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行政工作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高校行政工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是加强高校的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工会行政工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工会行政工作论文 篇1:

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校行政人员角色转变初探

摘    要: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陈旧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阻力。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本位型管理、科层式管理、内部型治理及注重外延式发展等原因,在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校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本研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角色转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校行政人员    角色转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角色转变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应该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以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与高校行政角色转变相结合,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角色定位与转变进行跟踪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部分,但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相比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群体。行政人员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具体负责各类教育资源及辅助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使用、控制及监督等工作,他们对保障和维系高校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而,高校行政管理的角色扮演对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及公共关系形象等都具有直接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角色转变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角色转变做出重大部署,对教育领域深化综合角色转变提出明确要求。2013—2015期间,该校又提出深化角色转变,促内涵发展的三年行动规划。该研究切合了高校角色转变的方针与政策,对学院的行政人员角色定位重新进行了尝试性角色转变。

长期以来,该高校坚持以角色转变促发展,但成效并不显著,在全国高校排名中有逐年下降趋势。高水平高校发展需要新动力,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推动高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综合角色转变,冲破陈旧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组围绕高校行政人员如何转变角色,服务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研究的原则

完成高校行政人员角色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正确原则。要用系统的思维认识行政人员的角色转变,用普遍联系的观念设计角色定位,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角色转变,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深化角色转变。要把握好角色转变的方法论原则,把角色转变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师生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扎实稳妥的关系,善于积小胜为大胜;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增强角色转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处理好深化思想认识与提高行动自觉的关系,把工夫下在狠抓落实上。

1.促进发展原则。角色转变的目的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盘活内在资源、激发内生动力,更好地促进高校事业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只有坚持促进发展原则,尊重师生主体地位,角色转变才能保证正确方向,凝聚师生智慧,为高水平高校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2.问题导向原则。解决问题,既是行政角色转变的出发点,又是检验研究成效的试金石。角色转变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有的放矢,全力聚焦并着力解决影响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重大问题、主要问题,为高校更好地发展铺平道路,确保研究取得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角色转变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求,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路径,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要从广大师生反应强烈、制约高校、学院、学科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工作有基础、思想有共识,师生能感知的环节突破,以核心角色转变促进其他方面的角色转变。

4.因地制宜原则。高校行政人员角色转变要取得成效,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又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充分考虑高校内部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情况出发,坚决防止一刀切、简单化。

三、研究的成效

该研究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背景,重点围绕高校行政人员如何服务于产学研项目,重点应该做到以下五个角色转变。

1.从本位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方式转变。自主办学、自主管理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21条规定:“高等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中多数研究者和学者,他们不能完全胜任社会公共关系,尤其是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2]。那么,如果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利用自己的管理和社会公关特长与政府和企业积极合作,为科研人员做好后盾工作,就能让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还处在“本位”阶段,应该用发展的、开放的、具有远景的视角,帮助学校完成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主体角色。国外把高校办学自主权称作“高校自治”。高校是一个特殊组织,它肩负传播知识、知识的生产再生产、揭示自然奥秘和永无止境探索真理、创新理论和培养爱智慧头脑的重要使命。高校一旦承担了这个使命,高校任何功能的发挥就在其中了。高校与一般的组织相比有自己不同的成长规律,对高校这个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只有高校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由此得出的一个必然逻辑结论就是高校自己才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建设发展应走的道路和如何走这条道路。没有学术的自由、独立和自主,就不会产生创新动力,也不会发现真理和推动科技进步。高校应避免和排除行政部门、工商界、其他组织和个人对高校学术尊严的干预和功利性的利用,以至于损害高校的学术自主和独立,并使高校偏离其应承担的使命和宗旨。

