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慕课的迅速发展,给英语文学课程带来机遇和挑战。英语文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鉴慕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资源,促进课堂与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的无缝链接。教学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线性交流的优势,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教师及时将正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充分评估和激励学生,实现文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升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篇1:

国际化视阈下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内容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氛围下,对于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其英语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日趋加大,也存在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各学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指点高中学生自我构建外国文学知识系统,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文学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中英语文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 高中英语文学教学 改革

在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怎么样有效的改革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从而充分将其优势力量发挥出来,为时代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是诸多学者和英语专业文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于文学教学来说,其研究和透析文化密不可分,在十四世纪的时候,英文中就出现了Literature这个单词,有着经过阅读获取到的高雅知识之含义。在法文和拉丁文中也有着较为接近的词源,大都有着相同的含义。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①。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学,也是人们内心情感充分表达与对一定时期和地域进行再现的一类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指出,在文学里的反映上,社会现象不会直接的发生,需要经过文学场而进行相应的折射。对于文学来说,其历史以及特征等能够组成一个文学场,而对于其场外的现象来说,需要经过其折射才能在场内反映出来,而在反映的时候,场外的现象也会因为文学场的存在还伴随一定的转换和变形,所以说,对于社会现象来说,不论是被反映的,还是反映的,都不会一模一样②。因此,中国高中阶段英语文学教学只能以中国人的灵魂去教授西方的文学,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必然会异于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在1963年的时候,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其创建人为查德·霍加特,创建目的是为了对文化形式、实践等和社会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③。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文学的层面对文学教学进行研究,就是将文学看成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分支进行理解,不是仅仅将其作为背景或者基础,而是基于系统论的相关原则,从文化整体出发,对文学教学进行把握,将文学的本质以及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指出,对于翻译来说,其首先可以归属于语言范畴,而最终又属于文学区域,因而,翻译行为有着语际性的本质。其是基于自然语言层面形成个各个地域中的人类的桥梁,也是自然语言较为特殊的一类研究对象,而且还是比较文学中处于前列地位的研究对象④。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查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将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缺陷挖掘出来,进而更好的改革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并非等于翻译文学教学,但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必然涉及翻译文学教学。由于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任何翻译都会于某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品不具备的作用与意义。理性地对待外国文学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创造”与“叛逆”之处,学生才得以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二、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中国,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03年,主干课程有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美诗歌/戏剧等,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对学生语言训练、交际能力等基本功进行培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批判的继承西方文化,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1.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

现今国内高中英语的英美文学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英语教学界忽视社会文化语境中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养成,加之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远不能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中被边缘化,许多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经院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失去兴趣,仅仅将其视作获取学分的手段,修完课程后依然不具备欣赏、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水平,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增强了。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过分强调只是的“实用”性,重“语言”轻“文学”,导致英美文学类课程被边缘化;其次,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普遍感到英美文学不容易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

还有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学习热情不高。此外,英美文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未能与国际接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说,有着和当前不一致的期望,其学习状况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和国际水平差一段距离,不能较好的结合培养能力/素质以及国内外的教学模式。

三、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课程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阅读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专业课程教学是面向全球化,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美文学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2.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教育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国内专家的调研以及深入论证,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围绕国际要求以及高中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如何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美文学教学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基于建构主义的层面来看,对于学习来说,其是一项较为主动积极的,和情境密切相连的自主操作活动,而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将自身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并和当前信息内容充分结合将知识重新进行构建的过程。据此,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甚微。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将学生看成认知的主体和主动的建构者,将传统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可以把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丰富的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合,将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营造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充分实现,将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把握,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开发出来,对其人文精神进行培育。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还能推进英语各科课程的改革进度,使得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加强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合理化

创设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层次化,课时分配合理化。突破文学课程的传统模式,按照国际化的教学要求,设立英美文学“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重视基础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有效解决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为英语课程体系面向全球化的改革提供借鉴。

在课程设置上,将英美文学课程层次化、系统化,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源流,熟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为以后开设英美文学专业课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文学主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同时结合各时期主要文学现象和流派,对具体作品进行创作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概论、英美戏剧、英美诗歌为文学拓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突破了文学课程局限于高年级(3年级)的传统模式,将一部分课程延伸到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譬如,在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电影赏析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

2.创设国际化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英美文学新型教学模式来说,要对文学教学的延续性进行强调,将一些相关课程在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就进行延伸,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让其从一开始就具备文学基础,也为学生深入高年级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力量;其次,这一模式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面向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解决英美文学系列课程现存问题为目的而开展系统性的行动研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英美文学教学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具体课程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国际化要求紧密结合。

将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基础的国际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设计出来,可以将经典文学的相关学习在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中充分融入,要和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重视训练英语语言技能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融合,并且动态的修整这个模式,从而及时的解决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伴随的问题。

将丰富多元化的全球化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创建出来,并且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在这一评价体系中纳入进来,从而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下,确保把学生作为主体力量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注释】

① 雷蒙·威廉斯 著;刘建基 译. 关键词[M]. 北京:三联书店,2005:268.

