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2024-04-27

0公共危机管理导论(通用6篇)

篇1:0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心得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心情是很激动,因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功能是防范、化解危机,它不仅要管理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实施化解的措施,减少由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同时还是日常工作中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把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中况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许多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好坏就决定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能否减小到最低点。因为这门学科对我们的社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通常指发生危机时,政府所采取的有助于公民和环境的一系列措施。政府危机的内涵偏重于紧急事件或灾难,兼有自然灾难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因素。

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通常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提升国家危机管理的能力,确立危机管理的政策和战略,领导全民的预防学习活动,增强抗危机能力。二是降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提供完备信息,减少公共危机的实际的破坏性,减少损失,调动所有力量,确保所有可调用力量已到位,按计划处理灾难,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并执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计划。三是将痛苦和破坏降到最低点:快速、有效的回应,在管理灾难方面职责分明,提供及时有效的协助,支付相应的保险,灾后修复时尽量减少损失。四是筹备恐怖活动后的危机处理,由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建立管理机构,强化地方政府的回应恐怖活动的能力,在统一的信息平台共享信息。五是成立国家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单

一、便利的危机管理信息门户网站,运用知识管理服务于危机管理的信息,建设全国的沟通和预警系统。

公共危机具有十大特性,有突发性、威胁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破坏性、无序性、隐蔽性、公开性、社会性、扩散性。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1、公共危机发生的非常态性导致政府的预见能力缺失

2、政府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导致处理危机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

3、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的恐慌心理

4、缺少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处理危机的有效配合与合作 针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使我知道不解决危机其必然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危机更加肆虐,危机如影相随。

要做好危机抵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危机意识。要培养公务员的忧患意识,作为领导,首

先就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能把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应该对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等的准备。

2、设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应由国家的的主要领导人等组成,当危机发生时,该机构即为处理危机的领导核心。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当出现一些不良征兆时,就必需提请领导决策层注意加强监测,如对国家或国家领导人形象不利的舆论;就会拉起警报。

4、制定危机管理方案。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可以防止危机的出现或改变危机发生的过程。

除了以上的4个方面外危机管理应做到“早、快、诚、恒”早:未雨绸缪,不要重治轻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到预防为主,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消灭在萌芽阶段,也是危机管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最经济的做法。

快:快速出击,不要拖延时间。快,强调的是效率,要及时采取适应的方法控制危机的影响,该沟通的立即沟通,该切割的就立即切割,总之不能让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扩大。

诚:真诚坦率,不说假话。要学会沉着、冷静、机智,遇事不慌不乱,不出事的时候怕出事那是应该的,出了事后就不要怕出事。要诚恳检讨自己,勇于改正错误,要说真话,讲事实,不能推卸责任,以诚取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恒: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将危机管理常态化,时时保持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和教

育,建立危机管理和应对的长效机制。

篇2:0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 “第三只手”的是(B)

A.公民

B.公民社会

C.企业

D.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1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政府权威的削弱

C.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权威的来源不同

B.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3、简析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本质: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平衡;管理就是发展。

4、简述公共政策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1、公共管理组织、人员和制度要素。

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组织与制度的框架中产生。公共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决策和政策执行组织及决策和政策执行机制构成的制约公共政策价值的内部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2、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公众向政府和决策过程提供意见和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和行为[42]。公民参与的程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

3、政策环境

现代社会的开放体系下,政策环境对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实现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5、试述善治的基本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基本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2)透明性(transparency)。3)责任性(accountability)。4)法治性(rule of law)。5)回应性(responsiveness)。6)有效性(effectiveness)。

6简述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

(1)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匮乏,几乎所有国家的第三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而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如此。

(2)第三部门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

(3)第三部门失灵的原因还在于第三部门往往服务于专门性的社会群体。

(4)第三部门失灵还有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论述善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进而言之,可以把善治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0]

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2)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4)法治性(rule of law)。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及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6)有效性(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为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2试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和功能。

优势:

