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2024-04-28

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精选11篇)

篇1: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初探

摘要:当前,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行,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和实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将是体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融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1.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2.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象、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足球局部进攻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足球局部进攻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做”足球局部进攻战术”课件来展示其实际意义;我们还可以采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文版足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象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2.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象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象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象机,摄下云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象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2.4便于自学、因材施教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体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比如,受伤运动员就可以安排多媒体进行表象教学最好。2.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象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师素质

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入,整个融合将无从谈起。首先是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在教学设计准备中,体育教师是策划者、引领者、协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实践的支持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协调者、参入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其次是教学观念的挑战,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要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彻底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和教学观念的转换。

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体育教师要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能力,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课程融合能力,促使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通过留言板、论坛等进行论文交流、体育课件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等,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并且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整理,充分利用,为教学服务。目前国内有许多网络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篇2: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面对深度融合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借助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开发微课资源,变教学资源为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些资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一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这些资源大多属于课件资源,主要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服务,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微课的兴起,为信息化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微课资源容量小,便于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且微课开发的门槛低,方便教师掌握。

因此,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的老师先行先试,尝试开发微课资源,通过他们培训和吸引全校教师共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同时将教师微课开发与校本研修学分考核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微课制作的质量。我校开发的微课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自主学习检测单三个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认为开发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研修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笔记,开发智慧课堂,以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学校在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并向全校展示。

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网络观课,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习检测,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具有即时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供课堂上讨论解决。第三,小组合作,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在合作过程中可有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合作解决由老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第四,巩固练习,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同时老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为知笔记不仅是一种教学平台,它还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现了“人人通”,使学生在“云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许多学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时又能将自己的个人知识共享给老师和学生。

三、建设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②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③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两个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④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提升教研深度。⑤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3个部分,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发表评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五步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知识管理,促进其专业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优质轻负” 开发微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新途径。一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发现身边问题,通过“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的过程,帮助教师解决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简单实用,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二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微课便于传播,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便利,从而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四是微课便于将专家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传播,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五是通过开发微课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华中微讲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有效地帮助一些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了各学科及格率。

2、促进了学教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转型。一是改变了教师原来认为学生不会自学的看法。信息化教学前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供更多的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空间。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商讨难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协作学习,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学习成就感。二是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新素养。在智慧课堂实践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修养。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新提升。三是养成了常态化反思习惯。智慧课堂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事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制作教学视频,便于教师播放、审查和修改,实现教学反思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从“演员”到“导演”,教师新职能开始显现。在智慧课堂学习方式下,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认真制作教学视频,积极设计课堂创新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有困惑的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因此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篇3: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化技术两部分。所谓的物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硬件及其软件;所谓的智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所以,不要将技术简单的理解为物化技术。

2001年至2010年,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年以后,我们常听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来源。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2001)”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推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极大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5)”

3. 特点。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析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属性:一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二是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准确把握这三个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然而这三个属性并不是并列、平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是营造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实施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一般称为“整合”课),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 来源。

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描绘出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的蓝图,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0)”教育部为深入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并在2011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战略部署,《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部,20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提法就来源于《规划》,它强的调信息技术和教育全面、深度地融合是一个宏观、系统的工程。

《规划》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也进行了阐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义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部,2012)”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2. 涵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随时(Any Where)、随地(AnyTime)、多途径(Any Way)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与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特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三个特点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个性化学习环境就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个性化选择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整合”与“融合”的区别

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很多人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时髦的炒作概念。其实不然,三个词既体现了对教育中技术价值追问的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强调的是教师利用其编制的课件采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作为教育之外客体的信息技术与作为主体的教育相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的是教育内的技术与教育相互改变、不断适应的过程,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融合”阶段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开展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

四、总结

篇4: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浅析

【关键词】教师教学;物理课程教学

笔者将着重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两个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在教师教学方面

1.能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增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大、更新的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同步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而且还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资源,作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件、教案、习题等,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抽水机,教师在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虽然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来进行分析,通过动画可以让学生认识其中间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其原理的目的。

