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法治思考论文

2022-04-20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法律服务等对策,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有所裨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建设法治思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建设法治思考论文 篇1:

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摘要】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1]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尚不完善,要真正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概念及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分析和提出应对策略。以及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加大农村法律服务等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法治、依法治国

为了让农村建设更完美的现代化,从本质中提高农村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完善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更必不可少的法治建设。现在很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制定完善方针、政策和策略,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依法办事,依法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2]但还是很多的人不了解完善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新农村的法治建设?怎么样才算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真正内涵所要表现的程度?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概述。

(一)新农村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法治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條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不合理的法治建设或不健全的法治建设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通过法治,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良性发展。农村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理性治理机制的建立,通过立法对政府农村管理职能予以定位,使其既能充分履行保护农民权利、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职责,又不至于过度扩张侵犯农民的自主空间,达到机制,法制,和每个农民理念相协调的关系。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中所需达到的目标

只有从新农村法治建设内涵中分析并完成目标,才能符合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的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面貌、新农村法治方面全面落实、农村法治体系健全、农民法律意识丰富、农民权利理念法治信度高,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并会进一步完善[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法律而创设的人为的生活安全防范体系。健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律机制,健全法律确定投入农村文化发展的公共财政比重。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兴办农村学校、引进法律人才在农村设立法律文化服务机构等。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广大农村人口的积极参与,否则依法治国就不能得到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4]。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1、加强法治建设,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2、加强法治建设,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客观需要。3、加强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4、加强法治建设,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完善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原因

如果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但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步履蹒跚,法治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社会主义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民主化程度低,影响当前的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从而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真正的新农村的实现。2、加快新农村立法建设、加强农村法律运行机制建设、培养和提高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是维护司法公正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支持、是完善农村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当前社会主义农村现状分析

农村立法不足,没有较完备针对农村的法律,政府对农村的法治建设不到位、不健全。对农民的法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也不够,效果不明显,很多只是形式主义,从而使农村民众法律意识和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要求相脱节。农民本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利用或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市民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差异性,农民继承了历史遗留的无法律和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5]。我国法律需求的现状是,国家有着强烈的法律需求,而公民却表现出极低的法律需求的自觉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重塑公民权利意识,提高法律信度。

三、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所需要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机制发展也不例外,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的前提也就是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便会丰富,他们更容易接受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弥补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中和农村的经济活动中,农民会更好的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会用合理合法的行为从事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农村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把农村的经济化和科技化相结合,从而促进农村的法治化,把农村的经济优势的情况下促进更好的农村的法治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和法治的建设。同时用法律来保障农村更好的经济建设。

(二)制定和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健全农村民主机制

中国各级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关于农村的法律逐步增加和完善,由于中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农村的法治尚不全面落实,基层民主并不完善,中国的立法机关即要制定相应真正适合农村的专门法律,要有完全维护农民的利益和保障各民主权利的法律。认真处理各种关系,努力发挥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村委会下属机构要服从村委会领导,积极主动地做好村委会分配的工作,努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6]。

(三)新农村法治建设要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把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上来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开展小城镇建设、村落规划与建设、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中较多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一是依法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经济权益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只有不断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尊重和维护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法治和谐的农村。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7]深刻让每个人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担负的艰巨历史使命,我们要切实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勇于开拓、不断探索、积极作为,深入扎实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献出我们全社会人们的每一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让农村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再转变为法治健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和谐,从而农民有很强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建立真正法治健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李玉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刍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张爱民主编.试论建设法治新农村[J].新疆社科论坛,2006(5).

[3]刘茂林主编.新农村建设若干法制问题思考[EB/OL].上海法学网,

[4]刘晓婷主编.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M].贵州:贵州出版社,2006.

[5]沈英主編.对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思考[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7.

[6]王刚主编.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陈娴灵主编.新农村建设之法律促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6(8):132.

作者:张正

农村建设法治思考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析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法律服务等对策,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新农村 法治建设 探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法制完备,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算真正成功,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农村现状看,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安定。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农民法律素质偏低、农村依法管理能力弱化、依法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结合我们对我省部分县(市)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调研情况,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一些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不力,部分法律条款与政策相互抵触。比如,《农业法》中关于“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等的规定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到位;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村委会将其抛荒田转包他人,务工人员回村后就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讨要承包地,而转包人则以《合同法》来捍卫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在现实中也有相矛盾之处。

二是村干部法制观念和廉洁勤政意识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在村财务运转、村民选举以及处理涉地问题的过程中,村干部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难以依法办事、用法维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民在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过多的信访案件,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

