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的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更是满足培养创新性高职人才的现实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规划教育的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规划教育的学风建设论文 篇1: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从学生内在因素上解决高校学风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实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可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学风是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对学生而言,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习惯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

一、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学风整体不错,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学习勤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容易丧失奋斗目标,平时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而已。同时,社会上“读书工具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也使学生逃课、厌学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司空见惯。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偏低。一些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平时上课不认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平时不做作业或抄袭他人的作业,到考试时就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也由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没有统一安排,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

原因分析: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高校方面来讲,学校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投入不足,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仅停留在开设一门课程、举办就业讲座等,缺少系统化、全程化的教育体系,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缺少奋斗目标。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也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起源于职业生涯规划,它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阶段,是大学生根据自身主客观条件和职业理想,科学规划大学生活,逐步实现个人在大学阶段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奠定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和个性化的专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掌握大学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树立并逐步实现自身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学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全面分析自我和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解决的是学生最关心的“大学如何度过”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从大学新生入校就开始,抓住学生对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关键时机,引导学生科学剖析自身主客观条件,合理设计自身大学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激发学生自我规划和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和职业方向,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主观条件。

学风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教师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大学阶段发展目标,并根据每年的发展目标制订每学期或每月的阶段目标和学习计划。每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衔接,逐步递进,学生必须按照学习计划逐步完成,才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实现阶段,直至达到发展总目标。在这种逐步接近总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和学习的快乐,会自觉抵制诱惑,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为以后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涯规划的实施和跟踪不仅对大学生活起着全程监控作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指导大学生活的行动纲领,同时,它也是开放性的、动态的,既会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会依个人实施的效果进行及时调整。这保证了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也能督促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习成效的提高,这为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1.学会时间管理

切实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最主要的是时间管理。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只是个人发展历史中很短的一个时期,但就其重要性来说,它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有限,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决定大学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决定学风建设好坏的关键。

2.学会适时调整目标

将大学生涯总目标细化为各阶段目标,并将各阶段目标细化到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学生个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形势的变迁自主确定、修正自己的目标与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保证持久的动力,从而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事拖拉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有必要引起高校的关注。大量的时间用来逛街、上网,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作业、写实验报告;每天早上赖在被窝里睡懒觉,到期末才发现晨跑次数还差很多……不少大学生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行跟踪检查、阶段性总结及表彰和班级同学互查互评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剖析自身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习惯,尝试解决问题,加强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及早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

高中阶段,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安排下生活和学习,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很少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也很少考虑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进入大学,学校和家庭的约束逐渐减少,再加上学生的补偿心理、意志力不强、缺少奋斗目标等因素,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在睡觉、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上消磨时光。如果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开始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尽快树立大学生涯规划意识,通过表彰先进和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学会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及早制定奋斗目标,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五、构建系统化、全程化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良好发展

1.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队伍,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只靠一场讲座或一门课程来进行,高校不仅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企业高管和校友等多方力量,逐渐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通过系统传授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掌握科学的进行生涯规划的方法。辅导员通过班会、日常谈话、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和认知自我,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学习观。专业课教师不仅通过讲授专业课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前沿知识讲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合理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另外,邀请企业高管分析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既能丰富大学教育的内容,也可为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提供最直观的认识。

2.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化、全程化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却又很迷茫。此阶段应重点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解决“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校、院领导和辅导员分别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同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代表担任新生“班长”,及时有效开展朋辈教育,分班级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对大学生活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及时有效的专业教育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和专业前景,也增加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模式,对自身和社会环境也有了初步认识,此阶段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明晰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在大学想做什么”和“在大学能做什么”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专业指导讲座、辅导员个性化辅导和对优秀自我发展规划报告进行交流点评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学生要强化素质拓展和工具性知识的学习,为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此阶段的重点是督促学生实施、调整、改进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解决“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如考研还是就业等。

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和总结,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此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检查总结大学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理性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理。

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在于学生学习风气的养成,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从学生内在因素上解决高校学风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实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可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晓英.以生涯规划为着力点构建学风建设的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2).

