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24-04-1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通用8篇)

篇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对孩子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培养和开发,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所以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学科的数学也必须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课题组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整合和挖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社区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资源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科学史料充实德育材料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这些材料分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1、在每节数学教学中渗透点滴德育教育(1)创新数学教学

《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设计安排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得到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但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就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2)练习多样化

《利息》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要分类处理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目的性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应与学校少先队社区假日学校等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实践考察活动,讲一个小小数学家的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三)数学教师示范导行,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教育

教师不论从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篇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周乔龙

内容摘要: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探讨:

一、把握科学课堂教学;

二、挖掘实验教学;

三、注重探究活动;

四、利用有效资源。通过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做到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环保意识 渗透教育 环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日益重视,环境教育进入学校各学科课程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而小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孩子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孩子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

一、把握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中的“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二部分都是与人类紧密联系的。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知识,找准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于课堂教育的设计中。在教学中着重把握好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切实做好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环境保护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高尚道德素养。

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科学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丛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上《共同的家园》一章时,先让学生观看抗洪救灾抢险那惊心动魄的真实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生态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气温升高、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都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课后让学生自制保护环境的手抄报,进一步深化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⑴、渗透教育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能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如上《材料的再利用》一课,组织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把空饮料瓶变身美丽的花盆,旧CD盒做成旋转式目录,废橡胶做成防震垫贴在洗手间的门上等。每学期,举办一次 “废物再利用”科技制作作品展,让学生懂得材料回收的好处。又如《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我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⑵、结合教育

在我们的科学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介绍得面面俱到,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后去查阅,去拓宽。因此,有必要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如我们生活在射阳河之滨,但近年来,射阳河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通过调查讨论射阳河水是否被污染?化工园区的建设是否产生了污染?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水污染?讨论分析得出在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水污染问题。

如学习《土壤与生命》一章时,让学生了解当今森林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水库,淤塞河道,影响交通,减少水库的容量,增大洪水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是种草植树,这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树造林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花草、树木在调节气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懂得珍惜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所以,科学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科学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二、挖掘实验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研究。我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自我动手,设计环保装置,体会环保益处,形成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在《养蚕》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对养蚕的兴趣。不少学生养了春蚕、又养夏蚕,写出了很多有关养蚕的小文章和观察记录报告。特别有新意的是,一个同学还用对比的方法,用桑叶和莴苣叶分别喂养蚕,研究吃两种叶子的蚕有何不同的地方,如何让蚕像喜欢吃桑叶那样喜欢吃莴苣叶。学生在喂养观察过程中,不但了解到蚕的一些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还培养了长期

的耐心细致的动手、动脑、观察、记录的能力,懂得了动物和人类一样,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这样做还起到了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不破坏它们生活环境的作用。

如上 《废旧电池的危害》一课时,让学生亲自利用已用完的废旧电池浸泡在水中,再放入一些水草或其它植物,学生发现这些植物很快萎蔫致死。还要告诉学生:一节 1号电池能污染 1平方米的土地使它失去使用价值,它的污染可持续 2O年之久。通过这样的实验和学习,学生感悟到废旧电池的毒害性大,并深刻地认识到,当废旧电池废弃在自然界时,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通过农作物或饮水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造成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和环境污染。因此,所有的废旧电池都不能随便丢弃在自然界中。

通过动手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可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治理环境污染的兴趣,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注重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无疑也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认识的提高必须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生动、直观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空气》单元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周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到阜宁城区的空气质量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校南门公交站的空气质量差,而在相隔四个教学楼后的操场上的空气质量比公交车站旁好。经过探究,提出了净化环境、清洁空气一些可行的方法,并认识到空气的污染对植物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发自内心地强烈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减少污染。再如学习《不同的声音》一课时,开展师生共同收集资料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对 “噪音的产生”、“噪音的危害”等知识进行收集,如可到工厂、生活小区、农贸市场、阅览室、图书馆、书店或到网上等查找资料,学生围绕噪音是如何产生、噪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进行了信息收集,结果找到了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汽车的鸣笛、工业生产、建筑施工、高音喇叭、人声鼎沸等,噪音还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低估的危害。学生从中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懂得了悦耳的声音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则损害人的听力、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烦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根据同学们收集到有关噪音的产生以及噪音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信息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减少、清除噪音,保护环境。经过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要发明 “消音器”(即消除噪音的机器),在产生噪音的地方都安装上 “消音器”; 有的提出在产生噪音的物体上都安装一个 “噪音转换器”,即将产生的噪音通过 “转换器”传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等等。

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探究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更吸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纵深的保护环境的探索领域。

