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是导致知识共享困境的根源。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社会化问答平台在知识共享中的4个机制:知识外化机制、资源共建机制、知识协作机制、激励机制,并讨论了对解决知识共享障碍方面的优势,依此提出了更好的构建企业知识共享机制的几点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 篇1:

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分析研究

摘 要:近年来,知识和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图书馆界迅速发展,顺应了读者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演变和对于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期待,学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为一种新观念,它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并能根据读者和用户的具体需求将其融入到解决其问题动态过程中,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策略研究

【中国分类法】:G251

一、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分享他人的知识,也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从而使组织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图书馆实施知识共享则可以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图书馆指定群体拥有的转移,促进馆员知识更新;增加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总量,并丰富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结构,从而增加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可化馆员个人优势为组织工作优势,以降低图书馆对个人的依赖性,减小人才跳槽给图书馆正常工作带来的負面影响;节约图书馆培训成本,增强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

二、共享空间概念与特征

信息共享空间产生于1992年8月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其定义为:确保意见的开放存取与使用机会,其特色在于价值观和准则、组织、实体和通讯基础建设、资源,及提升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的社会实践,鼓励人民在民主的论述中学习、思考和参与。其特征是:(1)普遍性。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计算机软件,经过特别设计能够一站式满足读者的需求。(2)舒适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各种实体设备、硬件环境是舒适温馨的,能适应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3)自由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能够达到无缝的境界。(4)灵活性。信息共享空间是开阔的,容易引领各种交流。(5)公共性。图书馆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间,拥有读者可用的各种设备、技术、资源和服务,丰富和强化了图书馆的公共性服务,日益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三、推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策略

1 营造自愿信任的氛围。知识共享是在共享双方相互信任的状态下产生的合作行为。①建立共同愿景。只有实现知识共享,才能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②开放。图书馆要培养一种能令馆员畅所欲言的、开放的文化氛围。③公平。图书馆应对所有馆员分享出来的知识、建议一视同仁,要客观公平地对待。④诚实。这里既指馆员个人的诚实又指领导层的正直及“言而有信”。⑤沟通。应鼓励馆员之间相互交流,只有充分交流接触才会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带来有效沟通,建立馆员间特定的友谊。

2 采取有效的激励对策。管理者可以通过外在刺激对馆员进行有效的激励,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知识共享(激励过程见图示)。激励对策要根据不同的人群采取有所侧重的激励手段。如,资深知识型馆员更需要的是获得高层次的满足,除了物质利益的提升,在专业领域的名声、成就及同行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可在人们经常出入的走廊建立一个“荣誉墙”,上面写上那些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如撰写学术论文,分享工作心得经验)馆员的姓名;或是对分享知识的馆员颁发证书,在图书馆内部刊物中提名表扬等。

3 知识共享要有有效的资源投入作保障。①构建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平台。通过搭建交流的技术平台,使图书馆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②共享时间与空间的投入。图书馆应确保馆员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隐性知识得以共享。例如,可定期召开高层经验分享传播会,中高层管理层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工作心得,体会及专业领域的经验等。图书馆应适当地为馆员提供自由交谈的时间和空间,例如组织集体旅游,联谊晚会等,增加他们交流、分享知识的可能性,使他们在休息和娱乐的同时,进行知识共享。

4 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①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知识管理者,明确其职责范围。②采取适当的岗位轮换制度。对新招聘人员采取部门轮岗的实习方式。一方面是让其熟悉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是为了产生新的思维灵感。③建立学习型组织。图书馆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着重塑造图书馆的学习文化,培养学习气氛。

四 影响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

1 知识共享的主体特点。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从拥有者来说,能否成功共享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第一,是否具有共享的意愿。第二,是否具有知识外化的能力。从接受者来说,知识共享也受到两个相应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否有学习共享意识和意愿。第二,是否具有学习和内化能力。

2 知识共享的内容特征。 从知识共享内容特征来看,显性知识易于传播与共享,而隐性知识难以传播和共享。隐性知识由于深深植根在个体的行为本身,植根于它赖以形成的环境与情景之中,因而难以通过编码精确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收集、储存和传播共享[26]。