② 特瑞·伊格尔顿 著;方杰 译. 文化的观念[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0.

③ 曾艳兵.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162.

④ 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160.

【参考文献】

[1] 崔少元. 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 外语教学,2000(3).

[2] 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 张玉霞. 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 文学教育,2007(1).

[4] 纽曼、约翰·亨利 著;何曙荣 译. 大学的理想(节本)[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作者:梁帼

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篇2:

慕课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探究

摘 要: 慕课的迅速发展,给英语文学课程带来机遇和挑战。英语文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鉴慕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资源,促进课堂与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的无缝链接。教学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线性交流的优势,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教师及时将正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充分评估和激励学生,实现文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升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慕课 英语文学教学 优势

一、引言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技术变革,正使得全世界高校的教学模式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型教学法,一波接一波冲击着高校教学的模式。作为其中之一的慕课,兴起于2012年哈佛大学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到了2013年,“这种授课方式为世界各地大学所接受”(巴格利,2014),慕课已经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我国也不甘落后,继世界三大著名慕课网站Udacity、Coursera、edX兴起后,中国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http://www.icourses.cn/home/和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在线课程纷纷跟进。它突破了传统大学的围墙,使得教育跨越国界。英语文学作为人文课程,不同于理工、工程等自然学科领域的课程,有着独有的特点。其所承载的内涵远远大于语言课,涉及文化、社会、心理、哲学等各个层面。面对慕课的蓬勃发展,高校英语文学课堂的阵地何在?面对慕课环境给英语文学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有特色的英语文学课堂?这成为高校英语文学教学面临的特殊问题。目前,国内有关英语文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关于慕课模式的教学运用也不少,但对于慕课和英语文学教学相关的研究不多,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截至目前,从知网检索到的7篇文章来看,周丽华探讨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慕课教模式,其余主要是对于英美文学慕课教学的思考,研究远未充分。本文从英语文学教学的角度审视慕课,分析英语文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鉴慕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同时,教学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交流的优势,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教师及时将正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充分评估和激励学生,实现文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升级和教学质量提升。

二、慕课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的优势

英语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其重要性无可置疑。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本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其丰富的思想性、审美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文学品味和鉴赏力,也有助于写作和语言等能力的提高。英语文学以其思想、审美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受到电影、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加之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饱受边缘化困扰。慕课作为教育界的热点之一,以其大规模、在线和开放性的优势,吸引了全世界的学习者。慕课教学一般由课程内容、在线互动、学习支持服务、测试考核和学习证书五方面组成。因此,英语文学可以在以下方面汲取慕课教育的有益元素,扬长避短,强化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效果。

首先,慕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英语文学课堂。通常,慕课课程内容会提供教学大纲与课程摘要、在线免费教材、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和实验实践。其中,多媒体资源为慕课教学内容的特色,往往由“3-5个”“5-15分钟”左右的视频组成(张振红,2013)。视频间穿插测试或小测验,以巩固学习者所学内容。就视频的长度来说,国内慕课重要网站的课程往往是一节课40分钟,如中国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大学精品開放课程和各知名大学的精品课网站的课程,辅以可下载的学习资料。就视频的内容来说,国外慕课网站如Coursera、EdX的文学课程是全英授课,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授课内容,都是以英语为本族语者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开放呈现,本身就是国际水准,这对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必要。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这样的视频,可以改变当前教学中汉语思维的过多干扰和转换,有利于学生培养纯正的英语思维,理解英语人士的思想和状态。与国外等相比,国内慕课英语文学课基本是教师传统课堂的全程录制,教学理念没有真正改变。而且,不少高校视频授课的教师不是本校最出色的教师人选,课程质量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慕课资源中选择,必须有重点地截取精华部分,将其化整为零,把视频改得短小,以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除了英语文学课程外,慕课网站均有大量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大量人文学科的课程,英语文学课应利用这一优势,将所需内容作为课堂内容的延展和引申,引发学生课下就某一主题继续进行更深入和持续的思考和探讨,因为解读和理解文本需要多学科知识。作为解读文学文本工具的文学理论,其本身就是在其他人类学科基础之上建构的。