2.从科层管理体制向岗位职员管理转变。行政科层管理是高校的每一级组织机构都对应一个特定的行政级别,高校各组织机构的运行是依靠高一级的组织机构意志、命令的贯彻和下级组织机构的绝对服从而维护的,意志和命令是科层管理的主要特征[3]。其优点是决策和执行效率高,以及便于形成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其缺点是决策中容易被塞进与个人利益和功利主义相关的事项,监督和纠错机制失灵。它是高校官僚、官员主义作风、衙门作风、官本位思想、行政化倾向、形式主义盛行的根源。岗位职员管理是高校按照需要在各级组织机构中设置不同的岗位,每一级别的岗位均对应一个特定级别的职员,实行岗位职员管理制。岗位职员管理能够淡化或铲除行政科层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废除干部终身制及与干部终身制挂钩的行政级别。实行岗位职员管理有利于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新机制,面向本校和国内外开放并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道理很简单,不能从世界范围遴选优秀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高校,永远不能成为世界一流高校和高水平高校。有利于及时把优秀人才聘用到适合其发挥作用的管理岗位,加强岗位职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有利于明确岗位职员的权、责、利,促进其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

3.从内部治理结构向法人治理结构转变。高校传统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教代会,这种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党政不分、议行不分、监督缺位。现代高校法人的治理结构要求高校设议事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它与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结构相对应。现代高校应设理事会,或者董事会,或者管委会等议事机构,设校长为执行机构,在工会设监督委员会,并对教代会负责。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校长执行议事机构决策的监督、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校长的违法违纪、错误和失职提出处理意见,或者追究法律责任。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越性表现在治理结构形成三角关系,其设置科学合理,责权分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总体功能,提高机构运行和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把上述治理结构称为高校的行政治理结构,此外,高校要处理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问题,像评聘技术职务、授予各类学位、讨论决策教学事项等,因此,高校除有一套行政治理结构外,还应设置另一套并行的学术治理结构,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两套治理结构可以并行不悖的关键是各自负责人互不兼任,职责和权限明晰,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界定清楚,谁管谁做主,谁管谁负责。两套治理结构共同对法律和高校章程负责,为高校的目标和宗旨服务。

4.从重外延发展向内外兼顾式发展转变。在各种资源准备不足和高校间引入竞争机制的背景下,高校扩招成为高校外延式发展的导火索。不可否认,外延式发展同样是必要的,但外延式发展应当建立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两种发展方式均衡协调发展,才是真正需要的健康的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宗旨和功能。高校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如管理主体、教学主体、服务主体;软件要素,如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奖惩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文化传统、教风学风考风、学术环境等;硬件要素,如校园环境、高校建筑、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网络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取决于财富的多寡,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几乎是一夜之间之事。而主体要素、软件要素的建设发展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它需要积淀和时间的检验,需要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在确定目标后一以贯之不懈追求,同样需要大量财富的投入。就高校而言,凭财富能够换取的发展容易,凭智慧能够换取的发展困难。内涵式发展要求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放到主体要素、软件要素的发展和建设上,而不是过度地把资源投入到硬件要素的发展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内涵发展的需要促进外延的发展,使高校走向常规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杜文军,曾思远.高校行政角色定位及其分化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4(2):21-22.

[2]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杨友文,叶敏.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4).

作者:吕淑青

高校工会行政工作论文 篇2:

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内容摘要】高校行政工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是加强高校的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高校行政人员 人文素质 培养 提高

伴随着高校的改革和深入发展,高校行政人员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其必要性。

一、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行政人员是指除除专职教师及非教师技术岗人员以外的所有高校在职在编人员,包括教务线上(教务处)、学生线上(学生处和校团委)、财务处、保卫处、后勤行政工作处、科研处、外事处,以及所有的组织部、宣传部、工会等党群部门的人员等,所以,高校行政人员已经渗透到学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这些部门和行政人员都要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证各个岗位的分工明确,才能保证高校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务处的行政工作就是负责全校教务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的考察考评、学生学籍的行政工作、学生的考试安排等,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促进作用[1]。

二、培养与提高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1.明确人文素质的要求

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专业技能,二是政策法规;三是指导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自己工作中公正公平的人格魅力。对于高校行政人员而言,由于个人岗位的不同,对其素质、智体、能力、绩效等因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行政人员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为自己确立相应的岗位目标,同时,高校也要针对不同的岗位情况,调整考评标准和办法,从而保证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的有效性。