四、利用有效资源

学校是利用有效资源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所以,环保意识渗透教育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使校园绿色文明活动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环保教育体系。

1、校园环境是良好的教育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本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教材,在建设和维护校园环境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组织课外活动,在校园实践区里栽种花草树木,组织植物小组给校园的花草树木颁发“身份证”,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组织兴趣小组对校园的用水、用电进行调查,提出节水、节电的方案等。努力使自己的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盏电灯,每一个水龙头,都能折射出师生独特的,善良的,纯真的环境价值观。

2.社区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在儿童生活的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的调查、考察

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开发出来。儿童开发、利用的过程,即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如 “‘绿色生活在我社区’的调查”、“废电池的回收”等都得到了小区的帮助和支持。

3.家庭中的环境教育是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基地

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其教育功能无疑也是积极而有效的。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研究“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数据就是从学生自己家里调查而得到的。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开始形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影响自己的家长,呈现出积极的“小手拉大手效应”。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

因此,通过从环保意识的培养到渗透教育,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做到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主要参考文献:

篇3: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一、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但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境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他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教学《纸》这一单元,笔者抓住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一个校园和家庭的用纸情况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要向河里倾泄多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但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校园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本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教材,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净化、绿化、美化、香化”为目的的校园环境建设系列活动:实行卫生值日包干区制度,确保卫生无死角;坚持垃圾及时清理;建立““护绿小队”,给校园内的树木、花草挂牌,插上“小草在睡觉,请你别吵闹”、““绿草如茵,足下留情”等富有人性化的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内设有环保专栏或者挂有环保宣传图片,或者贴有学生的环保手抄小报、环保美术作品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优美环境的陶冶。

三、宣教活动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是学校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结合相关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如“植树节”前后,举行“爱护绿化公益广告语设计比赛”、人人争做“护绿小天使”等活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进行保护环境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定期组织以环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也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如:大气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白色污染与防治、噪声污染与防治等;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一些概念。如,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绿色农业等。专题讲座可以请学校以外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也可由学校教师自己承担,但科学教师理应积极、主动的成为讲座的主要承担者。

四、科学探究是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进开放的现实生活,从接受知识走向探究问题,从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的应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如,在教学《植物》这一单元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使学生认识到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离不开它们,保护花草树木就是在保护美丽的校园。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明确植物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凋谢死亡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我们应该精心地呵护它们,和自然和谐地相处。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必将影响人类的生存,从而让学生树立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辩证观点。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价值观,从而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篇4: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案例1] 在“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学时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的:在研读了课标和教参的基础上,将此节内容分成两部分,用了一个课时,讲解了科学分类方法及科学分类方法的训练。反复进行的是科学分类方法的介绍和训练,忽略了这节化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这位老师在此节课的偏差,暴露出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上的一些偏差。由此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化学课堂上怎样适时、适宜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达到和谐的统一?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的认识。

一、研读课标教材,掌握科学方法

由于化学教育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包括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和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两个层面。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着力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力图从这两个层面构建符合高中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一是通过教科书中不同栏目的设计,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二是重视科学认识过程方法的渗透。这些科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化学学科内的特殊方法,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化学性质的试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获取事实材料的观察、实验等方法;第三层次是哲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等。

二、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教育工作者认为,相对于科学知识而言,科学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教师挖掘科学知识中隐含的科学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是最佳的教育途径。

[案例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引言

1写出C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明其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2定量化学研究上常常要精确到分子个数,那怎样称量1个C原子?(讨论、想办法)

3找出办法可能是先称出一克中有多少个碳原子。(好,但还麻烦!)

4如何解决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世界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联系?(可用生活中的一些办法迁移,一打袜子、一打铅笔)

5通过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寻找假设桥梁,引入正题。科学家们也通过这个工作引出一个新的、作为桥梁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为了解决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世界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联系的我们称为物质的量。

2.探究性原则

从60年代开始,一批统称为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萨其曼的探究教学模式、塔巴的概括教学模式等,共同特征是把科学知识作为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以及帮助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从而掌握科学方法。因此,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必须以科学探究性活动为载体。

[案例3]在进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新理念下的教学是先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熟悉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接着采用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结论。

三、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1循序渐进,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专门的科学方法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也是比较乏味的,对学生来说可能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好。中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过程,通常是由无意识、潜意识、朦胧意识逐步发展到清晰意识、自觉意识,由获得科学方法的印象、感觉性的经验,逐步发展到形成理性的认识(有关的观念和科学方法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科学方法的喜爱,形成科学方法意识,形成应用科学方法的技能、能力和定势。

