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文学赏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一关于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倾向张望:王老师,回顾您最近几年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我发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方向:一个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重新释读,注重对文学文本、文学语言的揣摩;另一个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梳理与整合。

第一篇:文学赏析论文范文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探索

摘要: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对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如何鉴赏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的具体建议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文学经典名著。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 经典阅读 教学措施

引言

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文学素质,提高文字理解能力。随着我国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当中。语文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特别提高了学生对难以表述的复杂涵义进行解释的基本能力,以满足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需求。目前,计算机网络载体文学的流行,对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现代社会文化中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解构,这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冲击,新的载体和快速的更替取代了深度化的纸质阅读,取代了传统的文学鉴赏阅读,这一现状向高职语文教学的文学鉴赏生存空间提出了挑战。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与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语文教育模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职语文更是关联其他学科的重中之重。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标准的出现,使语文教学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提倡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知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素养是每一个学生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做好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前提。所以语文教学对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意义重大。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与讨论,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获取更好的文学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也越来越关注。与此同时,利用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高职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和内涵领悟,并进行文学再创造的过程就是文学作品赏析。高职语文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均为文学中的经典著作,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功底并开拓其视野,进而保证能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作品的赏析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放慢节奏地品读,通过感悟使其在看待人生事物过程中保持豁达的态度。语文课程中文学赏析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功底的关键,通过文学作品的章节字词研究升华为文学审美对照,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最终获得陶冶心灵的精神享受。这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和发挥,从而促使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些往往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特质。文学赏析是文学再创造的文本基础,学生在赏析中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感情色彩,鉴赏者的审美与感悟渗透其中,使作品内涵更为丰富。因此,经过时间沉淀而被人类流传的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

二、高职语文教学文学鉴赏的目标

作为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古代经典文学佳作是一切文学艺术门类中最精致、最美的篇章。文学鉴赏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与写作表达、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以及想象力,其中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审美意识。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学内容中充斥着丰富的文学性,通过学习经典的文学素材与课程能够更加了解人文风情,还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人生感悟,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大的丰富,使其在人文方面的积累不断增加,从而使其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优秀的文学作品带有作者真正深刻的情感,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通过文学赏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写作,如何借鉴优美辞藻表达抒发情感,文学赏析的过程重点是要求全方位带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目前,由于语文课本上的经典篇章大部分是经过历史沉淀下的作品,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难以避免地存在时代的差异性特征,过去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理解与感悟难免会产生时代偏差。此外,语文教学重点是对选文节选的文本意义的阐释,而不能片面地从作品的文采、写作技巧等方面着眼。虽然如何确认经典有待标准衡量及讨论,但是在选择作品方面,注重文本文字优美或行文流畅的文学价值,忽略想象力的培养倾向是片面的教学。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将他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将自身美好的心灵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优美的语言、人物的设置和文学意境构成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佳作。所以,文学作品赏析中应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表达或描述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有想象力,细细读来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精神享受,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文学感受力。

三、加强高职语文教学文学鉴赏的对策

语文教学通常会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这些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实与多彩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学生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想象力与文学思维能力,还能使自己在人文素养和创造性发挥等发面有良好的表现。

首先,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内容,并完善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由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不能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中,语文学习也不够扎实,不利于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突出的作用。所以应当建立与完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从而考察学生的文学基本素养及能力。我国很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了以传统古典文学为突破口,即教学内容全部精选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篇目。并在增强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设立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使高职学生从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学篇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应首推中国古典诗词。