还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可以模拟一些现实课堂中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弥补常规物理实验器材的不足,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很难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模拟实验来进行分析,通过展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2.有利于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也需要以学生的生活感受作为依托,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不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提取出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出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广东的学生基本上没见过霜、雾凇和雪,而在“物态变化”一章的学习中又需要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字、视频等信息,避免课堂上大量的板书和板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精美的设计也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快感。

3.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教师可以在一些官方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形势,把握教学动态,这样教师可以做到紧跟形势,以便在学科教学时及时作出调整。

4.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优秀课件发到网上,供其他教师择优使用,或是进行优化组合。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记录、管理自己的教学日志,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还可以通过e-mail等形式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并能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声形并茂的表达效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上“压强”课时,我曾经用“中国达人秀”中“纸牌切黄瓜”的一段视频来引入。这个视频一放,学生都兴致勃勃的,全部提起精神来了。在讲解“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给出了一幅有很多轮子的大卡车的图,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辆车需要这么多轮子,若是轮子比较少,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从各个资源库中查找、收集信息,然后利用数据处理 技术对物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地体验实验过程。这些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共同进步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因素的研究,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让没有动手研究的学生,从实验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加深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建立微博等个人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教师教学方面,课件制作耗时比较多;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能会使很多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减弱教师的创新意识等。在学生学习方面,课件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材料比较追求视听效果,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虚拟实验替代实物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间进行广泛交流、创新实践。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探索、研究、实践,能够扬长避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篇5: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满足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创设情境,体现学习的主体;第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

教师必须是成功的学习者,教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活动与过程的恰当安排;善于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带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这一切,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这块芳草地。这样做,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充分利用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篇6: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琼院附中

谭启涛

21世纪初,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与体育蓬勃发展的国内环境,对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融于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的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信息的急剧增长,网络已走进了校园,融入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并且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计算机网络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2.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境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知识急速更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体育教师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与体育相关的网站比比皆是,中国也加速了体育网站建设的步伐。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体育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体育科研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浏览体育新闻、重大赛事信息及相关体育文献。可见,互联网已成为体育教师获取信息资源和促进知识更新的重要平台。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他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方便、及时的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体育信息,如各大国际赛事的比赛时间、比赛结果和网上报刊阅读下载等。3.远程体育教学——知识更新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1999年6月15日江 泽民同志在《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式教育系统,为各种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治疗目前我国体育类教育资源不平衡及短缺现象的一剂良药。各类体育院校可以通过国家信息资源、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等资源尽快建立体育类教学网络,通过学校网络进入国家网络,实现各地区间体育类远程教育网络的连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使学生和老师都有了终生扩充知识的平台。4.学社共建——合作双赢的新模式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推广,“学校-社区”体育互助的网络模式得到了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通过互联网利用体育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有:

一、校内——校外,即面向社区体育群体,指导大众正确使用健身器材、正确进行自我体质评价、正确运用健身方法和进行健身咨询、接受体育医疗服务等。

二、校内——校内,即面向在校学生及教职工群体,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在线咨询服务,调动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社区群体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推动社区体育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这将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健身战略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5.虚拟图书馆

网络环境的形成,推动着图书馆向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虚拟图书馆通常容量很大,对信息类型限制较少。在虚拟图书馆中漫游,就是顺着超级文本规定的链接,从某个通用主题开始,向下一个肢体链接,直到查出所需要信息的网址。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上的联合目录、图书馆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数据库中的馆藏字段等获取原文的馆藏地点,从而获取体育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不但缩短了传统上信息检索的时间,而且还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质量。6.虚拟教学

因年龄、知识结构、身体现状、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直观演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因学校的教学设施、器材等资源的短缺影响了必要课程的开设。基于此,虚拟体育教学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预留作业、在线批改和信息反馈等,这样不但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学水准。

7.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与多媒体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融文字、声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已经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进入了学校,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段已全面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具体动作的形象性理解,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而且它还不受季节、天气的制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获取更多的知识。

8.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刘相明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

ICT 小学数学

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

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侧重方向

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

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的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

