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技术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20

新媒体作为影响当今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主要的媒介形态,对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住这一时代脉搏,利用有利的网络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视技术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技术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凸显公共艺术教育创造性

当前,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媒体形态,也即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发展在传播方式、信息承载量、交互性、时效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也因此成为主流媒介。在此发展背影下,如何紧跟新媒体发展潮流,深化其在社会各层面的融合、发展成为了迫切之举,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组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大众文化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更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探寻公共技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以此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一、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非艺术专业学生,涵盖了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门加强学生综合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创造力的的艺术课程。具体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从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兼顾了理论、赏析和技巧等多个层次,体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而且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公共艺术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艺术实践空间较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只有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运用其创造性,挖掘其教学本质,变革期教学内容和方式,找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2、新媒体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结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化、多元化的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发展更是成为必然趋势,其作为新动力、新引擎影响着公共艺术未来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既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凸显新媒体技术优势,应对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深化其教学本质认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具体应用优势体现在: 首先,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固定在教室,受时空限制较多,而新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拓宽了教育场地的范围,延伸了教学范围,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艺术培养,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次,新媒体的出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切身的感受艺术魅力,拉近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距离感,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变革思路

1、加快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

公共艺术教育最早源于广义的艺术教育,随着人们对于该学科教学本质的深化认识逐渐衍变成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关注的是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然而,就目前我国公共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课程体系还不健全,需要重新审视,以提高教学效果:首选,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要更新传统的观念,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目的,该课程的开设有其重要的审美艺术教育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 要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之外,也要注重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在课程类别选择上坚持多层次、多元化的原则,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兼顾兴趣培养、艺术感知、欣赏、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并注重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发展。

2、促进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要想提升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知识的获取、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实践,而鉴于新媒体技术优势,将其融入到公共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选,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影响,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现代艺术发展潮流,跟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其次,新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和氛围,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能够为学生搭建、创设更好的艺术情境,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1、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在让学生切身的去体验和感受艺术魅力,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这都必须以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前提。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艺术教育情境,改变了以往单调、范围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看精美的、生动的艺术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真实的感受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据此促进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提升了其创造性思维。

2、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开始转向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模式,教师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实现艺术课件的学习、下载和沟通交流。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入新媒体技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模式,使其呈现多样化发展,使得学生自主学生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在线学习,实时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交流,由此改变了单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新发展。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新型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传统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不可避免,而且近年来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创造性,深度挖掘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并促进两者的融合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课题名称:《我院公共艺术课教学模式的完善与研究》,课题编号:2014sczy18)

参考文献:

[1]徐颖.刍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艺术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260-261.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郭姗姗 马晶照 皮颖

电视技术思想政治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新媒体作为影响当今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主要的媒介形态,对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住这一时代脉搏,利用有利的网络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新媒体的含义和特点

最早提出新媒体概念的是由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在1967年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的,随后在1969年美国的一位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E.Rostow)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向尼克松总统提交报告书,因此,这一词语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被流行开来。但是对于“新媒体”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主要分为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两大类,载体主要有博客、网络游戏、网上论坛(BBS)、微信、QQ、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购物等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融合为人类提供服务信息的载体。

由于这些新载体本身的多元性、草根性、虚拟性特征,任何群体都可以平等的使用,同时又具备便捷性、隐蔽性强,精准度高,大学生运用这些新媒体媒介进行封闭式的交流,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2.1.1 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交流平台

巨大的网络媒介具有及时性高、速度快、互动强、范围广等先天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宣传、监控、整合与评估,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进行。

2.1.2 新媒体促进了教育主体的个性心理发展

面对严峻的升学、就业形势与复杂的国际关系、人际关系,大学生自身存在着很多无形的压力,而无处宣泄,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需求,渴望获得尊重和满足的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成就感、存在感,得到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的“粉丝”的关注,为他们的精神发展带来机遇。

2.1.3 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依托新媒体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方进行零距离沟通,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心理对话,那些说不出口的秘密和想法都可以通过以此为渠道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与感受,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新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等新鲜元素带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第二课堂”可以借助网络“慕课”等形式进行教育,受教育者可以不按固定的时间地点接受教育,为教育双发提供了便利。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新媒体增加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为受教育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想趁机涌入,对价值观还未定型且对外界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造成了理论冲击。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和环境不能做到与新媒体时代特征交相辉映,那么势必会导致对大学生的教育的滞后和拖延,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3.2 新媒体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以及多元化的信息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舆论、明星八卦以及热点热搜新闻屡见不鲜,当教育双方接收到这些信息如若不能做出正确的辨别和筛选,极有可能成为这些消极信息的搬运工和传递者。这样一来,民间的舆论影响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面对真理与价值,难免出现极端和错误的认知。久而久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对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呈现出歪曲的态势。

