1版,2014年3月2日。

篇5:公共危机管理作业、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报告

题目:肯德基连锁快餐店公共危机分析 姓

名:赵瑞新 学

号:20***9 年级专业:13行政管理2班

指导教师:符海玲

完成日期:

2016年06月10日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3

(二)、论文思路和意义.......................................................................................................3

(三)、研究方法...................................................................................................................4

二、肯德基在中国...........................................................................................................................4

三、危机案例分析...........................................................................................................................4

(一)、肯德基冰块事件.......................................................................................................4

(一)、具体事件...........................................................................................................4

(二)、回应措施...........................................................................................................4

(二)、速成鸡事件...............................................................................................................5

(一)、具体事件...........................................................................................................5

(二)、应对措施...........................................................................................................5

(三)、苏丹红事件...............................................................................................................5

(一)、具体事件...........................................................................................................5(二)、应对措施.............................................................................................................5

四、肯德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

(一)、个案分析...................................................................................................................6

(一)、冰块事件...........................................................................................................6

(二)、速成鸡事件.......................................................................................................6

(三)、苏丹红事件.......................................................................................................7

(二)、肯德基公共危机现状.............................................................................................7

(三)、肯德基潜在危机预测.............................................................................................7

(一)、传统快餐业的冲击

.........................................................................................7

(二)、食品安全...........................................................................................................8

(三)、媒体形象的塑造...............................................................................................8

(四)、连锁店的管理...................................................................................................8

(五)、食品源的采购...................................................................................................8

五、公共危机管理方案...................................................................................................................8

(一)、肯德基危机的预防措施...........................................................................................8

(一)、转型为健康专家...............................................................................................8

(二)、提倡均衡饮食

...............................................................................................8

(四)、全力打造“新快餐”.....................................................................................8

(二)、肯德基危机的应急措施...........................................................................................9

(一)、建立危机处理预案..........................................................................................9

(二)、日常培养贯彻安全理念..................................................................................9

(三)、肯德基危机的响应方案...........................................................................................9

(一)、危机响应战略...................................................................................................9

(二)、危机响应的目标...............................................................................................9

(三)、危机响应的功能...............................................................................................9

(四)、肯德基危机的善后处理.......................................................................................10

(一)、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危机处理方案.........................................................................10

(二)、认真总结危机.................................................................................................10

六、结语.........................................................................................................................................10

肯德基连锁快餐店公共危机分析

姓名:赵瑞新班级:13级行政管理2班 学号:20***9 摘要:肯德基作为一家著名的快餐连锁店,已经遍布了多个地方。肯德基除了赢得更多的商机外,也不断面对更多危机的发生,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危机公关变得尤为重要。将已经成熟的危机公关机制应用于企业一直是其面对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更多的商机。本文通过概述肯德基面临的危机现状,对具体案例对比分析,并结合其他危机公关文章的观点,探讨肯德基公关存在的问题,提出肯德基公关的相关建议。关键词:公共危机、肯德基、应急、危机处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食品业的迅猛发展,产品复杂性日益增加、产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需要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渐渐发达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危机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就业、提升我国美食文化地位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食品企业安全危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据统计,近三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超过原先的两倍之多。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课程,了解到了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知识。为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对一家餐饮企业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危机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论文思路和意义

食以安为先,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的重要热点议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已经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面对突然爆发的事件,有些企业能有效地化解危机,能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和公众、政府、工商、媒体等进行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危机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去和相关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变“危机”为“商机”,与此相反,不成功的危机处理,则会将企业置于极其不利的位置,甚至走向破产。因此,企业要想发展,走向更高的舞台,不被市场淘汰,就要“居安思危”,学会怎样正确应对突发的危机。通过了解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能使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从容应对、游刃有余。除此之外,3

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特点与对策,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危机、处理危机时能得到理论层面的参考价值;还可以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借鉴,帮助企业或正处于危机中的企业进行正常的经营战略的整体运作,提高其经营信誉与组织形象,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复杂的今天,化险为夷、脱颖而出

(三)、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所谓“前车之鉴”,“以古鉴今”,案例分析无疑对寻找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时代创新性的危机公关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肯德基危机公关处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来完善论文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

二、肯德基在中国

肯德基全球总部设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肉餐饮连锁店,1952年由创始人山德士先生创建,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拥有该品牌。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到现在,来到中国已经21年了。肯德基在中国的21年,是“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21年,是“为中国而改变,全力打造‘新快餐’”的21年。21年来,肯德基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把最贴心的服务回馈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如今中国肯德基已在450个城市开设了21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

