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战略群体分析

2022-06-25

第一篇:产业战略群体分析

管理工具H之行业内战略群体分析报告矩阵

什么是行业内的战略群体分析矩阵?

迈克尔·波特对于战略群体,进行了有效地划分,他认为可以通过考虑一定的特征组合来划分战略群体,并根据战略群体的不同而确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选取特征变量进行群体划分

波特对于战略群体进行了细致而有效地划分,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组合进行战略群体的划分: ·

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

·

各地区交叉的程度;

·

细分市场的数目;

·

所使用的分销渠道

·

品牌的数量;

·

营销的力度(如广告覆盖面,销售人员数目等);

·

纵向一体化的程度;

·

产品的服务质量;

·

技术领先程度(是技术领先者而不是技术跟随者);

·

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过程或产品的革新程度);

·

成本定位(为降低成本所做的投资大小等);

·

能力的利用率;

·

价格水平;

·

装备水平;

·

所有者结构;

1 / 4 ·

与政府、金融界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组织的规模。

绘制战略群体分析图

为清楚地识别不同的战略群体,通常在上述特征中选择两项有代表性的特征,绘制二维的坐标图,按选定的两个特征把行业内的企业列在这个坐标图内。把大致相同战略空间的企业归为同一个战略群体。最后给每个战略群体画一个圆,使其半径与各个战略群体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份额成正比。这样就得到了一张战略群体分析图。例如,选取“研究开发能力”与“组织规模”两项特征,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战略群体分析图

多角度选取变量分析方法

2 / 4

在进行战略群体分析时,应注意变量的选取应遵循以下的方法:

(1)选取的两个变量,不能具有强相关性;

(2)变量应当能够体现各企业之间所定位的竞争目的之间有较大差异;

(3)可以采取多选取变量的方式,从多个角度绘制战略群体分析图,从不同角度反映行业中的竞争者地位的相互关系。

战略群体分析的用途

战略群体分析多用于对行业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一般而言,只有在同一个战略群体中的企业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其次是相距最近的两个群体的企业,而在图上相距很远的两个企业几乎没有多少竞争。

对于每一种竞争力量而言,不同战略群体处境不同,即各个战略群体之间往往存在利润上的差异。因为各个战略群体内部的竞争程度不同,各个群体所服务的主要客户群的增长率不同。驱动因素和竞争力量对各个群体并不相同。

如果企业发现另一个战略群体的竞争形式更有利,就存在由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转移的可能和机会。但这种机会都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主要原因是在群体之间的转移存在转移壁垒。转移壁垒是限制企业在一个行业内的不同群体之间转移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专业壁垒的高低可以用于评估一个特定群体的企业受到其他群体企业进入威胁的大小。如果转移壁垒较低,其他群体企业的进入威胁就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如果

3 / 4 进入壁垒高,进入威胁就小,在这个受保护的群体中的企业就有机会提高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4 / 4

第二篇: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风筝热”“唐装热”席卷全球,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雕塑、石刻、泥人、皮影、碑刻、剪纸、谚语、民歌、民间信仰、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尽管近年来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前些年“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但总体战略的不够清晰、产业布局的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已日益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当然是以我国区域一族群社会的全面复兴为基础的。进一步说,对于我国千百年来“用之不勤,绵绵若存”的民俗文化明确地加以保护、弘扬与产业化发展,既是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地,又是其必由之径。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全面而准备地为您从产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发展现状、细分市场的发展和重点企业,同时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性的探讨了我国民俗文化保护与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以期给众多正致力于保护及发展民俗文化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以改善我国现有文化结构,有效地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特别感谢!

资料来源:《2013-2017年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三篇: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摘 要: 昌吉回族自治州正处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当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临不少制度障碍。立足昌吉回族自治州主导行业的现实基础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昌吉回族自治州今后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应着重在科技体制机制、人才建设、投资发展软环境、投融资机制、政府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关键词: 昌吉回族自治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障碍;机制创新;飞地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3.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2009年5月,李克强同志在“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10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各级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步伐。

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党委第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略。昌吉州正处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必须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努力摆脱对低端产业、粗放式发展路径的依赖,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一、当前昌吉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与相对优越的发展条件。国家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领域,除新能源汽车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都在昌吉州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如此齐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类集中于一个区域之内,这在新疆是不多见的,比如昌吉州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以煤制洁净燃料产业为主,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产业、非常规油气能源产业等能源产业布局,特别是煤制天然气、煤制清洁合成油等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示范引导作用。截至2013年底,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工业产值90.02亿元,约占昌吉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4%。(详见表1)