3.3 新媒体挑战了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将现实和虚拟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以此也对高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而新事物传入时大学生先与教育者触碰到,因此若高校教育者与教育机制不能走在学生前列,就会技术水平低观念陈旧,进而无法控制大学生整体的意识形态与精神形态,导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环境的脱节。

4 依托新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4.1 把握社会主流文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和多元信息的大量涌入使高校的主流文化受到冲击,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新思潮的涌入进行第一时间的控制和把握,设置专题网站宣传和人文关怀统一为宗旨,引导校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大方向,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渗透和红色主旋律引导,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校园的主要阵地。

4.2 提高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者應该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加强自身对新媒体相关事物的学习和运用,不断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轨迹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教育者还应学会运用网络辅助自己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发展走向与思想动态,运用网络进行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和沟通,进而达到心灵的理解与接纳;同时,教育者应该把握渗透原则和激励原则,运用网络文化进行隐形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隐形影响。

4.3 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不可抛弃传统媒体的使用,要合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作用。将学生关注的政治热点和焦点问题带入课堂,运用新媒体开设网络交流和评析,同时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理分配,将互联网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借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报道先进人物事迹,引导校园舆论的大方向。

4.4 构建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面对虚拟的网络空间,学校应制定一个有形、合理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学校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变化,以及各个年龄组的特点进行分层次管理和监控,创建心理干预机制与心理辅导的网络教育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化解心理危机。通过微博微信QQ、学校论坛、贴吧等平台相结合进行交流和讨论小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2]陈慧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2):31-3.

[3]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05).

作者简介

樊倪,女,现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英林,现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作者:樊倪 李英林

电视技术思想政治论文 篇3:

提高企业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与传播水平

9月25至28日,由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刊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的“企业电视专题片业务培训班”在成都举办。

来自全国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地方国有企业,以及有关专业机构的同志,共13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班。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卢卫东出席培训班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企业文化处处长、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阳礼泉主持了开班仪式;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李祖荣主持了培训班教学和采风活动。

举办这次 “企业电视专题片业务培训班”,主要基于三点考虑:其一是为了推动企业宣传工作创新,促进企业电视声像事业的发展,更好地运用电视专题片这种形式和手段,做好企业宣传工作。其二是为了提高企业电视专题片大赛水平。去年,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与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举办了首次企业文化建设电视专题片大赛,大赛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也得到国资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国资委领导要求我们要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推动企业电视专题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把电视专题片大赛坚持办下去,提高质量,做出品牌。其三是为了适应企业宣传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学习提升的需要。去年电视专题片大赛结束后,一些企业希望组织开展电视专题片业务培训和交流,为企业宣传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创造学习的机会。

卢卫东同志充分肯定了电视专题片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读文时代、读图时代,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影像时代,影像传播在各行各业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加自信的中国开始主动展示自己。最近,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全世界观众播放,这是继2009年底“中国制造”宣传片在西方国家播出后,“中国形象”的又一次主动出击。这既是我们国家对自身形象的一次审视和检阅,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认知的需求。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被提升到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样,处于影像时代的现代企业也已开始将影像的力量引入到企业形象宣传和产品展示上来,企业电视专题片、广告片日益广泛地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我们要充分认识电视专题片对加强和改进企业宣传工作、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注意学习了解电视传媒理论知识和电视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企业电视专题片的实务技能,不断提高电视专题片水平。

几天的培训交流,与会代表取得了以下共识:

企业电视专题片是

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营销工具

企业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与其他企业宣传媒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性价比高。一部专题片围绕一个主题,将需要告诉受众的内容和盘托出,信息量大。一般情况下,制作的费用并不很高,而且可以无限制地复制成光盘,反复使用,较之电视广告与宣传画册等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形式灵活、生动直观。电视专题片运用声像技术,通过电视语言,进行宣传,形象直观,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感官,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宣传手段平铺直叙、刻板单一的弊端,增强宣传的效果。

