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赏析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影视文学赏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认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小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文学对影视无论是舐犊情深还是相濡以沫,两者如胶似膝的关系坚固而稳定。随着互联网的壮大,网络文学竟压传统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流素材,携带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基因。

第一篇:影视文学赏析论文

浅析中国网络文学影视化

摘要:多产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剧本提供了大量的选择空间,有些非常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随着文学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价值的不断提高,其改编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和当红的剧作家相比,网络小说的版权明显“性价比”高多了,很多的网络小说作者为了扩大知名度而卖出版权。一些网站和影视公司合作,每个月定量为影视公司挑选适合改编的作品,近年来不断的有网络小说被影视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

一、網络文学改编高潮

网络小说有着很庞大的作品库,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优秀的、完整的剧本价值极高。在我国一线编剧的作品如邹静之,王丽萍等有优秀代表作品并获奖的编剧是供不应求,有价无市的。现在好的剧本实在是太少了,许多像张艺谋老师,陈凯歌老师这样的大导演都在愁没有好的剧本,但是在网络小说这片大海中,他们往往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故事。就像是在沙漠中淘金,虽然有着许多的砂砾但是依然会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在国外就有许多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但是想要买下这些畅销作品,所付出的版权费也是天价的,而网络小说的版权费与之相比就合适许多了。陈凯歌导演的作品的《搜索》讲述的是网络时代下舆论的影响力,以及对于网络暴力的抨击。改编自一部入选了“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同时这部作品也收获了许多的奖项,如“第4届中国影协杯特别表彰优秀剧本”这不仅仅是对于电影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于网络小说,以及网络小说改编的肯定。

热播电视剧《花千骨》就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部电视剧还未播出就在网络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在其播出之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成为同时段播出收视王,在网络播放破200亿,微博阅读量破90亿,大结局之夜更是双网收视封王夺冠,创造了当年古装玄幻剧收视神话。在新浪微博中,《花千骨》播出结束后,它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90.9亿,有1219.1万的讨论量。

二、网络文学改编的类型化

网络文学的类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迎合女性读者的言情剧,宫斗剧,穿越剧,同人剧,青春剧;迎合男性读者的武侠剧,都市剧,魔幻剧,悬疑剧。但是正是因为我们轻而易举的将网络文学进行了分类,影视改编的类型化问题就更加的明显了。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如偶像时装类,婚姻伦理类,盗墓探险,穿越宫斗等类型。

第一种是偶像时装类。《杉杉来吃》是知名网络作家顾漫的一部短篇小说,围绕着女主角薛杉杉一个平凡,努力的小职员,因为天性乐观,单纯善良。和集团总裁因为“吃”而结缘,剧情温馨,结局完美。平凡却又童话般的爱情大大的满足了女性对于王子公主爱情的向往。短短的六万字小说,却有着惊人的读者群体。网络点击率也在大结局播放之前突破十亿,这是典型的都市爱情轻喜剧,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何以笙箫默》、《命中注定我爱你》等,主要吸引的是年轻的女性读者和观众。

第二种类型是婚恋伦理类,代表作品有《千山暮雪》《来不及说我爱你》《裸婚时代》等,这些作品主要是男女主公身世曲折离奇,爱情路上各种的不顺利,中间可以穿插上国仇家恨,非常的感人,主要吸引多愁善感的女性观众。

第三种是青春言情类,如《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好的我们》、《谁的青春不迷茫》、《小时代》等。这类作品大多讲述的都是学生时期的美好生活,每一个人都有着美好的青春年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同桌的你,这类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类作品拍摄的难度不大,经常是选择有话题性的导演,演员。比如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赵薇转行作导演来进行宣传,对原作的改编并不多,许多经典的台词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荧屏。没有过多的改编,符合原著中的情节,更容易受到好评。

第四种就是穿越宫斗类,比如《甄嬛传》、《琅琊榜》、《步步惊心》、《云中歌》等。小说大多采用了架空历史的创作方法,作者将创作背景放在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当中,自己设定规则和背景,创作更加的灵活多变。但是在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时候,编剧对剧本进行大量大改编,将历史背景放在了我国历史的背景之下。《甄嬛传》原本是发展与虚拟的大周朝,在电视剧中将故事放在了清朝雍正年间。《倾世皇妃》《琅琊榜》也将架空的背景进行移植,移植到我国的历史框架当中,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五种是盗墓探险类。以《盗墓笔记》、《动物管理局》、《鬼吹灯》、《灵魂摆渡》为主。这类小说以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新奇的题材,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有着忠实的受众群体。但是这类作品的拍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首先因为题材问题而需要进行大量的改编,而且不容易搬上大银幕,而且故事情节中需要特效的地方特别的大,所以拍摄难度也很大。

