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現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1:

试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我国的文化发展不断崭露头角,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我国的文化,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建设方向来看,传统的文化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样化的社会,因此我国的现代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在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依旧不能舍弃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要结合这些精华,不断地进行现代文学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相生相惜。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关系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日积月累的五千年文化,包含了中国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并且充分体现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的特质和民俗风貌。而我国的现代文学是受到传统历史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它不仅代表着新兴阶级的思想,更代表着我国文化的进步,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关系,至今依旧是学者探讨的话题,所以本文也将根据我国的文化发展展开讨论。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含义

在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演变过程,知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是如何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其次就是要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含义,同时要知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因此以下就是本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含义的讨论。

第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但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另外,为了让我国民族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同时让我国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应运而生[1]。虽然传统文化是为了让我国的社会意识得以延续,但是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形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儒家文化为主,以其他文化为辅,形成有着具体特色的文化内容,同时传统文化还包括以诗词曲赋、民乐戏剧、国画书法等为主的精神形态和以文物、服饰为主的物质形态,这几个内容都是被传统文化包含在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主要以自然经济为 主,从而反应出我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第二,现代文学是指在1917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的文学是由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产生的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型文学形式,而这一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利用现代化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去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现代文学得以从文学表现手法上超越传统文学,并逐渐被应用于对现代思想的表现方式中。现代文学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除了现代小学和现代散文之外,还包括一些杂文之类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都会利用新的抒情方式及写作手段去叙述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会,从而让我国现代文学逐渐走上世界,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一种反映各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体,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思想成果,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该传承的优良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经历了中华五千年的传承,包含了儒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在内的多种子系文化,为了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以下是对这几个子系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探讨。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漸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的文化。而在这些思想文化逐渐汇集的过程中,由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代表。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中由孔子所提出的“仁”学思想,而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在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思想境界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华人民都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被儒家文化所教育。因此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儒家文化也时刻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创作。儒家文化中的儒学思想不仅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核心,同时也在为我国的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源泉,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随着儒家文化逐渐在海外国家有所成就,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将会是永恒的,因此儒家文化就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的重要连接因素。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而各个民族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到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从而产生本民族的民族文化[3]。这些民族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也会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现代文学作家也会去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就会在创作现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素材。总的来说,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是无法脱离联系的,只有将这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让现代文学的发展更顺利。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去发展的,但是只要用心了解,就会明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从中找到能够用来创作现代文学的文化因素,这样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作品。例如:从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的《边城》中可以看出,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姑娘,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即使爷爷过世,也没有让翠翠对生活失去信心,小说是以湘西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为写作背景的,从小说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三)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化与一般的文化不同,民间文化较为复杂,它不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的控制,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文化。民间文化没有固定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它的有着多种文化的特性,但是民间文化依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民间文化也会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民间文化是没有具体的文化格局的,这就导致了民间文化的松散,当然民间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由人民发起,描述的都是人民的生活,同时又受到大量民众的追捧和热爱,因此民间文化得以流传至今。而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的亲民性,并且它能够深入人心,才会受到更多现代文学作家的赏识,从而以此为体裁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例如:从许多的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民的实际需求,如愚公移山,表明了人民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表明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如孟姜女哭长城,表明了人民对当然政治制度的不满,这些民间文化都能够真实地反应社会形态,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创作因素就是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让作家明白社会和人民需要怎样的作品,进而创作出能够真实地反应社会状态以及人民生活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瑞卿.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观念全景[C].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第三极文化”论丛(2016).: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8:81-83.

[2]王宇林.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徐思畅.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99.

作者:成卓华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現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 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厘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些生活趣事,历史典故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作者:常倩文 常莉苑

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 篇3:

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关怀和强烈的意识形态,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资源,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现代文学固有的审美表达方式、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会激发和树立学生自觉的政治热情、理想信念,克服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生硬的弊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在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政治融通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艺术第一性、政治第二性的原则,以免将现代文学史沦为革命史的分支,将文学欣赏课变为政治宣讲课。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政治 融通教学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政治两者之间关系这一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政治的附庸,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图解时代政治、革命政策的传声筒和直面敌人的“匕首”“投枪”,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成进行政治思想宣传的手册;二是将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文学作品是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文学应该和政治绝缘,离政治越远,作品就越优秀。

当前高校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持第二种观点的较多,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往往只关心文学艺术的内在因素,只重视作家作品的创作倾向、美学特征,以及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放弃或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和强烈的宣传教育鼓舞性,对这类作品在当时和后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革命推动力鲜少提及。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生硬、课程开设单调老套、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等现象长期存在,许多宣讲材料从理论出发到理论结束,呈现出一种理论空转的状况,或者故事“高大上”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不接地气,没有烟火气,与学生隔膜过深,难以起到激励学生爱国热情、振奋学生奋斗精神的作用。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验到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相融合,既能够扩展德育工作领地,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克服德育工作的上述弊端,也能够深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内涵,赋予现代文学新的时代精神,厘清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从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看,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国家独立、民族救亡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社会主潮,这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走向,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这可以从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人的言论中窥见一斑。首先,是梁启超对小说功能的认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梁启超“三界革命”中最为重视小说界革命的关键原因,一在于小说广泛的读者群,借小说的影响力可以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即“新民”),二在于小说独有的文学感染力,借小说改良政治(“群治”即政治)的效果明显。其次,是鲁迅对文学阶级性的强调,他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鲁迅此论是在与梁实秋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论战中提出的,尽管当时争论的双方难免有意气用事的意味,但鲁迅还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使命,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影响了随后的“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时期文学”。最后,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最高的总结:“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至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功能和性质被以国家文献的方式确定了下来。

