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科学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德育教育科学范文

小学科学德育教育案例

孙灵霞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龙爪槐、五角枫、松树、丁香树、梧桐树、山楂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分析: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

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

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科学德育教育教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五年级科学科德育教育教案

执笔人:陈锡斌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5.另外,我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度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记录我们的数据:

2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

第三篇: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

授课教师:刘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让学生遵循“观察方法----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并能学习其他同学的观察方法,补充自己的观察记录。

2、指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并让他们充分求证自己“分类标准”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准备大量的岩石图片。

2、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烧杯、尺子,记录纸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岩石,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引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2、课前,老师让每位同学搜集了一些岩石,谁来介绍一下你是从哪里搜集到的?

3、区分岩石和非岩石:出示课件,老师在路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些东西,谁来帮老师区分一下,这些是不是岩石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观察探究,岩石特征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岩石,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

2、交流观察岩石的方法。

3、这么多方法,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进行呢?想想你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

4、请每位同学运用这些观察方法选择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5、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猜岩石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描述他所观察的岩石特征,描述结束后,其他同学来猜他描述的是哪一块岩石。谁想上来试一试?

6、刚才他介绍了这块岩石的特征,对他的介绍,同学们有什么评价?还有不同意见吗?

三、自主探究,进行分类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想同学们对这些岩石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如果把这些岩石分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2、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我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4、归纳,指导更多的分类标准。

5、讨论(你们想到了多少中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一样吗?)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1、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研究岩石的第一课。一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于岩石还有什么要提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评价表。

2、对于岩石,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的内容想了解,例如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各种各样的岩石》说课

授课教师:刘云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开个石头展览会,是对岩石个性特征的观察,重点是对“我的岩石”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并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第二部分给岩石分类,是第一部分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性特征,给岩石分类要学会根据岩石的某个特点确定分类标准。本课既有让学生对已有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更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通过收集岩石、观察岩石、比较岩石、给岩石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水平。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的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三、说教法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流程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让学生遵循“观察方法----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并能学习其他同学的观察方法,补充自己的观察记录。

2、指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并让他们充分求证自己“分类标准”的正确性。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猜、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观察研究岩石”、“寻宝总动员”和“给岩石分类”,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分类展示板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会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本节课我设计的特色是力争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探究岩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整节课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刘云

成功之处:

1、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准备充分。课前与学生一起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若干,为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做好物质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景优美的山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放大镜、一组岩石、一张记录表,为学生观察探究做好准备。

2、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岩石,比较岩石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的岩石分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巡视,发现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观察记录好的学生能给他们以鼓励,调动了学生研究岩石的热情。

3、 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岩洞里的学校”来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堂评价,以课堂评价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足之处:

1、 学生观察岩石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必要的引导不能省掉,适时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他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2、 对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观看各种各样岩石的图片时,本来打算让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的,结果变成了学生提一些关于岩石的问题了。同时没有指导学生观察岩石方法的有序性,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影响了观察结果。

第四篇:科学德育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科学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不容忽视的。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勉强成了习惯,习惯就成自然。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实际,确定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三大系列八项内容,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一恒,以一贯之,坚持开展了“三小”活动:一是争当“小大人”活动,自己动手,自理生活,杜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产生;二是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三是争当“小能人”活动,坚持开展“小帮手”、“小巧手”、“小炊事员”、“小服务员”、“小修理员”竞赛评比,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三、立足农村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为此,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四、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

组为单位,这样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六、结合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容,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学科的内容,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总之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更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榆木岭小学

高轩 2013.12.25

第五篇:科学教育教案

09学前教育本科一班

20090513904

刘淋淋

《打气筒》

大班

猜想验证

活动来源:

气球是幼儿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玩具,大多的时候幼儿自己是用嘴吹,但是这对幼儿的健康是不利的,而打气筒幼儿也只是见过,并没有亲自用过,本次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会如何使用打气筒,也能提高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想,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 了解打气筒的出气孔和进气孔分别是哪个;

活动准备:

打气筒若干,打好的气球一个,未打气的气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引出话题

教师出示气球,并用谈话法导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气球啊?”“祈求时怎么鼓起来的呢?”

知道气球可以用嘴吹、用气筒打,并拿出打气筒展示给孩子看

二、第一次猜想验证

提问:这个打气筒怎么打气球呢?

幼儿根据经验回答:需要一根管子。 提问:管子应该插在那个孔上? 幼儿自己进行猜想记录,然后每人拿一个打气筒和气球进行验证,证明管子应该插在黑色的孔上。

三、第二次猜想验证

提问:打气筒有两个孔,哪个是进气孔,那个是出气孔呢? 幼儿进行猜想,然后进行亲身体验,得出答案。 小结:黑色的孔是出气孔。

活动延伸:

观察其他不同的打气孔。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是一个验证探究类的科学活动,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来看,教师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出现的东西:打气筒。但是这是一个既熟悉却又不太了解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孩子是很感兴趣的,很能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教师用气球这一常见的玩具,由谈话入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起孩子了的探究欲望。在活动开展环节,教师充分以幼儿为主体,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进行猜想,并由孩子亲自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猜想验证,并不断的巩固幼儿的知识。在活动延伸上,教师站在物体多样行的角度上,让孩子去对其他的打气筒进行研究,这就巩固的幼儿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上一篇:儿童故事书籍范文下一篇:儿童的同理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