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4-11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8篇)

篇1: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孟祥成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明确要求。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德育内容很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不仅要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篇2: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周湘琴

摘要:遵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将一些德育思想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教育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来描绘当今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被人们称为“ 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为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我还安排学生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和管理机房。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学生渐渐地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针对少数学生因操作不当或者出于好奇心理,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首先尽量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然后通过说理诱导,指出这些行为的不妥,同时进行榜样示范,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备。这样,使信息道德教育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本身包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德育教育素材,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吸取和增长学科知识过程的同时,也成为其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有关人文、社会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理解和内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等情况,还着重介绍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银河系列。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我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如裘伯君,王江民,马云等IT行业中的一些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这些,让学生看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它涉及到许多有关法律和安全的问题。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在讲述黑客、病毒等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还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CIH病毒、木马„„)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

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就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这里的互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而应该拓展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高中生的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正处在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具有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和能力。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共同进步。让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交流合作中,逐步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但是在小组组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经常的指导和调配,让操作技能好的与操作技能差的相搭配,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的探索精神包括科学的学习,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和用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中。例如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我在上课开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如果是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或查找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先自己动脑筋思考,再用正确的推导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实践,杜绝遇到问题胡乱摆弄或者偷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5、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人们参与网络传播提供了方便。首先是任何人都可在网上设立网站或网页,而不像开办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那样需要

注册登记、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再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不像在报刊等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时需要经过编辑的筛选和加工。但这种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却往往容易被一些人滥用,从而导致网上出现了不少为法律或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行为。这些我在教学中都首先告诫学生: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一样的,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违反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并给同学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 “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我还给学生指出: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软件,不散播计算机病毒等,也是信息技术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因而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情感价值都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教材的思想性,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首先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要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应该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之,学科德育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式的、生硬的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相关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3: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编写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在实施化学素质教育时, 应根据化学自身的特点,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积极探讨化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挖掘教材,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古代化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我国古代酒的酿造, 青铜器的制造, 铁和铜的冶炼与应用, 火药、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代, 我国成功地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这些发明创造外, 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是一个天然的大宝藏。如近年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在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通过这些例证,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2. 介绍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例如, 发明原子学说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他总是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为座右铭, 他刻苦钻研,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个药店学徒工, 由于他勤学好问, 发现了许多气体, 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凭借严肃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 经过反复实验, 反复研究, 最后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的“燃素说”, 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英国化学家拉姆赛经过两年多的合作, 通过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 终于发现了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气。而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热爱祖国,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 满怀报国之志, 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 毅然回国创业。经过潜心研究, 不断努力, 最后发明了名震中外的“侯氏制碱法”, 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市场, 他的精神被后人所敬仰。将上述素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 在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态度、责任感、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科学探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学探究中, 如能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问题处理好, 对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从教材中挖掘体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 在讲空气污染时, 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和生活情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如CO的污染, 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重者使人死亡。又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污染, 矿物质的燃烧, 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都是重要的污染源。再如, 卤代烃的污染, 如氟利昂 (CCl 2F 2) 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 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 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 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

(2) 强化训练, 规范实验操作。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应对药品的用量和浓度严格控制。对定性实验, 药品应取最少量, 多采用微型实验。这样既方便施教, 又方便操作, 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省了药品, 减少了环境污染,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加强实验改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对一些有毒物质加入的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 使操作更合理有效, 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教材中提到要进行尾气处理,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尾气处理呢?这给教学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给学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总之, 加强实验的改进应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 充分利用废旧物质, 对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改进, 以达到安全可靠, 控制排污量,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4) 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保活动。例如, 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 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和污水处理参观, 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旧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观念。

4. 认真研读新教材, 适时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化学和一切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教师应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学观点的教育。如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中, 氮气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下也能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稀有气体也是一样。再如, 对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两面性的讲解: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但也能使钢铁锈蚀;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动物呼吸, 但却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须的。在新教材中, 这些例子很多, 需要在教学中认真挖掘发现。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事物的多面性和对立统一的关系, 有利于教育学生不要以偏概全, 片面地看待问题, 应全面地分析、认识事物。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 就容易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4: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必要阐明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如果把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分成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三个部分,那么德育要研究与解决的是中学生的心灵世界问题,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这属道德范畴。由此,再推向人性问题,涉及到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企盼,实质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格问题。

综上,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教育等。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教育等。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包括: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

德育同时又是一项纵向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道德知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教育,也就是通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内化作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一个体系,是一个过程。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从横向体系看,历史是德育的来源。

