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突发事件是一种显性社会不稳定现象,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针对性、复杂性和危害性等特点。当前,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信息发布面临挑战、缺乏对公众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

第一篇: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论文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

[摘 要]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危机信息管理,有利于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但目前,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政府要完善信息预警机制,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建立健全国际化信息沟通与合作机制,保证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4.170

在社会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公共危机形势多样,危害严重,如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社会阶段,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将直接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率还表现出上升趋势。公共危机不仅会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在政府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公共危机是政府应急处理的中心内容。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已经受到人们重点关注。

1 危机信息管理概述

从专业角度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政府与社会的常态化管理,并没有将公共危机囊括在内,针对此,需要政府与社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被分为两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件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冲突和灾难。公共危机有以下几项特点:第一,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出其不意地发生;第二,危害性,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社会发展;第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常态,且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第四,紧迫性,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延迟,将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五,双从性的结果,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还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将有利于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在我国,普遍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看作在特定情況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及手段,收集、分析、组织公共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实行危机信息管理,必须在全过程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处理并利用好取得的信息,以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经过科学分析的信息。因此,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危机信息管理要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为基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危机信息管理开始从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成为危机管理核心。

2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信息预警机制,政府信息法制建设落后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2.1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各级信息机构危机信息监测、信息收集能力与预警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因为危机信息监测、预警与收集工作制度不完善,信息监测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相应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政府部门服务人民的意识;其次,开发新技术和信息预警方法;最后,提高信息人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完善信息预警机制,有利于在危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危机信息源头,做好调查与访问工作。

2.2 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政府是危机信息管理的主体,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应当扩大信息公开途径。首先,在应用传统形式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子邮件等相结合,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其次,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责任问责制度。如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公布不准确的信息,或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相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障信息公开透明化。最后,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因此,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

2.3 建立健全国际化信息沟通与合作机制

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国家化形式也发生改变。目前,任何一次大型公共危机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灾难。在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中,各方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门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公共危机,与国际组织在危机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积极争取国际性与区域性组织在人员、教育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沟通,通过协商建立合作机制。

3 结 语

在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形态不断变化过程中,研究分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目前,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要采取相措施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使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保持从容的态度。

作者:杨哲

第二篇:当前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主要存在问题探析

摘 要:突发事件是一种显性社会不稳定现象,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针对性、复杂性和危害性等特点。当前,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信息发布面临挑战、缺乏对公众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处理

一、概念

突发事件是一种显性社会不稳定现象。所谓突发事件,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二是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安危,必须马上处理;三是首次发生,无章可循。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4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4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4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1]。

二、特征

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时间和形式上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却遵循着“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的必然性。具体说来它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不确定性。从起因上看,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的;从过程上看,不仅仅因为这件事情的开端是无法用常规性进行判断,而且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是没有经验知识进行指导;从结果上看,处理突发事件能否恢复到原有状态,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都难以确定。二是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三是针对性、目的性。针对性就是指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因利益要求的不同而有具体指向。目的性是指人们所选择和行为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得到某种利益。四是复杂性。现阶段突发事件的起因有的是政策,有的是经济性因素,有的是社会性因素,有的是领导者行为因素,甚至是这几类因素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加以区分,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有些突发事件还形成“裂变反应”,起因往往是一个因素,但很快会扩散,导致很多方面的因素发生,甚至失控,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五是危害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给社会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可能引发次生或衍生事故,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机[2]。

三、当前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主要存在问题探析

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经验尚缺,在实际应对危机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

虽然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明确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轰轰烈烈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而相当忽视默默无闻的预防工作,并且成功的突发事件应对往往掩盖了突发事件预防的不力。

第一,缺乏预警意识,监测不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意识普遍淡薄,我国政府现行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中缺少风险评估机制,缺乏专管部门,缺少对社会风险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社会风险判断能力,很难做到对社会风险的准确预警分析,难以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作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往往是采取被动的反应模式去处理危机事件。

第二,预案粗陋,缺乏社会参与。要做到预案求实管用,不仅要有社会风险一旦发生就有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的指挥能力和群众工作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社会风险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目前,预案缺乏演练,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

(二)信息发布面临挑战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条例,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我国信息发布存在瓶颈,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处置社会风险方面透明度极差[3]。

第一,信息发布应急机制不够完善。以H7N9为例,据《解放日报》报道,3月20日初步认为患者可能感染新型流感病毒,3月21日即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3月22日按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国家疾控中心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这个结果3月30日被通报。上海的做法完全按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播规定进行的,但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上海卫生部门有权直接公布传染病疫情或者国家疾控中心的检测与地方平行进行的话,那么,H7N9禽流感疫情或许在3月20日左右即可发布,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谣言发酵时间。