[2]曹勇,李德全.以大学生涯规划实施为平台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肖克奇,陈琳婷,吴远枝.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及其实施[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李瑶,崔永根,刘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责编:一 萧

作者:王晓丽

规划教育的学风建设论文 篇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全过程

摘 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更是满足培养创新性高职人才的现实需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的综合性及形成的渐进性特点,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在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契合点,通过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发展体系和学生课程体系,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中真正落地,达到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一般能力”和“基本能力”等,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各有侧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使用“五个学会”对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欧盟倡导“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教育,即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统一。美国注重21世纪人的核心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国台湾核心素养是指实现其美好理想,能顺利生活的技能。国内学术界正是在综合不同国家、地区和重要国际组织及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基础之上,给出“核心素养”一词比较科学的概念界定: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①。这一界定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普遍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界定。

高职院校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校社对接更直接、明显。高职学生相比于一般高校学生,其核心素养在普遍性上有特殊性。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②。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在注重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突出其一技之长,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更专业的技术技能。因此,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界定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更加突出专业技术技能。

(三)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1.核心素养形成的渐进性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看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及学校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实是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核心素养形成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渐进性及教师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渐进性。综合性极强的“六大素养”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表达,具体到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应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学生在该学段所应达到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另外,教师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渐进性体现在教师应当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向和成长轨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同时,不同学段、不同科目的教师做好教育衔接工作,使核心素养教育衔接有序地顺利推进。

2.核心素养内容的综合性

2016年9月正式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从2016年2月发布的意见征求稿中的九大素养到正式版的六大素养,不是简单的数量缩减,而是科学的质量精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离不开人文积淀,充分发挥文化的根基作用,以文化人,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更加注重过程培养,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进一步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理念。六大素养组成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成人成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敦促学生成为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确保高职院校核心素养教育的方向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③这一思想道出了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立德树人成为中心任务。这其实就指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要更加强调“立德”基础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品质优与技术强才能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品质劣而技术优则会祸害社会,贻害他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环节做出重要指示,即“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④。虽然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加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但这只做好了“树人”,基础还在“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立德树人”的思想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出政治觉悟强、思想品质好、文化素质高、技术技能硬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立德树人”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指明了方向:“立德”,坚持德育为先,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教化人、培育人;“树人”,坚持以生为本,通过合理恰当的核心素养教育来发展人、塑造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高素质、能实干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奋斗。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召开的四次全国教育会议就能深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就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党领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之中。素质教育工程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水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建设教育强国根本在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体到高职教育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即办对的高职教育、办好的高职教育和办强的高职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需要高职院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健全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职人才。

(三)注重人才创新培育工作,加快创新型高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从“双创”思想的形成,到包含“创新”思想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创新”一词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关键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⑤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青年一代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代,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国内外日趋变化的社会复杂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如何正确应对这些新挑战,建功新时代?这其实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即培养适合国家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高职院校结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的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教育思想理论的共通点、情感价值的共融点,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创新问题与实践创新问题相结合,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困惑的同时,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创新意识,不断突破专业技术难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契合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规定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对西方普世价值,自觉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同样也对学生成长发展提出了相一致的目标要求。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要将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核心素养相对于核心价值观要更加具体、更加直接,前者偏向宏观,后者偏向微观,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宏观要求的具体落实,就是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的生活学习实际,以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为指导,落实所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两者在目标任务上具有的一致性,对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提供很好的契合点,将两者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建设怎样的国家”、“建成怎样的社会”和“培养怎样的公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出怎样的人”。两者基本内容的一致性主要就体现在“培养怎样的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爱国意识、敬业精神和诚实友善的人,这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宏观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的人,并且对每一项素养进行比较细致的说明,是不同阶段素养的综合。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素养更加具体、细致,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中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素養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的一致性决定了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到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深层融入,对于创建文明校园、建设文明师资、培养文明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教育途径具有一致性。