梁启超、鲁迅和毛泽东的上述观点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在前“五四”文学时期、革命文学时期和解放区文学时期,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最后阶段极具代表性的认识和概括。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国家独立、民族救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始终与时俱进地反映和配合了中国现代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文以载道”在特殊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很多作品,或倡导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或呼吁国家富强和谐、社会公正法治,或歌颂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许多现代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夏衍、萧军、丁玲、冯雪峰等亲自参加了中国革命,有些作家如郁达夫、“左联五烈士”等甚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中国现代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悲壮崇高的革命美学精神以及寓鲜明的倾向性于尽可能完满的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新的文化传统,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從当前德育状况看,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知,即对道德的认知、理解,明白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这是德育的初始层面;情,即从情感上认同道德的内涵,这是通往道德之路的基本前提;意,指坚持道德规范的意愿和意志力,这是通往道德之路的根本方法;行,指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加以实行,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大都注重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强调告诉学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非道德的,重在道德理想的外在灌输,而不是让学生从情感上对道德进行自觉认同、自我建构,也就是说只停留在道德的第一个层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们不能从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做好。早在20世纪初,著名教育专家肖川就曾指出:当时的德育工作目标虚空、低俗,对道德价值的认识狭隘、功利,缺乏对学生个体独特性、丰富性应有的尊重;在教育方法上,普遍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法,将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割裂了接受、内化、实行之间的连续性;忽视学生的个体人格尊严和现实道德需要,对生命意义的丰富性、个体价值的多样性鲜少涉及。十多年过去了,上述情况并没有根本改观,德育工作的“鸡肋”现象仍然存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而中国现代文学以文学作品固有的审美理解方式、艺术表现手法和打动心灵、触动灵魂的文学感染力,书写国家独立、民族救亡和中国革命等宏大题材,揭示了在风雷激荡的革命大潮中个体自由与集体精神、诗意生存与铁血现实、张扬的生命与无谓的牺牲等等令人困惑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时代主题,这是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材最大的区别,也是它最大的优势。“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因此,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情感上认同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时代主题,引发他们对作品所反映的時代以及当今时代的政治热情和理想信念的思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德育工作单向灌输的被动局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坚持艺术第一性、政治第二性的原则,维护文学的本体地位。政治强化了文学的上层建筑功能,但也有泛意识形态化的负面影响。超越艺术边界的政治干预,有时也遏制了文学的生产力。作为一种世纪性的特异现象,值得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在处理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领域都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五四”时期对古典文学的过激批判、20世纪20年代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对第三种人的批判、30年代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两个口号”的论争等等,其中关键原因在于忽略了文学的本体地位,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加以解读和宣传。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更应吸取前车之鉴,维护文学的自主性,不能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艺术与政治的双重属性而模糊其本来身份,应在坚持发挥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前提下,兼及文学的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否则文学作品将与其他思想教育材料毫无二致,削弱甚至消解自身的独特优势,严重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品格。

其次,在将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将文学欣赏课变为政治宣讲课。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时代政治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政治倾向性,比如前期创造社有些作家的作品,新月社大部分作家的作品,林语堂、周作人、陈西滢的小品文,老舍、沈从文、张爱玲与钱钟书的小说等等,几乎不涉及时代政治,但这些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绕不开的重镇,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人生、人性、宗教、哲学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而有些政治色彩浓厚、革命激情浓郁的作品,比如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的系列模式化作品,因为其艺术上的粗糙和思想上的偏执,则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缺陷。政治的批评不能取代文学的批评,庸俗社会学的文学批评和泛文化的文学批评都必须加以警惕和防范。控制好入选文学与思政融通课程的作品数量,恰如其分地选择文学作品中审美与德育之间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平衡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成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否则容易出现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文学性阐释被机械套用的政治材料剖析所取代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变成了中国革命史,从而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

最后,应坚持以情动人、以艺感人、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功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材,所以只有采取“德美兼顾”“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才会达到文学课富有政治教育意义,德育课富有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A].阿英.晚晴文学丛抄·小说戏曲研究卷[C].北京:中华书局,1960:19.

[2]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J].萌芽月刊,1930(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4]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院,2002:171-172.

[5] 顾祖钊.文学原理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5.

[6]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74.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5-10-14.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0/15/

c_134715070.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xd-009)

作 者:张吉山,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作者:张吉山

上一篇:初中化学竞赛辅导论文下一篇: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