第六种是修仙升级类。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诛仙》、《华胥引》为主。以《花千骨》为例,讲述的女主角“花千骨”从一个小人物一步步成长为“妖神”,拥有一统天下的能力。符合了现在主流的价值观“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三、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思想变迁

影视改编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观看影视作品的不仅仅是成年人,也有青少年,其内容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些网络作品改编之后充满了正能量,能够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但是网络文学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而通过影视改编扩到了其不良的影响。

(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正能量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之已有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意,与“质”、“实”相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1]因为网络是一个相对于宽松的环境,但是想要呈现在电视上,就要经过更加严格的审核,大部分的网络小说都带有写手独特的个性。而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政府和企业都希望通过电视而起到教化宣传的作用。

在电视剧中,有些作品虽然是宫斗类作品,但是也在映射我们的现实生活,《甄嬛传》虽然讲述的宫中的争斗,但是同时也是现代职场的映射。“宫廷”就像是“社会”,新人出入“宫廷”都是懵懵懂懂的,有着美好的希望。而皇上的宠幸也是现代人社会中往上爬的一种方式。皇上就是公司的董事长,有着傲人的财富和地位,但是同樣也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后宫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所对应的位置,通过陷害他人,或者各种争宠的手段,想要获得更多的地位和财富,其实和现代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的联系。同时通过电视剧可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甄嬛传》《琅琊榜》等电视剧都远销海外,《甄嬛传》还被改编成美国版,剪辑成了六部电影,并在剧情上有所改编,通过大众文化来宣传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的润物细无声同时还传播了中国古代的服饰和文化。《甄嬛传》的服饰,真的是非常的考究,电视剧中大概有800套左右的服装,350多套的首饰,服装面料采用了真丝,韩国纱、日本纱等珍贵面料。首饰采用了点翠的工艺,以及皇宫中的摆设如砚台、花瓶许多都是是真品。这些都尽量真实的还原了我国古代的现状,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琅琊榜》则更好的宣传了我国的“礼”与“义”。这部作品通过少年将军的浴火重生想要进行复仇,中间表现出来人性的善良和正义,最后他也选择了在战场上完成他的使命。其中的英雄主义和为国为民的“家国”主义显示的淋漓尽致。《琅琊榜》的制片人侯鸿亮说过,这部电视剧“只是回归审美的常识和本质”。通过宣扬传统美学,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的最高境界,而《琅琊榜》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经历”“家国劫难”,能够引起观众与读者的共鸣,从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因为特有的历史文化熏陶。儒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电视剧中有着体现。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进行传播,可以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醒国人铭记历史。

(二)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负能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都能想《琅琊榜》、《甄嬛传》一样,都是宣扬正能量的,有些网络小说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因为网络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平台,各种的思想都充斥在其中,作品的内容充满了后现代性和年轻化。在后现代的眼光中,放弃了对同一性和确定性的追求,它拒不承认任何东西是可以不证自明的,没有先验的设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对世界的理解。[2]所以在网络文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颠覆性和反社会、反权威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在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充斥着“金钱”、“享乐”的重要性。在影视剧中各种豪车、奢华的别墅,动辄上万的衣服和背包。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比如“凤凰女”内心脆弱但是虚荣的樊胜美,明明没有钱,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穿着淘宝的衣服去高档餐厅,装着自己过得很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租房子的,钱是樊胜美最想要但是也是最缺的东西,她的“凤凰女”形象深入人心。比如“富二代”曲萧筱家里有大别墅,住在公寓中就觉得受了好大的委屈,曲萧筱的父亲还说“这儿,这么的小,绿化也不够,电梯上来几个人就那么挤,哪有爸爸给你准备的大别墅舒服啊”。“享乐”是指享受安乐,而“享受”则是指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3]而曲萧筱的哥哥更是“败家子”的典型的代表,安于享乐,不求上进,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四、结论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IP改编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想要长久的进行IP改编,我们应该学习好莱坞的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优秀的经验加以借鉴和总结。改编有独特内容和思想的作品,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可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郝丽雅.网络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