课程是实施“两大教育”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德育课)和专业课程。规范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思政课程师资培养,是提升“两大教育”的关键所在。“两大教育”的教育目标的共同点主要是学生“德”的提升,这是思政课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两者基本吻合。另外,专业课程建设同样需要融入“两大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活动是实施“两大教育”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校园建设活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都是注重解决“培养什么人”的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即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提升素养。学校校园建设主要是为实施“两大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得润人细无声的效果。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行”,两者结合,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融入教师培育机制,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虽然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是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仍然不容忽视。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正人者先正己,只有先落实好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课堂、进学生头脑,为核心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技能、育人情怀等都深深影响教育教学成效。强化教师育人能力,需要内外结合。首先,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职前培训到职后发展,从教学技能到学术研究,针对不同专业教师的需求,建立涉及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人文底蕴、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育体系。其次,督促教师定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学”拓展自身知识广度,通过“研”加深自身知识深度,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才能树立教师威信,树立教师形象。最后,需要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还需要将相关的思想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形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校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二)融入教育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方式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在教育方式的选取上应该结合自身院校特色、学生特点,开展多元化、多途径、多渠道教学。例如,建立家校合力教育长效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核心素养教育的场所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建设线上家校教育平台,线下成立家校联合委员会,两者相互配合,既能提升家长的责任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为学生成长提供双重保障。再如,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基本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实践性极强,直接与社会接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的骨干直接成为学生实践的导师,实施“第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操实练中提升自我,既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实践能力的一种提升。再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是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可以借助思政课进行。教师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在注重課堂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趣味性,例如开展课堂辩论赛、课堂小演讲、课后师生网页互动等,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使得自身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三)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课程体系建设可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张蓝图”,是学生技能、素养形成的一个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符合校情、学情的核心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首先,体系要完备。根据不同专业各有侧重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和素质拓展课。当前高职院校基本以实行“专业课+公共课”的模式,很少开设素质拓展课,或者是素质拓展课是以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其实,素质拓展课的开设主要是满足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长、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其次,衔接要有序。高职院校各专业一般实行三年、四年或五年的学制,如何有效利用这有限时间让学生掌握该有的技能素养,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科学衔接,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保障教学实施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得到逐步提升。最后,安排要合理。这里的安排合理要具体到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的选择上。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实际状况,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增减相关具体课程。对于那些学生不爱学且对提升学生素养没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应该剔除,开设更有吸引力更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新课程。

(四)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促使核心素养教育落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开发“第二课堂”至关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催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的最终落脚点是进学生头脑,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同样也需要大众化、生活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就是要融入他们的校园生活、暑期实践和创业就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在生活中为学生所悉;融入暑期实践,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融入就业创业,在实干中实现外化于行。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编自导自演,打造校园精品文化项目。另一方面开展让核心素养教育落地的校外实践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以暑期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展开,既可以给予一些农村地区农业技术上的指导,提供医疗上的服务,又可以直接向这些地区的人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服务人们、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提升素养。

五、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对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育品质好、技能优的应用型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是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殊途同归的前提之下,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教师培养、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及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这样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注释:

①辛涛,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②习近平.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报,2014-06-24(01).

③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④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03(01).

⑤习近平.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05(01).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辛涛,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3]贺立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相关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4]习近平.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报,2014-06-24(01).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03(01).

[7]习近平.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05(01).

作者:肖金华

规划教育的学风建设论文 篇3: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校党性教育新探索

〔摘要〕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修信、修德、修律、修行”。新形势下,党校党性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合力不够、实效性不强、贯穿不全面、融入不深、成果运用不足等。为此,党校要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突出主体性,增强教育合力;规范流程,坚持全过程培训;突出针对性,提升教育实效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党性教育,以实现其目标任务。

〔关键词〕 从严治党;党校;党性教育;党员干部;目标任务

党性教育作为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党校教育的灵魂和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 〔1 〕因此,党校教育培训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党校的一切教学环节、科研活动、办学程序都必须始终以党性教育为主线,要使党校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堅定信念、净化心灵的圣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的党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党校必须从目标、内容、方式等维度不断推动党性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党校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必须与时俱进,要紧密结合我们党的时代主题明确定位,以体现党性教育的具体性、现实性和鲜活性。当前,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要“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 〕。简单地说,党校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修信、修德、修律、修行”四个方面。

