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灵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积极优化氛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益支持及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主探索,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思路转变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新课程前提下,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发生了变化,笔者就新旧教材之间差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同时记录了作者的一次探索过程,并将实践后思考付诸文后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共享。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学科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完一个软件后又再接着新软件的教学一直是我们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的常规做法。而在新课程背景,原来的教学教法似乎遇到障碍,让从事教学工作的我们不得不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思考。

1.教材思路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比较,编写思路明显不同,原教材围绕软件功能结合实际应用设定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完成任务来把握知识点。而现教材虽然也设定了特定的场景和任务,但任务却比原来更大。在一个任务实现的过程不是教师熟练掌握某一软件知识所能应对,教师要把握的不仅是软件怎么用,而且还要组织好学生参与到任务活动中去。

2.教材内容的转变

面对着新教材,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怎么进行,原来的“任务驱动”教学还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吗?成为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认识清楚之后才能明白信息技术教学怎么进行。

研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我们看到《纲要》中是这样提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一个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直接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转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注重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明白了新课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和定位后,笔者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作了初步探索。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传播与信息的特征三个问题,如果只是概念性的介绍,直接影响到学习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路和方法。教师难免陷入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学生喜欢上实践课,对于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在上实践课时又喜欢玩游戏,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的恶性循环中。在研究教材之后,我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了该章节的有效教学。

首先是课程导入,在该环节,我运用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找不同》的图片,将《找不同》的图片通过屏幕投影给学生,让学生在找不同的活动中认知整个事件所包含的流程为:明确任务需求——获取信息——比较信息——判断信息——作出决策,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同时对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阐释。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感到正是师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有助于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而任务驱动仍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方法。但在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任务设计的水平要求更高。这主要表现在:

1.任务设计体现弱化技能知识,强化人文教育情境,贴近生活

同样是任务驱动教学,原来的任务设计强调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的掌握一些操作技能。而现在的任务强调的是设计一个大任务,而且是具有人文情境的以大任务。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中专门强调:“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要具有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理解为设计单元任务为前提,将具有人文教育情境的大任务分解到多个课时,把所讲授的内容巧妙隐含到一个个任务中去。从而使细分的课堂不至于因为知识点枯燥乏味而让学生丧失兴趣。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培养的业务素质。

2.“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认为,知识的获得与掌握都是渐进承接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与掌握必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信息及其特征》章节中,我选择的案例都是考虑了学生年龄、兴趣和认知能力的,这些案例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的新的建构。

3.“任务”完成要有三个评价层次,两种评价方式结合

原来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主要评价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是“成品”评价,而在新课程中,信息技术评价要考虑三个层次的评价,一是具有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二是具有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三是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其学习程度不同,都能在其中找到评价层次,对应相应评价层次,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实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完整评价。

总之,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局限于纯技术教学,而应该转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学习方式的转型,特别是对于教师,可能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授课设计上改进都是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等 编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4]《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都市武侯实验学校 向春

[5]《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 江门一中薛霜

作者:魏 红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灵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积极优化氛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益支持及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主探索,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應用

引言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非常严格,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利用这一时代发展产物辅助教学活动,积极整合多做现代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能动性以及好奇心,确保数学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有的显著提升,教师会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符合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要求,能够更好的实现多种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重难点的变动比较明显,教师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以及有效改进,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关注对新课程背景新变动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对于当前的教学和改进工作来说,实质的教学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新课改能够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参照以及依据。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征以及魅力,着眼于学生的薄弱之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及价值,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共享,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能动性。

(1)打造优质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会严格围绕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多层次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结合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灵活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元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交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围绕新课改以来开展教学工作。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确保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紧密结合,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更为明显,学生也能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2)优化教学结构

多媒体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会适度整合多种教育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结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学生也能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进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自主延伸。

(3)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想确保学生自主拓展,教师必须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信息技术则能够做到这一点,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主动搜集各种学习资料,实现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些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以及积极性调动有重要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新的突破及成效。教师则需要关注对信息技术使用要求的分析及研究,找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想象,尽量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讲解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应该始终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和价值,发挥信息技术这一特殊教育教学工具的优势,让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

