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管理是关键,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危机的扩大化,将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危机信息过程的有效管理便成为处在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以2006-2015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2 698篇国内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文献增长规律、来源分布、主题内容和前沿热点等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国内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整体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初步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研究内容主题结构趋于明显,并挖掘出该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5个方面的前沿热点。

在现实中,危机事件演变迅速,无论是产生的原因、事态发展的结果,还是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机管理者往往面对各种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准确或是信息不及时的情况[1]。实践表明,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信息与信息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基础要素和支撑结构,在公共危机预防与应对的整个过程,任何情况下对公共危机信息失察或信息疏漏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共危机信息管理(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PCIM)是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主要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2]。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近年来PCIM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为社会和学界所关注的研究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PCIM领域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围绕PCIM领域所涉及的研究主题,设定检索表达式:“(TI=‘信息’ OR TI=‘舆情’ OR TI=‘新闻’) AND (TI=‘危机管理’ OR TI=‘应急管理’ OR TI=‘灾害管理’ OR TI=‘减灾’ OR TI=‘防灾’ OR TI=‘公共危机’ OR TI=‘突发事件’ OR TI=‘公共事件’ OR TI=‘自然灾害’ OR TI=‘事故灾难’ OR TI=‘公共卫生事件’ OR TI=‘安全事件’ OR TI=‘群体性事件’)”,检索时间范围: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匹配方式为“精确”。此次检索共得到样本2 800篇,经查验,剔除重复和低关联度样本,最终确定有效样本2 698篇。于是,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主题内容和前沿热点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

2文献年代分布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及其规律与科学文献的增长及其规律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3]。根据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科学文献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学科发展的初期,文献数量呈不稳定增长趋势,而进入发展期,文献数将呈指数型增长[4]。因此,如图1所示,从近十年PCIM研究论文发表的各年数量分布和增幅趋势(图1)可以得出:(1)国内该领域论文增长较为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自2008年以来我国PCIM研究领域整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08-2014年(7年),年均增长量为40篇,2014年达到峰值404篇;(2)虽然因分析该领域主题前沿需要,对2015年样本只做即时3个季度的数据统计,数据只有215篇,但从趋势上看,该领域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各载体文献年代分布

如图2所示,经统计,国内PCIM文献载体主要为期刊,发文量为2 086篇,约占总发文量7732%,其次为博硕学位论文(490篇)和会议论文(122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年均发文量约为68篇,2014年达到峰值88篇,这表明国内高校研究生群体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论文整体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文献来源规律分析

3来源期刊分析

分析来源期刊有助于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情报源,为该领域信息采集提供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该领域的横向研究程度、相关主题的性质等[5]。据统计,近十年国内发表该领域论文6篇以上的50种期刊,其发文量之和约占期刊总发文量的1/3,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这些期刊处于PICM研究论文的核心区,属于该领域的重要情报源。其中,在前20种期刊中,有50%以上期刊为图书情报和新闻传播领域和的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期刊(见表1),它们刊载的论文学术质量较高、辐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论文对该领域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推动作用。

序号期刊篇数序号期刊篇数1情报杂志5411情报理论与实践172新闻传播4612东南传播173中国减灾3013中国传媒科技164新闻爱好者2914西部广播电视145图书情报工作2815当代传播146青年记者2616现代情报137新闻导刊2417中国报业138新闻知识2018经营管理者129今传媒1919新闻与写作1210情报科学1920新闻记者9注:“”表示为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期刊。 2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发文单位的统计,可得出我国在PCIM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和地域分布。统计显示,(1)高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其中,发文前10名的单位依次为: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吉林大学等;(2)发文前40名单位的合计发文量为829篇(如表2所示),约占总发文量的1/3,于是可知,这些高校为我国PCIM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但也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只是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缺少科研院所及其它专业机构的加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3)从机构地域分布来看,国内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在前40名单位中,西部机构仅占主要研究机构数量的125%,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方面东、西部发展十分不均衡。