三、危机案例分析

(一)、肯德基冰块事件

(一)、具体事件

央视报道称,记者分别从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的门店购买食用冰块,并抽取马桶水箱水样品一同送往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的菌落总数均超标,其中肯德基食用冰块菌落总数高于国家标准19倍,高于马桶水箱水12倍。这一事件迅速以“肯德基冰块脏过马桶水”的形式为全国消费者所知,对肯德基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回应措施

肯德基官方微博便做出了回应和道歉,是涉事的三个品牌中最快做出回应的,且

当时的回应措辞已经得到大量网友认可;肯德基举行“雷霆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半年以来对食品安全管理升级行动的落实情况,表达了对肯德基相关食品安全的信心。此外,网络上不少论坛对此事展开讨论时,不少消费者都被引导相信“马桶水是自来水,本来就很干净”、“愿意吃肯德基冰块,不会去喝马桶水”“央视报道过于夸大”等观点。其中,肯德基的企业软文或者危机公关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该门店冰块的销售从未中断。

(二)、速成鸡事件

(一)、具体事件

“2012年11月23日中国经济网报道披露,作为肯德基鸡肉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培育雏鸡到成品鸡只需要45天,此事一经披露,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反响。当日粟海集团办公室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肯德基于当日下午6点19分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称,公司在粟海集团的采购量仅占总采购量的1%,过往食品安全记录正常,公司将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调查和处理。此言论招致网友、媒体的强烈不满。

(二)、应对措施

媒体报道肯德基鸡肉为速成鸡时,肯德基坚称自己的食品安全可靠,其供货商完全合法、合格,“速成鸡”也完全符合国际家禽养殖标准,希望广大消费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此事,不要被好事之徒利用。然而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果。

(三)、苏丹红事件

(一)、具体事件

2005年3月15日,肯德基热销食品“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一号”成分。显然,对于这家在中国已拥有超过1000家分店的连锁快餐巨头,在作为其拳头产品的鸡肉类食品上出现这样的质量事件,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信息时代,资讯的传播速度惊人。“肯德基涉红”一时间成为爆炸性新闻,各大媒体纷纷谈“红”色变,一阵苏丹红风暴席卷中国。(二)、应对措施

在“涉红”事件的后期,肯德基成功地把媒体的注意力从肯德基产品转移到对“苏丹红一号”来源的关心上,同时表示积极配合调查,这个“高招”帮助肯

德基迅速脱离“苏丹红”的泥潭。于是,在尽力表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之后,肯德基开始了对四款“涉红”产品的促销活动,最高降价幅度达到3折,此后,肯德基的销售逐渐恢复元气。

四、肯德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案分析

(一)、冰块事件

总体来说,肯德基(中国)公司具有较高的危机管理水平,在这一事件中,其有效的危机管理将危机控制在了较小范围内,有效减少了对企业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公司形象。但同时,在此次危机公关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改进。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卫生安全危机的发生的措施,企业前后口径不统一,在之后的官方回应中,肯德基显得比较傲慢是质疑并不是合作。事件发生在食品行业,卫生问题十分敏感,肯德基应邀请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其卫生进行权威认证,而非只进行内部调查。

(二)、速成鸡事件

首先,措辞不严谨。当媒体报道肯德基鸡肉为速成鸡时,肯德基坚称自己的食品安全可靠,其供货商完全合法、合格,“速成鸡”也完全符合国际家禽养殖标准,希望广大消费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此事,不要被好事之徒利用。这份申明其实已经违反了危机公关攻略4S原则中的“倾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出现危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急于辩解。其次,态度不真诚。整个“速成鸡”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傲慢的肯德基。再次,卸责式道歉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面对上海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数据,肯德基第一次发表了姗姗来迟的道歉。但是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肯德基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先拿供应商开刀,中心思想就是: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我的管理严格,食品安全,信誉良好,出现速成鸡问题主要责任还是中国供货商,我们已经中断了与这批供货商的合作,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妄图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企业,保全自己。最后,拖延时间。肯德基在此次事件中还采取其惯用手法“时间战术”。对记者提出的实质问题一律回应“见最新微博说明”。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慢慢淡忘此事,显然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三)、苏丹红事件

肯德基的这次“拯救”计划还不够完美。有专家认为,缺少国内权威的帮助正是肯德基化解危机不够到位的地方,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显然更需要来自国内权威部门的声音。另外,肯德基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仍然不算畅通,虽然它承认事实并适时发布消息,但仍有记者和索赔的消费者不能及时从肯德基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肯德基成功地把媒体的目光引向了“苏丹红”的来源,但这也正体现出它对辅料供应商管理的不善。