3 知识共享的环境条件。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知识的转化与共享需要在一定的“场”环境里进行。“场”环境的好坏与知识共享的效果密切相关。营造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场”环境对于知识共享至关重要: (1)“物质场”环境。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交流场所是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共享场的舒适程度、人员坐席安排、电脑设备支持等交流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2)“情绪场”环境。 这是知识共享前的情感共鸣场。可以从其现实、长远和知识扩散三方面来看。情绪场的现时作用很明显,情绪的沟通是知识沟通的第一步,情绪上的认同使得拥有者和接收方产生信赖度。长远效果来说,情绪上的共鸣有助于双方留下好的回忆,促进知识的外化和内化整合,影响时间较长,并促进下一次知识共享的发生,进入良性循环。在知识扩散方面,在知识共享中有一个好的心情,有助于接收方做进一步的共享行动,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3)“知识场”环境。文化氛围、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场”环境也是影响知识共享活动的重要因素。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知识共享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保护知识生产者的利益又容易促使知识垄断。另外,知识场的形成,涉及到身份认同的问题,接收者是否认同拥有者的资格以及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对于建立起知识共享的信念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5).

[2]李昕.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3,(5)

[3] 秦铁辉,程妮.试论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J].图书情报知识.2006,6

作者:田瑞娟

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 篇2:

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研究

〔摘要〕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是导致知识共享困境的根源。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社会化问答平台在知识共享中的4个机制:知识外化机制、资源共建机制、知识协作机制、激励机制,并讨论了对解决知识共享障碍方面的优势,依此提出了更好的构建企业知识共享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问答平台;企业;知识共享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具有共享增长性,这是由于知识不仅是可以共享的,而且知识的共享使得知识的存量与价值成倍增长,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不仅能使每个人都获取新的知识,也会使提供者原有知识得以深化,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价值。虽然人人都知道知识共享的益处,但每个企业都在为如何鼓励员工共享知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氛围和制度而发愁。企业知识共享面临着诸多难题,除了技术上的障碍,还有多种因素制约着企业知识的共享,使得至今人们尚未找到一种使隐性知识外化、共享的有效途径。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接收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发布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与知识管理产生很大影响。网络社群的出现Web2.0环境下由用户参与提供内容的网络社群逐渐发展,如何规范并引导网络社群用户的集体智慧分享,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1]。许多学者提出网络社群可作为企业内部知识分享的平台[2]。因此需要借助社会网络理论来研究时下企业知识共享中的困境。本文还引进时下流行的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进行分析对比,试图为Web2.0时代更为有效的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做出有益的探索。

1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共享

1.1企业知识共享

企业知识共享是指企业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如讨论、会议网络或知识库)进行交换和讨论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3]。企业知识的共享过程包括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通常是组织中最具有价值的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却相对困难。阻碍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以及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忽视使得企业知识共享机制还不甚完备,难以真正让知识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企业注重知识的共享,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知识,也就是要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的目的,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但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两种类型的问题:“在人际网络中有联系,而在知识网络中没联系”的问题以及“在知识网络中有联系,而在人际网络中没联系”的问题。其中,后者通常是企业知识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使得很难将正确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造成“无意识困境”(Unconscious dilemma)。

1.2社会网络作用下的企业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的主体是人,主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包括知识的发布以及知识的获取两方面。知识共享行为源于知识主体对知识的需求。Holtshouse把知识看作是一种流(flow),即知识可以在知识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相互流动。对知识提供者而言,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对知识需求者而言,则是“拉”的过程,两者结合,则产生最佳的知识流量。在“推”和“拉”的互动过程中,进而实现知识共享[4]。不仅如此,社会网络中个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知识的转移,并且提高信息接收的质量[5]。Ganter group的调查表明员工70%的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人际沟通,而非来自于系统和文件。员工在进行知识查寻和知识交流的时候,也常常受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限制及影响[6]。可见,企业知识共享中的“信息流”需要借助人际关系来进行传播,如果缺乏人际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会阻断知识流动的路径,阻碍知识共享的进行。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人们应该从网络关系的整体结构来考虑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孤立的来看待。社会网络不仅影响每一个知识共享主体的行为,同时也作用于企业知识共享机制,主要体现在保证知识共享的信息流有效、顺畅的交流,还表现在对人们知识共享的意愿、态度、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Wing S.Chow和Lai Sheung Chan认为社会网络以及人们共同的目标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发现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很重要,这将会促进知识共享行为[7]。Hsin Hsin Chang和Shuang-Shii Chuang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研究了组织中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关系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个体动机对参与者知识数量与质量的贡献都有激励作用[8]。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不仅要重视人际关系网络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还强调把人际关系网络作为知识共享机制的重要方面,更好的发挥其对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