三是农村“人治”的传统要远远大于“法治”,基层政权、村民组织不能较好地依法办事。变相违法征地、不按标准及时给付征地补偿,随意变更土地承包,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乱集资、乱摊派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治安形势较严峻,主要表现在农民犯罪率居高不下。例如,某县法院基层法庭2007—2008年判处刑罚的308名罪犯中,农民274人,占罪犯总数的89%,且多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类型犯罪;各种纠纷解决不及时,导致小纠纷演变为大案件、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犯罪;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赌博、涉毒涉黄等各种不良现象抬头,给农村治安埋下隐患等等。此外,对坑农害家的假农资案件,乡镇卫生院、学校等医疗、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执法和打击力度不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深入、针对性弱、涉及面小,农民外出打工权益得不到维护等也是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本身就应该涵盖农村法治建设的内涵和任务,但是在法治的视野下,新农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新农村在法治的视野中“新”在哪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有关物质文明方面的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有关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而管理民主是有关政治文明方面的要求,这些并没有从法治的角度解读“新农村”的内涵。在法治背景下,“新农村”的法治建设首先应当致力于秩序的构建,即以现行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为制度前提,以法治国为目标取向,在农村社会领域建立起一种法的规则和秩序。其次,应当致力于理念的提升,“新农村”应该凝聚着法治、平安、和谐理念,以农村干部群众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为契机,以农村祥和稳定为追求,并力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农村与乡镇、城市的协调。第三,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以法律为主,道德、宗教为辅助调整手段,且法律、政策与各种村规民约相一致的农村治理模式,应当努力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或道德约束进行调节和治理的现状。第四,应当致力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政治民主是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走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之前的,致使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本身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新农村法治建设应该尽可能地致力于这三者的和谐,并力求民主的真正实现,这既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任务。

二、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必须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法制建设的实质性措施。

(一)加快和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国家法制化程度之所以比较高,首先要归功于他们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以此为鉴,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立法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尽快填补农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带。首先,要做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和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其次,要更新立法观念,立法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农村的改革发展现状作为涉农立法的现实依据,制定既能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能符合中国农村传统礼俗观念,容易为农民接受的涉农法律法规。另外,涉农立法要体现科学化,立法人员要经常到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要体现人性化,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国民待遇。对于已有的农业法规应提高其可操作性,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条文和配套法规,使这些法律法规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让它们仅仅作为一纸空文存在。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在农村现实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领导重视与否是新农村法制建设能否得到加强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远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确法制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建立日常性的普法制度,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的新形式,利用有效的宣传教育载体、实用的教育内容,以鲜活的、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让农民群众认为应该并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另外,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让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带头学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是改进农村执法状况和提高执法效率的必需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完善这一体系的基础任务。要让农村执法人员认识到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漠视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更不能以“官老爷”自居,利用手中的职权滥施处罚,践踏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执法机构建设是完善农村执法体系的核心任务。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法机构力量薄弱、政事不分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执法力度和实际效果,必须从制度入手推进农村执法机构改革。地方人大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农村执法行为的监督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外部调控因素。外部监督是减少和制止部分执法人员甚至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执法犯法等现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农村执法的公开度和公正性,提高国家法律和执法机关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基层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农村法律援助水平

法律援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却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法律援助为广大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尽管如此,还是要针对目前农村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基层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要呼吁专门的法律援助人才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法律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发挥作用,共同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贡献力量。

(五)大力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执法能力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等队伍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深入农村的优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动员城市法律工作者对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进行传、帮、带;培养农村基层专兼职法制干部,动员组织广大法律志愿者和法律类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宣传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法制宣传教育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白明.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6(5):8—10.

[2]夏循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J].中山大学学报,2003(4):439—443.

[3]刘茂林.新农村建设若干法制问题思考.载上海法学网.

[4]陈娴灵.新农村建设之法律促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6(8):132.

责任编辑 刘金旭

作者:卢望平 叶小华

农村建设法治思考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目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农村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对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法治状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法治环境差、农村法制不健全等,导致农村法治进程比较迟缓,在调研的基础上,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了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法治;法治意识

一、新农村建设农民法治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低

在调查的对象中,对于了解法律知识主要途径的问卷中,超过50%的人选择了电视,选择政府宣传的占到15%,亲戚朋友介绍的占8.9%。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这方面,一方面表明现在电视媒体对于法律知识加大了普及力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了解法律信息的途径有限。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哪部法是调整什么社会关系的,至于通过法律维权就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了。对于如何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先寻求法律帮助再采取其他途径解决的占20.6%,先想到法律,但先用其他途径的占40.8%,先采用其他途径,后采用法律途径的占35%,直接用其他途径,不通过或者没想到用法律手段的占3.6%。