(1)设置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学习意识。根据新课程的具体改革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将动手实践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及深度,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的知识吸收速度较快,同时还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比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圆的面积时,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

教师对学生的恰当引导非常关键,这一点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教师需要注重动静结合,了解信息反馈的具体要求以及渠道,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及时反馈的作用及价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不足,进而实现自我改进。学生的激励式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可以进行简单提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以及难点,与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在简单答案提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实现学业进步。这一点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有效提升。

(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理解压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想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精心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融入更多的趣味化元素,确保数学教学能够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学生也能够自主自觉地参与其中,深化个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展示多边形,以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演变动画为基础,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想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高涨,能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重拾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自主分析数学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实现高效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比较高,学生也能够全身心投入,实现主动反思和知识迁移。

结语

新课改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践行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以及研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及水平的稳步提升,保障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冯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 000(013):100-100.

[2]郭宏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v.6(06):156+158.

作者:饶仕群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提出使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广泛应用的技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够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实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与价值,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其他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当今时代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掌握信息内容,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学目标也有所转变,教师不仅仅要传递有关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的是要让学生将学校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基础课程,它以其他课程为基础,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更多方面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地应用于实践中,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一、 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联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取以及分析上都能够有效的处置,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良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現代社会,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技能比较单一,可能理论性比较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提高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因此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也被安排在教学中。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与意义,并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从整体教学方面来看,多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应该构造一个真实、学生可操作的项目,融入多学科课程标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探索智慧教育模式,主动地与各个学科进行融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真正的作用与价值,明确信息技术的角色定位,在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二、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一) 教材多媒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部分教师都利用填鸭式教学法,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完成,然而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关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乐趣,激发想要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知识层面,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日后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地从头脑中提取有关信息。

(二) 资源全球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料基本上仅仅依靠教材,根据教材进行有关知识的教学,信息资源比较缺乏,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既方便又快捷,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索任何想要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知识,网上的教学资料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方便及时地提取有关信息,如若对哪个知识理解或掌握得不透彻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个性化

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会采取折中的教学办法,即把教学对象设置为中等学生,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不能够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然而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个性特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对症下药,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真正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消化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 学习自主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课堂的教学方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较低,这就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完成,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信息技术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的生动形象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真正地掌握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并针对自身设置有关的学习计划,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

(五) 环境虚拟化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必须面对面地交流,这就使得有些特殊情况下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们也看到部分教师,将重点难点拍成微课的形式放到网站上,供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加的方便、自由,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关知识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知识,实现虚拟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其他知识的理解,进而推进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更好地发展。

三、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实践措施

(一)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信息化的投入,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拥有教学资源,可以创建学科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也能够方便教师查找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走进网络世界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的学习资料,通过信息的查询能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激发学习的趣。教学案例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在网上购物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熟悉网络世界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化社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日后进入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 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不单单是讲单一的技术,而是要把多种学科融合到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当中。要以“整合”为抓手,以信息技术為支撑,构造一个真实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涉及信息技术,涉及语文、数学、物理等等学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使课堂能够更加的生动、活跃。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已经是必然趋势,例如,教师在进行“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学时可以将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评价,通过辩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沟通合作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方式。

(三) 把握整合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要把握整合课程的特点,避免利用信息技术太过于形式化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进行网络走进生活的教学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将信息技术课与数学、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等课程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统计学的知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目前中学生上网的途径、目的、时长、内容,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结合美术媒体、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创作与展示,知道初中生如何文明上网。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以学生为主题,紧密联系社会,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四)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对于各个学科的知识能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其进行融合,既不显得突兀,又能够发挥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与效果,创建趣味性的课堂,在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对于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本质与内涵,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结论

初中信息技术是教学中的重点科目,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多学科融合教学,才能突破传统学科的教学束缚,探索智慧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沈佳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2]夏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及意义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

[3]唐立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信息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9(10).

作者简介:吴惠萍,江苏省海安市,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吴惠萍

上一篇:大树养护管理技术论文下一篇:情感开发幼儿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