2.提高道德修养

对于高校行政人员而言,道德修养是其人文素质的基础。而这种道德修养又可以分为社会公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此,高校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要具备專业的基础知识,行政工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高校行政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要懂得行政工作的专业知识,不然就会成为外行管内行,这样,极不得于高校行政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展开,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涉交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正确处理好人情与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培养自己宽仁、大度的胸怀[2]。

第二,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以基本的行为规范为工作标准和价值标准,尽量在每月初做好每周、每日工作计划,按照计划运行并总结经验,做好高校办公室内的行政工作,掌握高校内部的所有情况包括周边地理位置的特性等信息,保证行政工作的完备性,并且要定期参加礼仪培训、行政工作培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于高校行政人员而方,责任心很重要,心要细,在行政工作中,要到校外参加一些课程,提高自己现代化的行政工作知识,并且扩展社会交圈,对提高自身道德有很大帮助,并且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加强政治、业务、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由专业的教师给予具体业务方面的指导,保证各项内部行政工作制度的落实,与他人和社会做好信息交流与沟通,加深对高校内部和外部的了解,并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其他职工和学生以及社会的监督[3]。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于高校行政人员而言,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推动行政人员人文素养提高的直接途径。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严密的行政关系体制,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组织加强联系,树立自己的威信,学习行政事务条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完成各项事务,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如在招聘行政人员时,要提高准入标准,按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和高校本身的有关规定,对招聘录用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采取人事代理方式保管个人档案,工作待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并且公开招聘考核程序,实行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素质综合测试、体检、签约的一体化录用标准,进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

其次,高校行政人员还存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人员流行性频繁,造成这方面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为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行政组织内部结构缺乏完善,领导方式缺乏创新。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发挥人事工作人员以及人事工作的重要作用,就要创新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创新领导方式,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充分发挥高校行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4.强化高校行政人员的情感培养

第一,要培养高校行政人员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一种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去感染更多的人;二、明确自己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固有的、自觉的,对那些不具备的责任素质的高校行政人员,必须要通过考核进行有效约束;三是悟性,即我们所说的智慧,需要高校行政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发现,进而更好领悟。

第二,要强化高校行政人员的主体意识,这也是保证行政人员工作和素质提升的一种方法。古人曰: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所以行政工作首先要从自己做起,通过有效的人员行政工作,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工作中,结合严密的制度,做好定期的检查、认真的分析和实时的考核,约束和提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文化素质,改变固有的素质,一切从新的角度出发,抓住事物本质,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乐于合作,善于团结别人,完善自己的人格,真正地做到自主、能动、独立。

第三,发掘潜在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高校行政人员必须要发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要对行政工作学、行政行政工作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财政学、国家公务员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导科学、行政监察学、公务员礼仪、人力资源行政工作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从中寻找创新的观点和立意,掌握行政行政工作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政行政工作的政策法规,具有行政行政工作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高校所有行政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成为能够从事行政行政工作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另外,要把行政工作看成自己的事业,博览群书,处处留心,学会用心去爱,爱自己、爱学生、爱工作、爱周围的一切,进而才能创造性地处理行政工作[4]。

三、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行政工作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工作,对高校行政人员的经验、能力、思维等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突出统筹整体工作上的能力,加强拓展培训,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遵守法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依法行政,要有强烈的荣辱观和责任感,牢记自己的使命,维护集体荣誉,促进高校的更好发展,同时,还要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教育事业,消除传统的观察,破除旧思想,规范文明行为,进而促进高校行政工作的有效展开,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2.做好行政的职业规划,负责高校行政工作的行政人员,要有足够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针对不同的工作背景和行政工作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行政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一项工作,必须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好准备,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职业规划最好是长期的、具体的、量化的,并且是柔性的,行政人员要尽自己的努力,营造一个纯朴、努力、和睦的工作氛围,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

3.做好高校行政工作,行政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集后勤行政工作与后备力量于一体的部门,在整个高校行政工作中担任润滑和保障的作用,不仅为高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服务平台,而且为高校的所有活动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持和服务。高校行政人员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的规范化行政工作的进程。所以,高校行政人员必须要认识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加强对所有工作的可控性,不仅要条例的规定,而且还要融入感情因素,进行全面推进行政工作的展开。

4.加强人性化管理。高校任何一個工作都与人本化理念密切相关,同样,高校行政人员的管理工作也同样如此,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并在实际中全面贯彻落实,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旧缺乏树立此观念的环境,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从理论上讲,要求领导重视,在实践中践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同时,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以人的接受程度和意愿为参考点和出发点,一方面,可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5.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管理人员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树立创新观念,为高校办学目标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高校的创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6]。

总而言之,高校行政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文化以及工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营造人文化的工作环境,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健全行政人员品格,提升高校行政人员的人文素质,为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岩青.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0(1).