其次,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阅读质量,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不能仅教授名家名篇,把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选择文学作品的视野,培育学生全球化时代的经典文学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想象思维提供空间,通过调动多种思维能力来参与文学赏析课程,激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从而将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引向新的高度。基于这一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传统教学环节包括:作者简介、字词解析、段落分析、章节分析、主题研究、创作特点等生硬的教学环节。新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阅读空间,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打破课堂上只能学习节选的惯例,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在课下能够有兴趣阅读全著,以扩大阅读量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围绕文学作品展示审美鉴赏,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安排。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影响较大。有效地进行经典文学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让文学内容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与适用性。诗人艾青曾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诗人的感受、激情、思想,他在生活中所追求和获取的诗境、诗意、诗美,都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高度集中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是遵循文学理论规律的。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文学赏析课程不能孤立地进行篇章教学,要对文学鉴赏教学活动进行诗意的文学内涵分析,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第四,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效率是影响文学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效率反映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如果运用的恰当且合理则会起到提升课程质量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引导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尝试与创新才能够发展出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的培养更加事半功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文教师也应当尝试着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文学经典佳作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课堂上对文学赏析的重视直接反映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学作品鉴赏是一种以感受性领悟为主的审美认知,通过学习阅读文学经典,接受古代文学经典的熏陶对其传承意义深远。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我们必须共同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让文学经典回归到学生日常阅读的范畴,大力倡导文学经典教育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环节,文学赏析还要积极地实践与探索,实施科学的文学赏析是很有价值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J].语文建设,2007(11).

[3]由婧涵.地方高校大学语文分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语文建设,2013,11(33).

[4]李宇明.语文生活与语文教育[J].语文建设,2014(04).

[5]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78-82.

[6]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作者:褚智慧

第二篇:文学制度、文学经典与文学思想史

一 关于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倾向

张望:王老师,回顾您最近几年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我发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方向:一个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重新释读,注重对文学文本、文学语言的揣摩;另一个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梳理与整合。相较于之前关注文学“外部”问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这两个方向的研究似乎都显得更为“内在”。这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对自己的研究做出某种调整呢?

王本朝:“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应该是我最早触及的几个话题之一,当时对这个学术话题的兴趣应该说是由两个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内部的问题意识,在当时“文学制度”还是一个较少被关注却又很重要的话题;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个人想通过学术研究参与时代对话,“文学制度”问题可以间接地表达对社会时代的某些思考与回应。正如你所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确实主要关注文学外部问题。它主要讨论作家如何被制造,作品如何被生产,以及他们如何被社会接受的过程,讨论的是那些影响文学发生发展的外部力量和要素。文学制度研究较少涉及对作家作品优劣高低的判断,难以对作品审美价值及意义做出充分阐释,无法融入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和生命体验,这无疑是遗憾的。所以,我在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自然就希望借助更多方法或者说多种路径,来对“制度研究”所不能言及的层面进行补充阐释。

对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读和阐释也是我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件事情。我主要不是从主题学方向进入,而是从文本自身的语言、意象、细节入手,去揣摩作品语言“内部”的丰富性构造,摸索语言是如何编织出作品的内容与意义,我觉得这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工作。语言是文学的身体,再多的文学创作技巧,再深刻的主題思想,再繁复的象征隐喻,都要借助语言来呈现。因此,如果说从制度研究到文本细读是从外在走向内在的话,那么,文学思想研究则是试图在制度研究和文本细读之间获取某种平衡,既不落入文本细读的精细局促,也不滑向制度研究的相对宏阔,而是通过文学思想研究把社会思想、文学体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品文本、作家体验等等都能囊括其中,既吸纳制度研究的思维方式,又保持文本研究的主体感觉。所以,不论是经典细读还是文学思想研究,都可以说是我对自己的研究理路做出的某种有意识的调整和平衡。

当然,除了对学术研究的自我调整以外,还来自于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的回应。近年来,在“史学化”趋势的影响下,我们学科的研究非常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注重回到历史现场,注重在历史细节中理解文学,这似乎在有些方面忽视了文学极为内在的东西,比如文学文本的语言修辞,文学文本中蕴含的思想等等。与此同时,很多史料整理、辨析研究也相对来说难以调动研究者的主体思想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因此很难在一些研究著述中感知研究者的主体认知与生命体验,使研究著述始终少了那么点温度。所以说,对经典细读和文学思想的关注也来自于我对学术界当下学术生态及其发展状况的思考与应对。

张望:您提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文学制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这一趋势下的成果,它突破了文学“内部”的局囿,在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中讨论文学。那么,您能更具体地谈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的看法吗?

