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5-01

摘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注重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础理论。在信息化社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便成为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探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五个要素的有效性提高提供了可能性,以及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给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即促进人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的提高,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要想达到最终目的,就涉及到了如何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更有成效?也即是如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理由也有必要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等五个要素都有效,发挥综合合力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有效。

一、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的有效性

1、网络提高了教育者的素质。网络背景下,对教育者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使得教育者主体素质的提高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①必要性。受教育者获取资料信息更加便捷,为了不使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丧失,这就迫使教育者必须适应潮流,必须学会运用网络提高自身的素质。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必须有所改进,否则就会被淘汰,一味的闭门造车,不知改进,那么教育者就丧失了成为真正教育者的资格。②可能性。网络的快捷便利,动动手指就能使得教育者获取最新的时事新闻、教学资料、先进的教学方式、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等。而且利用微博、微信、QQ在线与教育对象互动,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动向。网络更新了教育者的观念,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主体素质,使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好的发挥,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2、网络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第一、网络的信息的丰富性给教育对象主动学习提供了方便,对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慕课、微视频、网络在线精品课程等扩宽了教育对象获取知识的渠道。第二、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可以双向的在线互动,教育对象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比如一些网友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有些决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受到尊重,那么自然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第三,网络具有隐匿性,一些在现实中不敢发表的言论,网民可以匿名在网上自由发表,有助于更好的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3、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性。传统的制定教育目的的方式一般都是教育者根据对教育对象的观察、总结经验或者是调查问卷等,这些方式存在一些漏洞,可能制定的教育目的并不能真正的适应教育对象。而如今,受教育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际、互动参与话题讨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根据网民点击网站的类型、发表的言论、访问的数量,来总结出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及发展的动态,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对教育对象思想心理发展动态有了全面的掌握,那么教育目的就更加科学和明确。

4、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以往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狭窄,主要靠书本上知识、老师的讲授以及电视报纸等,因此获得的内容少。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大爆炸,各类信息纷繁复杂。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育者有更多的选择性去选择符合教育对象的内容。同时网上有各种声音和言论,其中包括噪音、杂音和污秽的言论,需要教育者提高辨别力。网络为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威胁。

5、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来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工具进行交流,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更有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沟通。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如果不加以防范和监督,不正确的使用,网络就像一只“猛兽”,使教育不能取得效果。

1、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目前有6.68亿网民。如果不以新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那么“黑色文化”、“黄色文化”就会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网络便捷迅速,信息量丰富,同时鱼龙混杂。在网络刚进入我国之初,青少年上网成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社情网站严重的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而没有把网络作为一项帮助自己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工具。同时各类信息中包含着污蔑党和国家,企图分裂国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言论。而教育对象面对这些信息言论如果没有辨别是非真假的眼睛,很容易走上歧途,尤其对一些还没有走向社会,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的青少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很容易接收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言论。因此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先进文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先进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净化网络环境,以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消除各种反文化的负面影响。

2、立法,加大整治和监督网络的力度。在网络上,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互相都不认识,以为就可以绝对的自由,发表一些危害社会安定,危害国家统一的言论,而这些都是违法的。在网络里,就必须遵守网络法规。即使在虚拟的世界里,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当前,黄色色情网站、一些反党反政府的言论,一些造谣行骗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网络迫切需要加强立法,进行整治。对于一些违法网站要加大打击和惩治的力度。近年來我国已经出台了25条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来保护互联网安全和整治互联网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要积极参与,同时要具有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要想在网络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在网络中教育者提高主体素质,获取信息,搜集资料,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并在线与教育对象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网络环境里教育对象发挥能动性。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教育对象主动性的发挥。如果教育者教,而教育对象不学,不接纳,那么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上。只有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教育对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那么教育才能有效。网络环境下,给教育对象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渠道,同时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发表见解,主人翁的地位凸显出来。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才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首要条件。但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也给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出了要求。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里,教育者要认真的甄选信息,选择适合教育对象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这也给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需要教育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责任心。对于教育对象要有一双辨别是非真假的眼睛,不能被网上的错误的言论所误导。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只能使用它,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

【作者简介】

石亚琪(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作者:石亚琪

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摘 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注重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从而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开发与创新,以期为实践和理论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情况

在网络环境下,各大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大学生依赖网络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减压、娱乐心理、情绪表达、心理价值实现等。许多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不愉快的时候,他们很少会主动去找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相反,他们大多选择在网上聊天、阅读或写出想要得到解决方案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男孩和女孩对整个网络的关注内容略有差异,女生更喜欢聊天和电子邮件,男生更关心强大的实用应用软件。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他们不喜欢使用传统的通信模式,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系统的变化,使