其次,慕课多工具和平台的使用可以为现今英语文学教学所借鉴。调查显示,2013年慕课“每门课程使用工具数为4到11个,平均使用7.5个工具”(郝丹,2013)。多工具和平台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课下深入对某个主题的讨论。在网络发达到学生人人一部手机、随时都能上网的今天,英语文学教学也可采用多工具和平台,增强教学效果。就目前学生使用的情况来看,工具和平台的数量远不止平均值,所以,英语文学课可以充分利用多工具和平台辅助学生课下学习。如利用搜索引擎和YouTube,学生可以查询相关资料。微信和QQ使得学生可以随时沟通,深入讨论,发送英语文学课堂上的PPT、教学视频、链接、作业等各种资料,还可以实现语音和电话功能。百度云盘可以作为英语文学课程的资料库,存入任何学生可以用到的和英语文学课程相关的文档、PPT、视频等,这些资源既可以是基于文学文本拍摄的电影、作家的传记片和时代背景等的视频,又可以是诗歌朗诵的录音和任何电子资源。有道云笔记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书写平台,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品的赏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喜马拉雅也有所长,能够帮助学生从一首歌、一段音频开始学习。因此,多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将注意力放在文本的分析、探讨和理解上,使文本真正敞开,走进学生,激发兴趣。还可以避免学生课堂记了不少笔记和材料,却不易抓住文本分析重点的弊端,弥补现有课时的不足。有了多平台和工具的课堂,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进行发散式、多角度的深入思考,文本的多样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它是英语文学教学有效的助手,基本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高效沟通和交流。

三、慕课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需避免的问题

英语文学教学利用慕课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引入多工具和平台,无疑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然而,慕课模式在全世界学习者使用的过程中也凸显不少问题,如学生在线太多,在线互动效果不佳,学习支持服务有待提升,测试考评仍有待加强等。这时,和慕课相比,传统英语文学教学的长项就比较明显。因此,高校英语文学教学可以从下面三点着手,避免慕课模式教学弊端,发挥传统教学独有的优势。

第一,慕课在线性互动有弊端,英语文学教学应发扬传统教学面对面交流、集体互动的优势。慕课环境下,学习者众多,如edX的“电路与电子学”在2012年一个为期14周的课程“就有15.5万人注册”(陈肖庚,2013)。在线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学生被论坛中的大量信息‘淹没’”,所以,“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在学员、教师互动方面,在整体教学氛围方面依然无法达到传统大学的优势”(王文礼,2013)。而且,在线交流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回答往往是非线性的,这就使得对于某个主题的思考和探讨有时要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集体互动的体验,是大学课堂的重要元素。这是传统课堂的魅力所在,也是慕课教学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所在。2013年,哈佛大学从慕课的巨型课堂中分离出了小型在线限制性课程,就是有效的明证。对于英语文学这样的文科性课程,主题的生发和深化在学生课堂的探讨和交流中更容易产生。在互动中互相激发,学生思维处于活跃和发散状态,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有时会进入教师想象不到的空间,教学中的疑惑容易得到解决。而且,不同学生的观点往往给文本阐释留下大量可待开掘的空间,教师的直接反馈和鼓励对学生的影响远非在线平台可比。

第二,英语文学教学应避免慕课教学的考评制度。慕课教学由于在线人数众多,退课人数也多。超高的通过率使得对于学习者的考核难度较大。一些学生表现非常优秀,但是由于在线人数太多,教师无法知悉,不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根据调查,人们对外语教师角色期待的排名中,学生最希望教师承担的是学习促进者和建议的来源(束定芳,164)。慕课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习促进者的功能,这也是很多学习较差学生中途离开和停止的部分原因所在。因此,英语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此功能,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在平时做到对学生课程掌握程度做出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发现优秀学生,鼓励“差生”,推动大多数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英语文学教学应避免慕课环境下教师正面情绪无法在线传递给学习者。慕课环境下,学习者在线人数众多,学习者之间讨论和交流频繁,师生间几乎没有互动。即使有的慕课网站为了避免学习者无人辅导,多走弯路,采用助教进行解决,然而,面对面教学时教师情绪的传递缺失无疑。傳统教学则不然,教师情绪的及时传递和对学生的鼓励与欣赏具有慕课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的态度与情绪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往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不是学生自身程度,而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外的态度、欣赏和激励,能够激起学生对于学科的真正热爱。甚而有时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更重要。正是如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围攻下,传统高校教学的地位仍无可撼动。所以,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及时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四、结语

慕课作为新兴的事物有利与弊。慕课以自身的优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英语文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鉴慕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利用多工具和平台,避免其不利倾向。同时,教学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交流的优势,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教师及时将正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充分评估和激励学生,以实现文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升级和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J].开发教育研究,2014(2):9-17.

