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研究了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从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立足交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浅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网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网络媒体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导向,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夯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的基础,都是网络文化传播中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网络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子系统成为社会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当代形态。网络文化是一种蕴含着特殊内容的文化形式,它是指建立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人们创造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形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使得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方式,及其这些活动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既具有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一般特性,同时又显示出网络时代文化子系统的特殊性。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的开放性。网络因其运作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地球上的人们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所有最新信息和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借助网络,人类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个性的提升。(2)存在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就某个真实或虚假的事件进行自我表现和交流沟通,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关系,极大扩大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度,满足了人们内在发展的欲望。(3)操作的交互性。在网络中,任何个体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单向流动,这种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现出信息双向流动的特征,使人与人的交流呈多角度、 大范围、 深层次,从而使人类的文化交往方式面临深刻的变革。(4)网络文化的极化性。网络因其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任何现实中有关善和恶的热点事件往往能通过网络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数量巨大的人的关注,使得个体行为能量聚合、个体行为影响放大,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这种强大的辐射和催化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迅速把善放到最大,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也有可能夸大丑恶现象,使得人们出现信念和意识上的混乱和动摇。网络的极化效应使得控制和引导网络文化成为一大难题,这也是网络文化在现实中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网络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项新生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存在着不可否认的矛盾。尽管双方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但作为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却又是彼此融合、彼此需要的。一方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网络文化的支撑。成长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群体,对时代特征反映最灵敏、对社会信息捕捉最及时,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手段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致力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发展。人类文化承载着人类基本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网络文化同样承载着追求更美好、更和谐、更高尚生活的文化使命。

网络文化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从教育内容看,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影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是一对尖锐的矛盾,网络文化的泛意识形态性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流文化的认可提出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网络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渗透色彩,网络的多元政治主张容易引起人们信念的混乱。当代青年大学生尽管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但往往欠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清晰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很容易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我国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主流文化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和影响力,其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德、法制、秩序、责任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人文精神支柱。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主流文化,正以一种非凡的渗透力不断弱化着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人文精神。现在,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价值选择、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趋向多元化。一些学生表现出追求感性而忽视理性、追求平俗而拒绝高雅、追求实际而反对高尚的特征;一些学生对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和责任的束缚和制约嗤之以鼻;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成灾,以致思想教育失灵和道德失范案例频频见诸报端。网络文化成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涣散力量,其结果必将削弱我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必将使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弱化和边缘化。

(二)从教育模式看,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冲击

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课堂讲授、还是校内外实践教育,都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面对面的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教育优势,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保持着尊重和信赖;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经过长期试验证明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保持着教育过程和效果的可控性。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的特性让大学生有了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室里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他们更倾向于在没有界限的网络空间中获取更多信息;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以匿名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他们可以凭借多重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和进行思想交流;网络操作的交互性不仅使交流方式新奇有趣,更使人与人的交流双向直接有效;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关注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事件中去,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欲望。网络的这些优势使得相对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中总结出的经典的预防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原则在网络优势面前黯然失色。可见,在现代网络科技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观念、方法、手段还是效果上,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了。

(三)从教育实施主体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和网络技术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首先,网络管理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从小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在掌握信息来源、交流信息速度方面能力较强,而学校网络的基础设施、网络控制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和网络技能相对落后。其次,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极化性的特征,加上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出复杂性和突发性,这对学校和社会稳定来说是个挑战。青年人往往富有激情,但又不够理智。网络的介入使得舆情更加难以控制和复杂,而一些高职教师处理事情的经验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教育主客体掌握网络技术的不对等性和教育工作者控制舆情的经验和能力的缺乏,大大制约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导向,弘扬主旋律文化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学生;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加富于民族特色、时代气息,更易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同时要利用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融导向性、知识性和直观性于一体的网页和媒体手段,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感悟。

(二)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现代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学生的被动色彩,大力探索、开拓创新。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各项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育主体要树立平等、包容的观念。网络社会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包容意识,要用宽容的胸怀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诚恳相待,真诚交流。再次,利用网络本身得天独厚的吸引力调整以往灌输性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变为渗透性为主的新型网络教育。要革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通过论坛、博客、留言簿、聊天室等各种手段,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论坛交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针对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不回避、不隐讳。

(三)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软硬件建设,夯实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利用网络。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学生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诉求,提高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公信力。其次,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高尚高雅的精品文化;要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功能,建立飞信、微博、QQ群等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要培养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建设一支包含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学生干部在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参考文献:

[1]谢春红,曾令辉.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林壹.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现代远距离育,2009(2).