(二)缺乏法律信仰,缺少维权意识

所调查的问卷显示,有21.53%的受访者认为司法可能不公平,对于执法机关持不太信任的占到40.28 %;认为司法机关人员素质一般的占60.22%;对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分辨不清,认为影响司法机关公平执法的因素的“人情关系”和“金钱贿赂”占到50%以上。这说明农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是比较模糊的、非规范化的,权利意识淡薄,对法律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更注重利用道德的力量来调节和解决纠纷,人治意识强于法治意识。在被问及法律的作用时,35.6%的被调查者回答是政府用来管老百姓的,9.5%的人认为是老百姓用来限制政府的,认为既管老百姓也限制政府占到16%,认为保护老百姓的占10.5%,认为是保护每个人的占20%。不规范的法律意识,与长期受皇权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出现法律问题时,习惯性地把自己定位为义务人,而权利意识比较淡薄。而作为法治社会精神要素的法律信仰,对于农民来说更是缺乏,无诉意识根深蒂固、轻法意识浓厚,畏法意识广泛存在。

(三)农村法制不健全,风俗、宗教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近几年,中国涉农问题立法的数量不断增加,立法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中国关于三农的法律仍然存在大量的盲区,有些条文的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甚至有些立法没有把农民纳入到市场体系之内。另外,在所调查的青龙满族县,风俗习惯依然主导着大部分农民的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按照法律之外的宗教、风俗习惯规范着自己的行为。甚至在法院审理案件时,由于现行法律精神与农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冲突,有时会引起农民集体上访、闹事阻碍法院审判案件等情形。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落后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交通不便。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人们不愿意也无力去了解和学习与他们生活相对较远的法律。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看报纸的屈指可数。就是看电视也基本上是几个地方台,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和农民频道能收到的寥寥无几。

(二)法律知识匮乏,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

通过调查显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非常突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更不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解决问题时分不清道德、政策和法律的范畴。传统习俗和文化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成为农民法律意识落后的历史原因,主要表现在:重权轻法,人治观念;情义本位,人情观念;重刑轻民,刑罚观念,与新农村法治建设很不适应。

(三)法治环境差,政策安排不力

法治意识需要法律组织的普及、健全以及相应监督体系的完善,法治环境差,政策安排不力是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的现实原因。在所调查的农村,法律资源极为缺乏,维权成本较高,“人治”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使法治环境受到较大干扰。乡(镇)、村权责划分不清,甚至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不良社会现象,部分乡(镇)、村干部的素质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法律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活动缺乏足够的支持,基层法律服务所政事不分,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

三、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民法治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村经济——培养农民法治意识的基础

青龙县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其农民法治意识提高的瓶颈。古语云“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中的各种问题才好解决。而要发展青龙县的经济,必须将其融入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农民法治意识的增强离不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有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市场经济中,利益驱动和公平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法治、权利意识。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和有利资源,克服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政府要制定出有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和办法,使其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协调好农村基层组织、合作组织、政府有关职能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经济发展能力。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设施可以说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致富路。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信息快、功能多、开放性等特点,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第三,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其次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实现经营规模化。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给农村土地市场带来新的动力。最后要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民法治意识的关键

第一,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法治教育。农村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的言行直接代表和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提高农村干部的法治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他们的法治教育,能够树立依法管理的意识,提高依法管理的本领,可以对农村干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内容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三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第二,扩展法治宣传渠道。在农村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增加普法宣传栏、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法律内容,像中央电视台的《大家看法》栏目,就很受农民的欢迎,各地方台也应安排一些这样的节目,使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网络更是农民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的宣传平台,让大家学会利用电脑网络获取法律知识,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第三,送法下乡,创新农村法律服务形式。送法下乡要注重对农民的法治意识的教育,努力培育他们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基层法律工作者要为村委会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协助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建立农村法律服务中心或法律服务所等,为农村的贫者、弱者和残者无偿提供法律帮助。还可以在各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使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能及时获得帮助。

(三)健全农村法治运行机制——培养农民法治意识的

保障

第一,制定和完善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健全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落实农民各项民主权利。依法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经济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在贫困的民族自治县,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地方性法规。第二,完善执法、司法体制。将执法、司法工作重心从县移至乡镇,可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使更多纠纷和矛盾进入法律处理程序。提高基层司法、执法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三,健全法治维护机制。首先,建立政府权力约束机制,用来约束政府行为。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必须树立良好的守法者形象,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其次,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监督包括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等,司法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执法者的检查、复议等方式来实现;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乡(镇)、村干部的公权行使过程中的监督,避免公权的腐败和对村民私权的侵占;社会监督主要来自行政、司法相对人、人民团体、社会舆论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

[2]青龙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R].青龙县政府,2008-10-12.

[3]丁建国.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J].学习论坛,2007,(2).

[4]贾孔会,殷仁胜.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法律素质培养[J].农村经济,2007,(9).

作者:穆福山,曾昭春

上一篇:带电作业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乡镇企业产权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