[2]周丽华.MOOCs时代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1):171-174.

[3]张振红,刘文,等.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2013(3):20-27.

[4]郝丹.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5]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6]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 教学研究,2013(2):53-57.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7.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Web2.0环境对英语文学教学的影响及教学探索”,课题编号:2016-zc-003。

作者:张凤伟

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篇3: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充分体现了结束世界大动荡之后各国人民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下的转变,强调反思与批判的同时寻求多元化多视角的“发展”理念。这种思潮对我国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尤为突出,大量学者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思潮影响下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批判性的新认识。

从当前大时代的教育背景中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英语文学教学研究,将从后现代教育观的基本特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在前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英语文学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差异性,批判、创新的提出英语文学教学建设性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创新性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诞生并开始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对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们也纷纷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与模式。80年代,在我国,后现代主义首次在《读书》杂志出现,我国的教育正面临改革创新,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更是一新兴的重要源泉。后现代主义关键在于反对现代主义的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思想,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内容为:教育目的观,改革教育一元化,追求多元化发展理念;教育课程观,重视丰富性、严肃性、循环性等。教师要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师生观,鼓励师生平等对话、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教育研究观,促进教育活动多样化,教育研究者要敢于批判,从多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评价,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

一、英语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英语文学教学出现不少问题,如文学课程受冷落,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学生对文学的学习与阅读自主性积极性较低、功利性强、盲目从众、学习效率较低。

近十几年来,要求我国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英语专业要塑造一名合格的英语学生,必须重视文学教学。就英语专业来说,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地位,从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英语的学习就格外重视,学习者颇多,英语教学和就业环境也日趋饱和。然而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体制亟待革新,学生文学素养亟待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要努力促进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素养。

根据我们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中所做的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参考对近2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结果,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教材与教学不适应。目前我国各高校采用的文学教材具有很大差异性,然而各版本教材都存在编排结构单一化,内容多而泛且各个版本内容相似性高。对于时间有限学习任务较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问题颇多。通用的主要教材有两大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也有自编教材,还有其他出版社的书目编入教材书目。这样一来,教材的分门别类就造成了书内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一,本身对文学作品的定义就有难度,太多的不同标准自然为文学学习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传统化。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能够长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与精神的反映。教材中文学作品包含其时代最重要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校的授课老师也是有其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了解各地域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等单一认知活动的学习上,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与赏析不够多或者解释传统化,课堂形式老套,很少有新式的教学活动与创新性讨论研究,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在应试压力下,很少自主赏析,深入研究。

(3)各高校文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有待完善。据对“您更倾向的网络资源”的调查,选择“电影等视听说资源”的学生占42%。由此可见学生在文学学习中对电影这一网络媒介青睐性很高。教学资源如何丰富其多样性,合理组构最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分配结构是各英语院校的共同问题。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环境氛围怎么样?”的调查显示,占43%的学生表示“文学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甚至10%的学生表示本校“软硬件设施都很差,不利于文学学习”。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各高校的文学教学环境。

(4)学生对文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危机意识都强于十几年前,刚踏入大学时,很多学生就会开始关心毕业后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问题,虽然这样有目标的学习生活值得赞扬,但从负面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也不容忽视。英语文学的学习不同于单纯的应试结果,也不是考证热能够专注的领域。对于文学学习的耐心和对异国文化的通透理解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视,对于“您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能够在大学四年完整读完几本外国原著小说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抱着不挂科的心态来看待文学课,在他们眼里,读一本小说远不如做几套习题更有收益。

(5)学生学习文学的方法不科学。文学内容浩瀚无垠,因时代不同思想观念的差异、语言的晦涩难懂等等都造成学生学习的种种困难。而当代科技快速发展,学生学习文学十分急躁、功利性强,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根据问卷中对于“您平常学习文学的基本方法是?”的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选择“阅读原著看相关电影”,而仅有9%的学生选择了“看文学鉴赏深层学习”。看原著看电影是最基本的,但是学生不能看过一遍就算了,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学习,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去欣赏文学的艺术性的美。