1、贴近民众的优势。第三部门是由民众自愿组织而形成的以公益为取向公民社会组织,它同政府强制求公益相比较,具有更多的志愿性特色。

2、行动灵活的优势。人们经常批评政府部门冷漠呆板、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文牍主义和不负责任,政府做事倾向于将丰富的社会事务套用简单划一或过时失效的条文,处理复杂的公共问题倾向于“一刀切”。

3、第三部门敢于创新。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往往开风气之先,对公共管理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

4、专业性优势。绝大所数第三部门组织是专业性的,这使第三部门的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能。

5、广泛性优势。第三部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可以提供公共物品,起到补缺的作用。

功能:(1)第三部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的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

(2)第三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

(3)第三部门维护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参与公共决策,推进民主政治。

(4)第三部门有利于增进和激发服务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5)第三部门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积极贡献。

3论述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政府失灵的原因p166-170

(1)即使政府是公正无私的,也会因为判断失误和技术能力缺失的原因影响干预结果。

(2)政府实际上并不总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经济人”,且政府自身也是利益群体。

(3)政府是最大的垄断者,因而对经济利润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

(4)政府成本与收入的分离使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官僚机构低效率。

政府失灵的表现p171-174

(1)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4)寻租及腐败。

4试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自诞生后,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在很多具体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还是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把公务员的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设有统一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

第二,相对公平、公开的考试、录用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是近代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各国推行公务员制度所普遍采用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录用制对于公共部门选贤举能,广开才路,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能力和业绩取向为本的功绩制。这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般分若干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坚持功绩原则,决定公务员的奖惩与职位升降。对于成绩突出,贡献卓越,能力很强的公务员,可以不受资历、学历限制,越级提升。

第四,政治中立原则。为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西方国家一般都要求公务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即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应超然于政党政治和个人的政治理念之外,不介入政治纷争,恪尽职守,为公众服务。当然,所谓“政治中立”原则也只是具有相对意义。随着政府行政权的扩大,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高级业务类公务员甚至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因此,公务员的中立只是自身的主观愿望,而他们的行为却实际上在执行政治家们或中、或左、或右的政治意志或决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务员“中立”的神话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猛烈抨击。

第五,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公务员奉行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以政务官与事务官分途而治为前提的。在西方国家,政务官主要负责政治决策,经民选或政治任命产生,与执政党共进退,有任期限制。而事务官,即一般意义上的公务员,主要负责执行决策,处理政府日常事务,经考试择优录用产生,职位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因此也叫常任文官。一般来说,公务员的职位常任制有利于政局和政府机构的稳定,有利于政府管理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成为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现在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常任制也有其不利的因素,即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形成必要的竞争压力,从而易于使官员滋长惰性,导致懈怠,不思进取。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确定制度框架。(2)调控宏观经济。(3)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4)协调和解决社会冲突,特别是群体冲突。(5)治理外部效应。(6)调节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点?

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自然人为载体,但人具有社会的属性。一个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仅会影响、制约这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制约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2)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仅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地改造环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其它的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人所用。

(3)时效性。人力资源以有生命的人为载体,因此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必然受到人的生命周期的制约。另外,构成人力资源主要内涵的知识技能也具有时效性。

(4)再生性。一方面,基于人类种族的繁衍,人力资源可以不断的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人的体能在消耗后,可通过休息和补充能量得到恢复;人的知识、技能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得到更新。

篇3:0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 政府是信息公开的承担者。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知情权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 危机会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 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 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反馈。因此建立公众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的建设者。

第二, 政府是危机处理的指挥者。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上, 政府能组织力量建立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反应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管理系统, 将各部门协调制度化, 以保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判断, 统一指挥, 统一行动。政府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潜在伤害, 控制危机局面, 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安全并维护社会安定。

第三, 在危机中突显“服务型政府”本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府正从一个“无限管治”的统治政府转变成一个“有限责任”的服务政府。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 不可预知的复杂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市民社会力量的增强, 政府应积极寻求公民社会组织承担公共管理, 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此外, 政府还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二、提升政府领导者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力的途径