(一)修信

修信,即要让各级党员干部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宗旨意识。首先,党校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时,能够提高政治警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次,党校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党校学员在学习工作中,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再次,党校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在宗旨意识的指引下,一要严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要求,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并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修德

修德即修养德行。德行修养的好坏是衡量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本、执政之基和为官之道。我们党执政以来,一直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体现了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也明确了我们党培养干部的基本目标。因此,党校要通过深入开展党性教育,让各级党员干部重品修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党部分领导干部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奢靡等思想毒瘤的影响下,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因为“德”的失范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内在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让他们始终在“德”的要求之下严格要求自己,活在纪律划线之内,立于规矩方圆之中,做到人品直正、官品中正。

(三)修律

修律即讲规矩守纪律。讲规矩守纪律是党员干部党性最重要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厉行工作规程,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3 〕党校要通过党性教育,让各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和执行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决不允许超越组织、我行我素、结派营私、画地为牢,搞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在全面从严治党态势下,党校要通过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和法治教育,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纪律的“七个有之”和“五个必须”精神的指引下,努力使各级党员干部改造思想、锤炼党性、站稳立场,做到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严守纪律之红线、法律之底线,自觉维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修行

修行即树立优良作风。作风即形象,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作风代表着我们共产党人的形象,是我们共产党人党性的具体体现,“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4 〕。党校首先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树立过硬的思想作风。一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工作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摒弃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三是要正直忠诚、光明磊落,拒绝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其次,要通过党性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树立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第一要务;二是要脚踏实地、追求实效,拒绝“形象工程”和“泡沫政绩”;三是要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勇于纠错,做到上不负于党的重托,下无愧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再次,要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干部在生活中要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努力做到心态健康、情操高尚、廉洁自律,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以避免政治上蜕化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也到关键节点。面对诸多改革困难和攻坚任务,党校尤其要通过党性教育,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工作作风,面对一根根改革“硬骨头”、一块块攻坚“前沿阵地”,思想上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行动上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实干苦干,做到困难面前不躲避、挫折面前不绕行,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在担当与实干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披荆斩棘、建功立业。

二、党校党性教育面临的困境

修信、修德、修律、修行是黨校党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使得党性教育工作实效与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力不够

党校党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校、组织部门、送训单位、学员等责任主体共同配合、相互支持。目前,党性教育各责任主体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性,导致“教育过程缺乏目标趋向的一致性” 〔5 〕,目标的非一致性使各责任主体的力量有时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也因此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党校虽然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部门,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党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加以完善和改进,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 〔6 〕。实践中,有些送训单位缺乏责任意识,面对培训任务消极应对,存在送与不送、选谁送谁随意决定等现象;有些被送训学员思想懈怠,存在带着“休息”“联系”甚至是“陪读”“考驾照”等想法“主动”参训的现象;有些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范化措施,对参训人员把关不严,存在重复参训与多年不训矛盾突出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一些党性教育责任主体在开展党性教育工作时,责任意识不强、思想不明确、目标不一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无法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预期的党性教育效果也因此难以达到。

(二)实效性不强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各级党校抓党性教育的责任心有了明显的增强,党性教育内容也从以往仅仅局限于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史国史、革命传统等内容,逐步延伸到道德品行、法治思维、反腐倡廉、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等教育内容。但由于党校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能与时俱进,重形式轻内容、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党性教育实效性往往不是很强。如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党性教育内容基本一致,学员不能把个性特长融入党性教育过程中;灌输式教育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学员被动学习、消极接受现象突出,单一的党性教育手段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施教者大多缺乏基层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无法引发学员的情感共鸣;党性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参观层面,无法真正让学员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三)贯穿不全面

