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思考论文

2022-04-1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深刻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为广泛和复杂,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愈加深刻,这对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改革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改革思考论文 篇1:

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考

最近1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人均粮食产量显著增长,其他主要农产品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现在,我国除乳制品外,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的人均产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食物营养已经达到东亚平均水平。农业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有较大的改进,农业的转型也有较大的进展。

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耕地非农化和地下水位下降的挑战。二是劳动力价格、土地使用价格、其他农业要素价格提高造成的农业竞争力下降的挑战。三是边际投入低于边际产出的这部分投入消失和复种指数下降造成的耕作强度下降的挑战。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实践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

全面深化改革不应就农业论农业,而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做好改革的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权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推进农民和市民同工同酬;消除歧视性的福利政策,推进农民和市民同城同权。所谓同城同权,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农民和市民在享有政府提供的福利方面拥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消除城市间的福利差异。土地由产权管理转向规划管理,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为此,必须改革土地征地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改革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地方政府由征地的操盘手改为征地规划的管理者、征地相关方的利益协调者、土地用途变化带来的级差收益的征收者。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效益、技術、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农业经营体系改革要从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和鼓励土地经营权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入手,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耕地确权要有利于土地整理,有利于农民对流入土地投资,有利于农民获得流转期间形成的土地肥力的收入增量,而不宜把重点放在划定耕地四至上。要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更多的微观农业经营规模迈过适度规模的门槛,使农业部门的就业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要允许农民创办中小银行,实现农村各类微观经营主体的量级匹配,这是比赋予农地抵押权能,让农民适应现有金融体系更为重要的措施。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为此,必须改革化肥补贴和抽取深层地下水的电价补贴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补贴制度。

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改变农地用途是增加就业、投资和GDP的最简单的途径。然而,不加节制地采用这种做法有很多问题:第一,用地太多会对非农产业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第二,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潜力已经不大。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很不容易。第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潜力主要在非农用地上。例如,中国的小微企业在空间上是独立配置、平面配置的,而韩国的小工厂是集中配置、立体配置的,缩小这个差距就是潜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作者:李周

农村改革思考论文 篇2:

新时代农村改革的战略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深刻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为广泛和复杂,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愈加深刻,这对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的农村改革进行深度思考,明确回答农村改革如何进行的时代之问,必须要对当前一系列困扰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行求解,以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体系下完成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时代答卷。

关键词:农村改革;新时代;规模经营;家庭承包制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这一瞬间里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却是光芒四射,永载人类史册。而农村改革无疑是这伟大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但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的改革,都不能与中国农村的成功相媲美”。但是,当前我国面临农村改革整体上落后于全国改革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温饱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们也强烈感受到目前徘徊的农业和农村改革中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交织下的更为复杂的新困扰。

一、 以思想解放促改革 以时代精神兴改革

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当前农村改革的整体滞后其根源恰恰就在于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还没有打开,一些错误的论调还在大行其道,阻碍着改革的进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农业弱质论”、“城市优先论”、“唯古论”、“私有化论”等。“农业弱质论”认为农业天生就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相比较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就是落后产业;“城市优先论”和“农业弱质论”相辅相成,认为农村就是城市的附庸,城市的发展要优先于农村。这两种论调强调应把资本更多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对于农业这样低生产率的部门,不应得到过多重视,农村就应当做是一个黑匣子,城市从里面毫无成本的攫取资源。这种忽视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优先的观念曾被世界一些国家所采用,但在取得了一定短期效益后,它们很快就发现,忽视农业和农村不但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发展进程之外,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业的衰落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经济发展的平衡被打破,经济社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很多研究证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落后正是导致世界诸多国家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唯古论”是指有一部分人在谈论到小农经济的合理性时,常常提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似乎自古以来就能证明小农经济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解释,更是忽视了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的发展阶段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具有可比性。这种拿古代论证现在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私有化论”是指有些人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滞后归因于农地所有权是集体所有,应该像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农地私有化产权制度,这一论调既没有看到我国实行农地集体所有的必要性,也是把基本经济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或形成中的缺陷混为一谈。土地制度的变迁与选择其基本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的发展状况,在这一点上农民是获利主体和评价主体,与其他所有制结构相比,农地集体所有制最有利于减少农户的弱势地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相关调查表明,农户最倾向于保持集体所有制。当前我国农地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的归属、界定和保护方面,而不是所有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事实上,农地产权私有化也不一定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灵丹妙药,世界上有很多农地私有化的国家农业的发展仍然非常落后。当前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首先就要解放思想,破除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旧观念、旧认识,强化市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认真求证,让实践去检验思想的正确性。