王本朝:近些年,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化”趋势已有不少讨论,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至少要从学术传承、学科发展、社会情势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从中国学术传统看,文史自古以来就是不分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兴趣从一开始就很浓厚,特别是“现代文学”,它始终紧密地关联着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变革,并始终试图对历史做出回应,所以说,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也是对中国“文史不分”传统的接续。其次,它无疑是对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是对过去那种偏重主观主义、本质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拨与超越。再次,它也与1990年代以来的社会情势变化密切相关。当“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日益凸显,这也使现当代文学研究发生了危机感,以往那种偏重于审美特征、感性经验和思想反思的研究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具有“学术性”,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危机感,现当代文学研究提出了“史学化”要求。与此同时,1990年代以来,文学整体失落也带来了文学研究的边缘化,伴随1980年代“思想解放”而被抬高地位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面临着越来越难以参与到同社会、时代直接对话的尴尬境地。因此,史学化也是为了维护学科自身的规范性和学理性诉求。

事实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最先开始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洪子诚、程光炜、吴秀明等一批学者力倡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改变过去当代文学研究的感悟式批评范式,而强调拉开距离的历史化研究,从而确立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规范性和学院化。多年来,他们也确实通过“重返80年代”“回到十七年”“当代文学的文献史料学”等系列话题,重新挖掘文学史料、重回历史现场等方式产出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成果,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趋势也逆向发力,带动现代文学再次开始“文史对话”,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生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媒等历史环境,重新返回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另外,“史学化”趋势也引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史料整理的第二次浪潮,出版了一大批史料丛书,这可以算是“史学化”趋势带来的又一重要贡献。总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是必然的,它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

张望:随着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的日渐兴盛,一些学人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学研究,甚至摆脱文学研究约束,试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民族史等对话。您怎么看待这种努力?

王本朝:刚刚我所提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意图就是想摆脱单纯的审美形式研究,它不仅仅只关注文学本身,而且想更多关注与文学生产和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教育等各种力量。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借助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就能实现与其他学科的“融通”呢?我觉得没有必要,也难以实现其目标。毕竟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对象、目标和问题并不是相同的,历史研究更多关注历史中的人和事,文学研究则主要关注作家的精神情感和语言形式,一个注重外在情势,一个则注重内在主体。我也曾经思考过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思想和宗教等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甚至想它们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与中国“古典学”相对应的“现代学”呢,我发现几乎不可能。因为它们之间是不平衡、不一致的,无法被统摄到“现代学”框架之下。“现代”似乎是混乱、驳杂和纠缠的代名词。因此,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可以在问题意识、方法论层面有一些相互牵引、相互借鉴、相互对话,却很难真正实现“融通”,并且,学者越界也容易出现学术不规范等问题。

张望:既然难以“融通”,那这种“史学化”趋势是不是也会带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某些偏至呢?这些偏至又将怎样改变现当代文学学科格局,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王本朝:偏至是存在的。比如过分夸大文献的效用,甚至是为文献而文献,仿佛有了文献就有了一切,却忽略了文献与文学的相关性。比如有些文献可能与文学稍稍沾上一点边儿,但却不能为文学发展和创造产生任何作用。近年来,通过文献发掘也贡献了一些新资料,如佚文佚作,但不论发现多少资料,都几乎无法改变某个时段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样态,同样也无法撬动对某个作家的整体认知。所以,对待历史文献一定不能无限夸大,而要真正地从文献通达文学。所以,面对现当代文学的“史学化”趋势,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其对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它对学科格局的某种偏至性导向,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种趋势。

二 回归文本与经典细读

张望:您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的后记中提到,文学研究要想不断突破和拓展,似乎有三条路径:一是史料的重新发掘和阐释,二是思维的创新与突破,三是经典的重读与意义重建。2017年,您出版了专著《回到语言:重读经典》,在书中您对诸多经典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您认为在当下的研究风尚或者学术背景下,“经典细读”有何意义?

