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而且对于高校教育品牌的构建及其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对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为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该文在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维度,对高校学风建设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1:

强化学风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很多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定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发挥育人重要保障作用的同时,在形成优良学风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教育管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风建设 大学生教育管理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良好,不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为取向,而以适应岗位能力和职业适应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能够将科学技术创新性地用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①本文着重分析高素质应用型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围绕学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学风建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在改革与发展上。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尤其是中低层次高校的生源质量开始下降的同时,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有所放松。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没有科学的认识,教书育人的意识退化,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未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缺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同时,高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为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制约着学风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侵袭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心灵,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驱动文凭心理,造成学生只追求能否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必然导致学风不良。②另外,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夹杂着一些社会关系的竞争,社会环境的不公平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生,致使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总之,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冲击,一些社会问题折射进校园并在校园内以特定形式予以表现。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散、考试作弊等不良风气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教育管理问题,对创建优良学风和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学风问题已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意义

2.1 学风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强化学风建设是深化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

学风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优良学风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积极的影响。学风中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引起内在的矛盾思想运动,通过内在的矛盾思想运动转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③学风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的,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其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形式,能够持久地、深刻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他们的思想认知与觉悟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无形的力量。这种优良的育人氛围不是自发建立的,而是通过多方努力才形成的。强化学风与深化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营造起来的优良学风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同化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优良的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产生凝聚力,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由此可见,把学风建设纳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发挥学风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会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丰富、更具体、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 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大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当体现在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应当具有志存高远和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中最核心部分密切相关,关系到大学能否为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问题。④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和重要标志,直接体现着大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凝结着崇尚真理、不懈追求的大学精神风貌,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而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责,就是围绕育人目标,培育大学精神,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教育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学习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人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说明创建优良学风既是高校赋予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责,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3 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高校的德育工作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大学生只有把理想信念与自己的切身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与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理想抱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落实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来,认识到只有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参与经济建设,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在了实处。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德育工作又多了一个“落脚点”,多了一个载体,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教育的思路与领域。同时,作为从事高等教育重要组成工作的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把德育工作与培养优良学风结合起来,把学风建设做为德育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4 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尽快改善高校学风现状、促进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态度不端正,缺乏自控能力;很多学生学习没有方向和目标,学习没动力,考前才临阵磨枪,有严重的应试心态;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给予大学生太多的诱惑,而学生又往往是非观念淡薄,辨别力、自控力不强,部分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的关系,不重视专业学习,热心于其他方面素质的锻炼培养,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学校虽然大力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但学生纪律松懈,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建设优良学风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过去,我们对出现不良学风的原因,常归咎于高效规模扩张导致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而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各高校也通过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来增强办学实力。但学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下滑的趋势。这说明不能仅从客观办学条件上找原因,还要从主观思想认识上、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成效上寻找原因。⑤事实上,目前高校对学风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抓学风的办法不能与时俱进,投入也明显不足,没有真正把学风作为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应主动把学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

3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结合的学风建设体系,探索、实践强化学风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3.1 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首先,学风建设与学生教育管理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性和相互关联性,高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及时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切实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常抓不懈。通过各级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搭建学风建设的平台。其次,学风建设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结合的学风建设体系。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上,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坚持细致的思想教育与严格的科学管理相结合,坚持学风建设与学术建设相结合,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加强目标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氛围,建设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学风建设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1)深入开展督导检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建立学风预警制度,采取德育实践教育,对违纪学生进行帮扶,对学业有困难学生进行督导,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以优秀的人物、事件、氛围影响带动和塑造学生。提倡以学为主,诚实守信,创业创新,全面发展,把思想教育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激励学生共同致力于目标实现的良好氛围,实现学风良性循环。(2)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多鼓励、多赏识的理念。结合对学生在学业深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技能比赛等方面成绩的宣传,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为学生树立信心,树立好理想目标,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大学生活。(3)开展“大学生涯目标规划”活动,进一步明确大学各时期的目标任务,帮助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4)制定学风建设长期规划,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合,加强学风建设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多渠道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理解、支持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5)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紧贴市场的专业开发机制,通过开设选修课、企业进校等形式,增加实用型、技术型和研究型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培养“合格加特色”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6)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将家庭教育有机地纳入到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中来。(7)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辅导员深入课堂制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8)严格落实学籍管理及有关规章制度,对学业成绩不合格、经常违反教学纪律、学习不求上进、表现差的学生要严格按规定作出相应处理,以增强制度的严肃性。(9)加大考风建设,保证优良学风建设成果。突出对考试环节的管理,严把成绩评定关,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风。

3.3 抓好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学习标兵队伍”三支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教学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载体。⑥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学风建设应该以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只有做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而培养良好的学风是班集体建设的中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之心,容易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以此来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合作交流,不断实现学生教育再教育的目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班级的核心,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作风、学习成绩对其他同学起着示范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切实重视培养,加强教育与考核,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确保学业优良。要把班风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深入开展争创优良班风、学风活动,推进各班级学习风气的浓厚和学习竞争的广泛开展。① 周洋.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0-175.