(二)强势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目前,在昌吉州工业经济领域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已成为推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变电工的发展轨迹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特变电工创建了我国输变电领域的自主创新平台,变压器产品年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位,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攻克了节能环保、清洁输变电前沿领域的一大批世界性课题,掌握了代表世界节能输变电最高水平的核心技术。特变电工已累计申请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80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49项,包括IEC标准2项。“十一五”时期,实现103项自主技术重大突破,其中28项产品填补世界空白。昌吉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前昌吉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7家,强势企业在带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条件日趋优化

首先是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昌吉州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了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不断优化创新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创新对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加强。其次是人才工作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建立人才工作室制度,发挥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骨干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在学术水平、技术攻关能力、科技成果取得与转化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已建立了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先后有2名院士和19名博士进站工作;建立了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当前昌吉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障碍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昌吉州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问题。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多,有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就是拥有研发中心的重点企业,也大多处于应对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项目开发水平。昌吉州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疆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见表2)发展科技的基础力量仍然薄弱。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平台总体上建设层次还不高,方向不明确,传统行业平台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兴产业缺乏创新平台支撑;平台服务能力较弱,提供深层次服务的平台数量较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缺乏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保障,还未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科技资源协同合作、优化整合、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

(二)人才建设机制不健全,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紧缺

1.人才的数量、结构及布局不合理。昌吉州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短缺,国家级、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较少;熟悉传统产业人才多,熟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少;东部地区人才相对不足,基层一线人才匮乏。截至2012年底,全州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只有18.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还未达到20%,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仅有2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紧缺。

2.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受区域氛围、配套环境、成长空间、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不仅缺乏本区域人才,也缺乏大量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长期在昌吉工作的条件,难以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领军人才及核心团队形成困难,直接影响了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原发性创新能力远远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将成为制约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位因素。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仍需改善

根据对昌吉州5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抽样调查(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89份,有效问卷946份)结果表明,投资者认为昌吉州的投资软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14.6%的调查对象认为不理想;在管理服务方面,17.1%的调查对象认为严重滞后;调查对象认为主要有6大项目制约要素,(详见表3)依次排序为:资金筹措难(34.1%),技术人才少(17.1%),管理服务严重滞后(14.6),项目报批难(12.2),征地交地难(7.3%),人员流动大(4.9%)。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办事程序及流程过于繁杂。虽然审批体制已做改革,审批程序也有业务流程图,但依然比较繁琐和复杂。签约后在办理一些具体项目手续时,投资者不清楚办理程序应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应先到哪个部门、后到哪个部门或应提交哪些相关材料和证明,跑了冤枉路而拖延了时间。

2.跟踪服务跟不上。一些部门没有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重管理轻服务,甚至形成了管理就是审批、服务就是办证的情况,项目管理上缺乏有力地协调配合,管理出现漏洞,致使一些投资商在项目启动后不履行合同。就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投资者认为政府主要应该在5个方面改进服务(见表4,此处调查问卷所设计的题目为多项选择,所统计的数据是选择次数)依次排序为:帮助项目报批(68.3%),加强项目协商(56.1%),开展银企对接(48.8%),帮助技术对接(36.6%),加强项目督查(22.0%)。

3.政策的配套性和灵活性差。昌吉州各级政府虽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到了下面执行走样,导致歪曲执行了上面的政策。另外,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政府不能或难以履行承诺,集中反映在土地征用、税收返还、拆迁和免交税收等方面,于是企业与有关部门发生矛盾,并由此认为政府诚信度不够,导致不少外来企业更倾向于向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进行投资,再加上目前尚未出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企业投资动力明显不足。

(四)政府支持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求

1.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管理经验尚且不足,对于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及协同互动关系把握还不够准确,加之体制上的部门分割,致使决策协调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上下联动配合、多方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还未健全,政府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当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政府支持方式、政策体系以及使用和管理机制都亟待完善。就财政政策而言,存在着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重点领域投资不足、缺乏稳定持久的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就税收政策而言,相关奖励政策还不够健全;就金融政策而言,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缺乏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融资规模偏小、融资机制还不够灵活。目前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场外交易、风险投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支撑和政策性融资支撑等制度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方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就昌吉州而言,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要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长期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应“选择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进行支撑,产业收入弹性大于1,需求增长率就会快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这类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份额会越来越大”。[2]11

2.要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技术上一定要有创新性,要保证其核心技术在一定时期内不至于落伍,并切实能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起到直接支撑作用。