王本朝:这确实是我多年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和体会,《回到语言:重读经典》也是多年来坚持重读经典、重释经典的结集。我之所以看重“经典重读”,应该说有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细读经典是保持审美体悟、主体感觉的重要途径,它让我在“文学制度研究”之余亲近文学语言,能够更为内在地关注文学。对現当代文学经典的不断发掘与重读,也是坚守现当代文学独立性的关键。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反思传统而被建立起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常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参照审视自身。随着时间推移,古典文学已经被经典化,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经典体系,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却更多以事件化、现象化的面貌出现,亟须通过对作家作品的重读与阐释,去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秩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本体性。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熟及其文学史意义也是由经典作家作品所成就。判断一段文学史的价值高低不仅仅在于它是否拥有驳杂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事件,或者是它与社会时代的历史勾连有多深,更在于它是否贡献了丰富的经典作品和伟大作家。文学史有别于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等的关键,也在于它的史学形态被凝结于经典文本之中,且与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的典型、材料、事实、现象有着显著的区分。再次,经典重读可以有效地推动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并使这些经典转化为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更为广泛地融入社会大众的文学生活,改造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其审美旨趣。只有通过不断地阐释现当代文学经典的内涵和意义,才能让社会大众接受现当代文学,让他们对鲁迅的认识不仅是那个以笔为旗的战士形象,而且还能想起他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让他们在表达思绪、抒发情感时不光想到古典诗词歌赋,还能想到现代的《再别康桥》和《赞美》。

张望:细读文本是您一直保持的习惯,我注意到您在去年集中阅读了《吴宓日记》,读得很细致,还从一些细微处发掘出诸多深意。可以分享一下您读《吴宓日记》的感受和经验吗?

王本朝:《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一共20卷,1998年出版了《吴宓日记》10卷,2006年又出版了《吴宓日记续编》10卷。《吴宓日记》二十多年前刚出版,我就阅读了,前前后后应该读了三次,每次的感受都不同,每次带给我的震撼也不一样。2018年是吴宓逝世40周年,西南大学文学院筹备了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契机我再次细读了吴宓日记。吴宓作为一个著名的人文学者,有很多响当当的名号被大家熟知,比如“国学大师”“中国比较文学开创者”“哈佛三杰”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及作为“生存者”或者“存在者”的吴宓更加真实丰富。事实上,“五四”时期吴宓的思想主张,我们大学时期就比较熟悉,诸如“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守护传统文化”“倡导新人文主义”等等。然而,观念的吴宓并没有日记中的吴宓更为鲜活、真实和丰富,并且更有味道。吴宓在“五四”时期所坚守的那些理念更多来自书本或师承,共和国时期的吴宓却将理念融入生活,成为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方式。他在日记中既描摹社会突变与政治风波,又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琐碎的日常、丰富的感知以及与人事物的周旋,让我们非常真实地看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年代中生活的萎顿、内心的焦灼、精神的高贵以及道德的整饬。他所描摹的外在世界与他记录的内心世界相互交织、碰撞、错位,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和杂陈的况味,这也是令我非常惊讶和感慨的。围绕《吴宓日记》特别是共和国时期的日记,我写了好几篇文章,关注他日记中一些非常细微的记录,诸如看电影,劳动改造,开会学习,被顽童欺凌,“骡马曳车”,种种失言和懊恼等,我想借助吴宓的日记,诠释或还原一个带有着文化遗民心态的读书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图景。应该说,吴宓的日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相对完整、真实的知识分子生存样本,他所记录的内容异于共和国时期那些被拉平或被同质化的文人声音,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活在一个不可把控的年代里所发出的真实的无奈、痛苦、无聊与孤独。他的日记应该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氛围;也是一份精神档案,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情感、心理、思维与精神状况;同时还是一份心灵的证词,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抵达生活的深处与历史的荒诞。《吴宓日记续编》的意义非常重大,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张望:除了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您也十分关注当下文学创作。您去年受邀参加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审工作,能谈谈您评审的体验和感受吗?

