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2022-04-19

“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结网无他,即对于某种事业所需的能力加以充分准备。”邹韬奋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出版界需要的是“退而结网”式的出版人——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本刊这次以笔谈的形式采访了两位农业出版的资深出版工作者,他们各有一片成功的天空,但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在为中国的农业发展而努力着,拼搏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1:

自媒体出版热背景下的图书生存之道

摘要: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演进以及社交阅读的风靡,促使新兴出版形态不断涌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出版活动蓬勃发展,带动了新一轮出书热潮。但自媒体出版在图书内容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同质化、逐热化、娱乐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生存发展。自媒体衍生图书应以创新为主线、以社群为依托、以泛文化为方向,这样才能在图书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自媒体出版;出书热潮;图书;内容生产;生存之道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網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主要依托的自媒体使用率迅速攀升。据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的用户由2017年的97.5%上升至98.3%,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1]与此同时,以QQ、微博和微信等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阅读、社交阅读用户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粉丝经济为基因、以社会化营销和IP发散为手段的自媒体正逐步占领媒介市场,并不断促进自媒体产业链的触角多元延伸,刺激信息共享欲,点燃移动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热情,从而带动了新一轮的出书热潮。

一、自媒体出版的兴起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关于自媒体性质和内涵的科学论断要追溯到美国学者克里斯·威尔斯(Chris Wills)和肖恩·鲍曼 (Shayne Bowman)在对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的概念。他们所在的美国新闻学会将这一阶段性发现进行汇总,于2003年发布了一份权威报告,报告中指出:自媒体(We Media)是 “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2]。简言之,自媒体就是基于Web2.0平台开发的个人应用系统的统称,包括微博、博客、微信、社交网站等。

从《数字化生存》中尼葛洛庞帝提出的“信息碎片化”到丹·吉尔默在《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中所述的 “自媒体” 概念,可以发现媒介形态的变迁带来了表达方式的解放以及出版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有关“自媒体出版”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界定,从《世界版权公约》对“出版”的界定来看,作品、传播和复制是构成出版链条的三大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媒体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媒体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或者自媒体人将原本发布于自媒体平台的多媒体作品如文字、影音、数据和图片等用图书编辑的理念进行内容的优化整合,从而转化为图书出版物,并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狭义的自媒体出版是指自媒体人摆脱第三方的加入,完全依托个体的力量,并借助自媒体出版平台和系统自主化出版多媒体图书产品的一种出版行为。[3]本文主要以狭义的自媒体出版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自媒体人出书热下的图书生存之道。

二、自媒体出版的特征

近年来新型出版形态不断涌现,自媒体人纷纷依托粉丝效应和用户黏度将线上流量引入线下。自媒体图书出版活动促使传统出版业态中的上游产业链逐渐下移,并不断打破以出版社等特许机构为核心的固有出版模式的桎梏。大量自媒体人试水图书出版市场,并取得了乐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从咪蒙的第一本图书《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到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等自媒体出版物的热销,可以看出自媒体出书热在近两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与传统出版模式下的图书内容生产相比,自媒体图书内容生产具有如下三大显著特征:

(一)“碎拼”模式成为主流

当前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由书报等传统媒体走向手机、电子书等移动媒体,阅读习惯也从深度阅读演变为浅阅读和泛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将完整的内容拆分成一个个碎片,形成“碎拼”模式。当下最为流行也最为典型的“碎拼”模式当属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由于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有字数限制,外加排版等要求,因此一些内容需要分期发表。同时,受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为吸引粉丝和流量,一些公众号有意选择这种“碎拼”模式将同一主题的内容分多次发出,最终形成完整的内容链,以此来增加粉丝群体黏性。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系列图书、韩磊的《深夜谈吃》等自媒体图书,都是由这种“碎拼”模式拼接而成,而后结集出版。

(二)“鸡汤图书”受追捧

鸡汤图书是兼具诱导性传播和阅读社交等属性,以疗愈和激励为目的,并在综艺幻化和社交迷失的精神失焦背景下,将简单易懂的哲理故事、励志模式与互联网传播规律紧密结合,以达到情感依赖和身份认同的图书品类。这类图书因单篇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深入人心,所以更易刺激读者的痛点。在碎片化阅读场景风靡的当下,拥有广泛基数的鸡汤图书消费群体更加愿意选择能够与自己同频共振的此类书籍。鸡汤图书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让人重拾信心,这是快速消费时代行之有效的内容营销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鸡汤图书只能给人短暂的激情,长期阅读会使人深陷沉浸式的虚幻世界之中,消解其阅读治疗的功效。鸡汤图书努力迎合为受众提供最简单直观的、最不使之迷惑的内容产品的文化工业生产模式,并与当代社会人某种功利心态相契合,而出版社同样深谙此类图书的读者接受偏好和口碑传播效力,因此试图充分拓展此类自媒体人出书的空间。