[2]高参参.基于绩效沟通的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行政工作[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刘浩宇,梁壹.高校行政行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研究[J].行政工作观察,2009(15).

[4]李壮晖,肖仲思.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其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刘赛.加强高校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共建“和谐高校”——由一名学生来信引发的思考[J].高校行政工作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7).

[6]林忠义.高校行政行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作者:程莉

高校工会行政工作论文 篇3:

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的生成与发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其发展经历了政治教育为主导的阶段,教育和管理共存的阶段,以及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发展阶段,具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至上而下的垂直体制构建和外发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已经成为涉及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涵盖宏观层面的学生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营造、中观层面的学生团队建设和事务管理、微观层面的个体发展和心理辅导,同时也涉及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等内容十分广泛的工作体系。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和领域的拓展为其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应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的地位,寻找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依托,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 学科依托 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改变,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和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要求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的特点,高校学生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发展实际,寻找符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生成和发展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演变和运行状况,探讨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的发展空间。

一、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形成是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的总体思路联系在一起的,在高等学校设立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不仅是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且象征着教育主权的回归和社会主义办学的性质。高校学生工作的生成和发展既有一般高等院校发展的共性,也有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政治教育为主导的阶段(1949—1977年)

高校学生工作是在政治教育驱力下产生的。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对旧大学进行改造,“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成为当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就成了当时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政治工作部门和政治辅导员在高等教育改造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部门和人员建立起来。

根据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1951年教育部通过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提出,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院校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及思想改造工作。1952年10月,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要有准备地设立高等学校的政治工作机构,名称为“政治辅导处”。1 953年,清华大学开始在学校推行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从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觉悟较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党、团员中选拔,让他们坚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双肩挑”工作模式。由此,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开始在各高校正式运行。

此后至1 970年代末期,尽管随着形势的变化,政治辅导处作为专门的机构在一些高校一直处于变化调整过程中,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十分重视,设有专门的政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这种突出政治教育的思想在196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196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政治辅导员;1964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重申建立政治部,负责领导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因此,这一发展时期是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和人员与政治教育机构和政治辅导人员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教育或思想改造成为学生工作的主导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学生工作阶段。

2、教育与管理共存的阶段(1978~1993年)

以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为标志,高等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为广大青年提供了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机会,而且为劫后余生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一片生机。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依然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观念的提出,学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强化。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各校可根据情况,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政工干部队伍,以利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机构,如学生工作部或青年工作部。要把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各方面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做好工作。”这些都表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也越来越意识到管理的作用。197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可看成是加强学生管理,利用管理手段进行学生工作的一个新起点。198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守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新时期学生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管理并重的有益尝试。

与时同时,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也有了相应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开展了学生工作规范化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有了较为明确的工作领域,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及考评机制。与此同时,随着1980年代中后期国外一些高校和香港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观念的引入,高校学生工作逐渐有了相对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意识。但从这一阶段高校学生工作总体状态来看,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依然以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为出发点,以教育和管理作为主要工作理念开展学生工作。