王本朝: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审,也是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过去做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深知文学评奖之于当代文学制度的意义,有助于扩大作家的社会影响和作品的经典化。此次经历让我更为直观地体察到了文学评奖的机制运转,以及它在当代文学“经典化”特别是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当代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筛选确实是众多合力之结果。作为一项国家级文学奖励,茅盾文学奖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特殊性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导向,比如对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史诗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偏重和强调等等。虽然,每位评论家和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标准,但结果却是作品价值、批评趣味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力量促成的。文学奖有社会导向性,也有相当的审美力量和相对成熟的艺术品格,它只是暂时被确立为一个时段的代表作。至于是否会成为文学经典,并不完全是由一个评奖委员会所能判定的。

张望:在获得茅奖的作品中,您个人最喜欢哪一部呢?您心目中的优秀作品标准是什么?

王本朝:应该说,去年的茅奖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或者说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李洱的《应物兄》。小说将目光对准近二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叙说他们在资本与权力中的沉浮,表现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一个物质化、权力化、虚无化的时代,内心出现了矛盾、犹疑乃至随波逐流。《应物兄》中的这一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资本权力的裹挟时,既想全力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与价值立场,又无奈地臣服于甚至主动地迎合于这种资本权力的潜规则,这其中的扭结、平衡与自我拉扯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滥觞,不无悲哀与无奈。《应物兄》以巧妙的反讽藝术和成熟的叙事手法将其呈现出来,很有意味也很有感触。

至于评价作品的标准,我有两种眼光。作为一个文学史研究者,会从历史维度去审视一部作品。在我看来,如果说一部作品选择的题材、贡献的思想内容、创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现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是文学史上较少出现的,或者进行了调整、改变和创新,那么它可以被认为是一部有成绩的文学作品。另外,作为一个文学欣赏者,个人的人生经验和审美感受都会进入文学评价。首先会看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容量与深度。其次会看作品的形式,写作的形式要多样,不能过于刻板,要注重变化,同时还要充满意味。再次,作品的语言表达要充满魅力。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作品不论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思想,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都要依靠语言和修辞来完成。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的文学语言呢?我认为今天的文学语言应体现现代汉语的通俗与平易,简洁与流畅,还可有拗峭与繁复、修饰与含蓄等不同面孔,不必只有一条语言之路。如果一个作品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出彩,那也可以判定它为一部优秀作品。

三 文学思想史的“主体性”

张望:去年您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即将开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您曾经指出不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思想史”,而是书写“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思想史”,这似乎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讨论的如何把握文学研究的主体性和本体性问题,那么您是怎样界定“文学思想史”这一概念,而使其不同于过去人们常提及的“文学思潮史”“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制度史”?

王本朝:你点出了这个课题的关键,那就是如何界定“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概念,不能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史”这种偏正结构理解。正如你所说,这关系到文学主体性和本体性问题。我们团队在构思“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这一概念时便试图从多维度去诠释这个概念,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包含但不等同于“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不是封闭的,社会思想它会从各个层面汇入文学思想之中,文学思想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现或触及到社会思想的某些层面,它们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第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主要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之中。如果没有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就缺乏载体。文学思想必须是作家通过语言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化、形式化的思想。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即使特别丰富,但如果没有通过作家的主体创造而由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话,现当代文学思想也是不存在的。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思想才是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还包含着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对文学的观念认知。他们在思考“何为文学”与“文学何为”时就为作家作品的诞生与创造提供了某种背景,而这些声音也构成了现当代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还包括作家心态和生命体验。文学思想不仅仅是某种观念的语言显现,而且这种观念必须沉潜于作家的心态、想象和体验之中。换句话说,不同作家的生命体验与心态构成使他们即使面对同样的社会、时代和人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学表达。因此,对这些作家生命体验、心态感受的体察也是我们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切口。基于这四个维度的理解,我们便能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应该讨论的主要内容,自然也能与“文学思潮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概念史”和“文学制度史”等作出较为清晰的区分。

