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院校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对构建符合高等教育、体现职业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但现实中,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误区或缺失,文章在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拟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的对策与思路,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 篇1:

论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

摘 要: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文化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建立育人新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新形势;文化建设使命;文化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编号:WJ125ZD015;主持人:撒承贤)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淑珍(1962-),女,辽宁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特有的文化是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这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

任何生活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

高职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高等教育文化,其次是工业文化,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亚文化。是指各类组织成员未来实现自己在其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和方式文化、精神文化。要在“职业性”上下工夫,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职业性,融合为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在校内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命

(一)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2]。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青少年会上网打游戏,却写不好中国文字和汉语作文。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差,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以至出现精神空虚、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内在地提升他们做中国人的荣耀感。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反映一个大学的特质,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孕育良好风气的深厚土壤。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建校的新理念,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特色。

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点和发展趋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体现为: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良好的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属性出发,积极主动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注重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

在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及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院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发展价值取向;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个特殊无形资产,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三、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体系

(一)以现代人视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在以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以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文化赋予教育的功能更为强大,它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发展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010年3月召开的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职业素养教育好比是树的根茎,职业技能好比是树干,而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否会枝繁叶茂,则取决于根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教育文化建构是一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设计与建构,要贯彻工学结合理念,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精神,要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工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素质与技能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即为“职业素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职业素养教育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体系。相比之下,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很欠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十一五”期间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质提供了学生在企业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 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具有特色的名校。

鲁昕副部长在谈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专业建设应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一条凸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地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应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浓厚职业氛围为载体构建物质文化,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精神文化,以恪守职业规范为目标构建制度文化,以强化职业素能为主线构建教学文化,以丰富职业活动为抓手构建行为文化,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文化理论的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的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我们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2]陈占安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杨淑珍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对构建符合高等教育、体现职业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但现实中,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误区或缺失,文章在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拟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的对策与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207

1前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育人模式等的显性载体,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文化积淀不深厚的高职院校来讲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认真厘清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问题。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功能定位不明晰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而成,学校教学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注重扩大校园面积和校舍规模以及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外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就业百分比、技能大赛等问题,忽视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控制、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等物质功能。更有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规划、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这极大地限制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2“职业”文化不明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晚,认识也比较片面,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不知何去何从。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或者技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目标,其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自然就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将校园文化定位和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致,忽视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没有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文化建设缺乏人才素质等,而一味地模仿、抄袭和复制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2.3保障条件严重滞后

一是规划设计不足。由于较多高职院校成立不久,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缺少稳定性和远瞻性,或因区域规划的限制,处于东拼西凑的窘境;或规划设计不足,校园建设凌乱。二是经费不足。由于校园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不少高职院校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校区,虽然多个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多个校区往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集中投入,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使用,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缓慢。

2.4教风学风培养艰巨

学校的学风与教师的教风是高职院校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体现,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核。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差距,有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钻研性相对欠缺,这些都是影响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考量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的基础,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要处处突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如建设配套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图书馆等,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从方方方面面显现职业特色,譬如在教学区域张贴专业与行业杰出人物的成果、优秀校友事迹等宣传资料;在校园内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宣传标语、格言警句等。使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所属行业的职业化气息,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增强学习进步的动力。

3.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内核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涵,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职业导向性强,因而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在保持良好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固化文化传承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校园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为了顺利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具备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文化。一是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二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抛开传统的与学生对立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制度的建设。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

3.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养成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日常行为的集合,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学校要对师生员工经常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训,通过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方式将院校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去,求得一种亲和力和心理上的共鸣。加强行为方式引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行为素质的培养,把包括职业礼仪、道德、待人处事、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在学校里就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为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做准备。管理人员群体是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在文化建设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掌握大局、以身作则。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每一个要素都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不能缺少、不能替代,只有系统认识、系统分析、系统发展、系统整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德智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探讨与建设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

[2]李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4]倪赤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与特色探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4).

[5]孙季勤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职教论坛,201.1(8).

作者:范全明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研究多着眼于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探讨,而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发展的研究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系统探讨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现状,并为探索社团活动推进高职院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能的途径提出思路。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

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其中,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学生充满活力的创造,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学校组织和自我组织的活动,丰富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在众多的学生活动和校园组织中,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共同发展兴趣爱好的地方,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有力平台。探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发挥,社团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者们深入分析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将对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探讨,并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

一、核心概念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意义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即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显的各种建筑物、雕塑牌匾等硬件设施。二是精神文化,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普遍认同,并乐于接受的学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三是制度文化,指学校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规定,以及通过制度的及时、有效贯彻与执行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文性与亲和力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四是行为文化,是在教育系统中长期形成的,能够通过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而展示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物质文化是外显文化要素的集成和表象;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内在力量集聚,可以产生巨大的牵引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科学机制;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和学生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形态[1]。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体,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需包含着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这两方面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可具体地做如下分析: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具有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属性,即高职院校文化的属性也首先是大学文化,它必须要遵循大学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植根于大学文化而长久积淀,在传承、借鉴、延续中方能逐步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自有文化,而不是在大学文化之外另起炉灶。这种吸收和内化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治校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上,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反映在制度建设体系上,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增加自身文化的厚度和高度。离开了高等教育的根本,高职教育就会退回为中职教育,或是高等教育的简单的翻版,抑或是个拼盘。