得网络信息安全良莠不齐,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

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和多样性的价值观,开始排斥那些被硬性灌输的教育思想,不想成为永远被绑在固定位置的教育对象。他们希望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自己选择、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能够实现学生和网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下说出自己想说的。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我教育已经开始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无限制地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实现文化和信息的传播,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达到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也使得网络标准化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适应网络传播的新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现代化意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技术,从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认真研究网上思想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处,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

要求,而且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充分理解网络生活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深刻的,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网络宣传技巧,不断在网络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和方式,让网络成为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工具。

2.树立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型师生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学生摆在什么位置,认识学生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网络形式和传统形式的思想和文化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网络环境下没有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区别,学生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留言板上的留言还可以五花八门,既有积极的推理和讨论经验,也有明显的错误和牢骚怪话。在网络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网络信息都在千变万化,而且许多信息都非常的标新立异,更新速度也很快,所以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困惑。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要学会用真诚和真理说服学生,从而起到鼓舞和凝聚学生精神的重要作用。

3.变被动为主动,由严控向疏导转变

在全球信息网络发展的今天,世界上的人们能够实现无国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但是,有好就有坏,在网络发展快速的今天,由于发展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管理制度,使得如今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色情、暴力、犯罪的信息,而且传递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我们按照以往传统隔离的方法来处理这种问题,我相信无法起到根本的作用,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加速危害性。我们不能够等到这种危害扩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才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所以,必须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一个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从而让这种健康文化占领网络主要部分,在网络中开辟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线,如建立网站,直接发布相关信息和数据,而且还要建立一个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讨论,甚至实现在线答疑,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辨明是非。

参考文献:

[1]王礼湛,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史蕾

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网络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是一种趋势和必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引领生活,并且主要表现为选择契合性、渗透体验性、多元同化性等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保持与网络生活的良性互动,必须充分运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可以通过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注重情感体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过注重情境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特征; 運用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以其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无所不在。它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腐朽思想的传播与衍生提供了温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的网络化,生活过程中的如学习、资讯、游戏、娱乐、购物、交际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网络化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将不断得到提升”。[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2]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生活

1994年互联网进入商业营运以来,由于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技术及其应用不断拓展,目前,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的超时空性、便利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人们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娱乐、从社交到休闲等多方面的需要。网络不仅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且它还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生活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几乎包含了人的活动的所有方面,而且“生活只能自己说明自己,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活本身,它自足地具有目的,确切地说,生活自成目的。任何超出生活的东西对于生活都是无意义的,生活是生活意义的界限。这一点决定了在人的生活之外设想某种更高的目的必定是莫须有的,而且即使有,也仍然对生活没有意义。” [4]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终端无所不在,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或需求而自由地选择和使用网络。这样,人们不仅要过现实生活,而且还要过网络生活。网络生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的虚拟生活,或者理解为在网上度过特定时间的生活,如网民平日上网休闲、娱乐、购物、工作,等等。一般来说,网络生活包括的范围很广,狭义的讲就是上网,广义的讲是和网络有关的所有内容。网络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复杂得多,网络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上伦理道德以及网上信息选择等问题,最终也只能在网上解决。“理解生活,批判生活,创造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与使命,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应自觉地肩负起这一使命,自觉地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生活而努力。而这一切,都不是那种远离生活的坐而论道,无视生活现实的自鸣得意、固步自封,甚至压抑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实行生活化的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使命”。[5]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完善信息传播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以趋利避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或新奇的或隐喻的方式贴近网民、贴近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本质,尊重他们的美好愿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但人的心灵并不是任意被捏弄的泥巴,不是被拖轮拽上就走的竹筏”[6]。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教于无形的网络生活中,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理渗透的方式而不是“僵化的说教”和“灌输”的方式,去引起网民的共鸣;否则,将难以消除其抵触或戒备的心理。马克思指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8]。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对网民的思想、意志、行为发生影响,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就必须把网民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发现、剖析和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然,这种需求指的是合情、合理、适时、适度的需求。这样,才能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民情感共鸣的基础。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从网民的需要和他们追求一定需要的对象化的利益着手,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的利益所在,掌握他们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思想行为演变的过程,正确地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通过网络生活使他们在毫无外在强制性情境中的直观思维、兴趣注意和情感体验等而受到熏陶感染,使其由外在感性的认识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选择,从而自然而然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促使他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自觉主宰者。