3、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

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是高校学生工作全面发展时期,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大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推力:一是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推力。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下发,高校德育和学生工作领域兴起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浪潮。1995年,教育部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不仅系统明确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考评、实施等德育内容,而且对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也作了系统明确的规定,并且要求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这些举措,推动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改变高等教育观念、调整高等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以“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为指导思想,突出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基本管理原则。这些措施,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国外或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和心理咨询引入的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外和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引入对高校学生工作观念的变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我国高等学校推行的是以政府为主举办,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行选拔入学,在校园进行集中管理为特点的高等教育体制,这决定了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国外和境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比较和相互学习借鉴。事实上,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领域开始与香港地区或国外学生事务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引入香港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介绍国外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国外和境外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引入,推动了学生工作专门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国外和境外学生事务管理的引入中,对高校学生工作影响最大、引入最成功的是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或辅导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传人高校,1985年,上海、杭州、武汉等地一些高校率先在学生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服务。1990年代随着学生中因心理因素引发的各种问题日益增加,心理咨询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注,2001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变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从高校学生工作生成和发展历史来看,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域和功能不断得到拓展。高校学生工作从比较强调政治功能拓展到政治和业务并重,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比较重视社会性功能拓展到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从要求学生服从国家需要拓展到要求学生把国家需要和自我发展结合起来;从学生单一的政治素质发展拓展到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个侧面,强化学生人格培养的功能;从消极限制性功能拓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把心理咨询引入学生工作领域,并逐渐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领域,在宏观上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环节,强化社会教育的功能,等等,从而形成了涵盖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学生工作体系。

从学生工作体系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来看,学生工作体系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点和特殊性,反映了教育的意识形态要求和特性。二是学生工作系统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组织机构建设,学校学生工作机构与院系学生工作机构存在着单一的垂直领导,学校学生工作依靠院系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学生工作,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较少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三是从学生工作的发生来看,学生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主导设立和产生的,与美国或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学生工作内发的模式不同。在美国或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学生事务管理产生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学校内部人事分工和教师职业化的发展要求,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内地高校学生工作是在教育的外在要求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工作的职能变迁,学生工作的职能逐渐转变为教育、管理与服务,它是一种外发的发展模式。这些特点都表明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作为本土化的一种学生工作模式的特殊性。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领域

如前所述,高校学生工作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学生工作不是仅单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狭窄领域,而是包含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和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学生工作体系。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和领域,虽然有一些文件和政策涉及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问题,如《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等,但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领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把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列举为以下领域:班级党团组织建设、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管理与综合测评、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学风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大纲》是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辅导员的基本教学要求,它既对辅导员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要求,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范围和领域,这里仅以此作为学生工作的内容和领域进行分析。大纲把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的内容:第一类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第二类为学生稳定工作,包括平安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第三

类为学生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管理、学生资助工作、职业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第四类为学生工作载体建设,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及班级建设,学生社区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等。把辅导员高级培训的工作范围和领域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题教育、网络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学生骨干培养管理、辅导员能力和技能教育;第二大类为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学生危机干预与稳定工作、班级制度管理、学生依法管理、多元文化学生管理、学生社区(园区、宿舍)管理;第三大类为咨询辅导服务,包括学习辅导、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帮困辅导等。从上述辅导员培训内容可见,高校学生工作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多元和异质,这对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和专门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领域来看,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泛和多样,它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当然,也与专业学习息息相关),工作内容包含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要求,涵盖了宏观层面的学生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营造、中观层面的学生团队建设和事务管理、微观层面的个体发展和心理辅导,同时也涉及到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等内容。学生工作内容和领域的庞杂性既给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学科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于每一个从业者把学生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提出了挑战,一个人即使毕其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也很难对学生工作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领域都能熟悉和精通,这样也使得高校学生工作难以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如何突破高校学生工作的这些瓶颈,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对高校学生工作从学理上进行重新审视,以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

三、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路径

从高校学生工作生成和发展历史及学生工作现实状况所显示出的内在要求来看,随着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和领域的拓展,随着学生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日益体现,随着学生工作自身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学生工作处于一个发展的关节点,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承担不了现代学生工作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现代学生工作的要求又迫切需要学生工作理论和实务领域作出明确的回应。因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科学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路径,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但要达到这一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形成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寻求学生工作的学科指导,实现学生工作的职业转化,使学生工作实现从事业向职业的转化。

1、高校学生工作的定位问题

如何科学确定高校学生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是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如前所述,从高校学生工作产生的历史来看,高校学生工作是通过外发式发展的方式,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学生工作的功能日益拓展,学生工作的领域已经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涉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诸多领域,但是在我们日常观念中,我们依然把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习惯于通过政治的或行政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很少把学生工作融入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范畴,通过教育的或教学的手段来进行教育管理,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这种把高校学生工作游离于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习惯于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从政治的角度思考学生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

