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2022-04-25

摘要: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医疗制度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具体的解决途径,从而为完善两型社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与思考

【摘要】 从监管补偿运营三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及探讨,提出多种制度相结合、商业银行参与等新颖模式,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深度及广度地推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障;保险监管;制度对接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晓南村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截至2009年,晓南村占地1.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1750亩,全村人口达到了1728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320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4761元的收入。

晓南村卫生所1993年开设,占地60平米,卫生所中中专以上文凭仅有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药品种类165种,西药占据151种。2008年晓南村卫生所总计收入4100元,其中主要以药品收入为主,得到政府补助1200元,药品支出2800元。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37人。

二、调研分析

1.案例分析

(1)慢性病病人——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这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调研中,走访了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庭。该家庭男户主在外打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和这个病人每月近千块的药费,因为住院太贵现在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通过走访这家慢性病的农户家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低下,没有积极宣传国家推出的相应政策,更没有把相关对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

再次,村里诊所的服务质量差,药价高,特别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慢性病诊疗档案以及定期体检。

(2)医保制度——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这次调研中,还碰到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农妇,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农妇长袖长裤在家里,关节处还塞了很多棉花。这位农妇说到她多种疾病缠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丈夫在外打工但身体也不好,每个月都要回来歇息很多天,共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在采访中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种疾病缠身经济条件又差的家庭,老两口都没最低生活保障。

在深入的采访后发现了原因:因为老两口没文化,不知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且跟村里的领导又不熟,村里的政府领导对此又不管不问,没有足够申请材料和证明就是批不下来,这位农妇没有医保也是因为她不是本地人,户口在外地,她也向村里多次反应过此事,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不断的出台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时,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把这些好处真正落到实处,不光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更要抓紧我们的政府工作,要让政府做到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

2.调研数据分析

(1)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晓南村是个较小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家庭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较为相近。在调研的10户家庭中,有2户家的亲朋好友中有村干部,8家没有。家中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外打工,家中承包的土地为4~6亩不等,饮水的形式采取井水的形式,离乡卫生所比较近,大概0.2公里左右。晓南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离村卫生所近,步行15分钟即可到。

(2)健康与新农合状况。调查的10户农户中有8户没参加了新农合,参加的人全部是自愿参加。由于晓南村刚刚上马新农合,调研的农户中尚未有获得新农合报销,村民们对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满意度较高。

(3)村卫生室的评价。村民们对村卫生室的评价普遍较差,普遍认为村卫生室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村民们对村卫生院诊治一般常见病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70%,对村卫生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50%,有20%认为很差。在统计中10个农户均是不经常去村卫生院,更倾向于市里的医院,选择去市里医院看病的原因主要有:价格低,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村里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差和服务态度差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4)个人健康状况和农户资金供求调查。在采访的10户农户中,有两户的身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从事日常工作,其他均是有些不适,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大部分农户考虑到费用问题,小病基本上都不去医院。

3.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新农合在中国开展多年,在我们调研的小南村过程中统计大部门村民离乡村卫生所仅为1公里内,步行不足15分钟,却惊奇的发现居民都不去乡村卫生所,去私人诊所看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药价虚高。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合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村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往往比药房贵出许多。乡县医疗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收益者,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

(2)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整个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一人。学历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的最根本原因。

(3)医疗设施不完备。村医务所没有足够的住院床位,一些基本的医疗设施如生物显微镜,担架等村医务室并没有配备。

(4)村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村领导工作不负责,上级监管不力。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负责,没有使新农合落到实处,再加上上级监管不严,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农合管理机构,县级以下卫生院缺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保障,这影响到了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工作效率低下还表现在报销手续繁琐方式落后,需要等待的时间长。

(5)新农合制度本身有缺陷。新农合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由于参合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等限制,特别是逆向选择的影响使得新农合关注覆盖面而不能倾斜支持困难的农民群体。在的这次调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户家参加了新农合,且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想仅仅靠新农合来解决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制度的结合。