(三)宣传推广前置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中,出版物宣传是在审定发稿之后才进行的一项活动,其目的是向消费者传递出版物的信息,以促进出版物的销售,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自媒体出版中这一模式被彻底颠覆。由于成功的自媒体本身就自带流量资源和粉丝聚合力,读者群相对可观和稳定,因此,借助自媒体作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出版社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测算买方市场的购买力,勾勒图书的销售图景,并基于此定制策划和创意方案,从而进行精准的前置性营销。同时,自媒体图书的内容本身就来源于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因此在图书出版前就已经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共同理念、价值取向和情感归属的粉丝。这种基于“粉丝经济”的出版模式借助社群化传播平台以及读者对自媒体本身的信任契约、情感依赖,使得图书的宣传推广更具针对性和识别度。如“罗辑思维”通过其节目建立起自身的阅读社群后,将前19期节目的文字版进行整合推出了《罗辑思维》第一部,在3天内预售就超过了3000本,创下了30天内5次再版的记录。[4]

三、自媒体出版存在的问题

自媒体出版颠覆了传统出版模式,打破了传统出版社对内容选择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出版的自主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容生产同质化严重

自媒体出版的实质是在粉丝经济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传播模式将原本属于新媒体平台线上的内容产品进行复制、加工,进而改编成线下图书制品的过程。由此看来,这种衍生出的内容产品是对新媒体母体基因的充分延续和拓展。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环境下,同质化的内容泛滥成灾,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模仿、抄袭形成信息冗余,加剧了信息超载,其根源在于优质内容生产与碎片化阅读习惯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一篇高传播率的原创文章需要较多的时间成本,而在当前的快速消费时代,部分急功近利的作者却将整合同质化信息或改编高流量的文章视作其内容制胜的“筹码”,这不仅是在迎合读者浅阅读的泛娱乐口味,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自身经营成本的表现。

自媒体出版的图书作为自媒体平台内容的延续存在同质化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自媒体图书的选材相近等层面。通过对比“咪蒙”“罗辑思维”“鬼脚七”等自媒体大号在近年来出版的图书,可以发现其中有近2/3均与成功、励志、人生、青春等主题关联。不难看出,文化价值与思想蕴涵欠缺的图书内容生产导致了读者精神的失焦,而对未来生活追求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打击,使得读者急需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支撑,这也是成功励志和人生哲学类的图书备受瞩目的原因所在。“咪蒙”依托自媒体平台的内容产品衍生出的图书《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在预售期创造了1分钟热卖1千册和4天销售5万册的佳绩,且至今仍位于各大图书电商的热销榜前列。同质化的内容使得消费者产生审美倦怠,进而放弃对图书内容的评价,转而去关注图书的价格等要素。在这种决策行为的诱导下,出版社选择把更多的焦点转移到图书的营销等层面,长此以往将导致出版社陷入选题重复、资源浪费的低水平发展路径当中。

(二)出版社视自媒体图书为“风口上的猪”

“风口上的猪”出自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其原意大致是人要抓住机遇,做到应时而生和顺势而为。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产业运营当中,成为“抓住机遇、借势营销”的代名词。小米成功的商业模式无疑给徘徊在转型中的自媒体创业者打下一剂强心针,他们认为只要能抓住方兴未艾的自媒体传播机遇,就能成为“风口上的猪”。

最早尝试自媒体出版的是“罗辑思维”。2013年10月,“罗辑思维”出版了其第一本自媒体图书《有种,有趣,有料》,该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而成。一年之后,“罗辑思维”的第二部自媒体图书《死磕自己,愉悦大家》问世,而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本书收录的是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每天发布的60秒语音内容。从视频短片到微信公众号文章,自媒体图书跨越了平台的界限,而其本身与大众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使得其图书的追捧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出版社基于这一现象认准自媒体图书正是当下“风口上的猪”,并不断地向一些知名自媒体人抛出橄榄枝,依托他们的优势寻找选题,借助其平台来拓展自身的营销渠道。然而纵观整个自媒体出版行业,真正成功的自媒体人寥寥可数,而畅销又长销的自媒体图书也是零零星星,可见自媒体人出书的现有模式尚不成熟。同时,把拥有流量和自带名气的自媒体内容印制成图书来发行和售卖的行为在部分人看来有“一女二嫁”之嫌,让人实觉不快。因此,不是每个自媒体图书都能成为“风口上的猪”,成功的模式探索依旧困难重重。