其次,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在文化上的感染与融通。作为理论上的高端,高职院校的文化必然也理应代表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能将大学文化简单地进行“拷贝”,要在传承高等教育文化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兼高等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为一体,融合校企文化而发展形成高职教育文化。没有高等教育文化的基础,高职教育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文化背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创新力和生命力,丢掉任何一方,高职院校都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此外,教育即育人,高职院校文化还需发挥其育人属性。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属性同样是育人,只是它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大学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更要有相关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岗位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的育人,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高校与企业文化,把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的共有价值观与企业在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融为一体,形成高职院校的自有文化。通过教师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岗位技能和本领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的文化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既有社会普适的,也有行业(企业)独有的;既有社会人应有的,也有企业工作者应具备的,而这时的高职教育也就形成了自有的文化体系。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的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高职院校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

2.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责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也同样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囿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内涵也不够深刻,尚未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应的文化体系。要履行文化使命,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自身的文化建设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便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探索途径和方法。“文化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文化因子,被引入原有的文化系统并取得效益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文化创新就本质而言,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是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乃至办学成效的文化学诠释和反思。它立足于大学文化的现在而指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将来,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生态。一般情况下,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文化积淀,尤其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态历史较短,许多文化因子还处于形成的阶段,谈文化创新似乎为时尚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形态的存在,同一时间甚至较为超前地思考它的文化创新,或许更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探索的意义。

3.社团活动。高职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课余学习、生活、心理、文化、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业余团体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应高职教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高职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的活动载体,学校文化的运作必须通过载体实现。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中最活跃、最富激情与个性特色的部分。没有学生社团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将失去个性;缺少学生社团活动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校园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社团活动,才使得高职校园充满朝气和活力,形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但由于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大多模仿其他普通高校或是对一些研究型大学学生社团的简单“克隆”,其目标不明确,社团活动的目的较模糊,社团发展方向缺少定位。由此形成了很不相称的两极:一方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普遍高涨;另一方面,高职社团活动本身滑向冷落,发展举步维艰。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以培养职业化、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校园文化必须首先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3][4]。多位学者[3][4][5]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着特性缺失、制度文化缺失、文化创新缺失和对企业文化引入的缺失的问题。高职院校校园的建设应该将自身的职业性与大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发展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價值。进而,学者们提出了构建职业特征高职院校文化的途径,具体如通过校企文化交融、制度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来实现[3];挖掘和传承院校历史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优化校园环境文化,浓厚人才培养氛围;融入区域文化和工业文化,彰显职业教育文化特色;提高教师人文教育能力,增强教师人文自觉等[6]。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在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和作用之后,学者们纷纷讨论高职院校文化的创新途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化创新:创新校园环境文化、创新校园德育文化、创新校园学术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和加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7]。学者们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从理念创新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高职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高职院校要从高等教育的层类视角来定位高职视阈下的大学精神,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技术文化的特征出发析取融合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文化要素形成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从理念识别、制度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五个方面构建完备的高职文化识别体系,站在品牌战略的新高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8]。

2.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社团活动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多数学者所肯定[9],学生社团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推动了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促进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实现,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社团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缺少经常性;部分社团开展活动缺乏持续性;学生参加社团的盲目性较大;部分社团活动缺乏学术性和科研性;注重社团发展的多元化,忽视社团活动的特色;注重社团的规模和种类,忽视社团格局的合理分布;注重社团的校内活动,忽视社团的校外实践等等。学者们针对社团活动管理的现在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1)发挥学校的领导作用。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社团的申报和审批、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创办刊物、经费管理及评估考核等作具体的规定,将社团活动纳入规范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注意把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有机结合,遵循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把社团管得太死,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更多地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组织,促使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活动层次,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外,教师还需以其渊博的知识,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3)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高等学校学生会、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一方面,做好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社团组织提出调整意见。(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自愿参加为主的原则,根据兴趣和专业学习需要做出选择,合理安排社团活动的时间。

3.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功能定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法则;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服务意识[10]。学者们进而提出了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健全社团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社团发展道路,发挥社团承载学校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部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相关概念内涵的分析及国内外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研究回顾,笔者认为,研究社团活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能的推进作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理论价值: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研究社团活动对高职院校园文化的作用途径,将从理论方面对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丰富高校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之关系的理论。应用价值:一方面,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理应在这一职能的发挥中承担主要角色。社团又是高校文化的载体,学校需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传承和创新校园优秀文化。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除课堂学习之外,在校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在校生活,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空间。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研究高校社团活动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82-84.

[2]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薛铭.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失谈校园文化构建[J].成人教育,2012,(2):34-35.

[4]胡象斌,石芬芳.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73-76.

[5]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7-81.

[6]骆文炎,何瑶伟,冯旭芳.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1-82.

[7]饶艳萍,张扬.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途径的思考[J].湘潮,2008,(4):65-66.

[8]胡类明,石芬芳.对高职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_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0,(15):4-8.

[9]施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8):102-103.

[10]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82-84.

作者简介:王银爱(1987-),女,福建晋江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教,教学秘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旅游文化研究。

作者:王银爱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教学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