三、思考与建议

1.多种医疗模式并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我们以参与人数为分母,住院人数为分子来分析,当参与人数多时,住院率就会下降,参合率高,新农合的救助能力也就增加,当参与人数少时则住院率反而上升了,备用的资金也将缺乏,这就使得新农合的性质更适合于普遍化的全体农民,造成新农合对于困难农民的支持度不够。

多种医疗模式的并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农民,但是因其覆盖面的缺陷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多种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也能为政府节省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2.加强管理部门思想建设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得到村民对于乡村医疗干部不信任的信息,甚至有村民对于其不作为、违规操作等的指责。在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必然有很多监管手段、体制、力度方面的缺陷。

(1)治标先治本,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2)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要完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为自己、亲人谋利。建立医患管三方制约机制,做到“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

3.解决村医疗机构基本硬件

村卫生所仅仅提供了一些妇女医疗设备,这间接使得大部分村民只能转投一些无资质的私人诊所,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潜在隐患。政府应为这些乡村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来改善当地卫生所的医疗硬件条件,使得农村医疗从类似新农合的“补偿机制”转化为“预防机制”。

4.取缔非法诊所 提高新农合普及率

无资质的私人诊所的存在引起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同时也是新农合普及道路的一道障碍。非法私人诊所大多没有合格的资质,也没有合规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水平和操作规范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给当地的治安和卫生状况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且农民可能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拒绝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利于新农合的普及、发展。职管部门应对其投入相当的重视,对于不符合要求、无资质的非法诊所予以取缔,追究相应的罪责。

5.利益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农村的医疗机构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而且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机制不利有关。晓南村卫生所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卫生所应将医护人员从个人利益导向向服务导向方向引导。

(1)可以从城市中派一些资深的医疗人员到农村中去,在农村中培养自己的年轻医护人员,带动他们思想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相关的医疗水平。(2)政府也可以采用大学生下乡等措施,鼓励有志于服务贫苦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

6.价格明示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在乡镇卫生所看病感觉比城里医院看病贵,对于自己所用的药物价格并不明确,并未真正给参与新农合的群众带来福利和优惠。政府应将新农合的药物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内,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物定价提出一定的指导价格,使就医的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7.避免过度医疗

在农村医疗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患了一些感冒伤风,乡镇医疗所却可能给予吊盐水,多次注射药物等医疗,这对于一些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合理,对于收入普遍偏低、追求实用治疗的农民来说却是过度医疗,更有甚者夸大病情、不合理检查、处方高价药以达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农民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应该采取上级医疗机构的直接监管和村民监督的结合方式。

8.简化报销手续

报销费用的及时下发是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农民本身自身积蓄就不多,如果患了大病、重病那么必将掏尽其毕生的积蓄,一旦报销费用不能及时领取到,那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作问题,断了他们的“再生产”能力对此相应医疗机构可以改善如下几点:(1)提升专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报销手续;(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联系机构联网;(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村卫生机构应该予以垫付。

9.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

在新农合的试验推行中,与商业保险的结合无疑是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保险凭借其专业的风险管理和理赔业务确保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营正常、减少了跨机构操作的不便和差错,减轻了原来职管部门专业能力不够的压力。

作者:周 洋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2:

两型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摘 要: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医疗制度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具体的解决途径,从而为完善两型社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两型社会;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征占农业用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并迅速扩大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一些失地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正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并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于缺乏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而当前以货币补偿为主的安置补偿模式无法真正解决失地农民在就医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探索建立一个合理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失地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凸显

据调查统计,长沙市仅2004年至2007年城市建设征地就有约8万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湘潭市截至2010年4月失地农民总人数达到了132 088人;至2009年10月株洲市石峰区有失地农民10 540人。在土地被征收后,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补偿款过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这些失地农民成为了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局限,许多失地农民缺乏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认识,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在失地农民中推行医疗保障制度颇为困难,部分失地农民甚至宁愿花钱去烧香求神拜佛,也不愿意花钱买保险。随着近年来湖南省的医疗费的逐步增长,而政府支付给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款有限,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或者非常事件,则需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