[3]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陈宏建,周建华.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6](美)阿尔温·托夫勒,(美)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王丽霞

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基于网络文化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研究了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从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立足交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宋杨(1982-),女,天津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馆员;张涛(1982-),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文化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群体主流思想舆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3164)的研究成果。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也相伴而生,其影响大学生群体舆论的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讲,网络文化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一切相关产物。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化的基本状态和传播特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个体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主要工具,借助对该群体网络文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文化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分布领域。

其次,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全面分析,还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合格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系统研究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网络文化存在和传播特点,可以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手段保障。促使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交流习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确保教育者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基本特征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验证,从网络的一般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全面总结了目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世界性和开放性

网络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使用网络也符合网络本身先天的这一特点。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使用没有国界的限制,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只登陆和浏览中文网站,但是快捷迅速的信息传递和转换已经使得中外文网站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同步更新,国家的界限已经在网络世界当中变得非常模糊;开放性也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虽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网络的监管,能够部分控制网络信息,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学生网络的封闭性只是相对的,而开放性具有绝对意义。

2.交互性和隐蔽性

交互性是网络交流的集中表现,也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其交互性的认同,也就是说利用网络实现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隐蔽性是建立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身份以及各种无须实名注册的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出于规避风险和消除表达顾虑的原因而选择虚假的身份参与网络表达,造成了这一特定群体网络文化的隐蔽性特征。①

3.创造性和异化性

由于大学生网络的无限丰富性和海量信息,任何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信息,并且在愿意的前提下建立与志同道合的人的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为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成就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特征;异化性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事物之中的状态,也就是事物在网络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倾向,具體到大学生来说,比如纯粹愤青式的发泄、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恶意传播和过度追求自由而引发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

4.平等性和虚拟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当中,基于平等的技术条件和信息流动水平(对于个体大学生而言,信息流促成了同样的类似于海平面的“信息平面”,也是同样能力的主体使用网络的相同准入门槛),造成了实质上的优于现实世界当中的平等状态;虚拟性是网络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来讲,由于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网络文化中虚拟性的特点对这个特定群体的影响更加深远。

5.大众性和自由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是指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网民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叠在一起,影响彼此并按照时间维度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大众性也可以理解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网民群体的文化辐射作用;自由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比较自由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能够约束青年人网络参与活动的硬性手段和条条框框几乎没有,出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网络参与与表达是其主要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网络文化概念出发,理顺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的具体内容,以网络文化特征为探讨角度,论证研究主要观点,分析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网络文化定义,能够囊括全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

网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地区差异,为文化无国界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网络没有任何准入设置,具有完全开放特点,因此,完成舆论引导一定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培养具有较强素质和执行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够全天候、全方位適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队伍。

2.立足交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

交互性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隐蔽性导致个体的身份角色隐藏,道德约束力下降和“愤青”情绪膨胀等,因此,实现舆论引导必须依靠主流媒体发出的权威信息,使之能够快速占领舆论阵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体制化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权威信息的被认可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可以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能力。

3.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

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全方位交流提升了创造力水平,而这又恰恰是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常常用双刃剑来形容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和异化性特征的极端发展状态,因此,保障正常的舆论引导就要通过鼓励积极的创造性和避免极端的异化性来完成,深度信息供给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度的自主理性判断能力,增强其对消极舆论的“免疫能力”,通过主体对重点信息逐步的了解,确立起对现行体制的深度认同,进而营造大学生群体的良性舆论环境。建立并不断完善良性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功能。

4.立足平等性和虚拟性,探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的具体步骤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社会人社会身份的隐没,学生网民个体在技术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几乎实现了完全的平等参与和表达,网络空间的虚化、网络行为的虚拟和网络身份的虚拟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平等的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把主体的平等权控制在不能侵害其他主体权利的范围之内,同时防止虚拟性带来的责任缺失,通过规范大学生网民的行为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法律的手段和方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进行网络参与,逐步强化平等性地位并消除虚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5.立足大众性和自由性特征,探讨培养大学生网民责任意识与合格的“网络公民”的具体途径