能否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 不仅在于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更在于政府部门的领导者提升其领导力, 加速政府部门正常有效运转。政府领导干部作为公共危机的应对者, 应着力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 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管理的能力。加强领导干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以科学的培训方法为指导,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培养:

1、提升危机意识。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首先要有危机意识, 应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 应明确风险与危机识别不能满足于一次性活动, 而是要经常动态地进行以应付不断变化的形势。

2、建立预警机制和危机识别体系。

领导者应及时收集各种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 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 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 敏锐地洞察危机中隐藏的机遇, 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

3、强化危机处理能力。

危机治理往往有多种思路, 要针对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最优理论等多种思维模式, 沉着冷静地抓住主要矛盾;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解决方案, 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政府高官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亲临现场, 安抚受害者和相关工作人员, 激励工作人员的士气。

4、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 危机管理要保证信息的传递准确、及时, 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公众支持, 强化沟通与媒体管理, 树立良好危机形象, 从经济、社会、国际、国内等各方面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

5、实现危机管理法制化。

危机管理的法制化能详细规范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以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 同时也很好地限制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 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遭到侵害, 从而提高危机管理效率, 减少灾害损失。

6、提升善后处理能力。

善后处理要力争高效、公正、公平, 保持政府的公信力。推行事故问责制和引咎辞职制, 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行政、经济甚至法律责任。所谓“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政府官员通过举一反三, 改革现行管理制度和机制并从根本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杜绝类似危机发生。

总而言之, 公共危机管理需要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 把危机的风险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 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应对复杂局势能力的必经之路。

摘要: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今天, 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在社会公共危机处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政府工作驾驭者的政府领导在公共危机处理方面亦有巨大作用。为了成为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为了能把公共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 为了社会政治、文化的稳定, 政府领导者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力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希斯, 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二版;

篇4:浅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问题;对策

一、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增长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此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尤其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再加上境外分裂势力和国内不法分裂分子的勾结和蛊惑,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带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样也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曾这样说: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①。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预警、防控以及机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仍还存在着如下薄弱的环节:

1.预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应急协调性差

戴维斯·杨曾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的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②显然,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保障预警防范机制的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分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很多明显的信息都没有被应急管理部门捕捉到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同时,公共危机管理的各应急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系统的沟通,这样就使得预警信息因部门分割而不能准确检测出其潜在的威胁和真正的意图,因此政府就无法正确认知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有效的提供预警,从而延误采取应对措施的最佳时机。由此暴露出昆明市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和部门间应急协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

2.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防控力度不够

应急队伍的建设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政府为应急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仍旧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安保人员不足。安保人员是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最核心因素。从事发现场来看,现场安保人员严重不足。从歹徒持器械集结到开始打砸,现场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盘查和拦截,以至于后来歹徒可以轻易冲进人群,实施犯罪,造成大量无辜群众的伤亡。

其次,警察配备不力,实战素养不高。事件爆发时,现场的警察和第一时间赶来支援的警察基本上都没有配备枪支,当面对疯狂的歹徒时,警察只能以棍棒等来与歹徒对抗,以至于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服歹徒和控制住局面。另外,在警察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住歹徒。其原因除了警察装备不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警察的实战素养不高。据事后提供的伤亡名单来看,每次事件都有大量的警察伤亡。

3.定位过高,工作被动

中央对应急管理机构的定位过高,忽略了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使得在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时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应急管理机构不仅级别低而且权利小,其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时,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政策和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各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延误。

其次,政府对应急管理机构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对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也没有指定具体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辅助,这就造成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应急部门时不能实现协调联动,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影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急管理机构不是专门化的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发挥的职能有限。该机构中也缺乏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人才,制定的《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具有很大的笼统性。

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改善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在社会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过程。

1.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增强反危能力

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是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工作。第一,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检测网络系统;第二,增强相关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危机辨别意识,经常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和检验应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第三,做好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第四,各应急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机制。