(三)娱乐化倾向加快了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方式,能够把人类的精神产品传播到全社会。但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图书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其地位也被大众媒体所挤占,图书市场正在由出版主体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大众读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图书出版要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抓住大众的审美取向,把握其审美趣味的流变。正如安德烈·希夫林在《出版业》中所描绘的:在如今的出版界,唯一会因为放弃原则而瞧不起自己的就只剩下作者了,出版商们在乎的只是怎么样迎合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当下,大众文化的兴起催生了“读书即消费”的观念,大众对肤浅文化和感官刺激的追求加速了图书娱乐化的趋势。读者不再是为获取知识而读书,而主要是为追求一种娱乐休闲体验而读书。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谈到人终将毁滅于他所热爱的东西。当社会传递信息比较依赖印刷品时,民众必须具备三项能力,即识字、专注力和逻辑分析。观照当下,信息多以碎片化或图片的方式传达,大众习惯了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进而用大量的时间去接收外部信息,但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逐渐缩减。而自媒体出版正在继续“纵容”大众的这一不当阅读行为,用内容通俗易懂的自媒体文章来满足人们读“书”的既得利益,其本质不过是在掩耳盗铃。此外,自媒体图书的娱乐化倾向正在加快大众审美趣味的流变,导致阅读形式的“浅表化”,这种浏览式、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使其获得表面信息,用一知半解来装点门面,而并不能使其理解书的本质内容。

四、新时期自媒体图书的生存策略

(一)以创新为主线,提升出版内容品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创新驱动力的指导思想,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需要创新战略作为支撑。习近平也在多处重要讲话中强调创新是方向,是钥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看出,创新既是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助推器。自媒体出版要以创新为主线,坚守内容为王,着眼于原创精品的打磨;同时应依托技术创新,构建定制化、分众化图书内容生产素材的用户数据库,以实现优质内容与读者语境深度对接。

第一,创新选题,输出精品内容。自媒体出版为传统出版模式转型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为图书产品的推广开创了“渠道制胜”和“终端制胜”的时代,但“内容制胜”应当是作为内容产业的出版业不容忽视的生命力保障。创新性的选题创作始终是自媒体出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图书在选题上应做到立体多元,处理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变传统的创作模式为人情味叙事和故事化的表达,以小见大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社会不同阶层的声音。自媒体平台应坚持深耕细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实现内容的精品化输出。如“罗辑思维”所推出的自媒体图书系列,就是自己视频节目原创内容的文字版,其扎实有趣的内容、多变的风格和对人文精神的传播成为该品牌产品链生态闭环中的重要节点。2013年10月,《罗辑思维》第一部问世,创下了3天内预售超过3000本的战绩,位居亚马逊、当当、京东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在30天内5次再版。[5]

第二,创新技术,实现内容生产与读者语境对接。大数据时代,数据与数据之间不再是彼此隔离或互不相干。[6]

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的每一次行为痕迹都将被记录在大数据库中,平台可以对用户的每一次行为进行精准追踪与保存,进而从大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阅读偏好与关联性。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着明显的数据优势。因此,自媒体人和出版社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购买趋势和公众的阅读体验,提供精细化、分众化的内容推送,精准对接用户。此外,自媒体出版不能只是对自媒体平台内容进行简单的搬运,相关创作主体应当做到写作技术和编辑技术的创新,提升其话语的跨平台再造能力,实现风格的变通,以便更好地连接读者的语境。

(二)社群化内容生产,聚合平台资源

社群相当于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其中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大致相同的人进行空间上的汇聚,构成网络中的一个个主体节点;人们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情感联系构成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线。在社会网络中所生成的文化观念和消费需求成为社群凝聚力的根本性来源,并通过网络规模的扩大不断吸纳新成员的加入。当社群达成一致的消费诉求且有相应的产品予以满足时,便自发地生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社群经济。

传统出版业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它通过对新资源的不断接纳和吸收,结合既有资源,可以胜任自媒体人难以承担的宏大选题或创新选题的策划。同时,由于传统出版社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读者范围广、阅读阶层多的选题,使得出版上市的图书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相比之下,自媒体出版可以通过自身的平台与粉丝进行交流互动,增强粉丝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并通过筛选明确其粉丝群偏好,建立起粉丝共同认可的社群。这种社群化的价值观传播就使得图书出版更具针对性,也更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呈现出“小而精”的特点。在社群化传播中,“罗辑思维”的成功十分具有代表性。其团队先以视频分享读书心得,同时也在微信平台中持续推送60秒语音,以增强罗振宇个人影响力的持久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这一社群化内容成为产品理念,成功地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图书的购买量,对图书销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媒体平台应在聚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打破平台与出版社之间的壁垒,将二者充分融合,从“大而全+小而精”过渡为“大而精+小而全”的模式。“大而精”是指以“知乎”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和出版社的结合,“小而全”是指以“罗辑思维”“晓松奇谈”等为代表的个人自媒体与出版社的结合。无论哪种模式的融合嫁接,自媒体都应充分依靠自己强大的社群力量和平台支撑生产出优质的内容,而后借助传统出版社的资源整合优势输出精品的自媒体图书,最终实现内容生产商和受众的双赢。

