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成果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篇1:

德育评价研究30年:回溯.反思.展望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德育评价研究经历了初探、科学化和多元化三个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德育评价的概念、內容、过程、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德育评价研究尚存在着研究定位的误区、基本理论研究的缺失和缺乏比较与借鉴研究等问题。德育评价进一步研究必须注意厘清德育评价的概念、重视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研究、加强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研究、突出多学科整合性研究。

[关键词]德育评价;改革开放;回溯;反思;展望

[作者简介]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江苏 徐州 221008

德育评价研究虽然不像德育本质、德育课程、德育过程和德育模式等研究那样长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还是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回溯这一时期德育评价研究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展望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对策,不仅有助于科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评价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德育实践和德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德育评价研究30年:回溯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对其展开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回溯30年来我国德育评价研究的基本历程,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初探阶段(1978~1990年)。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德育评价在德育原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促发了学者们对该领域问题的探索。这一时期德育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德育学科科学化的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德育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性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德育的科学化,就不能忽视德育评价问题,从而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初步研究。翟天山发表的《学生品德评价初探——性质、功能和标准》(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6年第3期)一文,可以说是德育评价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其后,一些学者对德育评价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德育评价量化与德育工作序列化问题、中学德育评价与高校德育评价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阶段德育评价的研究,虽然取得的成果不多,理论概括层次不高,体系尚未得到全面构建,但却对我国后继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2 科学化阶段(1991~2000年)。这一时期我国德育实效性偏低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提升德育实效性虽然有很多手段和途径,但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评价研究进入了较为繁荣的全面和深入探索时期,促进了德育评价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一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德育评价研究的学术论文,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91年到2000年间有关德育评价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共检出相关文献48篇,其中核心期刊19篇,占39.58%;另一方面还出版了几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视角新颖、方法科学的德育评价研究的专著,主要有肖鸣政的《德育测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德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和谢新观的《德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

3 多元化阶段(2001~2008年)。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不断走向深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日趋呈现出“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走向多维度的综合”的趋向。与此相适应,德育评价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化和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NKI),对2001年到2009年间有关德育评价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共检出相关文献143篇,其中核心期刊58篇,占40.56%。研究者们在这一时期探讨的热点话题主要有:德育评价能不能量化和如何量化的问题;德育评价怎样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一元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问题;德育评价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儿童主体性、珍视儿童人格尊严的问题;等等。这些德育评价研究,由于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更加符合德育评价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不仅促进了德育评价的科学化,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德育评价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德育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对德育评价概念的研究。德育作为一种“育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德育评价就是对德育价值作出判断。许多研究者正是依此为出发点,对德育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揭示。班华认为,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对德育评价概念的最早也是最经典的解读。鲁洁和王逢贤认为:“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杜敏则把德育评价定义为:“借鉴现代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和技术,结合德育原理、德育过程原理、德育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以德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德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给出一定意义的价值判断。”

2 对德育评价内容的研究。班华指出,德育评价对象应是整个德育运行系统,因而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从教育者方面看是德育的工作过程;从受教育者方面看则是德育的结果。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则是德育工作和德育结果。鲁洁和王逢贤认为,学校德育评价对象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第二个层次包括德育条件、德育主体等8个因素;第三个层次则包括学校领导、相关组织机构等12个因素。郑航把德育评价的对象一分为三:一是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的评价;二是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三是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徐晨光则将德育评价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者的评价;德育过程和工作的评价;对受教育者的评价;德育环境的评价;德育整体效果的评价。

3 对德育评价过程的研究。德育评价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诸如评价任务的提出、评价内容的安排、评价方法的选择等,都以德育评价过程的理论为基础。德育评价过程研究的主要观点有:谢新观主张从整个工作的性质上把德育评价过程划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分析处理三个阶段。郑航认为学校德育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连续过程,它应包括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

价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分析等环节。赵祖地则提出德育评价过程的五段论,即德育评价目的的明确、德育评价工作的准备、德育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及处理、对评价活动本身进行估价。