(二)、肯德基公共危机现状

(一)、管理缺乏危机预警机制,未在第一时间着手处理

众所周知,危机发生的首次公开报道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媒体对危机的看法和做法。但是肯德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任何应对危机的预案。在危机爆发后,才想到采取一些临时性补救措施,这样造成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至之将企业“置之死地”。

(二)、在危机处理过程的沟通中,存在多处误区

危机应对的成功80%在于沟通。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已经不存在任何“ 秘密”。可一些肯德基决策者带有侥幸心理,采取鸵鸟政策,在危机来临时,没有本着迅速第一的正确处理原则对危机做出相应的行动和反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告知事实真相,不主动坦诚错误,逃避责任,也不主动与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进行真诚的沟通。导致被动地回应,被媒体和公众牵着鼻子走,最终的结果是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另外,在危机发生时, 企业往往会忽视了及时对内部员工通报情况, 由于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口径,谣言和猜测往往会由内产生并向外传播,扩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

(三)、肯德基潜在危机预测

(一)、传统快餐业的冲击

肯德基是西方的一种快餐,对于中国来说,可能会面临传统饮食的挑战,在消费市场上会面临竞争压力。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中国的法律法规的限制。

(二)、食品安全

肯德基的公共危机案例都和食品安全有关。可见,食品安全和食品企业息息相关。

(三)、媒体形象的塑造

负面新闻,会降低企业的影响力,对企业的营销带来不好的影响。

(四)、连锁店的管理

肯德基机构庞大,对于管理,不仅有店面内部的管理还有各个连锁店的管理。需要又统一的规章和制度,这就难免产生一些潜在的风险。

(五)、食品源的采购

食品采购的渠道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原料价格的风险。应确保供货渠道。

五、公共危机管理方案

(一)、肯德基危机的预防措施

(一)、转型为健康专家

随着健康观念的加强,中国消费者认识到洋快餐易导致肥胖,并把其称为垃圾食品。如果把这种观念不断扩展,必然导致肯德基的顾客大量流失。针对这种情况,肯德基可以制订了一系列的健康策略,由被人们定义为高热量、高脂肪的形象转化为健康专家。

(二)、提倡均衡饮食

中国消费者可能会对西式快餐食品营养产生疑虑,可通过权威机构的鉴定,正式地促成肯德基品牌形象向“均衡营养、健康生活倡导者”的转化,消除消费者对洋快餐不健康、不营养、易导致肥胖的不良印象,树立快餐行业标准。

(四)、全力打造“新快餐”

“传统洋快餐”产品种类少,选择有限,且以油炸食品为主,高热量、高脂肪,蔬菜品种少,西式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应开发“新快餐”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融合进来,采取多重烹饪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提倡均衡营养,打造中

国模式的食品安全体系。

(二)、肯德基危机的应急措施

(一)、建立危机处理预案

作为一家食品企业,肯德基对于食品卫生之类的社会危机无法避免。然而,危机意识和完善的化解预案,让肯德基每次遭遇危机时,能从容应对。了解现行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企业将会遇到的问题,制定紧急预案。

(二)、日常培养贯彻安全理念

不仅仅领导要有危机意识,所有员工也要具备这样的意识。企业里任何一名员工都可能因失误而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形象,不影响公众对企业的看法。长久的运营系统必须考虑危机出现时的情况,并体现在日常操作的基本要求之中。应时刻牢记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原则。

(三)、肯德基危机的响应方案

(一)、危机响应战略

应做好危机响应战略,做好应对措施。对于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要做好相应准备。成立专家小组积极应对。

(二)、危机响应的目标

做好危机响应目标的应对,明确所要处理的危机的目标。肯德基应选择专家评估小组,对危机进行响应。

(三)、危机响应的功能

首先,要对所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评估,明确等级。然后,积极选取应对方法,及时做出回应,减少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再次,应启动安全保护措施,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人员伤亡。最后,应积极调度资源,应对企业面临的突发事件。

(四)、危机响应的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危机后援团队以及专家处理团队,和当地医院和质检中心做好沟通。然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应急响应体系的积极实施。再次,应该和媒体做好积极的沟通,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四)、肯德基危机的善后处理

(一)、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危机处理方案

对企业来讲,准确判断在危机进行当中和危机发生以后所做决策的效果是很困难的。企业应该根据危机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主要公众和媒体的观点和行为,并不断对企业的活动和决策做出必要的修正。