德育体系中的道德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这仅作为道德内容社会性的一个方面。道德内容的社会性,不仅包括历史性、阶级性,也包括全人类的普遍性。从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等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秀品德铸成了人类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基础上,才使其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人类社会道德历史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继承性为中学历史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其次,历史是德育的内涵与载体。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历史与德育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正由于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所以历史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1、促进中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古代人的人生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2、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拂尘览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学习历史,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诸如,我们可从陈独秀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中,去传承并充实“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举中,去继承并充实“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传承并充实“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等。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合力,容易将上述行为规则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篇5: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重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尤其是新教材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中学道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其他课程,包括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而且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生的历程中,德性的生长居于统摄地位,它是生命之完整的决定性因素。德性与生命的其他部分不可分离,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离不开德性的支撑,同时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德性的生长。德性生长与生命完整性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并不是在孤立的时空中展开,而是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英语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英语的教师,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英语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但长期以来,一提起德育,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小学的“思想道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或别的道德课。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使教师,都认为道德课以外的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只能间接地育德。因此直接导致道德课的课堂教学承载了过多的任务,期望越多往往失望就越大,并且使得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逃避了应负的责任。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如何避免陷入为德育而德育的窠臼?

一、制定德育目标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

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每月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组织全校性观摩活动,召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二、精致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融合,有法定时间保障它的有效运行;并且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知识、素质、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书育人的管理,使传授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可以借鉴一些学校以“提倡集体备课”为载体,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德育渗透,创建教学特色,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方法。集体备课可以形成“共性化的教学思路,个性化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真正掌握学情,通过全面深化、冷静思考和总结促进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倡导关注学生的细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即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外语知识,还要结合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大事的关注,进而养成主人翁意识,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关于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关于友爱、和平、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如,蕴涵德育因素的英语谚语十分丰富,也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会十分明显。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

“其实,在学校当中,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与其说是道德课,不如说是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德育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国外在开展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日本的特别活动是日本德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目前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开展的情况,已成为衡量德育工作、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其内容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以及假期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

课外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甘苦,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周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也可举办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展现了学生的良好风貌。还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播音、板报、表演、绘画及阅读等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取材注重思想性,多考虑寓言、幽默故事、诗歌、短剧、科普常识、名人传记等。英语播音小组可定期播放校园新闻、好人好事、英文歌曲等;板报小组开辟校园英语专栏,宣传时事政治,选登名人成才史,介绍学习方法等;表演小组定期演唱英文歌曲、排练短剧小品,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会话

小组定期练习口语表达;阅读小组定期阅读原著、背诵名言警句、写读书心得等。教室里也可布置一些启迪心灵、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英语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它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学精神。

四、重视教师素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德育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篇7: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的提出者是(V)。

A.布卢姆

B.奥苏贝尔

C.加涅

D.皮亚杰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A)。

A.整体观念

B.结构功能

C.模型化

D.最优化

3.属于戴尔经验之塔“做的经验”的是(B)。

A.观摩示范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4.戴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们的抽象程度,划分为(B)大类。

A.2

B.3

C.4

D.5

5.()属于投影视觉媒体。C A.印刷材料

B.实物和模型

C.幻灯

D.电视和录像

6.“学生能叙述计算机的特点、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等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A)。

A.知识

B.领会

C.运用

D.综合 7.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像计算机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的操作,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操作都属于()领域的学习。B A.情感

B.动作技能

C.认知

D.无法确定

8.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教学策略是()。C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启发式教学策略

C.主导式教学策略

D.自学式教学策略

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巴甫洛夫

B.奥苏贝尔

C.皮亚杰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A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以下具有“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友好交互环境”教学特点的是()。D A.印刷教材

B.电视教材

C.幻灯投影教材

D.多媒体教学软件

13.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是()。C A.计算机文件夹

B.数据库

C.超文本

D.学习文件夹

14.()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B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15.克拉斯沃尔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级。A A.5

B.6

C.7

D.8

多选题:

1.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几方面。

A.知识观

B.价值观

C.学习观

D.学生观

2.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有()。ABCD

A.教师分析

B.教学目标分析

C.教学策略分析

D.学习者分析

3.教学风格的内容包括()。ABCD

A.教学风度

B.教学节奏

C.教学情趣

D.教学基调

ACD

4.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有()。ABCD

A.信息技术知识

B.纯熟的教学技能

C.哲学知识

D.逻辑学知识

判断题:

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正确 V

错误

2.创设情境就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情节、景色和现象。

正确

错误 V

3.细化理论的过程就是在同一级上可以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细化。

正确

错误 V

4.1954年,美国学者威特金首先提出了“学习风格”的概念。

正确

错误 V

5.案例与其他教学材料是一样的。

正确

错误 V

6.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正确

错误 V

填空题:

1.贝尔洛在5W模型基础上提出了____ SMCR _______模型。

答案:

2.新手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 5年以内________的教师。

答案:

3.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_发展期_______。

答案: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基础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4.教学模式有哪些功能?