4 对德育评价原则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德育评价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谢新观对德育评价原则作了较为精细的研究,概括出方向性、教育性、客观性、行为性、综合性、动态性、可行性、有序性等十一大原则。高良和古良琴重点论述了发展性德育评价原则体系。张征斌则提出遵循传统美德与现代思想融合、思想统一性要求与学生价值多元化取向融合、德育评价与学科评价融合、道德认知与实践行为融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融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融合等九大原则。

5 对德育评价方法的研究。鲁洁和王逢贤认为,纵观我国目前德育评价方法的实践,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整体印象评判法、操行评语鉴定法、操行加减评分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等共十种。夏子厚借鉴比较流行的多元智力理论,论述了德育评价的成长册评价法、表现陸评价法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法。徐晨光则从德育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角,对德育评价方法进行了颇为独到的阐释,认为德育评价的定性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写实法、自述法、评语法、等级评定法等,而定量方法则包括加减评分法、综合测定法、自报公平法和集体评价法等。

二、德育评价研究30年:反思

(一)研究定位存在误区

在研究过程中,有些人对德育评价的功能认识不清,这种认识的缺陷首先来自概念的混淆,经常出现把德育评价与品德评价混淆使用的情况,甚至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导致对德育成果终极目标评价或德育过程评价的忽视。德育评价理应包括德育活动本身的评价和对德育活动的结果——学生品德的评价两个方面。虽然德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但是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能完全反映德育活动的成效,不是德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长期性、内隐性与不确定性,是很难加以清晰、准确的测量与评价的。如果以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为德育活动的唯一衡量标准,就会使德育活动陷入功利性的困境,导致只重结果的完成而忽视形成的过程,从而误导德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德育活动的评价与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必须结合进行,结果与过程都需要加以关注,才能使德育评价研究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基本理论研究的缺失

任何一种研究要想深入有效进行,必须首先厘清和解决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德育评价的主观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德育评价方法及量化问题,是评价指标的设计、加权以及制定的技术问题。而对于德育评价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德育评价的可能性与困难性、德育评价的本质与规律、德育评价的作用与功能、德育评价的对象及其特征、德育评价目标制定的依据与方法、德育评价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德育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德育评价方法的基础及其适用性,德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报告,德育评价的效应变化及其处理等,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只有首先研究解决上述这些德育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系统而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三)缺乏比较与借鉴研究

就目前我国德育评价的研究来看,主要还都局限于有关德育评价经验做法及模式的介绍、概括和述评,或者是对某一德育评价实验情况的描述与推介。由于德育评价研究在我国还只处于开创性阶段,其理论上还很不成型,实践上还很不熟练,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学生品德的发展规律的德育评价机制,抽象的模式研究与单个的实验介绍,都难免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制约着德育评价实效性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加强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和借鉴研究。只有通过中外德育评价与实践的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整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为我所用,才能使我国德育评价研究真正达到科学化。

三、德育评价研究30年:展望

(一)厘清德育评价的概念

目前德育评价出现了较多概念混用的问题,如“德育测量”、“德育测评”、“德育评估”、“品德测量”、“品德测评”、“品德评估”等。评价与测量、测评、评估不可做同义语使用,因为“测量”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特别强调数量化,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而“测评”则是指对事物的测量与评价,是一种既注重定量又注重定性的方法;“评估”与“评价”都是由英文“Evaluation”翻译而来,但两者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不同,如有人认为能作出精确的定量判断的称为评价比较合适,而只能作出模糊的定量判断则称为评估比较合理。“德育测评”、“品德测评”本身含有必须对德育或品德进行测量的意思,但由于德育内容范围的广泛性,是很难进行量化测量的;而德育评价不要求对所有的对象进行量化,它允许对一部分对象作出非客观的评价,也允许对品德中的某些特征作出描述或评述。因此,对于德育而言,使用“德育评价”的概念还是比较科学的,既有助于德育评价研究的深入进行,也有助于德育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重视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研究