序号研究机构地区篇数序号研究机构地区篇数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5821南昌大学江西17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4622湖南大学湖南173湘潭大学湖南3723西南交通大学四川164武汉大学湖北3224南京大学江苏165北京邮电大学北京3025江西师范大学江西16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826河南大学河南167复旦大学上海2727重庆大学重庆158兰州大学甘肃2628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5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2529郑州大学河南1510吉林大学吉林2530长安大学陕西151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243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151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223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1513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2133安徽大学安徽1514苏州大学江苏203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415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35四川大学四川1416河南理工大学河南1936南京师范大学江苏1417山西大学山西1837河海大学江苏1418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1838南京政治学院江苏1319暨南大学广东1839湖南师范大学湖南1320厦门大学福建1740黑龙江大学黑龙江13

3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基金论文数量能够反映研究群体科研能力与水平,基金论文率的大小可体现出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6]。在一定程度上,学科领域文献获得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也能够反映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该领域的关注与重视程度。经统计,近十年国内PCIM领域受基金资助的论文共涉39项基金,合计发文461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709%。其中,有6项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论文311篇,占基金论文总量的6746%;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来源基金合计发文361篇,占基金论文总量的近80%(见表3)。数据表明,该领域中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整体上比例偏少,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受基金资助的论文主要以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为主,各省科研基金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随着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深度发展,多元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给该领域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更为有效推进该领域的整体发展。

序号基金资助来源数量序号基金资助来源数量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68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9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6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4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210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5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11其他基金1006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10

4研究主题内容与热点分析

1研究主题分析

文献关键词能够准确有效反映该领域主题思想,对某一领域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主题内容和关注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内PCIM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关键词进行主题聚类(如表4所示),得出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大体涉及4个方面:(1)基于对象信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从不同类型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形成机理、演化规律,以及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监测与预警、信息响应与处置、信息制度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2)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对危机信息管理中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职责、关系状态和能力建设方面进行研究;(3)基于传播过程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对不同类型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特征与传播渠道、信息公开与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等方面进行研究;(4)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它主要从信息技术角度探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与应急平台建设研究。

2研究热点分析

绘制某一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可以揭示该领域知识演进、内容结构关联与前沿热点。以此,本文运用CiteSpacev38R1可视化软件,将网络节点选定“keyword”,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数据抽取阈值C,CC,CCV设定为(3,2,15)、(3,3,20)、(4,3,20),绘制国内PCIM领域的知识图谱,为使该领域图谱前沿主题更加突出,隐去关键词排名前1位的“突发事件”(所图3所示)。其中,CiteSpace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其关键词词频出现的高低,节点间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如图3可知,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A区);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B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C区);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E区)。其具体内容如下:

2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危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信息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对危机信息进行各方面的处理,为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方案的支持。有效的危机信息管理要求合理地规划、组织、控制及充足的可及时获取的人力、物资与信息资源[7]。其理论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如学者沙勇忠等人认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并从问题域的角度,提出了由要素论、过程论、功能论、方法论、系统论所构成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进而阐述了该领域领域的主要知识范畴和基本分析框架[2]。(2)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其主要从服务政府决策的角度,分析信息管理中收集、处理、沟通和反馈等工作机制,来探讨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和恢复等不同阶段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建构问题[8]。

2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新媒体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研究。其主要是从网络信源地位关系[9]、门户网站信息转载与用户参与[10]、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信任度[11]等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征及其规律,以提出管理危机信息传播的策略。(2)关于媒介融合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的影响与作用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新媒体下信息传播环境、模式和机制等对突发事件性质、应急管理过程、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媒介事件传播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12]。学者陈平原认为媒介融合时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成为突发事件新闻实时发布的第一媒介,媒介融合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日渐凸显,媒介融合具有新闻话题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指出媒介融合视阈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会产生复合性的社会影响[13]。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网络组织[14]、议题流变[15]、网络衍生舆情演化[16]等方面,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2)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该主题主要探讨了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应对问题[17]、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应对问题[18]等。(3)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学界从网络化治理、云治理[19]、智慧治理[20]等视角,针对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缺少宏观规划、机构协调困难、配套措施缺乏等现实问题,提出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4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其热点主要涉及:(1)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理论界主要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化,提出依法公开、准确发布、及时传播和适时反馈的原则[21],并从法律体系建设、日常制度建设、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氛围建设等方面进行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研究。(2)政府、媒体、公众等在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中的利益博弈研究。信息公开在危机管理中具有提供决策支持、稳定社会情绪、进行社会动员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媒体、公众等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只有整合利益、达成共识、发挥信息公开作用,才能实现有效公共危机治理[22]。

