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探析

2022-09-26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是当今高等学校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此之前已有较多论述涉及, 本文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切入, 探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以求教于同行。

1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原因及高等学校学风概况

所谓精英教育是指社会中一个少数人集团, 通常是指学习尖子生, 通过考试或保送的形式到高等学校进行深造, 通过对这些尖子生的培养期望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教育。而大众教育泛指在教育公平原则下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教育。

根据近代最具权威的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本质三段理论即“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来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的为大众化阶段, 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阶段[1]。1999年,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 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15%。”[2]而实际上, 自1999年起, 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扩大招生, 连续几年来, 这种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从表面上看是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 但是, 从更深层次和发展历程看, 它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转型。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 (见表1) 对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段理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的精英教育在培育人才的速度上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高等学校扩招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1999年各高等学校纷纷扩大招生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步伐。

当前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促使许多高等学校加快了扩大招生的步伐, 进一步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发展, 提高了高等学校育人的数量, 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转型也导致各高等学校把精力放在如何扩大招生和壮大学校的规模上, 而忽视了对扩招降低标准录取近来的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和管理;忽视了建立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制度;对学风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学生自身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纪律不严明, 学习效果不明显, 专业思想不稳定和学习品质不诚信等现状, 导致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所谓学风, 简言之即为学习风气, 包括学习目的与动机, 学习方法与态度, 学习效果与纪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的整体趋向。

当前,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 加上高等学校扩招后,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形势, 致使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对学风建设主体的挑战

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深入,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之际, 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纪律观念淡薄, 学习上凸显诚信危机。有些学生过多考虑个人利益, 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 学习态度功利化, 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获取更多物质条件和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为学习目标和动力。

2.2 对学风建设主导的挑战

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之际, 为了解决扩招所引发的校园设施缺失上, 有些高等学校把精力、财力和物力放在校园硬件环境的建立上, 重点开拓新校区, 而忽视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师德的培育;有的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自己的科研和职称晋升上, 而忽略了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在授课中也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育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风建设。

资料来源:1999至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见http://www.edu.cn)

2.3 对学风建设载体的挑战

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 校园、校园精神校园活动是高校学风建设的载体。高校周边往往聚集着很多娱乐场所, 如网吧、歌厅、酒吧、商业网点等, 这些娱乐网点的存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诱使学生离开校园脱离书本。更重要的是在大众化教育转型之际, 高校开放的管理模式和开放的德育环境使得原有的校园精神不断地受影响和侵蚀, 学生思想变得复杂易变。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直接载体校园活动也是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这些对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4 对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挑战

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 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标尺。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之际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评价体系缺科学的依据和过程实施, 对学风建设的效果不能及时论证, 对学生学风涣散不能从制度上有效制止或防止。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大都还遵循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高等学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 既要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入手, 又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及加强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精力投入。

3.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端正学风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高等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4]。为此学校除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教学外, 还要转变观念,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及辅导员进公寓的具体工作, 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休闲中接触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就是育德, 《易经》里讲:“君子以果行育德。”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把德定义为:“德者, 行焉而有德于新之谓也, 则凡行而有得者, 皆可谓德矣。”又曰:“行而后知有道, 道犹路也, 得而后见德。德犹得也。”[5]因此, 德育工作者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行为训练, 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及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信念和品德,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奋斗拼搏精神。

第三,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上大学前, 学生的理想比较单一, 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而真正进入大学后, 许多学生认为可以松口气了, 加上高等学校宽松的学习氛围, 自由的时间安排, 使得许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奋斗目标, 从而逐渐消沉下去, 整天无所事事。对此, 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近现代史的学习, 引导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新生入学之初, 应该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以便使学生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转变观念, 抛弃天之娇子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竞争意识。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校园文化, 是指在校学生在完成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任务外, 利用课余时间, 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自愿参加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群体活动的总称[6]。

校园文化是综合的文化形态, 是“第一课堂”以外的文化存在, 但它的存在却离不开“第一课堂”作为基础。因此, 加强诸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体育节、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等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有利于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统一教学与课外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 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去弥补不足;此外一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上的时间差缺陷, 校园文化能够及时弥补, 使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 为进一步学好知识打下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会更加突显出其积极的作用,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 如若不然, 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会产生“校园文化活动饥渴症”, 其结果是造成学生“饥不择食”, 去寻求不健康的东西, 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乃至登陆色情网站等。

3.3 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学校应当顺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彻底改变精英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习惯, 根据市场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制定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对人才的培养从整齐划一引向多样化。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 要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要解放思想, 转变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 适应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深入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更新教育观念。

其次, 要采取措施,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1) 改变精英教育时期传统的学时制, 实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弹性学分制。 (2) 改变精英教育时期“单一型”的培养方式, 向适应大众化教育的“综合型”培养方式转变。 (3) 改变精英教育时期“学历型”的教育方式, 向适应大众化教育“能力型”的教育方式转变。 (4) 改革教学模式。改变精英教育时期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模式, 创造适应大众化教育需求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育, 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 要全面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开展教学评估工作。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启动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 构建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3.4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7]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担负着育人的重任。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树人就是要树立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长时间的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来感染和教化学生。因此要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德的学生必须对教师的道德品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要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必须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不管是何种学科的教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要开展育人活动。因此, 教师应当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修身之本、立业之本, 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正就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 在大众化教育日益高涨的时刻, 教师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武装政治头脑, 敢于讲政治、讲正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对学生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积极效果。

二是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根基是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文化素质的外在表现和认知形态,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 只是塑造文化素质核心材料和基础。但要提高文化素质, 就必须灌输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知识, 最终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素质。各门文化知识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在授课时, 要自觉地把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文化知识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知识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去,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 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文化知识课程教学中去, 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质, 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给学生树立榜样, 才能使学生实现文化知识向文化素质的转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才能使得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优化学生的学习风气。

综上所述,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尽管加强学风建设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然而也只有利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契机, 在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下, 寻求新思路, 提出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 才能真正做到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高等学校的育人功能和育人水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 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 这种转型虽然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空前发展, 但是也给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加强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

关键词: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 1999 (1) ;转引自王处辉主编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1:186.

[2] 王宪光, 李建强, 盛懿, 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6.

[3]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4月22日) , 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83:101.

[4]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E B/O L].h t t p://w w w.cnhubei.com/200503/ca718578.htm.

[5]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124.

[6] 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新华出版社, 1990, 10:161.

[7] 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4, 2:10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浅谈大学英语听力课中准备练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