作者:吴羽西

第二篇: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影视剧改编之比较

摘 要: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认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 ,小说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文学对影视无论是舐犊情深还是相濡以沫,两者如胶似膝的关系坚固而稳定。随着互联网的壮大,网络文学竟压传统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流素材,携带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基因。既然师出同门,网络文学改编剧为何能够肆无忌惮地蚕食着传统文学改编剧的生存空间。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从改编方式、改编目的、改编过程、改编成本以及文学与影视在改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五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理性地认识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把握艺术原则。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文学与媒介;

一、对网络文学的概念界定

本文赞同欧阳有权对网络文学的界定和形态分类的标准。欧阳有权从三个层面上进行界定: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了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不仅涵盖在网上首次发表的原创作品,也包括古今中外已有的印刷品文学的电子化转换作品。从本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从狭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那种只能在互联网上“数字化生存”的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或者是借助特定得到创作软件在电脑上自动生成的作品。欧阳先生的定义很全面几乎概括了依托互联网生存的所有文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内容题材还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网络文本。但是鉴于欧阳先生的概念过于宽泛,这里明确强调本文研究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而是特指网络写手在互联网上原创的或者在原创、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首发于网络并可在创作过程中与读者进行双向互动的网络文学大概念下的重要类别——网络小说。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影视剧改编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关系:粉丝基础与名著地位。安德烈·勒文逊说过: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影视中能够被迅速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被优先考虑进入劇情,影视这种视觉文化孕育了一群忘记思考的寄网虫。孤傲的文学认为,在没有高度互动的文本中,读者才会变得理性。所以文学与影视剧的区别决定了两者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但是网络文学则不然,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受众重合率较高,一部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票房、收视及关注度更多的取决于网络小说的粉丝基础,影视公司会有意挑选小有名气的作家作品或者点击量上百万的小说进行二次创作。强大原著粉的力量使得改编成为顺水推舟的美差,减少前期宣传的阻力。在互联网当道的“粉丝经济”时代,“得粉丝者的天下”成为网络小说改编剧屡试不爽的杀手锏。相对而言,传统文学影视剧改编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影视公司为了使传统文学的受众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影视剧的受众,在选择剧本上会着重关注文学的历史地位、价值意义、影响程度以及作者知名度、小说流行程度等,其中最难拿捏的是娱乐浅度和思想深度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可以用上百页容量的文学表达一个仅仅几分钟的心里活动,但是这个过程却很难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影视艺术的媒介特性、艺术特性与审美特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叙事” 。然而,娱乐性故事性强是影视剧“叫座”的保障,思想性审美性高才是“叫好”的前提。历来高姿态的传统文学在“赢票房输口碑”的利害关系中尤为慎重,无形中增加了改编的难度。而网络小说本身就是快产快销品,是大众草根的“欲望写作”,其所表达的故事性远远大于思想性,改编难度与层次较低。因此从整体上看,网络文学改编省时省力且回报颇丰。

(二)改编方式:选择性颠覆与忠于原著。法国电影理论家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等对改编做了如下定义:“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纂成文学作品,这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迟修复’关系和‘不同的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改编要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 ,对于改编的标准原则与方法问题从夏衍“忠实于原著”的理论开始逐渐发展成熟。例如改编理论家李振提出的“二度创造”以及“神似说”(即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有所创新),但无论是神似说还是创造论,其前提条件仍然是忠实于原著的基本结构和主题思想。但这些改编理论体系仅适用于传统文学的改编实践,对网络文学的规范作用微乎其微,网络文学题材多样,行文活泼,玄幻、武侠、穿越等题材的小说内容更是天马行空,其改编同样颇为大胆,经常对文本进行颠覆式创新,同时网络小说容易受到市场的牵制以及大众意愿的左右,肆意增添人物关系更换故事情节,更有甚者对网络小说进行仅保留主人公姓名的“野蛮改编”。这样的做法也并非一无是处,改编得当仍然可以收到超出原著粉的观影预期的效果,制造更多的宣传话题。