② 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80-82.

③ 谭箬.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13-15.

④ 罗标.大学精神与学风建设[J].高教研究,2009.12(5):43-45.

⑤ 胡祖吉.创建优良学风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1):97-100.

⑥ 赵秀文,张丽娟.浅谈和谐班级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110-112.

作者:殷永贵 程家国 尹发利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2:

基于协同创新维度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而且对于高校教育品牌的构建及其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对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为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该文在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维度,对高校学风建设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  学风建设  问题  优化路径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进行优化,对于整合高校学风建设资源、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环境、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需要以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为出发点,从协同创新维度对学风建设工作优化路径做出探索,从而为高校育人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1  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虽然重视在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学风建设目标与学风建设要求,但是却忽略了从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角度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这导致了学生思想与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具有了良好表现,但学风建设工作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学风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等,并没有真正地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入脑入心。其次,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欠缺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能力以及教风等,都对学风建设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学风建设实践中,一些高校对二者存在的关联给予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再次,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有待优化。考核工作的开展对于了解学风建设成效、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都制约着学风建设考核工作成效的提升及其作用的发挥。最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参与,这是学风建设工作得以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的重要前提,而在此方面,高校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不足,这导致了学风建设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2  协同创新维度下高校学风建设优化路径

2.1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协同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刚性管理手段是最为主要的路径,即高校会通过构建规章制度的方式,对学生所具有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确保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呈现出良好的风气。从学风建设工作实践来看,刚性管理手段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虽然刚性管理手段是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成效的有效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却并非提升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长效的唯一手段。在高校针对学风建设新环境、新形势,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持续完善与优化的基础上,高校还有必要重视发挥出柔性管理手段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柔性管理手段主要体现为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优良学风所具有的渗透性与感性,如在校园建筑、景观乃至报栏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渗透与优良学风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以优良学风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辩论会、研讨会等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促使构建优良学风、践行优良学风的意识深入高校师生群体当中。

2.2 教风建设与师资建设的协同创新

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高校不仅需要着眼于校风建设机制的完善,而且需要重视发挥出教风建设在提升学风建设成效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具体而言,教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所具有的师德师风。一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果强调行政本位而忽略以人为本,则会对教学过程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有必要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将教育实施与教育改革的权利交还给教师,并要求教师能够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所具有的师德师风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责任感等,决定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在优良学风的形成中都产生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教风建设影响学风建设,而师资建设则是教风建设的关键,为此,高校需要围绕学风建设需求,做好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从而依托优良的教风引领优良学风的形成,进而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

2.3 目标引导与考评工作的协同创新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教职工群体以及学生群体的配合,而明确的学风建设目标,不仅能够在高校教职工群体以及学生群体配合工作中提供导向作用,而且能够发挥出激励与凝聚作用,从而促使学风建设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由此可见,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当中,高校需要审时度势,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方向以及工作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出学风建设目标所具有的作用。当然,在学风建设工作中,高校不仅需要重视以学风建设目标为导向,而且需要通过优化各类要素来确保学风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礎上,高校还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围绕细化之后的教学目标构建与完善学风建设考评指标体系,从而通过开展科学、全面的考核,对学风建设工作成效以及问题做出客观的反映,进而为学风建设工作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另外,高校还有必要在完善奖惩机制的基础上,依据考评结果开展奖惩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风建设考评工作所具有的严肃性,而且对于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目标的导向性具有重要意义。

2.4 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协同创新

由于高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学风建设工作中,高校毋庸置疑的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引领与主导作用,通过从制度、文化、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开展创新,为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在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整合以及协同创新,则能够更好地推动优良学风的构建。具体而言,一方面,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协同创新,要求高校能够积极主动地构建家校沟通渠道,并依托这些沟通渠道引导家庭成员对高校所具有的学风建设工作目标、育人目标等做出明确的认知,并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家庭成员的育人能力,从而为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家庭需要积极配合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与学生开展交流的过程中,重视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将优良学风作为自身品行塑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为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类影响学风建设工作成效的因素以及问题做出充分考虑,并重视改变传统的学风建设模式,在实现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结合、教风交涉与师资建设的结合、目标引导与考评工作的结合、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结合基础上,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为学风建设工作成效以及高校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贺伟,盖天昊.协同视角下学风建设和学生党建互动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102-103.

[2] 钟江顺.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8):1-3.

[3] 王昭.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92-93,96.

[4] 解婷.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创新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30.