党校必须把党性教育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和全方面,这既是普通教育的共性需要,又是党校教育特殊性的根本要求,但其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党校党性教育要包括学前、学中和学后三个阶段,而一些党校过于注重学中强化教育,忽视了学前动员预警和学后跟踪考察。从空间维度来看,党性教育应贯穿于所有教学要素和所有管理要素中。实践中,一些党校重教学教师管理、轻行政后勤等服务,重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轻文化环境营造,重课堂授课听课效果、轻课余生活管理,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基层实践锻炼,重学习形式过程、轻考核评估过程。

(四)融入不深

党校是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大熔炉,必须在每一个要素上体现党性教育的要求,让学员一跨入党校大门就能够感受到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并时刻提醒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7 〕。当前,党校党性教育在体现全要素培训过程中融入不深,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与党性教育结合不紧密;校园党性教育文化建设滞后;学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学风不好、校风不正;班级日常管理中党性要求不明确,导致学员践行不积极;党性教育网络化程度不高;教员、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参差不齐;等等。

(五)成果运用不足

党校党性教育不是“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是要“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所以说,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必须要切实激发学员自觉践行党性宗旨的动力、活力 〔8 〕,其关键是要加强党性教育成果的转化,要对各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考核,并把结果作为其任用、提拔、晋升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校办学的宗旨就是为党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各类人才,这与党的用人原则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党性教育成果运用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党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果量化考核体系,对党性教育的考核缺乏刚性规范和科学的实施办法,难以对学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出具具有影响力的考核报告供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二是党性教育考核的标准与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结合得不够紧密。党校的考核结果在一些组织人事部门中处于“可用可不用,大多数情况不用”的尴尬境地,其后果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可学可不学,只求完成任务”的思想比较严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不够强。

三、加强党校党性教育的新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党性教育制度建设

实践中,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和执政骨干队伍是党校党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校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对党性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全局考虑、整体谋划。首先,党校要按照从严治党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地方实情,制定具有整体设计和系统布局的中长期党性教育规划,明确党性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组织领导、制度保障、师资配备、考核机制、评估标准、时间要求等。其次,各级党校要根据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制订党性教育实施方案。党校要按照党性教育全过程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设计。具体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生成制度、课程协商制度、课程研究开发制度、课堂督导制度、教学反馈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党校教师工作职责与标准清单制度、党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等),学员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党性教育项目清单制度等),行政后勤管理制度(党校行政后勤人员工作职责与标准清单制度、党校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党校学员食宿制度、党校安全保卫制度等)。

(二)强调主体性,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合力

党校党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责任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党性教育效果。组织部门、党校、送训单位、学员是党性教育的主体,应分别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组织部门是新形势下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主要责任主体,在组织开展党性教育时,必须从严把好第一道关。一要积极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既要严格把控年度调训、送训计划,又要严格督查党校党性教育培训情况;二要积极归档整理学员党性教育考核结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党校作为党性教育主阵地,要坚持所有教学环节、所有教学内容、所有管理要素都体现党性教育的要求,并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多重维度不断推进党性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送训单位要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要把党性教育工作安排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任务中。一要结合本单位具体实际优化选送机制、建立党性教育学习台账,并把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中。二要建立党性教育学习汇报制度。送训单位要及时召开学习座谈会,由参训学员汇报学习情况,对本单位党性教育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其他人员的党性意识,进而激发他们接受党性教育的主动性。从学员的角度来看,进入党校接受党性教育不仅仅是组织的安排,更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组织的关爱与重托。学员要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接受党性教育,不仅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目标任务、严守党校纪律,而且要做到“勤学、真学、深学、善学”,始终如一、自觉践行。

