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更为重视,在开展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质量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成为了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依靠幼儿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学前音乐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艰巨任务,其肩负着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水平的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摘    要: 随着近些年社会环境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断转变,音乐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面临新的生机与挑战,基于此,本文从当下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    教学改革    学科发展

音乐是一门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由于管理机制与课程设计的不合理,致使教学质量及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只有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注重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1.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对于未来高校音乐学科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1]。首先,高校音乐教学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音乐起源较早,但是具体的教育历程与教育规划起步却较晚。在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高校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例如现下我国很多高校,其内部的音乐教育管理人才很多并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人员,显示出我国音乐教育管理人才比较稀缺。此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并没有对音乐学科进行具体的划分,致使高校音乐教学管理机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和缺失。其次,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是现下高校音乐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但是仍然有许多高校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与此同时,有一些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完全模仿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少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去设置课程,长期在这种不合理的课程下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音乐潜力的发掘,还是未来的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

2.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若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全面改革,首先就应该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机制,若实现对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就要从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入手。虽然近些年我国教育部门针对音乐教学已经颁布一系列的发展政策文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专业类音乐院校之外,大部分综合类院校对音乐教育缺乏重视,而这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注重音乐改革与发展的并存关系,加强对音乐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工作:第一,加大对音乐学科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第二,注重对音乐学科之间的实际联系,加强对学科管理的探索;第三,明确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做好以上三点工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人员配置与管理制度的统一。

2.2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当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最主要的一个弊端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我国的音乐教育国情出发,导致课程设置我国国情违背。为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音乐课程模式,首先,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应重新对音乐课程进行设置。在设置过程中,从实际教育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音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2]。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更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过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音乐爱好,进而通过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拓展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和发展空间,达到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实施的主要目的。最后,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设置与因材施教,通过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置更多可选择且多样性的选修课程。如:音乐鉴赏、现代流行音乐、音乐填词创作、舞台音乐剧表演等,实现学生音乐感受与参与程度的统一,进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与表现,提高学生音乐的创作能力与评价能力。通过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激活高校音乐教学工作,并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渗透理论知识教学模块,进而促进学生音乐情感的升华,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3.当代高校音乐学科发展方向

3.1注重高校音乐教学的思想文化建设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体现出的应该是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而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人文性进行体现,因此在未来的高校音乐建设中,应注重从人文环境入手,加强音乐教学的思想文化建设,才能说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实现了全方位的渗透[3]。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为社会输送音乐技能型人才。而是具有全方位的音乐素养且具有高尚情操的音乐人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实践音乐教学,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或者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教师应引发学生向往大自然及生命的美好,而在学习《黄河大合唱》等激昂的音乐歌曲时要激励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4]。

3.2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为音乐文化的輻射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国高校对大批音乐人才的输送,无疑为我国的音乐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革,高校音乐教育方向渐渐地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某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将高校音乐教育从专业化教育向基础性教育过渡,才能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5]。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为音乐文化的辐射源。高校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若想达到这一要求,仅凭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专业文化与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让学生不断吸收新音乐文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的传播作用。

例如在学习现代流行音乐时,可以引入更多的古典元素,包括戏曲唱腔、古典诗词、传统乐器等,通过多角度的融合,使现代流行音乐更具中国古典特色,既陶冶学生的身心,又推动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的音乐文化。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仍处于发展的时期,且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只有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对高校音乐学科的改革,才能促进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飞.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5,(22).

[2]赵娴科.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乐,2016,(14).

[3]康晓丹.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论述[J].北方音乐,2016,(14).

[4]王海玲.论当代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5]张景艳.音乐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

作者:刘洋

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更为重视,在开展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质量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成为了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依靠幼儿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学前音乐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艰巨任务,其肩负着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质培养的效果,发现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将这些问题解决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音乐教育;学前教育

引言

近几年,我国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很多高等院校专门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这一专业。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在开展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把自己所学习的音乐知识用于自己日后的工作中,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本身不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

目前,在开展高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由于很多学校管理者仍旧不重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转变教学理念,生源音乐素质较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部分高校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和其他专业一样,仅仅通过高考进行招生,没有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艺考。这种招生方式虽然能够录取很多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学生,但是学生的音乐素质却相对较低,学生难以完全了解到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报考前也并不了解正确的唱歌方式、发声方式,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碰过钢琴,并不掌握钢琴伴奏这一项音乐技能,导致学生自身的音乐感悟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相对较为薄弱。高等院校管理者对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了解得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并不够了解,在报考时随意进行报考,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该专业没有兴趣,出现了后悔和厌学的心理,这些问题都导致高等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过程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