(三)泛文化内容生产,构筑“人”“社”协同新防线

泛文化是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背景下以某一文化焦点或流量元为轴心,以大众可以接受的文化阈值为限度对文化进行横向开发,从而凝聚优质注意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益。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傳统表意体系的内容涵盖范畴,延伸了旧有意义框架的广度和深度,是对文化内容生产及解码过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对阳春白雪的文化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在2017年第23届上海电视节系列活动中,阿里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王平先生提到,泛文化具体包括文化、财经、教育、科技等,只要是以文化为基本属性,以知识分享、智慧输出、精神愉悦为基本使命的优质内容,都可以称为泛文化内容产品。近年来,不少自媒体人进军泛文化领域,生产了一批广受欢迎的泛文化图书,如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刘备我祖”的《新史记·秉笔画时代》等,这类图书的共同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再现和重新解读文化经典。这种“学术著作的市场化、社会科学的社会化”出版是当下泛文化出版的一个缩影。[7]

泛文化图书出版早在约10年前就崭露头角,其繁荣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当下人们阅读书籍主要是为了追求和享受高雅的生活情趣,而碎片化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信息超载和精神倦怠,这使得大众对于经典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泛文化图书为普通读者学习相对深奥的知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读者的文化生活品质。《六神磊磊读唐诗》中的内容基本摘自其公众号,文章均独立成篇,作者王晓磊用轻谐深情的笔墨、时代的视角和充满人情味的叙事手法去呈现宏大生涩的内容,增强了阅读的黏性。同时,泛文化图书用通俗简约的形式表达高深的学问,还可以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于丹的《〈论语〉心得》用白话的形式重新解读了《论语》一书,浅显的语言使《论语》中的许多故事变得生动形象、简明晓畅。尽管学者们对该书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论语〉心得》的出版唤醒了大众对于儒家经典的集体追忆,激发了大众回归经典阅读的热情。

在当前的自媒体图书生产过程中,自媒体人应突破眼球经济和流量经济的限制,以泛文化为方向,努力打造文化内涵丰富、引人思考的精品内容。与此同时,作为出版航母的掌舵者,出版社编辑也要审慎把关,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不能过分强调出版的产业功能和经济功能,应不断强化自身职业意识[8],

将图书的内容和质量放在首位,与自媒体人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优质的精品图书。

从微信公众号和博客文章到自媒体文章结集出书体现了出版模式转型的新尝试和新规律。当下,自媒体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流行趋势。在新出版语境下,自媒体图书的内容生产需要关注多元创新元素的摄入,聚合自媒体平台资源和社群凝聚力,实现出版社资源的优化整合,聚焦多元化优质内容,着力提升创作主体的跨语际写作与编辑能力,实现多方语境的链接与通畅,最终通过顶层设计的完善强化自媒体图书可持续生存的综合势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2018-09-11].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2]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5.

[3] 谢俊.自媒体出版及其发展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7):28-31.

[4] 白阁.自媒体出版热下的图书市场思考[J].出版广角,2017(20):50-52.

[5] 王安乐.自媒体出版的范式探析——以“罗辑思维”的出版之路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8):24-27.

[6] 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9-93.

[7] 代杨.泛文化出版如何才能长盛不衰[J].编辑之友,2007(4):7-9.

[8] 丁仰奎.论社会转型期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J].中国石油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9-112.

责任编辑:赵 玲

Key words: individual; social media; the view of happiness; interaction; the divorce case of Wang Baoqiang

作者:赵云婕 殷航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2:

农业发展 出版相随

“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结网无他,即对于某种事业所需的能力加以充分准备。”邹韬奋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出版界需要的是“退而结网”式的出版人——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本刊这次以笔谈的形式采访了两位农业出版的资深出版工作者,他们各有一片成功的天空,但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在为中国的农业发展而努力着,拼搏着。希望这次简单的笔谈能够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他们。

张延扬——金盾出版社社长

他是一位“军人出版人”,他带领金盾人将金盾出版社发展为年发行码洋达2.2亿多元的综合性出版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好发动”的金盾精神,也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

陈江凡——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

作为我国农业领域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巨大的,但陈江凡副总编自参加编辑工作的那一天农业出版事业。