系统科学主要是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德育评价研究,就是要掌握系统方法的实质,这就是它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最优化和信息化。只有将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引入德育评价的研究,才能使局部研究向整体研究转化,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化,封闭研究向开放研究转化,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化,统一研究向区别研究转化,才能真正使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建立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从而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复杂科学作为研究复杂现象、复杂问题和复杂系统的科学,是研究如何按照事物本来的复杂面目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及其变化的一门新科学。复杂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也为现代德育评价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我国有些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指出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进行德育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以复杂思维范式去审视和解读传统德育评价,有利于冲破传统德育评价惯性思维的束缚,使评价更为全面、准确和可靠。

(三)加强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研究

综观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主观主义到科学主义再到人文主义的历史演进,科学主义取代主观主义是注重评价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而人文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则是注重评价的民主性、伦理性和人本性。在德育评价研究的价值取向上,我们既不能忽视科学主义的取向,应注意引进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同时更要充分注意人文主义取向。人文主义取向不仅主张构建主体性德育评价

体系,明确指出主体性德育评价是一种以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承认差异为原则的评价,评价的理念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而且基于以学生为本思想在德育领域的实践,认为德育评价应以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为目标,要改变以往过度量化的评价取向,体现师生间的交互理解性,即使是否定性评价也要充满人文关怀。

(四)突出多学科整合性研究

首先,德育原理属于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德育评价与教育评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因而德育评价的研究必须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其次,德育评价的主体是人,在评价过程中要对人的品德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进行评价,然而人的品德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品德行为也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掌握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合理地对人的品德心理与行为进行评价,第三,德育评价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类型与方法多种多样,不但需要自我评价的方式,也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而且作为德育评价者还要对制约德育效率与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善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德育的效率与效果,德育评价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最后,德育评价是建立在对人们行为的数量形式与空间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德育评价可以进行许多方面的量化研究,这就要运用测量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德育评价研究只有综合运用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测量学、统计学以及哲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知识,以这些学科作为其理论支撑,才能取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3]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6,(3)

[4]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5]徐晨光,试论德育评估的原則、内容和方法[j],湖湘论 坛,1994,(3)

[6]谢新现,德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光明日报 出版杜,1994,

[7]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2),

[8]高良,古良琴,发展性德育评价与信息德育[J],学校管理,2002,(5),

[9]张征斌,构建科学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J], 湖北教育,2005,(3),

[10]夏子厚,对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探讨 [J],教学与管~,2006,(11),

[11]冯永刚,复杂科学视城下的德育评价[J],外国教育研 究,2007,(11),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张典兵

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篇2:

深化“和谐德育”研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实验校立足实际,搞好“三结合”、做好“三个一”、写好“三个集子”,扎实开展好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和谐德育 研究

1 认真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十五”期间,仁怀市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实验初期,为了弄清中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内容结构、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问题,我们在对全市德育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了仁怀市德育科研市级课题为——“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的深化研究”。课题选定后,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聘请中央教科所德育总课题组詹万生教授到仁怀讲学,通过培训学习,理解和掌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指导思想、内在体系和实验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扎扎实实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首先,建立健全全市课题研究机构和管理制度,我们根据需要建立了市、校、班级三级课题研究网络,市级课题确定后,我们要求中小学以校为单位,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确定校级子课题,以班级为基本单元进行实验和研究;其次,为保障课题实验顺利进行,全市各中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教处,增设了教科处,让每所中学和中心小学均有专门从事德育工作和课题科研的组织机构;第三,为所有实验学校订购人手一册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班级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提供教材保证;第四,根据德育课题实验以活动为主、注重实践的原则,市教育局制定一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要点,将主题班队会确定为德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要求学校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同时,广泛开展以读书活动、有奖征文、合唱节、辩论会、诗词朗诵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动;第五,利用仁怀作为中国酒都和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圣地等资源,确定市内德育活动基地,要求学生广泛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第六、认真执行课程标准,上好专题德育读本和综合实践课,同时,充分利用学科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贯穿德育教学。值得一提的是,以主题班队会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一改过去“说教式、接受式”的传统班队会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鲜活的事例,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学生与家长互动来增强德育活动课感染力和实效性,使学生从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活动中,我们还紧紧依靠《德育》读本和《成长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达到德育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及整体素质的成长和提高。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仁怀市中小学“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基本模式。