单选题:

1.属于戴尔经验之塔“观察的经验”的是(D)。

A.言语符号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2.戴尔经验之塔“抽象的经验”包括(A)个层次。

A.2

B.3

C.4

D.5

3.()属于非投影视觉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印刷材料

D.电视和录像

4.“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机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能阐述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B)。

A.知识

B.领会

C.运用

D.综合5.动作技能的形成有()个阶段。B A.2

B.3

C.4

D.5

6.学生的情感学习达到()这一阶段时,在上网的过程中,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同其他用户的交往中,能自觉地使用网上礼仪,从而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网际关系。C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7.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是()。D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启发式教学策略

C.主导式教学策略

D.自学式教学策略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巴甫洛夫

B.奥苏贝尔

C.皮亚杰

D.罗杰斯

9.()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主要是根据布鲁纳等人提出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这一过程面提出的。B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从而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教学组织适用于新课的导入、系统观点阐述、专家讲座,电视录相远程教学。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3.()是与认知目标有关的教学方法。B A.示范——反馈

B.实习法

C.强化法

D.练习——反馈

14.()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C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

15.()教学活动程序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C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A 多选题:

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有()。ABCD

A.分析教学内容

B.学习者分析

C.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D.教师分析

2.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有()。ABCD

A.固定性

B.扩散性

C.重复性

D.组合性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主要指()等。ABCD

A.多媒体计算机

B.教室网络

C.校园网

D.因特网

4.电视教材的电视特点有()。ACD

A.视听结合,多维呈现教学信息

B.友好的交互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C.存储再现,克服时空局限

D.传送方式多样化,适合多种教学方式

判断题:

1.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正确

错误 vV

2.自主学习设计应体现: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正确 V

错误

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参照需要分析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不同。

正确

错误 V

4.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经验之塔强调了视听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正确 V

错误

6.教学目标是对想要得到的学习结果的总括性的表述。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_____5W________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

答案:

2.成熟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10至29年之间________的教师群体的一部分。

答案:

3.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_提升期_________。

答案:

简答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学基调?

3.教学策略有哪些特点?

4.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单选题: 1.属于戴尔经验之塔“抽象的经验”的是()。C

A.观摩示范

B.演戏的经验

C.视觉符号

D.学习旅行

2.戴尔经验之塔“观察的经验”包括()个层次。D A.3

B.4

C.5

D.6

3.()属于视听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电视和录像

D.印刷材料

4.在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和熟悉了“记事本”的功能后,在遇到其它的文字编辑软件时,就能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C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综合5.“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D A.评价

B.领会

C.应用

D.综合6.情感的形成有()个过程。B A.2

B.3

C.4

D.5

7.当学生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在有了一定的上网经历后,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同时自愿接受网上行为规范,不对其它网站作出具有侵害性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情感形成过程中的()。A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8.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托尔曼

D.罗杰斯

9.()提出了“五段教学”。C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0.()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定向——随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C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11.()教学方法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2.()教学组织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易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B

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3.()是与情感领域有关的学习。C A.实验法

B.实习法

C.强化法

D.练习——反馈

1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类。A A.6

B.7

C.8

D.9

15.()教学活动程序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D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多选题:

1.教学策略具体到实际教学包括()。ABCD

A.教学场地的选择

B.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C.教学媒体的选择

D.教学方法的选择

2.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有()。ABCD

A.学习任务因素

B.学习者因素

C.教学管理因素

D.媒体使用因素

3.根据教学媒体的定义,下列属于教学媒体的是()。ACD

A.教室

B.学生

C.书本

D.Internet

4.教学模式的结构有()。ABCD

A.理论依据

B.教学目标

C.操作程序

D.实现条件

判断题:

1.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正确 V

错误

2.协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小组讨论、协商。

正确 V

错误

3.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行为来描述差距。

正确

错误V

4.进行案例课堂教学,其过程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经验之塔中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正确 V

错误

6.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习过程。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在拉斯威尔的 5W 模型中,联系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环节是_____传播渠道__________。

答案:

2.专家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20年以上___________的群体教师中的小部分教师。

答案:

3.超文本的基本结构由_节点_______和_____链____ 组成。

空1 :

空2 :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风度?