第二,信息发布把关人缺失,如何选择成一大难题。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和方式,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如雅安地震不到12小时,相关微博就达到了6 400万条,有人还整理出“雅安地震的十大流言飞语”,包括红十字会澄清收台湾红会500万“买路钱”谣言,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等等。然而怎样从如此浩瀚的信息大海中获取自己想要信息并非易事。

(三)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

虽然我国在总结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些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法律法规。如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应急对抗措施无法律依据的历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难获救济等问题。

第一,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不完善,并且不成体系。当前的应急立法比较分散,给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各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协调配合。当前大致是什么领域出现了紧急状况,等事件解决之后就制定一个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暂时没有出现的危机的领域,则较少考虑。防洪、消防、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是在出现了相应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取得应对措施的成功之后,依据经验教训,才制定相关的应急条例。但对恐怖主义、城市公共交通、大范围中毒、大面积停电、火山、大面积气候变化等突发的人为或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都缺乏法律调整。

第二,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法律责任不明确。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相关失职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追究、因违法行政导致的行政侵权责任的承担、行政相对人行政违法责任的追究、行政补偿责任的落实等等,是研究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不可或缺的内容[4]。目前在细化明确政府以及官员责任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完善方面:一方面,明确政府责任,将公共安全纳入到政府考核体系。由于我国政府政绩考核中,往往注重经济方面的指标,忽视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指标,导致忽视在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政府责任。另一方面,完善官员问责制,使政府的责任追究规范化、制度化。权责统一是官员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四)缺乏对公众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无疑是构建完备应急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公民对危机的警觉性较差,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这与我国缺少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有关。为此,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5]。社会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是权利而非义务。

第一,加大推进宪政力度,真正把已经得到宪法确认的公民参与的权利落到实处。我国宪法已经确认了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和经济文化社会参与权,只有充分地知悉信息,公众才能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有效地参与。

第二,鼓励并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是支持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在社团立法上破除不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各类限制,通过立法支持非政府组织吸引人才,增强自治能力和参与能力。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重视社会动员,形成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熟的、良性的国家和社会二元关系,在突发事件面前二者协调配合,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迅速化解公共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01-08.

[2] 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7.

[3] 李昕.略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2011,(6):36-39.

[4] 华学成.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探究[J].学海,2009,(6):104-108.

[5] 周良金.浅析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足及其完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84-86.

[6] 曹智勇.权利还是义务——社会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性质剖析[J].经营管理者,2009,(6):67.

[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唐爱芳

第三篇: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摘 要:公共事件的时有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響。就多年政府公共危机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的研究大多以高层次的居多,比较笼统,相对来说,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研究较少。俗话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做好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够促进基层的社会和谐安定。

关键词:基层政府 危机管理 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改革深水期,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社会各种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包括一些常见的大自然灾害、公共性食品卫生事件、团体性事件等,由于这些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特别是在一些信息沟通缓慢、应急设施不健全的乡村,使得这些危机特点体现的更加突出,将不断考验着作为管理广大乡村的基层人民政府的应急能力。“纵观近几年的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情况较2012年明显偏重,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8818.7万人(次)受灾,1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808亿元,而且数据中的每一项,与农村相关占了将近百分之70。”一个个数字之下,显示的是政府肩负的责任,而作为基层政府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当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日益成为政府工作经常要面对的事情时,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和管理也成了现代政府机关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基层政府作为最基础的主体之一,应将不断提高政府人员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作为工作的日常。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什么是危机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危机,因为危机,我们不能随便出门;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突发性的。它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它的发生有时候是突发性的,让人难以控制,通常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坏、灾难,给人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才能应对它。危机有很多的特点。危机具有很突然的性质,让人难以防备;危机具有紧急性,危机一旦发生,瞬息万变;危机具有不可控性,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尽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机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时刻戒备,永远准备应对危机,我们要学会去管理危机,做危机的“管理者”。

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是指,当基层政府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危机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时应对危机,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保证乡村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定。

二、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一些效果

1.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理。笔者在对基层政府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还是相当合理的。每个基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镇书记、镇长、党委委员、镇医院院长、派出所所长、镇消防队长等成员组成,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急委员会的日常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承担了时刻监测危机、危机信息汇报和汇总、危机调度与协调等多项职能,可谓是身兼数职,发挥着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基层政府所管辖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应急委员会,由村两委组成。