2企业知识共享面临的困境

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是导致知识共享“无意识困境”的根源[9]。因此“无意识困境”的解决,是支持知识共享的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是不可或缺的途径[10]。

2.1企业知识共享面临困境的原因

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把造成企业知识共享中面临的“无意识困境”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2.1.1知识主体之间缺乏知识共享的信用保证,导致知识共享难以进行

信任是知识主体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关系,知识主体的知识共享就不能实现,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增加知识主体之间的信任可以增强感知效用性和归属感,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形成一种彼此信任的良好氛围,加速知识的传播。其次,企业建立知识共享的信用保证能够形成一种对于鼓励知识共享的机制,提高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2.1.2知识主体的主观意愿障碍

信息或知识的共享实际上是一种解决他人问题的过程,这需要人际关系的互动与协作才能完成,因而就依赖于知识主体的共享意愿。有些学者认为合作与用户贡献内容其实是这是一种贡献文化。而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动物,如何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找到平衡,突破知识主体主观上对于交流与贡献知识的障碍,寻求一条解决的途径,是企业知识共享机制亟待解决的矛盾。

2.1.3缺乏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将知识网络与人际网络联系在一起

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过程是偶然的,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因而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资源,使企业能够加以开发利用。而现有的组织中大多都缺乏这样一个方便易用的、能够帮助存储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平台,这样也阻碍了营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组织环境,抑制了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11]。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社区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和知识关系,构建了知识共享活动背后的知识共享网络[12]。因此需要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加强知识主体背后的人际关系网络与知识网络的联系来解决企业知识共享中的“无意识困境”。

2.2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知识共享困境的影响因素

2.2.1没有把知识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组织中的社会网络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那么行为主体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受社会网络中各因素的制约[13]。可见,人是知识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人的管理也就是对知识管理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不仅要注重人力资源支持,上升到人际关系的管理上,使人的交流互动更加活跃,帮助企业及个人知识的深化。

2.2.2人际交往中的结构洞使知识共享变得困难

建立人际关系的网络对知识网络的共享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人际关系之间结构洞的存在,阻断了两个知识节点或者小团体之间的联系,使信息的交流往往仅限于局部的个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由于缺乏人际联系使得知识联系无法建立。虽然组织中结构洞的存在可以形成信息优势和位置优势,但是这些节点的存在阻碍了企业知识共享的进行,无形中增加了知识共享的成本。

2.2.3“长尾理论”中的尾部易被忽视

在“长尾理论”中,人们往往更关注曲线的“头部”,却忽视了长长的“尾部”,使得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和知识被忽略了。表现在网络结构的中心度上。人们通常只关心中心度大或者网络密度高的关键节点,因为其具备较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可以很快地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但是一些边缘的节点往往能够发挥桥接的作用,使知识获得更大范围的共享,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中每一位成员对知识的需求和利用,避免“长尾理论”过于忽视尾部效应的弊端,为其融入组织内部创造条件,帮助其实现与其他节点的知识交流,使其发挥自身对于本网络的作用,同时提高网络之间知识共享的效率[14]。使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知识资源网络。

3社会化问答平台中的知识共享——以知乎网为例

3.1社会化问答平台

社会化问答平台是一种基于Web2.0的新兴的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基于兴趣,通过问与答的方式与其他用户及信息形成联系,加快了知识的交流、促进了用户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知识的聚类和检索有效地查找和利用知识,可以说是知识共享机制的创新。国外比较出名的社会化问答平台有Quora、Yhaoo Answers等,国内较被人熟知的有知乎网等。知乎网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化问答平台,创立短短两年已积累了大量用户,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互联网网站。知乎网上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彼此分享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知识,为用户提供了不同于其他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互动体验。

知乎网是认知盈余时代的产物。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这本书里对认知盈余做了简单的定义: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可以说Facebook、Twitter、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15]。但是仅有知识共享的动机是不够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指出,由于知识系统中同样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把知识资源作为创新的源泉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可使两类知识相互转换[4]。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知识组织的工具,知乎网等社会化问答平台就做了成功的探索,它自组织、可汇聚、可增长的组织特性,提供了鼓励人们共享知识的保证机制以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外化和交流。