2.完备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应急响应机制和防控机制的漏洞,才使得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造成悲剧的发生和危害性的扩大。首先,在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的同时,加強警力对外围环境的巡逻次数、巡查力度,以及安装警情自动报警系统等,增强监控能力;其次,建立语音疏导系统和专门的疏导人员,提升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危机能力和素质;最后,还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安保人员的装备和实战素养。以此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总结和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提高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之所以说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不具有专业化,不仅仅是指其职能的独立性和职权的扩大化,还主要有专业人才的缺乏。应急管理机构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吸纳大量的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应急管理队伍,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效率以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才可以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可以真正的从容不迫的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

4.重新定位应急管理机构,调动工作的主动性

公共危机事件的开展,离不开警察、消防、医院、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而应急管理机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起到编撰应急预案、牵头以及统筹协调各部门等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管各部门的事。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要提高其级别,扩大其权利。因为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事件处置时,由于级别低和权利的有限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其他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延误,因此要提高其行政级别和扩大其权利。

其次,在法律法规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应急管理机构承担着预防和处置地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任,然而由于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其在工作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在处置和预防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最终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习近平.对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批示,《长沙晚报》第1版,2014年3月2日。

篇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

正文:

1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 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村镇“脏、乱、差”问题突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畜禽养殖污染 加剧,农村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危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村居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

2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过程中,黑龙江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2.l缺乏基于长远考虑的农村环境与设施建设规划

总体来看,农村地区规划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目前尚没有制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长远 规划,农村环保工作缺乏全盘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各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对环境的考 虑仍不够,而且越向村镇一级行政单元延伸,这种问题越为突出。近期,通过进行实地调查 表明,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99%,即使个别村庄已制定规划,通常也没有涉及到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居住区与养殖区分离等环境问题。

2.2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城乡复合污染加剧

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 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的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黑龙江省是农业大 省,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城市工业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直接威胁到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特别是污水灌溉使农田环境污染加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一些农村地区己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据调查,黑龙江省大面积农田被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同时,乡村工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三废”偷排、漏排等现象十分普遍。

2.3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在扩大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生产、工业三大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 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少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 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也正如此,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全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和趋势分析从污染成因上看,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即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超量使用;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等。从全省农村环境质量上看,黑龙江省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成因。从污染对象和污染类型上看,主要有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残留三大类型。从全省农业污染区域分布特征上看,城市周边近郊和蔬菜区重于农区;水田区重于旱田区;经济作物区重于粮食产区;种养业生产结构单一区重于非单一区;河

流卜游区重于上游区。农业面源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有些地方的地表水环境容量已经饱和,并且超出了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2.4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黑龙江省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业和农村的环境保 护与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在环境管理体制上出现了“真空”现象。这一点在全省农业环境保 护方面也明显地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康乏,环境保护职 责权限分割,缺少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多头管理,没有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立法滞后,指标不一,管理不善,监督不力。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 体系。同时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问题表现为: 宣传形式呆板单一,群众学习、了解知识的渠道不畅。一方面,宣传方式陈旧,缺乏生机与 活力;另一方面,农民群众看报、看电视、看电影难的情况仍然存在。

从总体情况看,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重视、不普遍、不深入,加之农民整体 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地方的农民仍保留传统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 生产方式,对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 生态文明村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势必制约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3.l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省和市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尽快制定出更多的适合于农村的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条件。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近期内,要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水、农药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二是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三是要加人县级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的力度,乡镇和农村可有条件的推广湿地处理模式。四是要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鼓励集中养殖,集中建立畜禽粪便无害化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减少分散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尽快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项目投入为补助、社会投入为补充、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机制,形成政府引导投入一市场效益回报一农民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