把学生工作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循环,通过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首先应形成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做法可资借鉴。比如,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先后在1937年和1949年两次发表“对学生工作的认识”来规范和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对高校学生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细的工作职责。2005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立50周年之际,邀请了海内外学者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专题探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执行主任格温-丹吉(Gwen Dungy)介绍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协会和美国大学人事管理协会的共同发文,对传统学业学习与个体发展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整合学生的学业和个体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这对把学生工作融入整个高等教育大循环,从高等教育一般规律角度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归属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作为一种实务形态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实现科学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依托学科作为学科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事实上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依托学科或者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依托。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主要的重点和领域在于探讨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特别是帮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进而以此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尽管一些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比如笔者曾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从教育层面理解,探讨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及进行教育的规律;二是从实务层面理解,是处理人们内部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和艺术三是从学科层面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规范。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然不能涵盖高校学生工作的全部领域,并且学生工作者所从事的实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活动从内涵上已经渐行渐远,这一方面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不断调整研究领域和重点才能适应学生工作的发展需要,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寻找新的学科依托。

从管理学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另一视角。在一些学者看来,学生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是不同来源而内容相近的两个概念,学生事务管理源自欧美,而学生工作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概念。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认为主要源于:(1)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落后,或把学生事务管理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认为学生事务管理就是与学生有关的琐事;(2)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缺乏管理人员的从业培训;(3)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事

务管理的专业化,例如存在多头管理、管理层次不清晰、机构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从管理学角度虽然可以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但没有较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恰恰体现了中国特色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优势,这正是我国学生工作不应忽视的优势。

从心理咨询服务角度来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努力,是高校学生工作学科化选择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以后,心理咨询在各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制度,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从事心理咨询提供了职业依据,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开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逐渐在高校取得了明确的地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高校学生工作整体发展来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在学生工作中处于发挥基础性的保障作用的地位,不能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拓展到学生工作的全部领域。并且就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选择来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分偏重心理学取向,主要偏重于个案问题的解决,对咨询人员专业要求较高,并不适合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迫切期待着模式的转变。

从上述对高校学生工作依托学科的分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咨询等学科依然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支撑学科,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持,但同时,也不能局限于这些学科。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拓展这些学生工作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也可以拓展新的学科依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依托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职业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研究者已明确提出:“学生工作系统内进一步分化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的前提。当务之急是要使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具有独立的地位,并对它加以专门研究开发。”笔者也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两者合二为一,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和独特的功能,它保证在学生工作中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把两者混同在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德育和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不对专职政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化,也就难以实现学生工作的独立发展。专职政工队伍的分流分层是学生工作独立发展的内在动力。专职政工干部队伍分流分层的核心是强化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力量,把相当一部分院系学生专职政工干部定位为学生工作干部,直接在学生学习生活第一线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一部分资深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抽调在学校机关,组成通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学生社团服务中心、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经济资助和勤工助学中心等专门机构,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加强对学生群体的指导;在前两个层次特别是学校层次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培养一批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促进德育和学生工作的学科化建设。现有学生工作队伍的分流分层及分类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的基础。

4、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问题

如上所述,随着高校学生工作职能的转变、领域的拓展,高校学生工作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服务性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高校学生工作不仅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规范和管理学生事务,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生活、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而专业的社会工作正好能够在这些方面承担重要的辅导角色。专业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都迫切追求两者的融合: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服务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从实务到学科化的发展进程,为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提供了视角;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式,为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其学科领域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充实学生工作的内容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外来术语的专业社会工作需要寻找本土化的结合土壤。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本土化的一种社会工作形式,探讨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需要在日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而从境外引入的专业社会工作概念也需要一个与本土化的概念相结合的过程。正是这两个方面需要的融合,使得专业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输入,高校学生工作会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方面有一个新的提升,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和发展也会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找到一个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作者:佘双好

上一篇:低碳经济高新技术论文下一篇: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