3.2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共享机制是指实现知识共享的内在方式和途径,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调控和促进知识共享的手段和方法[16]。知识共享机制问题是知识共享中的关键问题,它可以促使人们更加主动地与他人共享自身知识,降低知识搜索与交易费用,使知识在组织内大量、顺畅地自由流动[14]。深入考查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的优势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改进企业的知识共享意义重大。

3.2.1知识外化机制

一方面,通过问答的形式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社会化问答平台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寻求解答的方式来帮助知识的转化,从而也在问题得到解答的过程中使隐性知识外化,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满足了在认知盈余时代用户强烈的分享欲望。社会化问答平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搜索引擎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回答的沉淀和组织形成新的信息库,可被用户进一步检索和利用。搜索引擎的社区化使用户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数据库积累的信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能够根据现有的答案不断修正自己的提问,更有效率的利用问答平台。

3.2.2知识资源共建机制

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用户既是内容的使用者,同时又是内容的创造者。知乎网等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用户是内容的主导者与分享者,不仅内容由用户生成的,用户还可以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添加自定义标签等,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这样一个方便易用且能够帮助存储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平台,不仅营造了知识共享的组织环境,也使用户形成了主动分享的习惯,促进了隐性知识外化、学习与融合,为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不断繁荣提供了保证。

3.2.3知识资源协作机制

知识资源网络是由知识资源本身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结成的网络。这样,知识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构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主要路径与平台[17]。社会化问答平台通常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进行交互。一个用户提出问题,其他的用户来解答问题,或对答案进行补充,形成用户间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机制,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它是以关系社区形式来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问题和答案。人们可以选择“用户”、“问题”和“话题”三项进行关注或搜索,促进了用户基于兴趣的信息共享。

3.2.4符合用户需求的激励机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他将意动需要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8]。网络是用户的各种需求外化的表现,社会化问答平台也不例外。可用户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所有需求,这就需要提供各种内容和激励机制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以激励他们对知识的共享行为,如用户等级、勋章、社区金币等,或者建立在被感谢的数量上的鼓励方式等都是经常被使用的激励手段。

总之,知乎网这类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外化机制、知识协作机制、知识资源共建机制、激励机制、个人知识管理等模块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以知识网络与人际网络为基础的,依靠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知识在问答的交互中知识不断循环、增值、创新的过程,形成了社会化问答平台上隐性知识不断外化、融合、创新以及人际关系的构建、拓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如图1所示。

3.3社会化问答平台对传统知识共享的突破

隐性知识难以外化,这是知识共享难以攻克的难题,即使是最好的知识共享平台也很难做到完全使这些隐性知识外化,而社会化问答平台所结成的知识网络背后的社会网络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社会网络的嵌入激励了人们知识共享的行为和欲望,使知识网络更加丰富,知识共享也越发高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以社会化的方式提高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效率

首先,社会化问答平台的构建受益于网络的普及与大众的共同参与,因为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的每一环节以及平台知识的贡献和积累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其次,社会化问答平台需要一整套规则以保证其正常运行,规则的维护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支持与维护,才能使知识共享平台健康的运行。

3.3.2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人们的讨论使问题层层展开,从不同方面对答案进行补充说明,使之更全面更正确,并且通过不断的交流互动搭建人际关系的网络,使虚拟世界中的关系拓展为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拓宽获得知识的路径,满足对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人际网络的不断拓展,如好友及跟随者人数的增多也会激励人们的参与,促进知识共享平台上知识网络的构建。

3.3.3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的知识与个人知识的不断互动得以深化

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的每一个用户都为知识节点输送“知识养料”,使得知识节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内涵,同时又反哺给网络中的社交结点,使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收益[19]。把个人知识管理与平台知识网络的建设相结合是社会化问答平台与其他知识管理平台很大的不同。如知识推荐机制,能挖掘用户的兴趣和关注的话题,把特定领域的知识主动向用户推送,方便用户阅读,以促进个人知识的不断更新。个人知识节点的不断丰富,最终将促进知识网络的不断壮大。

4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构建企业知识共享机制

在对社会化问答平台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知识外化、共建、共享、协作、激励等运行机制,寻求企业中知识共享机制构建的发展之道。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由组织层、平台层、个人层三层组构成的基于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的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如图2所示。