二、构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原则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首先应认真研究长株潭三地失地农民的现状,在充分吸收其他省市地区开展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城镇职工的医疗制度,以农村原有传统医疗制度为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分层次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其次,明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应当为失地农民医疗保险提供主要资金来源。即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农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所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共同作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的费用。再次,明确失地农民医疗保障范围。即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中不仅包括那些承包土地被征收的农民,同时也应当包括土地未被征收的本集体农民。但在医疗保障救助程度上,对于后者则只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救助和适当提高其相应的医疗补贴标准。

在构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原则上必须在尊重地区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尽量扩大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力图将长株潭三地的所有失地农民都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其次,还应当坚持政府作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的原则。在失地农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中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制定规范性政策文件、给予政策指导以及组织具体实施的责任。而且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要尽量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相衔接,便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再次,由于长株潭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而医疗保障制度取决于本地区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和被征地的土地资源禀赋所产生的土地价值两项因素,因此在构建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时候要依据当地经济水平,有所区别,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建立两型社会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途径和策略

要建立适应两型社会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模式,就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长株潭三地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现状,从三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考虑到三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从各自的经济水平和地方财政出发,尽可能地将所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都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来,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争取更多经费支持,解决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财力问题;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提高政府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和规范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要积极改造和扩充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一网多用”的卫生保健制度,从根本上纠正原有制度在设计上所存在缺陷问题,从而避免农民产生“逆向选择”等问题。

适时开展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对于家境较好的村民,可将一部分征地补偿费用用于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选择途径或补充模式,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失地农民投保团体大病保险等。此外,政府还可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在税收、信贷、工商等方面为其提供方便和优惠;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征地,政府可以让失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政府还可以开展多种就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就业进行必要指导,从而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间接地为解决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创造条件。

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失地农民入险意识。失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是有关的。政府应当加强舆论宣传,积极组织专项讲座,定期召开大型的公众宣传活动,成立专门的医疗保险宣传小分队,甚至可以深入到各县、村区进行上门宣传指导服务,耐心细致地为失地农民讲解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以及参加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不参加医疗保险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和因素,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和参保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强化失地农民参保的内在动因,从而提高参保率。

制定相应法律,完善监督管理。加快和完善合作医疗组织立法。明确农村医疗的资金筹措方式采用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相应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针对长株潭三地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民住院费用的确认和报销,制定严密、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系列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对于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本着监督、管理两条线的原则,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合作医疗的民主监督机制。

规范和发展医疗市场。除了对经济效益明显较差的地区仍旧采用政府投资和控制的医疗机构外,对于其他地区的医疗市场应当适当放开医疗机构的准入限制,通过市场调节,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既可以通过市场规范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又可以促使其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提高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让参保的农民自主选择医疗机构,而非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的方法,从而通过市场导向合理的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和改善自己的行为,消除其利用政策所可能形成的垄断性优势。

总而言之,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就要从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舆论宣传、制定相应法律和规范、发展医疗市场多个方面入手来构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失地农民的就医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伟,黄善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秋华.关于重庆市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唐政秋.两型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2011,(4).

[4]王晓莹.关于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发展,2007,(6).

[5]温皓.我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6]孟宏斌,陈娥英.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徐唐奇.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新疆农垦经济,2008,(9).

作者:谭雅颖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论文 篇3:

全民医保目标下医疗保障制度底线公平研究

摘要:在完成全民医保目标的背景之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底线公平性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质疑。在全民医保目标完成的过程中,不仅仅应当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与此同时,也应当严格遵循全民公平这一理论要求。而在当下多种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推广也符合了公平视角所提出的医疗保障发展目标。底线公平成为了医疗保障制度在实际建立以及推广过程中的事宜。理念底线的提出主要是基于遵守人民群众健康权利的一致性以及平等性这一概念,而通过将公平性与效率进行统一也能够使得医疗保障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具备现实意义以及前瞻性。由于当下在医疗保障制度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公平性不足这一问题十分普遍。本文就全民医保目标享医疗保障制度的底线公平展开探究,希望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性。