时代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当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凝练出的特有气质,正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把全国五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继往开来,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精神”的重要性,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领域形成的“焦裕祿精神”、“红旗渠精神”、 “小岗村精神”等,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时刻,更需要继续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回顾历史,特别最近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正是这股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把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重新唤醒,引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逆境崛起。如今,民族复兴的接力棒落到了我们肩上,成功的曙光就在眼前,我们更应该补足精神食粮,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到底。

二、 在实践中完善 在改革中飞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粮食的生产问题,更是极大的振奋了国人改革的信心,激发了全社会改革的勇气。这样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邓小平同志曾经谈到,“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了显著变化”。许多研究也表明,在市场发展不完全的背景下,土地的相对平等分配会激励农户生产,在经济中带来较明显的生产力改进,虽然土地的平均分配可能会损失一些规模经济,但整体上损失小于收益。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小农经济往往能展现出来非常高的生产效率。但这也意味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会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当下也体现的非常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化特征,在有些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潜力出现枯竭,弊端不断显现;而在有些地区,家庭联产责任制仍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这在客观上这要求我们改革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完全放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能以条条框框压制新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而是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推行改革策略,在适合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地区要继续以实践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在适合规模经营的地区,要创造条件,允许这些地区先飞先跃。

土地规模化经营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发挥规模效益,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适度规模化经营为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这样的优势是无法在分散、小块的农地利用格局上所实现。马克思曾指出,“把土地分成小块耕种的方式,排斥了采用现代化农业改良的任何可能性”、“耕作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只有大规模的耕种土地时才能加以利用”。但必须要认识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需要条件的,市场的发育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政府政策、资本的可得性等因素都是制约土地规模化经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条件,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具备,但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具备。因此,当前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条件具备的地区,不仅仅要通过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为土地整合创造条件,也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工作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最大化的发挥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优势。

三、 当前推进农村改革的四大着力点

1. 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特区。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近四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改革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难题,改革的时机现在是否合适?改革的条件是否具备?改革的路径该如何实现?对于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改革实践,用事实说话。借用特区模式,设立农业经济发展特区,以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先行先试,大胆闯,先行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各地区的农村改革积累宝贵经验,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国土辽阔,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可能只有一种农业发展的模式,改革的路径也不可能一概而论,只有多探索多实践才是改革的明智之选,在改革的目标上,减少农民数量,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重要的落脚点。从经济发展特区的选择来看,可以选择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區域进行探索,例如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少地多、土地肥沃,可以作为现代化大农业模式的代表;宁夏作为特色农业的代表,如葡萄酒、清真食品等,都是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可以在品牌化和国际化等方面下功夫,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贸易链条的顶端打开出路。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在于,传统意义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正在下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越来越展现出对农业的决定性影响。例如,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一半以上的国土是沙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极为短缺,但凭借发达的科技和完善的发展政策,以色列的农产品不但实现自足,并且大量出口,以色列占据40%的欧洲果蔬市场,是欧洲花卉第二大出口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是受全球化损害最为严重的产业,特别是对于落后国家而言,由于在技术、资本方面的劣势,将无力阻挡国外农业产品的输入,甚至会失去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主导权,因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冲击下将变的支离破碎。

2.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地股份合作制。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生产的自给自足但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采用农地股份合作制这种组织形式是比较适合的经营方式,这既实现了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高效、有机结合又能保证农民集体经济成员权的合理收益,同时也有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地股份合作的运行以民主管理为组织原则,可以确保大多数成员都可以将自身的偏好和意愿体现在决策过程中。笔者在黑龙江省调研时发现,发展比较成功的农业经济组织基本采取的都是农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例如齐齐哈尔市的仁发合作社,日常工作人员三十几人,却经营着五万四千亩耕地,合作社设有完整的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社员不但可以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获得土地的流转费用,在年底时还可以得到合作社分红,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在黑河市的逊克县有家团结现代农机合作社,该社经营超过30 000亩耕地,全部采用美国进口的凯斯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生产高质量的优质有机农产品,其创立的“北纬49”品牌,不但打开了上海市场,还通过互联网平台逐渐走向华中、华南市场,创造了非常客观的利润。在广西的玉林市和贵州的清镇市,笔者也看到股份合作社在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中创造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这表明,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很值得鼓励和推广。