4.1注重企业知识网络背后的人际网络的构建,促进知识网络的发展知乎网作为新兴的社会化问答平台,它十分注重知识共享中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因而知识主体间的协作不再是偶然的发生、零散性的进行着,使得知识主体之间交流更具有连续性也更加深入,以此激发知识主体的创新。对于企业知识共享平台来说,人际网络的构建对于已有的知识网络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重视企业知识共享平台中以知识网络为基础的人际网络的构建,还要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把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发挥知识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4.2以资源共建机制加强企业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

社会化问答平台是基于Web2.0思想发展而来的知识共享平台,它注重用户对内容的创造、传播与交互,焕发出蓬勃生机。企业的知识共享机制也应更注重员工对知识内容的创建与传播,让组织成员真正参与到知识共享平台内容的共建中。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知识内容的贡献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一种注重隐性知识学习的文化氛围。

4.3社会化问答平台知识共享的外化机制尤其值得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学习借鉴社会化问答平台是以问答的方式使以知识为基础的交流互动中得以产生。随着人们对问题的不断回答与补充,隐性知识不断得到外化、显性知识不断得到修正,人们不断学习,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在不断地融合。“真理越辩越明”,这样离正确的答案也就越来越近了。而企业中知识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缺失以及知识共享的障碍导致了隐性知识缺乏外化的动力。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构建企业知识库,利用知识的组织与检索,使之很方便就被查询使用,实现知识的重复利用。

4.4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应把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共享的出发点知识共享的动力不仅在于分享的欲望,更在于人们是否有更多的“认知盈余”可供分享。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知识不断增长和积累的过程。企业知识共享与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是两个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知识的共享最终使组织的知识得到深化,组织知识得到积累和沉淀、知识价值得到提升,最终形成企业重要的竞争资产。因此,个人知识的管理应作为企业知识共享平台的一个重要模块,以此形成企业知识良性循环的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4.5利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克服员工知识共享的主观意愿障碍激励机制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直接影响着知识共享机制效用的发挥。了解组织成员的参与动机及知识分享的驱动因素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更为重要[1]。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知识能否对员工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才是激励员工使用知识共享平台并不断学习的基础,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他人的认可以及员工人际网络的拓展才是激励员工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5结语

虽然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机制仍不能完美的解决知识共享中的诸多问题,可是它注重人际关系交流的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机制对传统的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对Web2.0时代的企业知识共享提出了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邓胜利,胡吉明.Web2.0环境下网络社群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90-95.

[2]Lea B R,Yu W B,Maguluru N.Enhancing business networks using social network based virtual communitie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6,106(1):121-138.

[3]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6.

[4]任岩.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10):106-112.

[5]Sheng Wang,Raymond A.Noe.Knowledge shar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2):115-131.

[6]王晓光,马费成.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的机制与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02-105.

[7]Wing S.Chow,Lai Sheung Chan,Social network,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7):458-465.

[8]Hsin Hsin Chang,Shuang-Shii Chuang,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1,8(1):9-18.

[9]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

[10]任志安,毕玲.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J].情报杂志,2007,(1):75-78.

[11]芦昆.基于Web2.0的隐性知识外化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2):247-251.

[12]雷静,吴晓伟,杨保安.虚拟社区中的公共知识与知识共享网络[J]情报杂志,2012,31(3):144-150.

[13]赵蓉英,向剑勤,王红星.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30-34.

[14]邱均平,许丽敏,陈瑞.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25-29.

[15]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EB/OL].http:∥www.chinaz.com/manage/2012/0202/233672.shtml,2013-04-11.

[16]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5-45.

[17]廖开际,叶东海,吴敏.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J].科学学研究,2011,29(9):1356-1364.

[18]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30.

[19]网络图谱论“知乎”[EB/OL].http:∥xuexinlu.blogbus.com/logs/144013509.html,2013-04-11.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雷子

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 篇3: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知识共享显得非常重要。知识经过分享,可以实现其增值。教育领域中,教师是学校教学知识生成和创新的主体,教师知识如果能够得到共享将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社会性软件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网络软件和工具,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促进因素。充分利用社会性软件,能够帮助教师个人更好地学习,进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知识的共享。

一、教师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

教师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实现教师个体到教师群体知识的增值。教师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与知识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存储、知识内化和知识创新共同构成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在整个流程中,知识共享最为重要,但是就目前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分析还存在很多障碍[1]。

(一)知识共享缺少途径

目前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程度很低。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交流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建构这种知识共享平台,很多新教师无法分享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是很畅通。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并不多,一般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研究。教师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如果学校缺乏好的知识共享平台,将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师群体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教师自身不愿与他人共享