2.基层政府的应急制度已经相当灵活且落实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层政府在制定应急制度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乡俗文化,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的应急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制度。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机发生时的一些情况,并按照制度的应急制度,一对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

3.基层政府组成了应急团队,且对成员进行多角度的培训。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小组,到每个村里的应急小组,以及镇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基层政府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不断培养应急小组的能力,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的实战演练,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同时,定期开展培训,使得应急人员不论素质、还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心。危机来临时,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一种应对危机的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应急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逃脱责任,比如说曾经发生的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体现出基层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不足之处,基层政府应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众第一时间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层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还记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国报名选拔出来的灾区志愿者,到达地震灾区后反而成为了“困难户”,成为被帮助对象,作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更何况基层群众。当一些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公民普遍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常识,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化。而在基层的乡村中,这种公共危机的基本常识教育基本为零。乡村的应急委员会大多也是村里农民组成的,本身知识素养不高,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也只是皮毛,很难自发的组织危机的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基层政府则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有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主义”之风存在,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普及教育的耐心、决心,危机常识普及教育危机管理往往成为走过场的趋势。

3.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危机信息的收集能力较差。有的时候乡村山上会有失火现象,当去问此类灾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时通知村应急委员会,村民们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应急委员会。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政府在危机防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显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现实危机管理中,基层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够完全重视起来,而不能重视危机防范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防范机制不完善,很多潜在的危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危机上则难上加难。

4.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设施落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有关部门要通過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媒体、电视、网络等广泛地传播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常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调研中发现,这些多渠道宣传途径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通过一些纸面文件下发下去,其他宣传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笔者仔细观察农村应急委员会,发现很多硬件设施存在问题,有的是危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广播喇叭坏掉,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让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危机防范工作。有的农村应急委员会,连最起码的电话都没有安装,应急通讯录也没有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四、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提高广大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比较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种意识转化而来,这种意识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都爆发在最基础的地方。处于这一基础层上的公务人员、公众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水平去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于管理危机,战胜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应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将这种学习放到平常的在职培训中,形成一种危机理念。再者,注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培养,普及公共危机常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进行,比如说在乡村中发放一些挂历宣传册,也可以请一些危机治理的专业人员到乡村中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危机治理的电影放映来实现。通过这些实际可行的措施,让公众知道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2.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著名的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奥斯本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钱预防危害发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钱去治理灾害,由此可见最有效率的危机管理就是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现代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前馈控制,避免各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种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对各种危机做一个预计,提前把灾害的准备工作做好,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策略。很多事实性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才可以使得基层政府在面对危机发生时做出的决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务必建立一种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平台,对危机进行不间断监测,拓宽危机信息的传送通道,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3.要保障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的财政资金。“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当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投入上还是捉襟见肘。虽然基层政府现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启用财政应急拨款,来解决比较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但是这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危机治理之中。因此在当前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应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专款专用,建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机制。我们通过这种国家财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硬实力。

4.建立专业化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队伍。“术业有专攻,”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职培训的模式,加强危机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实际演练,要参加实地演练,从实战中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基层政府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位,让学习这种专业的应届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让这种“新鲜的血液”来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5.完善公共危机预警设施,着力构建透明公开的危机信息传递体系。要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措施,把广大农村的应急委员会预警设施予以健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建立完备的硬件设施,保障乡村基础的预警机制得以实现。虽然当前公共危机信息传递渠道多样化发展,但还是不能轻视危机信息传播渠道的准确性、及时性。我们应妥善处理好政府、媒体、公众的传播渠道的关系,通过政务微博、政府网站及时发布危机信息,确保权威性;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门户网站等,确保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媒体监督作用;而公众则处在一个敏感的位置,应当让他们发挥好危机信息的监督与参与职责。基层政府应转变理念,做好服务型政府的表率,为保证公民知情权,应及时公布公共危机信息,让公众了解危机事件处理的进展,继而提高政府的形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基层政府可以说是危机管理的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门。现阶段我国的危机管理不是中央怎么加强监督,而是基层政府如何提高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因而,应当采取最有效率的措施去应对基层公共危机,将危机带来的损害和灾难降到最低,保护国家和公众的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2]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4]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 (4)。

[5]江受林.基于村民满意感的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杜林林(1987—)男,山东滕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行政体制。袁帅(1990—)男,河南商丘人,西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公务员制度。

作者:杜林林 袁帅

上一篇:敦煌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