(三)改编成本:“白菜价”与一字千金。影视剧制作是一个由剧本研发策划、拍摄、后期、发行等步骤环环相扣的制作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一部影视胚胎的流产,而剧本的改编成本又是前期剧本研发环节中的关键要素。有报道称,网络文学的改编权从二三十万涨到二三百万,资料显示,2014年,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等网文“大神”分别以5000万元、2800万元、2550万元的收入占据榜单前三名,远远超过李开复、郭敬明等“明星作家富豪”,但事实上这些人不足以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纵观网络写手的生存状态,一百个网络作家中只有一两个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没有签约没有稿费的写手数不胜数。相比于传统文学的版权费可谓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诺贝尔文学将获得者莫言的小说改编权动辄上千万,著名编剧的单集酬劳就高达二三十万,这无形中增加了影视剧制作的成本。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原是热门网络漫画,电影版成本只有1500万元,但上映一周票房就已过亿。成本只有4000万元的电影《匆匆那年》改编自网络小说,以高达5.7亿元票房作享贺岁档冠军宝座。版权成本低也是促使资本争夺热门IP的催化剂,这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无可厚非,若有朝一日网络小说的版权费与传统文学旗鼓相当,“改编热”也会稍稍降温。

(四)改编目的:娱乐本性与教育理想。网络文学改编剧高举娱乐至上的大旗,传统名著改编剧则头顶教化民众的帽子,缘何产生如此的差异,应从源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身上找答案。网络文学“它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写作,且为民众生存。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谈论国制朝章” 虽然艺术包含了对“游戏性的拒绝”,但网络文学不可否认地具有着足够分量的游戏性,而且其自身携带的娱乐元素一旦与媒介发生化学反应,就很难回归高雅、回归理性。相比较而言,由于传统文学始终保持承担社会化责任的高姿态,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基本上都附加了教化社会、激励社会的元素,始终肩负着主流社会价值取向和传统道德教化的任务。由传统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受教育基因的强烈熏陶,大面积的保留着将主题提升到爱国爱党的思想境界、反映社会现实身体力行的思想高度。用康德的观点来讲,文学之所以能被称做文学,真正的终极标准在于它是否全面体现了审美非功利的原则。作家们总是把写作活动作为他们批判社会与改造现实的手段,注重艺术品位和审美体验,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文化优越感。他们总要在文学作品中努力追求历史承担、人文价值、人伦的关爱、终极关怀,还有艺术的完美表现等等,以期待“指导社会” 但是人类是有懒惰这一劣根性的动物,在被动接受与主动思考的选择题中往往倾向前者,这也就是为什么麦克卢汉说大众会“双手欢迎电视时代的带来,因为电视恢复了人的本性” 。

(五)改编过程:平等参与与“作者已死”。网络文学的生存环境是互联网,是一个360度全透明且无秘密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能进入,没有种族、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或出身带来的特权与傲慢,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单一的信仰” 。因此网络文学的生成模式有别于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以纸质形式出版,一经上市小说的结构内容便不会随意修改,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对话滞后于作家的创作过程。这也印证了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豪言——文学著作逐渐生成的过程也即是作者逐渐隐退的过程。而在名著的影视剧改编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虽然在缩小,但作者的干预能力也不明显。费斯克曾说媒介本身携带着两种经济,其一是金融经济,其二是文化經济,文化经济重在强调受众自己凭借媒介提供的素材制造意义与快感,并反过来供自己消费,是一种与媒介内容藕断丝连的自娱自乐的消费。然而这种快感和意义的创造虽然具有主体性,但却是滞后于文本生成的再创造过程,也就是说受众即使在接受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解构重构甚至复活,但这些都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心理活动,不能现实直接的介入文本的生成过程。

脱胎于互联网的网络文学就不同了,网络写手在创作过程中,及时接收读者的反馈并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吸纳读者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读者进行智力搏斗,创作出超出读者预期的小说情节。例如在文学网站上读者可采取打赏、献花、月票、收藏、推荐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反馈,起点中文网专门设立“起点个人中心”,作为网络写手展示个人信息、写作状态的园地。还可以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时沟通,随时互动。这种情况同样延伸到改编过程中,比如大众由投票决定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在传统文学改编影视剧过程中,读者扮演者侍候评论家的角色,而在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改编剧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却是全程参与的见证者,而且这种身份的主动参与程度也会影响受众对影视剧的期待值。

