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的工作中心是培养人才,其目标和中心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传播外国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传播外国文学论文 篇1:

移动阅读对外国文学作品出版的影响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加快了传统出版业的变革,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外国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移动阅读的影响,逐渐走上数字出版之路。文章从外国文学作品数字出版的生态语境、出版形态、版权保护等方面,阐释移动阅读对外国文学作品出版的多元影响。

【关 键 词】移动阅读;数字出版;外国文学作品

【作者单位】刘媛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校级自主创新项目“会说话的土地——从印第安文学民族主义和原住民主义角度解构《典仪》中的身份构建之旅”(项目编号:14CX04062B);中国石油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N201626)。

“移动阅读是指用手机或带有通信功能的电子书阅读器等通信终端进行的口袋化、移动化、个人化的电子阅读行为。”[1]随着数字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阅读需求的日益提升,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阅读方式。“移动阅读既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是科技属性与人文属性完美结合的产物。”[2]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物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在移动阅读中迎来了新生,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文学作品的衍生。从传统的文学名著到新生的网络文学,人们对数字文学作品的阅读渴求度急剧增加。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无国界阅读也成为高知人群的必备,众多外国文学作品正以其多元的文化性走入人们的生活。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困境

1.出版的滞后性

外国文学作品长期以来都是文学作品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和受众市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苏联作品的出版,到近年来世界各国作品的引入,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包含了作者的心血,也浓缩了这部作品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一部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从问世到翻译或以原版形式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选定要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要经历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策划、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包装出版等众多流程,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2006年,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引入《追风筝的人》带动了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大众图书市场的热销,而此后的两部作品《灿烂千阳》(2007年)和《群山回唱》(2013年)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与读者见面,版权、翻译以及市场调研等因素造成了外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出版的滞后。这种现象在传统出版方式中较为普遍,也使得急于“追书”的读者绞尽脑汁搜索资源,力图先睹为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数字出版,并推动其移动阅读的发展。

2.合格译本的缺失

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品味多元的文化,读一本好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亚于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旅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正在走进我们的阅读圈,“人类许多生活领域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数字出版的发展也是如此”[3]。数字出版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就是题材内容的国际化,而国际化题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就是承载着丰富的异域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学作品。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被准确的翻译,即使被翻译过来,也会在传达作者的真实情感方面有所缺失,这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至今仍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如美国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她是当代美国作家中印第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长篇小说《典仪》(Ceremony,1977)不仅被视为美国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印第安文学复兴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以印第安人视如生命的土地为线索,重塑了印第安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缺乏熟知相应民族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合格译者以及涉及的版权问题,该书尚未在国内翻译出版。这对于想了解美国印第安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出版的滞后及合格译本的缺失,使得国内广大读者错失了许多品味外国经典作品的机会。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需要尽快适应移动阅读时代,呈现更地道的译本,拓展数字出版市场,促使外国文学进一步发展起来。

二、数字出版给外国文学作品出版带来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为移动阅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数字出版在移动阅读时代的新态势不仅包括其结构、形态的变革及其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也包括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所带来的多元化的问题。”[4]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数字化出版势必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之一。

1.新媒体推动了外国文学移动阅读的发展

“人们的阅读观念和习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手机阅读市场越来越受到手机运营商的关注。”[5]智能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及4G技术的发展为移动阅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各大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的WiFi也为移动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各类方便实用的APP符合及辅助了人们移动阅读初期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全文通读、全书“悦”读已经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出版社通过借助阅读工具的技术,开发适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数字格式,充分利用电商、微商的数字平台向读者呈现众多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并实现数字出版后的传播目标和营销目标。此外,微信公众号、数字平台等也可以为出版方与读者建立纽带,促进两者更好的沟通,并且为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提供后续服务。

2.完善的后续服务推动了外国文学移动阅读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了“图书产品”的概念,即“通过交换能够满足读者精神需求和利益的有形物体及无形服务的综合,它通常包括核心层、形式层和延伸层三大部分”,其中,图书产品的延伸层指“图书产品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是整体图书产品提供给读者的一系列附加服务” [6]。在移动阅读的数字时代,外国文学作品想要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就需要提供体贴细致的后续服务及良好的技术支持。除了前期的宣传和推廣,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可以利用平台、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外国文学作品在线阅读、查询、下载等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物美价廉、服务精良的优势,扩大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

3.新媒体时代增强了作品与读者的互动性

在传统出版业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主要依靠市场调研和选题编辑,与读者的沟通较少。在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化社交网络的建构为阅读群体与出版社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空间,编辑和读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加强沟通,交流读书心得,为人们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出版社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制定营销策略,通过设置话题、投票等形式为外国文学作品的发布营造气氛。读者还可以利用平台等技术终端,通过留言、投票等多种方式为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提供市场调研数据,使出版社更容易锁定合适的读者群。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数字出版策略