(二)授课中缺乏实践机会

高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并不相容的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对严重的脱节,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实践性的整体状态,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十分薄弱,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能帮助学生充实自己,但是没有办法把理论变成实践能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而言,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传授无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缺乏音乐实践机会,他们难以感觉到音乐中有趣的一面,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效性逐步降低。

(三)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一定的欠缺,由于教师常年只教一个学科或者是一个课程,其实已经习惯了某一种教学方式,甚至出现了教案几年都不曾更改的问题,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长年累月的授课习惯以及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整体质量。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没有定期学习有关教学的相关理念,教育沟通方面没有寻求突破,同样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育评价模式过分的单一

目前,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教学中,部分教师选择的教学评价模式十分单一,在每学期結束后利用笔试的方式开展教学评价,认为一张试卷就可以认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这种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过分功利性,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缺乏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自身也并不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下降,考试能力虽然在提升但效果却不佳,不能真正地满足教学的相关需求,甚至无法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下降。因此,应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考试成绩,更多的是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变。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视程度

目前,需要转变音乐教学的理念,提高高等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时需要了解其在日后工作中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高校本身以及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够重视,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在学前教育专业上,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或者是基本设施的配备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要求。当前,想要提高并且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无论是政府或是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其教育教学专业的发展,同时,制订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到如何提高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高等院校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定的艺术考试,要求学生既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有着一定的了解。其次,准确地制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法,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应该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学前教育教学,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改革,切实地按照我国国家对学前教育的相关要求,培养一批音乐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真正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

(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体系,完善课程内容

在培养学生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整体配置效果,以往存在着课程配置相对混乱,教学模式十分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质量相对差,这是学生音乐素质低的原因之一。由于课程的配置不够科学,在课程配置过程中没有做到音乐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音乐技能学习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当前亟须加强对音乐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学习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由于很多音乐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存在的意义、音乐对社会发展、对学生自身专业素质而言带来的积极影响,缺乏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差。但是,完全照搬使用传统的古老的教育方式,会存在着因循守旧、教学时间不足等问题。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教师展示,没有让学生自主发挥,甚至不容学生争辩,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不熟悉音乐,在后期音乐实践过程中,实践质量同样较差。很多学校没有定期举办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实践活动,比如说儿歌大赛、教师语言技能大赛、钢琴表演或者是艺术节等内容,缺乏这些竞技的实践表演,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其教育实践脱离了表演,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真正得到检验,这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步下降。为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可以达到一定的比例,两者所占的比例应该是相同的,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优化学前音乐教学课程设置,对学前专业音乐教学进行深度分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而言并不会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利用更加丰富的、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能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去表现音乐。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学习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将上节课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并且运用上节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发音练习,由教师进行钢琴伴奏,学生试唱这种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教师在课堂开展音乐内容的讲述时,还需要将有关音乐作者和故事情节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等信息。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以及好奇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减少出现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直观地利用实践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内容时不再是乏味地记笔记,而是愉悦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音乐课上也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乐器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听觉、视觉疲劳等消极状态。应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关注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以偏概全,应选择独有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利用更加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在開展合作学习时,可以利用小组开展小合唱比拼、自由改编等不同的活动,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影响到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时的整体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所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要求所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只有学前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技能高超,学生才能通过教师的教导体会到音乐独有的魅力,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有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都是师专毕业,其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储备量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要求而言,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艺术知识、扎实的音乐技能,还要求要教师精通音乐史、乐理等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素质才会不断地提升,这对学生的艺术熏陶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还需要拥有钢琴伴奏技能以及声乐技能,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有的两个重要技能。教师想要提高所有的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和声乐技能,实际上课之前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钢琴伴奏和声乐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通过实践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能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音乐理论知识真正变成实践技能,鼓励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满足培养学生相关技能的需求。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同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客观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十分期待教师的评价,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清楚地发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习质量如何,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有哪些共性问题,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解决,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防止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为此,教师应该明确如何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单一,仅仅利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实力以及音乐水平,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待改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进行考核时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考核效果也会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审视自己,寻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最初评价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变成自信满满。也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彼此,增加班级的向心力,构建最客观的评价模式,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音乐素质会影响学生在后期工作时的工作状态,更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其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既保证学生的教育工作符合新课改的全新要求,同时也可以让所有的幼儿园所有的未来幼儿教师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使得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都得到显著的提高,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1]代念梅.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及优化策略[J].黄河之声,2018(22):85.

[2]崔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基于音乐课程教学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2):119-123.