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 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篇8: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我通过类比于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形式给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好比是一个方向系统,控制着教学前行的方向;“过程与方法”好比操作系统,控制着教学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比动力系统,提供着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动力。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总结为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2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

再好的信息技术,最后的使用者是“人”。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对技术的使用,不但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争做一个“坚持阅读、坚持实践、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的教师。坚持了阅读,大脑中就有了东西可以输出和调用;有了实践,定会将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路走得更好;有了反思,可以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在应用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就会逐渐积累起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写作,能够让人摆脱“奴役”走向“自由”,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得更好。

一位教育者,不管怎么变,都要做一个对学生真诚关怀和爱护、博学并热爱所教科目、用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深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教师,他回归到了教育教学的本源上;这样的教师,他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人,解放人,发展人”。

教育家顾明远说:“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到学科课程之中,回归本源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只是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最后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

我想,如果把信息技术比做一把剑,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争取做一个“剑人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包容一切”的教师。因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术”而不是“技”,在初学或者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阶段,可能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会多些,但从信息技术在各阶段中的应用来看,据《教师信息化调研报告》揭示,越到教育的创新阶段,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教师可能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但他能够把信息技术通过“大道无形”的方式来应用,化有形的信息技术于无形之中。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对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时,很少讲某项技术的应用,他主要讲这是一个“新时代、新技术、新教育、新人”的社会,激发起大家热爱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和生活。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掉技术”,但别忘记心中要时时保存一个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忘掉技术”不是不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忘掉技术”也意味着,当不用技术时就坚决不用,因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应用工具达到的人文效果才是其目的。

苹果公司产品设计师乔尼说:“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的?因为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我们喜欢去控制它。规律就是简洁,如果找出复杂中的规律,就易于驾驭产品。简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抹掉,而是挖掘复杂性的深度。要想设计得简单,就必须挖掘得足够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准确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哪些不重要的部分是可以拿掉的。”因此,优秀的教育者,他善于把握教学的规律,他已经精确掌握了教学的本质,了解了学生,他会用最少的技术来实现最大化的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技术来显示自己的信息技术实力。

教有法,无定法;技有术,无定术。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适合自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哪怕再简单的信息技术练到极致也能成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绝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得幸福,学得快乐,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比如,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听课是同步的,过后想再听一次就不可能了。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次、反复观看网络上的学习视频,并且网络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送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学习资源,这样的网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顺从人类的特征——发于自然;利用环境根据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辨识环境和设计行为——顺乎自然;使之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兑现潜能奉献社会,自由、健康、快乐地生活——成在自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能更好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后,学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每个人的个性更容易得到张扬,众多的个性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丰富的教育世界。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我相信,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学生的幸福之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这样的阐述:“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说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融合所产生的力量必将中国教育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把握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有益于关注人、服务人、解放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才会真正走向春天。

摘要:作者对教育部所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进行学习后,通过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比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总结为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2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

篇9:体育学科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关键词:体育学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62-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体育课堂。实践证明,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效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教学中体育学科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融合信息技术,让我们的体育课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其随学习的深入强化和丰富,为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尽管情感必须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感悟,但是适当的点拨,使他们入门还是必要的。有位老师在低年级《阿笨熊学本领》(前滚翻)教学时,课的开始就利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制作的森林里各种动物锻炼身体的热闹场面的课件,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很自然地对“今天我们要干什么?学什么内容?”感兴趣。这种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非常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形象直观,突出重点

抽象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通过信息技术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如体育实践课《气体交换站》一课中,吸入的空气进入肺泡,空气中的氧就会渗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送到身体各组织器官以维持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再由血液带到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这样就完成了气体交换。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制作气体交换过程的动画,通过信息课件的演示,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便能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亲眼看到气体交换的过程,真正了解了肺泡是气体交换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信息反馈,完善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模仿、练习、纠正动作、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动作情况,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学习的动作技术。有一位老师在排球技术的教学中就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反馈,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动作,找出并改正错误动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融合音乐,愉悦身心