首先,相比“文学思潮史”,“文学思想史”的考察范围没有它那么宏观,而更集中于作家作品。在“文学思潮史”的视野里,作家作品是用以佐证文学思潮的附属衍伸。其次,相比于“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更注重的是这种批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学思想的发展,如果不对文学思想产生作用,即使文学批评自身演绎出再多的观点,都与文学思想没有关系,因此“文学思想史”会吸收“文学批评史”的某些观念,但更强调文学批评与作家作品的互动性。再次,相对于“文学制度史”偏重从文学生产角度考察社会思想、文学观念、生产体制对文学生成的影响,着重关注文学通向社会的中介力量和机制,“文学思想史”则更为关注作家在这种机制中的思想状况。综合看来,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批评史和制度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学思想”的质素,但是“文学思想”却始终依附于这些与之相关的各种概念,并没有被看成独立的概念,从而建立起独特的阐释维度与逻辑,这就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留下了阐释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赋予“文学思想”独立的概念意义,确立“文学思想”的本体地位,将“文学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围绕其意义建立系统性的阐释框架,从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张望:您刚刚提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已零星地被相关研究所提及或涉猎,那么,在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过程中势必会借鉴这些相关研究成果或经验,您主要会借鉴哪些相关研究经验呢?又如何在坚守文学研究“主体性”和“本体性”的基础上生发出“新意”?

王本朝:应该说许多研究成果都是需要参考的。有的需要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有的需要参考他们的一些结论,有的需要将其作为一个学术背景。第一,要借助既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个案研究、社团流派研究、具体时段研究、专题性研究等多方面成果。这些研究在不同层面均触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一些相关问题,各有侧重,也较为分散,虽无法在线性逻辑中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没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作整体性关照,但它们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写作提供了“着力点”。第二,要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相关成果。在这些著作中,文学思想或多或少地被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制度等概念所包含和涉及,虽然在文学思想依附于这些相关概念研究时,并没有被看成独立的内容而建立起独特的阐释维度与逻辑,这也就为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留下了阐释空间。第三,要借鉴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相关成果,特别是借鉴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阐释框架和逻辑范式。但也要注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更为驳杂的样态,因此要在借鉴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从而建立起更为恰切的阐释框架,勾勒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第四,还要借鉴中国现当代思想史研究相关成果。中国现当代思想史论著常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汲取思想资源,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周作人的散文、茅盾的小说、梁启超的文章、胡适的日记等各种文学文本均成为他们阐释相关命题的重要材料,攫取其思想因子佐证其相关观点。但是,文学思想决不仅仅是社会思想的单纯载体,它更是蕴含着社会时代审美趋向和精神创造性的独特思维方式、想象逻辑与情感特质,它与社会思想既有重合之处,同时又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地方。因此,不能停滞于思想史的某些结论和观点,而应以它们为背景,重新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我想,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至少要与以上四个方面研究成果实现充分的对话,在详尽了解它们的基础上,把握“文学思想”的主体性,才能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新意。目前,关于现当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特别是兼顾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整体性、独立性、丰富性与主体性的系统研究更是缺少,目前我们已有初步构想,希望做出来的成果应是有意思、有突破创新。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周珉佳

作者:王本朝 张望

第三篇: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教学理念的引入

[摘 要] 很多文学作品都展现了我国的精神文明,赏析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高职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文学作品当中表達的情感形成共鸣,引导学生融入文学作品当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结构,更透彻地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所以形成系统的文学赏析教学是需要高职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根据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把握,在此提出几点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文学欣赏;教学理念;应用策略

语文学科是我国高职教育中比较基础的学科,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而且文学欣赏能力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见解。下面笔者将与各位语文教师一同分析如何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

一、在高职教学中运用文学鉴赏模式的作用

(一)满足高职语文基础教学任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学认知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学赏析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升文学赏析能力,从而满足高职语文基础教学任务。