3. 建立网格化的农村社保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实现免费社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必须要改变落后零散的农村社保体系,消除对农村歧视性的社会保障待遇,进一步强化社保的国家责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免费,保障的层次可以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针对当前普遍出现的农村空巢现象,可以以乡镇为所以村庄为点,建立起网格化的服务体系,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招募护理员,对于孤寡老人,一个护理员可以负责几个老人的生活照看,由护理员进行日常巡视、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要确保所有农村留守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具有特殊性,不能完全借鉴城市养老医疗制度,在费用缴纳、报销等方面不能和城市完全一样,对待偏远地区农村的老人,不能讲先缴费后享用,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老人要进行免费养老,免费医疗。在这方面,我国有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探索,陕西省神木县从2009年开始推行免费医疗,根据笔者的调研,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医疗保障的层次从最初仅限于神木县本地医院逐渐扩展到榆林市、陕西省的医疗机构,现在在北京看病也可以实现报销。除了在运行的第一年医院比较拥挤,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欠账和群众担心政策不稳定所导致的,在随后的几年神木县医院的运行状况都非常平稳,神木人的医疗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根据统计,神木的人均的医疗支出仅有500元左右,远低于全国2 500元的平均水平,神木县的财政负担也没有受到很大压力。神木县作为一个年生产总值900亿元左右的县级市,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在中后位置,通过政策改变和机制设计,就做到了医疗保障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很多全国其他很多地区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神木的做法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4. 设立《农民保护法》。农民在我国还是弱势群体,社会对于农民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歧视,侵害农民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国有教师法、消费者保护法、妇女保护法等,却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法律,而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于农民权益的保护设定具有模糊性,缺乏系统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又占相当比重的国家而言,这的确是法律的缺失。十八大以來我们明确了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指挥和管理,种地职业化是必然趋势。这客观上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驾护航。在农村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法律是保护农民权益的最好手段,当前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保护法,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设立《农民保护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与农民相关的权益保障,这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依法治国必然包含依法治农,没有法治化的农民就不会有法治化的中国,更不会有法治化的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农村经济,2015,(1).

[2]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3] 王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合消费者需求[J].江苏农业科技报,2016,(3).

[4] 陈晓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五个方面抓起[J].上海农村经济,2016,(4).

[5] 刘国华、李含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治理“产能过剩”[J].甘肃农业,2016,(5).

[6] 李国祥.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问题,2016,(1).

[7] 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侧重点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2).

[8] 王秀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

[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 盖尔·D·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中译本序言.

[13] 骆永明,樊丽明.土地:农民增收的保障还是阻碍?[J].经济研究,2015,(8).

[14] 蔡立雄.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 李玲.通过公共财政兜底实现居民医疗保障在我国完全可行[R].人民网,2013-10-17.

[16] 高峰.独领风骚的以色列沙漠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2010,(8).

作者简介:刘柱(1987-),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与改革。

作者:刘柱

农村改革思考论文 篇3:

平罗县农村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9年以来,平罗县抢抓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县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农民自愿、坚持土地集体农民所有,大胆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上打基础、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上下功夫、在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上增措施、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见实效,统筹推进各项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实践探索及初步成效

开展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夯实农村改革基础。平罗县地处黄河两岸、毛乌素沙漠边缘、贺兰山东麓,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平罗县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平台,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先后出台了《平罗县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平罗县二轮承包地以外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改革配套文件,开展了农村承包地、农民开垦种植集体土地等13项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了农村产权应确尽确。从根本上遏制了集体资源无序占有、低效利用、无偿使用的现状,实现了集体资源公平占有,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开展“一块田”改革,破解农地“碎片化”问题。一家一户承包10多亩地,分割为七八块甚至十多块,不仅增加了农户经营成本,制约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平罗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制度设计,引导农户按确权土地实有面积通过互换、重划等方式“化零为整”,变零散的“小块田”为连片成方的“大块田”,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问题,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了可行性办法;同时,降低了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费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新品种、新科技推广率。平罗县已在3个村开展了“一块田”改革,涉及农户492户,面积8090亩。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集体和成員收入。平罗县率先完成了全县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建立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和管理系统。全县144个村核实集体资产总额3.86亿元,其中货币资金1.47亿元,核实集体土地面积136.02万亩,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4.03万人。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股最高不得超过15%,成员股最低不得少于85%的股权设置比例,村集体公益金、公积金职能在15%内提取;成员股由基本股、家庭股、贡献股和救助股构成;明确股权在二轮承包期内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单个股东所持(转让)份额不得超过总股份的2%,科学制定集体收益分配办法。全县144个村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量化资产总额5.57亿元,总股数30.18万股,发放股权证6.29万本;今年有67个村实现分红,预计金额达1123万元,每股80元。