优秀教师可能会对教师群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产生危机感,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分享给他人[2]。即使愿意分享,他们也往往会有所保留,甚至拒绝与他人分享,从而使知识传播受到限制。新教师得不到相应的资源,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慢慢摸索,个人发展的时间就变得很少。

如果教师之间存在不信任感,不愿主动分享知识,那么教师之间的知识火花就会一点点熄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教师个人主义文化使得教师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和学术知识,不愿意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三)缺少激励机制

学校教师之间除了存在合作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教师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可能不愿意分享传递自己的知识。这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知识的共享。所以,可以针对教师的知识共享提供对应的激励机制。当然,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的知识共享也会受到限制,共享之前会有很多顾虑。

(四)交往障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独立性较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加之工作繁重、时间紧,因此不太重视人际交往。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大部分时间都与学生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说话定势,在与其他人交流时,往往以“为人师”的身份“教导”别人,这样的交往不会坚持下去,会让其他人不舒服[3]。

(五)教师隐性知识的特殊性

教师知识包括教师显性知识和教师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占据了大部分。教师隐性知识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常常缺乏可表现的形式,不易共享。

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殊性一般不易被其他教师模仿和发现。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传播途径有限,由于它根植于知识拥有者内部,很难通过编码或人为技术精确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用来共享了[5]。即使有教师愿意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完整地共享出去,经过加工后再分享,知识的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贬值。

二、社会性软件对教师知识共享的支持

大家所熟悉的如E-mail、Blog、Wiki和QQ等都属于社会性软件,在使用中可以建立和发展网络社会关系。社会性软件具有个体化、社会性、主体性的特征属性,这三种特征就能使社会性软件在教师知识共享中发挥作用。

(一)知识共享及时

网络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因特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想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利用一般的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会浪费很多宝贵时间。社会性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地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跟相关人员及时沟通联系,获得最新知识或者解答自己的疑问;利用BBS论坛、QQ群可以向他人请教,利用360Doc个人图书馆、369key网摘等社会性软件随时查找、存储网络中有价值的信息;利用Blog、Wiki等社会性软件可以方便地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

社会性软件强调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且简单易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表达自己的知识,与大家进行分享,其在知识共享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师头脑中,教师之间不易进行交流共享。但是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教师知识共享环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及虚拟性等特点,为实现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条件。社会性软件为教师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主动合作创造了便利的可能条件和环境,通过应用如Tag、SNS、RSS等技术,Web2.0能“主动”为教师寻求合作的目标群,并“主动”在教师的Blog、Wiki之间建立起连结,教师被这种连结所聚集,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合作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合作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知识管理便利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性软件分类整理网上获取的各种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整理,知识获得增值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共享。常用的如Blog、Wiki、BBS等社会性软件,能够为教师的知识管理带来便利,在教师日常学习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教师可以将下载的资源有序地进行整理,将自己的灵感、随笔、尤其是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易于学习和传递的知识。

三、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策略

知识共享不会自己发生,需要通过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本研究主要从环境策略、知识策略、共享策略和动力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四种策略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根据以上研究,教师知识共享的策略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6]。

图1 教师实现知识共享的策略

(一)环境策略

该环境因素包括所有能够影响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既包括社会性软件支持的物理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1.教师知识共享环境具有人性化

教师是教师知识共享环境的主体,要重视教师个人的差异性,为其提供人性关怀,使得每一个教师都能感觉到被尊重和被关怀,从而激发其知识共享的热情。

首先,要提供如文本、视音频、图像等便于共享的知识,同时还要提供如BBS,Blog、电子白板、思维导图软件等多种便于知识共享的环境与工具,来满足不同的教师成员理解所需要的知识;其次,通过BBS、QQ群等建立论坛,提供教师交互的空间,提高教师知识共享的热情和知识共享的程度;最后,导航设计要简洁明了,设置知识库、知识检索、个人主页等栏目,知识地图要对不同种类的知识进行简单描述,并标明获取方法。

2.营造共享的文化氛围

教师在“人人都共享”的氛围下才可以放下自身的顾虑,主动参与到共享活动中来。参与共享的教师成员越多,交流越频繁,越有利于教师知识的共享与经验的获取。

知识在大家的相互共享与学习中融合、增长并产生新的知识。参与共享知识的成员越多,知识就能发挥越大的效益。营造共享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做到“注入”共享的理念,明确教师知识共享要靠教师之间的共建共享,使其产生主体情感。此外,还要鼓励专家教师和优秀教师积极地共享资料,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等,使其他教师对教育知识共享环境产生认可,产生安全感,慢慢激发共享的热情。