《科技与出版》杂志社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最近几年,中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把“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纳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为“三农”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请问贵社是如何利用这一政策机遇来使“三农”图书的出版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陈江凡(以下简称“陈”):中国农业出版社是以出版“三农”读物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作为“三农”读物出版的主力社,最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政策机遇,以服务谋发展,迎来了我社发展历程中最快的发展时期,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树为服务“三农”的先进典型。我社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统一思想,社党委提出,要带着感情和责任为“三农”出书,出版农民真正需要的“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小册子。二是经过三次改革,优化了机构、人员配置,编印发整体联动,市场反映更为快捷。三是调整出版结构,紧密配合重点农业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业专著和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单品种、低定价、小册子读物两个重点。四是拓展发行渠道,在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发民营书店、农业行业管理系统、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发行业务。五是积极参加“三下乡”等多种社会公益活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我社近5年累计送书4 000多万码洋,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张延扬(以下简称“张”):金盾出版社作为军队的一家以出版科技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一直一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副总编,他身上的责任是他就喜爱上了这项工作,立志把毕生精力献给把自觉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搞好“三农”图书的出版,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农民手中,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当成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金盾出版社是以出版服务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军队农副生产的图书起家的,这些图书绝大部分都同时适合农村使用,形成我社出版“三农”图书的优势。建社20多年来,我们出版的农业科技类图书近2000种,有不少已销售上百万册,成为受农村读者欢迎的品牌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我们作出了“进一步搞好‘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工作的决定”,决心进一步增加“三农”图书的品种和规模。除了继续出版好养殖、种植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外,还要积极策划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活类、医疗保健类、工业交通类、少儿益智启蒙类图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智力支持,要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记者:“三农”图书尽管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很多同行谈及“三农”图书的出版,往往会叹起“苦经”,面临着诸如图书发行难、作者写书难、编辑出版难等问题,更有一些出版社逐步淡出农业图书市场,有的甚至撤销了农业图书编辑室。请问贵社是如何始终坚守农业科技图书出版阵地的?

张:“三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目前看,由于农民购买力仍然偏低,加之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缺乏迫切感,购书的热情不高。再者,农业图书由于定价偏低,利润空间小,有些书店不愿进农业书,造成农业图书发行难,这也直接影响出版的效益,所以说有些出版社淡出农业图书市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之所以坚守这块阵地不放,一是靠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支持农业类图书的出版。二是坚持正确的出版定位,即突出实用性,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表述形式,将农业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农民,使他们看得懂、用得上。三是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培育农村图书市场。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为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我社从1995年开始,在部分乡镇办起了40多个“金盾农村图书室”,每年为这些图书室捐赠几十万码洋图书,供广大农民学习使用。这些村镇的农民运用所学的科学技术从事农副业生产,有的已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对农业科技图书的发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陈:“三农”图书虽然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种种客观现实,一些单位逐渐减少“三农”品种,甚至淡出“三农”图书市场。因此,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三农”读物要上品种、上规模、上档次。

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我社的办社宗旨,坚守服务“三农”的阵地,既是我社发展历史赋予的,更是社会现实所要求的。“三农”是我社的特色,也是我社的品牌和财富,我们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坚守阵地的问题,而是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细分市场,寻找空白,做大规模;二是优化选题结构和图书结构,减少品种重复,提高单品种效益;三是努力提高图书质量,依靠质量参与竞争;四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记者:“三农”图书要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在选题思路上有所创新。请问贵社在重点选题策划中是如何根据新的农村形势、新的读者群体、新的读者需求,求得“三农”图书选题规划思路的突破和创新的?

张: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好的选题,才能出版好的图书。在选题策划中我们一是高度重视“贴近性”,即“贴近市场实际,贴近读者需要”。因此,我们坚持把选题策划放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每年从社领导到编辑室主任、编辑,以及发行人员,都要深入到基层,到读者和基层书店了解和分析图书的需求情况,策划读者需要的图书选题。如近几年我们在农村调查时发现,许多农民很需要直观、形象的防治病虫害的图书,于是我们很快策划了蔬菜、水果、林木、畜禽和粮食作物等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系列实用科技图书选题20多个,出书后很受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欢迎。二是“先进性”。出好实用科技图书,引导读者主动学习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为此,我们经常走访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农业科技最新科研成果,策划新的图书选题,如我们新近出版的

43种畜禽、蔬菜、粮棉油菜、果树四大类“良种引种指导丛书”。在策划新书选题的同时,我们注意加强对老版图书的修订,使之常出常新。我社1985年出版的<快速养猪法)先后经过4次修订,重印46次,总计发行460多万册,之所以常畅不衰,就在于其内容的不继更新。三是“广泛性”。为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策划出版了《乡村医生手册》等农村医疗保健类图书、《教你学唱歌》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类图书、《农民怎样打官司》等农民维权类图书、《怎样经营好小型企业》等经营类图书、《家和万事兴》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类图书。这些新的图书品种受到了广泛欢迎,使我们在出版“三农”图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陈:近3年来,我们在策划选题思路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紧紧围绕“三贴近”原则出书。针对农村和农民读者实际,出版本子小、定价低、通俗实用的图书不仅成为编辑的自觉行为,而且也成为出版社的一种战略选择。我们正计划通过2~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让这样的图书,品种上规模,质量上档次,扩大市场份额。二是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出书。如果说带着感情出书,多出农民需要的小册子、低定价的实用书,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那么,出版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农业领域优秀理论学术专著,则是我社围绕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出书。虽然出版农业领域优秀理论学术专著和高新科技图书这些大部头图书,发行量很小,多为赔钱书,但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版这类图书完全要靠作为出版者的社会责任。我社对这类书不仅没有放弃,而且作为图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书。只要中央有部署,中国农业出版社就有行动。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仅仅10天的时间,我们就推出了《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干部读本》和《农民读本》。

记者:“科技兴农”在我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号,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将科技带入农村。但是如何进一步推广呢?在此方面贵社有何计划?