3.要具备产业基础且能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只有选择和昌吉州本区域产业关联效应较大的领域重点发展,才能促使产业发展潜力得到更大释放,才能对整个产业体系有足够的拉动和引领作用,加速推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要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应紧密结合昌吉州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那些产业链条长、适于形成集群的产业,尽快形成创新活跃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立足昌吉州主导行业的现实发展基础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昌吉州今后一段时间需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确定为: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输变电装备制造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生物农业及生物制造产业、煤制洁净燃料产业。

(三)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7年,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昌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5%,为昌吉州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加快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机制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必由之路。要实现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综合性的机制创新来实现。

(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环节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

1.创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尽快建立起共享服务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化评价机制、社会化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可持续投入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交流合作等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二是要尽快建立平台高效运行的服务机制。要建立起既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又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委员会咨询、理事会决策、运行绩效评估考核、运行补贴、重大事项报告、产学研合作等项制度。

2.多管齐下,全方位提升创新平台。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围绕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水平企业研究院。二是要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步伐。要扶持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支持组建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的研究开发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共生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大力扶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积极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充分挖掘企业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加快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企业标准化研究,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3.大力开展模式创新,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今后要把“借脑引智”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来抓。可以由企业结合自身产业需求,引进专业性强的研究机构,或者进行市场化合作,亦可由政府为主引进高校共建创新载体,做到两轮驱动。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又要促使企业提高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政府的科技投入要从支持企业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优先支持平台建设发展,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投入主体,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投资,要加强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平台建设提供快捷的融资服务。

(二)创新人才制度建设机制

一个人才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批人才就会拉动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昌吉州必须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带动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昌吉学院和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把学校的发展与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资金及人才瓶颈制约;要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工程项目及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育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各类优秀人才。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发挥领军人才在拓展市场、带动产业、集聚项目及人才上的引领作用。要努力将一批学有所长的高校毕业生、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和业有所成的企业家吸引到昌吉州。在路径上,实施高校对接,根据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与重点院校沟通联络,将人才需求发布到各院校网站上;要积极拓宽选才视野,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如主动与人才中介及猎头公司联系,委托招聘紧缺型人才或通过外来人才协会引进人才。

3.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在昌吉州建立重才、爱才、用才的新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氛围。在路径上,要切实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实际存在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及住房等问题,鼓励企业自建商品住房给高层次人才居住;要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人力资本入股,按各自贡献份额分享利润的办法吸引人力资本,使人才的贡献和报酬相适应,客观反映人才的真正价值。

(三)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

1.完善“一站式”服务。一是要集中办结,提高效率。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和项目建设服务有关的服务项目全部集中至政务中心办理。要简化审批手续,缩短项目审批办结期限,大幅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二是要不断优化、改进服务流程。各园区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公开政务信息,收集制作拟审批项目的基础材料以及格式文本、示范文本和材料样本,逐步完善服务功能。要利用网上预审等方法,切实提高审批速度。

2.构建服务型政府。一是要加强诚信建设。要大幅度简少行政审批,尽可能简化程序,营造勤、廉、高效的政务环境,例如对企业所需的土地,可以采取预留土地、分期划拨等方法,以加快审批进程;要着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大力推广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为投资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切实起到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要把优化软环境的具体责任措施分解到各个单位、部门以及个人,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重视优化投资软环境问题。

3.发展“飞地经济”③,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在昌吉州建立若干个“飞地”工业园,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税收留成和GDP统计归属,转出地负责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项目形成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在转出地和工业园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也可以把工业园区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售卖给国内外的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主导成立“飞地”园区管委会,工业园区下放除司法以外的行政管理权限给“飞地”园区管委会,由投资公司进行开发,规定的年限到期后再全部移交给园区,使“飞地”经济成为拉动昌吉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突破口。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本需求量极大,需要高密度、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同时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特征和风险特征,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特殊的投融资机制。

1.健全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可以专门筹集一笔财政资金,设立“昌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与商业风险资本结合,组成定向投资基金,对信贷融资提供政府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要尽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先导,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民间金融相结合,信贷与保险服务相结合,政策扶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企业自主投入与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协同投入机制。

2.健全股权、债权融资机制。要放开金融机构进行股权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活动。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行业企业债券融资实行倾斜政策。

3.完善银行信贷融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昌吉州多层次银行体系优势,加强“政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项目的信贷优先支持。积极探索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开发推广技术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要健全多层次担保体系,解决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创新政府支持机制

政府的扶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昌吉州各级政府要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上,进而助推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1.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示范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费用及人力资本投资巨大,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风险,因而必须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和示范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及市场准入制度,在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要加强舆论引导,并采取价格补贴、税收优惠及产品应用示范等形式,刺激消费需求。

2.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实施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扶持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提供补贴。今后既要对产生了重大技术突破的个人和单位予以重奖,也应对提出了新的商业、盈利和组织模式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创新协调机制和服务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由政府进行总体利益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业务、多部门、多地区及多技术的分工协作,价值链分布广而长,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协调机制,理顺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关系,减少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摩擦,促使该行业健康发展。

注释:

①根据昌吉州统计局编著的《昌吉州统计年鉴》(昌吉州金版印刷厂,2014年7月第1版)数据编制而成。

②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编著的《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数据编制而成。

③“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2]晏涛.对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1).