2.什么是协作式教学策略?

3.主导式教学策略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4.选取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有哪些?

单选题:

1.戴尔经验之塔“做的经验”包括()个层次。B A.2

B.3

C.4

D.5

2.()属于综合操作媒体。C A.收音机

B.录音机

C.CAI系统

D.印刷材料

3.在程序设计中,学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对某段源程序作出修改、调整等,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B

A.知识

B.领会

C.分析 D.综合4.“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A

A.评价

B.领会

C.应用

D.综合5.有些学生在刚开始上网时,会对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感到好奇;也有些学生会对网上“黑客“的行为感到佩服,总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去亲身体验以下。这种现象属于情感形成过程中的()。B A.认同

B.顺从

C.内化

D.无法确定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巴甫洛夫

B.加涅

C.托尔曼

D.罗杰斯

7.()将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由九个步骤组成。B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8.()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D

A.传递——接受

B.引导——发现

C.示范——模仿

D.情境——陶冶

9.()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C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讨论法

10.()组织是当代教学中最为抢眼的一种。C A.集体授课式

B.小组学习式

C.个别化教学

D.以上都不对

11.()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B

A.赫尔巴特

B.加涅

C.赖恩

D.罗杰斯

12.()是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D A.实验法

B.情景教育法

C.练习法

D.示范——模仿

13.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教学评价称为()。A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14.辛普森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类。B A.6

B.7

C.8

D.9

15.教学设计活动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A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多选题:

1.信息技术做为一门课程开设是由()要素决定的。ACD

A.社会需求

B.教师需求

C.学生发展

D.学科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教学风格有()几种。ABCD

A.理智型

B.情感型

C.幽默型

D.技巧型

3.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有()。ABCD

A.表现力

B.重现力

C.接触面

D.参与性

4.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BC

A.社会的需要

B.学生的特征

C.学科的特点

D.媒体的选择

判断题:

1.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前期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

正确 V

错误

2.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正确 V

错误

3.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不同,它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正确 V

错误

4.单元教学和教学单元是相同的。

正确

错误 V

5.教育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性的理念。

正确 V

错误

6.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正确 V

错误

填空题:

1.适应型教师是指职业年龄在___5至10年22_________的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

答案:

2.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___启蒙期__________。

答案:

3.______创新能力_________和 __信息能力_____________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

空1 :

空2 :

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节奏?

2.什么是教学策略?

3.自学式教学策略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篇8: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引领巧渗透, 处处成为育人所

1. 以生为重营造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操作技能的获得占了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于学、乐于动、乐于玩。如何在这个过程中, 巧妙的渗透德育元素于其中, 除了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有较高的要求之外, 还需要教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原有知识储备做更充分的了解, 惟有这样才能在符合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调控, 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 德育知识与信息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对空气污染的研究”这课中, 教材内容反映了地球上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已到了该敲响警钟的地步。笔者在课前针对这项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些了解, 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一两项关于环保的新闻和活动,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内容不太了解;部分学生有所认识但环保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学生意识到了空气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根本就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针对这样的学生认识基础, 笔者将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设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注重过程性体验, 以“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为主线, 从图片对比、信息搜索、数据整理等环节入手, 唤起同学的情感冲突和环保意识, 让同学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2. 任务驱动情感积累

笔者在“探寻鲸的奥秘”一课中, 以帮助老师编写书籍作为明线, 以信息技术任务为暗线对课堂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 笔者创设了一个任务:为鲸与人类这章书目增加图片。在初次课堂教学中笔者用提问的方式出示任务。“同学们, 刚才我们听到了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的原因, 其中有一条就是人类的捕杀, 让人心痛。同学们能否快速找到人类捕杀鲸的图片?”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十分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但对于捕杀的血腥图片, 笔者发现很多女同学不忍心看, 甚至部分男生脸上都露出了愤怒的神情。笔者在这个时候意识到, 这正是一个借助情感积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图片被搜索到且对比放在一起, 学生的表情逐渐由茫然转向恐惧, 极端情绪的渲染, 使学生产生了低落的学习心态。第二次课堂教学中, 笔者将任务进行了调整, 两种基调 (和睦与屠杀) 的图片同时间段呈现。首先由媒体出示人类捕杀鲸的图片, 同时提问:“你们想不想看看人鲸亲密接触, 和谐共处的图片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示范?操作步骤:搜索引擎—信息分类—图片—输入关键字 (人鲸亲密) 。”当屏幕上出现鲸与人类和睦相处的相片时, 学生发出惊叹声。此时教师语:“同学们, 我们很幸福, 因为我们现在还能和鲸亲密接触, 但是随着人类的随意捕杀, 鲸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也许不久的将来鲸也会象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所以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爱护动物, 保护动物, 大家能做到吗?”生齐呼:“能!”