5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收集、整合、研判和传递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整体信息和决策依据的综合性、动态的信息系统/平台,它是整个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基础。国内学者关于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平台研究经历了从“分类管理的专门信息系统”到“综合性信息系统”、从“单一环节信息系统”到“全过程信息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其热点主要涉及:(1)面向不同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其主要是运用GI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传感、卫星定位等信息与智能技术,来整体构建自然灾害[23]、事故灾难[24]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2)关于综合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如学者许振宇等人分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用户满意的视角,应用SERVQUAL评价模型、软件质量模型等理论,从性能、技术、效益、成本、功能、操作6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用户满意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了评价模型[25]。

5结语

信息管理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始终,及时、准确地掌握危机信息是危机管理中监测预警、有效决策和科学应对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我国PCIM研究领域论文的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主题内容与热点分析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国内关于PCIM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十年我国PCIM研究进入稳步发展期,文献累积增长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该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文献来源主要以期刊为主,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期刊群;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从基金论文看,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给予较高的重视,基金来源相对广泛,但基金论文比例较低。

(2)在研究主题方面,近十年国内在PCIM领域研究大体涉及:基于对象信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传播过程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等4个方面。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主题相对分散,但内容上趋于结构化。在前沿热点分布上,目前国内PCIM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等。

(3)就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实践不断深入,该领域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将呈现概念规范化、内容多元化、理论体系化的明显趋势;在危机管理信息制度和体制机制方面,将更为关注危机管理信息制度的效用、制度执行与问责,以及信息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和创新等问题。于此,也必然引发了一系列的较为具体的现实议题,如:“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应用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媒介融合环境下公共危机舆论场博弈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研究”,“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制体系建设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务微媒体的信息公开策略研究”,等等。而这些将有助于PCIM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不断融合和与时俱进,更有助于PCIM核心知识框架的成熟和该领域学科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5-56.

[2]沙勇忠,李文娟.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J].图书与情报,2012,(6):81-90.(下转第157页)2016年5月第36卷第5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

作者:李昊青 夏一雪 兰月新 张鹏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 篇2: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研究

摘 要: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管理是关键,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危机的扩大化,将会给人民财产

带来巨大损失和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危机信息过程的有效管理便成为处在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河南“钴60事件”的信息管理过程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从其信息封锁、信息无序、信息纠正、信息对称四个方面实证研究来看,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须从信息公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媒体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 公共危机; 信息管理; 信息公开; 河南“钴60事件”

Research on Process of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king Co-60 Emergency of Henan as an Example

LIU Shao-wen , SONG L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Key words: 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Co-60 emergency of Henan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间,这种转型与以往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信息时代,社会转型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变化,而信息的交换、共享与披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目前在信息资讯发达的社会,如果信息交互滞后往往会引发更大危机。

2003年春的一场SARS疫情,充分暴露出我国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重大缺陷,SARS疫情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瞒报、虚报和滞后报道现象,给危机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以至演变为全国规模的公共危机。2005年哈尔滨爆发的一场水危机事件,信息管理仍然是整个事件的焦点。然而今年发生在河南的“钴60事件”又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问题同样出现在信息管理过程方面。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从SARS疫情事件,到哈尔滨水危机事件,再到河南“钴60事件”的扩大化都发生在信息管理过程这个环节上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究的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概念的界定及我国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既有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的,涉及的不是单个个人,而是社会大众,至少是对一个特定单位或地域中的一群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或危害的事件。而河南“钴60事件”恰恰是由于信息管理不科学的原因,而引起的群体性外出避难危机事件。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输入和输出的总称”。[1]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管理形式,它同样是对危机信息收集、加工、输入和输出。但是危机信息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 政府主导。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主导者必须是政府,这是其它任何组织均不能替代的。