使用方便。一部企业电视专题片制作完成后,可以刻录成VCD、DVD直接进行播放,避免企业领导和营销人员反复向经销商或直接客户作不厌其烦的介绍,也可供各级领导莅临视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企业时观摩,非常方便实用。

可以长期保存。企业电视专题片反映企业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企业珍贵的文献资料,它比其他形式的资料更方便留存,可以作为企业档案资料长期保存和利用,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是由于电视专题片具有这些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电视专题片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技术支持工具、管理工具和营销工具。企业电视专题片如同一张企业名片,正在为现代企业的商业运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企业电视专题片是

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的有力武器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追求成功的企业都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商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塑造有个性、与消费者更加亲近的品牌形象越来越成为企业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专题片、包括形象宣传片,可以凸现企业独特的风格面貌,彰显企业的综合实力,全面介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让客户对企业历史与现状、企业文化理念、企业规模实力、业务范围、服务项目,以及有关产品的特性功能及使用方法得以较全面、较清晰的了解,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亲和力。许多优秀企业将精心制作的企业专题片直接邮寄给企业的客户或者有合作意向的潜在客户,或者在影视媒体、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让客户和公众深入了解企业,增加对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有些企业还将专题片作为向海外寻求合作伙伴的重要宣传工具,为实施“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许多企业把拥有能够反映企业形象的优秀电视专题片作为展示企业地位和实力的象征,非常重视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视电视专题片的制作,非常重视发挥电视专题片的独特作用。电视专题片已经成为企业形象的门面,成为企业文化传播、形象宣传、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的有力武器。

企业电视专题片是

提高企业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国有企业自觉履行所肩负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不断增长,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54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除香港企业3户、台湾企业8户和内地民营企业两户外,其余41家包括30户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9户金融类企业和两户地方国企,全部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达到30户,比2003年增加了24户。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保障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等大事、要事、难事中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锻炼形成了善打硬仗、能打胜仗、勇于奉献、高素质、高境界的职工队伍,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的企业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彰显出国有企业的崭新形象。

大力宣传企业改革发展成就,宣传干部职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宣传企业的优秀文化,需要运用像电视专题片这样一些直观、形象、生动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手段,来增强企业宣传的效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这也有利于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信心、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干部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

提高企业电视专题片业务技能,

更好地做好企业宣传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制作电视专题片、运用电视专题片上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电视专题片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和重视,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相关的评奖和学术研讨活动也非常活跃。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发挥电视专题片的作用,2008年专门组织力量制作电视专题片,反映和宣传国资委成立五年来国资监管和央企改革发展成就,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对企业电视专题片的推广与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推动企业电视声像事业发展,促进企业电视专题片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宣传企业改革发展成就,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形象,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和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主办、《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举办了企业文化电视专题片大赛。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同志对大赛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宣传工作的一次创新之举,同时要求我们把这项大赛坚持办下去,保证质量,做出品牌,发挥好作用。大赛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踊跃参赛,不少作品题材新颖、立意深刻、富有品位、风格独特,较好地宣传展示了我们国有企业的风采,也显示了我们企业电视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

目前,在企业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电视专题片质量有待提高,需要我们切实提高专题片制作的实务技能;二是某些企业电视专题片忽视艺术手法的运用,把专题片拍成了模式化的企业介绍片、工作总结汇报片;三是“短、平、快”的制作方式尽管可以应付企业临时性的任务,但是长此以往,不利于水平的提高,将导致电视专题片在企业宣传媒介中的边缘化。现在,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设有负责电视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但有些同志还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学习和培训,一些同志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许多企业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虽然可以借助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但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如果学习了解有关电视专题片的专业知识和制作技术,熟悉电视专题片的业务流程,就可以在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中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反映我们的创作意图,从而保证制作的片子更好地符合企业的要求,保证片子的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加强电视专题片等有关宣传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我们做好宣传工作的本领,为切实加强、改进、创新企业宣传工作,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培训班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资深电视制作人孙杰就《企业宣传的主流媒体传播》,北京市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视效总监袁戈文就《数字视觉改变生活》,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孙剑英就《优秀专题片表现手法的关键要素》,成都军区电视编导、大校、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曹铁就《电视专题片摄像技术与应用》,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东航传媒公司副总经理丁新康、东方电机宣传部王建基、中铁二局集团公司电视中心黄万海分别结合本企业电视工作经验和优秀专题片制作过程作了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胡正)

作者:崔小花

上一篇:施工质量桥梁工程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