1.重视和了解读者的兴趣变化及受众选择

读者的兴趣变化是外国文学作品出版的主要指导方向。“数字出版时代各类型出版物极大丰富,但具体出版物的读者面都相对较小,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受读者阅读趣味分散的影响所致。”[7]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对阅读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机构在外国文学作品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渠道获取读者的阅读兴趣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出版选题开发。首先,出版机构可以参考外国文学图书传统出版的市场结构。外国文学图书的读者群中有一部分稳定读者,延续这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忠实度是重要的市场资源。其次,出版机构可以参考国际书展及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出版机构需要为国内读者提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既需要及时对国际文化的发展动向做出反应,也需要为国内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再次,出版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更加广泛的市场调研。出版机构通过研究大数据,可以了解读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外国文学作品数字读书资源、下载该类数字媒体资源的信息,可以了解到读者的阅读偏好,分析其关注点与兴趣的变化及转移。出版机构也可以通过定期回访及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数据,以此了解读者兴趣的变化,为后期调整出版策略做好铺垫。

受众群体的选择也是影响外国文学作品数字出版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在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对于技术的快速掌握和信息更迭的敏感性,使其逐渐成为数字文化的首要接受群体。许多学习外语的年轻人热衷于读原版外国文学作品,就是希望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以便将来出国时能快速适应。因此,在选择数字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出版机构还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特点,比如这个国家在中国的影响、语言的接受性等因素,从而有目的地选择出版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有效地提高作品的市场占有率。

2.注重外国作品的文学性和世界性

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给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打破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读者在享受阅读快乐和文学熏陶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因此,外国文学作品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出版机构要注重其文学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因素。

所谓文学性是指发挥外国文学作品的优势,扩大作品的传播效果。外国文学作品是基于文学而存在的,因此,注重彰显作品的文学性,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读者是非常有必要的。发挥作品的文学性可以使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得到碰撞和交融,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世界性是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背景,包括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因此,基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有着巨大的差异。每部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取向,都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作品的价值观取向因其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或许会对国内年轻人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数字出版的内容要慎重甄别,努力做到既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又能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取向。

3.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版权保护

外国文学作品的数字化出版涉及双重版权问题。首先,要科学处理国际版权贸易,避免国际版权纠纷。版权贸易是我国出版界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版权交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合理引进外国文学图书的主要路径。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版权输入份额逐年增加,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版权代理人是我国出版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各大出版机构要积极积累资源,广泛搜集出版信息,熟悉国际版权交易技术细节,从而提高版权贸易的效能性,有效规避由语言、文化、认知等差异所导致的版权纠纷。其次,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由于可以突破纸张成本的限制实现“无限量”复制,其对于版权所有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就更加凸显。国家要对大数据时代下版权的利益进行平衡,制定出既能对版权进行保护,也能促进信息技术创造的法律法规。不少读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版权意识,不愿意付高额费用来看数字出版的书籍。因此,出版机构可以考虑免费发布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来吸引读者,并通过分析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贴心的服务,努力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使其逐步接受付费阅读的方式。

数字出版作为移動阅读的重要支撑,更应注意版权保护的问题。在保证读者第一时间阅读到正版作品的同时,也要保护原著作者的版权利益,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在选定要出版的作品时,应做好相应的法律许可、出版许可工作,为移动阅读提供优质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传统出版不足之际,以数字出版作为补充,并因势利导,使外国文学作品在信息时代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得到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山. 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0(10):37.

[2]刘杨蒂. 移动阅读时代的数字出版策略[J]. 出版广角,2016(8):38.

[3]沈群. 我国数字出版:形势、发展走势及建议[J]. 编辑之友,2012(4):82.

[4]吴小君,刘小霞. 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发展的新态势[J]. 出版发行研究,2011(8):58.

[5]王冰. 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2015(15):36.

[6]方卿,姚永春. 图书营销学教程[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8-129.

作者:刘媛媛

文化传播外国文学论文 篇2:

四章:外国文学对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的工作中心是培养人才,其目标和中心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如果连基本的人文素养都不具备,就遑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而上述品质,尤其是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与丰富的知识直接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有着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在人文素养培育的系统工程中,审美情操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

大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科教兴国”的预备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理想、健全人格、积极上进的精神、对美的尊重和欣赏、优雅的举止言行和坚持原则的操守,都将深刻影响民族未来的精神气质和社会的发展氛围。拥有“更道德、更自由”审美情操的大学生,能够将“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担当得起”,能够成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和脊梁。

人的情感结构中依次为情绪、情感、情操。情操是其中最高级的阶段,是人的情感和操行的完美结合。审美情操有着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涵,是美与善的统一,是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结合,是心灵中崇高道德律令的建立。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现代传播过程,深刻的影响、催化了中国的百年启蒙历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外国文学的中国接受,体现了国人现代思想的整合、生成过程。就审美情操的培育途径而言,外国文学作品是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这一系统工程中重要的培养途径和内容。