2. 及时性。一是发现信息和收集信息要及时;二是信息传递要及时,信息越是延误越是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3. 准确性。政府决策机构对必要信息掌握得越完善越有利于应急,只有准确的信息决策者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4. 重要性。危机最忌久拖不决,“放任”可能导致有害后果的扩散,可能危害大规模人群的生命安全,因此危机信息如何发布必须慎重考虑。

(二)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完善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危机决策过程中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成熟,对危机的控制和有效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2. 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一是信息收集渠道不畅通,存在瞒报或虚报、假报现象;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体系,对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或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进行,比较被动。

3. 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内部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呈垂直状态,不利于信息快速沟通。政府与外部进行交流时经常封锁消息,同时也很少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甚至有意隐瞒事实真相和严重程度,造成谣言满天飞的现象,给危机事件处理增加难度。

4. 信息发布环节与媒体的关系问题。一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逃避责任,阻挠媒体介入,给信息发布带来困难;二是部分媒体追逐商业利益,恶意炒作危机事件,片面夸大危机事件,给危机处理带来一定难度,同时也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理论假设及以河南“钴60事件”为案例分析研究

本文的理论假设主要依据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即危机传播的四段论模式: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期。[2]从对 河南“钴60危机事件”实证研究来看,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是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信息管理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信息管理方式、特征也不相同。笔者借鉴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和危机传播理论,把危机信息管理过程分为信息隐藏、信息无序、信息公开、信息有序四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管理结构示意图如下:

(一)信息隐藏阶段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突发事件还没有出现,但是造成危机突发结构、问题已经形成,培育突发危机的“温床”已经就绪,而相关信息也是处于隐藏状态,需要专门的系统进行收集、分析。如:“河南杞县利民辐照厂6月7日发生放射源卡源事件,钴-60放射源无法降入放射源井内。6月14日15时,辐照室内原辐照加工的物品由于放射源的长时间照射,发生了升温自燃。这一过程中,辐照装置仍处于有效受控状态,并未发生辐射源泄漏的情况。”[3]在事件发生后近一个月的时间,网上、当地居民中间开始谣言四起,但是这一现象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致使危机进一步扩大。

因此,这个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监测预警、收集信息、分析情况。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前兆,只不过有的前兆比较明显,有的前兆不明显;有的前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才能测试出来,有的前兆凭人的理性就能发现。这就需要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对危机事件的前兆进行监测,收集相关的信息。对已经积累一定能量,即将发生危机的对象要细致分析其情况,要通过预警加以防范,在危机问题孕育时期控制问题的发展,良好地解决问题,力争把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信息无序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导致危机进一步发展。此时有某个因素将成为导火索,一触即发,迅速升级到危机状态,突发事件从潜伏状态一下子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之前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对事件处于未知或模糊状态,会给社会公众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且对危机事件没有心理准备,因此在行为上就会处于无序状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更大危机。如:河南“钴60事件”进入七月份后,愈演愈烈,已经有部分群众开始外出,网上发帖以及各种说法均已出现,7月12日,开封市政府就此首次发布消息,对卡源故障进行了说明,但这并没有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反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7月13日至17日这段时间,谣言更是呈扩大趋势,加上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杞县钴60泄漏事件调查》节目以及受访干部的三缄其口,更增加了当地民众的猜疑,造成危机扩大化。

在这个阶段,权威信息还没有发布,信息是处于不对称状态的。由于危机本身带有一定破坏性,因此社会公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会对危机进行各种猜测,于是便导致了流言甚至谣言的产生,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处于无序状态。在这个阶段,信息管理就应做到:一是及时收集公众的反应,监测有哪些不利的谣言在传播;二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向公众适当透露出权威的有效信息,让他们做好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与政府一同度过难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披露极为关键,因为人们的行为已经处于非理性状态了,稍有疏忽就会更进一步激化危机。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关键的是如何降低危机的影响与扩大化,这就要求公众能够理性地对待危机,其前提是政府部门要逐步向公众发布权威的有效危机信息,从而消减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信息公开阶段