为了对课题实验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仁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该书从“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德育资源与地方教材、德育活动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该教材在2006年全省德育年暨仁怀德育活动现场会获得与会领导与专家、同行的好评,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通过“十五”期间的课题推广实验,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广大实验教师结合班级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总结经验,撰写经验及理论文章;积极探讨德育活动课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力求让每一堂德育活动课变成一次次生动的德育实践和体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长才干。而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也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进一步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题实验在教育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即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明显改变,违纪率明显降低,政教处、学生会、少先队等机构的工作推行更为顺利,班主任老师实施班级管理更为轻松、愉快和民主,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2 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2.1 选好子课题

近年来,仁怀市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依靠加强教育科研和实施教师培训两大支撑,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新教育形势下,如何更进一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在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通过总结和反思,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文化差异还严重制约着仁怀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二是在社会和家长的强大推动下,个别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近些年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越来越多,学校德育教育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温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选定了“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为仁怀市市级课题。我们要求各实验学校“明方向、抓主线、成特色”,继承“十五”期间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的优良传统,扎实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要求各实验校根据实验区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相关要求,立足实际,拟订各具特色的校级子课题。如:城南中学根据学生的一些特殊表现,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调查得知“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确定了校级课题为“当前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研究”;五马小学校本部要求各实验班级以了解全国各省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确定子课题,班级以省份名称命名,并把中国地图以巨幅图画呈现在操场上,让各班以省份名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地图、地壳及其天体运行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又如,小湾中学每个班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班级,让认识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激励成长成才,还有一些乡镇学校,由于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就把校级德育子课题与留守儿童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和谐德育研究工作,形成了校级子课题,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形式内容丰富的实验研究格局。

2.2 搞好“三结合”

即:德育课题研究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题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仁怀市部分实验学校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只重视德育课题研究本身,而忽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割裂了德育科研与学校德育关系;二是重“德育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但忽视了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三是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而忽视了德育活动“常规课”、常态化的坚持。这些误区,对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认识到上述问题后,强调各实验学校要加强德育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智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做到既重“德育活动课”开展和研究,又重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使德育课题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德育活动形成合力,形成学校德育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和常态化;做到既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又重视上好每一堂德育活动“常规课”,坚持德育科研活动的常规性与连续性;做到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德育课题研究效果相统一。

2.3 做好“三个一”

即:用好一本德育教材,唱好一支歌,上好一节课。德育教材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重要文献,为活动课上什么,怎么上提供了依据。仁怀市实验学校六万多中小学学生订购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做到人手一册,以德育课“活动性”和“实践性”定位,深入理解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是德育课题实验的一个自变量,是活动课的素材,深化其研究,理解其设计是遵循德育过程知、情、意、行诸环节的内在规律而安排的,我们用好《德育》读本、《和谐成长》,推动学生自动制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广大实验教师不畏艰辛,不怕工作量大,认真指导学生填写《成长册》、“记录卡”,借助《成长册》的研究与实验,引导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体验,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唱好一支歌。仁怀市要求各实验学校依托丰富的地方特色德育资源,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要求学校认真教唱百首校园推荐歌曲,每年举办一届合唱节或艺术展演活动,让学生用歌声抒发感情,陶冶情操,领悟哲理,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上好一节课,即:上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根据德育活动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新三中心论,以及“小”、“近”、“实”、“亲”等原则,我们规定了仁怀市各实验校每班每周一次活动课,每校每周一次集体学习、讨论的活动,每一个实验班教师每学期至少8次活动课(其中一堂示范课)。

2.4 写好“三个集子”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是仁怀市“十五”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也是仁怀市继续开展“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运用推广的重要指导性文集。“十一五”期间,各实验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德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广泛开展校本教研,认真编写校本教材,近三年时间,各实验学校除编写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外,还编写了《校本德育体系》、《德育活动课设计》,将德育课题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加快了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程。

2009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暨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酒都仁怀市成功召开,这是仁怀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同时也是对仁怀市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3 认清形势、积极思考,推动和谐德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是一项课题,更是一种事业。它是惠及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事业,是积善成德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了深化和谐德育课题科研工作。在下一步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中,我们将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思想,发扬团结和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把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一如既往、认真扎实地开展好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进一步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继续给予课题实验人、财、物的保障,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以推动仁怀市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王棉端