[案例4]对下列化学反应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⑴硫在氧气里燃烧?⑵红磷在氧气里燃烧?⑶铁丝在氧气里燃烧?⑷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从物质的分类、过渡迁移至化学反应的分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螺旋式提升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的学习往往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为了使学生达到某种科学方法的学习要求,老师要精心地进行设计,力求具有典型性,具有适当的反复、变式和梯度。

[案例5]江苏陆军老师的《苯》教学案例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⑴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在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假说属于认识创新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体验和不断深化。

⑵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

设计意图

教科书上这一节的学习任务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3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学方法不是孤立地形成和存在的,它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重视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是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篇5: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景创设。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 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2、借题发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利用这个“留空”处,触发学生思维活动,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讲解《养鱼》一文“养鱼的过程”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文中的插图,并指导演示,从而加深掌握饲养小金鱼的过程以及注意的事项。又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四幅插图,认识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有看、摸、刻等。这种形象,具体、直观的情景教学,只要潜心安排,精心设计,必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气氛渲染。遵循教材中的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小学科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教师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音像教材中的有关事物和情景,增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潜移默化,深受教育。如《张衡和浑天仪、地动仪》一文,教师出示投影片——浑天仪、地动仪,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直观的认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基本构造。从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刻苦钻研科学的兴趣。

4、寓教于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如教学《家乡的商店》一课,训练学生购买商品能力的时候,可进行角色扮演,做购买商品的表演,让学生独立自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又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教师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小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熏陶,感染,从中不知不觉认识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二、从德育的最佳训练点“外强”——导之以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进行,而是应做到“内应外合”,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宽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构成一个全面教育的整体,使学生在玩中收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虽微而旨趣远”。

1、联系相关学科。常识教学不仅本身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相关的联系。教材中有些内容曾在其他学科学过,因此,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预习课”的手段,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动物怎样过冬》一课,学生回顾语文课文《冬眠》中学过的方法。科学课文《太阳和太阳系》与语文课中《太阳》有相似之处,教师用不着多讲,这样课堂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常识课文与语文有联系的还有:《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与《植物妈妈有办法》,《动物的进化》与《鲸》等。

2、凭借榜样力量。科学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具有名族气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榜样。而小学生模仿性强,仰慕名人和英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运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学生。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认识水、空气、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以此教导自己的行为实践。除此之外,教学《重力》、《热气球》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牛顿、蒙特戈菲尔等科学家的故事,做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3、运用激励机制。观察、实验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竞赛、实验操作竞赛、科技制作展评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如学了《物体的弹性》一课,了解弹性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布置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弹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弹性的应用。如观察一辆自行车,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比一比那组找得多、快。还可让学生学完《物体能传播声音》,学做土电话;学完《压缩空气》,自制空气枪;学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寻找惯性现象等等,从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

4、参加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消化、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学了《家乡的道路》 后,我们在学生初步掌握交通规则、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开展红领巾交通小卫士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同时,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家乡道路的今昔变化,从而使学生感知家乡的道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激发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情感。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生态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方法符合科学教学“以人为本”的活动性原则,改变学生光听、记、背、考的被动现象。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庆云县尚堂东宗小学 王琳

[摘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经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悉心钻研的课题。本文就这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关键词] 教书育人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地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入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地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由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的存在,给语文学科实施德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教材,宏观掌握全套教材,有意地去发现各册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并制定学期德育计划。但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在斧凿痕迹。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或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深入教材,领悟其中的真谛,才能以正确而生动的语言诉诸于学生,才能在讲坛上挥洒自如,真真正正做到“寓情于教”。试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连教材都不熟悉,不去深入领悟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只注重对学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这决不是语文课,而只能是语言文字课,所以,深入教材,宏观掌握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这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二、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臵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自己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船员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避雨》一课中,对那位女气象员教参上只讲她是一位认真钻研气象的气象员。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文中的许多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出女气象员对这场宝贵的春雨饱含着很深的感情。这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家乡农业生产的姑娘。经过自己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们在讲这一课的细节描写时就可以适当地融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教育了。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以情入理,情理交融。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情感。