在这个阶段危机已经全面爆发,开始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公众对危机信息需求急剧增加,政府主要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让他们对发生的危机有个理性的认知,同时也取得对政府行为的认同。如: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将爆炸的谣言,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4]。此时,当危机全面爆发时,才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得不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多渠道公开信息、澄清真相,安定民心,外逃现象才逐渐遏止。

在这个阶段信息管理主要侧重在:一是继续向社会公众发布危机权威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让他们了解危机的进展,并通过媒体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二是政府与媒体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借助媒体多渠道、灵活地发布各种权威信息。三是树立政府的形象,设置新闻焦点,深入报道,让社会大众恢复对政府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政府对危机事件正在积极处理。四是邀请专家,对危机进行评判,让社会公众加深对危机的了解,促使社会公众行为理性化,从而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政府发布信息,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一起度过危机。这个阶段危机信息的发布要灵活多变、全方位、多角度,要权威、及时、有效,时刻想到消减信息不对称状态,满足社会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化,进而降低危机扩大和负面影响。

(四)信息有序阶段

在这个阶段,危机已经得到控制,有关危机的各种信息已经全面发布,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危机的影响也逐渐消除,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如:7月19日当地居民已经基本明白事情始末,开始逐渐返乡。[4]至此,河南“钴60事件”才基本平复。

在这个阶段,信息已经回复到有序状态,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就是重塑政府的形象;对公众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对前期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价和评估;对人们进行心理干预,尽快让社会公众的心态转变过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同时提醒大家不要放松警惕,防止危机复发。

三、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的优化对策

河南“钴60事件”最终得以化解,关键点仍是信息管理和发布,但是给我们的警示是深刻的。在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政府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较之国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优化提升,无论是管理人员的观念、政府的理念,还是一些机构的设立以及机制的建立都有待提高与完善。

(一)树立现代信息管理理念,做到信息公开

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信息管理理念。一些政府官员怕担负责任,事事请示、“内松外紧”,对外隐瞒信息,不敢主动公开。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公开共享的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流通和使用,信息就会失去价值;因此,地方政府应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树立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2. 建立科学机制,拓展有效的信息公开渠道。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基本是主动公开,即政府向社会发布信息,但这种形式的公开不能适应公民和企业的个性化和深度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我国信息公开法尚未颁布之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公开机制,它包括领导责任制、新闻发言人制度、人员组织、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程序和目标、发布渠道、资金和设备保证、信息反馈及上级和公众的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二)设置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1. 设置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危机虽然可以预测,却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危机管理指挥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积累信息和经验,使危机一旦出现,就能及时得到控制。此外,还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指挥中心,构建公共危机中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公共信息公开制度。这些机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恰恰这些机构是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有了这些机构,危机处理才会更加便捷有效。

2.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益之处在于,它能收集和编制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组织、新闻媒体和各国重大灾害风险信息数据。同时还要建立危机信息资料库、案例库、数据库和专家网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综合分析与风险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灾害风险的趋势性预测。它能够打破应急信息资源在部门、地区之间的壁垒,消除“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现象,增强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公共部门应急指挥效率。

(三)发挥媒体积极作用,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1. 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在危机管理中,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组织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媒体不仅满足于向公众提供危机事件零散的信息,还会随着事态的进展,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评价。关于危机事件的报道要讲究艺术,学习并借鉴传播的成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稳定。

2.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络信息系统,使决策部门能够同步得到原始信息、获得更多信息评价、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对比,为准确的危机决策咨询提供保证。此外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危机舆论进行监控,关注网上信息的传播和舆论导向,避免一些负面效应。同时也可以从中及时了解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河南“钴60事件”中,就是当地政府没有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没有及时地了解民众的关注点,才造成了危机事件的扩大化。

(四)构建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借助信息化和网络通讯手段,将管理与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构建电子政务平台基础上的公共部门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 (1)安全预警和危机预测信息子系统; (2)危机状态跟踪信息子系统; (3)危机应急决策与指挥信息子系统;(4)危机影响评估系统。

