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之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不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它也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思想政治课之网络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课之网络技术论文 篇1:

新时期媒体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信息高速化的时代。网络带动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各个高校中都出现了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目前,新媒体网络技术成已为各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各个高校的教育中都离不开新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教育专家认为应改变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引进新媒体网络技术,把新媒体网络技术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快速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同时新媒体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创新,这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视野,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引导、宣传、弘扬的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很大,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网络技术已经走进了学校,并且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地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新媒体是从网络中诞生的,具有参与的广泛性、传播的及时性、沟通的主动性等特点,学校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始终抓住新媒体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新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在高校的校园中,大学生是捕捉社会信息的主要群体,而新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很快地传播社会信息,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久而久之,新媒体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最大依赖。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校园新媒体网络成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依托,能够很快地采集到社会上的信息,集各类信息为一体,是学校信息资源的中心,满足了学校师生对各类信息了解的需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新媒体网络技术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

大学时期重在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文化浓厚的大学校园里,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媒体技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一些政策、建议,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想法,这样使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并积极推出一些符合学生的政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启发、教育。同时,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媒体这一工具及时、准确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视野。

三、新媒体网络技术有利于进行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有利于学校开展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设立聊天平台等,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能够更灵活、更顺利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还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是,新媒体带来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挑战,同时新媒体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正确、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各个学校,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引进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正确运用新媒体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2(4).

[2]邱昊.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下选择——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3]孙芳.“现实的个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8).

作者:祝敏

思想政治课之网络技术论文 篇2:

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不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它也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作为与现代社会信息联系最为密切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知识传递平台,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面对这种客观现实,提出有效对策,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对策;实效性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其中,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已經真实地融入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中。但中学生在网上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由于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对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中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加强中学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势在必行。

一、网络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公民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思考并回答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并履行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崇高责任[1]。随着网络技术的到来以及网络资源的普遍运用,一方面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契机,给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面对网络信息化,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这主要是相对于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1.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知识、信息量的占有上具有教育对象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教育过程主要就表现为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向传播的过程。许多中学教师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偶像,然而现在,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高中思想政治课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一必修1和2的教材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关系、社会制度等知识观点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热点知识在网络上有报道、有评论,教师和学生可以完全平等地获得这些热点信息。教育对象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知识与信息,在最新信息的获得上甚至超过教育者,使得教育者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2.在网络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丧失。计算机网络具有及时性、共享性,高中生接受新信息、新鲜事物的能力快,他们更热衷于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教育者面临着信息劣势的尴尬。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往往不知所措,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已经知道,而学生说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教师却闻所未闻,如:“XX童鞋,这个题肿么做?”“小盆友,要乖乖哦!”“thx(thanks)”、“==(等等)”、“神马(什么)”、“浮云”、“给力”……这使教育者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教育者的权威面临挑战。

(二)网络的复杂性对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不仅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也给高中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造成高中生的性格危机。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高中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塑造一个网络上的自我,在随意、开放的网络世界中自由自在地交流,久而久之便会淡化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与现实社会越来越远,更有甚者形成“双重人格”,在现实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来回转换。

2.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造成高中生的情感危机。网络上的沟通一般是以电脑为中介的交流,导致人们直接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相应减少了。这就导致每天与电脑打交道的大批“网民”社交能力下降,减少了人们之间直接沟通的真情实感。这样可能使他们的人际情感萎缩、淡化,甚至由此可能导致对人、事物、社会某种偏激的看法。同时,以电脑为友的“网民”高中生,可能把学习功课当成副业,造成了学业的荒废。

3.网络的公开性、无规范性造成高中生的行为失范。调查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14.49%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此外,目前所流行的网络暴力游戏给学生带来的危害更令人不安。

(三)网络的多元化、先进性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

在网络环境下,中西文化交流加快,多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形成各种民族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和相互渗透。这种冲突和渗透直接影响着高中生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

1.多元化的网络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复杂化。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美国人直言不讳地提出,要通过发展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并“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的共同性”,在这种全球一体化意识下,高中生所接触的知识量多、信息量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更丰富的要求,使其复杂化。