音乐是一种节奏明显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教学中,音乐又给了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队列训练改哨子为音乐伴奏,效果会更佳,游戏配上音乐,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武术教材中,音乐伴奏解决教材单调、枯燥的缺点,使学生很快兴奋地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运动的适应能力。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进行音乐伴奏的短时间整理活动,使身心从紧张到平缓,这一过程一般选编舒展、节奏轻盈的乐曲,才能达到心理和身体各部位放松的目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学生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可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篇10: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

一、明白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解释百家争鸣,本专题定位的是教学方法。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方法,从现象使用实态看,可分为五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学习的辅助工具。

3、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4、信息技术作为在开放式课堂中,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工具。

5、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学习的载体。

其中2、3、4用得较普遍,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母教学法的框架内,大放异彩。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的资源情境下,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构建一个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第5个层次大城市特别是建立了“教育云”体系的地方,用得较多。比如武汉市,作为全国教育云试点城市,专门建设了武汉市教育云体系,从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目前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正在快速发展。

二、使用基本优势

用FLASI软件做动画,让学生看屏幕数几朵红花,再数几朵黄花,然后列式计算共有多少朵花……,很显然,这没有用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因为做几朵实物花更省事,学生看起来、数起来也更直观。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它的优势,并与其它资源配合使用,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主要优势有:

(一)交互性优势。

(界面生动、吸引力强、即时受理、即时反馈。)

(二)图文并茂、图影并茂、影画并茂优势。

(这是其它手段难以或不能做到的。)

(三)多感官刺激优势。

有资料表明,人类记住信息的统计结果为:

1、自己阅读内容的:10%

2、自己听到内容的:20%

3、自己看到内容的:30%

4、自己视听结合获得内容的:65%

5、自己交流中说过内容的:70%

6、自己多感联动(经历情景)内容的:90%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基于多媒体视听技术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益,如果教育云体系完善,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条件,其效益更可观。

(四)“八化”优势。

即: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化毁为存、化险为夷。象人体结构、内脏器官、细胞、天体、分子、电子、原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要花较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效益。

(五)“六超”优势。

即:超越地域、超越时空、超越成本、超越人障、超越物障、超越生命。不同地域的学生可以享受同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以当场接通国内外的资源库、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在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甚至与人的生活深度融合。

(六)更好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

“微课程支持下的微学习”、“丰富资源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等正在不断兴起,一般应用中,超文本支持下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成为:网络名师、数字教员、课件助教、邮箱伙伴、QQ同学。开放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因材施教的需求,也倒逼着我们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七)构建开放式协作平台。

(八)提供学生创新活动的土壤。

(九)重复自如、缩放自如、切换自如、存取自如。

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

三、掌握基本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及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逐步走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技术只是载体,根本目的还是用整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作为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要:

(一)研究确定主题

1、分析教学重难点。

无论什么教法,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是最重要的主题,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学科交叉点。

不是各学科所有的内容都要“信息技术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提高整合效益,就要分析学科交叉点,语文与信息技术、数学与信息技术、其它各门学科与信息技术都有个“交叉点”研究的问题。

3、选好教学突破点。

象解析几何、函数、根式方程等,这些内容理性成份很重,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很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突破教与学的障碍。

(二)认真做好设计

做好教学系统设计,是所有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前提,这里省去其理论阐释,着重强调:

1、脚本设计

(1)知识点、技能点

(2)画帧载体

(3)界面设计

(4)互动设计

2、技术设计(基于某一工具)

(1)顺序结构段落设计

(2)随机可控结构段落设计

(3)全程任意返回段落设计

(4)动、静、图、文、影、声技术设计

(5)容错、防爆技术设计

(6)打包、防盗技术设计

(三)精心开展制作

选好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工具,PPT、FLASH、专题网站、云网页等都行,只要能实现设计目标。但无论哪个,都要体现“精心制作”,也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最精细、最高水平发挥地制作课件。

(四)反复进行调试(目标达成度;技术合理度)