安全预警和危机预测信息子系统可对社会安全状态信息进行采集,搜集有关社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危机预测和预报系统可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状态跟踪信息子系统运用动态数据监测信息,将危机事件相关的状态信息采用科学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转化成可供分析的数据,为系统决策提供客观的状态依据;危机应急决策与指挥信息子系统采用的电子政务环境下日趋成熟的专家群体决策的方式,可决定在危机发生和危机发生的全过程中怎样更好地进行社会资源的调度和危机事件的治理;危机影响评估系统,是在危机处理后,对危机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检查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为以后应对危机总结经验。

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有关《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已经颁布,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工作和各项机制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相信政府是经得住考验的,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转变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只有在法律框架下,信息管理才能更加规范。其次,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基础上,通过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实现政府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危机预警和监测,以免在危机发生后,再出现信息封锁或信息未知现象,造成危机处理延误。再次,就是不断培养、培训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确保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确保信息交流通畅。笔者相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2]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6.

[3]葛江涛,李静.杞县“钴60”事件报告[J].瞭望东方周刊,2009,(32).

[4]河南钴60将爆炸传言致居民集体“逃难”[EB/OL].石家庄都

市网,(2009-07-20)[2009-10-18].http://news.sjzcity.com/2009/

12577.shtml

[5]方磊,张文卿.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

[J].软件科学,2004,(4).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作者:刘少文 宋 来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信息管理的高校公共危机预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在高校内的发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校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如何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高校危机和预警信息系统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基于信息管理的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体系构建框架。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预警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在高校内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研究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来积极预防以及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地预防和预警突发公共事件及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不断推动高校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强针对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及时预防或预警危机的发生,打造稳定、和谐健康的校园。

一、高校公共危机管理分类与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危机管理研究扩展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许多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校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预警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假如没有及时控制危机或处置不当,轻则影响校园秩序、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重则扩大到社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已成为现代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高校公共危机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一种突然爆发的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给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以及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了避免或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减轻危机事件对高校人员及教学的损害和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实施过程。

2 高校公共危机的类型

高校中存在的、常发生的危机有来自于外力的干扰,也有出自于学校或学生本身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类:

(1)政治敏感事件:针对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游行示威、不法分子的蛊惑煽动、出于政治目的学潮等。

(2)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水灾、火灾、风灾、地震、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的爆发等。

(3)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建筑物、体育器材、电、实习或实验物品等。

(4)师生冲突:体罚、师生关系紧张等。

(5)校园暴力:破坏、抗争、恐吓、勒索、绑架、性骚扰、斗殴等。

(6)毒品侵蚀:滥用药物,非法持有或贩卖禁药等。

(7)自我伤害:自闭、自残、自杀等。

(8)偶发事件:车祸、溺水、运动伤害、实习实验受伤等。

(9)学业违规:作弊、逃学、逃课、沉迷网游等。

(10)外力介入:黑社会势力、寻仇、欺诈、干扰滋事、偷窃、凶杀等。

3 高校公共危机的特征

高校公共危机主要具明显特征:

高校面临的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严重的危险性、高度的不确定性等一般危机所共同具有的特性,同时因高校群体自身的特点,使其面临的危机也会呈现出独有的特性,如主体活跃性、社会敏感性等。

(1)主体活跃性指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从众心理强,危机产生的影响会快速在群体中传播,短时间内就可以波及整个高校,甚至影响其他院校,扩散速度快。

(2)社会敏感性指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使高校公共危机更易与外在因素互动、更易产生社会共鸣。

二、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研究公共危机预警,目的就是预见、警示、延缓、阻止和化解危机。通过预警信息为危机的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赢得宝贵的时间。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分析,构建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目标包括:一是预警信息要全面,可以多渠道、全方位地监测危机信息的变动;二是预警信息要准确,既不能忽视任何危险的征兆,延误预警,也不能出现错误预警;三是警报信号发布要及时,该接收到的人能及时收到;四是警报信号内容要准确,理解容易,不会产生歧义;五是警报信号发布要权威,避免多种警报信号的相互干扰;六是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合理、经济。

为确保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有序建设和高效运行,构建该系统必须落实以下五条原则:一是组织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原则;三是第一时间原则;四是确保信息安全、准确的原则;五是贯彻务实、公开的原则。