2.先进的网络时代大大削弱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网络空间的最大特色就是它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其快速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得青少年网民极易获得所谓的“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网络红人“凤姐”、“犀利哥”、“芙蓉姐姐”等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短时间获得大众尤其是高中生的关注,对高中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产生潜在的扭曲和侵蚀,严重影响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时代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政治教师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收到实际的效果[2]。信息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震撼,靠个人的力量去对抗是以卵击石,这必然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在内的所有网络建设者形成系统、整体的德育合力优势,同时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构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切实加强管理,堵塞各种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净化网络空间。比如,在网络技术方面和网络法规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強互联网的国际出入口信道管制和监督,开发能够虑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限制对某些有害源网店的访问,出台禁止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相关性法规等等。

2.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在信息网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网络系统,设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首页,积极开展正确信息的传播,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二)规范学校教育,打造强大的师资力量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要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师中间普及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在网上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将教学讲义在网络上发布;要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师网页,教师也可以走进网络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可通过E-mail等方式进行沟通、收发作业、交流思想观点。

2.利用定期上网进行国内外时事政治教育,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树立崇高的理想,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要充分用好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中学生版《时事》双月刊;其次,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时事政策信息上网阅读与查找,配合教师定期和不定期的时事专题讲座、时事广播、课前十分钟学生讲时事、时事黑板报、时事竞赛、期末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考试等,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再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特别是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三)家庭方面的努力

家庭是养育生命的摇篮,亦为每个人提供了第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场所。父母则是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但绝不仅仅是第一任老师,还是人生的引路者、未来生涯的最初设计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父母应多关心高中生,不仅关心其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其生活和情感。父母应多与子女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既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发挥家庭避风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发泄情感的渠道,教育学生有关情感的知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让高中生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不去沉迷网络。

2.父母应紧跟时代潮流,掌握一些网络技术与网络知识,以便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合理的引导,规范其网上行为。

(四)学生自己

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青少年,应从自身做起,查找问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高中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职,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和提高,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网络世界中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友善待人,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正确使用网络。

2.运用“慎独”精神,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自己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守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而干坏事。埃瑟·戴森指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我命运、在地方社区和全球社会重新定义公民身份的机会,它也把自我治理、自我思考、教育后代、诚实经商以及同其他公民一起设计我们生活中应遵循的规则的责任教给了我们。”[3]在这样一个无人管理和监督的网络社会中,高中生应运用“慎独”精神,提高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浏览健康网站,自觉控制上网时间,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网络信息技术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在给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信息网络德育素养培养与现代信息网络紧密结合起来,使高中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利用网络虚拟的学习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信息网络道德自律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国胜,姚俊雅,刘建民.传统教学理论与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2]郭顺华.谈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

[3]李伦.鼠标下的德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唐莉.对网络时代强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

[5]张家全.网络与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彭隆辉,孙继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张文芬.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8]刘安文.关于信息技术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8).

作者:闫冰红

思想政治课之网络技术论文 篇3:

新时代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研究

摘 要 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从依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环境、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内容以及利用全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可突破课程形式化,提升课程实效性,促使课程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程 实效性 课程思政 全媒体

“形勢与政策”课程是新时代高校五门必修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同一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可见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是此系列课程实践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和现实困境。尤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以及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时事热点、重要形势走向等内容阵地展开,具有高度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时政性,而作为公共必修课,课程受教育主体的学科背景复杂,对课程的认知参差不齐,不乏有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高高在上”,难以接近,与自己的专业和生活无关,这将使得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引领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更大限度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是当前课程建设重中之重。