大学生网民不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外部条件,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当然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并非没有边界,但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少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因此,要想对其舆论导向进行控制,同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寻求培养网民责任意识的方法,将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内化到学生的上网行为之中,最终培养出能够完全自觉履行网络责任、义务,依法依规行使网络权利的“网络公民”,通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通过我们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同学群体共同使用的“熟人网络”的趋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带有隐蔽性的虚假身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真实和虚假身份共同存在是其网络参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魏潾.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唐超文,刘轶.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蔡华锋,代武春,赵立兵.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宋杨?张涛

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论网络无政府主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无政府主义;网络文化;心理干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是伴随互联网普及而逐渐兴起的,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危害较大,在网络中已经催生了黑客、闪客、网络暴民等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着独特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历史和时代文化根源,目前已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工作机制和教育者的权威性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技术制度、教育等层面来系统应对,同时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通过多种途径树立权威,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并逐步形成预警、心理干预和对话机制,以建立完善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文献标志码: A

当前,互联网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从而引发了信息时代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的深刻变革,其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项就是网络文化在生活实践中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网民群体,同时网络也已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不仅凸显出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和新阵地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断呼唤我们关注、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冲击。而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就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这一倾向及其负面影响,对我们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倾向的表现形式与产生根源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它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既涵盖信息技术、资源系统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囊括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行为范式、心理状态、审美标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具有跨文化性、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维要素,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倾向具有样态有别、程度不同的表现形式,较为引人注目的如黑客(Hacker),其特征包括热衷挑战,认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网络技术去突破某些著名的防卫森严的网站是一件极富刺激性和挑战性的冒险活动;崇尚自由,对网络入侵乐此不疲;主张信息共享,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和公开的;具有反叛精神,蔑视传统,反抗权威,痛恨集权,由于要在网络空间来去自如,就必然夹带着某些破坏行动,产生破坏心理,其行为模式也深深烙上了无政府主义的印记。又如,闪客(Flash mob)意指一群人通过网络、手机等在预先约定的地点集合,进行简短活动后迅速解散。Flash mob的词源有两个,一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等。在无领袖状态下组织集会。研究虚拟社区的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将之称为即兴主义。虽然人们大多认为这只是一种恶作剧,但闪客也让政府感到难以掌握和控制,担心其被人利用而演变成一种社会运动。2001年菲律宾国民就用手机短信呼朋唤友地聚集起百万群众,游行抗议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并最终导致了埃斯特拉达下台。此外,近年还出现了所谓网络暴民现象,指的是一些网民在网络上使用暴力语言攻击其他的虚拟网络人物,其试图对现实中的人物进行伤害和攻击的极端行为可能触犯有关法律。比较典型的案例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等。

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首先,任何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其物质基础,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就是无政府主义倾向产生的重要依托。美国学者史托尔曾指出: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利于无政府主义滋生的环境。这是因为互联网的设计采取分布式结构,没有传统星型结构的中央控制中心,所有子网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任何政府、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占有互联网,任何力量也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消除、封锁和控制。互联网的非中心性,是对传统集权式中央等级式组织的解构,同时也是无政府主义在技术上的温床。其次,现实无政府主义在新条件下的复归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无政府主义由来已久,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则被认为是近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无政府主义者在近代革命运动历史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1789年法国大革命就具有强烈的原始无政府主义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东、克鲁泡特金、巴枯宁将无政府主义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之后虽有沉寂,但它在20世纪60年代又卷土重来,其精神内涵也逐渐在新的网络文化背景中孕育和复归。最后,后现代主义的激发和影响是其产生的时代文化根源。网络文化是在后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因而具有不同于现代性的一些特性,如多元性、非权威性等。受此影响,很多网络文化先驱都怀有无政府主义情结。如激进青年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以各种形式反抗社会;马尔库塞以“单向度的人”指责西方社会对人的异化;而“早期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致力于电脑和网络的改造,试图将信息权力分发到平民手中。取代大型主机的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解构中心指令的分布式网络的构建,成为信息时代个人在技术上的解放。”

二、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虽然还并不成熟,但它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冲击、渗透和影响却已不容忽视。因此,网络与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已经逐渐成为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就是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挑战,对此进行专门探讨有利于将研究引向深入。具体来看,这种挑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在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动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了相对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关系和谐具有