(二)改善高职语文文学作品赏析的教育现状

高职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也普遍表现出语文基础能力的薄弱,学生对文史方面的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而且学生没有养成对文学的欣赏习惯,掌握的鉴赏方法较为单一,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语言比较单调,当学生遇到需要深入分析的文学作品时,就会在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欠缺的一面,在语文输入学习方面没有较强的学习效果,这也将影响学生的语文输出能力。很多高职学生认为写作对自己来说较为困难,没有积累写作素材,也就无法将写作内容很好地展示出来。这些情况都表现出了高职学生需要得到优质的语文教学指导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现状。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职学校也逐渐加大对语文教学方面的投入,高职学校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推进语文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还逐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地位,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主观判断性来提升文学素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将学习到的鉴赏方法应用到欣赏文学作品当中。引入科学的文学赏析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在文学方面的欣赏水平和艺术造诣,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学习语文能够促进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高职学校的教育水平得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教育服务。高职语文教材当中的教育题材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挑选的,这些学习内容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内涵,开阔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当学生形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那么学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上有更好的表现。

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的实践策略

(一)对文学欣赏的三要素进行正确理解

语文教师、文学内容以及学生是文学赏析课程的三大要素,只有对这三大要素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将语文教师、文学内容以及学生这三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采取师生文本互助选择模式、语文教材文本赏析模式以及课后文本创作模式,这样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才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涵养。具体步骤是:

1.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引导者,能够主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文学领域,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赏析的方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与欣赏有关的文学理论,比如一些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意义,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在赏析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心理过程,对于不同的文学体裁应该如何欣赏等等,当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这些内容,那么学生才能够在头脑当中形成文学赏析的结构,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师应根据文学赏析的文本内容为学生设计明确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是文学赏析课程当中的文学作品,充当了文学赏析课程当中的教学案例,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所辖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的赏析能力有所变化的时候,语文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在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念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提炼出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从多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这些锻炼能够实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比如,对于处在文学赏析能力初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文学作品的情节以及表现手法上比较简单,或者表达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所理解,这样学生对文学赏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语文教师也更容易开展文学赏析的教学,学生对文学赏析的兴趣也逐渐提升。

3.随着文学赏析课程的教学程度更加深入,学生的想象力、赏析能力、创新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为了提升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质量,语文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文学作品赏析活动的积极性,语文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见解,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對文学作品赏析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育资源

语文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把握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当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端正文学态度。为了能够让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作品进行赏析,语文教师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提炼出教学观点,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感受文章的美感,提炼出来文章表达的思想。

1.当前高职学校语文教材的编写内容有很大的改变,在选择文章的内容上有了更新的尝试,不仅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内容,还增加了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品,还选择了人文关怀性较强的作品,这些尝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学赏析知识方法的积极性,学生进行日常课业的学习之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有所提升。语文教师需要对文学鉴赏教材进行充分利用,对教材当中的文学赏析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文学素材,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文学作品赏析的内容逐步展开,进行精准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学赏析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让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

2.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欣赏的方式进行文学赏析教学,为学生提供比较相似的文章,比如在表现的手法上、表达的情感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通过对比欣赏的解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赏析的精准力,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量。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岳飞的《满江红》与辛弃疾的《破阵子》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将二位诗人对功名的看法进行对比赏析。在这个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特点等材料,结合这些信息进行赏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三)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重视程度

在传统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学生更多的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古典文学,这就使得学生认为古典文学非常的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重视程度,增强古典文学教学过程的乐趣,带领学生吸收古典文学当中的营养,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古典诗词的学习活动当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古典文学的表面文字看到作者的内心活动,感受到古典文学的内涵,引导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赏析精神得以升华。

(四)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高职学校开展文学鉴赏课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文学作品当中引导学生获得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经验,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欣赏的态度发现文学作品当中的优点。当学生大致了解文学作品之后,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讨论,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对不同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

总而言之,引入文学赏析教学理论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新颖的教学理论,灵活应用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文学赏析的理论知识,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升文学赏析能力,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语文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褚智慧.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探索[J].语文建设,2015(5):22-23.

[2]李秀媚.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教学模式的引入[J].职业,2017(1).

[3]曾严.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教学模式的探索[J].长江丛刊,2015(34).

[4]王丽霞.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理念的培养[J].未来英才,2016(15):243.

◎编辑 原琳娜

作者:王馨

上一篇:教师课改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文学论文范文