(五)择时安排使用

选择最佳时机使用课件是整合式方法发挥最大效益的保障。具体操作各种各样,不可能一个模式,但基本原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教方式,提高学教效益。所以建议从学与教的十一个环节入手。即:目标设计、重点难点的考量与操弄、过程设计与运作、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课外延伸、课后反思。

篇11:浅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楚侯中心校 裴亚娜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间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体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农村初中 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 整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工具。“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视点,它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差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整合并不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农村学校更需要。

1.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1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有限,有室内体育馆的学校几乎为零。受季节、场地、器材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体育课只能在室外进行,而室外进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农村初中还没有这个条件,在教室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又摒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体育教师噬待解决的问题。

1.2受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教材限制的影响,教师大多不便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有二:一是资源贫乏应用不方便;二是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较大,教师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三是在室外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般要移动多媒体设备,工作量无疑会增加,造成教师不愿这么做。

1.3自身素质的影响较大,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制作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很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另外,农村初中学校的网络还不够发达,教师办公室还不能上网,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4一方面,育教学的观念影响较大,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讲解上,不重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另外体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这些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2.1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平台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网络世界就象广阔的宇宙,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四处遨游。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各种信息,而他们获取的信息量,信息程度都是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小部分家庭已经具备上网的条件,另外学校办学的硬件提升,校园的网络已不是神话。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体育作业,让学生搜集篮球的相关知识,给出几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的搜集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篮球的知识。部分学生是通过书籍,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电脑。值得一提的是,有多名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他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网吧去查阅。学生们的这种学习劲头得到了家长的肯定,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是巨大的,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是网络世界给了他们获取信息的平台。

2.2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舞台

网络世界有许多新奇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的、有目的的上网是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教师利用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合作的舞台,学生通过互联网有意识的去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全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作品,而且可以创建个性化的网页,供同学浏览。在这种交流中,信息技术水平有了飞快的提高。一个小小的网络空间,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学生们交流与合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资源和环境,改变了原始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结构,使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宽泛、更直观的了解体育课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案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等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教材、图片、影像、光盘、文字、音乐等,通过 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手段使其资源得到整合。同时能利用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的手段进行人机对话,使原来生硬的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体育教学中多数技术动作要求教师做示范,而通常教师所做的示范动作一闪而过,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明白,只能凭着对动作的肤浅记忆去模仿,其效果自然不好。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将要演示的动作技术进行处理,使其分解、定格,让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化,让技术动作的要领更加清晰明了化。通过观看、学习,学生很快知道了蹲距式跳远的四个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通过播放慢动作和定格,学生很快的领悟到腾空后的收腹曲体的动作要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记忆不再是模糊的,而对要学的动作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对接下来的练习和掌握提供了帮助。

3.3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到深的进行展示,使知识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同时还能较好的展示重难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另外,通过人机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对体育知识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4.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4.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育课的直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篮球课讲到战术基础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教师创造条件,先在室内利用篮球课件进行教学,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根据画面学习夹击、突破、人盯人紧逼防守,然后在球场自己组织进攻,应用合理的技术战术赢得比赛。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篮球技术,课堂效果则十分明显。

4.2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使“以人为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只有明确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4.3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结合

对多媒体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做到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而整合,而不是为了“表演和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

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媒体录音播放,板书变成屏幕显示,课堂中看不到教师和学生的机智和创新,把人情味很浓的教学变成毫无感情而言的人机大战。在课堂教学中,课件“动”起来不是目的,要以生为本,要求学生“动”起来才是目的,因此就要求在整合课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件的强化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师生和多媒体的多边交流沟通机制,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师生心灵中相互传播。

4.4信息技术的整合要为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服务

在动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动画、录音、视频等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相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健康课的教学,展示学生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以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有效的突破料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5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体育场馆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让农村初中具备良好的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因此,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日益改善,阴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克服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疑、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需设施与场馆一定会出现在校园中,农村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习体育》[J] 2007年第11期多媒体动画教材的制作方法;

2.《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马旗光

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整合》(汪庆)

上一篇:大班个人计划幼儿园上学期下一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训练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