一、外国文学对于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的意义

外国文学作品不但有着自身的丰富内涵,而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部分审美诉求,对于完善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古希腊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再到当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思辨和反省,均闪耀着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光芒。

首先,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体现为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关注个体生存状况,透露出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怀。如在西方早期的文学经典《埃涅阿斯纪》中,既表达了责任与爱情的冲突,又对失败者狄多和图尔努斯寄予了很大的同情,质疑了“罗马和平”、帝国光荣的单一论调。这一超于个人恩怨与现实利益的悲悯情怀一直延续在西方文学的历史中,人道主义成为一种思想武器和立场底线。无论是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与悲凉,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的尖锐与痛楚,都深切的同情小人物和下层民众的苦难、悲惨命运,对金钱滋生出的社会罪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泰戈尔、聂鲁达等创作的优美诗歌均表同情于弱者,深刻的体现了公平、正义,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怀。

其次,外国进步文学作品表现出对个体尊严与价值的极大尊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是西方文学以个体为本位的审美追求,十分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常常“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热的火点上闪耀出勇敢、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 [1]。《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宁愿战死沙场、扬名立万也不愿默默无闻寿享天年。浮士德放弃现世安稳,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极力探索。鲁滨逊在长达27年的荒岛生活中,既开拓了生存的园地,又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觉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那种力透纸背的硬汉精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能消灭他,可就打不败他”。这些都表现出对个体尊严和生命的礼赞。

第三,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还体现出无惧权威、独立批判、乐于创新的精神。早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即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思,黑格尔曾热情的赞扬道:“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既肯定了人们追求现世生活享乐的权利,又对情欲泛滥的后果做了反思。再到现代,梭罗以亲身感受创作《瓦尔登湖》时,对简朴生活、自然万物的崇尚,进一步拨正了对物质欲望的汲汲以求。在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自由驰骋的想象力。

可以说,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不仅能够使我们在审美能力和情趣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植、发展我们内心的价值需求,并努力实践这种情感操守的精神追求。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尤其对于当前社会的一些拜金、恶俗、功利的风气,有着一定的净化作用。不少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培养比较缺位。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往往不注重熏陶,影响了审美情操的培养。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于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使其回到健康向上的审美境界中,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的外国文学的接受途径、现状与审美情操的培养

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直接表现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的缺失,学习渠道和形式的单一,接受内容和程度的单薄。

首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基础状况不甚乐观。理论上而言,大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掌握了汉语言和文字的熟练应用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应有较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人类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完善人格。事实上,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更多的侧重于工具性、应试性教学,纠缠于字、词、义的反复训练,即便面对优美的文章,也多是教条式的条分缕析、记诵式的思想内容提炼,很少能够对文章的审美进行深入挖掘,造成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审美能力的缺失、枯竭,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培养就变成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当今大学生皆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冷漠的人格特征。因此,用充满人性光辉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大学生的课余读物、让他们在审美阅读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促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滋养、主体性的唤醒、独立性的生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对国家未来主体的精神品格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在高等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大学的语文教育相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相对处于良性、宽松的环境中,这就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把教学工作定位在学生的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孕育上。这其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内容。但是在《大学语文》的教材选编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情况非常有限。早在1981年重开《大学语文》课程时,该课程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作品顺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可谓叨陪末座,编者说明中提到原因是:“现、当代和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易懂,也容易得到,分量上可以少些”[2]。在108篇作品中,录外国文学作品8篇,占全教材的7.4%。事实上,1983年的再版直接就把《大学语文》分为全部编录中国古代文学和掺有少量现代、外国文学作品这两种版本:“为适应部分高等学校暂时只讲授我国古代文学部分的需要,这个新版本分出两种本子,一种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另一种只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附录部分则两种基本都有,听凭选用”。

1996年华师大版的《大学语文》较早的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做了积极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在编写说明中提到:“既不以文学史知识为经索,也不以写作知识为重心,而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3]。该教材选录了本国的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但外国文学作品没有一篇入选。编者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编排方式有所不妥,在2001年的增订版中,补了四篇欧美文学短篇小说:《舞会以后》、《苦恼》、《绳子的故事》、《麦琪的礼物》,以鞭挞资本主义的罪恶为主题,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在2005年的第八版、2007年的第九版中对外国文学作品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整体而言,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录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差强人意。既不能使学生对外国文学有概貌性的了解,也不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外国文学审美能力。大量古代文学名篇的学习,的确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培养无私的奉献精神、道德品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礼”的约束作用,以及对现世利益的过度关注,从而忽略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容易造成个体的主体性丧失,个体想象力、创造力的萎缩等系列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待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适度引入,弥补传统文化中部分缺失的人文精神、审美情操,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也极为感兴趣。通过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来看,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均较感兴趣,认为其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加深了对人生、社会的认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外国文学作品时,除了对流行影视作品、漫画等通俗外国作品比较熟悉外,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比较陌生。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缺少比较合理的了解渠道,比如《大学语文》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就非常少。而类似讲座、社团等校园文化在外国文学的介绍上也未能全面展开。造成了大学生通过外国文学作品获得审美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当下的网络时代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改变了文化传播、存在的方式。学生们对网络非常稔熟、热衷,而相应的文化建设、审美情操的培养却没有随之借助网络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应该说通过外国文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的培养,应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应该和当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行为相配套。