作者简介:吴国彬(1986-),男,广东高州,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吴国彬

音乐之声教育管理论文 篇3:

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合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渗透的相关策略,并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况,提出优化音乐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 渗透

音乐是审美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能够对审美进行充分体验。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要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理念,逐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知美,从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一般来讲,审美教育是采用艺术方式对人们开展教育,通过合理应用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美的形式,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美化人们的日常语言、行为举止、体态以及心灵等,从而提升人们的智慧和道德水平。在小学阶段开展审美教育,是从社会审美教育、家庭审美教育以及學校审美教育三种渠道进行,本文主要论述学校审美教育。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制订完善的审美教育策略,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逐渐提升审美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不仅能保障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审美教育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将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小学音乐教育初衷相悖。为了有序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应在音乐教学时合理融入审美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

(一)给学生构建完善的音乐审美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给学生构建音乐审美情境,要求小学生自觉融入音乐的意境当中,引导小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传递的情感,感受到音乐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与作者在相同的环境当中,对音乐作品做到感同身受。音乐教师给学生构建审美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避免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出现沉闷的情况,防止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娃哈哈》民谣时,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茉莉花》等经典作品,并教小学生一些民族舞蹈动作,让小学生一边听民谣,一边舞动。小学生随着音乐共同起舞,能够有效活跃音乐课堂学习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构建以后,教师应给学生引入本节课堂上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娃哈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小学生创建音乐审美情境,能够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下,小学生会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内涵,进而放飞音乐梦想。[2]

(二)对审美教育内涵进行充分挖掘

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美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音乐是由角色、和声、旋律和节奏共同组成的,为了使小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情感,充分挖掘音乐内涵是很有必要的,根据角色、节奏、和声以及旋律中产生的变化,去感受和体会。例如,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充分感受《二泉映月》所要传递的情感。要求小学生仔细感受音乐旋律当中的变化。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中凄美、忧伤的情绪。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通过感受节奏的变化而体会音乐作品《渔舟唱晚》的内涵,小学生在感受节奏的变化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作品中想要传递的音乐情感。根据节奏的变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联想到渔民在捕鱼时,那种欢快的心情,在收网过程中的期盼以及紧张的情绪。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作品,逐渐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3]

(三)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展现美的形式。很多小学生会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舞台,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我。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小学生充分体会音乐情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会更好地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例如,教师在教给学生《音乐之声》这部音乐作品时,应给小学生讲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音乐作品。教师在播放音乐作品前给学生讲述的音乐作品相关知识,会使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走进那个年代。在播放完音乐作品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小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程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会得到提升,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4]

(四)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的情感

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音乐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纪特征以及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审美教育情境,充分挖掘审美教育内涵以及美的形式。教师应正确引导小学生体验艺术中的美,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美,然后将这些美升华为表现美的动力以及欲望,使小学生能够采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节奏、和声、角色以及旋律,使音乐有了不同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送别》这首歌曲时,需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对歌词当中的情感进行充分体会。然后聆听歌曲旋律和节奏上的变化,并通过人声在音乐当中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当中所蕴含的情感。[5]

(五)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小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时,通常会采用循环记忆的方式。为了确保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课后的音乐教学环节。课后音乐教学环节对审美教育成果和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吸收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复习所学习的音乐作品,同时,教师应给学生布置创新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关注音乐,学习音乐。只有长期对小学生进行音乐熏陶,才能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讲解《芬芳茉莉》歌曲以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应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由于本单元学习的歌曲都是与茉莉花相关的民歌,教师在教会小学生演唱以后,应要求学生回家后给自己的家人演唱,并让小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搜集更多有关茉莉花的音乐作品。课余时间相对充裕,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茉莉花》编曲进行创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教师要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学生以《茉莉花》为主题进行创作,可以用乐器编成一段音乐,也可以是舞蹈和歌曲。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使小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对《茉莉花》传递的情感有深刻的体会,使小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审美体验。[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之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渗透进小学音乐教学时,音乐教师应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给学生传递审美感受,通过合理应用课上和课余时间,逐渐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虹维.探究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审美教育[J].情感读本,2020(5):9.

[2]龚江睿.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16.

[3]王爱丽.试析审美能力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7):254.

[4]张静.论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人格塑造及其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影响[J].北方音乐,2019,39(13):193,195.

[5]王耔瑄.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滲透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05):214.

[6]陈金芳.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5(08):49.

(作者简介:玛丽亚,女,本科,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宫教育活动中心,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玛丽亚

上一篇:计算机犯罪法研究论文下一篇:全体主义音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