三、结语

亦如德里达所言,“一切文本都始于再生产” 。若从这里引申,改编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正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说:“最电影化的东西和最小说化的东西,除非各自遭到彻底的毁坏,是不可能彼此转换的。” 改编无论如何忠实原著,都不会原汁原味,在形式转换的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也就失效了。所以“诗情要变成画意,一定要把诗改动不可;如此画意要写成诗,一定要把画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没有媒介就没有文学” 文学与媒介是共生体,离开媒介文学根本无法存在,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 “精神天生就很倒霉, 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 。如此看来,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改编成的影视剧其本质都是文学与媒介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题材形式转化的有机过程,处理好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亦是两者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无可厚非,艺术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生产活动,作为商品它不得不受一切经济与生产规律的制约 ,而且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艺术生产越发被同化成普通的生产活动,逐渐趋向于鲍德里亚笔下的“消费驯化”。但是在影像狂欢化的时代,文学与媒介不能互相残杀,而是转变角色互为辅佐,媒介努力挖掘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与教育价值,并发挥其高效快捷的渠道优势广阔传播;而文学则要努力填补媒介的思想低谷、审美漏洞,这也许才是两者之间和谐的相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法]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刘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鲍玉衍、钟大丰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王一川:《文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法]雅克·德里达:《佛洛伊德与书写的意味》转引自《符号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第2001年版。

[7]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8]吴申:《从媒介进化与艺术哲学的角度看当代影视艺术邢台的演变》[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

[9]郑振铎:《中国通俗文学史》[M],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10]废名 :《废名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11][美]乔治·布鲁斯东. 从小说到电影[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李瑞慧

第三篇: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

近年来,我国整体层面上的教育教学实现了历史性的优化更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化教学机制转变,这在当前已经取得了社会的普遍共识。可以看到,随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机制近年来也在持续优化和积极调整,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这一涵盖面更为广泛的概念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维度,学生的多样性与良好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在这样的语境下,艺术类专业受到了全国高考学生的普遍青睐,报考学生持续增长,这是目前已经较为明朗的实际情况,而相应的报考指导机制和学科建設实际上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命题,学界对此进行了高度关注和持续探究,相应的主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湖北省艺术高考制度变革研究》(马晶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8年)、《高考艺术教学在反思中前行——高考艺术培训班教学引发的思考》(邓越:《大众文艺》,2013年23期)等文章都是这一范畴内的作品,它们从各自差异化的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主题研究,为新时期更为系统的主题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多元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中,我们要重点对其中的《戏剧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一书进行评述。