(二)、认真总结危机

重塑企业形象。危机的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公司形象受到了影响,公众对公司会非常敏感,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影响。首先,进行危机总结、评估。其次,对问题进行整顿。第三,寻找商机。

六、结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食品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食品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以及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比其它的企业更容易发生危机事件。如果不及时开展危机公关,企业就有可能在冗杂的食品行业中被淹没。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危机沟通在食品安全危机公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做好了针对媒体的危机公关策略,则可以说是危机管理成功了一半。食品安全危机中的媒体公关也不是万能之策,企业不能对媒体公关盲目信任,把企业在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时的所有筹码都压在媒体公关上。企业要杜绝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最根本的是要把好食品质量关,安全的优质食品才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另外,培养内部员工的危机意识,实行全员公关,也是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篇6:公共危机管理

考核归档材料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行政管理 班 级:行管131 学 号:1302010245 学生姓名:陈兴宝

任课教师: 安志放 期末成绩:

2016年6月10日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学习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学习,收获颇多,弥补了许多我知识上的不足。但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老师所讲的众多案例,也引发了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学习此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和简单的看法。

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公共危机管理”。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危机管理机构不断增加

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众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增强

经过期作废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各类公共危机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媒体公开事实信息,走向成熟

危机发生的同时媒介要起到正确的作用,起初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没有准确的报道相关信息,导致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手机、互联网等夸大其辞传播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如今媒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在公开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危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危机教育体系极不健全

现如今公共危机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中极少涉及危机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极不健全,缺少危机教育,就会缺少危机的意识,进而在面对危机时缺乏“危机应对能力”,手足无措,一切日常积累的知晓与不知晓的防范知识瞬间空白,当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密集爆发,政府没有一项决策要建立危机教育机构。企业的危机教育基本上是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危机教育也基本上是个人安全教育,缺乏公共危机教育。政府的公共危机教育也基本上是一些危机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告诉他们如何管理和应对危机,根本没有普及到全体公务员和公众,所见所闻最多的也不过是森林防火的宣传,除此之外,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任何大的作为,只等危机发生了,作补救处理。社会舆论宣传倾向于“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甚至有意识地掩盖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危机„„这些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抗风险”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二)公共媒体缺乏正确向导力度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媒体会选择一些能够提高收视率的信息,例如血腥,死亡,灾难,暴力等一系列的词语作为热点新闻的主要标准,各媒体在处理信息的同时,通常会把这些词语所关联的事情进行报道,这种不正常的信息取向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夸大性的信息误导,从侧面加大公众对自身所处环境不安定因素的担忧,引发了很多负面效应。

(三)前瞻性传播不受重视

这里引发了一个概念,什么是前瞻性传播?所谓前瞻性传播:是指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真实并及时的发布危机相关的事态信息,全面分析对事态的发展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危机有可能造成的民众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并且有前瞻性的引导,以尽最大努力完全避免公共危机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新生的危机。2011年典型事例“抢盐**”正体现了我国忽视前瞻性传播,同时也体现了其重要性。

(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受制约

非政府组织是由社会公众组成,是政府组织的延伸,在政府管理范围内,而“草根”组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这种组织服务于公众,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全心全意解决公众难题,在民众的心目中是大受好评的,但有一点,这种 “草根”非政府组织并未受到法律认可,因此至今为止它仍然处于“非法”状态。

三、完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危机管理教育与训练

建立公共危机教育实训基地让民从更直接的掌握应对各种危机的本领,培养应对危机的心态,从而减少多数民众在面对危机时出现的茫然无措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陪养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危机管理培训,当紧急时刻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发挥自救与互救的作用,在专业救援队到来之前,降低损失;加强对公务员的危机管理实训,不断增强对危机的意识,从而提高警惕性,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非政府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管理能力。非政府组织具备很多优势,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因为它是非营利性组织,无偿的为受灾民众付出。我们活在危机不断的年代,政府已无法独自应对种种危机,非政府组织逐渐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成为必然,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在未来治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更得心应手,作为政府也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重建受灾民众家园的时候充分发挥作用。

(三)提高我国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全面策划应对危机的计划,和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的管理措施。换句话说就是未雨绸缪,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危机预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政府应当主动关注公共性事件,深刻总结公共危机的起因。

以上内容是我根据《公共危机管理》教材内容以及在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而对学习这门课程之后的知识收获以及对某些知识视角的简单的看法。或许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太实际或者有些草率,不过这些都是知识水平的原因吧,老师有不满意的地方请多包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美丽的夏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