但丁说:“人类必须有某种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信号来交换思想。这种信号,既要把思想从一个人的理性传给别人的理性,它就必须是理性的信号;既然除非是通过感性的媒介,就决不可能把思想从一个人的理性传给别人的理性,它就必须是感性的信号:因为,偿使它只是理性的,它就不可能传达,偿使它只是感性的,它就不可能取之于一人的理性,而授之于别人的理性”。[9]针对网民这样一个无组织、复杂的群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更重要的是晓之以理,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真理切、情理交融。让网民在自己亲身经历或感受之后,才有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通过其自身的辨证、分析、选择后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他们自己的本体当中,并能不断地提升其人生的境界。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生活

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节奏快、变化快。一种时尚很快被另一种时尚所取代,一种技术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淘汰。网络在推动技术和时尚的变化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互联网搅动资本泡沫、推动阶层演变、创立文化娱乐样式、改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1998年6月15日,《新周刊》出版专题《网络就是新生活?》,彼时的中国互联网世界,正是一切都还懵懵懂懂、蓄势待发的阶段,但网络所开创的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向人们打开了大门。“如今,疑问已经不复存在,在网络的世界里,新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从衣食住行、文化资讯、交际沟通、消费交易等等各方面的人类需求,一个全新的虚拟生活社区正在全面形成”[10]。目前,人类的生活已经进入一个无限可能性的时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互联网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那么我们就会失去阵地、失去空间、失去人民。”[11]紧扣时代脉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从平面、静态、现时空趋向立体、动态、超时空发展,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必须从网络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坚实的依托,关注当今时代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利用网络生活中蕴藏的取之不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其富含正确价值引导功能的生活资源,并使之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充分融入网络生活,从而拉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民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积极正确地引导网民的网络生活。按教育家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用“善的生活”引导“非善的生活”,使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以促进网民的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为目标,它除了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1.选择、契合性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也充满着选择,人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借助自己自主的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供自主选择的平台。在网上,网民不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的,而是主动的、自由的。网络生活犹如一个自助餐厅,网民参与其中犹如到自助餐厅就餐,食物令人满意就继续使用,否则就终止。所以,网民浏览、点击、查阅等行为都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因此,要使网民在鱼龙混杂的浩瀚信息海洋中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或网站,就必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乐于被网民接受并选择,并能满足网民的兴趣、爱好或需要。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信息必须与网民的生活、利益、需求相契合,必须根据网络生活的特点进行设计,从设计原则到设计理念,从设计手段到设计目标,都不能与现实世界以及虚拟世界的生活相脱离,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覆盖面广,而且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的优势,为网民选择并提供大量有意义的、丰富生动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同时,还应该让网民明白“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的问题,提高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

2.渗透、体验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越直白,就越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恰恰能克服这一缺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信息方面“一般并不明确、直接地表明其思想教育的目的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常常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前卫的面目出现”。[12]这样就避免了滔滔不绝地直述道理、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营造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采取间接的方式把道理和形象融为一体,甚至可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渗透于网络的方方面面,使网民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网络传播集文字、图画、色彩、声音、动画及操作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资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了网民的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的积极性,使网民对其内容或形式等产生不可拒绝的吸引力,于娱乐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另外,网络传播为网络生活主体间的双向交流沟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主体间可以平等、自主、自由、及时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体验和看法向其他主体倾诉,也能及时地得到其他主体的及时回应。主体的不良情绪由于有了倾诉的对象而得到了排遣,主体的快乐情绪由于有了分享对象而得到了强化,主体间的互动,使感情得到了交流,心灵得到了沟通,知识得到了传播。这些各种各样的互动又能使网民的体验超越认知和理性的范畴,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有的网络生活的体验还可以上升到审美体验、道德体验、哲学体验的层面上,并且能进一步对其人生的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有自觉的、深刻的感悟,从而促使其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3.多元、同化性