(三)突出针对性,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党规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等,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以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因此,党校党性教育要始终围绕“信、德、律、行”的目标要求,完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培训组织管理形式,以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加快形成科学完善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党校要根据党性教育的“共性”要求和学员的“个性”特征,结合理论专题课、案例分析课、体验式教学、交流讨论、党性分析等方面设计好党性教育单元,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环节的内容和时间,以确保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充实、鲜活、有效。其次,要创新培训组织管理形式。党校在强化常规主体班、专题研修班党性教育的同时,要创造性地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单位协作流动培训等,以满足不同单位、不同人员的党性教育需要。再次,要优化党性教育方式。党校教师要积极运用专题研讨式、经典案例式、基层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校还要深入开展经验交流讨论、党性分析等教学活动,并通过党委主要领导上党课、专家学者授课、老党员老干部优秀事迹宣讲、党员先进模范个人报告、学员高端论坛、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最后,黨校教师要充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通过高质量、有成效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引导学员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党校教师要严格按照党性教育的要求规范学员言行,包括起床就寝、上课、就餐、使用手机、着装和班级课内外活动、外出调研考察等方面,以提高学员在校学习生活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进而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坚持规范性,实现党性教育全过程全要素培训

全过程培训是党校党性教育的根本要求。党校要做到党性教育贯穿全过程,必须着力解决时间性和空间性等问题。时间性强调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要注意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流程规范。一是学前动员预警。组织部门和党校要联合下发调训通知,明确党性教育的要求。调训通知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提出严格要求:强调党校姓党,明确培训目的;强调学风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强调组织纪律,注意仪表形象 〔9 〕。调训单位要按要求做好送训人员推荐工作,被送训人员则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二是学中强化教育。党校要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专题讨论、基层实践锻炼、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强化党性教育。三是学后跟踪考察。党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员档案数据库,设计合理的学员跟踪信息表,以信函的方式定期联系调训单位,了解学员接受党性教育后的学习工作情况,并在录入相关信息后反馈给相关的组织部门。空间性强调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要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立体化的全方位设计,形成贯穿全过程的“措施链”。在教学环节上,要把党性教育融入教师授课、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使其具体化、日常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安排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且要结合有针对性的讨论主题作出深刻的党性分析。在教学形式上,党校要在坚持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红色基地现场教学、社情民情考察、下乡入户、基层锻炼、贫困帮扶、庭审观摩、参观监狱、听取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课余时间,党校教师要引导学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活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管理上,要营造符合党性教育要求的校园文化氛围。党校全体员工要将个人言行与党性教育要求相融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党校的自然环境、硬件设施、宣传载体等都要体现党校的特色,以突出其党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五)强化监督考核,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成果的转化运用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党校党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在党校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理论修养和履职能力,并最终运用于人民、造福于人民。首先,党校在强化党性教育的同时,要完善学员考核指标体系,以突出对学员的监督、激励和惩治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学员学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和《学员党性教育项目清单制度》,对学员在校培训期间的政治理论测试、党性分析材料、党性锻炼表现、纪律考勤情况、课堂学习表现、参加集体活动、研究成果等项目进行量化考核,以不断强化党性教育的约束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奖惩制度》。党校要根据考核办法,评选出优秀学员并报送相关的组织部门。对于态度不端正、思想不积极、学习不认真、纪律执行不严格的学员,相关领导要及时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仍不悔改的,则要给予退学处理并上报相关组织部门。三是要强化档案管理。党校不仅要完善《学员登记表》,如细化登记内容,把个人考核得分与党性教育项目清单表纳入档案内容,而且要建立学员档案数据库,把学员考核细节、奖惩情况等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反馈给组织部门和送训单位。其次,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学员接受党性教育情况纳入干部考察范围内。相关部门要把是否接受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践行情况好差、党性教育考核结果等作为干部任用、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切实增强学员参加党性教育、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只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才能真正达到党校党性教育的既定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0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0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3.

〔5〕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7.

〔6〕肖小华.如何增强党性教育的合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2):133-136.

〔7〕习近平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开幕式上强调 善于运用成功经验 真正做到科学办校〔N〕.人民日报,2012-07-18(01).

〔8〕孙秀强.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构建党校党性教育系统模式〔J〕.江南论坛,2016(1):21-23.

〔9〕徐正初.党性教育如何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J〕.党政论坛,2014(11):19-20.

责任编辑 芳 晔

作者:张西道

上一篇:神经科患者护理措施论文下一篇:规范缺失对抗性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