关键词:全民医保;医疗;保障;底线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公平是一个热点话题。我国从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科学发展观,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维护群众的利益,而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如何保障医疗制度的公平性是全民医保目标背景下的理念基础以及本质需求。

一、全民医保目标下医疗保障制度底线公平性问题

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确保制度公平这一问题受到了群众的质疑。其中有一个十分主要的表现即为当下医疗保障制度在实际推荐的过程中,覆盖范围并不全面,很多人员都被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这也出现了制度层面的公平问题。根据2003年的我国卫生组织服务报告显示,30%的农村家庭出现贫困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疾病或是身体损伤,与之相对应的是接近80%的农村居民并不具备医疗保障,而接近45%的城市户口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并不具备医疗保险,这也间接证明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1]。当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推进的过程中,面向的人群范围正在不断拓宽,其中也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医疗保障的受益人群正在不断地变大,这也间接论证了全民医保背景之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公平性存在不足。由于缺乏单一筹资这一关键环节,再加上在医疗保障制度规定中医疗保险应当与养老保险同时加入这一条件限制,也导致很多弱势群体无法直接迈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大门。而当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我国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的背景之下,发展速度较快,当下已经成为了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农村居民,目标人群十分明确。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中,在次社会背景之下,这一部分的务工人员也成为了医疗保障制度涵盖过程中的边缘人群,医疗保障制度在实际推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真空地带,而随着国务院有关医疗保险试点文件的正式推行,这种情况才有了转机[2]

二、全民医保目标下需要新的公平理念

全民医保这一目标的制度内涵十分丰富,并不能够直接将其理解为医疗保障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的一项保险制度,而将其体现为服务均等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结果。全民医保的核心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就是群众全面覆盖,其次应当建立统一受益标准,从这一层面出发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权益,而这也是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第一阶段,在每一个群众都获得医疗保障的基础之上,如何确保群众能够平等的获得制度受益,这是全民医保目标实现过程中更高层次的需求[3]

三、全民医保目标下医疗保障制度底线公平性理念

在全民医保目标追求的背景之下,底线公平理念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从社会保障这一语境出发,底线主要指的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个体之间差异之外存在的一条评价的基准线,而这条基准线以下的公民生活是共同发展部分,同时也是公民必备的部分,是维护公民基本权益必不可少的部分[4]。每一位公民在这一条基准线之前都具备权力的一致性,而这也被我们称之为底线公平,如果将其映射到当下医疗保障制度快速发展背景之下,底线公平也可以理解为确保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通过将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相互呼应,最终强调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性,而这也是群众应当具备的医疗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基本以及保障这两个词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而并不仅仅将其理解为最低层次。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背景之下,底线是作为社会以及政府必须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因此在医疗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政府应当就底线公平之上的需求进行补贴,而针对医疗保险制度中一些弱势的人群,应当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底线概念并不仅仅是公平,更应当是一种政策理论,因此在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将体现公平理念引入其中,能够就责任层面对保障进行划分,最终使得医疗保障制度从水平以及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有差异的公平性,最终使得不同制度在客观差异的前提之下,寻找合理的边界点[5]

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公平是一个热点话题。我国从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科学发展观,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维护群众的利益,而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如何保障医疗制度的公平性是全民医保目标背景下的理念基础以及本质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亚. 市医疗保障局:奋力推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N]. 天水日報,2022-03-02(001).

[2]王春晓,岳经纶.体系整合:中国卫生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三明和深圳改革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6):90-98.DOI:10.15993/j.cnki.cn35-1198/c.2021.06.007.

[3]但彦铮.加快《医疗保障法》立法进程  全面推进法治医保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2(02):1-4.

[4]王东进.深刻认识理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  自觉做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医保人(下)[J].中国医疗保险,2022(02):13-15.

[5]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医疗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22(02):17-28.

作者:于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