创建优良班风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尚堂镇东宗中心小学

尹 娜

班主任工作繁琐而复杂,忙碌而艰巨,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观察一切、了解一切、掌握一切,对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居住环境、兴趣爱好、个人特征等都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的精神,班级里不和谐的因素便悄然萌生,对小学生来讲,班集体的概念是陌生又好奇的,如何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班风呢?我这样引导:一天班会课上,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大部分时间在哪里度过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家里与学校。”于是我因势引导:“那么,你希望的家是什么样子呢?”这时,同学们说家里应该清洁干净、时刻被亲情所包围、被关心爱护陪伴左右等。接下来我又说:“你希望你的班级怎样呢?”“为达到你的愿望你会为班级做些什么呢?”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各抒己见,纷纷为班级的管理出谋划策,整堂课气氛活跃,令人振奋。通过这堂课,教室里的垃圾纷纷被学生装进自备袋,教室变干净了,桌椅摆整齐了,互助友爱的事情增多了,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二、发挥班干部作用,转化“偏常生”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要在开学初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物色那些大胆,有能力的人做班班干部.如果班干部得力,就等于半个班主任了;如果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不管怎么努力,效果往往也只会是事倍功半。“偏常生”中一些人虽然成绩不好,但这些人在班上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些事情往往一经这些人的带动,其他人就会跟着起哄,弄得班不成班.因此,对这类学生引导得当,就会成为班主任的助手;如果没有引导好,往往就会成为腐肉中的“脓头”。对这些有“组织”能力的偏常生可安排做小组长,值日生之类的职务,使得他们在做事情时能够以“班干部”自居,约束自已的行为.对于“偏常生”中的那些喜好故意捣乱班级的学生,我常常以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多找他们谈话,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师爱”这方面在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当你拿出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的爱心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体会到的。

三、选好“领头雁”,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班主任的耳朵、眼睛和双手,是一个班级的顶梁柱,是沟通班主任和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班干部选举产生后,就要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告诉他们,要有爱心,要有为班级无私服务的精神,并把班级荣誉始终放在第一位,要以身作则,起示范带头作用。

总之,一个班主任在工作当中,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心去感悟学生,用爱去呵护学生,营造浓厚的师生相融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如何建设心理健康的班集体

庆云县尚堂镇大靳小学

刘振芳

【摘要】: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其作用在班级建设中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建设心理健康的班级体,一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关键词】:完善

健康心理

活动

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其作用在班级建设中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建设心理健康的班级体,一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

一、班主任要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著名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形象给学生带来的重大影响。宋代欧阳修曾说过: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里说的志,是指教师本人的高尚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本人如果有高尚的品格,而又能给学生以最佳引导,学生就能学到并继承教师的优秀品德。作为班主任,因为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其形象也就更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他的身上获取的印象就更多了。特别是小学班主任,整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模仿力极强的少年儿童,班主任的举手投足几乎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重要。

既然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班主任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人才的培养中,古人不仅注重“修身”的重要性,还往往把“修身”摆在重要的位臵。唐代张九龄就认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身也者,万事之所由立,百业之所由举)。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中外教育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心理素质应摆在首位。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班主任,他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态度。班主任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把自己磨练成为具备顽强精神和斗志的人,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能面对现实,乐观对待。须知,这也是老师教的每一个学生,今后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宠辱不惊,永立不败之地。作为言传身教的班主任,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一旦碰到失败和挫折,就畏难退缩,甚至哭哭啼啼,那么,你面对的学生还能从你的身上获取到什么优秀的东西呢?在我们的周围,曾看见过一些这样的例子:在和班级顽皮学生的对峙中,一些女班主任汗流满面,束手无策;一些男班主任则暴跳如雷,企图以武力征服顽皮学生。可想而知,这两者的最终结局都是失败的,为什么?是因为这些班主任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没有寻找到一套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当然,一个合格、称职的班主任,除了具有坚韧、正直、热情、乐观的心理素质外,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也是建设一个心理健康的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小学,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建设健康班集体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如果除了仅能传授课本知识而无其它长处,是很难把一个班级办得生动活泼的。试想,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天使如果长期处在一个冷峻的,如神父式的或巫婆式的班主任的管束下,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如果我们的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又对琴棋书画,都有颇深的爱好或造诣,并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那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多么的欢乐、多么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今后的劳动者更具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长大后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社会?