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平罗县农村产权确权种类达13项,其中有9项权属可抵押贷款。为更好地为农民和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流程,于2019年探索开发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软件,使贷款户通过互联网和手机App办理业务,实现了申请、审批、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一站式服务”,将过去办理贷款一周时限缩短为半小时即可完成,通过手机App贷款近1000万元,累计办理贷款2.44万笔13.9亿元,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达42.57亿元。探索了“政银保”合作贷款模式,由政府、合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参与,此举有效降低了风险,同时将抵押额度最高提至300万元,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力度,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资金贷款需求额度大的问题。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平罗县统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出台了《平罗县农村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暂行办法》,将原有1113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9个自然村。整合资金1850万元,采取货币补偿、规划保留村庄权属置换、复垦耕地确权、对拆除旧房暂不建房的农户颁发宅基地资格权证,保留一定期限的资格权属等方式,在充分保障了退出农户权益的基础上,对6个乡镇、11个村庄、352宗闲置零散宅基地收储整治,复垦土地面积1352亩、腾退建设用地2432亩。探索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种入市方式,全县已完成入市交易106宗660亩,出让价款4200多万元,盘活了闲置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实行“统一服务,分户经营”的体制机制,建立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县共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054个,其中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403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41.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3.3%。培育提升了泰金种业、华泰农农业科技公司、盈丰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从事特色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规划建设了肉牛奶牛河东草畜产业带、河西制种产业带和优质肉羊养殖区。全县优良品种推广率98%,机械化率达94.1%,特色种植面积达90万亩。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平罗农业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是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不高,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多从事单一产业,与二三产融合度不高,农户与各经营主体相互间利益联结不紧密。二是农民“候鸟式”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凸显,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积极性不高,农民住房空置率高,导致农房大多闲置破旧。三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不统一、信息不畅通,农村产权私下交易引发矛盾时有发生,交易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村产权权能和退出产权农民权益不充分,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占有使用和分配集体收益不平衡。四是全县144个村,有经营性收入的村91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58个村,且大部分村以发包集体荒地和资源性收入为主,村集体经营项目少,集体经营性收入渠道窄。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带动集体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通过以往改革实践,我们体会到:改革必须尊重农民自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才能充分发挥改革的叠加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平罗县先后承担了23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要集成土地经营管理、产权流转交易、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经营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治理体系、乡土人才培育为一体,探索“一社一品、一村一庄、一家一田、一户一证”的农村集成改革新机制,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是今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

集成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探索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探索家庭承包经营和“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赋予集体充分有效的所有权,农民长久稳定的承包权,经营者灵活保障的经营权。二是探索家庭承包地“一户一田”改革。探索集体土地规范管理机制,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和稻作区推行“一块田”改革。三是探索创新集体土地综合整治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建立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机制,打造“一村一庄”示范区。四是探索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返乡人员转让农村规划保留村庄闲置房屋(宅基地租赁),或与农户合建住房,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

集成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一社一型”“多社一型”“社社联营”等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不断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二是创新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机制。扩大集体资产交易范围,探索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储、整治、利用和经营农民退出产权的集体增收机制。三是创新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扩大农民集体收益分配范围,探索完善农民退出土地入市后的二次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完善农村老年人退出“三权”置換养老服务机制。

集成产权交易改革,持续扩权赋能。一是创新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机制。完善“政银保”合作贷款及风险分担机制。探索适当的抵押物价值评估模式和方法,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二是创新完善农村产权一体化流转交易机制。探索“多证合一”,逐步实现“一户一证”。完善互联网和App办理流程,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多元化机制。

集成农业经营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探索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探索创新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探索创新“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融资”机制。探索玉米“订单种植”模式,探索建立价格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通过期权交易防控价格风险。

集成农村人才培育体制改革,培植农村发展后劲。一是探索建立农村“引才”机制。通过优惠政策和优势产业吸引人才,通过减税降费、用地、信贷等政策吸引人才,通过人才引进激励办法、投资农业扶持政策和奖补办法吸引人才“回归”农村投身农业。二是探索建立农村“育才”机制。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机制,实施“四培一带”工程,培养高素质农民,引领“三农”发展。

集成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营造和谐新农村。一是创新完善“三位一体”治理机制。构建新型村级治理结构,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三位一体”的领导架构和组织模式。二是创新完善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机制。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作者系平罗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谢 斌

作者:蒋哲文

上一篇:石油上市公司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房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