3.构建相互信任、积极沟通的教师共同体

知识的共享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为基础,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教师之间要形成课题研究的团队,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目标,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相互了解,就会积极共享自己的知识。利用QQ、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能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共享与交流,形成关系和谐的共同体。

4.知识宽松交流机制[7]

知识运行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知识宽松交流的机制和宽松交流的环境。相比环境而言,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师知识共享平台来讲更为迫切。给定一个宽松的情境,将知识共享制度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会更加主动,取得的效果更好。

(二)知识策略与共享策略

教师知识共享的知识策略和共享策略设计两者交叉进行,知识策略中包括知识的表达、呈现、转化,但要实现知识的价值必须用共享策略实现,因此,把这两个策略综合起来考虑,在相互交叉中进行策略设计研究。

教师知识是教师知识共享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设计主要在SECI模型理论的指导下,从共享显性知识策略、共享隐性知识策略这两方面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知识共享策略

1.显性知识共享策略

基于SECI模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显性知识的共享的策略探讨。

(1)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共享策略

通过社会性软件构建教师知识库,将教师成员知识进行存储、分类和整理。知识库中的知识分类要明确,导航要准确,还要增加知识的使用情况、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便于教师查找相关知识。

引入知识地图和知识导航图使显性知识的存储有序化,通过知识地图揭示内部知识交流互动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获得显性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师成员知识共享的效率[8]。

(2)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

SECI模型中,教师知识从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即知识内化的过程,该转化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对存在的显性知识进行交流评价,深入思考,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利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的知识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注册成为平台的成员,利用激励法鼓励成员奉献有价值的知识,方便知识需求者通过下载、观看、将其转变为自身的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

2.隐性知识共享策略

教师的显性知识只是知识冰山的一角,教师成员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个性化的问题,需要独特的知识进行解决,而这些独特的知识往往属于隐性知识范畴,主要包括经验、观点、态度、价值观等,难于表达、共享。利用社会性软件,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常用的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博客等。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思想、概念、理论等,把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款图文并重将各级主题关系用一定逻辑层级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表达发散性思维的社会性软件。该软件可以协助教师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一些经验体会。

博客是最方便的记事本,可以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上课的反思以随笔、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开放空间供他人分享,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动力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教师自身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他们不愿意主动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可以说知识共享包含着一定的利益风险。只有增加完善的激励机制,教师才会乐于参与知识共享活动。教师激励策略的设计是教师进行主动共享知识的动力,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关怀、有人情味、自主发展的环境,使教师从互相封闭、彼此防范中走出来,在友好、信任的氛围中彼此分享知识[9]。

1.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所谓激励是借助外部因素刺激置身于内部的个体,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在教师知识共享中,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如教师的求助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求助的教师可以对帮助的教师进行正面评价或给予贡献分,教师成员能获得被尊重的情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共享产生归属感,就会乐于共享自己的知识。

2.目标激励

教师成员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参加相应的教师共同体,通过团队协商,确定恰当的课题,为完成共同的课题,每个成员必须相互协作,相互共享知识。这样以成员目标为激励,以目标引导行为,使其角色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3.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对那些在知识共享活动中表现较好的教师进行表扬,使教师共同体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大家积极共享自己的知识。

实时评价优秀教师共同体和优秀个人。及时总结大家在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中的表现,对于表现较好的共同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通过增加积分点,提高等级,增加权限等措施来激励大家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

评价贯穿教师知识共享的整个过程,起到把关作用。因此,评价机制需要公平、公正。基于某一主题的教师知识共享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对自己的知识共享活动的评价;教师对其他成员的知识共享活动的评价;教师和专家对共享的知识共享水平的评价,各部分评价在主题目标中都占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周成海.教师知识分享: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2] 谭玉红.学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2005.

[3] 李春玲.教师群体知识共享的障碍与管理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5,(22).

[4] 宫延军.高中教师知识共享解决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

学教育技术系,2006.

[5] 贾巍.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设计研究[J].现

代教育技术,2010,(2).

[6] 庄秀丽,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

作者:王雪峰

上一篇:城市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下一篇: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