该书是2011年10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专业研究性著作,作品是作为“打开传媒之门影视传媒类艺术考试系列教程”之一而组织编写的,全书立足教育教学改革语境下广大高中学生的艺术传媒类高考,重点介绍了传媒艺术类高考中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两大专业的备考方略、专业前景以及基础性理论体系等宏观命题,全书针对性强、语言通俗易懂,是广大高考学生最为重要的参考书籍。该书的作者是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副教授石研老师,作为国内关注度较高的中青年学者之一,石研老师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语境下艺术传媒类高考的主题研究和实际备考指导工作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发表过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题论文。如《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角色的嬗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9期)、《电视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兼评劳拉·斯·蒙福德的女性主义电视研究理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年3期)等,这些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引用。同时石研老师也出版过多部著作,如《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新编现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等论著都是目前业界重要的参考书籍。石研老师自2012年起担任杭州夏衍中学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直接参与杭州市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这样的实践经历一定意义上为该书的撰写奠定了基础,作者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积极的编写,最终呈现了较为理想的文本,这是作者多年专题研究的全面总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可以看到,该书编排过程中预设的阅读群体是即将面临高考选专业环节的准大学生,作品旨在帮助他们更为系统地了解戏剧影视和文化产业管理两大专业的学科属性,从而引导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事实上这样的作品在我国是较为缺乏的社会资源,学生以及背后的家长对于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课程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等核心内容并不了解,盲目选择的情况大量存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这个过程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相关公共服务特别是专业化指导的缺位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和把握石研老师的书具有重要意义,全书紧密围绕戏剧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这两大艺术传媒类专业,系统介绍了相应的学科属性,让读者较为明晰地感知了一个情感主体内心深处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如何以剧本等形式得以呈现的,引导读者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了诸如电视台、传媒企业等文化产业主体是如何具体运作和管理文化产业的,这对于面临重要人生选择的准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相信作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那些即将踏上艺术传媒类学习之路学生们的“引路人”,著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从本质上而言,戏剧影视文学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作为高等院校独立的学科门类,是两个系统性很强的命题,具体涉及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因此,旨在向青年学生展示全面、系统意义上的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该书需要包含的内容注定是多元的,它既需要从宏观层面上向读者集中展示两大专业的整体面貌,因为读者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对此“一无所知”的群体,同时也需要在诸多核心命题上做较为细致的介绍甚至系统分析,因为读者对这样内容的消费是有切实需求的。在上述语境下,该书较为理想地处理了内容叙述层面上宏观性与细致性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满足了更大范围内读者的实际需求,这一定意义上是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全书的内容共分为三篇,即“介绍篇”“基础篇”和“应试篇”。可以看到“介绍篇”共有两个大的内容,即“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向读者从宏观层面上介绍了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两大专业的基本情况,涉及学科属性、学科学习内容以及主要研究命题、就业方向等多元化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读者从整体上感知两大专业,这部分叙述内容的概括性很强,从内容编排上基本属于“绪论”性质的设计。该书的第二篇即“基础篇”是著作的核心内容,也应该是读者重点学习和积极阅读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其中第一节为“电影如何成为艺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电影这一元素入手,学习和思考戏剧影视文学在整体影视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和独特价值,戏剧影视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承载着创作主体丰富情感、以故事化手段具体呈现的文本形式,它是戏剧影视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础篇”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为“电影的风格流派”和“部分著名电影导演简介”,较为简略地介绍了电影的风格类型,明确了戏剧影视文学基调与最终电影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树立审视戏剧影视文学中风格的全新意识,在此基础上,作者罗列了几位当前影视制作界风格较为明显的导演,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一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基础篇”的第四节为“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叙述的重点扩大为“电视节目”这一内涵更为丰富的命题,重点梳理和分析了电视节目的类型,在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应用了当前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卫视的众多电视节目,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把握和理解电视节目的分类这一命题,其实际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基础篇”的第五节至第七节内容属于同一个范畴,分别为“书法与美术常识”“乐舞与戏剧艺术常识”及“文学常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向读者介绍书画、戏剧及文学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常识,引导读者大致领略相应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帮助读者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相应的优化和提升,这实际上是戏剧影视文学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中应该突出和强调的内容。该书这样的内容安排体现了作者的独特价值理念,值得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相关主体的认真反思。该书的第三篇为“应试篇”,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应当前艺术传媒类高考过程中的单独招生这一环节的,考生需要在结构化面试过程中集中体现出自身对于特定专业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见解,体现出个人良好的个人素养,而高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实用性很强,广大艺术类考生认真阅读和深刻领会后,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和启发。如“应试篇”中的第一节重点介绍了艺术传媒专业高考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介绍环节,这是学生面试中的第一个常规环节,留给考官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着面试的成败。因此作品中系统介绍了自我介绍的目的、基本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附录了几则优秀的自我介绍文本,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应试篇”中的第二节内容实际上针对的是面试环节中的结构化提问这一环节,这也是以往广大考生最难以把握的内容,因为考官可能提问的方向和考察侧重点是难以把握的,有可能是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可能完全是基于生活化素材基础上的交流,作品中分门别类地对艺考面试中的结构化提问进行了系统叙述,针对不同的提问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实践层面上的学生备考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应试篇”中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针对的是艺考面试中的命题故事和即兴表达,这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最终考试成绩的重要内容,备考难度较大,而该书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叙述,富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相对应的备考策略,值得广大艺术类考生仔细阅读。“应试篇”中最后一节的核心内容是影评写作,这是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是实际面试中考官非常看重的考查形式,而高中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是严重不足的,作品的叙述是全面而详细的,值得大家认真阅读。

从整体上而言,该书从现实问题出发,针对性很强,对戏剧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了相对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是广大高中学生备战传媒艺术类考试值得参考的专业书籍。

作者:杜珊珊

上一篇:网站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