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 既让学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 又使学生建立了对这件事情的全面的认识, 尤其是让学生从和睦的图片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从而更对捕杀动物的行为产生厌恶, 让学生寓情感于学习之中,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情境渲染情感定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 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 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 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 恰到好处。如何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课堂角色并具有积极而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入环节, 奠定全课的情感基调。如我区黄老师在“让文件有个家”一课教学中, 首先创设了一个蜡笔小新凌乱不堪的房间的情景, 接着提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房间好吗?”学生积极性高涨。

以“帮助小新整理房间”这个小游戏为切入口,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满怀兴趣和期待, 更让学生们有机会在凌乱和整洁的对比中, 自然的进行了情感伏笔:房间凌乱, 有需要整理的情感需求;房间整理后, 享受到了劳动带来整洁之美的乐趣。这样的情境创设, 既让学生掌握了物品分类归整的重要性, 又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结合生活常整合, 事事纳入育人源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图标大本营”, 有一个教学任务为修改快捷方式的图标。在教学后, 笔者发现有部分“聪明”的同学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手痒痒, 将WORD的快捷标志更改为IE标志, 导致部分同学短时间内找不到自己的作业;更有部分调皮的学生在学习了这种方法后搞恶作剧, 将含有重要文件的文件夹图标进行了修改。对于此种行为, 笔者也曾产生过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 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正好又听到了这节课, 授课的杨老师在学习之后, 借助问题“能不能任意更改自己或别人的电脑桌面图标?”来引发学生的热议,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 学习的目的是技能的获得, 技能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实现需要。但如果利用这些技术恶作剧, 为别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 这样是会受到谴责的, 这样的教学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嫁接学科扩充载体

笔者在“为古诗配画”这课的教学中, 通过请教语文教师, 将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技巧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摘录片断:

师:同学们, 你们背过古诗吗? (生:背过)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它言简意赅, 在吟诵中那深远的意境便立刻浮现于眼前, 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生背古诗)

师:你们朗诵得可真美, 听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老师也请你们欣赏一首, 不过, 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闭上眼睛听, 边听边想象, 在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播放《静夜思》)

生:我的头脑中出现房间里有一轮月光照射进来。

师: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 静静的夜晚,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 如同铺了一层霜。抬头看看明月, 不由地怀念起遥远的故乡。

师:如果要对此诗进行配画, 那么表达此诗需要哪些元素呢?

生:明月、窗台、床、月光。

师:那怎么样布局呢?

【请大家打开“画图”软件, 并将这些元素画出来。】

生:一边画床, 一边画……

古典诗词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积淀着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毋庸置疑,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古诗词的意境为学生的图案想象打开了空间, 而图片的制作也让学生回味了家的味道和游子的思乡之情。诗词教学有效的融于电脑绘画教学中, 使学生在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用现代的方式去勾勒出美丽的画面, 为课堂教学增辉不少。

3. 面向生活升华情感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 此时笔者正好在指导学生学习PPT的制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所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更好的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为此笔者对课程做了调整, 要求学生以地震事件为背景, 自选主题, 利用PPT制做一份幻灯片, 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要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需要经历收集素材、选择整理素材、表现主题这几个环节。收集素材是将时事中的德育元素内化为学生情感的过程。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持续受伤人数的报道, 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震惊、哀伤、痛心的情感, 而各地对灾区的支援和无私帮助的报道, 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为灾区尽一份力的愿望。选择整理素材是学生对情感进行梳理的时候, 学生会对相关的报道进行分类, 他们会从中找到一个他们感触最深的角度, 然后根据制作的需要补充相关的材料。整个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他人痛苦, 充分感受到社会对灾区的无私关怀。表现主题时, 学生根据整理完成的材料, 把自己前一段时间积累的情感充分融入, 用自己所学的关于图片、文字、动画等信息技术, 充分的表现出来。在这三个过程中, 学生技有所增、情由所托、能有所升, 随着对地震灾区情况的深入了解, 学生的参与担忧意识也日渐增强, 关心他人命运、关注灾区生活的情感自然的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告诉我们,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只有不断探索, 才会有收获。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结合信息技术教材特点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2]周明东.浅析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5)

上一篇:猫一等奖教学设计下一篇:附:轩诗,附:轩诗王轩,附:轩诗的意思,附:轩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