第四篇:中国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是站在建设及运营的角度,对业者的经营提供参考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园区投资的不断深化,大型园区建设运营企业寻求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新途径的意愿日趋强烈,国内优秀的园区建设运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发展环境和食品产业园区企业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食品产业园区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企业中的翘楚!

目前大多数已有的市场研究资料仅是将重点放在了食品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前瞻产业研究院则是基于食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园区运营的困境、解决方案以及成本效益提供审慎的投资参考。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食品产业园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采用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科学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分析了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概况,从一开始就提出食品产业园区投资运营的焦点性问题;而后分析了国内近几年的食品产业园区发展环境;紧接着分析了食品产业园区发展的产业基础,并提供各个细分子行业的投资价值参考;然后围绕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构关注园区运营管理,对国内外典型的食品产业园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重点区域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出投资及招商引资规划;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及运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的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企业、运营机构、科研单位、产业资本、VC/PE资本、入驻企业准确了解食品产业园区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食品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及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五篇: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大健康战略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受益于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已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引擎。药企和药店作为我国大健康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近几年在实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纷纷加大了对大健康生态圈建设的布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35.86亿元,同比增长9.9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90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5.02个百分点。各子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制药设备的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体来看,医药企业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

图表1:2010-2016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2:2016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药企在大健康领域的动向来看,药企行业龙头均已向大健康领域进军,龙头企业纷纷布局大健康产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大健康战略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对11家上市企业销售收入的统计分析可知,2016年,云南白药、康美药业和广州白云山分别以224.11亿元、216.42亿元和200.36亿元,分居前三位。2017年前三季度,康美药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95.15亿元,超越云南白药,位列第一位,整体格局变动不大。

图表3:2014-2017年进军大健康产业的十一大药企销售收入排名(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康美药业(600518)的大健康布局为例。2018年1月10日康美药业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公司日前与湖北通城县方面就合资成立医院投资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康美通城人民医院等事项达成一致,其中康美药业出资约10.8亿元,持股比例为80%。合作各方将在目前二甲医院通城人民医院的基础上,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康美通城人民医院。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起家于“华南”广东的中医药大健康龙头企业,康美药业一直着力整合地方政府资源,从“东北”吉林、“西北”青海、甘肃、“西南”四川云南重庆,“华东”安徽上海,到此次敲定“落子”华中的湖北通城,意味着康美“智慧+”大健康产业医疗服务体系已完成全国各大区域的布局。 医投公司将依托通城县人民医院,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对医院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打造三甲综合性医院——“康美通城人民医院”,计划投资金额为10亿元。同时,康美药业在通城新设立或收购一家符合资质的医药商业公司,统一供应和集中配送通城县人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等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所需的医院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和通用物资。

除了康美药业,其他大型药企均纷纷加强了其大健康战略布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药企之外,药店也是大健康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之一,且药店进入大健康领域的门槛非常低,具有较药企率先进入大健康领域的先天优势。

这主要从两大方面考量,首先,药店作为医药流通领域的一种流通渠道,引入大健康产品后,本身就无须再建渠道,依靠现有渠道便可直接开始销售。其次,药店也无须进行产品研发,同样是寻求合作引入产品,即可快速地实现大健康产品销售。因此药店进入大健康领域具先天优势。药店的大健康战略以引入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为主,以引入健康服务为辅。

药企和药店持续发力大健康,在推进大健康战略实行的同时,受益于政策红利刺激和下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得到大力扩展。从我国大健康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久后将会步入快速发展期,行业需求也将会迅速增长。2020年大健康产业或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健康已然成为大势所趋,除了药企和药店外,各类主体纷纷加速大健康产业布局,仅就12月份以来,华邦健康、恒大集团、大湖股份、科通芯城等企业纷纷宣布了各自的大健康布局战略。

图表4:2017年12月-2018年1月各大企业大健康布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大健康产业战略咨询报告: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1801091028309482.html 4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上一篇:蝉这首诗表达诗人下一篇:草原主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