1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认同和关注,并得到广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理想的效果是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让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具备思政元素,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真正结合起来的积极尝试。“课程思政”建设主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源头、知识供给着手,推动供给侧转型升级,建立新型供需关系,[3]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孤岛效应”,使其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理想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在沉浸式环境中能够得到实质性提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借由调节根本性的供需矛盾来改变人们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促使学生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更为普遍的兴趣,且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也将使得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育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最终会有助于教育主体以自主愉悦的方式接受并内化课程知识。其次,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以及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氛围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授课环境变得更为柔和,孕育于普遍性之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特殊性也将得到更大发挥,此门课程时事性强,紧跟国内外形势政策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最新资讯和最新视角,对于普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知识具有很大作用,若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整合与编排,并借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势必将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再次,“课程思政”的推进和落实,将全面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体来看将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得以转型升级,这也将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更新换代带来诸多契机——课程理念更加先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教师队伍更加优良。总而言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既能够全面营造高校良好育人氛围,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功能,也能够大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建设和革新,彰显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2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元素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所在地域的特色元素不失为突破课程“对牛弹琴”、缺乏实效的困境的良方之一。这里的地域特色元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高校所在地域发展相关的各方面综合性内容。心理学上有一种‘视网膜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关注与自己有关联或有相似特点的对象,所以大学生会倾向关心同自己有关系的事物。[4]因此,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形势与政策”课程无法切近学生、走进生活的矛盾,有利于提升课程的现实感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发展。

具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教育者主体,是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充分浸淫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交融的环境之中,地方的历史积淀、物质发展、制度文明、社会变革、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是学生共同的切身体验和思想源泉。如果将地域特色元素合理融入课程内容,就能大大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达到生活实践与课程学习相互结合的良好效果。在这样直接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课程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教学内容更为相关的问题,比如近年來国内外形势政策与当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建设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当地政策落实情况,当地未来可预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以及高校在当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区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尤其还可通过当地现阶段典型基层事例,来深入挖掘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地方建设发展之间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方,进而使得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国家发展理念和方案,肩负起青年大学生的时代担当。例如,十九大报告强调,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至关重要,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且2020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此背景下可向青年大学生展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成果、当地新型农民致富事迹、优秀校友回乡创业故事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目光所及的乡村故事和自己所理解的“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政策、脱贫攻坚战。再如,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在给各国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得各国家、各区域深受全球性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产业由国内而国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疫情大考,绍兴纺织产业作为当地核心特色产业,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相关问题是引导当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修课学生讨论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地方产业发展关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至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融入,需要根据地域特色、高校类型以及课程目标等因素不断实践与总结,切不可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元素,就是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讲地方故事。

3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结合全媒体信息化方式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飞速更迭和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发展,将全媒体信息化创新成果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已成为“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大势所趋。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全球性公共危机面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更以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为整个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线上”体验。2020年初疫情期间,众多高校纷纷为学生开设起网络直播课程,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局面。“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也应该紧跟“形势”不落伍,创新手段增活力。“当今是全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形势与政策’课活起来,推动‘形势与政策’课传统优势同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结合全媒体信息化方式,切实提升课程实效性。

如何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第一,着力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专业教育平台。与课程专门对接的线上专业教育平台需根据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要求、教学对象等核心要素来进行设计研发,邀请课程教育和网络技术两方面专家提供内容和技术支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可使用已经较为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可与其他课程合用平台以打通优化教学资源,也可为课程专门创设一个平台并加以推广,需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及评价等各环节模块与网络平台特质建立一一匹配关系,实现课程效果最大化。第二,不断拓宽“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空间和资源,互联网以信息取用的高效和丰富著称,但互联网信息又鱼龙混杂,极易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可搭建一个汇聚官方媒体(如“学习强国”“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信息的信息库,作为课程理论和事例来源的“资讯池”, 既有文字又有音频,且时时更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能够保证课程信息的时效性、灵活性,还能够趋利避害,抵制消极不实的网络负面讯息。第三,持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师队伍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责任重大,师德师风建设更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紧跟时代形势发展,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提升网络教学素养,磨炼教学本领,如制作“形势与政策”微课等。

4 小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依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环境、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内容以及利用全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法,可突破课程形式化,提升课程实效性,促使课程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基金项目:2020年度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

[2]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章忠民, 李兰.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3.

[4] 李蒙. 地域化内容: 新时代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载体[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71.

[5] 卢日霞.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探究[J].才智,2020(08):208.

作者:曹笑笑 孟津宇

上一篇:基层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论文下一篇:地勘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