三、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1 高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

高校公共危机预警是指高校依靠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各种危机,作出前瞻分析和判断,制定针对性预防政策,实现高校危机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高校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应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危机警报、危机执行、信息传递上报等六个子系统功能。

(1)信息收集子系统。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系统的关键是信息收集,高校公共危机的出现总会有征兆,及时准确、足量可靠的公共危机信息是发挥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系统功能的基础和保障,对整个公共危机预警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信息收集应坚持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的原则。

以校园网的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B/S结构的Web信息收集平台,各部门设定专人(或兼职人员),抓好校内、校外两个信息来源,及时报送预警信息,报送人需结合预警指标进行预判断,填写报送信息的类别和重要程度。

(2)信息处理子系统。初始收集到的危机信息往往量大、无序、真假掺杂,必须进行鉴别、分类、分析、统计、加工整理,使其条理性更强、重点更突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成为能够对公共危机进行预测、预警的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根据预警指标体系转化为直观的信号或指标数据,为预警系统进行决策做好准备。信息处理后的各类数据、方法、知识形成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数据库。

(3)决策支持子系统。公共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是应用模型库中的决策模型、方法库中的各种方法、知识库中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知识,借助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危机信息处理系统对公共危机信息的处理结果形成的危机信息数据库,制定危机应急预案,进行危机预警决策。

(4)危机警报子系统。构建高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必须对高校存在的风险或者危机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指标设计维护系统。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高校安全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判断高校安全运行的态势。

将可能引发高校危机的负面信息提交到危机管理和决策中心后,就要立即进行警情分析、识别、评估。该系统由相关专家完成,包含警情监测、警兆识别、警源分析、警级评估等过程。

(5)危机执行子系统。成立高校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指挥中心。高校公共危机的突然爆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生活秩序,在紧急情况下,应迅速启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各职能部门包括校长办公室、保卫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财务处、医务、心理咨询、团委、网络中心、各二级学院等单位,应迅速行动起来,组建以主管校长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开展危机应对工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该纳入常规化的工作模式范围,包括人员配备、岗位职责、协调手段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危机管理指挥体系的权威性,避免无效指令,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整体提升高校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6)信息传递上报子系统。公共危机预警信息发布的途径主要有公告、热线电话、报纸、内刊简报、板报橱窗、广播、电视和网络、短信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印发公共危机的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危机信息的传递。指派专人及时向校园或社会公布事件的相关信息,避免学校内部各部门因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发生自相矛盾的说法。

建立专业的公共危机咨询热线和公共危机专业论坛,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关注与该危机相关校内外网站或论坛,一经发现不实信息,应尽快联系协商删除并澄清。

涉及公共卫生类危机如传染病等除立即采取措施外,还需及时上报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以取得更好的控制和治疗。涉及校园暴力、自我伤害、外力介入类等危机需及时上报和配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以便得到更好、更有效的控制和处置。

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的公共危机上报制度,及时上报危机的各种状态及处理情况,以取得高校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避免危机在高校间蔓延和进一步扩大。

2 高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体系功能结构

四、结论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特征决定了公共危机的预警与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财力、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公共危机预警的研究工作必须不断发展、提高与完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超前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制度建设,强调各功能模块的协调配合,根据不同种类的危机设置不同的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这样在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提高处置危机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

通过校园安全体系的规划,建立基于信息管理的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体系,可以推动高校安全预警工作从传统模式向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预见性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变革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琨,公共危机中高校的应对机制探析[J].学理论,2009.32:150-151.

[2]张海涛,辛立艳,公共危机的预警与响应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251—254.

[3]吴建华,基于信息管理的公共危机预警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3):56-60.

[4]张海龙,公共危机中的信息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7):105-106.

[5]崔晓曙,浅析校园危机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201.

[6]陈香红,党红,论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27-31,

[7]岑金,裴俊伟,张琳,高校危机管理对谁负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5):27-31,

[8]韦庆辛,高校危机管理前馈控制机制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245-247.

[周玲: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作者:周玲

上一篇:小学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教师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