三、大学生外国文学作品接受与审美情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充分认识到外国进步文学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4]。外国进步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所提供的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操所生成的优良的信念品质、创新的人生态度、独立的人格建构,直接关涉到民族精神的塑造。

第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如前文所言,作为人文精神、审美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严重不足,这是从事相关编写、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需要适时调整的对象。与此同时,教学方法或者仍沿袭中学教学方式,着力于字词句的讲解;或仅是“史”的梳理、“论”的阐发;或者是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评价等的简单介绍。而不是从文本细读出发,对文学本体的审美做深入的关照,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操自我生成,形成并收获稳定、真实、深入的人格塑造过程。在目前大学教学形态和效果普遍失范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挖掘审美情操的意义,是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三,充分利用校园讲座、社团、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对外国文学作品做普及性的介绍。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科研资源,而学生对于网络的热衷已经是新世纪以来高校的重要文化行为、社交形式。因此利用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与特色,并结合学生的网络文化特点,将传统外国文学经典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变幻莫测的网络时代中获得有益的生长、塑造,使未来国家主体葆有着执着、进取、创新的精神状态,不失为一项有意义、有意思的课题。

总之,人文精神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外国进步文学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自由、无惧权威、积极创新、自由驰骋、悲天悯人的审美情操,既能弥补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中群体意识淹没个体意识、消极无为的文化取向,又能矫正中国传统小农意识中的等级、功利的国民性弱点。因此,对进步外国文学作品的耐心细致的文本阅读、对其所蕴含的审美情操的深入挖掘,是当今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

[2]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再版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4]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9.

作者:姚苏平

文化传播外国文学论文 篇3:

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与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外国文学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宝库资源,对于提升人们精神境界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的媒介越来越多,这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以期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纸媒文学时代,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于提升人们文学修养与造诣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国文学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的现代化媒介不断涌现,在阅读方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就导致人们阅读的文学经典越来越少,外国文学课程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相关方面的教师,应当重视外国文学课程,正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尴尬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据调查,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甚至有的教师照着教材原封不动地进行“读课”,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在教材内容方面,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材大多版本陈旧,没有结合新的时代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可见,当前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较为陈旧,在教材内容上更新不够及时,使得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略显尴尬,教学效果较差。

(二)阅读媒介及新的时代环境给阅读带来的困难

通常来说,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在学生读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是,从现状来看,读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虽然读经典作品,但花费的时间较少。究其原因,这与新媒体时代人们在读书时可以利用的媒介越来越多有关。众多的新媒体,冲击了纸媒时代,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人们由原来的阅读变成了观看,这剥夺了人们思考的空间。另外,当前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经典文本。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存在一定的迷茫,价值观念也更加倾向于功利性。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不想与经典文本对话,使得经典的文学作品远离他们的生活,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阅读经典文本。

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外国文学教材内容

针对外国文学课程教材陈旧的现状,相关教师应当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筛选,以历史为线索,突出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流派,特别是凸显重点作家作品的讲授,在分析和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时代、作者。而重点作家作品要选择最经典的,或是学生在中学时没学过的。有些作品学生在中学学过,在大学再学一遍,学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二)创新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以文学方式来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拉近经典文本与接受主体的心理距离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当在言语和表情方面充满激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一定的共鸣。另外,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应当使用流畅的语言,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说话方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生动的故事,以引起学生阅读外文经典作品的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引用经典文本的原文,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外国文学的魅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为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进行经典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外国文学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顺应新媒体变换,利用影视资源来进行经典文学的教学已是人们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影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发挥就是当前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便于学生加深对于经典文本的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诵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众所周知,朗读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種重要方式。通常来说,朗读教学可能比分析、解读文本更重要,尤其是在文本都没有读好的前提下,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不能与作者引起共鸣。这样来看,进行朗读教学是提高外国文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的媒介越来越多,这给传统的纸媒阅读造成了新的挑战。当前,外国文学教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呈现出一定的教学尴尬。作为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教学环境的改变,不仅要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外国文学教材内容,适度创新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相信,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一定会破解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尴尬,有效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王维雅

上一篇: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下一篇:实践能力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