十余年来,我每接一个班时,总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由于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无论在课堂、在操场、在田野、在山林都会爆发出一阵阵、一串串欢快的笑声。这些活动,这些笑声,使孩子们感到生活、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孩子们的笑声也驱散了我工作的疲劳,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春暖花开,溪水潺潺,彩蝶翩跹,鱼翔浅底。多好的活动季节啊,我高兴地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去。于是,花丛中、小溪旁响起了孩子们的脚步声和欢笑声。彩蝶捕回来了,鱼儿捉回来了。同学们精心制作,把蝴蝶做成标本,放在玻璃框里,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大家找来一个个透明的宽口瓶,用清水将捉来的鱼儿养起来。那色彩绚丽的蝴蝶标本和生意盎然的鱼儿不仅点缀了明亮的教室,还把孩子们带进了令人神往的动物世界,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这是放风筝的最好时机。我组织孩子们到校外放风筝。孩子们的兴趣可浓了,他们扯着自己做的风筝,奔跑着、追逐着,放得高的也笑,放得低的也笑,大家笑得多欢啊!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放风筝》里这样写着:越飞越高的风筝啊,你象征着我们如花似锦的年华,你象征着我们美好灿烂的未来,飞吧,风筝,飞吧,风筝……

课堂上,我也千方百计制造一个个让孩子们获得健康心理,顽强素质的机会。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给孩子们讲《铁杵成针》、《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岳母刺字》一类的成语和故事,使学生在获得了知识,懂得了做人道理的同时,也增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操场上,几乎每一节活动课,我都给孩子们安排一项能锻炼身体,增强意志的活动,比如“大海捕鱼”、“埋雷排雷”、“单脚赛跑”等等,令孩子们兴致勃勃。

每到逢年过节,我就引导孩子们剪贴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一朵朵鲜艳的小红花,制作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把教室装饰得五彩缤纷、焕然一新,还让孩子们在洋溢着节日气氛的教室里表演各种自编的文艺节目,举行有趣的游园活动,即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节日的欢乐,又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经常变换新的活动内容。我想方设法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问他们最喜欢开展什么活动。只要是有益的,我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并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编自导,增添欢乐、增长知识,得到锻炼。了解了孩子们,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心理健康的班集体就不远了.浅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庆云县尚堂镇尚堂中学 王伟伟

加强德育,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如何多方位地渗透德育,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观念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素材、美育因素、哲学思想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智谋地渗透德育内容,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教材的思想性。

1、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标》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习数学和体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得生动学得深刻,进而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与领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问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美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数学就在生活,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乐事。从而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教师先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让学生数数身边的实物: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黑板上边贴了几个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让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眼前。

这节课,由于把“身边的数学”予以充分的发掘和融合,有机地把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起来,从而在“数数”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2、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思想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不仅具有形象、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热爱和平,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人民币图案,纸币的正面有不同民族人物头像,一百元币有伟人头像,它象征着各民族人民大团结,所有人民币的正面有国徽图案,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因此,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它上面乱写乱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技能教育

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育,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分别量出教室面积、课桌面积、学校操场面积等,使学生不仅牢固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测量平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和会自己购物,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宣传祖国的光辉文化和辉煌成就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渗透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光辉文化和科学成就。在古代,我国教学许多方面具世界前列,教学时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的智慧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我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书中的一段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л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祖冲之为了求得较精确的圆周率,他先算出正六边形的边长,然后将边数一倍倍地增加,最后算出了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他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早1000多年,这在当时落后的研究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多年的教育中,本人深刻地感到:现在学生很娇气,脆弱,怕吃苦,依赖心理严重,一点委屈和挫折也受不了,这怎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参与将来工作的竞争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把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因数学基础差,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造成厌学情绪和自卑感,我将一些习题编成竞赛题,以好带差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求知欲。讲解一些名人的故事,如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时也曾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后来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有人把童心比喻成一支牧歌,深情、清纯、温馨;也有人说童心世界犹如一泓清泉,纯静、透明、晶莹。这两种比喻都充分说明了童心美与纯朴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巨大。“身教胜于言教”,这些朴实无华的箴言更直接地指出了榜样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思想的转变、品德的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鼓舞时,他将会树立信心;当学生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宽容和尊重时,他将学会善待他人.教育教学实践说明,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以敬业爱生的姿态,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孩子的心中竖起一座鲜明的丰碑!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我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

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个学生,只有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数学教学中,用形象具体的图表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材料,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报看杂志、电视上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做为教学内容。多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亦在加快,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

教师要寓情于理、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躬行”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以严谨的治学,公正的板书、美的 语言,美的行动、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8: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这些生物基础知识本身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其次,在讲解这些生物基础知识的时候,应该力求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利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使抽象的生物学语言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细胞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和依托,但仅凭授受式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上述目的的。在课堂上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教学,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研究、探索生物现象的历程,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学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1. 问题讨论法 。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实现信息的传递,进而发挥学生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现场调查 法 。 根据某一专题生物内容,面向社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和征询各种意见,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决策模拟法 。 就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的有关生物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三、关注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引导他们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生物实验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并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实验能力,有利于对学生科学认识、科学思辩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上一篇:逆转读后感下一篇:幼儿园春季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