3.2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保障作用,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黑龙江省农村地 区人居环境建设市场化进程。由此,转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 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 为重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 的领导,重视基层环保机构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极其重要的内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真正把农村环境污染防 治工作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树立农村环境管理新理念,开创管理新模式,逐步 建立起层次清晰、结构严紧、责任分明、目标明确的组织体系。同时要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 设,各乡、镇要尽快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要 聘请村级环保协管员,延伸环保管理链,实施县、乡、村三级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健全农村 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村民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不同层次的农村公共物品由哪级政府负责以及相应的考核评定办法和对称的财权,有效 克服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存在的“不作为、难作为和乱作为”问题。

规范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为了在黑龙江农村地区有效实施人居环境建设相 关法律,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 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 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健 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 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全省 范围内,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土地征用流转、生态移民、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 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必须清晰地界定农地的产权,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各项权益。突出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保护耕地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制度。利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完善耕地保护的目标责任制。新村镇的规划,尽量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对拆除的土坯房、破旧厕所和猪牛栏圈等地方,能复耕的尽量复耕;不能复耕的,集体统一收回,并按规划标准流转给需建房的农户。

3.3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和完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责任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把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 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的统一。

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区直各有关部门应各 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 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 与管理,做好农村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3.4加强舆论引导,重视科技创新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舆论阵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舆论推动,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强大的 舆论氛围。要重视基础教育和科普教育,开展农业及农村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为黑龙江农 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保护农村环境意 识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的价值理念、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态文明,要通过报 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保护农村环境,建设资源 节约刑和环境友好型农村的良好氛围,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使各级领导干 部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身体健康 的大问题。同时也要让农民感受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危害程度,增强危机感、紧迫感 和责任心,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 动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尽职尽力,并在参与中受益。

总之,通过研究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则可以进一步保障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促进农村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实现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更顺利地推进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并没有终止,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下一步如何成熟并推广,实现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笔者将继续关注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张凤荣.2004.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资源科学[J]

2、陈秉钊,李京生,吴志强等.2006.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IM].北京:科学出版社.3、陈才.200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J1.东北亚论坛.4、陈秀山,张可云.2003.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122一128.5、陈友华,赵民.2000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6、冯之浚2004.循环经济导论IM】.人民出报社,145一182.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班级:20080951

学号:2008095108

姓名:张秋月

篇6: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摘要】首先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我们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对比,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发现中国政府还存在很多制度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改革僵化的管理制度。

First,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need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failure.Th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spects of our society.We can find vital reasons of some social problem by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estern government(mainly about theAmerican government).We find many institutional problems in Chinese government.So,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reform to change the rigid management system.首先我们不可能不需要政府,本书中①斯托基和泽克豪泽指出市场失灵的六种原因:存在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足的可能性;交易成本会有碍交易的实现;由于信息不足或分配不均衡或是无力保障合同的实施;有些买家或卖家的市场力量是以破坏公平定价的条件;某些交易存在外部性。这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所以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要进行宏观调控。

其次,政府必须是要受到限制的,美国立宪之父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每个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类,那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因此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再次,政府受到的限制是有方向的,政府必须要为人民服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凡是让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国家,必是专制的残暴的国家,只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才是民主和善意的国家。一个国家,绝对不能只发展经济而国家发财,却不给人民自由,如果这样的国家掌控了世界,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是制造麻烦还是带来福祉?以暴制暴,并不能真正消除暴力。一切通过暴力建立的理论体系,都只能是诺言、欺骗和伪科学。

关于公务员制度

在对政府的限制和管理方面西方比中国要进步得多。美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事前要有详细的计划,要将录用的职位情况、人员数量、基本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发布。不得有种族歧视,不得歧视残疾人。美国公务员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实行同工同酬,不论性别、种族、信仰、年龄,只要做相同的工作就应取得相同的报酬;二是要保持工资与职称或者职等的相应关系;三是要维持公务员工资与市场中同类人员工资的大体持平;四是公务员工资要能够随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动而相应调整。① 《公共管理导论》P**页