陈:怎样把农业科技尽快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一直是我们在选题策划时考虑的方向。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利用、依托农业部系统的优势,与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联合开发了一系列农村需要的好项目、好选题。比如:2003年配合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策划出版了《生态家园建设丛书》;2004年配合农业部等9大部委“阳光培训工程”推出了一系列农民进城务工指导手册以及新型农民培训丛书;2005年为配合农业部“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我们又推出了《科技入户丛书》。这些图书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把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多种渠道,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送书下乡活动等,输送到广大农村、传送到农民手中。

张:随着党和国家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指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农技人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对农业科技图书仍有广泛的需求空间,仍需加大出版力度。特别要多出版一些适合偏远地区农村使用的图书,如直观的彩色图谱类图书和“多讲怎么办,少讲为什么”的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图书,并积极与农技人员取得联系,通过他们及时把这些图书推荐给需要的农民群众,使其成为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好助手,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我们与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的联系优势,策划出版一些适合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用书,以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记者: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关键是要有优秀的人才,靠优秀的作者、优秀的编辑、优秀的出版人。作为韬奋出版新人奖的获奖者,您对如何培养和造就优秀出版人才有何建议?

陈: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人才,出版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社始终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出版社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落实到有关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加强理论政策学习,先后选送多人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持证上岗的要求,选送大量人员参加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选派编辑人员出国(境)考察和培训。加大岗位交流和基层锻炼的力度,有意识地让年轻干部挑重担、作奉献,逐步形成一个贡献大、薪酬高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让大家努力工作,奋力拼搏,使大家爱岗敬业、爱社如家,并努力营造一个大家想干事情、能干成事情的环境。

张:你们讲得很对。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首先要有好原料,然后经过好的加工,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一方面,好的稿件是第一位的,稿件来自作者,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写出好的稿件。我社农业类图书的作者,主要是来自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的专家、教授,他们处在科研的第一线,我们始终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一起座谈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策划农村和农民需要的选题,请他们撰写稿件,从而保证我们“三农”图书的高质量。另一方面,我们的编辑人员和发行人员经常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了解他们对农业类图书的需求,策划出版他们需要的图书,从而使金盾的图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编辑人员来说,他们是每一种图书的总设计师,总策划人,他们的业务水平、文字功底、知识层次和组织协调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好的责任编辑,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信息敏感性和超前的对市场分析判断的能力。从目前看,我们的编辑人员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具备的,当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由于我们这些老同志,过去长期在部队工作,对市场运行规则了解不深,创新意识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为此,我社一方面加强老一代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我们适当引进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充实到编辑队伍中来,实现新老编辑优势互补。

记者:陈总,贵社在做好农业方面图书之外,有无进军其他领域的规划?您认为专业出版社应如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

陈:由专业性出版社发展为综合性出版社,并不是面对竞争的唯一手段,因为无论是专业社还是综合性出版社,我认为特色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综合性出版社,也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带着感情和责任为“三农”出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书,面向实际出书,才能在服务“三农”的进程中赢得农民读者,赢得农村市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张社长,作为一位“军人”出版人,您觉得多年的军旅生涯对您在出版工作方向有何影响?

张:部队的作风讲的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出军人所特有的顽强、拼搏、不甘平庸的性格。军人讲效率,讲时效,办事不拖拉,不优柔寡断。我社员工多是部队退休的老同志,他们把部队的作风带进了金盾,培育了我们所特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好发动”的金盾精神,这种精神都形成了金盾优势。例如,我们的发行人员一年有250多天在外搞发行,吃不好、睡不好,对家庭也无法照顾,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毫无怨言;我们编辑人员为了保证图书的时效性,发扬了军队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对读者急需的图书突击完成,如,为了应对SARS,我社编辑出版的《杀死SARSl80问》一书从见到书稿到拿到样书仅用了3天时间,及时投入了市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军队讲的是诚实守信,在业务交往中,这也成为了我们的优势,无论是作者还是书店,都比较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乐意与军队的同志打交道。

作者:苏 磊 王玉洁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3:

自媒体出版热下的图书市场思考

【摘 要】自媒体平台带动了自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下,自媒体出版市场异彩纷呈。与传统图书出版模式相比,自媒体出版在内容生产上更加灵活,阅读受众更加精准,传播更快、更广。虽然自媒体出版热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了竞争压力,但作为出版主体的出版社,应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速与自媒体平台融合,加快推进改革转型的步伐。

【关 键 词】自媒体出版;读者参与;社群化推广

【作者单位】白阁,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流量红利的影响,以手机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95亿人,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年增長率连续三年超过10%,手机网民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自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发布个人观点的热情,带动了新一轮的出书热潮。