每个网民都以独特的生命形式存在着,因而对网络生活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网民可以抛开现实生活的种种顾虑、限制和僵化意识的束缚,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地展现自己,进行思想的无忌碰撞、情感的竭诚交融、个性的真实展示”[13]。个体的差异使得网民不会像一群绵羊一样被人牵着走,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应尊重网民个体的差异性,并给予最周到地考虑和照顾,尽量满足其网络生活的需求,使其个性和天赋得以发挥。每个网民不同需求的极大滿足又将促使其将个性化的东西不仅保留下来,而且越来越凸显和张扬,这样又进一步地刺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个性化、多元化。生活的乐趣总是以生活的丰富、多样为前提。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在尊重网民差异性的基础上,用有利于同化网民的呈现方式,努力开发每个网民的生命潜能,使其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提高信息传播效果,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生活质量。网络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多纬度、深层次的,它既会激发个体自我意识的新的感受和领悟、新的期待和追求,也会引发个体新的困惑与迷茫、新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网络活动的参加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受教育主体,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主体在浏览网页、了解信息、获取知识中都是受影响者、受教育者,同时,由于每个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及了解到的信息、知识及时传播出去,这也就变成了教育者。“这种主体的双重性既对主体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主体间的有效交流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平等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4]。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必须重视网民之间的同化作用,最终使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特征的运用

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虚拟世界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因此,虚拟世界的网络生活只能是现实世界生活的折射。网络生活改变了现实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但没有改变其实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保持与网络生活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充分运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仅要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是非善恶分辨能力,正视其中的消极因素,自觉抵制和消除其负面的影响,而且还应尽可能体现其积极有为的一面,围绕网民思想行为的改善这一主题来指引网络生活、改造网络生活和干预网络生活;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意从中提炼并整合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时地给网民生活以指引,而且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作出前瞻性地思考。

1.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网民的基本情况不必经过严格的验证就可以借助网络空间的开放体系将知识瞬间传播,将信息瞬间传递,将资源迅速扩容,使空间距离缩短,甚至空间概念消失,也使人们之间失去了时间隔阂。网络社会中的每个主体仿佛生活在一起,它消除了主体间的性别、年龄、身份等界限,也拉近了主体间的心理距离,“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每个网民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和互动交流,每个网民个体的声音可以得到有力释放,每个网民个体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有效地表达。通过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选择、契合性特征,借助QICQ、BBS、MSN等就可以与网民群体或个体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平等对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就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和网民主体的感受,这种双方精神、心灵的互动交流,可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甚至可以为网民提供现实的帮助和服务,解决其实际问题,这种互动甚至可以触动网民情绪情感以致心灵世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2.注重情感体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曾经一个“QQ农场”游戏,几乎引发全民 “偷菜”,有人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或者列表格计划“偷菜”行动,更传出已毕业大学生因为沉溺于该游戏而被公司辞退的新闻。可见,网络上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体验的项目是多么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必须抓住网民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切的内容做“文章”,充分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渗透、体验性特征,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编辑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有选择地引导网民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吸引网民主动使用,这种具有形象性、多彩性等特点的信息使得网民愿意“拉出”或“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信息或服务。这样不仅弱化网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而且避免了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促使其直观思维、兴趣注意和情感体验等在毫无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受到熏陶感染,由外在感性的认识体验到理性的分析选择,从而自然而然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接受教育信息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就大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注重情境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生成的现实基点。目前,没有哪样科技发明能如此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汽车缩短了距离,电话改善了沟通,但都没有互联网那样广阔无垠,无远弗届,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以至达到了左右生活时尚和潮流的程度。因此,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多元、同化性特征就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就可以正确、积极、健康并富有时代气息的交互信息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精心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网页引导网民;同时还得注重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与时俱进的品质,敢于触及并勇于回答社會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疑点”、“难点”和“敏感点”。当今社会发展、变革之快,有如一日千里,许多事物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交织在一起,使网民产生许多迷惑和疑虑,如: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出现前所未有的低潮?为什么腐败问题如此难以根治?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敢于进行正面的回答、实话实说,引导网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不应采取回避、绕开走的态度,以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生活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固然要立足解决网民的现实问题,增强针对性,但是也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成为进行事实分析和事后发出警戒的手段,而应在立足于网络生活的基础上,对网民作出前瞻性的引导。“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活化本身还内涵有‘化生活’的意蕴。”[15]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仅要体现新时代特征和内涵;不仅要格调高雅、凝重,又不失活泼、清新,而且要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元林.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8-3-24(09).

[2]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9.

[5][15]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110,111.

[6]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71,7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123.

[9][意]但丁.论俗语[M].转引自朱孝远.史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10]陈漠.新周刊[EB/OL].[2009-10-14].http://www.sina.com.cn.

[1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

[12]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1.

[1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2.

[14]李国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8.

[责任编辑:庞达]

作者:朱湘虹,宋元林

上一篇: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