美国公务员制度法制完备,用制度管人管事。美国公务员依法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联邦还是州、郡都制定有公务员管理总法性质的《文官法》或者《文官制度法》,并依据该性质法规制定有公务员管理各环节的相互配套的单项法规。美国公务员制度讲究分类培训,重在提高工作能力。2000年以来,美国的公务员培训发生了较大变化。联邦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由通用型的管理培训,发展为根据工作特点和绩效要求进行分类培训。完善公务员晋升机制,广纳良才。美国各级业务类公务员的任用实行公开考试晋升必考。当出现职位空缺时政府会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招考公告,机关内部人员和社会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都可报名应考,并依据考试成绩取得平等的任用机会。

但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显然要比西方落后了很多,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几乎还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模式当中。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弊端很明显。根据欧文·休斯这本《公共管理导论》,主要弊端有:②

1、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僵化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制度无法应付快速的变化

2、导致公务员只关注于自己的事务并患幽闭恐怖症

3、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为需要完成的任务选拔任命和培训最适合的人员,然而这种人与事十分匹配的情况在任何制度中都难以完全实现

4、从基层选拔新成员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大批公务员将会以相同的方式获得提升,直至离职。所以,有毅力、无野心的或健康的公务员将会成为部门的首长,而那些无耐心的或者天资高的公务员将会离开

5、那些差强人意的人事选拔方法,只是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公正,实际上却都是在鼓励见风使舵的人而打击有能力的人

6、绩效测评的方法缺乏还会产生其它人事问题。可能会形成一种有具有相同心态的管理者所组成的小集团,只雇用和提拔属于他自己那一类人。

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西方的政府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新古典主义政府仍然在很多方面进行着调控。③安德森提出了一组相对较为实用的政府角色,他探寻七项被称为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职能,这些职能具体如下: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另外,本书提到政府的主要调控手段有:供应,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商品和服务;补贴,这事实上是供应的一种补充手段,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资助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个人,生产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这里指政府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管制,这里指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经济领域的某些活动;对于这些工具的运用取决于特定的政府职能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且美国发展有一重要理念,即社会进步主义,主张实行全面社会福利,关心弱势贫穷群体,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分配,反对资本垄断。最早的批判者时莱斯特·沃德。他指出:“自由放任时紊乱、不理智、不道德、不公正的,全然不符合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则。其中,大工业时代的垄断代替了公平,真正的自由竞争已经名存实亡。那些将自由竞争喊得最响亮的人,其实是最乞求于国家干涉的人,即他们才最需要通过权力来垄断地积聚财富。”事实上,不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干预是否公正。沃德强调,只有国家在资本的强者和弱者、在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进行公正的干预,真正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才能实②

③ 《公共管理导论》P152《公共管理导论》P104页

现;只有国家决心保证机会平等,保证经济稳定和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智力水平,民主才能彻底贯彻。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干预作用显然是要比西方大得多,但是这种中国特色的政策显然也带来了不尽人意的后果,虽然表面上没有出现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大危机大萧条,但是却暗藏着深深的危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61(官方数据显示)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有关专家称高基尼系数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结果,它并不可怕。在短期内要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政策来实现这当然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也说明我国的很多政策方面还存在深重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在调控方面。

我国上至中宣部,下至各级基层政府一直在宣扬爱国主义,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较低的位置,但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边沁的主张就是边沁主义,即功利主义,代表作《道德与立法》。边沁认为,凡人都有欲望,即为自我生存和避免危害的自利欲望。由欲望产生的动力成为动机,而动机就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因此,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因就是欲望。边沁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根本在于欲望的快乐和痛苦,人的一切行为则取决于对自己的功利,即当人的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而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行为实现满足后就会觉得快乐和幸福,而这实际上就是满足。因此,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奢谈社会利益是什么,是无聊和无益的。因此,我国政府在管理方面要找清楚方向,改革不仅仅在动机和目标上崇高,重要的是手段、过程和结果是否对人民有好处。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最后,我想用张澜涛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中国古代的十六字治国箴言来总结政府的管理方法。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这句话有很丰富的解读方法,但是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上一篇:我太紧张睡不着怎么办下一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