一、自媒体出版市场异彩纷呈

自媒体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媒体出版是指在自媒体平台上一切内容的传播和分享;狭义的自媒体出版是指作者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利用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出版系统和平台自主出版图书或多媒体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当下的自媒体出版是狭义的自媒体出版。由于取消了第三方的介入,自媒体出版相较于传统的图书出版,在选题策划、内容展示和出版发行等方面更加自由灵活,覆盖的知识面也更加广泛。从近几年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自媒体出版方兴未艾,大量的自媒体人经过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辛勤耕耘,随后纷纷出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自媒体出版热主要呈现了三大特征。

1.鸡汤文是自媒体出版的主要内容

所谓鸡汤文就是以精练的语言讲述人生感悟、励志进取的小故事,并给人以思考启迪和心灵抚慰的文字内容。这类文章因篇幅简短,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情景中,更易让人接收和传播。对鸡汤文的好与坏,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评判结果也不一样。喜欢的人认为,鸡汤文能为受伤的心灵带来安慰,能让人重新找回奋斗的激情;不喜欢的人则认为,鸡汤文能给人以短暂的激情,但长期阅读则会让人陷入自我营造的虚幻世界,对身心健康不利。且不论大众对鸡汤文评判的好与坏,现实是鸡汤文在微博、微信等大量的自媒体平台上刊载,转引者无数。虽然也有专家严厉指出,鸡汤文文化养料不足,影响大众对经典之作的阅读,但在现实的快阅读中,励志类、成功学式的鸡汤文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鸡汤文自然为各大出版社青睐。

2.自媒体图书发行量普遍较大

自媒体出版虽然模式各有不同,有的是以众筹方式出版,如陆琪的《秒懂男人》;有的是出版社主动邀约作者出版,如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但这些自媒体图书在出版前大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即作者利用自媒体平台撰写、传播内容,并在传播中不断积聚人气,积累内容和粉丝量,最后通过辑集出版图书,从线上走到线下,以出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也就是说,作者在通过自媒体模式出书之前,就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出书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新书一旦面市就被原有的铁杆粉丝所抢购,并在口耳相传中得到很好的传播,销售成绩自然不俗。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在预售中就创下了1分钟卖出1000册、4小时卖出5万册的成绩。

3.自媒体出版定位较为专业

自媒体平台为出书提供了便利,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平台制作、传播内容,吸引读者和出版社,最后出版图书。但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书的难度,自媒体作者需要从自媒体平台上众多的作者中脱颖而出,才有可能出版图书。

在自媒体出版的激烈竞争中,标签化的认知是自媒体作者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很多知名的自媒体人在制作、传播内容时,往往有意识地向专业的方向发展,着力体现自身的特色,并在与粉丝的互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性,努力为自己打造特定的标签。比如,提起自媒体人吴晓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知名的财经专家,专注于财经类分析文章;说到萝贝贝,很多人则会联想到八卦新闻以及犀利的点评;说起Ayawawa(杨冰阳),很多人则自然与情感分析联系起来。这些标签是在自媒体人的不断努力下建立起来的,是自媒体人所特有的品牌,体现了后续出书的专业性定位。

二、自媒体出版相对传统图书出版的优势

1.读者的参与让自媒体出版的内容更贴合读者需求

从自媒体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媒体出版实际上是作者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内容的一个延续。因此,自媒体出版天然地继承了自媒体平台直面受众、互动性强和灵活多变的基因,更易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下,出版社为了能吸引读者,一般在选题策划前都会进行一定范围的市场调研,尽可能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但这种市场调研有两大缺陷:一是由于调研范围的局限性,无法保证调研结果与图书出版的内容完全契合,不一定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二是由于调研结果出来的时间与图书上市时间存在时间差,无法保证从调研结果出来后到图书上市期间,读者需求是否发生新的转变。自媒体出版依托平台优势,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到内容撰写,甚至到出版装帧设计等,都可以与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互动,真正让读者融入出书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购买欲。例如,以众筹方式出版的《秒懂男人》,就是作者陆琪在自媒体平台上与粉丝进行交流互动的作品。期间,陆琪通过与粉丝一起分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然后再一起筛选案例,讨论如何成书,最后商定图书的装帧设计风格。在这个讨论过程中,粉丝的自身经历和情感咨询还能以个人形象的方式进入陆琪的书中,真正实现了普通大众的出书梦想,增强了粉丝的参与热情。因为有了粉丝的参与,该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粉丝的追捧,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