基金项目:2020年沈阳市科教工委立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维度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的科研成果(项目编号:2020-057)。

作者简介:刘静(1980,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

作者:刘静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3:

高校共青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 学风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学风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高校共青团工作应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其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积极促进良好学风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学风建设 作用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学风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各高校更是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通过系列化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学风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长期以来,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共青团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团组织团结、教育、服务和引导青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党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4],更好地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的发展[5]。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新时期学生特点发生变化的新情况,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当前教育实践对我们提出的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已日益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6]。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学风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老话题,也是十几年广泛研究的热点课题[3],我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重要性及学风建设与高校共青团工作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共青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肩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命的重要人才阵地,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7-9]:(1)加强学风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促进其全面发展;(2)学风建设是高校党风建设的需要,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以良好的学风为条件,并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配合,才能保障教改方案的顺利实施;(4)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5)学风建设是提高学校学术声誉的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就可以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6)学风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所学校的学习、学术气氛及精神面貌,既是一种精神道德的体现,又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启迪、感召人。

二、共青团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系[6,10]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主要有以下四种关系:(1)共青团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培养目标上是统一的,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共青团工作和学风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共青团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毫无疑问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3)共青团工作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学风建设在培养人的总任务中起着内在的、主体的作用,共青团工作为继承和发扬优良学风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4)共青团工作是学校下达各项工作的一个输出终端,与加强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共青团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融合,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将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共青团工作在促进良好学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共青团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校共青团,作为学生教育服务部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踏踏实实的作风、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作风建设。要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分析学生,为他们构建起精神支撑和能力支撑,成为青年学生可信赖、可依靠的力量;(2)推动全员育人。学校要通过共青团的积极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3)在工作中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特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好学生的自身作用;(4)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团建纳入到党建的大格局中,继续重视加强团建,把创新作为工作发展的生命线,推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1]

2.共青团以基层团组织建设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得以贯彻落实的阵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基地,是推进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组织要以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为工作基础,以团组织阵地建设为工作载体,以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为工作灵魂,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工作着力点和根本目标,打造优秀团干部队伍,切实发挥精英榜样作用,构建“学习型”基层团组织和流动团组织,全力营造优良学习风气[12]。加强以寝室为单位成立的团小组建设,发挥团小组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培养“宿舍学风”,发动学生争创“学风建设示范宿舍”,开展“1+1结对帮扶”助学活动[6],来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

3.共青团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帮助青年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共青团组织应引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一定的科学实践中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能力[13]。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专业竞赛活动[14],不断强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共青团还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懂得善于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时时关注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时时更新自己的学习目标[15]。

4.发挥高校共青团优势,积极教育引导大学新生。高校共青团在教育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具有自身优势,根据新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教育引导大学新生克服困难,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教育优势,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高校共青团应抓住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信念,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集中精力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之中;(2)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大学新生引导。培养学生干部,以点带面,引导大学新生改善人际交往。鼓励社团建设,培养兴趣,引导大学新生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大学新生的共同感情和集体观念;(3)发挥活动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高校育人环境。高校共青团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高校育人环境,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16]

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共青团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把创建优良学风,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17]。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理念,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与氛围[10]。加强学风建设,要将团员青年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既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科技创新[18]。共青团通过自身组织结构,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发扬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宗旨,以学风校风建设为主线,突出育人主题,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育崇尚科学、求知创新的校园精神。高校共青团要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增长见识,积累经验[6]。学校还需要开展以拓宽文化知识面为目的的课外读书活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的特色文化活动,以锻炼学生文化修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19]。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6]。学术社团是高等学校的中间层,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体的一个桥梁和纽带。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鼓励社团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社团活动内容和领域[20]。

参考文献:

[1]袁国蓉.教与学共建,师与生互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5):123-135.

[2]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7-38.

[3]吴梦秋,程光旭.有ISM分析影响高校学风建设诸因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9,4:77-79.

[4]孟伟.正确处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八大关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19-20.

[5]张炜.以科学发展观增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94-96.

[6]杨金铭.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学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2):116-117.

[7]胡宝国.高校学风建设的维度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8-111.

[8]闫路,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8):274.

[9]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9):184-185.

[10]芦雪松,共青团工作对学风建设的思考[J].2011,(21):153.

[11]张然,卢国强,李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发展[J].青少年研究,(S1):175-177.

[12]http://jndxbs.ujn.edu.cn/display.php?id=44862.

[13]臧乃青,何立新等.高校共青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7,(3):76-77.

[14]王海军.发挥共青团优势,提高大学生素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98-100.

[15]孟益宏.高校共青团参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探讨[J].青少年研究,2003,4:34-36.

[16]杜小明,蔡为青,程斌.发挥高校共青团优势,做好大学新生的教育引导[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3):76-78.

[17]赵保平.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121-130.

[18]李妩祎.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J].理论科学,2010:208.

[19]何小明.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2,5:116-119.

[20]东晓明.浅析高校学生学术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J].前沿管理,2009,12:84.

作者:开晓莉 张坤 贾伟 刘园园

上一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土司制度文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