重要的结构性稳定作用。虽然近年来伴随着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引发了学术界乃至社会对灌输教育的反思,从而凸显了对师生平等观念的强调,但也需避免矫枉过正。应该认识到,教育者的权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这充分反映出当前网络文化“无序化”、“无控制”、“无政府”、“自由化”的特征。受此影响,大学生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汇集一处,更加主动地理解信息,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转化为自身行动。这种倾向在本就具有很强的反抗与叛逆心理的大学生中的扩散,会滋生自由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思想,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和谐关系,阻碍二者的正常交流与互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威信和说服力下降,造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困难,最终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严重危害。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实效性的获取逻辑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影响大学生,把社会要求传递给大学生,促使他们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继而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这一逻辑中核心的环节就是内化与外化,它们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强弱。而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却恰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环节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社会规范处于养成之中,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进人网络世界后,其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便显露出来。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需要和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进而形成漠视权威、无视规则、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会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尤其是当前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如果网络使用者缺乏道德自律,就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这种情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环节危害很大,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正确、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转化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进程。目前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频繁出现的随意公开他人隐私,攻击侮辱他人人格,制造虚假、垃圾信息,充当电脑黑客等不道德行为以及网络诈骗、盗窃等犯罪现象,都在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教育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理念、作用过程和方式,需要伴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则会出现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工作的全局。而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所带来的问题,就对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崇尚一定群体内部的自发合作,进而可能演变成为带有暴力倾向的群体性事件,前文所述的闪客、网络暴民等现象就是明证。而当前网络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在上述倾向的影响下,大学生在遇到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放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常沟通,转而通过网络寻求群体内部的交流,发泄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较少受现实规范制约等条件的催化,很可能会在大学生中迅速演化为集体无意识行动或是突发群体性事件,如近期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罢餐事件,以及牵涉到民族问题和外交关系的学生自发行动等。对于这种新情形,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无法很好应对的,往往出现行动迟缓、猝不及防的局面。因此,这一情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三、相关的应对措施

针对网络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2007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号召,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技术、制度、教育等层面系统应对网络文化挑战

所谓文化生态的概念旨在强调文化体系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体系而存在,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同样存在生态治理的问题。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应对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倾向所带来的挑战,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象,必须从宏观的视域把这种倾向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放在网络文化兴起变迁的大背景之中去分析,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特征,并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中其他思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终系统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遵循这一逻辑思路,本文认为应从多个层面相互配合应对挑战:在技术层面上,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软件工具,适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活动的监控;在制度层面上,应该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等制度性规范;在教育层面上,必须大力加强对如何理性地认识网络和网络文化,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如何养成文明的网络活动行为,如何正确理解民主、自由的内涵等的宣传教育工作。

2.通过多种途径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

从一定意义上讲,权威是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在交往实践中,权威的确立有着多种途径,其内涵也是丰富的。从目前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对于学生的权威性更多的是来自其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学生对他们的服从也更多的是基于对其权力的敬畏。这当然是权威确立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但仅仅这样还很不够。因为,这种权威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外在强加的,不仅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强制性或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也会引起本就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的青年学生的反感。特别是,再加上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反对权

威的影响,最终会造成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使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果适得其反,从而降低教育者的威信。正所谓“怕人怕一时,服人服一世”,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与沟通的机会,在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高尚品行感染影响学生,争取成为学生思想上的道德楷模,真正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从而逐渐从伦理道德层面确立权威,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的内涵。

3.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升工作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目前来看,这一领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方面。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了解以及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难以跟上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的形势。对此,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根据中央16号文件《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指示,将使用网络的技能作为其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备素质。这就要求,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高校政工系统的组织下加强网络使用技能的培训学习,积极投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网站,对校园网络论坛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沟通,如利用个人博客、网络聊天工具、电子信箱、校园网等倾听学生的心声,答疑解惑,在不断的互动中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言传身教。

4.建立和完善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是指“高校内在短时间里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产生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个体或群体性行为”。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妥善的处理这类事件,必须积极创新,建立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虽然容易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但网络本身也可以为建立防范机制提供重要途径和手段。(1)逐步形成预警机制。当前大学生往往习惯在网络论坛上表达他们普遍关心和有不满情绪的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掌握和监控,制定应急预案。(2)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进行舆论引导,以较为客观、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通过各种心理调节手段化解学生的偏激情绪,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3)完善对话机制。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获得与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时沟通的渠道,从而逐步培养其面对问题时不是简单地进行情绪化宣泄,而是寻求理性表达方式的习惯。

(责任编辑:舒莉霞)

作者:曹宇巍 卢永智

上一篇: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师素质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