(6)英语院校文化氛围不足。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然而,各院校举行的文化活动却很少,学生参与文学探讨研究的机会更是难得可贵。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文化氛围怎么样?”的调查中,仅有8%的学生认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交流活动多种多样”,而43%的学生表示“文化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文学是一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科,需要多读、多思考、多研究。然而文化氛围不浓厚则没有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文学学习主动性。

(7)文学学习考核制度不完善。文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现在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多以应试为主,引发这一现象的根源则在于学校对于文学教学的考核制度不科学。多数学校文学考核形式单一,仅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并且笔试内容、考试范围一成不变,题目形式固定化。对“您认为文学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应该是什么?”的调查表示,仅有10%的学生支持“单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49%的学生选择了“对各个时期主要作家、思潮、作品的解读能力”和34%的学生选择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而这种考核制度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学,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可能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如何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研究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上的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应该从教育者自身状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体现在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上就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注重培养其在对英语文学解读的基础上,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重点帮助学生培养对英语文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英语文学的重要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者还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是在后现代状态下,为了如何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理论和观点。后现代课程观的倡导者多尔勾画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他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

将这些主张转嫁到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来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话语权的平等关系,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对话关系,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亦师亦友”,主张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的发展,有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如果教师凭借自己身份的特殊,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变“灌输式教学”为“导入式教学”,协助学生培养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小班教学、开放式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学习模式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平等对话的关系。

此外,后现代主义提倡反思批判精神、多元化视角,强调非中心性等,所以,新一代的教育研究者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批判,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对落后的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东西提出批判,只有这样不停地进行反思批判,教育研究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要从多角度出发研究教育问题,坚持多元化的视角。而传统方法论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对立,用逻辑与理性的科学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排除包括直觉、想象在内的一切非理性的方法。因此,教育活动应该从现代性里解放出来,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开放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盲目崇拜权威和真理并敢于向权威和真理挑战,用新思想和新观念解决问题。

再者,从教育的目的观评价而言,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倡导一种多元的、非理性的教育目的观。现代教育对理性与集体的强调忽视了人的个性,使个人生活的意义丧失。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完人”为目标,还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尊重,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也非常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从教育评价的主体来看,“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教育的评价者视为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这种不平等关系导致彼此间的对话、交流几乎不可能,被研究者的主体的真实体验完全被忽略,教育研究缺乏了真实性。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开放、平等的对话关系上。同时,我们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应该从生硬的评价标准和条件转向学生个体学习的过程。评估的标准和主体要多样化,比如说,平时成绩与实际综合能力结合,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结合等。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评价。这包括专家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不管评价的主体是谁,都要充分尊重教师人格,让教师自己主动认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快的进步,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观对文学教学的建议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差异性、多元化、不确定性、开放性等观点正是我们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为我们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研究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么,就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的视角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做如下思考:

首先,针对当前教材分门别类且内容编排不一的情况,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教育范围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难事,所以就教材编排和选择上各高校完全可以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拟定出一些适合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秀文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

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模拟情景教学能够帮助老师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吸收更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另外,角色互换教学也能够一改传统的老师——学生单向授受形式,转而变成互动双向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平等、尊重、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无可厚非的选择。

再者, 后现代主义否定唯一性、崇尚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以一种开放的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进吸收好的教学资源及设备为师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最后,从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来看学生学习态度和考核制度的问题,文学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二者并不会一直保持完全统一的状态。由此学生对教学目的和自身学习目的关系的把握尤为重要,老师应保持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推动教学目的的进行。此外,教学考核模式单一性仍然阻碍文学教学的理想模式,也是致使学生学习应试目的的主要原因。所以,为达到文学教学目的,师生之间多听、多说、多演的方式达到的测试效果绝对优于一纸试卷。

结语

当前,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向性等等都有待科学引导。时代在进步,经济、政策、社会思潮都应当与时俱进,当然也包括教育。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社会各界人士予以重视,应当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同样,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我们加速进行文学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学能力,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具备自主性地阅读、分析、研究文学的能力。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发展与强化了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这一理论对于文学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在对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本质特点,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教育课程观、教育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科学地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建设性思路和方法。希望对于各英语院校改进文学教学制度、对于学生端正文学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2007(2).

[2]李庆健,吴翠.大学英语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2(50).

[3]苏兰,苏春.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刍议——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J],科教文汇,2008(18).

[4]周建平,从“科学认知论”到“生活认知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作者:周思琦 李竹君 李娟

上一篇:国际物流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