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篇3:

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化

摘要:实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科学化,是确保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题中应有之义。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科学化主要包括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化、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化、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科学化、德育课程教学考评科学化。我们必须通过德育课程教学科学化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科学化

如何科学设计和实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从而增强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应成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长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实现科学化,必须依据国家和时代需要,以教学大纲为统领,以课程教材为基础,遵循中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并有效运用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德育课程教学考评办法等因素。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化

1.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要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的重要渠道,它致力于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質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实际,用中国梦激扬中职学生的青春梦,为中职学生点亮不断前行的灯塔,才能激励中职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使他们勇敢地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2.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要符合中职德育大纲要求。德育大纲是德育的规范性文件,它对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教育部修订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是目前最新的中职学校德育大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它突出了中职学校德育特色,凝练了中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强调了德育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训的有机结合。它是新时期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也是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3.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必须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必须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点以及实际学习能力,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照顾“两头”,又要充分调动全体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化

1.中职德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体现,教学内容必须通过课程开设来发挥作用。要提升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与法律知识教育、经济与政治常识教育、就业政策与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如何将这些德育内容科学整合而设置为相应课程,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中职德育大纲要求及课程教学考量,我们目前把这些德育内容科学整合为《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三门课程。

2.中职德育课程教材的科学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现,中职德育课程教材的科学化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有机融合并贯穿于中职德育课程教材内容之中。第二,中职德育课程教材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具有生活气息和吸引力。第三,中职德育课程教材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3.中职德育课程教案的科学化。教案是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文本,中职德育课程教案的科学化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按照教学要求确定恰当教学主题;二是依据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教学目的;三是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四是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五是板书设计简明扼要,逻辑结构科学合理;六是创设情境,科学导入新课,有问题引领和反馈交流,坚持师生互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并将反思写入教案相应位置,以供以后教学参考和改进。

4.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安排的科学化。根据中职学生实际需要,富有逻辑地安排好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研究,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安排是:第一学期开设《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每周两节课,开18周36学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设计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划,培养健康心理,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随着中职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多地融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因而在第二学期开设《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每周两节课,开18周36学时,这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走进职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到了第三学期,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因而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每周两节课,开18周36学时,以此对中职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教育,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初步规划,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引导他们了解有关就业政策,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三、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科学化

1.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中职德育课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案例法、参与法、互动法、探讨法、情景法、故事法等开展教学。譬如,我们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有机融合到德育教学内容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故事教学法。再譬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某个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运用的探讨教学法。当然,还有其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时,中职德育课程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辅之以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使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做到文字与图片、文字与声音、文字与视频的有机结合,增强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使中职学生能在舒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和法律教育。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德育课程教师要切实摆脱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中职德育课程教师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智和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启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考评科学化

1.注重全面考核。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应该使中职学生在道德知识、道德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得到收获和进步,尤其要使道德能力得到增强。因此,中职德育教学的考核应该涵盖这些因素,而且这些考核因素的分值设定要合理,比率要适当。我们认为,在这些考核因素的分值占比中,道德能力的考核可占50%,道德知识的考核占30%,道德情感的考核占20%。

2.注重综合评价。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阶段,德育课程教学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德育课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的表现,将他们的表现情况记录在案,并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我们将德育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中的学生平时成绩评价设计为:学生平时成绩(30%)=平时作业(10%)+课堂表现(20%)。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好课程教學的终结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起来。我们的实施办法是:学生课程终结性评价=学生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总评成绩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德育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作为学生德育素养以及完成德育课程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凡不合格者不能毕业。按照评价对象,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也可分为评价学生的“学”和评价教师的“教”两个方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庭和社会评价等;评价教师的“教”,应包括听取学生反馈、教师自我反思,并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价等。

参考文献:

[1]乔瑾.参与式互动教学的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3):107-110.

[2]王小丹,刘树良.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15-116.

作者:贺志华

上一篇:工艺与化学工程论文下一篇:标准化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