2.社群化推广使自媒体出版的传播更精准

社群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其最大的特点是社群中的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有着共同认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图书营销采取社群化的推广方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下,图书在选题策划阶段会有一个大致的潜在受众群体,但这个群体缺乏固定性,对图书的忠诚度不够。为了弥补图书受众群体的这一缺陷,扩大读者覆盖面,出版社的很多选题往往具有读者范围广、阅读阶层跨越大的特征,最终出版上市的图书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大而全的图书从表面上看能适应更多的读者需求,受众面更广,但给读者的选择带来了难度,很有可能给出版社的品牌带来无形的伤害。自媒体图书出版中,通过与粉丝的交流互动,作者增强了与粉丝相同的价值认同感,并对粉丝进行了深度的筛选、甄别,形成相对固定的铁杆粉丝圈,建立了与粉丝共同认可的社群。自媒体的这种社群化的价值观传播,使得出版图书的受眾更具针对性,出版的图书更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呈现小而美的特点。在自媒体社群化传播中,《罗辑思维》节目的成功十分具有代表性。《罗辑思维》节目每周制作一期视频,由主讲人罗振宇分享他和他团队的读书心得,同时,罗振宇本人坚持每天在微信平台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增强个人影响的持久性。通过这种方式,在为读者选择推荐书籍的同时,罗振宇也打造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围绕自身的阅读社群。这个社群一旦建立起来,对受众的号召力、图书销售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013年,《罗辑思维》将之前十九期的文字版进行整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了《罗辑思维》第一部,三天内预售就超过了3000本,创下了30天内5次再版的记录。

3.制售合一的特点提升了自媒体出版的影响力

广告宣传对产品推广的作用已普遍被大众所认可,图书出版也不例外。因此,不论是自媒体出版,还是在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下出书,采取恰当的广告宣传方式进行图书推广,对扩大图书的影响力,提高销售码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对新书的宣传推广一般要在成书之后才会启动,比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前辈作序、写书评等,采取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进行的宣传推广。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展示和推广的平台,因此,相比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下的新书宣传推广,自媒体出版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宣传推广前移,时效性更强。自媒体出版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制售合一,即在内容制作阶段就已通过平台进行内容展示,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图书内容在边生产、边推广的过程中,为后续内容整合出版做好了宣传预热,实现了宣传推广工作的前移。二是病毒式传播,推广范围更广。与报纸、电视等媒体自上而下的直线式传播不同,每一个自媒体平台都是一个独立的发布中心,可以对内容进行平行化传播。例如,在微信平台中,由于朋友圈具有相对私密性的特点,分享的内容被打开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有好友继续转发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好友的朋友圈又可以进一步被传播推广下去。这种传播推广方式犹如病毒一般,可以自我复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事实上,自媒体出版除了自媒体人,还有很多人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积累资源,进而出书的。比如,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出版的《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就是通过发挥制售合一、病毒式的微信传播优势,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持续进行宣传推广,进而获得成功。

三、自媒体出版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

1.自媒体出版将对传统图书出版形成竞争压力

从短期来看,当下的自媒体出版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图书出版市场,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出版的门槛。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中心化传播渠道,使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此外,自媒体出版还成为时下年轻人创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让他们逆袭成为畅销书作家,有些作品甚至被改编搬上了银幕,例如,鲍鲸鲸的《失恋33天》《等风来》。二是加快推进定制出版的转型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如何在这杂乱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已成为当代人的一大选择难题。由出版社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内容整合、筛选和个性化的定制出版,成为当前图书出版市场的趋势。据中国出版传媒网《2017新书选题走势分析报告》的统计显示,2016年,10万册以上的小众畅销书开始增多,这正是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个体现。自媒体出版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利用自身优势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改变了内容制作的流程。自媒体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出版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线性模式,实现了更加灵活、自由的互动式出版模式,拓宽了内容选择范围,内容生产也更具针对性,同时,前移的宣传推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销售氛围,提高销售码洋。

2.自媒体出版最终将与传统图书出版走向融合

从长期发展来看,出版社与自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最终将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一是图书出版的实质未变。《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在我国,具有出版资格的出版者不包括个人,出版主体是出版社。一本图书要想正式出版,必须具备国家统一发放的书号——ISBN,以及相对应的CIP数据,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公开出版物。当前,自媒体出版并不是个人绕过出版社自由出书,而是在国家有关法律的框架下,由出版社按照严格的出版监督流程,申请到ISBN和CIP数据后,才可以正式出版发行图书。因此,自媒体出版并未改变出版的实质,只是当下图书出版的一个补充。二是两种出版模式有融合的可能。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作者资源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这是传统图书出版所欠缺的;另一方面,出版社法定的出版资格、优秀的编辑团队,则是自媒体出版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传统出版和自媒体出版通过深度融合,互相借鉴提升,可以加快市场转型发展,最终实现内容生产商和受众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谢俊. 自媒体出版及其发展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6(7).

[2]王淑洁. 浅谈自助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及对策[J]. 出版发行研究,2014(12).

[3]梁玲. 自媒体出版的三个思维误区[J]. 编辑学刊,2016(2).

作者:白阁

上一篇:薪酬激励中小企业论文下一篇:科学执政机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